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5.2《大學之道》課件(共67張PPT)2025-2026學年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5.2《大學之道》課件(共67張PPT)2025-2026學年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

資源簡介

(共67張PPT)
東南大學
香港大學
廈門大學
河南大學
你知道下列校訓是哪所學校嗎?你知道這些校訓出自哪里嗎?
激趣導入
激趣導入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古代圣賢智慧的結晶,那古代中國人到底是如何連接自我、家族、民族、國家和天下觀念的呢?今天我們學習選自《禮記大學》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賢的智慧。
學習目標
1
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2
3
了解與《大學》這本書相關的文學、文化常識。
準確把握和理解“三綱”“八目”的具體所指及其內部關聯,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及現實意義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相關文學常識及文化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學習自主翻譯第一自然段。
3、理解“三綱” 的內涵及關系。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書中主要內容是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
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
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
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
相傳為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所作,經西漢戴圣匯編成書,故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共二十四卷四十九篇。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中不僅闡述了精湛的學術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種純熟、凝練而又文采絢爛的文學語言。
《禮記》
文學常識
孔子教授弟子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但是文古義奧,不易通讀,因而需多做解讀以輔助理解。
六經中的“《禮》”,后來稱《儀禮》,主要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諸禮的“禮法”,受體例限制,幾乎不涉及儀式背后的“禮義”。而不了解禮義,儀式就成了毫無價值的虛禮。所以,其弟子后學在習禮的過程中,撰寫了大量闡發經義的論文,總稱之為“記”,屬于《儀禮》的附庸。
《禮記》的由來
由于《記》的數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東漢,社會上出現了兩種選輯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習稱《大戴禮記》;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習稱《小戴禮記》。
《大戴禮記》流傳不廣,北周盧辯曾為之作注,但頹勢依舊,到唐代已亡佚大半,僅存三十九篇。
《小戴禮記》則由于鄭玄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風光無限,暢行于世,故后人徑稱之為“《禮記》”。
《禮記》的由來
《禮記》
《禮記》的特點及地位 特點 章法謹嚴,文辭婉轉,前后呼應
“三禮”之一 《禮記》《周禮》《儀禮》
“五經”之一 《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十三經”之一 漢代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于學官,為五經;唐代加《周禮》、《儀禮》,并將《春秋》分為《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為九經;至開成年間刻石國子學,又加《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南宋復增《孟子》,因有十三經之稱。
2.作者簡介
戴圣,西漢官員、學者,西漢今文禮學“小戴學”的開創者。生卒年不詳,字次君,世稱小戴,西漢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
戴圣一生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與叔父戴德俱學《禮》于后蒼,二人合稱為“大小戴”。
宣帝時立為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任九江太守,編成《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
《大學》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中第四十二篇,相傳此篇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作,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在宋代以前《大學》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很突出,由于它論述了儒家為學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則、方針、步驟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漸受到儒家學者的重視。
直到南宋,朱熹把《大學》《中庸》兩篇從《禮記》中抽離出來并作章句,為《論語》《孟子》作集注,合成《四書章句集注》。宋元以后,《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成為封建科舉考試的欽定書,而《大學》則是四書之首。
《大學》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sì姓,曾氏,名參 ,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一說山東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點,字皙,七十二賢之一,與子曾參同師孔子。
倡導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
【了解曾子】
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撰寫《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為“宗圣”,成為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僅次于“復圣”顏淵。
儒家五圣
“至圣”孔子
“復圣”顏淵(顏回)
“宗圣”曾子(曾參)
“述圣”子思(孔子嫡孫)
“亞圣”孟子(孟軻)
“孔廟四配”——孔廟里除孔子外,還供了四位圣人,稱為四配,他們是顏子、曾子、子思、孟子。
如何理解“大學之道”的“大學”?
“大學”與“小學”有什么不同?
文題解讀
《大學之道》
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朱熹《大學章句序》
“大學”與“小學”
大學: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
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
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大學問。
“大學”與“小學”
“大學之道”
大學:大人之學,即“倫理、政治、哲學等方面的學問”
道:本指“道路”,引申為宗旨、規律、原則等
題目是編者加的。
大學之道:大人之學的基本原理。
《大學》只有兩千一百多字,課文節選的兩段是開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為總綱,意義重大,后世學者常用“三綱八目”來概括。
第一段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道:宗旨、根本原則
明:動詞,彰明
明:形容詞,美好的
親:親近。一說“親”當作“新”,即去舊立新、去惡向善。
止:達到
至善:最完善的境界。
譯: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使自己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譯: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志向堅定才能心不妄動,心不妄動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慮精詳,思慮精詳才能處事合宜。
知:知道
止:達到的“至善”境界
定:志向堅定不移
靜:心不妄動
安:性情安和
慮:思慮精祥
得:處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本末:“本”原指木之根為常;“ 末 ”指木之梢為跡 。后分別引申為本根、本始和末跡、末節。指事物的根源和結局。
近:動詞,接近
譯:萬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終,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學的宗旨了。
問題導學一:
1、大學之道(宗旨)是什么?
2、“三綱領”具體指什么?
3、如何看待“三綱”之間的關系?
4、如何才能實現“三綱”?
大學之道
明明德
親民
止于至善
三綱
問題導學一:
1、大學之道(宗旨)是什么?
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
(朱熹)
2、“三綱領”具體指什么?
【明明德】彰明美德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所謂“明德”就是人天生擁有的善性,但這種善性會被外在的東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發揮出來,是激發求學者完善自己的自覺性。
2、“三綱領”具體指什么?
【親民】親近愛撫民眾。
前文“彰明美德”,“新民”承接其后,意即不僅要彰明自己的美德,還要推己及人,通過教化移風易俗,革除廣大民眾的舊思想,讓他們的美德煥然一新。
【新民】去舊立新,去惡向善。
儒家主張“仁者愛人”,君子固然要修身養性,彰明自己的美德。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仁德”施之于廣大民眾,在親民愛民中提升自己“明德”的層次,從而達到“至善”的境界。
2、“三綱領”具體指什么?
【止于至善】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于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至善”就是不論明明德,還是親民,都要達到至善至美的境地,從而使全社會的成員的道德趨于完善。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完善過程
3、如何看待“三綱”之間的關系?
朱子認為大學之道的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
王陽明則認為三者構成大學之道的整個體系,上下一貫,不能并列為三綱。此三者雖不能并列為三個綱領,至少亦可說是構成大學之道的三個要則。
對己
立德
對人
愛人
明明德
完善自我,改進自我
內圣
親民
愛民順民,引導百姓自我完善
外王
止于至善
最終追求
3、如何看待“三綱”之間的關系?
“三綱”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關系。“這三者之間是一個循序漸進、有始有終的過程。它們構成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個體到群體的完整社會體系,表達了儒家一貫倡導的以教化為手段、以德政為目的的施政主張。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4、怎樣才能實現“三綱”?






