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川省2025——2026學年高三秋季入學摸底考試語文試卷試卷共8頁,23小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一、閱讀(72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與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中華民族在早期也同樣處于蒙昧狀態,相信有超自然因素的存在,相信神靈掌控著人世的一切。中國最早的王朝是夏王朝,從現存的夏文化遺址中,我們可以找到足夠的證據,證明當時的人們對超自然因素的頂禮膜拜。對超自然因素的崇拜,一開始是在“萬物有靈”信念的驅使下進行的,后來,隨著思維的發展,人們又比照人類社會的組織形式,為神靈編排等級,認為宇宙間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它統治著天上和人間的一切。這個至高無上的神被稱為“帝”或“上帝”。后來,夏王朝被商王朝取代,在商王朝留下的文字中,已經出現了“帝”“上帝”這樣的名稱。商代人認為“上帝”不但管理天上事務,也管理人間事務。商王是“受命于天”的人間最高統治者,代替“上帝”管理人間,因此被稱為“天子”。在商代人的心目中,上帝高高在上,它對人間發號施令,管理萬民,卻不屑于聽取民眾的呼聲。這樣的天人關系是單向的。上帝決定人事,人的行為不能影響上帝,上帝對人類降下的獎賞或懲罰與人類自身的行為毫無關系。商王朝是被周王朝取代的。商王朝后期,統治者紂自恃天命在身,肆行無忌、暴虐無度,引起民怨,最終導致周武王率軍討伐,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但是,周的統治者感受到的并不全是欣喜,他們對商王朝的覆滅產生了困惑:從國家實力來看,商是大國,周是小邦;從地理觀念來說,商位于天下之中央,周偏處西隅;更重要的是,從人與天的關系來論,商“受命于天”,商王是代天理民的,在這種情況下,周何以能取代商?難道天命還能轉移嗎?這些理論問題如果不思考清楚,周王朝又如何能夠確保自己的長治久安!在武王伐紂關鍵的牧野之戰中,周朝統治者利用商朝士卒的臨戰倒戈取得勝利,推翻了商朝的統治。鑒于這一事實,周朝統治者意識到了民眾力量的重要性。商朝士卒的倒戈,改變了天命,這表明天不是高高在上、與人世隔絕的,它會順從民意。武王能夠推翻商紂,是因為商紂的暴虐行為導致了民怨,上天順應民意,將天命由商紂轉移到了武王身上。周朝統治者對周之所以能夠取代商這一理論問題的思考,導致了中國傳統天命觀的變革。這種變革的結果是天人感應學說的誕生。天人感應學說認為,天具有賞善罰惡的功能,它與人有互動,通過觀察人間君主執政措施的優劣,對之進行相應的褒揚或懲罰。天對人間君主管理國家的措施不滿意時,會通過一些異常現象來告誡君主,比如日食、月食、颶風、地震,等等。西漢董仲舒對天人感應學說作過系統的闡釋,他提出:“凡災異之本,盡生于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見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天人感應學說在春秋時期已經很流行了。它成了約束君主行為的一種思想武器,在這種武器的震懾下,君主很少敢于公然以“予命在天”作為飾非拒諫的借口而肆行無忌。相反,有些聰明的君主還以此為借口,塑造自己敬天愛民的形象。歷史上,那位“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經這樣做過。楚莊王當政期間,有幾年風調雨順,“天不見災,地不見孽”,這本是值得慶幸的,他卻為此跑去祈禱山川,說老天爺是否要拋棄自己了,否則為什么不降點災害以提醒自己有過錯呢?楚莊王的做法正是當時人們對天人關系認識的反映。天人感應學說的核心思想是天與人相通,天根據民意來治理人事,體現了濃厚的敬天保民的意識,含有人本主義思想。雖然該學說所說的“人”,更多是指人的群體,但它比中世紀的歐洲把人視為上帝奴仆的思想,無疑更可取一些。因為異常自然現象的出現是天意的表達,這就要求人們認真地觀察這些自然現象,比如觀察天象的變化,以準確領悟天意,這無形中促進了自然科學如天文學的發展。