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5.1《論語》十二章課件(共85張PPT)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5.1《論語》十二章課件(共85張PPT)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

資源簡介

(共85張PPT)
作者簡介
孔子
子姓,孔氏,名( ),字( ),( )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學派創始人。
孔子通曉六藝( ),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 )。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仲尼
春秋末期魯國
儒家
《詩》《書》《禮》《樂》《易》《春秋》
禮、樂、射、御、書、數
孔子一生大體可分為五個階段:
(1)30歲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學。
(2)30—50歲,欲仕不能。
(3)50—55歲,在魯從政。
(4)55—68歲,周游列國,歷盡艱辛。
(5)65—73歲,安居魯國,辦教育,理六經。
作者簡介
孔子,
是一個志在報國又無人重用的閑人,
又是一個周游列國、苦尋門路的忙人,
更是一個到處碰壁、從不回頭的強人。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①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
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范等。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后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范。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②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了解孔子思想
③孔子主張克己復禮。
《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④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作品簡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
結集工作是由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完成的。
現在通行的《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
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 合稱為“四書”。
《論語》
語錄體、格言體
曾子
子思
作品簡介
《論語》成書于春秋戰國。
當時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 ,也是戰亂紛爭的年代。春秋末,周朝的禮制日漸崩潰,名存實亡的現象十分普遍,社會處于一種大的動蕩組合階段,人們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脫韁之馬。肆意踐踏禮制下的人倫理念。
在社會呈現“禮崩樂壞”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體系,旨在建立和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其重要觀點記錄在《論語》之中。
《論語》寫作背景
作品簡介
《論語》所表現的思想,特別是它所總結的一套政教倫理原則,比道、墨、名、法諸家更系統完整,更適合穩定社會秩序的需要,并且其內容廣泛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因而在近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長期被用為治國的主導思想,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對歷史、傳統文化和民族心態都產生了無比巨大的影響。宋代丞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可治天下,可見其思想是如何豐富和深刻。
《論語》的地位與影響
整體感知
正音:
自省 x ng
如樂何 yuè
文質彬彬 bīn
譬pì如
未成一簣 kuì
八佾 yì
研讀文本
疏通字詞(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①慎于言,就有道而②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
而②:表順承。
就:靠近,到。
有道:指有才藝或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 (形作動)
焉:代詞,自己。
已:同“矣”,句末語氣詞,表陳述,相當于“了”。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安適,行事勤勉,言語謹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狀后
君子“好學”要做到哪幾條 每條的側重點是什么 給我們什么啟發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第一條在物質條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二條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說話謹慎
就有道而正焉
第三條是不斷向有道德的榜樣人物學習,及時匡正自身的行為
重在排
除干擾
重在實
踐鍛煉
重在虛
心請教
1、孔子認為君子“好學的標準是什么”?
好學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第一條在物質條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第二條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說話謹慎
第三條是不斷向有道德的榜樣人物學習,及時匡正自身的行為
任務探究一
【研讀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2、概括主題:從“好學”的標準出發,講的是君子日常行為的準則。孔子認為,君子要善于抵制過分的物欲,要盡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著不僅僅為了求得飽暖安逸,還應該有一種對理想的追求精神。通過不斷地去接近有道之人來匡正自己。
3. 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以具體的行為要求來說理,深刻而平實。
君子應重精神輕物質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
拓展積累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 ”(八佾)
而:表假設,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把…怎樣、對…怎么辦”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他怎樣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他怎樣對待樂呢?”
固定句式
疏通字詞(第二章)
學習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孔子用反問語氣強調禮樂,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禮、樂的問題。
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強調必須有仁的根本,才能夠叫行禮樂。
闡明仁和禮樂的關系
任務探究二
【研讀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禮”的關系的?
