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川省內江市第六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一、語文知識及運用(共15分,每小題3分)1.(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著落(zhuó) 貯蓄(zhù) 粗獷(kuànɡ) 黃暈(yùn)B.棱鏡(léng) 蒞臨(lì) 嫩綠(nèng) 澄清(chéng)C.匿笑(nì) 看護(kān) 賣弄(lònɡ) 吝嗇(lìn)D.應和(hè) 醞釀(niàng) 霎時(shà) 靜謐(mì)【答案】D【知識點】常用易錯字字音【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字音。A.“粗獷” 的 “獷” 注音錯誤,正確讀音為 “guǎng”,易因與形近字 “曠(kuàng)” 混淆而誤讀為 “kuànɡ”;其他 “著落(zhuó)”“貯蓄(zhù)”“黃暈(yùn)” 注音均正確,但因存在一處錯誤,故 A 不符合要求。B.“嫩綠” 的 “嫩” 注音錯誤,正確讀音為 “nèn”,易因聲調把握不準而誤讀為 “nèng”;“棱鏡(léng)”“蒞臨(lì)”“澄清(chéng)” 注音無誤,因存在聲調偏差的錯誤,故 B 排除。C.“賣弄” 的 “弄” 注音錯誤,在 “賣弄” 一詞中 “弄” 為輕聲,正確讀音為 “nong”,易因誤判詞性或聲母混淆而讀成 “l(fā)ònɡ”;“匿笑(nì)”“看護(kān)”“吝嗇(lìn)” 注音正確,但因存在聲母與聲調雙重錯誤,故 C 不符合題意。D.“應和(hè)” 的 “和” 為多音字,此處表示 “呼應”,讀 “hè”;“醞釀(niàng)”“霎時(shà)”“靜謐(mì)” 的注音均準確,無任何錯誤,符合 “注音完全正確” 的要求。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字音的識記能力。需要學生在平時讀課文時,養(yǎng)成仔細觀察的習慣,注意讀音、字形,并注意在具體語境中體會讀音及書寫。2.(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喉嚨 驕媚 蕭瑟 綠茵茵B.抖擻 鑲嵌 烘托 捷毛C.朗潤 分歧 化妝 決別D.碣石 寬敞 窠巢 嘹亮【答案】D【知識點】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字形。A .“驕媚” 字形錯誤,正確寫法為 “嬌媚”。“驕” 多表示 “驕傲、傲慢”,如 “驕傲”;“嬌” 則有 “柔嫩、美麗可愛” 之意,“嬌媚” 形容女子嬌柔嫵媚,故 “驕” 為誤用,A 不符合要求。B .“捷毛” 字形錯誤,正確寫法為 “睫毛”。“捷” 常與 “敏捷、快捷” 相關,如 “捷報”;“睫” 特指 “眼瞼邊緣的細毛”,“睫毛” 是固定搭配,故 “捷” 為誤用,B 排除。C .“決別” 字形錯誤,正確寫法為 “訣別”。“決” 側重 “決定、決斷”,如 “決定”;“訣” 有 “分別、告別” 之意,“訣別” 指再無會期的離別,故 “決” 為誤用,C 不符合題意。D .“碣石”“寬敞”“窠巢”“嘹亮” 四個詞語字形均規(guī)范無誤,無形近字混淆或同音字誤用的情況,符合 “沒有錯別字” 的要求。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基礎字詞的字形。解答此類題型時,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時打好字詞基礎,另一方面在答題時要認真審題,仔細辨析。3.(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下列加點的詞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A.為慶祝教師節(jié),禮堂被布置得花枝招展,處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B.市委領導蒞臨我校,檢查了我校文明建設情況,提出了寶貴意見。C.北海的菊花開了,史鐵生答應坐輪椅去看看,母親喜出望外,還絮絮叨叨起來。D.他說話總是咄咄逼人,叫我們很難接受。【答案】A【知識點】詞語的使用(搭配)【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具體語境中成語的運用正誤的辨析能力。A.“花枝招展” 的本義是形容 “女子姿態(tài)優(yōu)美艷麗,或事物呈現出鮮活優(yōu)美的姿態(tài)”,其核心使用對象是 “人(多指女子)或具有動態(tài)美感的事物”。而句中用來形容 “被布置的禮堂”—— 禮堂是靜態(tài)的場所,雖有裝飾,但 “花枝招展” 的 “姿態(tài)靈動、艷麗” 感與 “禮堂” 的莊重場所屬性不匹配,屬于 “使用對象錯誤”,因此該選項詞語使用有誤。B .“蒞臨” 是書面語中的敬辭,特指 “貴賓、上級或長輩到來”,常用來表達對來訪者的尊重。句中 “市委領導檢查學校文明建設”,領導屬于 “上級”,用 “蒞臨” 既符合其敬辭屬性,也貼合 “對領導到訪表示尊重” 的語境,詞語使用正確。C.“喜出望外” 指 “因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而格外高興”,強調 “結果超出預期”。結合《秋天的懷念》原文語境,史鐵生此前因身體原因常封閉自己,不愿外出,此次答應 “坐輪椅去看菊花” 是母親未曾預料的好事,“喜出望外” 精準貼合母親 “意外且欣喜” 的心情,同時 “絮絮叨叨” 也符合母親激動時的狀態(tài),詞語使用正確。D.“咄咄逼人” 形容 “氣勢洶洶、態(tài)度強硬,使人感到壓迫或驚懼”,側重描述 “言語或態(tài)度的攻擊性”。句中 “他說話總是咄咄逼人,叫我們很難接受”,直接關聯(lián) “說話態(tài)度” 與 “讓人難以接受” 的結果,與 “咄咄逼人” 的語義內涵完全契合,詞語使用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成語的正確使用能力。成語的理解與運用,首先要把握成語的準確含義,再結合具體的語境做出分析與判斷。成語的誤用一般容易出現幾種情況:色彩不當、輕重不分、詞義不明、謙敬誤用、語境不和等等。4.(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為了防止類似的惡性事故不再發(fā)生,我們一定要加強管理,采取嚴密的防范措施。B.為了搞好工作,我們要廣泛征求、虛心接受群眾意見。C.經過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才使他打開了思路,掌握了解題方法,成績有了明顯提高。D.教育觀念能否從根本上轉變,是我們解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進程問題的重要保證。【答案】B【知識點】成分殘缺;不合邏輯【解析】【分析】A矛盾,防止再次發(fā)生;C介詞濫用,無主句;D邏輯照應不周,多對一。5.(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論語》,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宋代把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B.《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現實主義詩人。C.《濟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北京人,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龍須溝》等。D.《世說新語》是宋朝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一部志人小說集,主要記載了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答案】C【知識點】其他常識【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文學常識。A.錯誤。《論語》并非僅 “記錄孔子言行”,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雖然宋代將其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 “四書”,但內容范圍的表述不準確,故 A 排除。B.錯誤。李白是盛唐浪漫主義詩人,其詩歌風格豪放飄逸、充滿想象,并非 “現實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的信息正確,但流派判斷錯誤,因此 B 不符合要求。C.正確。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是現代著名作家,其主要作品涵蓋小說與話劇:小說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代表作包括《茶館》《龍須溝》等,所有信息均準確無誤,符合文學常識。D.錯誤。《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志人小說集,并非 “宋朝”;其內容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朝代表述錯誤,故 D 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文學常識。解答此類題目,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對于重點作家、重要文體必須熟記。二、(12分)(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文,完成小題。甲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乙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丙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6.下列語句中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俄而雪驟 俄而:不久,一會兒B.元方入門不顧 顧:顧念C.飯疏食 飯:吃D.相委而去 委:丟下7.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博學而篤志 學而不思則罔B.回也不改其樂 樂亦在其中矣C.王凝之妻也 下車引之D.不舍晝夜 太丘舍去8.下列對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中謝公雖然未對兩個孩子的答案進行評判,但是結尾“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一句,卻體現了作者對謝道韞的高度贊賞與肯定。B.《陳太丘與友期行》中“怒”與“慚”寫客人被陳元方反駁前后的神態(tài)變化,不僅使文章語言生動形象,同時也表明客人是一個知錯能改的人。C.丙文中孔子談到了學習與思考二者之間的關系,并認為學習比思考更重要。D.丙文中孔子通過對比別人和顏回,傳達了安貧樂道的思想。9.翻譯下列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答案】6.B7.B8.C9.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茫;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知識點】歸納文言文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譯;一詞多義;常用文言實詞【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意義。翻譯文言實詞的意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的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同時還應結合具體的語境做出準確的判斷。考題涉及的詞語都來源于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這要求學生應加強對教材所選入的文言文誦讀與掌握,解答根據所學過的課文,根據上下文做出判斷。(2) 本題考查學生對一詞多義現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確句意,然后要注意積累詞語的不同用法,最后結合句意理解詞語的不同用法。(3) 本題考查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在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找出相關的語句做出具體的分析即可。(4) 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譯的關鍵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語境中,根據上下文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同時對語句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做到準確的翻譯。并按照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符合現代漢語的用詞造句的標準。【參考譯文】 【甲】謝安在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給子侄輩們講解文章的義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在空中撒鹽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個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乘風飛舞。”太傅大笑起來。她就是謝無奕的女兒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乙】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正午,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 【丙】子夏說:“博聞廣學又堅持自己的志向,仔細的求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中,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陋的飯食,著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心中充滿疑惑而無定見。”6.本題考查文言實詞。ACD.正確;B .“元方入門不顧”,結合元方對友人無信無禮行為的態(tài)度,“顧” 應指 “回頭看”,并非 “顧念”,“元方進門后不回頭看(友人)” 更符合人物形象與情節(jié)邏輯,故該選項解釋有誤。故答案為:B7.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博學而篤志” 的 “而” 表并列關系,可譯為 “并且”,體現 “博學” 與 “篤志” 的并列;“學而不思則罔” 的 “而” 表轉折關系,可譯為 “卻”,強調 “學習” 與 “不思考” 的對立,二者意義用法不同;B.“回也不改其樂” 的 “樂” 指顏回在陋巷中的樂趣,“樂亦在其中矣” 的 “樂” 指 “飯疏食、飲水” 中的樂趣,兩個 “樂” 均為名詞,意為 “樂趣”,意義與用法完全相同;C.“王凝之妻也” 的 “之” 是人名 “王凝之” 的組成部分,無獨立實義;“下車引之” 的 “之” 是代詞,指代元方,二者詞性與意義均不同;D.“不舍晝夜” 的 “舍” 意為 “放棄、停止”,指時光不停止地流逝;“太丘舍去” 的 “舍” 意為 “舍棄、離開”,指陳太丘丟下友人離開,二者意義不同。故答案為:B8.