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川省南充高級中學2025-2026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浸種:一夜春雨漲堂前,萬木生芽迎句芒南宋樓璹(shú)的《耕織圖》是“中國最早完整記錄男耕女織的畫卷”,被譽為“世界首部農業科普畫冊”。相傳元代程棨臨摹時,給每幅圖加留了空白,并在空白處用小篆題寫了樓璹的五言八句律詩,通過圖形說明與文字描述的結合示范,促進了農業科技的傳播和農耕文明的傳承。“耕圖二十一”畫面中一座簡明整潔的農舍,門外草木生發,屋前溪水潺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三名男子看年紀似祖孫三代,正相互配合為這一年的耕作準備谷種:左側的男子挽起褲腿立于溪水中,伸出雙手正欲接過裝滿谷種的竹籃;中間的男子立于岸邊,將手中的竹籃遞出;右側的老者拄著拐杖,好似在叮囑浸種的注意事項。溪水中已有兩籃浸泡著的種子,并排著,竹籃上面還放著增重的石塊,以便讓種子充分地浸泡在溪水中。耕圖二十一首·浸種【宋】樓璹溪頭夜雨足,門外春水生。筠籃浸淺碧,嘉谷抽新萌。西疇將有事,耒耜隨晨興。只雞祭句芒,再拜祈秋成。畫面的右側是樓璹的詩,詩的首聯與頷聯是對畫面內容的陳述:一夜春雨過后,溪流上游水量充沛,門外的溪水也漲了起來;農戶們把裝有種子的竹籃浸入清淺的溪水中,浸泡后的種子就會萌發出新芽。詩的頸聯和尾聯則結合農時要求、農具選用、農俗文化等對畫面進行了補充說明:立春意味著今年的農事即將開始,農戶們清晨就要早起帶著犁等農具到田里整地,出發前還要殺一只雞祭祀春神,以祈禱秋日的豐收。浸種(乾隆和詩)谷種如人心,其中含生生。韶月開初律,向陽草欲萌。三之日于耜,東作農將興。筠筐浸春水,次第宛列成。畫面左上方是乾隆題寫的和詩,前三聯都是陳述和解釋“浸種”的背景和意義:谷種如同人們內心的美好愿望,寄寓著一年的收成和生計;韶月(立春)開始進入新的一輪二十四節氣,朝陽的草將要發芽;農歷正月一過就要拿耜(即“犁”)開始準備今年的農事了。尾聯則以白描的方式強調了畫面重點:裝滿種子的竹筐浸入溪水,一個搖著一個整齊地排列著。祭“春神”祈秋收“只雞祭句芒”中的“句芒”是中國古代神話體系中主管草木生發的“春神”。《禮記·月令》中記載:“孟春之月……其帝大嗥,其神句芒……”表明句芒為孟春之神。又據《呂氏春秋通詮》記載,孟春即春季的首月,具體指立春至驚蟄期間。其間冷空氣開始減弱,氣溫逐漸回暖,有利于種子的萌發。人們在立春祭祀句芒,舉行迎春儀式。對“春神”的祭祀,遠在周朝時就有,這種風俗一直延續至清末民初。而殺雞祭祀的由來也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祭祀活動。在古代社會,人們認為雞是一種神獸,具有驅邪祛病、祈福祝禱的作用。因此,在祭祀活動中,雞常被當作祭品。樓璹的詩由民間采風而成,其中記錄的農俗皆是民間認可和采用的活動形式。古代農業受自然條件影響很大,農戶們在立春之際殺雞祭祀句芒,以求風調雨順、秋日豐收。農時不候 浸種有講究1把握農時。宋代浸種的時間是在二月立春前后。陸游就曾寫下詩句“浸種二月初,插秧四月中”。這段時間如果是夜雨晝晴的天氣,就能保證種子發芽所需的濕度和溫度,因此畫中題詩首句即言“溪頭夜雨足”。2巧用農具。浸種使用的農具是特制的竹籃,是一種用竹子緊密編織而成的籃筐,側面看幾乎沒有孔洞,種子不會漏出,但水能夠進入籃中,又有較好的透氣性。使用時,以竹籃盛放種子浸于清淺的水中,并在竹籃上壓一塊大小、質量合適的石塊,從而確保種子在浸泡過程中,既能與水充分接觸,又有充足的氧氣。3科學原理。禾本科植物的種子會休眠。干燥的種子含水率通常在15%以下,生理活動非常微弱,處于休眠狀態。浸種是讓種子從休眠狀態復蘇的一種有效方法。通過浸種,待種子吸收水分后,種皮膨脹軟化,溶解在水中的氧氣也會隨著水分進入細胞,促進種子中的酶活化,增強胚的呼吸作用。胚乳貯藏的不溶性物質逐漸轉變為可溶性物質,并隨著水分輸送到胚部。