孔子認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東西。禮、樂都是在仁的基礎上形成的。沒有仁,禮、樂都將失去意義。
2. 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以回環往復的疊句造勢,突出“仁”在禮樂中的重要性。
闡明仁和禮樂的關系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疏通字詞(第三章)
朝、夕:名作狀,在早上、在晚上
聞道:得知真理
死:動詞為動用法,為……死
孔子說:“早晨得知真相,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如何理解“朝聞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道”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懂得了仁義的道理,就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有時為了捍衛它,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孔子的道德價值觀,闡述了孔子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犧牲精神。
任務探究三
【研讀第三章】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1.如何理解“朝聞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從對待“道”的態度出發,講明懂得了仁義的道理,就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有時為了捍衛它,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言簡意賅,突顯對了解“仁義之道”的重視。
執著追求真理
孟子“舍生取義”
疏通字詞(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知曉、明白
孔子說: “君子明白的是義,小人知曉的是利。”
研讀文本
孔子認為君子與小人在“義利觀”上應該有什么不同?
在道義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視道義,而小人更注重利益,運用對偶、對比的手法,強調了對義和利不同的認識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和小人不
同的價值追求
任務探究四
【研讀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
1、孔子認為君子與小人在“義利觀”上應該有什么不同?
闡明了孔子關于君子與小人不同的義利觀。在道義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視道義,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對義和利不同的認識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通過“君子”與“小人”的對比,強調了“義”對于君子,對于品格的重要性。
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價值追求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疏通字詞(第五章)
賢: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齊:形作動,看齊。
內:名作狀,在心里。
孔子說:“看見有德行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這樣的缺點。”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孔子給出了什么方法?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養的一種方法,孔子這里提供自我反省的參照就是外界的賢人與不賢人。以他人為參照,經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點,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任務探究五
【研讀第五章】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1、這句話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見賢思齊。見到強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學習,努力向他看齊;見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還有欠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虛心學習,自我反省。
說理方法對比論證
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通過辯證的分析對待“賢”與“不賢”的態度與做法,點明了人不斷前進的方法。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疏通字詞(第六章)
質:質樸、樸實。
文:華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虛飾、浮夸。
彬彬:配合適當的樣子。
孔子說:“質樸超過文采就會粗野鄙俗,文采超過質樸就會虛飾浮夸。文采和質樸配合適當,這樣之后才可以成為君子。”
如何理解本章所說的“質”與“文” 為何說君子要“文質彬彬”
孔子這里說的“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質,同時又合乎“禮”并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
“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這一方面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而主張不偏不倚。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文"與"質"的關系?
孔子這里說的"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質,同時又合乎"禮"并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這一方面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而主張不偏不倚,執兩用中。文與質是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離。孔子認為只有兩者配合得當才是完美的。
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那么,"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就會顯得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于文雅就會顯得浮夸和虛偽,注重繁文綁節而不切實際。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典型的"文勝質則史"。
任務探究六
【研讀第六章】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1.分析“文”與“質”的辯證關系。
從“文”與“質”在君子成才過程中的辯證關系的角度出發,點明文質不可以相勝,就是指它們要均衡,哪個都不能夠過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與“質”的平衡。
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明確清晰,言簡意賅。 對比論證理論論證。
疏通字詞(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弘:廣、大,這里指志向遠大
而:表并列
以為:把…作為
已:停止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擔當的責任重大,而且路程遙遠。把仁作為自己擔當的責任,不是也很重大嗎?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遙遠嗎? ”
賓前
士畢生追求的目標是什么?
本章闡釋了士人要有責任擔當意識。
曾子認為,士人要有宏大的襟懷、剛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進而兼濟天下。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要為國家、為社會挑起重擔,走完未來的路。“任重”要求責任感要強,不強就會在半道支持不住;“道遠”要求意志要堅定,不堅定就會在半途消沉下去,放棄追求。
士要以“仁”為己任
以實現仁德于天下為己任,到死方休。
中國古代就不乏這樣的名士,當自己窮困潦倒的時候,還依然堅持自己的抱負,念念不忘蒼生黎民。當杜甫在自己的茅屋僅能容身,破敗漏雨之時,他想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當范仲淹遭到貶謫時,他依然認為一個人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應該系念天下君民,都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當譚嗣同在變法失敗,危在旦夕的時候,他卻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高呼“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慷慨赴死。
任務探究七
【研讀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1.士畢生追求的目標是什么?