六個步驟
心不妄動
性情安和
思慮精詳
處事合宜
達到“至善”境界
志向堅定不移
大學之道
明明德
親民
止于至善
三綱
目標






步驟
近道
先后
本末
終始
第一段的三句話之間是什么關系?
首句開宗明義,提出大學之道的“三綱”。
第二、三句承接上文講述如何達到大學之道,闡明其中的邏輯關系,為下文引出“八目”做準備。
第一段闡述了什么道理?
人要有目標。明確了“知止”的目標后,才會“定、靜、安、慮、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會隨波逐流、碌碌無為、虛度此生。
要知道事物發展的規律。從“知止”到“能得”,“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終,要知道事物發展的規律。
小結:
第一段明確提出“三綱”,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也是引領學習的終極目標。只有堅定這樣的目標,才能“定”“靜”“安”“慮”,最終學有所得。
這一概括非常準確地揭示了儒學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學》的主旨。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學習自主翻譯第二自然段。
2、理解“八目” 的內涵及關系。
3、理解“三綱”“八目”之間的關系。
4、理解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追求。
第二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明明德于天下:狀語后置句,(于天下明明德)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齊:使……整齊有序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修:修養
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正:端正
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誠:使……真誠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獲得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獲得知識。
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獲得知識的辦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知至: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充分認識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本:根本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養品性作為根本。
問題導學二:
1、欲明明德于天下,應該怎么做呢?
2、“八目”中哪一條是核心?
3、“八目”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其與“三綱”之又是怎樣的關系?
格物:全面透徹地研究世界上的萬事萬物。
致知:獲得對世界上萬事萬物的認識。
誠意:在修養自身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誠實、不自欺。
正心:端正內心,去除私心雜念
修身:使個人修養達到完善的程度
齊家:善于處理好家庭或家族內部的關系
治國:治理國家
平天下:使天下歸于太平
問題導學二:
1、欲明明德于天下,應該怎么做呢?
認識“八目”
格物、致知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認識“八目”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誠意
認識“八目”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正心
認識“八目”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修身
認識“八目”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 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
齊家
為什么孝悌/齊家有這么大的作用?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悌”是立身之本,立國之本,仁道根本。
“孝”“弟”不僅是維系血緣關系的道德準則,也是維系等級關系、避免犯上作亂、維持政治穩定的基本保證 ,也是孔子強調的“仁”的根本。
認識“八目”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治國
認識“八目”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平天下
2、“八目”中哪一條是核心?
致知
格物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基礎
目的
“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3、“八目”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格物、致知”為第一步,對應的是“知”;
“誠意、正心、修身”為第二步,對應的是“修”;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第三步,對應的是“用”。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修己,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安人。
格物、致知 知 內修 修己 獨善其身 修身立德
誠意、正心、修身 修 齊家、治國、平天下 用 外治 安人 兼善天下 致用親民
方法(步驟)
根本、關鍵
目的
“八目”之間是什么關系?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修己以安人
內修(善其身)
外治(善天下)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內修(善其身)
外治(善天下)
八目之間是相互聯結的關系,它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了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問題探究
“三綱”“八目”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三綱”是宗旨,是綱領,是指導思想,“八目”是實現“三綱”的具體步驟。 二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三綱八目
“三綱”“八目”之間的關系
八目
三綱
具體步驟
指導思想
止于至善
明明德
親民
內修
外治
★治國
★齊家
★修身
★正心
★誠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善天下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方法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目的
八目
明明德
親民
止于至善
三綱






