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延慶區2025一2026學年第一學期質量監測高三語文2025.09本試卷共10頁,共150分。考試時長150分鐘。考生務必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本大題共5小題,共18分。閱讀下面材料,完成1-5題。材料一“詩史”一詞從晚唐《本事詩》開始正式成為文學批評概念。何為“詩史”?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理解。普遍的看法認為杜甫的詩具有“史”的認識價值。除對現實生活的記錄和描寫外,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在杜詩中都有真實的反映,其內容指向了確鑿可證的具體史事。因此,杜詩不僅可以證史,而且還提供了許多史書未載的史實,可以補史之闕。于是,眾多的學者開始走上以詩證史、以史證詩的“不歸之路”。晚唐李肇《唐國史補》、鄭處海《明皇雜錄》等書多引杜詩以證史。近代的陳寅恪先生將以詩證史的方法系統化、完善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半個世紀以來,詩史互證已成為學人津津樂道的話題。誠然,杜詩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論者從杜詩中可以尋繹出天文史、地理史、民俗史等豐富的相關史料。但歸根結底,以詩證史是一種歷史學的研究方法。一些研究者只看到了詩史的史料價值,卻忽略了詩史在歷史學研究之外的意義。正如郭紹虞先生所說:“大抵自詩史之說興,而注杜者多附會史實之論。于是杜詩之真面目、真精神反變得不易理解了。”從根本上說,詩歌是詩人具有獨特魅力之情感的凝結與投射,它與客觀、理性見長的歷史著作之間有不可混淆的區別。黑格爾指出:“最完美的歷史著作畢竟不屬于自由的藝術,甚至用詩的辭藻和韻律來寫成歷史著作,也不因此就變成詩。”詩史是詩而不是史,是詩史之詩,是詩人以仁者心觀照當下社會現實,從而創作的具有天下意識、憂患意識及其相應藝術特征的詩歌,故不能僅僅把詩歌看成以詩證史的材料。對詩史的誤解之二是將詩史之詩視為政教的工具。在封建時代,眾多學者認定杜甫是忠君的典范。為了證明杜甫每飯不忘君,一些古代學者在闡釋杜甫詩史性作品時,往往肆意歪曲,削足適履。新中國成立以后,一些學者認為杜甫是“為人民請命的人”,給高三語文質量檢測第1頁共10頁他戴上“人民詩人”的桂冠,其詩被視為“時代的鏡子”。從表面看,“忠君說”與“人民詩人說”針鋒相對,其實二者犯了同樣的錯誤:把詩歌視為政教工具,要求文學自覺“服務”于政教。其實,杜甫只是以其仁者心觀察社會、思考社會、再現社會,忠君愛民自然是其詩史之作的重要內涵,但其詩史之作又不是忠君愛民所能概括的。(取材于孫明君的相關文章)材料二清人對于詩史研究多有貢獻。吳偉業提出了“傳心之史”的說法,認為詩史并非只是寫現實中存在的事實,而是還要寫出現實在人心靈中的反映,通過“寫心”來實現“寫史”的目的。不過,“詩史”概念亦曾受到質疑。王夫之認為詩與歷史是兩種不同的書寫體裁,如同嘴巴與眼晴不同一樣,二者不能相混。他強調“以詩解詩”,或如今人所說,“詩歌如果淪為記載歷史的工具,就會犧牲詩歌自己的特質”。這是用文學審美論來觀察與評價詩的特性,有忽略文學與歷史的關聯性之嫌。當代學者錢鍾書也指出,或許史料里把一件事情記述得比較詳細,但是詩歌里經過一番提煉和剪裁,就把它表現得更集中、更具體、更鮮明。反之,要是詩歌缺乏這種藝術特性,只是枯燥粗糙的平鋪直敘,那么,即使它在內容上有史實的根據,或者竟可以補歷史記錄的缺漏,它也只是押韻的文件。他倡導把握作品的審美特性,反對只重視作品與歷史現實關系的探究。錢鍾書將文學與歷史加以區別是對的,卻沒有相應地建立相互關聯的認識方法。事實上,文學的審美性與其他社會特性是有交流、對話和融合的。有意或無意地孤立審美論,就很難把握文學史的全貌。正確地認識“詩史”,是要在充分尊重文學審美特性的基礎上來認識文學與歷史的關系,即歷史融入到詩中,而非詩成為歷史的一種表達方式。王國維著力區分文學與歷史,以建立文學獨立論,與王夫之的思路相近。但他更具有“通觀意識”,看到了文學與歷史的關聯性,通透地思考文學與歷史的關系。他還指出:“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詩人之眼,則通古今而觀之。”文學中的情感,不再是個人化的,而是人類化的:不再是一時的體驗,而成為永久的沉思。基于此,后人可以從“實錄”角度理解“詩史”。但若僅僅將“詩史”理解成是對事實的記錄,就會造成對“詩史”的限制與誤解。只有看到“詩史”的“實錄”中體現了“通觀意識”,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詩史”內涵。(取材于劉鋒杰的相關文章)高三語文質量檢測第2項共10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