當胚獲得水分、能量和營養物質后,在適宜的溫度和氧氣條件下,細胞就開始分裂、生長,胚根首先突破穎殼(谷粒外包的干燥鱗狀的保護殼)發芽。可見,要使種子萌發,首先必須使它吸足水分,至少要吸收相當于自身質量15%~18%的水分才能開始發芽,吸水量達到自身質量40%時才能正常發芽。浸種所需要的時間與種子的谷殼厚薄、透水性強弱、浸種前種子的含水量以及浸種時的水溫等相關。秈稻吸水較快,粳稻吸水較慢;種子含水量低的吸水較快,含水量高的吸水較慢;溫度高時吸水較快,溫度低時吸水較慢。目前,隨著我國現代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傳統浸種催芽的法子逐漸被取代,但《耕織圖》中對浸種這一環節的農時把握、農具巧用以及技術細節的描述,依然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水稻種植技術的先進性。(摘編自《基于“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農耕文化研究》)1.下列對原文中《耕織圖》及相關題詩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南宋樓璹的《耕織圖》是“世界首部農業科普畫冊”。元代程棨臨摹時,在空白處題寫樓璹的五言律詩,首次實現了圖形與文字的結合。B.樓璹《浸種》詩“只雞祭句芒”一句,補充了畫面未涉及的農俗內容,與《禮記·月令》中句芒為孟春之神的記載相印證,體現詩畫互補性。C.乾隆和詩中“谷種如人心,其中含生生”將谷種比作人心,對比樓璹原詩多了對農耕活動道德價值的闡釋。D.“耕圖二十一”的畫面中,祖孫三代配合浸種,老者拄拐叮囑,溪水畔竹籃浸種且壓有石塊,完整呈現了樓璹詩中“只雞祭句芒”的場景。2.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代“浸種”使用特制的竹籃,既保證種子不漏出,又能讓水進入并保持透氣性,體現了古代先民根據實際制作合適農具的巧思。B.文中對“浸種”的科學原理進行了解釋,如種子吸水后的酶活化、胚乳物質轉化等,體現了古代農耕技術的科學性。C.文本將傳統浸種與現代農業機械化浸種對比,突出了《耕織圖》記錄的古代技術的先進性,也隱含作者對傳統農耕文化的珍視。D.文本引用陸游“浸種二月初,插秧四月中”的詩句,既佐證了“宋代浸種在立春前后”的農時特點,也增強了文本的文學性與史料可信度。3.根據原文內容,在下面文段的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語句,每處不超過12個字。浸種是農耕生產的關鍵環節,需兼顧自然條件與技術細節。春雨過后,溪水上漲,農戶將谷種裝入竹籃,壓上石塊使其① ;選擇此時浸種,既因立春后氣溫回升適合萌芽,也關聯著② 的農俗傳統;而種子萌發的核心條件,除充足水分外,還需③ 以保障酶的活化與呼吸作用及胚乳物質轉化。4.文本中樓璹《浸種》詩與乾隆和詩對“浸種”的闡釋各有側重,請結合詩歌內容與文本分析,簡要概括二者的不同側重點。5.文中“浸種需把握農時”的理念,與《齊桓晉文之事》中“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的思想有何共通之處?請結合具體文本內容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萬物親近(節選)鮑爾吉·原野羊羔給馬頭琴寫信:親愛的馬頭琴,馬知道你用它的頭來命名一把琴嗎?昨天我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白馬,它搖搖頭,用鼻子蹭地上的青草。風把白馬前額的鬃毛推向耳朵后面。我猜想白馬的意思是難以置信。說真話,你的琴聲像人用喉音歌唱,讓我想起哈扎布的長調。我雖然是個羊羔,也知道這位大歌唱家。你的琴聲完全能跟哈扎布媲美,我說的不是音色,也不是音域,是內涵。