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辨析。ABD.正確;C.丙文中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明確指出 “只學習不思考會迷茫,只思考不學習會疑惑”,強調的是學習與思考需緊密結合、二者同等重要,而非 “學習比思考更重要”,故該選項理解有誤。故答案為:C9.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罔” 并非簡單的 “迷茫”,更指因缺乏思考而無方向、無所適從;“殆” 指 “疑惑”,強調因脫離學習僅靠空想而產生的困惑。故答案為: 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茫;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三、詩歌默寫(8分)10.(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默寫。(1)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 。(朱自清《春》)(2)水何澹澹, 。(曹操《觀滄海》)(3) ,小橋流水人家。(《天凈沙·秋思》馬致遠)(4)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5)在《次北固山下》,我們從日夜交替景象中感受到新舊事物更替規(guī)律的詩句是: , 。(6) 《<論語>十二章》中強調堅定志向對人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答案】欣欣然張開了眼;山島竦峙;枯藤老樹昏鴉;聞道龍標過五溪;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知識點】一般性默寫;理解性默寫【解析】【分析】(1)(2)(3)(4)詩文默寫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筆畫要準確,不能寫錯別字。此題中容易寫錯的字有: 竦峙、藤 。(5)《次北固山下》中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兩句符合要求:“海日生殘夜” 描繪夜將盡未盡時,一輪紅日從海面升起 ——“殘夜” 是舊的時間狀態(tài),“海日” 是新的景象,體現 “黑夜中孕育白晝” 的新舊交替;“江春入舊年” 則寫舊年尚未結束,江邊已顯露出春天的氣息 ——“舊年” 是過往的時光,“江春” 是新生的季節(jié),展現 “舊歲里萌生新春” 的規(guī)律。這兩句以日夜、年歲的交替為載體,生動詮釋了 “舊事物中必然孕育新事物” 的哲理,與題干中 “從日夜交替景象中感受到新舊事物更替規(guī)律” 的要求完全契合。需注意 “生” 字不可誤寫為 “升”(“生” 更凸顯 “孕育產生” 的動態(tài)感,貼合 “新舊更替” 的內涵),“殘” 字避免誤寫為 “慘”。(6)《<論語> 十二章》中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強調了志向的堅定性:“三軍可奪帥也” 指出軍隊的主帥可以被改變,說明外在的權勢、力量能夠變動;“匹夫不可奪志也” 則表明即使是普通人,其內心的志向也不能被強迫改變 —— 通過 “帥可奪” 與 “志不可奪” 的對比,突出 “志向對人而言比外在權威更根本、更不可動搖”,直接呼應題干中 “堅定志向對人的重要性” 的要求。默寫時需注意 “帥” 不可誤寫為 “師”,“匹” 不可誤寫為 “比”,同時要準確把握句子的對比邏輯,理解其對 “志向堅定性” 的強調。故答案為:(1)欣欣然張開了眼(2)山島竦峙(3)枯藤老樹昏鴉(4)聞道龍標過五溪(5)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點評】(1)(2)(3)(4)(5)(6)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名句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我們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根據提示語句寫出相應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現錯別字。理解性識記,注意結合語境填充。四、(15分)(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閱讀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秋天的懷念史鐵生①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她總是這么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么勁兒!”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②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后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③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時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說。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那就趕緊準備準備。”“唉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么好準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說著:“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guī)闳ケ焙幔磕闫f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她忽然不說了。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⑤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⑥鄰居的小伙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11.下列各句朗讀處理不妥當的一項是( )A.“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一句中,“悄悄地”重音輕讀,能突出母親對我的擔憂之情,也表現了母親的隱忍。B.“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這句中“絕”和“竟”重讀,說明作者當時對母親病重永遠離去毫無思想準備,如今想來,追悔莫及,肝腸寸斷。C.“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一句中“出去了”重讀,這樣就和本段開頭部分“母親進來了”相呼應,突出了我對母親的想念。D.課文末段中“熱烈而深沉”后面朗讀停頓可以稍長一些,這樣有助于突出“潑潑灑灑”,從而表現出菊花開得正茂盛以及作者此時內心對生命的無限感慨。12.文章平靜的敘述中蘊含著感人的力量。請結合加點的詞分析句子的動人之處。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兒紅紅的看著我。13.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文章標題含義的理解。14.文中的母親令人難忘,請結合具體內容,談談母親這個人物形象。【答案】11.C12.兩個“悄悄”寫出了母親對“我”的理解和包容,照顧得周到、細心;“偷偷”體現了母親照顧“我”的謹慎和小心;“紅紅”表明母親哭過,寫出了母親對“我”的心疼。13.《秋天的懷念》表層意思是故事發(fā)生在秋天,表達的是“我”對母親的懷念;深層意思是“我”經歷命運殘酷的打擊后,體會到母愛的偉大,變得樂觀、堅強。14.從母親忍受病痛折磨,還告訴我“好好兒活”,可以看出母親堅忍、頑強、樂觀的性格;從母親央求“我”看菊花并十年如一日的照顧我可以看出母親對“我”的細心、耐心,以及無微不至的愛與關心。【知識點】重音;散文;文章標題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關鍵語句意思【解析】【導語】(1)本題考查的是朗讀設計。根據仿寫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內容和情感,再仔細揣摩語氣、重音、語速等讀法,最后整體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讀。(2)本題考查詞語含義的理解。理解詞語的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義。(2)聯(lián)系上下文,體味詞語指代義。(3)瞻前顧后,揣摩特殊意義。(4)把握詞語的感彩。除此以外,還要聯(lián)系文章的主題、作著的思想感情,描寫手法和修辭手法等來理解詞語的含義。(3)本題考查標題的意義與作用。文章題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②點明文章中心;③題目具有象征意義;④設置懸念,引發(fā)讀者興趣;⑤貫穿全文,為文章的線索。(4)本題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題關鍵是了解文章內容,找出描寫人物的語句與相關事件,然后結合具體內容來分析。11.本題考查句子朗讀輕重的把握。ABD.正確;C.此句核心是表達母親 “出去后再也未歸” 的訣別之痛,“出去了” 是客觀動作描述,無強烈情感指向,無需重讀;真正需重讀的是 “再” 字,“再也沒回來” 的 “再” 能突出 “我” 無法再見母親的遺憾與悲痛,且該句情感核心是 “訣別的意外與傷感”,而非 “對母親的想念”,故該選項處理錯誤。D 選項中,“熱烈而深沉” 后稍作停頓,可留出情感緩沖空間,既突出后文 “潑潑灑灑” 所描繪的菊花盛放之態(tài),又暗合作者此時的心境 —— 從消沉到正視生命的轉變,停頓處理有助于情感的自然傳遞,處理恰當。故答案為:C12.本題考查詞語表達效果。這句話通過幾個極具畫面感的詞語,將母親的愛與細膩刻畫得動人心弦。兩個 “悄悄” 分別對應母親 “躲出去” 與 “進來” 的動作:“悄悄躲出去” 是母親在 “我” 暴怒時,不愿打擾 “我” 發(fā)泄,特意留出空間;“悄悄進來” 則是在 “我” 平靜后,既想靠近照料,又怕觸動 “我” 敏感神經的小心,盡顯母親對 “我” 的理解與照料的周到。“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 中的 “偷偷”,進一步展現母親的牽掛 —— 她雖躲在 “我” 看不見的地方,卻始終擔心 “我” 做出傷害自己的事,這份藏在暗處的守護,滿是不易察覺的擔憂。而 “眼邊兒紅紅的” 直接暴露了母親的脆弱:她曾為 “我” 的遭遇偷偷落淚,卻在面對 “我” 時強裝平靜,這份 “紅” 的背后,是母親對 “我” 深切的心疼。這些詞語串聯(lián)起母親的動作與神態(tài),讓那份深沉、無私的母愛變得具體可感,直擊人心。故答案為:兩個“悄悄”寫出了母親對“我”的理解和包容,照顧得周到、細心;“偷偷”體現了母親照顧“我”的謹慎和小心;“紅紅”表明母親哭過,寫出了母親對“我”的心疼。13.本題考查文章標題的理解。“秋天的懷念” 這一標題,兼具表層的敘事背景與深層的情感、生命感悟。從表層來看,文章的核心情節(jié)均圍繞 “秋天” 展開:母親在秋天提議帶 “我” 去看北海的菊花,想幫 “我” 走出雙腿癱瘓的消沉;母親也在秋天病重離世,留下永遠的訣別;后來妹妹推著 “我” 在秋天重游北海,看見秋風中爛漫的菊花,完成了對母親的紀念 ——“秋天” 是故事發(fā)生的時空載體,“懷念” 則直接點明了作者對母親的深切思念。從深層來看,“秋天” 不僅是季節(jié)符號,更象征著作者人生的困境:雙腿癱瘓后,他的世界如同秋天般蕭瑟、灰暗;而 “懷念” 背后,是作者的成長與覺醒 —— 在母親的陪伴與鼓勵下,他最終讀懂了母親 “好好兒活” 的囑托,從秋天的蕭瑟中看見菊花的堅韌,體會到母愛的偉大,進而走出陰霾,學會以樂觀、堅強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標題的深層含義正是這份對母愛與生命意義的深刻領悟。故答案為:《秋天的懷念》表層意思是故事發(fā)生在秋天,表達的是“我”對母親的懷念;深層意思是“我”經歷命運殘酷的打擊后,體會到母愛的偉大,變得樂觀、堅強。14.本題考查人物形象。文中的母親是一位堅忍、細膩且充滿無私大愛的形象。她自身承受著劇烈的肝疼,“常常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卻從未在 “我” 面前顯露半分脆弱;當 “我” 狠命捶打癱瘓的腿、哭喊 “我可活什么勁兒” 時,她撲過來抓住 “我” 的手,強忍哭聲鼓勵 “我”“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 這份在病痛中依然傳遞希望的舉動,盡顯她的堅忍與對生活的樂觀。她對 “我” 的照料更是細致入微:在 “我” 暴怒時,她不指責、不辯解,而是 “悄悄地躲出去”,在 “我” 看不見的地方 “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既給 “我” 發(fā)泄的空間,又默默守護;提議看菊花時,她會刻意避開 “跑”“踩” 這類可能刺痛 “我” 的字眼,這份對 “我” 敏感情緒的體察,藏著最深的包容。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仍牽掛著 “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這份至死都在為兒女擔憂的牽掛,將母愛的無私與深沉展現得淋漓盡致 ,讓這一形象永遠留在讀者心中。故答案為:從母親忍受病痛折磨,還告訴我“好好兒活”,可以看出母親堅忍、頑強、樂觀的性格;從母親央求“我”看菊花并十年如一日的照顧我可以看出母親對“我”的細心、耐心,以及無微不至的愛與關心。五、作文(50分)15.(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作。對于朱自清來說,充滿蓬勃生機的春天,是一縷芬芳;對于冰心來說,那象征母愛的荷葉,是一縷芬芳;對于莫懷戚來說,一家人初春田野上的散步,是一縷芬芳;對于史鐵生來說,默默守候他的母親,是一縷芬芳。從跨入中學大門起,初中生活的畫卷就在我們面前徐徐打開,閱讀、交友、運動、實驗、暢想……生活中的人、事、景,總能給我們帶來快樂,送來芬芳,在你的記憶深處,也一定有那么一縷芬芳,幸福了你的歲月,溫暖了你的時光。你聞到了嗎 請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或體驗,以《我聞到了生活的芬芳》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將題目抄寫在答題卡作文紙的第一行(題目前空四格);②文體自選 (詩歌、戲劇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襲;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班級名。【答案】例文:我聞到了生活的芬芳生活就像一座大花園,每一朵花都散發(fā)著獨特的芬芳。在成長的旅途中,我一次次地領略到了這醉人的香氣。清晨,第一縷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照在臉上,我睜開惺忪的睡眼,那是一種溫暖而清新的感覺。空氣中似乎彌漫著陽光的味道,混合著窗外花草樹木散發(fā)的氣息。我深深吸一口氣,那是生活的芬芳,它帶著希望開啟新的一天。走在上學的路上,街邊早餐店熱氣騰騰。剛出鍋的油條散發(fā)著陣陣油香,豆?jié){的醇香也縈繞在鼻尖。店主們熱情地招呼著顧客,那一聲聲熟悉的話語,讓這條街充滿了煙火氣。我聞著這些味道,感受到平凡生活里的生機與活力,這也是生活的芬芳,是人們?yōu)榱松钆洜I的美好。學校里,書本的油墨香是我最熟悉的味道。當我翻開嶄新的課本,那淡淡的香氣撲鼻而來。