而科學的發展,最終必然導致天人感應學說的破產,這是可以想象出來的。實際上,在科學尚未得到長足發展之時,就有學者指出了該學說的荒謬,提出了自然災害、異常天象的發生與人間政治無關的思想,這就是天人相分學說。該學說認為,天是天,人是人,陰陽變化、四季交替,這是天的本分;修身養性、治理國家,這是人的職責;二者互不相關。人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辦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祈求上天的恩賜。這種認識,比之天人感應學說,無疑更為清醒。天人相分,說的是異常自然現象的出現與人間政治沒有關系,并非說人與自然沒有關系。人畢竟生活在自然中,一定會與自然發生關系,那么,這種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呢?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天與人的關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劉禹錫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交相勝學說。他指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與人交相勝耳。”所謂天人交相勝,是說天在某些方面可以勝過人,人在某些方面又可以勝過天,天與人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二者可以互補。人掌握了自然規律以后,可以運用自身的力量,興利除弊,造福人類。(摘編自江曉原《科學史十五講》)1. 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夏、商時期,人們對神靈極其崇拜,只是現在對夏王朝已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一點,而對商王朝則證據不足。B. 在天人感應學說出現之前,絕大多數中國古人所認為的天與人的關系是單向的,天決定人事,人事卻不能影響天意。C. 春秋時期大多數國君受天人感應學說的約束而不敢肆行無忌,這說明天人感應學說已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觀點。D. 和天人相分學說只強調天與人間政治沒有關系相比,天人交相勝學說更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天人互補。2. 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周朝統治者從商朝士卒臨戰倒戈這件事認識到了民眾力量的重要性,從而促使了中國傳統天命觀的重大變化。B. 文中楚莊王“一鳴驚人”的事例獨特而典型,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說明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天人關系的認識。C. 天人感應學說含有樸素的人本主義思想,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比把人視為上帝奴仆的觀點更具進步性。D. 從天掌管人間一切的觀點一直到天人交相勝學說,中國古人對天人關系的認識逐步深化,并且由蒙昧走向明智。3. 文中說“有些聰明的君主還以此為借口,塑造自己敬天愛民的形象”。下列選項中的“聰明”和文中的“聰明”,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他非常聰明,但學習粗心大意,成績并不十分理想。B. 他太聰明了,把事情沒有成功的責任全推給了我們。C. 他可真夠聰明的,竟為了不被老師批評而不惜撒謊。D. 他真是聰明,居然想出這么一個餿主意來逃避勞動。4. 下面這段話體現了中國古人對天人關系認識的哪種觀點?請根據文本進行判斷并闡述理由。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荀子《天論》5. 