你好像和哈扎布長了一顆共用的心臟,你們在想同一件事。所以你們抒發了相同的情感。親愛的馬頭琴,讓我說心里話,我不愿在傍晚聽到你的琴聲,嗚嗚咽咽讓我悲傷。一個人受了多大的委屈,才有那樣的聲音呢?好像他只把自己的委屈說出了十分之一,或者他什么也說不出來,只用琴聲表達心中的圖景。像一條冰河在大雪里奔流,升騰白霧。落在兩岸的白雪越堆越高,落進水里的雪花沒了蹤影。這條河越流越黑,兩岸的樹木凋零。這種沉郁的琴音也能表達歡樂,牧民家生了孩子,請人拉起馬頭琴慶祝。琴聲咿咿呀呀,好像這個嬰兒在蹣跚學步。親愛的馬頭琴,你在馬尾的琴弦上抹了松香,你的琴柱和共鳴箱來自博格達山的五角楓樹。入秋,金黃的楓葉全變紅了,大地從來沒有這么紅過。而這些樹里,有一棵變成了馬頭琴。所以你的琴聲那么悠揚。楓樹、松樹、杉樹收集了大自然奇妙的聲音,最后用馬嘶的音律唱出來。因為琴柱的頂端雕刻著馬頭。親愛的馬頭琴,如果拉琴的人不喝牛奶,不吃炒米,不住蒙古包就傳達不出你的韻味。這些演奏人的手握過釤刀,在秋天里打草。這些手冬天接羔,夏天攥著放羊鞭把羊趕向草場,經受烈日暴雨的鍛造。拉馬頭琴的人是勤勞的牧馬人,他們身上帶著馬的汗味,他們的目光凝視過馬,馬也把目光放在他們肩頭。拉馬頭琴的人愛喝酒,他們擅長摔跤射箭。所以,親愛的馬頭琴,你是牧馬人的另一條嗓子,你用琴聲唱出他們的心聲。好多人聽馬頭琴聲,說聽見風吹過了草原。有人聽到馬蹄踏過大地,有人聽見月光落在蒙古包的天窗上。聲音細膩而潔白,像沙子滾過帆布。平時你掛在墻上,好像一個士兵懷抱著琴弓的槍。你在墻上聽牧民說話,聽奶茶在銅壺里咕嚕咕嚕響,聽松樹枝在煮羊肉的大鍋底下歌唱,你就是牧民家里的一個人。他們的孩子叫斯琴、納琴,而你叫馬頭琴。愛你的羊羔。馬頭琴給羊羔回信:親愛的羊羔,在我心目中,你是一朵柔弱的花朵,沒想到你喜歡音樂,能認出制作馬頭琴的木材。做琴不光用楓木,還用松木、杉木和桐木。你知道嗎,制作琴的木材分共鳴箱的背板和面板,背板木質硬,面板木質軟一些。其實我們馬頭琴不太注重制琴的材料,講究演奏者的心性,有的樂器適合在劇場里演奏,樂思精微。我們馬頭琴不一樣,在曠野中演奏,琴聲里夾雜著風聲和牛羊的呼喊。馬頭琴的共鳴箱像一個房子,里面住著牧民。房子里面積攢了牧民說過的許多話。琴弓一旦碰在琴弦,這些話語就流淌出來。祖父的話,祖母的話,父親的話,母親的話,蒙古包里的衣服、被子、靴子都在說話。馬頭琴不想進音樂廳,那里沒有草場,也沒有炊煙和奶茶。我們喜歡在空曠的地方演奏,頭頂最好有浩瀚的星空。演奏的時候,你細心聆聽,會察覺樂曲最后一個音飛到了星星上。親愛的羊羔,我們只有兩根琴弦,就像草原上留下的兩道孤獨的勒勒車轍印。我們熟悉馬群的蹄音,一群馬跑過,我們能聽清每一匹馬的蹄音。確切說,這不是蹄音,是馬的血液在血管里沖撞,伴隨馬鬃在風中飛散。馬的蹄音在馬頭琴上表現為堅定而歡快的旋律。如果進入散板,馬頭琴好像牧馬人在演唱長調。他們的長調是跟誰學的?是跟天上的白云。你看白云飄過來,手拉著手,一輛白云的車輛挨著另一輛白云的車輛,一座白云的蒙古包連著另一座白云的蒙古包,連綿不斷。唱長調的人不愿意換氣,巴不得把這個音永遠唱下去。長調的美不在旋律的變化,而在遼遠,像天上的云一直在飄。長調的旋律來自河水,河水流淌,在表面嘩啦啦的聲音背后還有深處暗流的和聲,連綿不斷,仿佛一個波浪套著另一個波浪。若問這些波浪什么時候停止,回答是不停止。即使到了寒冬,流水也在冰層下面涌動。長調也是這樣,歌聲一直在唱,哪個音都不想成為尾音。馬頭琴跟長調最為和諧。你仔細聽馬頭琴,聲音并不追求單純的明亮,我們更喜歡混音的表達。就像風聲混雜著許多聲音。風吹過,吹動了成千上萬株青草,怎么會只有一個音呢?我們愿意演奏出風沙打在樹葉上的聲音,演奏出冰塊在春天的河床里沖撞的聲音。一把馬頭琴就是一個樂隊,它的聲音不是天堂的聲音,而是人的聲音,是祖祖輩輩居住在草原上的牧馬人的聲音。親愛的小羊羔,這些話對你有些太深奧了。你現在吃媽媽的奶,還是吃青草?對了,吃不吃草你說了不算,要看你長沒長牙。我期待你盡快長出牙,去吃嫩嫩的青草,甘甜,而且有香氣。嚼在嘴里咔嚓咔嚓地響,這是牛羊才有的享受,它們覺得這是世上最好的享受。