從精神狀態的角度出發,點明讀書人應該具備剛毅的品格,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夠不不半途而廢,才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仁”應該是讀書人畢生追求的目標。實現仁道是漫長而艱巨的。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應當勇于擔當時代的重任,堅毅剛強,戮力奮斗。
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運用雙重否定和反問句的形式,增強語氣。
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以實現仁德于天下為己任,到死方休。
中國古代就不乏這樣的名士,當自己窮困潦倒的時候,還依然堅持自己的抱負,念念不忘蒼生黎民。當杜甫在自己的茅屋僅能容身,破敗漏雨之時,他想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當范仲淹遭到貶謫時,他依然認為一個人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應該系念天下君民,都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當譚嗣同在變法失敗,危在旦夕的時候,他卻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高呼“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慷慨赴死。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
疏通字詞(第八章)
為:堆積。
簣:筐。
平:形作動,填平。
覆:傾倒。
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沒有成功,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停下來的。又好比填平洼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研讀文本
本章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運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這兩比喻,說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進,吾往也”是在提醒我們,是否追求仁道、堅持不懈,主動權完全在自己手里,個人的主觀努力決定自己的一生。
任務探究八
【研讀第八章】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
1.本章重點強調了什么道理?
從人的主觀性的角度出發,強調不論做事還是為人,貴在持之以恒,功虧一簣也好,持之以恒也罷,關鍵都在于自己。
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運用比喻和散句,說理生動自然。 孔子運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這兩比喻,說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進,吾往也”是在提醒我們,是否追求仁道、堅持不懈,主動權完全在自己手里,個人的主觀努力決定自己的一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疏通字詞(第九章)
知:同“智”,智慧
孔子說:“聰明的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有智慧的人能將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會迷惑,因為知道事情的大小、輕重、緩急、本末,判斷力自然就強大;
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樂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敬人,愛人”則“人恒敬之,人恒愛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則不會招人怨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會招人感激,人我關系處理得完善了,就不會憂慮;
真正的勇者在于內心強大,不存在懼怕之心,勇敢的人有舍生的勇氣,所以不會畏懼。
“智、仁、勇”是儒家非常看重的范疇,說說你對它們的理解。
任務探究九
【研讀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智者”為何“不惑”,“仁者”為何“不憂”,“勇者”為何“不懼”?請談談你的看法。
有智慧的人不會疑惑,因為他知道事情的大小、輕重、緩急、本末,判斷力自然就強;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則不會招人怨恨,行忠道則會令人感激,人際關系處理得完善了,就不會憂慮;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為壯烈,而在于內心強大,不存在懼怕之心,橫逆憂患來臨時,能淡然處之,這才是大勇。
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強氣勢,簡潔明確。
【子曰:“知(zhì)者樂(yào)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lè),仁者壽。”】
知:①作為學習、謀劃、思考的智慧,其必是靈敏、快速、流動的,為動;
②真正聰明的人不僅因為能迎刃而解各種問題,并且了解人生方向和意義,所以常快樂。
仁:①作為最高的生活境界,其必是可靠、穩定、長久的,為靜;
②境界更高一層,心境平和寧靜、無所變遷,所以長壽。
疏通字詞(第十章)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
克:約束。
復:歸復。
一日:一旦。
歸:稱贊。
由:依靠。
目:細則。
禮:名作動,合乎禮。
事:實踐。
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復禮,全天下都會稱贊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難道要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克己復禮的細則。”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堪,不合于禮的不聽,不合于禮的不說,不合于禮的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穎,愿意實踐這些話。
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明確 以對話的形式,層層深入,說出符合“禮”的具體做法。
任務探究十
【研讀第十章】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根據本章內容,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推行仁?
①按孔子的說法,就要克己復禮。也就是說,想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凈化自己的心靈,約束自我的行為。
②在人際交往中,彼此互相謙讓、互相尊重、講究禮儀,只有從“禮”出發,才能至“仁”。
③求“仁”在于自己,可以從眼、耳、口、鼻四方面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孔子告訴顏回的只是一個入門的方法,即從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約束自我,同時注重使內心修為逐步達到莊嚴、誠敬的境界,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到達孔子所說“仁”境界。
疏通字詞(第十一章)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一言:一個字。
行:實踐。
其:大概。
子貢問道:“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去實踐它嗎?”孔子說:“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到別人身上。
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恕”道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具體來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孔子仁愛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
人活于世,要學會相互理解,要設身處地地看待問題,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只有多替別人考慮,別人才會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這樣做了,人際關系才會和諧。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仁的準則
“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則。
忠,對人盡心竭力,指積極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恕,待人仁愛寬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忠恕”觀點應如何理解?