課堂上,粉筆在黑板上劃過,留下白色的痕跡,那若有若無的粉筆灰的味道,伴隨著老師的講解聲,構成了獨特的氛圍。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問題、一起歡笑,那種青春的氣息,如同花朵綻放般的芬芳。每一次思想的碰撞、每一次友誼的加深,都讓我聞到了成長在生活里留下的馥郁香氣。傍晚回到家,廚房里傳來飯菜的香味。媽媽系著圍裙,在爐灶前忙碌著。那是紅燒肉的醇厚香味、蔬菜的清新味道混合而成的家的味道。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談天說地,歡聲笑語在房間里回蕩。這一刻,生活的芬芳是親情的甜蜜,是家給予我的溫馨港灣的氣息。生活的芬芳,不只是花朵的嬌艷香氣,它是陽光、是煙火、是知識、是親情。它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只要我用心去感受,就能聞到這無處不在的芬芳,讓我沉醉其中,熱愛這有滋有味的生活。【知識點】全命題作文【解析】【分析】材料以朱自清、冰心、莫懷戚、史鐵生四位作家的經典體驗為切入點,核心關鍵詞是 “芬芳”,其本質是生活中能帶來快樂、溫暖心靈的人、事、景、情;材料形式為 “名人案例 + 學生生活引導”,前半部分用名人筆下的 “芬芳”(自然之美、母愛、家庭溫情、親情守護)具象化 “芬芳” 的內涵,后半部分聚焦初中生活,引導學生從閱讀、交友、運動、實驗等日常場景中,挖掘自身記憶里的 “芬芳”,核心話題是 “以親身經歷書寫初中生活中的溫暖瞬間,詮釋‘生活芬芳’的意義”。【題干分析】1. 材料意義與關鍵詞解析:四位作家的 “芬芳” 本質:材料中 “芬芳” 并非指物理意義上的氣味,而是抽象的 “精神暖意” —— 朱自清的 “春天芬芳” 是對自然生機的熱愛,冰心的 “荷葉芬芳” 是母愛帶來的安全感,莫懷戚的 “散步芬芳” 是家庭成員間的默契與幸福,史鐵生的 “母親芬芳” 是困境中親情的支撐。這些案例共同指向:“芬芳” 源于生活中平凡卻真摯的美好,能滋養(yǎng)心靈、溫暖歲月。初中生活的 “芬芳” 范圍:題干明確列舉 “閱讀、交友、運動、實驗、暢想” 等場景,限定了寫作素材需圍繞初中日常展開,避免脫離 “中學大門” 后的生活體驗(如小學回憶、成人化事件)。2. 寫作思路與誤區(qū)提醒(1)核心寫作方向:確定 “芬芳” 的具體載體:先明確自己要寫的 “芬芳” 是什么(如一次朋友的幫助、老師的一句鼓勵、家人的一頓晚餐、一本書的觸動),載體需 “小而實”,貼近初中生活。聚焦 “聞到芬芳” 的過程:重點寫 “發(fā)現芬芳” 的細節(jié)(如場景、動作、語言)和 “感受芬芳” 的心理活動(如溫暖、感動、豁然開朗),避免只寫事件流程,忽略情感表達。升華 “芬芳” 的意義:結尾可關聯(lián) “生活中的美好往往藏在平凡處”“用心感受就能發(fā)現芬芳” 等,讓文章有深度,而非停留在 “寫一件事” 的層面。(2)學生常見寫作誤區(qū):詳略不當:過度鋪墊背景(如寫運動會,花大量篇幅寫比賽規(guī)則),卻對 “芬芳” 的核心(如同學遞水、吶喊的瞬間)一筆帶過;或只寫事件,不寫自己的感受,導致 “芬芳” 的溫暖感不足。載體脫離生活:選擇 “宏大事件”(如參加國家級比賽獲獎、救助陌生人)作為 “芬芳”,不符合初中生日常,顯得虛假;不如寫 “早讀時同桌幫自己撿筆”“晚自習后保安叔叔的一句提醒” 等小事,更易引發(fā)共鳴。忽略 “親身經歷”:部分學生可能套用他人故事(如網上看到的 “母親帶病做飯”),缺乏個人細節(jié)(如母親做飯時的手勢、飯菜的味道),導致文章空洞,無法體現 “親身體驗”。(3)具體寫作建議:開頭:可場景引入(如 “打開書包,那本夾著銀杏葉的筆記本掉了出來,葉尖的紋路里,還藏著去年秋天和小語一起撿樹葉的芬芳”),或用材料過渡(如 “朱自清的春天是芬芳,冰心的荷葉是芬芳,而我的初中生活里,最難忘的芬芳,藏在數學老師的教案里”)。素材選擇:優(yōu)先選 “有細節(jié)、有情感” 的素材 ——①師生類(如考試失利后,老師把自己叫到辦公室,用紅筆圈出錯題,說 “慢慢來”);②交友類(如自己淋雨回家,朋友第二天偷偷把烘干的雨傘放在自己桌下);③家庭類(如周末和爺爺一起澆花,爺爺說 “花要慢慢養(yǎng),生活也要慢慢品”);④個人成長類(如第一次獨立完成實驗,看到試紙變色時,感受到 “堅持的芬芳”)。結尾:簡潔升華(如 “原來生活從不是缺少芬芳,而是缺少停下腳步感受的心意。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小溫暖,早已把我的初中歲月,釀成了滿徑花香”)。【點評】這篇例文緊扣題目核心,以 “親身經歷” 為基石,將 “生活的芬芳” 具象化為可感的日常場景,選材鮮活且貼合初中生生活:清晨陽光的暖意、上學路上早餐店的煙火氣、校園里的書本油墨香、家中媽媽烹飪的飯菜味,每一處都從 “嗅覺 + 情感” 雙維度詮釋 “芬芳”,避免了抽象抒情,讓主題更落地。結構上以時間為暗線串聯(lián)畫面,層層遞進展現生活不同維度的美好;語言平實自然,細節(jié)描寫生動(如 “店主熱情招呼”“媽媽系著圍裙忙碌”),極易引發(fā)共鳴。結尾總結 “芬芳是陽光、煙火、知識、親情”,既收束全文,又升華了 “用心感受生活美好” 的主旨,完全符合題目 “幸福歲月、溫暖時光” 的情感導向,是一篇貼合要求的佳作。六、課外詩歌(6分)(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題目。天凈沙·秋白樸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16.這首小令,篇幅雖短,卻以神來之筆描繪出一幅絕妙的秋景圖,前三句描繪的是 的秋景圖,后兩句作者筆鋒一轉,描繪的是 的秋景圖,前后畫面形成強烈反差,一掃前人一悲到底的風格。17.此小令可與被譽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媲美,請比較甲乙兩句所用的抒情方式及表達的情感的不同。甲: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白樸 《天凈沙·秋》)乙: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天凈沙·秋思》)【答案】16.寧靜、寂寥;明朗清麗、色彩絢麗的畫面17.本曲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處世態(tài)度。《天凈沙.秋思》直接抒情,抒發(fā)了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知識點】把握古詩詞曲的內容;古詩詞曲的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賞析;思鄉(xiāng)懷人;天凈沙秋思【解析】【點評】(1)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完成此類題目的關鍵是認真讀詩,反復誦讀,仔細分析詩中的內容,聯(lián)系創(chuàng)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2) 本題考查詩歌的表達技巧。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方法:①揭示手法;②結合詩歌分析詩中是如何體現此手法的;③表達效果:結合語句意思、主旨、情感分析這種手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16.此題考查學生對元曲的理解。這首小令的前三句,通過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 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寧靜且略帶寂寥的秋景圖 —— 孤立的村落、西沉的落日、殘存的晚霞,再加上輕煙繚繞的老樹與棲息的寒鴉,整體氛圍偏于沉靜,甚至帶著一絲秋日的蕭瑟;而 “一點飛鴻影下” 雖為畫面增添了些許動態(tài),卻未打破整體的寧靜基調。后兩句作者筆鋒一轉,以 “青山綠水” 的開闊明朗,搭配 “白草紅葉黃花” 的色彩斑斕,描繪出一幅明朗清麗、色彩絢麗的秋景圖:青綠的山、碧綠的水,與白草、紅葉、黃花交織,多種明亮色彩讓秋日瞬間擺脫了蕭瑟感,前后兩幅畫面形成鮮明反差,打破了前人寫秋多悲戚的傳統(tǒng),展現出秋日別樣的生機。故答案為:寧靜、寂寥;明朗清麗、色彩絢麗的畫面17.此題考查學生對抒情方式和主旨的把握。甲句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作者并未直接表達情感,而是通過描繪色彩豐富、清麗明快的秋景來傳遞心境 —— 青山、綠水、各色花草構成的鮮活秋景,暗含著作者對秋日的喜愛,以及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處世態(tài)度,讓讀者從美景中感受到作者對秋的贊美,而非傳統(tǒng)的悲秋之情。乙句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則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斷腸人” 直接點出漂泊者的愁苦心境,“在天涯” 點明其游子身份,結合 “夕陽西下” 的蒼涼背景,直白地抒發(fā)了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寂與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情感濃烈且直接,與甲句借景傳情的含蓄樂觀形成鮮明對比。故答案為: 本曲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處世態(tài)度。《天凈沙.秋思》直接抒情,抒發(fā)了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七、課外文言文閱讀(8分)(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王右軍①年減②十歲時,大將軍③甚愛之,恒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鳳④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jié)之謀。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陽吐污頭面被褥,詐孰⑤眠。敦論事造半,方憶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從⑥橫,信其實孰眠,于是得全。《世說新語》節(jié)選[注釋]①王右軍:王羲之。②減:不足。③大將軍:王敦。④錢鳳:人名,字世儀。⑤孰:熟。⑥從:縱。18.解釋加點字的意思A大將軍甚愛之 B.須臾,錢鳳入 C.屏人論事 D.既聞所論19.翻譯下列句子。及開帳,乃見吐唾從橫,信其實孰眠,于是得全。20.文中的王右軍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答案】18.A.很、十分 B.不久、一會兒 C.退避、屏退 D.……以后19.等到打開帳子,卻看見王羲之口水流得亂七八糟,相信他確實在熟睡,于是王羲之得以保全性命。20.機智、沉著冷靜。【知識點】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文言文翻譯;常用文言實詞【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意義。翻譯文言實詞的意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的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同時還應結合具體的語境做出準確的判斷。考題涉及的詞語都來源于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這要求學生應加強對教材所選入的文言文誦讀與掌握,解答根據所學過的課文,根據上下文做出判斷。(2)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譯的關鍵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語境中,根據上下文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同時對語句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做到準確的翻譯。并按照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符合現代漢語的用詞造句的標準。(3) 本題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上,抓住描寫人物的關鍵語句來分析。【參考譯文】 王羲之年紀不到十歲時,大將軍非常喜歡他,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帳中睡覺。大將軍有一次曾經先起來了,王羲之還沒有起來。不一會兒,(王敦的參軍)錢鳳進來,王敦屏退他人和錢鳳討論事情。都忘了王羲之還在帳子里,他們說起要謀反的計劃。這時王羲之醒來,聽到他們的談論之后,知道自己沒有活的道理,就假裝吐口水臟了頭臉和被褥,假裝睡得很熟。王敦議論事情到了一半才想起王羲之沒起床。兩人大驚說:“不得不除掉他。”等到打開帳,卻見王羲之流口水,于是相信他確實還在熟睡,王羲之因此得以保全性命。當時的人稱贊王羲之聰明。18.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A.“甚” 修飾 “愛”,結合后文 “恒置帳中眠”(常讓他在帳中睡覺)可知,王敦對王羲之的喜愛程度極深,故 “甚” 解釋為 “很、十分”;B.“須臾,錢鳳入” 描述的是時間變化,從 “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 到錢鳳進來,間隔時間短,“須臾” 作為文言中常用的時間副詞,意為 “不久、一會兒”;C.“屏人論事” 中,王敦與錢鳳討論 “逆節(jié)之謀”(謀反計劃),此類機密事需避開他人,“屏” 在此處為使動用法,意為 “退避、屏退”,即讓其他人離開;D.“既聞所論” 指王羲之醒來后聽到他們的討論,“既” 在文言中多表 “動作完成之后”,故解釋為 “…… 以后”,準確體現 “聽到討論” 這一動作發(fā)生后的狀態(tài)。故答案為: A.很、十分 B.不久、一會兒 C.退避、屏退 D.……以后19.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及” 是 “等到”,點明時間節(jié)點;“乃” 表轉折,譯為 “卻”,突出王敦等人開帳后的意外發(fā)現;“吐唾從橫” 中 “從” 通 “縱”,“從橫” 即 “縱橫交錯”,此處指 “口水流得亂七八糟”,是王羲之偽裝熟睡的關鍵細節(jié);“信其實孰眠” 中 “信” 是 “相信”,“實” 是 “確實”,“孰” 通 “熟”,意為 “熟睡”。故答案為: 等到打開帳子,卻看見王羲之口水流得亂七八糟,相信他確實在熟睡,于是王羲之得以保全性命。20.本題考查把握人物形象。文中的王右軍(王羲之)是一個沉著冷靜且機智過人的孩子。當他醒來聽到王敦與錢鳳討論逆謀,立刻意識到 “無活理”(沒有活下去的可能),此時他并未驚慌失措,反而迅速想出應對之策 ——“陽吐污頭面被褥,詐孰眠”(假裝嘔吐弄臟頭臉和被褥,裝作熟睡),這份在生死危機前的鎮(zhèn)定,盡顯其 “沉著冷靜”;后續(xù)王敦等人討論到一半才想起他未起,打算除掉他,可打開帳子看到 “吐唾從橫” 的場景,便 “信其實孰眠”(相信他確實在熟睡),王羲之的偽裝完全騙過了對方,最終 “得全”(得以保全性命),這一結果充分體現他的 “機智”—— 能敏銳判斷處境,并以貼合孩童特點的偽裝(熟睡嘔吐)規(guī)避風險,展現出遠超年齡的應變能力。故答案為: 機智、沉著冷靜。八、(11分)(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濟南的秋天老舍①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墻,環(huán)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么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設若你幻想不出——許多人是不會幻想的——請到濟南來看看吧。