當一只羊還有哪些好處?讓我告訴你,看風景。你跟著大群的羊走過萬度蘇草原,那里長著灌木和白樺,樹葉淺灰,革質,在風里閃閃發光。樹林里長著藍莓和黃百合花。太陽初升,灌木和白樺變成了金色,葉子閃金光。夜晚,樹林邊上的烏力吉木倫河灑滿星斗,好看哪。站在博格達山頂往下看,北坡是一叢一叢的喬木白樺樹,樹干像白云那么白,身上的黑斑特別顯眼。如果你走到窄窄的乃仁河邊,紅柳會擋住你,讓你順著紅柳往左邊走。走到平緩的地方可以低頭飲水。你如果去了那里,快樂地喝乃仁河的水吧。也可以不喝,把嘴放進河里,用耳朵聽河水沖嘴巴的聲音,那也是很好聽的聲音。長大吧,親愛的小羊羔,去看草原上美麗的風景。愛你的馬頭琴。(有刪改)6.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羊羔認為馬頭琴的琴聲與哈扎布的長調“內涵”相通,是因為二者音色相似,都能傳遞草原牧民深沉的情感。B.羊羔“不愿在傍晚聽到你的琴聲”,是因為傍晚的琴聲過于歡快,與羊羔沉靜的性格相悖,引發其對黑夜的恐懼。C.作者將人、馬、琴看成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來認識,傳遞出了草原萬物之間和諧相融、相互依存的生命理念。D.馬頭琴將自身兩根琴弦比作“草原上兩道孤獨的勒勒車轍印”,暗示馬頭琴在草原文化中處于孤立無援的傳承困境。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白馬”“黑河”“紅楓”“青草”“藍莓”“黃百合”等多種色彩意象的聚合,建構起一個生動鮮活、富有詩意的精神家園。B.在描寫馬頭琴音樂時,作者用“冰河在大雪里奔流”“風沙打在樹葉上”等具象場景比喻抽象的聲音,化無形為有形,讓讀者可感可知。C.寫給羊羔的信側重“自述”,寫給馬頭琴的信側重“感受”,文章采用以人觀物、以物觀物的視角,使文章更具有情、理、趣融合的藝術特色。D.文本采用“書信體”展開對話,以羊羔和馬頭琴為敘事主體,賦予非人類事物以情感與思想,充滿浪漫主義色彩。8.文本中“馬頭琴的琴聲”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概括其包含的意義。9.張曉風說:“鮑爾吉·原野是一個好的散文家,而好的散文家是敏于觀察、敏于剖析且敏于文字的。”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節選自《列子·湯問》)材料二:鮑叔卒,管仲舉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從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說乎?”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吾嘗與鮑子負販①于南陽,吾三辱于市,鮑子不以我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鮑子嘗與我有所說王者,而三不見聽,鮑子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鮑子嘗與我臨財分貨,吾自取多者三,鮑子不以我為貪,知我之不足于財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士為知己者死,而況為之哀乎?”(節選自劉向《說苑·復恩》)材料三: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范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涂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涂廁之刑人,則豫讓,內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后,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去之。