本文選自《科學史十五講》,該書作者認為中國古人對天人關系認識的演變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關系密切。請根據文本內容簡要闡述作者的觀點。(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林家鋪子①(節選)茅盾夜飯已經擺在店鋪里了,壽生也沒有心思吃,他拿了一百在手里,另外身邊藏了八十,就飛跑去找商會長。半點鐘后,壽生和林先生一同回來了。林大娘看見了倒嚇一跳。認明是當真活的林先生時,林大娘急急在瓷觀音前磕響頭,比她打呃的聲音還要響。林小姐像是要哭,又像是要笑。壽生從身旁掏出一個紙包來,放在桌子上說:“這是多下來的八十塊錢。”林先生嘆了一口氣,有聲沒氣地說道:“讓我死在那邊就是了,又花錢弄出來!沒有錢,大家還是死路一條!”林大娘突然地跳起來,著急地想說話,可是一連串的“呃”把她的話塞住了。林小姐忍住了聲音,抽抽咽咽地哭。林先生哽咽著說:“貨是挖空了!店開不成,債又逼得緊——”“師傅!”壽生叫了一聲,用手指蘸著茶,在桌子上寫了一個“走”字給林先生看。林先生搖頭,眼淚撲簌簌地直淌;他看看林大娘,又看看林小姐,又嘆一口氣。“師傅!只有這一條路了。店里拼湊起來,還有一百塊,你帶了去,過一兩個月也就夠了;這里的事,我和他們理直。”壽生低聲說。可是林大娘偏偏聽得了,她忽然抑住了“呃”,搶著叫道:“你們也去!你,阿秀。放我一個人在這里好了,我拼老命!呃!”林大娘忽然轉身跑到樓上去了。林小姐叫著“媽”隨后也追了上去。林先生望著樓梯發怔。壽生又低聲說:“師傅,你和師妹一同走罷!師妹在這里,師母是不放心的!”林先生淌著眼淚點頭,可是打不定主意。壽生忍不住眼圈兒也紅了。忽然聽得林小姐的哭聲。林先生和壽生趕到樓梯頭,林大娘正從房里出來,手里捧一個皮紙包兒,嘴里說“你們也來,聽我的主意”。指著那紙包說道:“這是我的私房,呃,光景有兩百多塊。分一半你們拿去。呃!阿秀,我做主配給壽生!呃,明天阿秀和她爸爸同走。呃,我不走!壽生陪我幾天再說。呃,知道我還有幾天活,呃,你們就在我面前拜一拜,我也放心!呃——”林大娘一手拉著林小姐,一手拉著壽生,就要他們“拜一拜”。兩個人都拜了,臉上飛紅,低著頭。壽生偷眼看林小姐,看見她的淚痕中含著一些笑意,壽生心頭“撲撲”地跳了,反倒落下兩滴眼淚。林先生松一口氣,說道:“好罷,就是這樣。壽生,你留在這里對付他們,萬事要細心!”林家鋪子終于倒閉了。林老板逃走的新聞傳遍了全鎮。債權人中間的恒源莊首先派人到林家鋪子里封存底貨。他們又搜尋賬簿。一本也沒有了。問壽生。壽生躺在床上害病。又去逼問林大娘。林大娘的回答是連珠炮似的打呃和眼淚鼻涕。十一點鐘光景,大群的債權人在林家鋪子里吵鬧得異常厲害。恒源莊和其他的債權人爭執怎樣分配底貨。鋪子里雖然淘空了,但連“生財”合計,也足夠償還債權者七成,然而誰都想給自己爭得九成或竟至十成。商會長說得舌頭都有點僵硬了,卻沒有結果。來了兩個警察,拿著木棍站在門口吆喝那些看熱鬧的閑人。“怎么不讓我進去?我有三百塊錢的存款呀!我的老本!”朱三阿太扭著癟嘴唇和警察爭論,顫巍巍地在人堆里擠。擠了一會兒,忽然看見張寡婦抱著五歲的孩子在那里哀求另一個警察放她進去。張寡婦一邊哭,一邊喃喃地訴說著:“阿大的爺呀,你丟下我去了,你知道我是多么苦啊!強盜兵打殺了你,前天是三周年……絕子絕孫的林老板又倒了鋪子,——我十個指頭做出來的百幾十塊錢,丟在水里了,也沒響一聲!哎喲!窮人命苦——”朱三阿太卻不哭,弩起了一對發紅的已經凹陷的眼睛,發瘋似的反復說著一句話:“少了我的錢,我拼老命!”有一個人從鋪子里擠出來,正是橋頭陳老七。他滿臉紫青,一邊擠,一邊回過頭去嚷罵道:“你們這伙強盜!要吃倒賬,就大家吃,分攤到一個邊皮兒,也是公平——”陳老七正罵得起勁,一眼看見了朱三阿太和張寡婦,就叫著她們的名字說:“三阿太,張家嫂,你們怎么坐在這里哭!貨色,他們分完了!我一張嘴吵不過他們十幾張嘴,這班狗強盜不講理,硬說我們的錢不算賬——”“陳老七,你到黨部里去告狀罷!”人堆里有一個聲音這么喊。聽聲音就知道是本街有名的閑漢陸和尚。“去,去!看他們怎樣說。”許多聲音亂叫了。但是警察卻冷笑,扳著陳老七的肩膀道:“我勸你少找點麻煩罷。到那邊,中什么用!你還是等候林老板回來和他算賬。”陳老七虎起了臉孔,弄得沒有主意了。經不住那些閑人們都攛慫著“去”,他就看著朱三阿太和張寡婦說道:“去么怎樣?