任務探究十一
【研讀第十一章】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1.怎樣正確理解孔子的“恕”的內涵?我們從中可以悟出怎樣的為人處世的人生道理?
(1)在孔子看來,“恕”這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與”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實踐原則。
(2)學會互相理解,設身處地地看待問題。
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以對話的形式,點出“恕”這一準則,以及具體的做法,明確而詳細。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疏通字詞(第十二章)
小子: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何莫:為什么不。
夫:那。
興:指激發人的感情。
觀:指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
群:指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怨:指諷刺時政。
邇:近。
事:侍奉。
固定句式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疏通字詞
孔子說:“年輕人為什么不學習《詩》呢?《詩》可以激發人的感情,可以觀察政治、風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在禮的準則下諷刺時政。從近處講可以懂得怎樣侍奉父母,從長遠將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課文中,孔子談到《詩》有哪幾個方面的作用?
孔子談《詩》的三大功能:
一是詩教,興、觀、群、怨以修身;
二是詩用,事父事君以治國;
三是詩識,鳥獸草木以致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
任務探究十四
如何理解和評價孔子所說的《詩》可以“興”“觀”“群”“怨”?
①“興觀群怨”是孔子對《詩經》的社會功能的認識和概括。
“興”,是說《詩經》能夠激發人們的廣泛聯想,能影響人們的心靈,調動其內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鳴。
“觀”,是說《詩經》可以幫助人們觀察政治的得失和風俗的盛衰。
“群”,是說《詩經》可以幫助人們溝通交流,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 “怨”,是說《詩經》可以幫助人們抒發對苛政的怨憤和譏刺之情。
②孔子的“興觀群怨”說,指出了詩歌這種文藝形式具有美感作用、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這是歷史上對《詩經》的作用所進行的第一次明確而全面的理論概括,對后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代許多理論家都繼承和發揚了這一思想。
《詩經》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孔子重視《詩經》的教化作用。
詩可以興。興,朱熹注為“感發志意”,是說詩歌能夠激發人們的廣泛聯想,調動內在情感。《詩經》在進行創作時,都是有感而發的,因而每一個字中都飽含感情。
詩可以觀。觀是“觀風俗之得失”。“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詩經》是有感而發的產物,因而必然是對它所誕生的時代的真實反應。
詩可以群。群是“群居相切磋”,使人們聚積起來,也就是說《詩經》具有團結民眾的作用,有形成并增強向心力的作用。《無衣》篇:“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這種團結一心、同仇敵愾的精神與氣勢,讀來讓人熱血沸騰。
詩可以怨。怨就是不滿。詩歌是一種健康而有效的表達方式。有注家說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抒發對社會政治以及統治者的不滿,比如《詩經》中的《碩鼠》等篇目。
1.說明孔子認為《詩》的三大功能。
一是詩教,興、觀、群、怨以修身;二是詩用,事父事君以治國;三是詩識,鳥獸草木以致知。
任務探究十二
【研讀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er)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1.說明孔子認為《詩》的三大功能。
一是詩教,興、觀、群、怨以修身;二是詩用,事父事君以治國;三是詩識,鳥獸草木以致知。
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運用反問和鋪陳的手法,詳細而全面,語氣更強。
學《詩》的重要性
研讀文本
脈絡梳理
閱讀《論語》的基本方法:
歸納主題,搭建框架
本課所選章節聚焦立身處世的規范性原則,探討君子之德和如何修身養性的觀點。

君子之道
修身養性
1、何謂好學
2、仁與禮樂
3、道重于生
4、重義輕利
5、見賢思齊
6、文質彬彬
7、以仁為任
8、進退在己
9、智仁勇
10、克己復禮
11、思己恕人
12、何莫學詩
任務探究十三
本文分別用哪些方法闡述了哪些觀點?
