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導入新課壹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滁州醉翁亭中國四大名亭人教部編版 語文 九年級上冊 第三單元12.醉翁亭記——歐陽修學習目標貳1.了解本文的創作背景和文化意義,把握其精神實質。2.欣賞本文的語言風格和藝術表現手法。3.熟讀成誦,在誦讀中積累語感,加深理解。4.積累常用詞的意義和用法,切實提高文言閱讀能力。了解名亭叁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瑯琊山麓,始建于北宋慶歷六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醉翁亭園內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臺,風格各異,互不雷同,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讓泉”。醉翁亭整個布局嚴謹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詩情畫意。亭中新塑歐陽修立像。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圓底篆體“醉翁亭”三字。醉翁亭建筑布局緊湊別致,具有江南園林特色。作者背景肆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者。作品有《賣油翁》、《歐陽文忠公集》等。本文寫于慶歷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貶滁州。他一方面勵精圖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詩酒自娛,排遣遭貶謫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現了他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朗讀活動伍1.自主朗讀,畫出節奏。2.聽朗讀,初步感知內容,體會情感。3.集體朗讀。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學習活動陸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自主學習第一小節,完成以下任務:(1)對照注釋梳理翻譯,寫出紅色詞語的意思。(2)概括本節內容。第一節1.翻譯: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樹林和山谷格外秀美。遠遠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峰之間飛瀉下來,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個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這個亭子的人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喝了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賞山水之間的美景。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學習活動陸2.詞義(1)環:環繞 (2)壑:山谷 (3)蔚然:茂盛的樣子 (4)山:沿著山路 (5)回:曲折、回環 (6)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7)臨:居高面下 (8)作:建造 (9)名:命名 (10)輒:就 (11)意:意趣,情趣(12)得:領會 (13)寓:寄托3.內容介紹醉翁亭所在,引出人和事。第一節學習活動陸第二節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自主學習第二小節,完成以下任務:(1)對照注釋梳理翻譯,寫出紅色詞語的意思。(2)概括本節內容。1.翻譯:像那太陽出來而林間的霧氣消散了,煙雲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陰暗明亮交替變化的,是山間的早晨和傍晚。野花開了,散發出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頭,這是山中的四季景象。早晨進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學習活動陸2.詞義(1)霏:彌漫的云氣 (2)歸:聚攏 (3)暝:昏暗 (4)晦:昏暗(5)芳:花 (6)發:開放 (7)秀:茂盛 (8)時:季節3.內容寫山中朝暮、四時景物變化之美。第二節學習活動陸第三節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自主學習第三小節,完成以下任務:(1)對照注釋梳理翻譯,寫出紅色詞語的意思。(2)概括本節內容。學習活動陸第三節1.翻譯: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應答,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在出游。來到溪邊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的野味野菜,雜七雜八地擺放在面前的,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會上喝酒的樂趣,不在于彈琴奏樂,投壺的人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雜亂交錯;人們時而坐下,時而站起,大聲喧嘩,是眾位賓客在盡情歡樂啊。容顏蒼老,頭髮花白,醉倒在眾人中間的,是太守喝醉了。2.詞義(1)負者:背著東西的人 (2)傴僂:指老人 (3)提攜:指小孩 (4)臨:到,靠近 (5)漁:釣魚 (6)洌:清 (7)蔌:菜蔬 (8)陳:陳列,擺開 (9)酣:盡興地喝酒 (10)絲:弦樂器 (11)竹:管樂器 (12)射:指投壺 (13)弈:下棋 (14)觥:酒杯 (15)籌:酒籌 (16)頹然:倒下的樣子3.內容:寫滁人游和太守宴。學習活動陸第四節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自主學習第三小節,完成以下任務:(1)對照注釋梳理翻譯,寫出紅色詞語的意思。(2)概括本節內容。學習活動陸第三節1.翻譯:不久,夕陽落到山頂,(于是)人的影子散亂一地,這是賓客們跟隨著太守回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陰,鳥兒到處啼鳴,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在歡唱啊。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樂趣,卻不知道游人的樂趣;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敘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啊。2.詞義(1)已而:不久 (2)歸:返回 (3)翳:遮蓋 (4)上下:到處近 (5)樂:以……為樂 (6)樂:快樂 (7)謂:為,是3.內容:寫日暮而歸。深入探究柒1.第1段是如何由遠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這樣描寫有何效果?2.課文第 2、3、4 段開頭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詞語有什么作用?這三段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的?3.本文多處提到“樂”,主要表現了哪幾種“樂”?“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4.本文用了21個“也”字,有的表示判斷,有的表示陳述。完成課后練習四。5.《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中有一些短語已經變成了成語,在后世流傳,找出來,說說它們在文中的含義及在現代漢語中語義的變化。6.