那邊是天天大叫保護窮人的呀!”“不錯。昨天他們扣住了林老板,也是說防他逃走,窮人的錢沒有著落!”又一個主張去的拉長了聲音叫。于是不由自主似的,陳老七他們三個和一群閑人都向黨部所在的那條路去了。快到目的地時,望見那門前排立著四個警察,都拿著棍子,遠遠地就吆喝道:“滾開!不準過來!”“我們是來告狀的,林家鋪子倒了,我們存在那里的錢都拿不到——”陳老七走在最前排,也高聲地說。可是從警察背后突然跳出一個黑麻子來,怒聲喝打。警察們卻還站著,只用嘴威嚇。陳老七背后的閑人們大噪起來。黑麻子怒叫道:“不識好歹的賤狗!我們這里管你們那些事嗎?再不走,就開槍了!”他跺著腳喝那四個警察動手打。陳老七在最前已經挨了幾棍子。閑人們大亂。朱三阿太老邁,跌倒了。張寡婦慌忙中掉落了鞋子,跌在地上,連滾帶爬躲過了許多跳過的和踏上來的腳,站起來跑了一段路,方才覺到她的孩子沒有了。看衣襟上時,有幾滴血。“哎喲!我的寶貝!我的心肝!強盜殺人了,玉皇大帝救命呀!”她帶哭帶嚷地快跑,頭發分散;待到她跑過那倒閉了的林家鋪面時,她已經完全瘋了!(有刪改)【注】①林家鋪子的老板林先生是個謹慎且精通生意的小商人,他經營著一家雜貨鋪。在經歷了官吏敲詐、同行競爭、錢莊高利貸剝削等一系列打擊后,林家鋪子最終走向了破產。作品通過林家鋪子的興衰,反映了民族商業破產的厄運,揭示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中國社會復雜的階級矛盾,展現了在帝國主義侵略、封建主義剝削和國民黨壓榨下,小商業者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最終破產的悲劇命運,也體現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艱難和無奈。6.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 壽生在林家危難之際,主動找商會長營救林先生,事后又拿出剩余的錢,提出“走”的方案并留下處理后續事宜,體現了他的忠誠可靠。B. 林大娘拜瓷觀音的這一行為,體現了封建迷信對底層民眾的精神束縛,作者通過這一細節批判了當時社會的愚昧落后。C. 林先生最終同意帶女兒逃走,反映出他自私懦弱的性格,在危難時刻只顧自己逃生,完全不顧林大娘和壽生的安危。D. 結尾處對張寡婦瘋癲的描寫,運用夸張手法,旨在表現她失去孩子后的極度悲傷,反映了底層民眾在多重壓迫下的徹底絕望。7. 關于文本中塑造的底層民眾形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張寡婦哭訴“阿大的爺呀,你丟下我去了……絕子絕孫的林老板又倒了鋪子”,體現了她的悲慘遭遇和對現實的無奈、怨憤。B. 朱三阿太“弩起了一對發紅的已經凹陷的眼睛”,反復叫嚷“少了我的錢,我拼老命”,展現了她在絕境中近乎瘋狂的抗爭。C. 陳老七“滿臉紫青”且嚷罵“你們這伙強盜!要吃倒賬,就大家吃”,表現了他性格中蠻橫無理的一面,與其他債權人形成對比。D. 閑漢陸和尚提議“到黨部里去告狀”以及陳老七等人告狀后被打等內容,體現了底層民眾對“黨部”存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也反映了社會的黑暗。8. 作者在描寫陳老七等人去黨部告狀挨打的場面時,主要是通過哪些方式渲染緊張混亂的氛圍的?9.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墨認為林老板是“豺狼面前的綿羊、綿羊面前的豺狼”。請分析塑造這樣的人物具有怎樣的文學效果。(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事無茍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將;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氣凌三軍,志輕強虜,怯于小戰,勇于大敵,此之謂猛將;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節選自諸葛亮《將苑·卷一·將材》,有刪改)材料二:子思言茍變于衛侯,曰:“其才可將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將。