章節 主要觀點 說理方法
第一章 安貧樂道,就有道而正 理論論證
第二章 禮、樂以仁為基礎 理論論證
第三章 執著追求“道(真理)” 理論論證
第四章 君子重義輕利 對比論證
第五章 虛心學習,自我反省 對比論證
第六章 文質兼備,方為君子 對比、理論
第七章 以仁為己任,意志堅強 理論論證
第八章 不半途而廢,持之以恒 比喻論證
第九章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舉例論證
第十章 克己復禮為仁 理論論證
第11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理論論證
第12章 《詩》的社會功用 舉例論證
二、克己復禮
10.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
克己(對內) 復禮(對外)
不看、不聽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禮樂崩壞的現實同化
不說、不做就是要用禮的準繩嚴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樣示范作用。
二、克己復禮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反問句增強感彩,既具有說服力,又具有感染力。
三組因果關系:
士不可以不弘毅 因為 以仁為己任
任重 因為 任重而道遠
道遠 因為 仁的精神需要終生不倦,死而后已
二、克己復禮
“禮”起源和核心是尊敬和祭祀祖先。
周禮是周初確立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規矩、儀節。這套“禮儀”對每個氏族成員有極大的強制性和約束力,相當于后世的法律。
周禮包括禮制、禮儀或禮節、禮俗三個層面。
(一)禮制,指全社會的等級制度和倫理秩序。
(二)禮儀,指具體的禮節儀式。
(三)禮貌(義),指個人在待人接物時所表現出來的道德修養。
目的是為了“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禮的根本目標是維護周王朝的統治。
周禮
二、克己復禮
禮與仁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2.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 ”(《八佾》)
禮“辨異”,即區分等級,使各階層有序,有序則不亂;
樂“統同”,即抒發情感,使情緒得以紓解,促進社會和諧。
而“仁”又是禮樂制度的基礎,一個人如果內心不仁愛、善良,他會怎樣對待禮儀制度,怎樣對待音樂呢
由此可見,仁是禮樂的基礎,禮樂是仁的表現,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割。
四、推己及人:忠恕之道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11.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雍也》
自己要站穩,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騰達,才能博施濟眾。
忠:盡己心以待人。盡心竭力、積極為人、成全他人。
恕:推己心以及人。仁愛寬厚、推己及人、寬容他人。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文"與"質"的關系?
孔子這里說的"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質,同時又合乎"禮"并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這一方面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而主張不偏不倚,執兩用中。文與質是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離。孔子認為只有兩者配合得當才是完美的。
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那么,"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就會顯得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于文雅就會顯得浮夸和虛偽,注重繁文綁節而不切實際。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典型的"文勝質則史"。
君子
原本含義:居于上位者的貴族階層。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統稱,代表身份地位。
新的內涵:具備政治修養和政治韜略的統治者。
到了孔子時代,君子被賦予另一種含義:德行高尚的人。
從尹,從口。(會意字)
"尹",手握權杖,表示治事;
"口",表示發布命令。
并不因階層有教育上的區別﹣﹣有教無類
君子是人人可以追求的,人與人是內在平等的。
既要使有德者有其位,也要使有其位者有其德。"舊義傾向于就位以修德,孔子則側重修德以取位"。-﹣蕭公權
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先進》)
野人:樸素粗魯的人或指鄉野平民,這里指平民百姓。
夫子說:"先學習禮樂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出身平民的人;先做官而再學習禮樂的人,是世襲貴族出身。如果讓我選擇的話,那我一定會選擇先學習禮樂而后再去做官。"
課文中,孔子談到《詩》有哪幾個方面的作用?