②請你在秋天來。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終年給你預備著的。可是,加上濟南的秋色,濟南由古樸的畫境轉入靜美的詩境中了。這個詩意秋光秋色是濟南獨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秋和冬是不好分開的,秋睡熟了一點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喚醒,所以作個整人情,連秋帶冬全給了濟南。③詩的境界中必須有山有水。那么,請看濟南吧。那顏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發(fā)的不同了。以顏色說吧,山腰中的松樹是青黑的,加上秋陽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淺的顏色,把旁邊的黃草蓋成一層灰中透黃的陰影。山腳是鑲著各色條子的,一層層的,有的黃,有的灰,有的綠,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兒。山頂上的色兒也隨著太陽的轉移而不同。山頂的顏色不同還不重要,山腰中的顏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幾句詩。山腰中的顏色是永遠在那兒變動,特別是在秋天,那陽光能夠忽然清涼一會兒,忽然又溫暖一會兒,這個變動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顏色覺得出這個變化,而立刻隨著變換。忽然黃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層看不見的薄霧在那兒流動,忽然像有股細風替“自然”調合著彩色,輕輕的抹上層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兒。有這樣的山,再配上那藍的天,晴暖的陽光;藍得像要由藍變綠了,可又沒完全綠了;晴暖得要發(fā)燥了,可是有點涼風,正像詩一樣的溫柔;這便是濟南的秋。況且因為顏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顯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線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頂上那個塔!④再看水。以量說,以質說,以形式說,哪兒的水能比濟南?有泉——到處是泉——有河,有湖,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濟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蓮花,城河的綠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濟南有秋山,又有秋水,這個秋才算個秋,因為秋神是在濟南住家的。先不用說別的,只說水中的綠藻吧。那份兒綠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綠色,恐怕沒有別的東西能比擬的。這種鮮綠色借著水的清澄顯露出來,好像美人借著鏡子鑒賞自己的美。是的,這些綠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為誰看的。它們知道它們那點綠的心事,它們終年在那兒吻著水波,做著綠色的香夢。淘氣的鴨子,用黃金的腳掌碰它們一兩下。浣女的影兒,吻它們的綠葉一兩下。只有這個,是它們的香甜的煩惱。羨慕死詩人呀!⑤在秋天,水和藍天一樣的清涼。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皺。天水之間,全是清明,溫暖的空氣,帶著一點桂花的香味。山影兒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虛幻地吻著。山不動,水微響。那中古的老城,帶著這片秋色秋聲,是濟南,是詩。21.第③段寫秋山的顏色,作者是按什么寫作順序來組織材料,請結合文本作分析。22.請賞析第④自然段中劃線句子的表達效果。濟南是“自然”的情人吧?23.下面的鏈接材料選自七上教材《濟南的冬天》,請與本文的第④自然段比較,并填寫以下表格。【鏈接材料】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灰色樹影。篇目 共同點 都表現了水的什么特點? 分別表現水哪些不同的特點?《濟南的秋天》 描寫對象都是水 澄澈、清亮、綠 ① 《濟南的冬天》 ② 24.結尾作者說:“秋山秋水虛幻地吻著。山不動,水微響。那中古的老城,帶著這片秋色秋聲,是濟南,是詩。”請從內容和結構的角度分析此句的作用。【答案】21.空間順序,先寫山腰,再寫山腳和山頂。22.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濟南比作自然的情人,體現秋天濟南的美好,表現了大自然對濟南的鐘愛及對濟南秋天的喜愛之情。23.《濟南的秋天》的水:量大或形式多、香甜。;《濟南的冬天》的水:暖。24.內容上:突出濟南秋天的詩意之美,表達作者對濟南秋天的贊美喜愛之情;結構上:總結全文,與開頭“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相呼應。【知識點】散文;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語言特點;記敘順序;分析文段、人物、情節(jié)的作用【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記敘文順序。解答時明確記敘文的三種順序:順序、插敘、倒敘及其分別具有的作用。根據文章的內容做出判斷。大多數時候考查插敘的可能性大。(2)本題考查賞析句子的能力。賞析句子要結合具體的語境,從修辭、語句中重要的動詞、形容詞、描寫的角度、句式特點等幾個角度考慮。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對作者情感內容的闡述。(3) 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文章時要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即初讀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詞,讀懂每句話,給文章分段和歸納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體上來,進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4) 本題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關注兩點:一是句段所處的位置來分析。二是從句子的表達內容來分析。21.本題考查文章寫作順序。第③段寫秋山顏色采用的是空間順序,作者按照 “山腰 — 山腳 — 山頂” 的空間層次展開描寫,讓秋山的色彩變化更具層次感。文中先聚焦山腰,描繪松樹在秋陽斜射下呈現的 “比灰色深,比黑色淺” 的青黑色,以及它為黃草投下的 “灰中透黃的陰影”,展現山腰色彩的細膩;接著轉向山腳,寫山腳 “鑲著各色條子”,黃、灰、綠、藕荷色層層交織,呈現出豐富的色彩層次;最后提及山頂,點明山頂顏色 “隨著太陽的轉移而不同”,雖未展開細寫,卻與山腰、山腳的色彩形成呼應,完整勾勒出秋山從下到上的色彩分布,讓讀者能清晰感知秋山的立體美感。故答案為: 空間順序,先寫山腰,再寫山腳和山頂。22.本題考查句子賞析。“濟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濟南比作 “自然的情人”,巧妙傳遞出兩層含義:一方面,結合后文 “有泉 — 到處是泉 — 有河,有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 可知,濟南的山水兼具清澈、甘甜與多樣之美,仿佛是自然精心呵護的對象,這個比喻生動體現了大自然對濟南的偏愛;另一方面,作者以疑問語氣強化這種親近感,暗含對濟南秋天極致美好的贊嘆 —— 正是因為自然的 “偏愛”,濟南的秋才擁有獨有的詩意,字里行間滿是作者對濟南秋天的喜愛與珍視。故答案為: 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濟南比作自然的情人,體現秋天濟南的美好,表現了大自然對濟南的鐘愛及對濟南秋天的喜愛之情。23.本題考查對比閱讀。兩文描寫對象均為濟南的水,且都展現了水 “澄澈、清亮、綠” 的共同特點:《濟南的秋天》中 “這種鮮綠色借著水的清澄顯露出來”,《濟南的冬天》里 “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都以具體描寫突出水的清澈與綠意。但二者也有不同:《濟南的秋天》的水,從 “有泉 — 到處是泉 — 有河,有湖” 可見其 “形式多樣、量大” 的特點,從 “全是那么甜” 又能讀出 “香甜” 的特質,這些是秋水溫潤的獨特之處;《濟南的冬天》的水,則因 “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呈現出 “溫暖” 的特點,與冬天的寒冷形成反差,凸顯冬水的生機。故答案為:《濟南的秋天》的水:量大或形式多、香甜;《濟南的冬天》的水:暖。24.本題考查句段作用。結尾句 “秋山秋水虛幻地吻著。山不動,水微響。那中古的老城,帶著這片秋色秋聲,是濟南,是詩”,從結構與內容上都有重要作用。結構上,它與開頭 “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 形成首尾呼應,開頭點明濟南秋天的 “詩境” 核心,結尾以 “是詩” 收束,既呼應了開篇的總起,又讓全文結構更完整緊湊。內容上,這句話濃縮了前文對秋山(顏色多變)、秋水(清澄香甜)、老城(古樸)的描寫,“秋山秋水虛幻地吻著” 以擬人的細膩筆觸,勾勒出秋景的寧靜與和諧,“帶著這片秋色秋聲” 則整合了視覺與聽覺的美感,最終落腳于 “是濟南,是詩”,既突出了濟南秋天獨有的詩意之美,又將作者對濟南秋天的贊美之情推向頂點,深化了 “濟南秋是詩境” 的主題。并且可以升華文章主題,表達作者對濟南秋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故答案為:內容上:突出濟南秋天的詩意之美,表達作者對濟南秋天的贊美喜愛之情;結構上:總結全文,與開頭“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相呼應。九、名著及語言運用(5分)25.(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根據自己閱讀的《朝花夕拾》,回憶魯迅的求學之路。篇目 求學歷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就讀于① 。《瑣記》 先就讀于江南水師學堂,后因為不滿其“烏煙瘴氣”,改讀礦務鐵路學堂。②《 》 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后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習醫(yī),后“棄醫(yī)從文”。【答案】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知識點】作品的經典情節(jié);《朝花夕拾》【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名著內容。 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魯迅回憶了童年時期的求學經歷:從充滿野趣的百草園生活,過渡到進入正式私塾學習的階段,文中明確描寫了私塾的場景 ——“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這里的 “三味書屋” 正是魯迅早年接受傳統(tǒng)私塾教育的場所,也是他求學生涯的起點,因此第一空應填 “三味書屋”。② 對應的篇目是《藤野先生》。這篇散文詳細記錄了魯迅青年時期在日本的求學經歷:他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后因不滿東京留學生的浮躁氛圍,轉往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研習醫(yī)學;在仙臺,他遇到了影響深遠的藤野先生,也因 “幻燈片事件” 深刻認識到精神覺醒比身體救治更重要,最終做出 “棄醫(yī)從文” 的選擇。題目中 “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后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習醫(yī),后‘棄醫(yī)從文’” 的求學歷程,與《藤野先生》的核心情節(jié)完全契合,因此第二空應填《藤野先生》。故答案為: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點評】本題考查文學名著情節(jié)的積累。要求學生對教材中及課后推薦的名著要點加以了解和識記,尤其是教材中文學文體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識點要記牢。26.(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與朋友交往的語言表達需要謙敬合適,恰如其分,假如某人是某著名作家之子,應邀到你們班參加活動,下面是主持人準備的一段開場白,正文中有3處表達不得體,請你找出并進行修改。大家知道令尊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在文壇小有名氣。我在上小學時候就讀過他的不少拙作,至今還能背誦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應邀參加我們的活動,對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答案】①對方的父親是著名作家,不能說是“小有名氣”,應換成“很有影響”;②拙作改成大作或作品。③“犬子”是謙詞,應換成 “兒子”或者“愛子”。【知識點】語言得體【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敬辭謙辭的運用。 ① “在文壇小有名氣” 不得體。“小有名氣” 是謙辭,多用來謙虛形容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人 / 事 “稍有名聲”,而此處描述的是對方的父親 —— 一位 “著名作家”,用 “小有名氣” 不僅與 “著名” 語義矛盾,還貶低了對方父親的文學地位,無法體現尊重。應改為 “很有影響”“大名鼎鼎” 等敬稱性質的表述,既符合 “著名作家” 的身份,也傳遞出對對方父親的認可與敬意。② “他的不少拙作” 不得體。“拙作” 是典型的謙辭,僅用于稱呼自己的作品,意為 “粗劣的作品”,是說話人自謙的說法。此處指代的是著名作家的作品,用 “拙作” 屬于 “用謙辭稱呼他人作品”,顯得不尊重且不符合用語規(guī)范。應改為 “大作”(敬辭,用于稱呼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或中性的 “作品”,既貼合對方父親的作家身份,也符合對他人作品的禮貌稱謂習慣。③ “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 不得體。“犬子” 是謙辭,僅用于自己稱呼自己的兒子,帶有 “孩子尚不成熟、略顯粗劣” 的自謙意味。此處用于稱呼對方(著名作家的兒子),屬于 “用謙辭稱呼他人”,會讓對方感到不被尊重。應改為中性的 “兒子” 或帶有敬意的 “愛子”,既準確指代對方與作家的關系,也符合對受邀嘉賓的禮貌表達。故答案為:①對方的父親是著名作家,不能說是“小有名氣”,應換成“很有影響”;②拙作改成大作或作品。③“犬子”是謙詞,應換成 “兒子”或者“愛子”。【點評】本題考查語言得體。謙辭是表示謙虛的言辭,一般對己。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一般對人。 謙辭,表示謙虛或謙恭的言辭,常用于人們日常交際和書信往來中。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1 / 1四川省內江市第六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一、語文知識及運用(共15分,每小題3分)1.