然變也嘗為吏,賦于民,而擅賞人二雞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也,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棄干城之將,此不可使聞于鄰國也!”公再拜曰:“謹受教矣。”(節選自《資治通鑒·周紀一》,有刪改)材料三: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節選自《孫子兵法·計篇》,有刪改)材料四:狄青,初隸騎御馬直,選為散直。寶元初,趙元昊反,詔擇衛士從邊,以青為延州指使。時偏將屢為賊敗,士卒多畏怯,青行常為先鋒。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戰,中流矢者八。破金湯城,略宥州,屠硐咩、歲香等族,燔積聚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橋子谷,筑招安、豐林等堡,皆扼賊要害。嘗戰安遠,被創甚,聞寇至,即挺起馳赴,眾爭前為用。臨敵被發、帶銅面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將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青折節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仁宗以青數有戰功欲召見問以方略會寇入寇命圖形以進。其后,賊寇定川,青赴救,士皆殊死戰,賊遂平。(節選自《宋史·狄青傳》,有刪改)10. 材料四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仁宗A以青B數有C戰功D欲召見E問F以方略G會寇H入寇I命圖J形以進。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齊,使動用法,與《蘭亭集序》“齊彭殤為妄作”中的“齊”用法相同。B. 經之以五事,與《齊桓晉文之事》“然則一羽之不舉”中的“一羽之不舉”句式不相同。C. 以,根據,與《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中的“以”意思不相同。D. 被,音pī,披散,與《屈原列傳》“被發行吟澤畔”中的“被”讀音和意思相同。12.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材料一運用排比列舉了六種將領的特質,其間穿插“進有厚賞,退有嚴刑”的對比和“從諫如順流”的比喻,使描述生動且有條理。B. 材料二通過對話,講述子思向衛侯建議任用茍變,并用“匠之用木”取長棄短類比,讓衛侯認識到即使是小才也不應輕視。C. 材料三中孫子認為應從五個方面對作戰雙方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判斷雙方的勝負,這五個方面涉及了天時、地利、人和等。D. 材料四塑造狄青形象時,用數字凸顯其戰功,列舉地名等體現其所向披靡,還寫他折節讀書、士兵效命等事,使其形象更豐滿。13.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然變也嘗為吏,賦于民,而擅賞人二雞子,故弗用也。(2)燔積聚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14. 材料一中提到了六種將領,從材料四中狄青的所作所為來看,他稱得上是什么樣的將領?請簡要分析。(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九日閑居并序陶淵明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①,寄懷于言。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露凄暄風息,氣澈天象明。往燕無遺影,來雁有余聲。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②。