后豫讓伏劍自殺。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節選自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材料四:韓子云:非知之難,處知者實難。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虧名辱者可不懼哉!余觀穆生在楚,以未設醴②而去,未嘗不怪其恕然徑行,負疇昔知遇之意;及見后世君子,處鄉里之間,其才氣學識卓然異乎眾人,一旦受當事之知,遂心馳勢利,變剛正之操,以事媚悅,所求未獲,已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處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將軍得揖客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讒諂而諛,希迎意旨,圖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論者謂下無可取之實,而上無知人之明,此豈遇合中之美事哉?(節選自劉開《知己說》)【注】①負販:擔貨販賣。②醴:甜酒。楚元王很尊敬穆生,穆生不喜歡喝酒,楚元王每次設宴,特地為穆生準備甜酒。到楚王戊即位后,就漸漸忘記給穆生準備甜酒了。③揖客:指只行揖禮而不下拜的客人,意為與主人平等。10.材料四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悲夫A士以遇知己B而名著C亦有得D知己E而遂至行F虧名辱者G可不懼哉!11.下列對材料中的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卒,突然,與《孔雀東南飛》中“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的“卒”意思不同。B.之,的,與《燭之武退秦師》中“何厭之有”的“之”用法和意思均相同。C.下,落下,與《勸學》中“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的“下”用法和意思均不相同。D.希,迎合,與《陳情表》中“豈敢盤桓,有所希冀”的“希”意思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鐘子期對于音樂的感受完全符合伯牙的內心,因此伯牙非常贊賞他的音樂欣賞力。B.管仲列舉自己在與鮑叔交往過程中得其理解的舊事,解釋為鮑叔之死哀痛的原因。C.豫讓在智伯逃亡后行刺趙襄子,以圖為智伯報仇,趙襄子卻認為他是個賢德的人。D.穆生因楚王戊漸漸忘記給自己準備甜酒而離開楚國,劉開不理解穆生的這一行為。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鮑子嘗與我有所說王者,而三不見聽,鮑子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2)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14.孟子認為“人之相知,貴在知心”。請結合四則材料,概括知己之交中的“知心”分別體現在哪些方面。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①黃庭堅凌波仙子生塵襪②,水上輕盈步微月。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③是弟梅是兄④。坐對真成⑤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注:①黃庭堅因卷入新舊黨爭被貶謫,冬天,當時在荊州做官的朋友王充道給作者送來水仙花,于是作者寫了四首有關水仙花的詩,這是其中一首。