(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著落(zhuó) 貯蓄(zhù) 粗獷(kuànɡ) 黃暈(yùn)B.棱鏡(léng) 蒞臨(lì) 嫩綠(nèng) 澄清(chéng)C.匿笑(nì) 看護(kān) 賣弄(lònɡ) 吝嗇(lìn)D.應和(hè) 醞釀(niàng) 霎時(shà) 靜謐(mì)2.(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喉嚨 驕媚 蕭瑟 綠茵茵B.抖擻 鑲嵌 烘托 捷毛C.朗潤 分歧 化妝 決別D.碣石 寬敞 窠巢 嘹亮3.(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下列加點的詞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A.為慶祝教師節(jié),禮堂被布置得花枝招展,處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B.市委領導蒞臨我校,檢查了我校文明建設情況,提出了寶貴意見。C.北海的菊花開了,史鐵生答應坐輪椅去看看,母親喜出望外,還絮絮叨叨起來。D.他說話總是咄咄逼人,叫我們很難接受。4.(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為了防止類似的惡性事故不再發(fā)生,我們一定要加強管理,采取嚴密的防范措施。B.為了搞好工作,我們要廣泛征求、虛心接受群眾意見。C.經過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才使他打開了思路,掌握了解題方法,成績有了明顯提高。D.教育觀念能否從根本上轉變,是我們解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進程問題的重要保證。5.(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論語》,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宋代把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B.《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現實主義詩人。C.《濟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北京人,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龍須溝》等。D.《世說新語》是宋朝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一部志人小說集,主要記載了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二、(12分)(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文,完成小題。甲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乙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丙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6.下列語句中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俄而雪驟 俄而:不久,一會兒B.元方入門不顧 顧:顧念C.飯疏食 飯:吃D.相委而去 委:丟下7.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博學而篤志 學而不思則罔B.回也不改其樂 樂亦在其中矣C.王凝之妻也 下車引之D.不舍晝夜 太丘舍去8.下列對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中謝公雖然未對兩個孩子的答案進行評判,但是結尾“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一句,卻體現了作者對謝道韞的高度贊賞與肯定。B.《陳太丘與友期行》中“怒”與“慚”寫客人被陳元方反駁前后的神態(tài)變化,不僅使文章語言生動形象,同時也表明客人是一個知錯能改的人。C.丙文中孔子談到了學習與思考二者之間的關系,并認為學習比思考更重要。D.丙文中孔子通過對比別人和顏回,傳達了安貧樂道的思想。9.翻譯下列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詩歌默寫(8分)10.(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默寫。(1)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 。(朱自清《春》)(2)水何澹澹, 。(曹操《觀滄海》)(3) ,小橋流水人家。(《天凈沙·秋思》馬致遠)(4)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5)在《次北固山下》,我們從日夜交替景象中感受到新舊事物更替規(guī)律的詩句是: , 。(6) 《<論語>十二章》中強調堅定志向對人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四、(15分)(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閱讀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秋天的懷念史鐵生①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她總是這么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么勁兒!”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②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后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③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時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說。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那就趕緊準備準備。”“唉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么好準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說著:“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guī)闳ケ焙幔磕闫f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她忽然不說了。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⑤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⑥鄰居的小伙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11.下列各句朗讀處理不妥當的一項是( )A.“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一句中,“悄悄地”重音輕讀,能突出母親對我的擔憂之情,也表現了母親的隱忍。B.“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這句中“絕”和“竟”重讀,說明作者當時對母親病重永遠離去毫無思想準備,如今想來,追悔莫及,肝腸寸斷。C.“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一句中“出去了”重讀,這樣就和本段開頭部分“母親進來了”相呼應,突出了我對母親的想念。D.課文末段中“熱烈而深沉”后面朗讀停頓可以稍長一些,這樣有助于突出“潑潑灑灑”,從而表現出菊花開得正茂盛以及作者此時內心對生命的無限感慨。12.文章平靜的敘述中蘊含著感人的力量。請結合加點的詞分析句子的動人之處。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兒紅紅的看著我。13.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文章標題含義的理解。14.文中的母親令人難忘,請結合具體內容,談談母親這個人物形象。五、作文(50分)15.(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作。對于朱自清來說,充滿蓬勃生機的春天,是一縷芬芳;對于冰心來說,那象征母愛的荷葉,是一縷芬芳;對于莫懷戚來說,一家人初春田野上的散步,是一縷芬芳;對于史鐵生來說,默默守候他的母親,是一縷芬芳。從跨入中學大門起,初中生活的畫卷就在我們面前徐徐打開,閱讀、交友、運動、實驗、暢想……生活中的人、事、景,總能給我們帶來快樂,送來芬芳,在你的記憶深處,也一定有那么一縷芬芳,幸福了你的歲月,溫暖了你的時光。你聞到了嗎 請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或體驗,以《我聞到了生活的芬芳》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將題目抄寫在答題卡作文紙的第一行(題目前空四格);②文體自選 (詩歌、戲劇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襲;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班級名。六、課外詩歌(6分)(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題目。天凈沙·秋白樸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16.這首小令,篇幅雖短,卻以神來之筆描繪出一幅絕妙的秋景圖,前三句描繪的是 的秋景圖,后兩句作者筆鋒一轉,描繪的是 的秋景圖,前后畫面形成強烈反差,一掃前人一悲到底的風格。17.此小令可與被譽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媲美,請比較甲乙兩句所用的抒情方式及表達的情感的不同。甲: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白樸 《天凈沙·秋》)乙: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天凈沙·秋思》)七、課外文言文閱讀(8分)(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王右軍①年減②十歲時,大將軍③甚愛之,恒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鳳④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jié)之謀。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陽吐污頭面被褥,詐孰⑤眠。敦論事造半,方憶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從⑥橫,信其實孰眠,于是得全。《世說新語》節(jié)選[注釋]①王右軍:王羲之。②減:不足。③大將軍:王敦。④錢鳳:人名,字世儀。⑤孰:熟。⑥從:縱。18.解釋加點字的意思A大將軍甚愛之 B.須臾,錢鳳入 C.屏人論事 D.既聞所論19.翻譯下列句子。及開帳,乃見吐唾從橫,信其實孰眠,于是得全。20.文中的王右軍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八、(11分)(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濟南的秋天老舍①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墻,環(huán)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么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設若你幻想不出——許多人是不會幻想的——請到濟南來看看吧。②請你在秋天來。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終年給你預備著的。可是,加上濟南的秋色,濟南由古樸的畫境轉入靜美的詩境中了。這個詩意秋光秋色是濟南獨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秋和冬是不好分開的,秋睡熟了一點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喚醒,所以作個整人情,連秋帶冬全給了濟南。③詩的境界中必須有山有水。那么,請看濟南吧。那顏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發(fā)的不同了。以顏色說吧,山腰中的松樹是青黑的,加上秋陽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淺的顏色,把旁邊的黃草蓋成一層灰中透黃的陰影。山腳是鑲著各色條子的,一層層的,有的黃,有的灰,有的綠,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兒。山頂上的色兒也隨著太陽的轉移而不同。山頂的顏色不同還不重要,山腰中的顏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幾句詩。山腰中的顏色是永遠在那兒變動,特別是在秋天,那陽光能夠忽然清涼一會兒,忽然又溫暖一會兒,這個變動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顏色覺得出這個變化,而立刻隨著變換。忽然黃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層看不見的薄霧在那兒流動,忽然像有股細風替“自然”調合著彩色,輕輕的抹上層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兒。有這樣的山,再配上那藍的天,晴暖的陽光;藍得像要由藍變綠了,可又沒完全綠了;晴暖得要發(fā)燥了,可是有點涼風,正像詩一樣的溫柔;這便是濟南的秋。況且因為顏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顯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線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頂上那個塔!④再看水。以量說,以質說,以形式說,哪兒的水能比濟南?有泉——到處是泉——有河,有湖,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濟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蓮花,城河的綠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濟南有秋山,又有秋水,這個秋才算個秋,因為秋神是在濟南住家的。先不用說別的,只說水中的綠藻吧。那份兒綠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綠色,恐怕沒有別的東西能比擬的。這種鮮綠色借著水的清澄顯露出來,好像美人借著鏡子鑒賞自己的美。是的,這些綠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為誰看的。