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6.2《登泰山記》課件(共68張PPT)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6.2《登泰山記》課件(共68張PPT)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資源簡介

(共68張PPT)
登泰山記
姚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學習目標
PPT模板 http:///moban/
1.通過補充資料,了解作者姚鼐及桐城派的相關知識,了解游記的文體特點。
2.借助工具書,查閱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能疏通全文大意。
3.通過小組合作討論,鑒賞寫景片段,學習本文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體會姚鼐文章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感悟作者登泰山的心情變化。
4.通過知人論世,能夠理解姚鼐登泰山的深層含義,理解姚鼐在自然風月中獲得了心靈的重生。
五岳
北岳恒山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
西岳華山
(位于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
南岳衡山
(位于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
東岳泰山
(位于山東省泰安市)
中岳嵩山
(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位于山東省中部,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長”、“天下第一山”之稱。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游歷,作詩記文。道教、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
泰山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 杜甫《望岳》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晉 陸機《泰山吟》
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唐 李白《游泰山》
岱宗何崔嵬,群山無與比。
——元 賈魯《登泰山》
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間。
——元 張志純《泰山喜雨》
古代文人對泰山的吟詠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人心齊,泰山移;穩如泰山;安如泰山;螞蟻搬泰山;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泰山北斗(古代認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眾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為眾人所崇仰的人。又稱泰斗。)
泰山泰水(舊時稱妻父為泰山,稱妻母為泰水。又因泰山古稱東岳,故妻父又稱岳父,妻母則稱岳母。)
泰山部分景點
岱宗坊
壺天閣
孔子登臨處
柏洞
經石峪
十八盤
登泰山記
姚鼐
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②游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
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文體。
記: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是該文體常用手法。
題目解說
本文屬于山水游記。“泰山”點明瀏覽的地點,“登”表明側重于敘述、描寫游泰山的經過和所見所感。
作者簡介
姚鼐(nài)(1732年-1815年)
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慶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詩文雙絕,書藝亦佳。年才四十,辭官南歸,先后在揚州、安慶、徽州、江寧主講揚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鐘山書院,致力于教育。著有《惜抱軒全集》,所編《古文辭類纂》,使桐城派成為清朝文壇主流學派;被譽為“清代古文第一人”。
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響最大的一個散文流派。創始人為方苞,經劉大魁、姚鼐等人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姚鼐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記名。乾隆39年(公元1774年)以養親為名,告歸田里,道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于此年12月28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頂,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時分至日觀峰的日觀亭后,觀賞日出,寫下了這篇游記。
寫作背景
文學常識
懸車:辭官居家。
解官:辭去官職。
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
乞骸骨: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
乞身:古代認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請求退職為“乞身”。
請老:吿老,古代官史請求退休。
移病:上書稱病,為官者要求隱退的委婉語。
泰山之陽,汶(wèn)水西流;其陰,濟(jǐ)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wèi),與知府朱孝純子潁(yǐng)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qì)石為磴(dèng),其級七千有(yòu)余。
登泰山記
姚鼐(nài)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shǎo)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diān)。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dāng)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jī)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cú lái)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wù)申晦(huì),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chū pú )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jiàng)皓(hào)駁色,而皆若僂(lǚ)。
亭西有岱(dài)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雜樹,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xī)齊。
桐城姚鼐(nài)記。
2、整體感知
交代泰山位置
記述登山過程
描繪日出美景
返記人文景觀
補寫自然景觀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山南水北為陽,泰山南面
西、東,名作狀向西,向東
山北水南為陰,泰山北面
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山北面山谷中的水
介詞,在
判斷句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山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進汶水,山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進濟水。在南北分界處的,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文化常識
陽,山南水北謂之陽。
陰:山北水南謂之陰。
衡陽
洛陽
淮陰漢陰
衡山之南
洛水之北
淮河之南
漢江之南
古時在地理上以左為東,以右為西
【江左】即江東。
【淮左】淮水東面。
【隴右】隴山以西。
汶水
濟水
地理位置
泰山的地理形勢:

汶水和濟水的分流

古長城

日觀峰
(為下文敘述登山路線和觀日出作好了鋪墊)
表方位:“陽”“西”“陰”“東”“南北”
表地點:“泰山”“汶水” “濟水” “谷”“古長城”“日觀峰”
標出本段中的表方位和地點的詞,并列出本段的思維導圖。
課文第一段,作者概括介紹了( )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山水形勢,點出( )位置,為下文寫觀日出埋下伏筆。作者采用由( )到( )再到( )的寫法。
泰山
日觀峰
泰山



