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0張PPT)14八角樓上江西寧岡茅坪八角樓天窗八角形,故稱八角樓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主席曾居住在這里,在八角樓的清油燈下,總結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斗爭經驗,闡明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寫下了光輝著作,為中國革命道路指明方向。現在,八角樓內陳列著毛主席當年用過的辦公臺、辦公椅、大硯臺、竹筒、鐵盞青油燈等物品,這些物品仿佛帶著我們走進那個崢嶸歲月。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八角樓上》,感受偉人的風采吧……學習任務一:字詞闖關——走進偉人紀念館。lóu(高樓)(樓房)jiān(艱苦)(艱難)dài(時代)(代表)lín(降臨)(來臨)là(臘月)(臘八)jūn(軍隊)(紅軍)會認字báo(薄毯)(薄紙)zhāng(文章)(章節)wò(握手)(把握)níng(凝視)(凝結)yóu(石油)(油燈)huī(光輝)(輝映)會認字gé(革命)(改革)mìng(生命)(命令)lì(勝利)(利用)會認字識字游戲——點亮蠟燭樓艱代臨臘軍薄章握凝油輝革命利多音字串句記憶:斗(dǒu)轉星移,兒時斗(dòu)蛐蛐的快樂時光一去不返了。斗dǒudòu戰斗斗爭北斗熨斗多音字串句記憶: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jué)已經到了該睡覺(jiào)的時間了。覺jiàojué察覺感覺睡覺音序:L部首:木結構:左右組詞:大樓 高樓 樓房 樓層樓梯 樓道 空中樓閣筆順:lóu音序:D部首:亻結構:左右組詞:年代 古代 朝代 現代千秋萬代 取而代之筆順:dài音序:C部首:穴結構:上下組詞:穿著 穿戴 穿過 穿行穿越 水滴石穿筆順:chuān音序:S部首:礻結構:左右組詞:凝視 視線 視力 視覺巡視 重視 一視同仁筆順:shì音序:L部首:禾結構:左右組詞:勝利 吉利 利益 利用流利 功利 一本萬利筆順:lì音序:L部首: 結構:左右組詞:道路 馬路 路邊 路口路過 路燈 走投無路筆順:lù找到正確的生字,點亮星星之火。會寫字樓摟高代帶替刺視現電露路道穿窮nián dàigèng jiāmíng liàngxīng xīng zhī huǒzhōng guóshèng lìdào lù年代更加明亮星星之火中國勝利道路讀寫詞語學習任務二:課文詳解——聆聽偉人故事。梳理信息,整體感知,說一說:課文寫了什么事?主要內容:課文寫了在井岡山艱苦斗爭的年代,在一個寒冬臘月的深夜,毛主席在茅坪村的八角樓上寫文章的事情。在井岡山艱苦斗爭的年代,寒冬臘月的深夜毛主席茅坪村的八角樓上寫文章讀第1自然段,你獲得了什么信息?在井岡山艱苦斗爭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樓。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八角樓上的燈就亮了。時間人物地點天色變暗,夜晚來臨。探究:什么是“井岡山艱苦斗爭的年代”?指為了和敵人作斗爭,毛主席帶領部隊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時期。當時井岡山的條件非常艱苦,所以課文說“艱苦斗爭的年代”。課文詳解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八角樓上的燈就亮了。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八角樓上的燈就亮了。對比朗讀強調毛主席每天都是這樣工作的,不是一天兩天,而是天天如此。讀第2自然段,想一想:在冬夜里,毛主席是怎樣工作的?找出相關句子,說一說你的感受。這是個寒冬臘月的深夜,毛主席穿著單軍衣,披著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寫文章。課文詳解寒冷的深夜,只穿單軍衣、披薄毯子寫文章,當時的條件多么艱苦!泛指寒冷的冬季。他右手握著筆,左手輕輕地撥了撥燈芯,燈光更加明亮了。課文詳解動作描寫。當時大家都用油燈照明,油燈發出微光,毛主席將燈芯撥一下,燈火能更亮一些。凝視著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連毯子滑落下來也沒有察覺到。課文詳解聚精會神地看深思,深刻的思考神態描寫。神態描寫,表現了毛主席工作非常專注、投入,體現了他忘我的工作精神。課文詳解觀察課文插圖中毛主席的神態,想一想:毛主席在思考什么 燈可以撥亮。革命的力量也會如同星星之火一樣,不斷發展壯大。課文詳解結合課文插圖,聯系下文,思考:這“星星之火”有什么含義 “星星之火”指清油燈的微小的燈光。表層課文詳解“星星之火”指毛主席的革命思想就如星星之火,有旺盛的生命力,終將引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深層課文詳解就在這盞清油燈下,毛主席寫下了許多光輝著作,照亮了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課文詳解怎樣理解“光輝著作”?毛主席寫的許多文章像明燈一樣,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照亮了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所以課文稱毛主席寫的文章為“光輝著作”。學習任務三:總結拓展,講好偉人故事。本文主要寫了寒冬臘月的深夜,毛主席在八角樓上工作的情景,表現了毛主席為革命事業殫精竭慮、忘我工作的精神。課堂總結你認為毛主席是一個怎樣的人?毛主席是一個不辭辛勞,為中國革命事業不懈奮斗的人。對照插圖和關鍵詞語,講講這個故事,說清楚毛主席在那個夜晚是怎么工作的。穿……披……坐……寫……握……撥……凝視……沉思……小小講解員結束語致敬先輩,向先輩學習,爭做社會主義接班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