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塵爵恥虛罍③,寒華徒自榮。斂襟獨閑謠,緬焉④起深情。棲遲⑤固多娛,淹留豈無成。【注】①“持醪靡由”是說無酒可飲。“九華”與后文的“寒華”都指菊花。②菊解制頹齡:菊花能延年益壽,阻止人的衰老。③塵爵:積塵的酒杯。虛罍:空酒壺。④緬焉:懷想的樣子。⑤棲遲:隱居而游息。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詩歌開頭交代,世人都喜愛長壽,而重陽節依照時序而至,因“九”與“久”諧音,整個社會都喜歡這個節日名稱。B. “露凄”四句描繪重陽氣候、物候——天涼露寒,天空明凈,燕子飛走,大雁飛來,渲染了空闊明凈的氛圍。C. 重陽節風俗應飲菊花酒,但詩人自視為超凡脫俗的蓬廬之士,“塵爵”二句反映了他不屑從俗飲酒、只愛賞菊的內心。D. “斂襟”二句寫詩人的動作和心理,他整理衣襟獨自歌唱,內心深情懷想。“深情”一詞意蘊豐富,耐人回味。16. 本詩最后兩句蘊含的思想與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中“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有怎樣的不同?(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班會上,王老師引用蘇軾《石鐘山記》中的“________,________”兩句,告誡學生不要主觀臆斷,要重視調查研究,經過調查研究才能發言。(2)小王在陰天來到湖邊,引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________,________”兩句,形容眼前烏云壓頂、波濤動蕩的場景。(3)與下圖內容相契合的古詩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封丘縣今年小麥面積達到1015萬畝,麥熟一晌,大家伙都要收麥,農機夠不夠用?小農戶能不能使上大農機?“訂單”農機精準對接供需。6月10日,在封丘縣李莊鎮張莊村,農機手劉陽三收完最后一塊麥田。這個麥收訂單,是來自封丘縣“田管家”平臺的派單。“田管家”平臺是封丘縣依托北斗導航系統與數字化技術開發的手機應用平臺。李莊鎮農業農村辦公室主任李自勝介紹,“田管家”平時用于農田基礎設施管護,今年“三夏”期間,新開通了夏糧收獲求助渠道。農戶只要點開小程序,填上地址和電話號碼,平臺就會安排農機手前來收麥。農機和地塊,實現了點對點對接。“三夏”期間,劉陽三一天能收百十來畝地,________。“還記得6月2日那天,天空飄了點小雨,大家心里著急。多虧了平臺派單,我連夜搶收,沒有影響麥收。”劉陽三說。“①這項服務受到不少農戶和農機手所歡迎。”②李自勝說,③如果遇上缺人手的情況,④縣農辦的工作人員還會聯系鄉鎮和村“兩委”來協調志愿者,⑤確保避免不漏一分地。近期,通過“田管家”平臺智能化派單,縣里累計調度聯合收割機100臺次。智能農機搭配精準調度服務,讓封丘縣的“三夏”忙中有序。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引導下,全縣大型、智能、綠色農業機械保有量逐年增加,2650臺單粒精密播種機陸續投入“三夏”一線,為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現在智慧農機、手機都是新農具,管用著哩。”作為縣里的特聘農技員,呂耕珍時不時點開微信群和短視頻平臺賬號,在線上互動問答,“新一季玉米播下了,得帶著大家伙一起迎接好收成。”18. 下列填入文中橫線處的句子,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 20%是“田管家”平臺的派單B. 其中20%是“田管家”平臺的派單C. “田管家”平臺的派單達到了20%D. 其中“田管家”平臺的派單達到了20%19. 下列成語中,不能替換文中加點短語的一項是( )A. 憂心如焚 B. 心急火燎 C. 忐忑不安 D. 迫不及待20. 文中第五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21. 下面有兩幅“田管家”的標志圖,請選出你喜歡的一幅,并闡述理由。