②該句化用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③山礬,一種春天開的極香的白花。④錢鍾書評價道:“為卉植敘彝倫,乃古修詞中一法。”⑤真成:真個是。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標題中的“欣然會心”雖然沒有直接出現在詩句中,但內容上有所暗示。B.詩人從姿態、香氣、顏色等方面鑒賞水仙,水仙的氣質也契合友人的形象。C.水仙、山礬和梅花開放順序有先后,品格卻很相似,詩人無意比較高下。D.整首詩情感一氣貫注,前后意境一致,這與《登快閣》有異曲同工之妙。16.尾聯中詩人先“惱”后“笑”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班會課上,李老師指出治學要尊重客觀事實,須親身參與,不可主觀猜測。他引用蘇軾《石鐘山記》的典故,批評了那種“ , ”的輕率做法。(2)中華民族從來不缺少舍身為國、視死如歸的人,如高適在《燕歌行并序》中“ , ”兩句,描寫了一群浴血奮戰、不為功名只為保家衛國的戰士形象。(3)與下圖內容相契合的古詩文名句,可以是:“ , 。”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和朋友線上聊天時,一個“哈哈”好像有點冷漠,要一長串“哈哈哈哈哈”才行;回復“OK”生怕顯得不夠友善熱情,要膨脹到“OKKKKK”——“文字討好癥”是數字時代越來越常見的一種社交現象,它的出現和傳播媒介的變化息息相關。在互聯網沒有出現之前,①人與人的交流常常是面對面進行的,②我們的語氣、表情乃至肢體動作都是情緒表達的一部分。③可以精準而直觀地向對方傳遞情感。④到了數字時代,⑤不論是和朋友還是素未謀面的網友,⑥許多交流都以文字形式在線上產生。在無法得知對方表情和語氣的情況下,對語言的修飾成了表達友善的關鍵方式,于是人們常常給文字加上各種“外掛”。也有人不贊同這種說法,語氣夸張只是為了彌補線上交流肢體,表情語言的欠缺,說“討好”就( )了。語言就其呈現形式來說,就是對字詞的排列組合。在互聯網場域內,除了字與詞之外,符號、表情、網圖等元素也都成了要考量和調用的工具。其實,倘若稍微回顧人類漫長的交流史,不難發現,此類現象絕非網絡文化所獨有。比如,鴻雁傳書的時代,寫作者對遣詞造句的百般糾結,很多時候同樣到了搜索枯腸的程度——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文字討好”呢?18.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夸夸其談 B.莫名其妙 C.過猶不及 D.夸大其詞19.請根據下面表格的提示,梳理文中引號的用法。引號的作用 舉例一 ① “文字討好”二 表示特定稱謂 ②三 表示特殊含義 ③四 ④ “哈哈”20.文中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梨也屬于薔薇科這個被人類訓化,為人類奉獻花果最多的大家族。梨花當然也有這個科的共同特征:五出的花瓣,但比櫻、比桃、比梅的花朵都大出許多,高原上的雪梨花更是如此,花瓣質地厚實,便有了如象牙或玉石般的肥閏感。梨樹都很高大,不像在內她看過的梨園。這些梨樹幾乎沒有修剪。樹干粗大蒼老,分枝道勁,生機勃勃,每一條枝上,都輟滿繁密的花朵。深入研究過植物演化的科學家說,人工誘導了進化的植物,當它們開出比野生原種更多的花朵時,也有損失,那就是香氣不再那么濃烈。我沒見過野梨樹,卻知道,梨花香也是淡的。但現在,因為樹大花繁,加上強烈的日光下,氣溫上升蒸騰,梨花香也變得濃烈,仿佛有一層霧氣縈繞在身邊。這花香又似乎是梨花的白光從密集的花團中飄逸而出,形成了隱約的光霧——花團上的白實在是太濃重了。現在,陽光來幫忙,讓它們逸出一些,飄蕩在空中,形成了迷離的香霧。21.文中第一段有三處錯別字,請找出并加以改正。