日觀峰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介詞,在
這里是“冒”的意思
經過
界限
到達

干支紀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
山腳
石階
臺階
同“又”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冒著風雪,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路程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頭砌成的臺階,那臺階有七千多級。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
判斷句
省略句,省“之”,指中谷
不到一半
沿著,順著
于是,就
山頂,山的最高處
判斷句
稱呼,叫做
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中間那條山谷的水環繞于泰安城下,這就是酈道元《水經注》中所說的環水。我開始沿著中間這條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越中嶺山,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地方。
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門檻,像門檻一樣,名作狀
定語后置句
助詞,無實義
幾乎
等到
已經,······之后
背,覆蓋
名作動,照
夕陽
城市
停留
…的樣子,形容詞詞尾
如今經過的中嶺和山頂,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云霧迷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登上山頂之后,只見青黑色的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而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北面
南面
古長城
西谷
京師
齊河
長清




中谷
南麓
泰安


日觀峰
中嶺




穿、越
登山艱辛 志在必得
第二段寫登山的過程。
1、京師(乘)—(歷…)—(穿…)—(越…)—(至于)泰安
(第一層:交代時間、氣候、路線。)
2、南麓——中谷——中嶺——西谷——山巔
(第二層:登山的經過。)
3、寫雪景、夕照、城郭、山水、云霧等景致,構成風景畫。
(第三層:山頂所見。)
南天門
泰山溪水
2
登山經過
先寫:
京師
泰安
再寫:
山麓
山頂
路程:
四十五里
(遠)
石級:
七千有余
(高)
路線:
中谷—西谷—山巔
(險)
最后寫景
蒼山負雪~
晚日照城郭~
半山居霧若帶
(壯闊)
(雄渾)
(高峻)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準確生動地交代了作者從京師去泰安的季節和路程。
“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表現了旅途的艱苦,使我們仿佛看到作者頂風冒雪、不畏艱險、不遠萬里趕來登山的迫切神情。
寫出作者登山的興致之高。
此段中的幾個動詞“乘、歷、穿、越、至于”蟬聯而下,告訴給我們哪些內容?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觀)
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雄渾)
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
動靜結合、擬人、比喻手法:
“負”字以動寫靜,顯出雪的厚度,又以擬人手法,使雪山奕奕傳神。
“燭”字名詞活用為動詞,顯出雪光的晶瑩光亮,寫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居霧”以靜寫動,寫出霧的輕,呈停聚不動的狀態。
“若帶”以小喻大,寫出云霧的具體形狀,寫出了泰山安詳明媚,肅穆中充滿溫柔飄逸美。
作者描寫山頂上的景色時,運用了什么手法?
突出了景物怎樣的特點?
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背負”好。“覆蓋”的主動者是“雪”,是靜態的,“背負”的主動者是“山”,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動態,寫出了山的動感,更加的新穎、傳神。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負”,有的解釋為“覆蓋”,有的解釋為“背負”,哪一個好?為什么?
這是在山頂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居霧”以靜寫動,寫出了霧的輕盈,呈停聚不動的狀態。“若帶”以小喻大,寫出了云霧的具體形狀,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偉。整句話描繪出了泰山安詳、明媚、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韻,它使這幅雪山晚晴圖神采頓現,給整個畫面以無限的生機和情趣。
有人說,“半山居霧若帶然”這一句是神來之筆,試分析?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
干支紀日
省略句,省主語“余”,省介詞“于”,在
五更
古代的一種博戲,這里指樗蒱所用的擲具,長形而末端尖銳,立起來像山峰。
逐漸,漸漸地
判斷句
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戊申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這個月最后一天,五更時,我和朱孝純坐在日觀亭上,等著看日出。大風揚起積雪撲打面龐。日觀亭東面從腳往下都是云霧迷漫,漸漸地能看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樗蒱一樣立在那里的,是山。
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天邊
判斷句
形成一條線
朱砂
托著
雜,一種顏色夾雜著別種顏色。
有的人
升起
有的
絳,大紅色;皓,白色
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日觀峰西面諸峰都比日觀峰低,所以說像鞠躬致敬的樣子。
同“彩”
天邊的云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彩顏色。太陽升起來了,純正的紅色象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注:實際上在泰山頂上看不見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被照著,紅色白色顏色交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摴蒱,古代的一種博戲,這里指摴蒱所用的擲具,長形而末端尖銳,立起來像山峰。類似現在的骰子。
有關的古文化知識
朔、晦、望與既望
朔:陰歷每月第一天
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望:陰歷每月十五
既望:陰歷每月十六
五鼓:古代五時鐘,以打更擊鼓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一個時辰(兩小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里的每點只占24分鐘。晚七點起更,晚上7時至9時為一更,9時至11時為二更,11時至1時為三更(即“子時” ),午夜1時至3時為四更,后半夜3時至5時為五更,“五鼓”相當于五點鐘。
夜間時辰:
黃昏: 戌時一更 19—21
人定: 亥時二更 21—23
子夜,夜半: 子時三更 23—1
雞鳴: 丑時四更 1—3
平旦: 寅時五更 3—5
子時(子夜,23至01時) 丑時(雞鳴,01至03時)
寅時(平旦,03至05時) 卯時(日出,05至07時)
辰時(早食,07至09時) 巳時(隅中,09至11時)
午時(日中,11至13時) 未時(日昳,13至15時)
申時(夕食,15至17時) 酉時(日入,17至19時)
戌時(黃昏,19至21時) 亥時(人定,21至23時)
文化常識
古代把一天分成十二時辰,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夜晚分成五個時段,擊鼓打更(敲梆子、敲鑼)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
古代紀年月日法
(1)年號紀年法:由漢武帝開始有年號。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稱元年,依次為二年、三年等。例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干支紀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兩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復始,用以紀年。也可以用來紀日。紀年,例如,丁卯三月;紀日,例如,是月丁未。
年號與干支可以兼用,例如:元豐七年六月丁丑。
簡便的干支紀年推算法
公元年÷10,余數-3,得數為天干;
公元年÷12,余數-3,得數為地支。
例如1999年,1999÷10,余數為9,9-3=6,天干為已;1999÷12,余數為7,7-3=4,地支為卯,1999年就是已卯年。
如果余數小于3,加上一個除數再減3。 例如2001年,2001÷10,余數是1,加上10等于11,11-3=8,天干為辛;2001÷12,余數是9,9-3=6,地支為巳,2001年就是辛巳年。
如果余數-3得0,就是天干或地支的最末一位。例如1995年,1995÷10,余數為5,5-3=2,天干為乙;1995÷12,余數為3,3-3=0,地支為亥,1995年就是乙亥年。
第三段重點寫( )的過程及日出的景象。作者觀日出的時間是:( );地點是( )。作者按日出時間順序,極寫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象。
觀日出
戊申晦 五鼓
日觀亭
日出
日正出
日出前
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
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正日出
日上,正赤如丹
日出后
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五鼓
大風揚積雪擊面
足下皆云漫