孔子談《詩》的三大功能:
一是詩教,興、觀、群、怨以修身;
二是詩用,事父事君以治國;
三是詩識,鳥獸草木以致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
詩可以興
《詩經》在進行創作時,都是有感而發的,因而每一個字中都飽含感情。讀《詩經》的人,自然也能感受到這種感情,并使自己的感情受到熏陶。因而《詩經》起到了影響人們心志的作用,對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古人重視《詩經》的興發作用,很多人都是受《詩經》的感召,確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詩可以興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
這首詩塑造了一個虛實相生的意境。寫實方面,伊人可望不可及,虛的一面,理想很難達成,需要經歷千百般的努力。用葦草比喻理想,托物言志,通過具體和想象的空間,激發讀者的意志,不畏險阻,不斷追求。
詩可以觀
觀是"觀風俗之得失"。"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詩經》是有感而發的產物,因而必然是對它所誕生的時代的真實反應。我們對前人的生活狀況一無所知,要想有所了解,就得獲得當時的文獻資料。而學習《詩經》,有助于我們了解那個時代,以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掌握全面的社會歷史知識,了解各種各樣的風俗民情。這些知識的積累有助于我們以古證今,提高現實觀察力,提高洞察人情世態、分辨是非的能力。
詩可以觀
溱zhēn與洧wěi,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藺jiān 兮。女曰觀乎?士日既且。且 cú 往觀乎?洧之外,洵訂 xū 于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xuè,贈之以勺藥。《溱洧》
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了解春秋時期,鄭國上已節的習俗風情。這一天,年輕的朋友們,手持蘭草來到河邊相會、洗衣濯足、游樂祈福。
詩可以群
"群"是溝通,它以詩為媒,把一個個零散的、個人化的觀點,聚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個約定俗成的認識。
詩可以群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兮,赫兮咺xuǎn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xuān兮。《淇奧》
表面上是一首夸贊詩,但《淇奧》更開創了以竹貌喻人品的先河,這個流傳和切磋琢磨的過程,是"詩可以群"的體現。我們今天,也依然在干這件事,寫詩喜歡用"與君共勉"的題跋、熱衷于參加"詩歌朗誦會",這是一次次"群居相切磋"的過程。
詩可以怨
怨就是不滿。不滿要表達出來,不能悶在心里,表達的方式多種多樣,而詩歌就是其中一種健康而有效的表達方式。有注家說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對社會政治以及上級統治者的不滿,比如《詩經》中的《碩鼠》、《伐檀》等篇目。但還應該看到,《詩經》中還有其他的不滿情緒,因而"怨"并不局限于"刺上政"。比如《采薇》表達的是人民遭受戰爭痛苦后的不滿,《氓》表達的是棄婦的不滿....
詩可以怨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千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sè,胡取禾三百塵chán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貊huán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苛政猛于虎",這首詩塑造的正是統治者和勞動者的對立,體現了被剝削者面對不公待遇的憤懣。他們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白白被統治去享受。于是發出靈魂拷問。但是由于古時倡導"怨而不怒"仁政的思想,他們只能把自己心里的不滿訴諸于詩,讓讀到詩的統治者醒悟,默默地助力“平天下”。
隨堂練習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知者不惑 溫故而知新
B.任重而道遠 得道者多助
C.邇之事父 不足以事父母
D.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雖不敏
【答案】C
A項,同“智”,智慧、聰明;/懂得、知道。
B項,路程、路途;/道義、正道。
C項,二者均為動詞,侍奉。
D項,勤勉;/聰慧。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質勝文則野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B.見賢思齊焉 盤盤焉,囷囷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
D.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若火之始然
【答案】C
A項,表順承,譯為“就”;表轉折,譯為“卻”。
B項,于是,于此,就;譯為“……的樣子”;
C項,兩個者都是代詞,譯為“……的人”
D項,助詞,相當于“的”;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獨。
3.下列關于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和教育原則等,與《大學》《詩經》《孟子》合稱“四書”。
B.《禮記》據傳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所作,主要記載了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儒家的哲學、教育、政治、美學思想。
C.孟子,名軻,戰國時期鄒國人,有“亞圣”之稱。他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仁政”“民貴君輕”等。
D.“六藝”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西周學校教育內容,包括禮、樂、射、御、書、數;一種是將“六藝”解釋為“六經”,即《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
【答案】A
《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課堂檢測
1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 敏捷 ) B.君子喻于義 ( 明白 )
C.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 筐 ) D.克己復禮為仁 ( 約束 )
A.“敏:敏捷”錯誤,“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意思是“辦事勤勉,說話謹慎”,所以“敏”的意思是“勤勉”。
2下列各項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天下歸仁焉
B.質勝文則野 故木受繩則直
C.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能容于遠近
D.人而不仁 死而后已
A項,焉:代詞,代指自己/語氣助詞,用于句末。
B項,則:連詞,表承接,就。
C項,于:介詞,在……方面/介詞,表被動。
D項,而:連詞,表假設,如果/連詞,表順承。