22. 請你替“田管家”平臺擬寫一則宣傳推廣語,以便讓更多的農民了解和使用。要求:通俗易懂,不超過30個字。三、寫作(60分)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工匠打磨玉器時,總要留幾分“余地”——玉雕上的云紋故意刻得稍淺,說是“便于后期調整神韻”;老師傅教徒弟砌墻,要求每塊磚縫多留半毫米,笑稱“給熱脹冷縮留個活口”……這些“不做滿”的智慧,在生活里也處處可見:畫家在留白處藏意境,棋手在落子時留退路……人們總怕不夠周全,卻往往忽略,那些為“意外”留出的空間,恰是讓事物更長久的智慧。如果我們給生活也留一點“空隙”,會怎樣呢?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論述性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四川省2025——2026學年高三秋季入學摸底考試語文試卷試卷共8頁,23小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一、閱讀(72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1~5題答案】【答案】1. B 2. C3. A 4. 觀點:天人相分學說。理由:①天人相分學說認為自然災害、異常天象的發生與人間政治無關。②荀子認為天道運行自有規律,而國家貧窮、憂患、災禍的發生和天沒有關系,這和天人相分學說的觀點一致。5. ①中國早期處于蒙昧狀態,人們對天的認識缺乏科學知識,因而產生了君王受命于天、天人感應等錯誤認識。②中國古人需要觀察天象變化,以準確領悟天意,這促進了自然科學如天文學的發展。③隨著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天的認識越來越符合科學,于是產生了天人相分、天人交相勝學說。(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6~9題答案】【答案】6. A 7. C8. ①動作與聲音的密集交織:用“跺”“挨”“跌”等動詞,疊加“吆喝”“怒叫”“帶哭帶嚷”等聲響,形成視聽的壓迫感,展現場面的混亂無序。②視角的快速切換:從描述群體的整體沖突(眾人被打)到交代個體的具體感受,視角在不同人物和場景間快速移動,讓讀者感受到事件的突發性和失控感。③視覺的感官沖擊:通過人物踉蹌的腳步、掉落的鞋子、衣襟上的血痕等視覺細節,強化暴力場面的真實感,引發讀者對角色遭遇的緊張與共情,凸顯了場面的緊張與混亂。9. ①更真實地展現人性的復雜性:林老板面對強權(官吏、錢莊)時的軟弱無助,以及他對底層民眾(朱三阿太、張寡婦等)的間接剝削,多面性地體現了小商人在生存壓力下的矛盾與掙扎,展示了其困境。②深化社會批判:打破單一“受害者”或“剝削者”標簽,揭示舊中國層層壓迫的社會結構——弱者也可能成為壓迫更弱者的一環,讓批判更具深度。(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2分)【10~14題答案】【答案】10. DGI11. A 12. B13. (1)但是茍變曾經做過官吏,向百姓征收賦稅時,卻擅自把兩個雞蛋賞賜給別人,所以(我)不任用他。(2)焚燒(敵軍)積聚的物資數萬,收繳他們的帳篷二千三百頂,俘虜五千七百人。14. 狄青稱得上智將、猛將、信將(或仁將)。智將:狄青在戰場上屢立戰功,如破金湯城、筑堡扼守要害,且聽從范仲淹建議折節讀書,精通兵法,能臨危制勝,符合“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的智將特質。猛將:狄青常為先鋒,四年經歷二十五戰,八次中流矢,受傷嚴重仍馳赴戰場,臨敵披發戴銅面具,敵軍不敢抵擋,體現“氣凌三軍,志輕強虜,勇于大敵”的猛將特質。信將/仁將:士兵愿意為其殊死作戰,可見其治軍有方,可能做到賞罰分明或體恤士兵,符合信將“進有厚賞,退有嚴刑”或仁將“察其勞苦”的部分特質。(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15~16題答案】【答案】15. C 16. ①“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是說:雖然我隱居著,但日子閑適有很多歡樂,而且這種生活不是白過的,難道長期隱居就是一事無成嗎 側重于強調隱居生活是有樂趣、有意義的。