它們知道它們那點綠的心事,它們終年在那兒吻著水波,做著綠色的香夢。淘氣的鴨子,用黃金的腳掌碰它們一兩下。浣女的影兒,吻它們的綠葉一兩下。只有這個,是它們的香甜的煩惱。羨慕死詩人呀!⑤在秋天,水和藍天一樣的清涼。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皺。天水之間,全是清明,溫暖的空氣,帶著一點桂花的香味。山影兒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虛幻地吻著。山不動,水微響。那中古的老城,帶著這片秋色秋聲,是濟南,是詩。21.第③段寫秋山的顏色,作者是按什么寫作順序來組織材料,請結合文本作分析。22.請賞析第④自然段中劃線句子的表達效果。濟南是“自然”的情人吧?23.下面的鏈接材料選自七上教材《濟南的冬天》,請與本文的第④自然段比較,并填寫以下表格。【鏈接材料】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灰色樹影。篇目 共同點 都表現了水的什么特點? 分別表現水哪些不同的特點?《濟南的秋天》 描寫對象都是水 澄澈、清亮、綠 ① 《濟南的冬天》 ② 24.結尾作者說:“秋山秋水虛幻地吻著。山不動,水微響。那中古的老城,帶著這片秋色秋聲,是濟南,是詩。”請從內容和結構的角度分析此句的作用。九、名著及語言運用(5分)25.(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根據自己閱讀的《朝花夕拾》,回憶魯迅的求學之路。篇目 求學歷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就讀于① 。《瑣記》 先就讀于江南水師學堂,后因為不滿其“烏煙瘴氣”,改讀礦務鐵路學堂。②《 》 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后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習醫(yī),后“棄醫(yī)從文”。26.(2024七上·市中區(qū)期中)與朋友交往的語言表達需要謙敬合適,恰如其分,假如某人是某著名作家之子,應邀到你們班參加活動,下面是主持人準備的一段開場白,正文中有3處表達不得體,請你找出并進行修改。大家知道令尊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在文壇小有名氣。我在上小學時候就讀過他的不少拙作,至今還能背誦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應邀參加我們的活動,對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常用易錯字字音【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字音。A.“粗獷” 的 “獷” 注音錯誤,正確讀音為 “guǎng”,易因與形近字 “曠(kuàng)” 混淆而誤讀為 “kuànɡ”;其他 “著落(zhuó)”“貯蓄(zhù)”“黃暈(yùn)” 注音均正確,但因存在一處錯誤,故 A 不符合要求。B.“嫩綠” 的 “嫩” 注音錯誤,正確讀音為 “nèn”,易因聲調把握不準而誤讀為 “nèng”;“棱鏡(léng)”“蒞臨(lì)”“澄清(chéng)” 注音無誤,因存在聲調偏差的錯誤,故 B 排除。C.“賣弄” 的 “弄” 注音錯誤,在 “賣弄” 一詞中 “弄” 為輕聲,正確讀音為 “nong”,易因誤判詞性或聲母混淆而讀成 “l(fā)ònɡ”;“匿笑(nì)”“看護(kān)”“吝嗇(lìn)” 注音正確,但因存在聲母與聲調雙重錯誤,故 C 不符合題意。D.“應和(hè)” 的 “和” 為多音字,此處表示 “呼應”,讀 “hè”;“醞釀(niàng)”“霎時(shà)”“靜謐(mì)” 的注音均準確,無任何錯誤,符合 “注音完全正確” 的要求。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字音的識記能力。需要學生在平時讀課文時,養(yǎng)成仔細觀察的習慣,注意讀音、字形,并注意在具體語境中體會讀音及書寫。2.【答案】D【知識點】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字形。A .“驕媚” 字形錯誤,正確寫法為 “嬌媚”。“驕” 多表示 “驕傲、傲慢”,如 “驕傲”;“嬌” 則有 “柔嫩、美麗可愛” 之意,“嬌媚” 形容女子嬌柔嫵媚,故 “驕” 為誤用,A 不符合要求。B .“捷毛” 字形錯誤,正確寫法為 “睫毛”。“捷” 常與 “敏捷、快捷” 相關,如 “捷報”;“睫” 特指 “眼瞼邊緣的細毛”,“睫毛” 是固定搭配,故 “捷” 為誤用,B 排除。C .“決別” 字形錯誤,正確寫法為 “訣別”。“決” 側重 “決定、決斷”,如 “決定”;“訣” 有 “分別、告別” 之意,“訣別” 指再無會期的離別,故 “決” 為誤用,C 不符合題意。D .“碣石”“寬敞”“窠巢”“嘹亮” 四個詞語字形均規(guī)范無誤,無形近字混淆或同音字誤用的情況,符合 “沒有錯別字” 的要求。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基礎字詞的字形。解答此類題型時,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時打好字詞基礎,另一方面在答題時要認真審題,仔細辨析。3.【答案】A【知識點】詞語的使用(搭配)【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具體語境中成語的運用正誤的辨析能力。A.“花枝招展” 的本義是形容 “女子姿態(tài)優(yōu)美艷麗,或事物呈現出鮮活優(yōu)美的姿態(tài)”,其核心使用對象是 “人(多指女子)或具有動態(tài)美感的事物”。而句中用來形容 “被布置的禮堂”—— 禮堂是靜態(tài)的場所,雖有裝飾,但 “花枝招展” 的 “姿態(tài)靈動、艷麗” 感與 “禮堂” 的莊重場所屬性不匹配,屬于 “使用對象錯誤”,因此該選項詞語使用有誤。B .“蒞臨” 是書面語中的敬辭,特指 “貴賓、上級或長輩到來”,常用來表達對來訪者的尊重。句中 “市委領導檢查學校文明建設”,領導屬于 “上級”,用 “蒞臨” 既符合其敬辭屬性,也貼合 “對領導到訪表示尊重” 的語境,詞語使用正確。C.“喜出望外” 指 “因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而格外高興”,強調 “結果超出預期”。結合《秋天的懷念》原文語境,史鐵生此前因身體原因常封閉自己,不愿外出,此次答應 “坐輪椅去看菊花” 是母親未曾預料的好事,“喜出望外” 精準貼合母親 “意外且欣喜” 的心情,同時 “絮絮叨叨” 也符合母親激動時的狀態(tài),詞語使用正確。D.“咄咄逼人” 形容 “氣勢洶洶、態(tài)度強硬,使人感到壓迫或驚懼”,側重描述 “言語或態(tài)度的攻擊性”。句中 “他說話總是咄咄逼人,叫我們很難接受”,直接關聯(lián) “說話態(tài)度” 與 “讓人難以接受” 的結果,與 “咄咄逼人” 的語義內涵完全契合,詞語使用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成語的正確使用能力。成語的理解與運用,首先要把握成語的準確含義,再結合具體的語境做出分析與判斷。成語的誤用一般容易出現幾種情況:色彩不當、輕重不分、詞義不明、謙敬誤用、語境不和等等。4.【答案】B【知識點】成分殘缺;不合邏輯【解析】【分析】A矛盾,防止再次發(fā)生;C介詞濫用,無主句;D邏輯照應不周,多對一。5.【答案】C【知識點】其他常識【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文學常識。A.錯誤。《論語》并非僅 “記錄孔子言行”,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雖然宋代將其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 “四書”,但內容范圍的表述不準確,故 A 排除。B.錯誤。李白是盛唐浪漫主義詩人,其詩歌風格豪放飄逸、充滿想象,并非 “現實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的信息正確,但流派判斷錯誤,因此 B 不符合要求。C.正確。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是現代著名作家,其主要作品涵蓋小說與話劇:小說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代表作包括《茶館》《龍須溝》等,所有信息均準確無誤,符合文學常識。D.錯誤。《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志人小說集,并非 “宋朝”;其內容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朝代表述錯誤,故 D 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文學常識。解答此類題目,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對于重點作家、重要文體必須熟記。【答案】6.B7.B8.C9.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茫;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知識點】歸納文言文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譯;一詞多義;常用文言實詞【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意義。翻譯文言實詞的意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的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同時還應結合具體的語境做出準確的判斷。考題涉及的詞語都來源于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這要求學生應加強對教材所選入的文言文誦讀與掌握,解答根據所學過的課文,根據上下文做出判斷。(2) 本題考查學生對一詞多義現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確句意,然后要注意積累詞語的不同用法,最后結合句意理解詞語的不同用法。(3) 本題考查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在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找出相關的語句做出具體的分析即可。(4) 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譯的關鍵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語境中,根據上下文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同時對語句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做到準確的翻譯。并按照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符合現代漢語的用詞造句的標準。【參考譯文】 【甲】謝安在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給子侄輩們講解文章的義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在空中撒鹽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個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乘風飛舞。”太傅大笑起來。她就是謝無奕的女兒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乙】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正午,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 【丙】子夏說:“博聞廣學又堅持自己的志向,仔細的求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中,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陋的飯食,著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心中充滿疑惑而無定見。”6.本題考查文言實詞。ACD.正確;B .“元方入門不顧”,結合元方對友人無信無禮行為的態(tài)度,“顧” 應指 “回頭看”,并非 “顧念”,“元方進門后不回頭看(友人)” 更符合人物形象與情節(jié)邏輯,故該選項解釋有誤。故答案為:B7.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博學而篤志” 的 “而” 表并列關系,可譯為 “并且”,體現 “博學” 與 “篤志” 的并列;“學而不思則罔” 的 “而” 表轉折關系,可譯為 “卻”,強調 “學習” 與 “不思考” 的對立,二者意義用法不同;B.“回也不改其樂” 的 “樂” 指顏回在陋巷中的樂趣,“樂亦在其中矣” 的 “樂” 指 “飯疏食、飲水” 中的樂趣,兩個 “樂” 均為名詞,意為 “樂趣”,意義與用法完全相同;C.“王凝之妻也” 的 “之” 是人名 “王凝之” 的組成部分,無獨立實義;“下車引之” 的 “之” 是代詞,指代元方,二者詞性與意義均不同;D.“不舍晝夜” 的 “舍” 意為 “放棄、停止”,指時光不停止地流逝;“太丘舍去” 的 “舍” 意為 “舍棄、離開”,指陳太丘丟下友人離開,二者意義不同。故答案為:B8.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辨析。ABD.正確;C.丙文中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明確指出 “只學習不思考會迷茫,只思考不學習會疑惑”,強調的是學習與思考需緊密結合、二者同等重要,而非 “學習比思考更重要”,故該選項理解有誤。故答案為:C9.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罔” 并非簡單的 “迷茫”,更指因缺乏思考而無方向、無所適從;“殆” 指 “疑惑”,強調因脫離學習僅靠空想而產生的困惑。故答案為: 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茫;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10.【答案】欣欣然張開了眼;山島竦峙;枯藤老樹昏鴉;聞道龍標過五溪;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知識點】一般性默寫;理解性默寫【解析】【分析】(1)(2)(3)(4)詩文默寫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筆畫要準確,不能寫錯別字。此題中容易寫錯的字有: 竦峙、藤 。(5)《次北固山下》中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兩句符合要求:“海日生殘夜” 描繪夜將盡未盡時,一輪紅日從海面升起 ——“殘夜” 是舊的時間狀態(tài),“海日” 是新的景象,體現 “黑夜中孕育白晝” 的新舊交替;“江春入舊年” 則寫舊年尚未結束,江邊已顯露出春天的氣息 ——“舊年” 是過往的時光,“江春” 是新生的季節(jié),展現 “舊歲里萌生新春” 的規(guī)律。這兩句以日夜、年歲的交替為載體,生動詮釋了 “舊事物中必然孕育新事物” 的哲理,與題干中 “從日夜交替景象中感受到新舊事物更替規(guī)律” 的要求完全契合。需注意 “生” 字不可誤寫為 “升”(“生” 更凸顯 “孕育產生” 的動態(tài)感,貼合 “新舊更替” 的內涵),“殘” 字避免誤寫為 “慘”。