22.文中畫線句對梨花香的描寫很有表現力,請簡要賞析。六、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人們總是希望創造奇跡,但奇跡發生的可能性是極低的。那么,你還會努力去創造奇跡嗎?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B 2.C 3. 充分浸泡在水中 祭祀句芒祈豐收 適宜的溫度和氧氣 4.樓璹《浸種》:首聯、頷聯直接陳述畫面中的“溪水漲”“竹籃浸種”場景,頸聯補充“西疇有事、耒耜隨晨興”的農時要求,尾聯點明“只雞祭句芒”的農俗,完整呈現浸種的“技術+文化”背景。乾隆和詩:前三聯側重解讀浸種的深層意義,尾聯以白描強調“筠筐浸春水,次第列成”的畫面核心,未涉及農俗,更側重對農耕活動的抽象解讀。 5.①兩者均強調遵循自然規律對生產生活的重要性。②文中“浸種選在立春前后,依賴夜雨晝晴”,體現農耕需順應季節、氣候等自然時序;《齊桓晉文之事》中“無失其時”“勿奪其時”,主張養殖與耕種需遵循生物生長規律與農時。③二者都反映了古代先民“天人合一”的生產智慧,認為順應自然節奏是保障生計、實現豐收的前提。6.C 7.C 8.①牧民的情感載體:琴聲既能傳遞委屈、沉郁的悲傷,也能表達新生的喜悅,承載著草原人的悲歡。②草原的生命回響:琴聲蘊含草原萬物的聲音,是草原生命活動的聽覺呈現。③文化的傳承紐帶:琴聲與草原文化深度綁定,琴聲將祖祖輩輩的記憶與精神傳遞下去,成為草原文化的象征。 9.①敏于觀察,指對人、事、物觀察細致。作者能捕捉到“風把白馬前額的鬃毛推向耳朵后面”等瞬間,細膩敏銳,有強烈的鏡頭感;②敏于剖析,指能對事物進行深刻的分析思考。如“如果拉琴的人不喝牛奶,不吃炒米,不住蒙古包就傳達不出你的韻味”,體現了作者對馬頭琴與蒙古族人民密切聯系的深刻思考。③敏于文字,指善于用詞,語言表現力強:如“樂曲最后一個音飛到了星星上”中“飛”字體現了琴聲悠遠,音域廣闊。10.ACG 11.B 12.C 13.(1)鮑叔曾和我一起向君王進言,多次不被采納,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能,知道我是沒有遇到明君。(2)臣想接受詔命趕路(就職),但劉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姑且遷就私情,但申訴不被許可:我進退兩難。臣進退兩難,實在艱難窘迫。 14.①伯牙與鐘子期,體現于對音樂的理解與共鳴。②管仲與鮑叔,體現于對彼此才能與境遇的理解。③豫讓與智伯,體現于智伯對豫讓的尊寵及豫讓以死報知遇。④穆生因楚王戊忘備甜酒離楚,體現于對知遇之恩的堅守與對道義的秉持。15.A 16.①“惱”:詩人惱的是自己獨坐對花,欣賞太久而感到寂寞哀愁,將政治失意寄托于方寸天地,既有對水仙花的喜愛,也有仕途不得志的惆悵。②“笑”:由室內到室外,大江浩瀚橫亙于詩人眼前,詩人從狹小天地中醒悟,境界豁然開朗,借大江映照出個人榮辱的渺小。詩人的大笑,表達了作者對命運坎坷和仕途不順的看淡與釋然。17. 事不目見耳聞 而臆斷其有無 相看白刃血紛紛 死節從來豈顧勛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夜來詩酒興,月滿謝公樓/借問蓬萊山上月,停杯還記故人不)18.D 19. 表示著重強調 “文字討好癥” “外掛” 表示直接引用 20.序號⑤,修改為“不論是和朋友還是和素未謀面的網友”。序號⑥,修改為“許多交流都以文字形式在線上進行”。21.(1)“訓”改為“馴”(2)“閏”改為“潤”(3)“輟”改為“綴” 22.①運用通感修辭,將嗅覺的“花香”轉化為視覺的“白光”“光霧”,使無形香氣具象化,表現高原梨樹花香的濃烈。②運用“逸出”“飄蕩”等動詞,化靜為動,生動地描繪了花香彌漫、升騰的動態過程,營造出一種迷離朦朧、無處不在的香氛氛圍。23.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