②“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是說:姑且順著自然規律走到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可疑慮的呢 強調樂天知命,隨遇而安,不糾結、不內耗。(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題答案】【答案】 ①. 事不目見耳聞 ②. 而臆斷其有無 ③. 云青青兮欲雨 ④. 水澹澹兮生煙 ⑤. 縱一葦之所如 ⑥. 凌萬頃之茫然(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18~22題答案】【答案】18. B 19. D20. ①,修改為:這項服務受到不少農戶和農機手歡迎。⑤,修改為:確保不漏一分地。21. 示例1:喜歡圖1,四塊田地組成一個“田”字,中間的禾苗代表莊稼,“農田管家”四個字直觀展現“田管家”的作用。示例2:喜歡圖2,整體的青蛙象征“田管家”對農田的守護,衣服上的“田”字代表“田管家”,整體象征“田管家”對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22 示例:1.田管家來幫忙,收麥調度快,種地不犯難!2.手機點田管家,農機上門來,麥收不用慌!3田管家護農田,派農機、保豐收,農戶真省心!三、寫作(60分)【23題答案】【答案】例文:留隙,讓生命在彈性中生長當現代人被“內卷”裹挾著追求極致效率,被“完美主義”捆綁著不敢有絲毫松懈時,或許我們更該重思“留隙”的哲學。給生活留一點空隙,不是消極的妥協,而是讓事物獲得長久生命力的智慧,更是讓生命在張弛有度中綻放韌性的藝術。給生活留隙,是藝術創作中“虛實相生”的審美境界,讓作品在留白處生長出無限可能。清代畫家鄭板橋畫竹,從不將紙面填滿,總有幾竿疏竹映著空白的天幕,觀者卻能從留白中想見風動竹搖的生機;現代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蘇州博物館,刻意在粉墻黛瓦間留出一方天井,雨水滴落時,光影與水聲便在這空隙中交織成流動的詩。倘若藝術家一味追求“滿”,將畫面填得密不透風,將空間塞得毫無余地,作品便會失去呼吸感,如同被束縛的舞者,再難展現靈動的神韻。藝術的魅力,正在于給欣賞者留下想象的空隙,讓作品與觀者共同完成創作的閉環。給生活留隙,是科學探索中“容錯試錯”的理性智慧,讓真理在包容中逐漸清晰。量子力學的發展史上,玻爾的“哥本哈根學派”從不將理論框架封死,反而為新發現預留修正空間:當愛因斯坦提出“EPR悖論”質疑量子糾纏時,玻爾沒有急于反駁,而是以開放的態度接納爭議,正是這種“不做滿”的學術胸懷,讓量子力學在一次次質疑與修正中愈發完善。反觀20世紀中葉的蘇聯生物學界,李森科堅持“米丘林遺傳學”的絕對正確,不容許任何不同聲音存在,將科學探索的空隙完全堵死,最終導致蘇聯生物學研究落后西方數十年。科學的本質是探索未知,而未知永遠充滿意外,若不給理論留有余地,不給錯誤留容錯空間,科學便會淪為僵化的教條。給生活留隙,更是人生修行中“張弛有度”的生存藝術,讓生命在彈性中抵御風雨。敦煌守護者樊錦詩在戈壁中堅守五十余年,每天都會留一小時在莫高窟的崖壁下靜坐,看夕陽漫過佛龕,聽風沙掠過壁畫。正是這一小時的空隙,讓她在枯燥的學術研究中保持清醒,在艱苦的環境中堅守初心。倘若一個人始終處于“滿負荷”狀態,像上緊了發條的鐘表,終會在某一刻因無法承受壓力而崩斷。人生不是百米沖刺,而是漫長的馬拉松,適當的“空隙”不是浪費時間,而是為下一段路程積蓄能量。或許有人會說,在競爭激烈的當下,“留隙”意味著落后,“滿”才是追求卓越的態度。但真正的卓越,從不是用“滿”來堆砌的:就像成熟的稻穗總會低垂,因為它懂得給飽滿的顆粒留一點謙遜的空隙;就像參天的大樹總會疏枝,因為它知道給陽光雨露留一點滲透的空隙。當我們學會在忙碌中留一刻寧靜,在堅定中留一分靈活,在追求中留一點包容,生命便會在這彈性的空間里,生長出更長久的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