山:白若樗蒲
云:一線異彩
須臾
五彩
日上
日:正赤如丹
海:紅光動搖承之
回視
色:絳皓駁色
山:而皆若僂
泰山日出
日出前
日出時
日出后
色彩點染 — 絢麗壯美
動靜結合 — 擬人比喻
比喻、擬人:
“白若摴蒱”“正赤如丹”用比喻寫色彩;“絳皓駁色”寫色彩,抓住了時令特點;
“而皆若僂”以擬人手法烘托出日觀峰凌駕于群峰之上的雄偉氣勢。
第三段主要寫山頂觀日出,描寫泰山頂上的日出運用了什么手法?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
賞析:其精妙處,一在“稍”字,山形逐漸清晰,側面表現了太陽漸漸升起的過程。其二在判斷句式。作者不說“稍見云中數十山白若樗蒲者。”
一是追求句式的豐富多變,二是表現其真實的、自然的觀景過程,一定是先看到類似樗蒲的形象,再確定那是山峰。此外,從這個句式中,隱約可見作者興奮、驚喜的心情。
作者從山巔向下俯視,眾山如骰子,這是從對面落筆寫出日觀亭位于最高處。“白”字寫出了白雪覆蓋群山的概貌。“稍見”呼應了“五鼓”,說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還不清晰,只是朦朧可辨。這太陽未出的昏暗景象對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
稍見云中有數十座山,白若摴蒱。
精細研讀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正赤如丹”,運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泰山日出的色彩鮮明。“動搖”兩字,表現了日光的晃動搖曳,為后文東海的聯想做鋪墊。
太陽正出來,赤紅赤紅的象丹砂一樣,下面有幌動著的紅光承托著。作者沒有寫紅云幻成半圓形,以極快速度躍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無限生氣和令天地一變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這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得氣勢磅礴,奔放豪邁,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
精細研讀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賞析:紅日升起后,驀然回視,日觀峰以西負雪的諸峰,有紅有白,色彩絢麗。向前看,紅日高升,無比壯闊,向后看,紅白相間,明暗交錯,空間廣闊而立體。
“而皆若僂”運用擬人手法。日觀峰西邊諸峰山勢較低矮,從日觀峰望去,就像是在給日觀峰鞠躬一樣,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精細研讀
雖然歷經千辛萬苦,冒著風雪,在五鼓時分,天色未亮,一年的最后一天看日出,這個特殊的時間點,當看到日出的那一刻,一切都釋然了,內心驚喜萬分,艱苦跋涉也值得。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皆不及往。
岱,泰山別稱;岱祠,東岳大帝廟
皇帝出外巡行居住處所