故選B。
3下列對課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曾子認為,“仁”應該是讀書人畢生追求的目標,而且責任重大,應為此奮斗終生。
B.“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可見孔子的義利觀,從個人道德著眼,主張個人在面臨選擇之時,應舍利取義。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克已復禮”就是通過人們的道德修養自覺地遵守“禮”的規定。從這個層面來說,“禮”是“仁”的內化和自覺。
D.孔子認為學《詩經》好處很多,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
C項,從這個層面來說,應該“仁”是“禮”的內化和自覺。
情景默寫
(1)在《<論語>十二章》中,孔于用反問語氣強調人要有仁愛之心,否則遵守禮儀也沒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反問語氣強調人要有仁愛之心,否則奏樂也不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論語>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最能體現孔子的道德價值觀:懂得了仁義的道理,就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有時為了捍衛它,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4)在《<論語>十二章》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價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論語>十二章》中,既強調榜樣的良好作用,又強調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人而不仁 如禮何 (2)人而不仁 如樂何 (3)朝聞道 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義 小人喻于利 (5)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質”對“君子”下定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論語>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很好地闡釋了“文”和“質”的關系: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
(8)在《<論語>十二章》中,曾子認為讀書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
(9)在《<論語>十二章》中,曾子認為讀書人(有志之士)任重道遠,具體表現為“ 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 ”。
(10)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虧一簣是因為“ _______________”,而能夠持之以恒是因為“ _______________”。
(6)文質彬彬 然后君子 (7)質勝文則野 文勝質則史 (8)任重而道遠 (9)仁以為己任 死而后已 (10)吾止也 吾往也
(11)《論語·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的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們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
(12)《禮記·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孔子在《論語·子軍》中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
(13)《論語·衛靈公》中的孔子的經典妙句、中華民族的重要信條,講明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的兩句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論語·陽貨》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話概括了《詩》這部書的四種作用。
(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12)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嘗試找出文中的成語并積累:
克己復禮:儒家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于“禮”。
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見賢思齊: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齊。
文質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后形容人文雅有禮貌。
任重道遠:責任重大,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親自強加給對方。
未成一簣:猶功虧一簣。比喻功敗垂成。
任務探究十五
歸納本文的寫作特色
1.比喻說理,形象生動。
例如第八章,孔子以“堆土成山”為喻來闡述學習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廢的道理,易于人們理解和接受。
2.人物對話,栩栩如生。
有的章節通過對話刻畫人物形象。如“顏淵問仁”,孔子
給予回答,接著顏淵又問具體表現是什么,最后表示要堅決執
行。通過對話,一個善于思考、領悟,又堅決踐行的弟子形象
呈現在讀者面前。
3.哲學思辨,充滿智慧。
文章節選了孔子許多帶有哲學思辨意味的名句,例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些語句給人以人生的啟示,表現了孔子非凡的智慧。
傳承文化,責任在肩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可喜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萬萬不能丟失了自己民族最淳樸的文化傳統。……一個人不能只活在物 質世界,那樣的人經不住任何打擊,也經不住任何誘惑。
渾渾噩噩一輩子,無法盡到一代人的責任,只是白白浪費了糧食。學人文學科的,更應該擔當起把民族精神命脈傳承下去的責任,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責任,我們要承前啟后,各自負起自己的責任來。 不能讓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在我們這一代損毀、丟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湖市| 哈巴河县| 义乌市| 厦门市| 垫江县| 西和县| 名山县| 三河市| 聂荣县| 彰武县| 城口县| 玉溪市| 乳源| 通化县| 无为县| 赣榆县| 宝山区| 巴彦淖尔市| 左贡县| 攀枝花市| 连州市| 铜山县| 玉溪市| 如皋市| 剑河县| 榆树市| 南溪县| 休宁县| 南漳县| 青海省| 老河口市| 高雄县| 怀安县| 库伦旗| 图们市| 鄂尔多斯市| 怀远县| 安多县| 敦化市| 中宁县| 舒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