(6)《<論語> 十二章》中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強調了志向的堅定性:“三軍可奪帥也” 指出軍隊的主帥可以被改變,說明外在的權勢、力量能夠變動;“匹夫不可奪志也” 則表明即使是普通人,其內心的志向也不能被強迫改變 —— 通過 “帥可奪” 與 “志不可奪” 的對比,突出 “志向對人而言比外在權威更根本、更不可動搖”,直接呼應題干中 “堅定志向對人的重要性” 的要求。默寫時需注意 “帥” 不可誤寫為 “師”,“匹” 不可誤寫為 “比”,同時要準確把握句子的對比邏輯,理解其對 “志向堅定性” 的強調。故答案為:(1)欣欣然張開了眼(2)山島竦峙(3)枯藤老樹昏鴉(4)聞道龍標過五溪(5)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點評】(1)(2)(3)(4)(5)(6)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名句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我們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根據提示語句寫出相應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現錯別字。理解性識記,注意結合語境填充。【答案】11.C12.兩個“悄悄”寫出了母親對“我”的理解和包容,照顧得周到、細心;“偷偷”體現了母親照顧“我”的謹慎和小心;“紅紅”表明母親哭過,寫出了母親對“我”的心疼。13.《秋天的懷念》表層意思是故事發(fā)生在秋天,表達的是“我”對母親的懷念;深層意思是“我”經歷命運殘酷的打擊后,體會到母愛的偉大,變得樂觀、堅強。14.從母親忍受病痛折磨,還告訴我“好好兒活”,可以看出母親堅忍、頑強、樂觀的性格;從母親央求“我”看菊花并十年如一日的照顧我可以看出母親對“我”的細心、耐心,以及無微不至的愛與關心。【知識點】重音;散文;文章標題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關鍵語句意思【解析】【導語】(1)本題考查的是朗讀設計。根據仿寫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內容和情感,再仔細揣摩語氣、重音、語速等讀法,最后整體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讀。(2)本題考查詞語含義的理解。理解詞語的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義。(2)聯(lián)系上下文,體味詞語指代義。(3)瞻前顧后,揣摩特殊意義。(4)把握詞語的感彩。除此以外,還要聯(lián)系文章的主題、作著的思想感情,描寫手法和修辭手法等來理解詞語的含義。(3)本題考查標題的意義與作用。文章題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②點明文章中心;③題目具有象征意義;④設置懸念,引發(fā)讀者興趣;⑤貫穿全文,為文章的線索。(4)本題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題關鍵是了解文章內容,找出描寫人物的語句與相關事件,然后結合具體內容來分析。11.本題考查句子朗讀輕重的把握。ABD.正確;C.此句核心是表達母親 “出去后再也未歸” 的訣別之痛,“出去了” 是客觀動作描述,無強烈情感指向,無需重讀;真正需重讀的是 “再” 字,“再也沒回來” 的 “再” 能突出 “我” 無法再見母親的遺憾與悲痛,且該句情感核心是 “訣別的意外與傷感”,而非 “對母親的想念”,故該選項處理錯誤。D 選項中,“熱烈而深沉” 后稍作停頓,可留出情感緩沖空間,既突出后文 “潑潑灑灑” 所描繪的菊花盛放之態(tài),又暗合作者此時的心境 —— 從消沉到正視生命的轉變,停頓處理有助于情感的自然傳遞,處理恰當。故答案為:C12.本題考查詞語表達效果。這句話通過幾個極具畫面感的詞語,將母親的愛與細膩刻畫得動人心弦。兩個 “悄悄” 分別對應母親 “躲出去” 與 “進來” 的動作:“悄悄躲出去” 是母親在 “我” 暴怒時,不愿打擾 “我” 發(fā)泄,特意留出空間;“悄悄進來” 則是在 “我” 平靜后,既想靠近照料,又怕觸動 “我” 敏感神經的小心,盡顯母親對 “我” 的理解與照料的周到。“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 中的 “偷偷”,進一步展現母親的牽掛 —— 她雖躲在 “我” 看不見的地方,卻始終擔心 “我” 做出傷害自己的事,這份藏在暗處的守護,滿是不易察覺的擔憂。而 “眼邊兒紅紅的” 直接暴露了母親的脆弱:她曾為 “我” 的遭遇偷偷落淚,卻在面對 “我” 時強裝平靜,這份 “紅” 的背后,是母親對 “我” 深切的心疼。這些詞語串聯(lián)起母親的動作與神態(tài),讓那份深沉、無私的母愛變得具體可感,直擊人心。故答案為:兩個“悄悄”寫出了母親對“我”的理解和包容,照顧得周到、細心;“偷偷”體現了母親照顧“我”的謹慎和小心;“紅紅”表明母親哭過,寫出了母親對“我”的心疼。13.本題考查文章標題的理解。“秋天的懷念” 這一標題,兼具表層的敘事背景與深層的情感、生命感悟。從表層來看,文章的核心情節(jié)均圍繞 “秋天” 展開:母親在秋天提議帶 “我” 去看北海的菊花,想幫 “我” 走出雙腿癱瘓的消沉;母親也在秋天病重離世,留下永遠的訣別;后來妹妹推著 “我” 在秋天重游北海,看見秋風中爛漫的菊花,完成了對母親的紀念 ——“秋天” 是故事發(fā)生的時空載體,“懷念” 則直接點明了作者對母親的深切思念。從深層來看,“秋天” 不僅是季節(jié)符號,更象征著作者人生的困境:雙腿癱瘓后,他的世界如同秋天般蕭瑟、灰暗;而 “懷念” 背后,是作者的成長與覺醒 —— 在母親的陪伴與鼓勵下,他最終讀懂了母親 “好好兒活” 的囑托,從秋天的蕭瑟中看見菊花的堅韌,體會到母愛的偉大,進而走出陰霾,學會以樂觀、堅強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標題的深層含義正是這份對母愛與生命意義的深刻領悟。故答案為:《秋天的懷念》表層意思是故事發(fā)生在秋天,表達的是“我”對母親的懷念;深層意思是“我”經歷命運殘酷的打擊后,體會到母愛的偉大,變得樂觀、堅強。14.本題考查人物形象。文中的母親是一位堅忍、細膩且充滿無私大愛的形象。她自身承受著劇烈的肝疼,“常常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卻從未在 “我” 面前顯露半分脆弱;當 “我” 狠命捶打癱瘓的腿、哭喊 “我可活什么勁兒” 時,她撲過來抓住 “我” 的手,強忍哭聲鼓勵 “我”“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 這份在病痛中依然傳遞希望的舉動,盡顯她的堅忍與對生活的樂觀。她對 “我” 的照料更是細致入微:在 “我” 暴怒時,她不指責、不辯解,而是 “悄悄地躲出去”,在 “我” 看不見的地方 “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既給 “我” 發(fā)泄的空間,又默默守護;提議看菊花時,她會刻意避開 “跑”“踩” 這類可能刺痛 “我” 的字眼,這份對 “我” 敏感情緒的體察,藏著最深的包容。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仍牽掛著 “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這份至死都在為兒女擔憂的牽掛,將母愛的無私與深沉展現得淋漓盡致 ,讓這一形象永遠留在讀者心中。故答案為:從母親忍受病痛折磨,還告訴我“好好兒活”,可以看出母親堅忍、頑強、樂觀的性格;從母親央求“我”看菊花并十年如一日的照顧我可以看出母親對“我”的細心、耐心,以及無微不至的愛與關心。15.【答案】例文:我聞到了生活的芬芳生活就像一座大花園,每一朵花都散發(fā)著獨特的芬芳。在成長的旅途中,我一次次地領略到了這醉人的香氣。清晨,第一縷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照在臉上,我睜開惺忪的睡眼,那是一種溫暖而清新的感覺。空氣中似乎彌漫著陽光的味道,混合著窗外花草樹木散發(fā)的氣息。我深深吸一口氣,那是生活的芬芳,它帶著希望開啟新的一天。走在上學的路上,街邊早餐店熱氣騰騰。剛出鍋的油條散發(fā)著陣陣油香,豆?jié){的醇香也縈繞在鼻尖。店主們熱情地招呼著顧客,那一聲聲熟悉的話語,讓這條街充滿了煙火氣。我聞著這些味道,感受到平凡生活里的生機與活力,這也是生活的芬芳,是人們?yōu)榱松钆洜I的美好。學校里,書本的油墨香是我最熟悉的味道。當我翻開嶄新的課本,那淡淡的香氣撲鼻而來。課堂上,粉筆在黑板上劃過,留下白色的痕跡,那若有若無的粉筆灰的味道,伴隨著老師的講解聲,構成了獨特的氛圍。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問題、一起歡笑,那種青春的氣息,如同花朵綻放般的芬芳。每一次思想的碰撞、每一次友誼的加深,都讓我聞到了成長在生活里留下的馥郁香氣。傍晚回到家,廚房里傳來飯菜的香味。媽媽系著圍裙,在爐灶前忙碌著。那是紅燒肉的醇厚香味、蔬菜的清新味道混合而成的家的味道。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談天說地,歡聲笑語在房間里回蕩。這一刻,生活的芬芳是親情的甜蜜,是家給予我的溫馨港灣的氣息。生活的芬芳,不只是花朵的嬌艷香氣,它是陽光、是煙火、是知識、是親情。它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只要我用心去感受,就能聞到這無處不在的芬芳,讓我沉醉其中,熱愛這有滋有味的生活。【知識點】全命題作文【解析】【分析】材料以朱自清、冰心、莫懷戚、史鐵生四位作家的經典體驗為切入點,核心關鍵詞是 “芬芳”,其本質是生活中能帶來快樂、溫暖心靈的人、事、景、情;材料形式為 “名人案例 + 學生生活引導”,前半部分用名人筆下的 “芬芳”(自然之美、母愛、家庭溫情、親情守護)具象化 “芬芳” 的內涵,后半部分聚焦初中生活,引導學生從閱讀、交友、運動、實驗等日常場景中,挖掘自身記憶里的 “芬芳”,核心話題是 “以親身經歷書寫初中生活中的溫暖瞬間,詮釋‘生活芬芳’的意義”。【題干分析】1. 材料意義與關鍵詞解析:四位作家的 “芬芳” 本質:材料中 “芬芳” 并非指物理意義上的氣味,而是抽象的 “精神暖意” —— 朱自清的 “春天芬芳” 是對自然生機的熱愛,冰心的 “荷葉芬芳” 是母愛帶來的安全感,莫懷戚的 “散步芬芳” 是家庭成員間的默契與幸福,史鐵生的 “母親芬芳” 是困境中親情的支撐。這些案例共同指向:“芬芳” 源于生活中平凡卻真摯的美好,能滋養(yǎng)心靈、溫暖歲月。初中生活的 “芬芳” 范圍:題干明確列舉 “閱讀、交友、運動、實驗、暢想” 等場景,限定了寫作素材需圍繞初中日常展開,避免脫離 “中學大門” 后的生活體驗(如小學回憶、成人化事件)。2. 寫作思路與誤區(qū)提醒(1)核心寫作方向:確定 “芬芳” 的具體載體:先明確自己要寫的 “芬芳” 是什么(如一次朋友的幫助、老師的一句鼓勵、家人的一頓晚餐、一本書的觸動),載體需 “小而實”,貼近初中生活。聚焦 “聞到芬芳” 的過程:重點寫 “發(fā)現芬芳” 的細節(jié)(如場景、動作、語言)和 “感受芬芳” 的心理活動(如溫暖、感動、豁然開朗),避免只寫事件流程,忽略情感表達。升華 “芬芳” 的意義:結尾可關聯(lián) “生活中的美好往往藏在平凡處”“用心感受就能發(fā)現芬芳” 等,讓文章有深度,而非停留在 “寫一件事” 的層面。(2)學生常見寫作誤區(qū):詳略不當:過度鋪墊背景(如寫運動會,花大量篇幅寫比賽規(guī)則),卻對 “芬芳” 的核心(如同學遞水、吶喊的瞬間)一筆帶過;或只寫事件,不寫自己的感受,導致 “芬芳” 的溫暖感不足。載體脫離生活:選擇 “宏大事件”(如參加國家級比賽獲獎、救助陌生人)作為 “芬芳”,不符合初中生日常,顯得虛假;不如寫 “早讀時同桌幫自己撿筆”“晚自習后保安叔叔的一句提醒” 等小事,更易引發(fā)共鳴。忽略 “親身經歷”:部分學生可能套用他人故事(如網上看到的 “母親帶病做飯”),缺乏個人細節(jié)(如母親做飯時的手勢、飯菜的味道),導致文章空洞,無法體現 “親身體驗”。(3)具體寫作建議:開頭:可場景引入(如 “打開書包,那本夾著銀杏葉的筆記本掉了出來,葉尖的紋路里,還藏著去年秋天和小語一起撿樹葉的芬芳”),或用材料過渡(如 “朱自清的春天是芬芳,冰心的荷葉是芬芳,而我的初中生活里,最難忘的芬芳,藏在數學老師的教案里”)。素材選擇:優(yōu)先選 “有細節(jié)、有情感” 的素材 ——①師生類(如考試失利后,老師把自己叫到辦公室,用紅筆圈出錯題,說 “慢慢來”);②交友類(如自己淋雨回家,朋友第二天偷偷把烘干的雨傘放在自己桌下);③家庭類(如周末和爺爺一起澆花,爺爺說 “花要慢慢養(yǎng),生活也要慢慢品”);④個人成長類(如第一次獨立完成實驗,看到試紙變色時,感受到 “堅持的芬芳”)。結尾:簡潔升華(如 “原來生活從不是缺少芬芳,而是缺少停下腳步感受的心意。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小溫暖,早已把我的初中歲月,釀成了滿徑花香”)。【點評】這篇例文緊扣題目核心,以 “親身經歷” 為基石,將 “生活的芬芳” 具象化為可感的日常場景,選材鮮活且貼合初中生生活:清晨陽光的暖意、上學路上早餐店的煙火氣、校園里的書本油墨香、家中媽媽烹飪的飯菜味,每一處都從 “嗅覺 + 情感” 雙維度詮釋 “芬芳”,避免了抽象抒情,讓主題更落地。結構上以時間為暗線串聯(lián)畫面,層層遞進展現生活不同維度的美好;語言平實自然,細節(jié)描寫生動(如 “店主熱情招呼”“媽媽系著圍裙忙碌”),極易引發(fā)共鳴。結尾總結 “芬芳是陽光、煙火、知識、親情”,既收束全文,又升華了 “用心感受生活美好” 的主旨,完全符合題目 “幸福歲月、溫暖時光” 的情感導向,是一篇貼合要求的佳作。【答案】16.寧靜、寂寥;明朗清麗、色彩絢麗的畫面17.本曲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處世態(tài)度。《天凈沙.秋思》直接抒情,抒發(fā)了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知識點】把握古詩詞曲的內容;古詩詞曲的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賞析;思鄉(xiāng)懷人;天凈沙秋思【解析】【點評】(1)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完成此類題目的關鍵是認真讀詩,反復誦讀,仔細分析詩中的內容,聯(lián)系創(chuàng)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2) 本題考查詩歌的表達技巧。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方法:①揭示手法;②結合詩歌分析詩中是如何體現此手法的;③表達效果:結合語句意思、主旨、情感分析這種手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16.此題考查學生對元曲的理解。這首小令的前三句,通過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 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寧靜且略帶寂寥的秋景圖 —— 孤立的村落、西沉的落日、殘存的晚霞,再加上輕煙繚繞的老樹與棲息的寒鴉,整體氛圍偏于沉靜,甚至帶著一絲秋日的蕭瑟;而 “一點飛鴻影下” 雖為畫面增添了些許動態(tài),卻未打破整體的寧靜基調。后兩句作者筆鋒一轉,以 “青山綠水” 的開闊明朗,搭配 “白草紅葉黃花” 的色彩斑斕,描繪出一幅明朗清麗、色彩絢麗的秋景圖:青綠的山、碧綠的水,與白草、紅葉、黃花交織,多種明亮色彩讓秋日瞬間擺脫了蕭瑟感,前后兩幅畫面形成鮮明反差,打破了前人寫秋多悲戚的傳統(tǒng),展現出秋日別樣的生機。故答案為:寧靜、寂寥;明朗清麗、色彩絢麗的畫面17.此題考查學生對抒情方式和主旨的把握。甲句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作者并未直接表達情感,而是通過描繪色彩豐富、清麗明快的秋景來傳遞心境 —— 青山、綠水、各色花草構成的鮮活秋景,暗含著作者對秋日的喜愛,以及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處世態(tài)度,讓讀者從美景中感受到作者對秋的贊美,而非傳統(tǒng)的悲秋之情。