步驟
目標
思維導圖
人生進修階梯
內修
外治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三綱八目與孔孟思想
“三綱八目”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三綱八目”也是對孔孟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內圣外王
儒家思想體系:
“內圣外王”最早出自《莊子 · 天下》。但由于這個說法和儒家理念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漸形成了儒家哲學的主題——內圣外王之道。“內圣”就是修身養德,要求人要做一個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內圣外王”的統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綱八目與孔孟思想
“三綱八目”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三綱八目”也是對孔孟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孔子思想:

孟子思想:
仁政、王道
修己以敬、安人、安百姓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回答問題
7.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學之道”
①積極的影響:
《大學》強調了學習者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以及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與促進社會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大學》所提出的“修、齊、治、平”思想,幾乎成為讀書人的標準理想。這種思想主張積極入世,注重自身修養,關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安定,擁護統一,對社會的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②消極的影響:
《大學》把人的思想束縛在儒家的思維范圍之中,給古代文人帶來思想僵化的缺點。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如不按照“修、齊、治、平”這條線路來走,輕則斥之為不成才,重則認為離經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不敢輕易背離。同時,“達則兼濟天下”的信念的最終目標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帶有濃厚的政治傾向性。
回答問題
7.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學之道”
分析本文的論證特點
1.論證結構嚴謹,條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綱”,然后提出實現“三綱”的具體步驟,即“八條目”,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2.運用排比、頂真的修辭手法手法,文章氣勢更強,意義聯系更加緊密,論證力強。
3.句式整齊,節奏分明,增強了語勢,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
思考:”三綱“”八目“在今天還有意義嗎?
明明德——立德樹人、以德治國
親民——以民為本
止于至善——人的全面發展
格物致知——實踐出真知
誠意正心——誠實、求真、良好的初心
修身——自我完善(小我)
齊家——家庭責任(中我)
治國平天下——社會責任(大我)
《大學之道》提出“三綱”“八目”,強調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修養的一致性。
通過學習,我們可以得知,在長期占據中國封建統治思想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個人、家族、民族、國家、天下聯系密切。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個人、家族、民族、國家、天下并無具體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連接。
課堂小結
下列對課文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課文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
B.課文提出的人生觀要求注重個人修養,懷抱積極的奮斗目標,這一修養和要求與儒家的關于“入世與出世”的觀點是相悖的。
C.朱熹把“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稱為“大學之綱領”,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稱為“大學之條目”,簡稱“三綱八目”。
D.本文雖然充滿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卻有重要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論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就認知到事物發展的先和后。
答案:B 解析:課文中提出的人生觀與儒家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觀的進一步擴展,且這一修養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觀為主要內涵的。
隨堂檢測
1、《大學之道》中,寫儒家以修、齊、治、平層層推進,由己及人,達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學之道》中,用“____________”來表達大學之道的最高境界。
3、《大學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兩句指出本末始終的道理,進而說明“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的觀點。
1、身修而后家齊 家齊而后國治 國治而后天下平。
2、在止于至善。
3、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隨堂測試
隨堂測試
4、《大學之道》中,齊家的前提條件是“________”,修身的前提條件是“__________”。
5、《大學之道》中,對所有人提出個人修養要求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
4、先修其身,先正其心。
5、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1)《大學之道》中,闡明為人處世的根本原則的句子是:
, , , 。
(2)《大學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論身份高低,都應將加強個人品性修養作為根本的句子是 , 。
(3)《大學之道》中點明獲得知識的途徑的句子是 。
(4)《大學之道》中,寫儒家以修、齊、治、平層層推進,由己及人,達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 , 。
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 在親民 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致知在格物
身修而后家齊 家齊而后國治 國治而后天下平
課后作業:
1、完成《課后分層作業》。
2、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社會現實,思考《大學之道》在實現人生價值中的指導意義,寫篇演講稿跟同學進行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滁州市| 高青县| 曲靖市| 砚山县| 洮南市| 绩溪县| 临泉县| 海安县| 共和县| 黑山县| 南宁市| 龙川县| 凯里市| 垣曲县| 新沂市| 长春市| 滨州市| 衡南县| 皮山县| 晋州市| 莫力| 新沂市| 湟中县| 洛川县| 乐平市| 亳州市| 若羌县| 蕲春县| 呼和浩特市| 东方市| 泸水县| 金乡县| 饶河县| 静宁县| 磴口县| 沈丘县| 宝丰县| 马山县| 普陀区| 松桃| 务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