這一天
唐高宗年號
模糊或缺失
傳說是東岳大帝的女兒
來不及,趕不上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廟。皇帝的行宮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天還觀看了路旁的石刻,都是從唐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久遠的古老的石刻都模糊不清或缺失了。至于偏僻的不在路邊的石碑,都沒來得及去看。
第四段寫了哪些人文景觀?有什么作用?
既增加了游記的知識性,也有助于表現泰山的古老風貌和悠久歷史。自唐顯慶以來,說明作者對石刻逐一進行了考查考證。岱祠、碧霞元君祠象征著泰山五岳之尊的地位;皇帝行宮標明它是歷朝封禪之地;斑駁模糊的石刻則是其閱盡滄桑的見證。寥寥數語,表現出了泰山地位尊崇,由來已久矣。
岱祠
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宮
道中石刻
岱祠
碧霞元君祠
碧霞元君
道中石刻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平的,方形的
縫隙,裂縫
青色
同“圓”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的、方形的,很少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都是平的。到處是冰雪,沒有瀑布溪水,也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到日觀峰幾里以內沒有什么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齊平。桐城姚鼐記述。
第五段,總結冬季泰山的景物特點:“三多”、“三少”、“三無”。“三多”是:多( )、多( )、多( );“三少”是:少( )、少( )、少( );“三無”是:無( )、無( )、〈至日觀數里內〉無( )。概括出高山石多松多的特點。

平方



雜樹
瀑水
鳥獸音跡

姊妹松
石多平方利于刻字
以極平實簡練的語句,將景物進行對比,寫出泰山蒼勁峻峭的面貌和靜美,突出泰山蒼勁峻峭的面貌。雖無細部刻畫,卻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語言簡練,準確生動,緊扣時令特點,體現了桐城派文章“簡潔明暢”的特點。
不能。結句把作者在深雪中邁步賞景的形象與風雪彌漫的泰山形象融為一體,既給人留下完整的印象,又留有令人回味的余地。
結句“雪與人膝齊”能否刪掉?
第六段交待記游人
游記常用格式
  桐城姚鼐記。
課文解讀
總寫泰山地理形勢、位置
記敘登泰山的經過
描寫泰山日出
介紹泰山人文景觀
介紹泰山自然景觀
時間、路徑
周圍山川地勢
山頂所見
險峻
瑰麗
雄渾
神秀
壯美
日出前—風、雪、云
日出時—形、色、光
日出后—色
建筑
石刻
悠久
(略寫)
壯觀
(詳寫)
全文小結
寫作手法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靈活傳神。
主題歸納
這篇游記生動地敘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的雄渾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辭官后的坦蕩自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江| 太仓市| 武汉市| 红桥区| 荣昌县| 金坛市| 岑巩县| 嘉善县| 年辖:市辖区| 若尔盖县| 神池县| 达孜县| 宜兴市| 微山县| 龙陵县| 新建县| 太谷县| 荣昌县| 蒲城县| 阿巴嘎旗| 潜山县| 三都| 乐东| 平和县| 云安县| 通城县| 红安县| 四川省| 繁昌县| 济宁市| 德安县| 周口市| 南阳市| 浑源县| 南涧| 宜都市| 鸡西市| 凌云县| 大港区| 南漳县| 个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