乙句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則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斷腸人” 直接點出漂泊者的愁苦心境,“在天涯” 點明其游子身份,結合 “夕陽西下” 的蒼涼背景,直白地抒發(fā)了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寂與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情感濃烈且直接,與甲句借景傳情的含蓄樂觀形成鮮明對比。故答案為: 本曲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處世態(tài)度。《天凈沙.秋思》直接抒情,抒發(fā)了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答案】18.A.很、十分 B.不久、一會兒 C.退避、屏退 D.……以后19.等到打開帳子,卻看見王羲之口水流得亂七八糟,相信他確實在熟睡,于是王羲之得以保全性命。20.機智、沉著冷靜。【知識點】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文言文翻譯;常用文言實詞【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意義。翻譯文言實詞的意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的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同時還應結合具體的語境做出準確的判斷。考題涉及的詞語都來源于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這要求學生應加強對教材所選入的文言文誦讀與掌握,解答根據所學過的課文,根據上下文做出判斷。(2)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譯的關鍵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語境中,根據上下文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同時對語句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做到準確的翻譯。并按照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符合現代漢語的用詞造句的標準。(3) 本題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上,抓住描寫人物的關鍵語句來分析。【參考譯文】 王羲之年紀不到十歲時,大將軍非常喜歡他,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帳中睡覺。大將軍有一次曾經先起來了,王羲之還沒有起來。不一會兒,(王敦的參軍)錢鳳進來,王敦屏退他人和錢鳳討論事情。都忘了王羲之還在帳子里,他們說起要謀反的計劃。這時王羲之醒來,聽到他們的談論之后,知道自己沒有活的道理,就假裝吐口水臟了頭臉和被褥,假裝睡得很熟。王敦議論事情到了一半才想起王羲之沒起床。兩人大驚說:“不得不除掉他。”等到打開帳,卻見王羲之流口水,于是相信他確實還在熟睡,王羲之因此得以保全性命。當時的人稱贊王羲之聰明。18.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A.“甚” 修飾 “愛”,結合后文 “恒置帳中眠”(常讓他在帳中睡覺)可知,王敦對王羲之的喜愛程度極深,故 “甚” 解釋為 “很、十分”;B.“須臾,錢鳳入” 描述的是時間變化,從 “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 到錢鳳進來,間隔時間短,“須臾” 作為文言中常用的時間副詞,意為 “不久、一會兒”;C.“屏人論事” 中,王敦與錢鳳討論 “逆節(jié)之謀”(謀反計劃),此類機密事需避開他人,“屏” 在此處為使動用法,意為 “退避、屏退”,即讓其他人離開;D.“既聞所論” 指王羲之醒來后聽到他們的討論,“既” 在文言中多表 “動作完成之后”,故解釋為 “…… 以后”,準確體現 “聽到討論” 這一動作發(fā)生后的狀態(tài)。故答案為: A.很、十分 B.不久、一會兒 C.退避、屏退 D.……以后19.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及” 是 “等到”,點明時間節(jié)點;“乃” 表轉折,譯為 “卻”,突出王敦等人開帳后的意外發(fā)現;“吐唾從橫” 中 “從” 通 “縱”,“從橫” 即 “縱橫交錯”,此處指 “口水流得亂七八糟”,是王羲之偽裝熟睡的關鍵細節(jié);“信其實孰眠” 中 “信” 是 “相信”,“實” 是 “確實”,“孰” 通 “熟”,意為 “熟睡”。故答案為: 等到打開帳子,卻看見王羲之口水流得亂七八糟,相信他確實在熟睡,于是王羲之得以保全性命。20.本題考查把握人物形象。文中的王右軍(王羲之)是一個沉著冷靜且機智過人的孩子。當他醒來聽到王敦與錢鳳討論逆謀,立刻意識到 “無活理”(沒有活下去的可能),此時他并未驚慌失措,反而迅速想出應對之策 ——“陽吐污頭面被褥,詐孰眠”(假裝嘔吐弄臟頭臉和被褥,裝作熟睡),這份在生死危機前的鎮(zhèn)定,盡顯其 “沉著冷靜”;后續(xù)王敦等人討論到一半才想起他未起,打算除掉他,可打開帳子看到 “吐唾從橫” 的場景,便 “信其實孰眠”(相信他確實在熟睡),王羲之的偽裝完全騙過了對方,最終 “得全”(得以保全性命),這一結果充分體現他的 “機智”—— 能敏銳判斷處境,并以貼合孩童特點的偽裝(熟睡嘔吐)規(guī)避風險,展現出遠超年齡的應變能力。故答案為: 機智、沉著冷靜。【答案】21.空間順序,先寫山腰,再寫山腳和山頂。22.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濟南比作自然的情人,體現秋天濟南的美好,表現了大自然對濟南的鐘愛及對濟南秋天的喜愛之情。23.《濟南的秋天》的水:量大或形式多、香甜。;《濟南的冬天》的水:暖。24.內容上:突出濟南秋天的詩意之美,表達作者對濟南秋天的贊美喜愛之情;結構上:總結全文,與開頭“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相呼應。【知識點】散文;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語言特點;記敘順序;分析文段、人物、情節(jié)的作用【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記敘文順序。解答時明確記敘文的三種順序:順序、插敘、倒敘及其分別具有的作用。根據文章的內容做出判斷。大多數時候考查插敘的可能性大。(2)本題考查賞析句子的能力。賞析句子要結合具體的語境,從修辭、語句中重要的動詞、形容詞、描寫的角度、句式特點等幾個角度考慮。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對作者情感內容的闡述。(3) 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文章時要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即初讀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詞,讀懂每句話,給文章分段和歸納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體上來,進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4) 本題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關注兩點:一是句段所處的位置來分析。二是從句子的表達內容來分析。21.本題考查文章寫作順序。第③段寫秋山顏色采用的是空間順序,作者按照 “山腰 — 山腳 — 山頂” 的空間層次展開描寫,讓秋山的色彩變化更具層次感。文中先聚焦山腰,描繪松樹在秋陽斜射下呈現的 “比灰色深,比黑色淺” 的青黑色,以及它為黃草投下的 “灰中透黃的陰影”,展現山腰色彩的細膩;接著轉向山腳,寫山腳 “鑲著各色條子”,黃、灰、綠、藕荷色層層交織,呈現出豐富的色彩層次;最后提及山頂,點明山頂顏色 “隨著太陽的轉移而不同”,雖未展開細寫,卻與山腰、山腳的色彩形成呼應,完整勾勒出秋山從下到上的色彩分布,讓讀者能清晰感知秋山的立體美感。故答案為: 空間順序,先寫山腰,再寫山腳和山頂。22.本題考查句子賞析。“濟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濟南比作 “自然的情人”,巧妙傳遞出兩層含義:一方面,結合后文 “有泉 — 到處是泉 — 有河,有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 可知,濟南的山水兼具清澈、甘甜與多樣之美,仿佛是自然精心呵護的對象,這個比喻生動體現了大自然對濟南的偏愛;另一方面,作者以疑問語氣強化這種親近感,暗含對濟南秋天極致美好的贊嘆 —— 正是因為自然的 “偏愛”,濟南的秋才擁有獨有的詩意,字里行間滿是作者對濟南秋天的喜愛與珍視。故答案為: 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濟南比作自然的情人,體現秋天濟南的美好,表現了大自然對濟南的鐘愛及對濟南秋天的喜愛之情。23.本題考查對比閱讀。兩文描寫對象均為濟南的水,且都展現了水 “澄澈、清亮、綠” 的共同特點:《濟南的秋天》中 “這種鮮綠色借著水的清澄顯露出來”,《濟南的冬天》里 “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都以具體描寫突出水的清澈與綠意。但二者也有不同:《濟南的秋天》的水,從 “有泉 — 到處是泉 — 有河,有湖” 可見其 “形式多樣、量大” 的特點,從 “全是那么甜” 又能讀出 “香甜” 的特質,這些是秋水溫潤的獨特之處;《濟南的冬天》的水,則因 “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呈現出 “溫暖” 的特點,與冬天的寒冷形成反差,凸顯冬水的生機。故答案為:《濟南的秋天》的水:量大或形式多、香甜;《濟南的冬天》的水:暖。24.本題考查句段作用。結尾句 “秋山秋水虛幻地吻著。山不動,水微響。那中古的老城,帶著這片秋色秋聲,是濟南,是詩”,從結構與內容上都有重要作用。結構上,它與開頭 “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 形成首尾呼應,開頭點明濟南秋天的 “詩境” 核心,結尾以 “是詩” 收束,既呼應了開篇的總起,又讓全文結構更完整緊湊。內容上,這句話濃縮了前文對秋山(顏色多變)、秋水(清澄香甜)、老城(古樸)的描寫,“秋山秋水虛幻地吻著” 以擬人的細膩筆觸,勾勒出秋景的寧靜與和諧,“帶著這片秋色秋聲” 則整合了視覺與聽覺的美感,最終落腳于 “是濟南,是詩”,既突出了濟南秋天獨有的詩意之美,又將作者對濟南秋天的贊美之情推向頂點,深化了 “濟南秋是詩境” 的主題。并且可以升華文章主題,表達作者對濟南秋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故答案為:內容上:突出濟南秋天的詩意之美,表達作者對濟南秋天的贊美喜愛之情;結構上:總結全文,與開頭“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相呼應。25.【答案】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知識點】作品的經典情節(jié);《朝花夕拾》【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名著內容。 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魯迅回憶了童年時期的求學經歷:從充滿野趣的百草園生活,過渡到進入正式私塾學習的階段,文中明確描寫了私塾的場景 ——“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這里的 “三味書屋” 正是魯迅早年接受傳統(tǒng)私塾教育的場所,也是他求學生涯的起點,因此第一空應填 “三味書屋”。② 對應的篇目是《藤野先生》。這篇散文詳細記錄了魯迅青年時期在日本的求學經歷:他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后因不滿東京留學生的浮躁氛圍,轉往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研習醫(yī)學;在仙臺,他遇到了影響深遠的藤野先生,也因 “幻燈片事件” 深刻認識到精神覺醒比身體救治更重要,最終做出 “棄醫(yī)從文” 的選擇。題目中 “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后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習醫(yī),后‘棄醫(yī)從文’” 的求學歷程,與《藤野先生》的核心情節(jié)完全契合,因此第二空應填《藤野先生》。故答案為: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點評】本題考查文學名著情節(jié)的積累。要求學生對教材中及課后推薦的名著要點加以了解和識記,尤其是教材中文學文體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識點要記牢。26.【答案】①對方的父親是著名作家,不能說是“小有名氣”,應換成“很有影響”;②拙作改成大作或作品。③“犬子”是謙詞,應換成 “兒子”或者“愛子”。【知識點】語言得體【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敬辭謙辭的運用。 ① “在文壇小有名氣” 不得體。“小有名氣” 是謙辭,多用來謙虛形容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人 / 事 “稍有名聲”,而此處描述的是對方的父親 —— 一位 “著名作家”,用 “小有名氣” 不僅與 “著名” 語義矛盾,還貶低了對方父親的文學地位,無法體現尊重。應改為 “很有影響”“大名鼎鼎” 等敬稱性質的表述,既符合 “著名作家” 的身份,也傳遞出對對方父親的認可與敬意。② “他的不少拙作” 不得體。“拙作” 是典型的謙辭,僅用于稱呼自己的作品,意為 “粗劣的作品”,是說話人自謙的說法。此處指代的是著名作家的作品,用 “拙作” 屬于 “用謙辭稱呼他人作品”,顯得不尊重且不符合用語規(guī)范。應改為 “大作”(敬辭,用于稱呼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或中性的 “作品”,既貼合對方父親的作家身份,也符合對他人作品的禮貌稱謂習慣。③ “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 不得體。“犬子” 是謙辭,僅用于自己稱呼自己的兒子,帶有 “孩子尚不成熟、略顯粗劣” 的自謙意味。此處用于稱呼對方(著名作家的兒子),屬于 “用謙辭稱呼他人”,會讓對方感到不被尊重。應改為中性的 “兒子” 或帶有敬意的 “愛子”,既準確指代對方與作家的關系,也符合對受邀嘉賓的禮貌表達。故答案為:①對方的父親是著名作家,不能說是“小有名氣”,應換成“很有影響”;②拙作改成大作或作品。③“犬子”是謙詞,應換成 “兒子”或者“愛子”。【點評】本題考查語言得體。謙辭是表示謙虛的言辭,一般對己。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一般對人。 謙辭,表示謙虛或謙恭的言辭,常用于人們日常交際和書信往來中。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四川省內江市第六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學生版).docx 四川省內江市第六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