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千古名篇。結合文章分析一下作者的情操,同時作為青年人,你又從此文中獲得了哪些人生啟示?深入探究柒1.第1段是如何由遠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這樣描寫有何效果?首段以“環滁皆山也”總起,再由遠及近,漸次推出“西南諸峰”、瑯琊山、山行之路、釀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臨于泉上”的醉翁亭。 這樣如層層剝筍,最后亮出主景,既準確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給人以移步換景、身臨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覺。深入探究柒2.課文第 2、3、4 段開頭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詞語有什么作用?這三段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的?這三段開頭用“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轉接的詞語,起到了標記語意轉變的作用。“若夫”表轉接,含有假設和例說的意思;“至于”也表轉接,但有進層之意,表示描寫進一步深入;“已而”表時間,是時間短暫的詩意表述,表示時間的推移、暗示場景的轉換。第2段寫山中朝暮、四時景物變化之美,第3段寫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寫游歸,主要探討了幾種樂的境界,點明太守是誰,收束全文。是按照寫景——寫人——寫“樂”的順序寫的,脈絡清晰,層次分明。深入探究柒3.本文多處提到“樂”,主要表現了哪幾種“樂”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 文中共出現了10個“樂”字,其中有7個集中在最后一段。主要表現的“樂”有:山水之樂、宴飲之樂、禽鳥之樂、滁人之樂、太守之樂。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以文記樂的情趣,流露出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筆成文的自負。4.本文用了21個“也”字,有的表示判斷,有的表示陳述。完成課后練習四。第1、2、3、4句表示判斷,語氣更為肯定;第5、6句表示陳述,語氣為和緩。深入探究柒虛詞妙用文中用了21個“也”字,可謂匠心獨運。“也”字化呆板為神奇,營造了一種籠罩全篇的敘事抒情風格,于解釋說明的口吻中透著淡雅的幽默,在漫不經意的敘述中,有一股任性自得的愜意,舒卷自如的趣味。這些由“也”字作結的句子,大多都是二分結構的,因其對現象的解釋,對原因的闡釋,而獲得了動能,如行云流水,一氣貫注。全文用了 25個“而”字,精彩之至。這些“而”字,有時會把詩行一樣整齊的句子斷開,讓它帶上散文的韻味。如“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兩句,去掉“而”字,就變成了詩句,加上“而”字,就變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增強了回環詠嘆的意味,使文句整散結合,讓文章既有詩的意境,又有文的美感。深入探究柒5.《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中有一些短語已經變成了成語,在后世流傳,找出來,說說它們在文中的含義及在現代漢語中語義的變化。《岳陽樓記》中的成語: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意思無變化)百廢具興:指各種被廢置的或該辦未辦的事業都興辦起來。(“具”現寫作“俱”,意思無變化)浩浩湯湯:水勢浩大的樣子。(在現代漢語中,多說“浩浩蕩蕩”,除描寫水勢外,也用以形容氣勢雄壯,規模宏大)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多種多樣,非常壯觀。(在現代漢語中,也用以形容事物多樣、壯觀)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意思無變化)《醉翁亭記》中的成語:峰回路轉: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在現代漢語中,也比喻經過挫折后出現轉機)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面。(現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水落而石出:水落下去,石頭就露出來。(現多用來比喻真相大白,簡寫為“水落石出”)觥籌交錯:酒杯酒籌交互錯雜。(現在也用以形容許多人飲酒的熱鬧場面,意思無變化)深入探究柒6.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千古名篇。結合文章分析一下作者的情操,同時作為青年人,你又從此文中獲得了哪些人生啟示?作者貶官滁州,仍能造福一方百姓,實現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人生啟示:心胸豁達,面對挫折仍要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總結全文捌文章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什么樣的主旨?醉翁亭記引入寫景游和宴朝暮之景四時之景寫歸結尾周邊環境樂亦無窮滁人游太守歸環滁皆山瑯琊山釀泉有亭翼然亭名由來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賓客從游人去禽鳥樂道出姓名,揭開謎底與民同樂呼應開頭對比閱讀捌【甲】《醉翁亭記》【乙】予家城市,人事叢委①,應酬為勞。老母在堂,于禮不能遠離,日惟避喧南園內。園去城二余里,無雜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計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松柏之間,有一草廬,歲久敝漏,不蔽風雨,且卑隘②如坐阱(jǐng)中。不得已改作焉。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③,前后為門,疏朗空洞,落日后猶能辨蠅頭字。中設一扁,名以“后知軒”。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歲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為軒,孰謂斯名不情稱哉?(摘選自李開先《后知軒記》)【注釋】①叢委:繁雜,堆積。②卑隘:矮小狹窄。③牖(yǒu):窗戶。考題呈現一對比閱讀捌我家住在城里,人事繁雜,應酬讓人勞累。老母親健在,按禮不能遠離,每天只能到南園躲避喧器。南園距離城邑二里多,沒有其他雜樹,柏樹大約有三百株,松樹只有五棵,算起來栽種的時間才四十年,卻已經長成樹林了。松柏之間,有一間草廬,年久失修,破敗漏雨,不能遮蔽風雨,而且矮小狹窄,就像坐在陷阱里一樣。不得已只好改建它。拆掉茅草,用瓦片覆蓋屋頂,左右兩邊設置窗戶,前后造了門,(使得草廬)開闊明亮,太陽落山后還能辨認出蠅頭小字。里面掛了一塊匾額,用“后知軒”來命名它。松柏都是到了冬天才凋謝的棟梁之材,必須經過嚴寒才能顯現出它們的品格;而且居住的這間四面明亮的屋子叫做“軒”,誰說這個名字與實際情況不相稱呢 參考譯文(1)蔚然而深秀秀麗,美好1.解釋下列句中紅色詞的意思。(2)柏可三百株大約(3)臨于泉上居高面下(4)去城二余里距離比較閱讀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有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之上的亭子,那就是醉翁亭。(2)歲久敝漏,不蔽風雨。(草廬)年久失修,破敗漏雨,不能遮蔽風雨。考題呈現一比較閱讀捌3.第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請簡要概括。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環境和命名的緣由,突出了作者對山水的喜愛,點出“樂”字,貫穿全文。4.【甲】文描繪醉翁亭周邊朝暮、四時之景,充滿樂情;【乙】文敘述“后知軒”的由來,別有意蘊。結合文段內容,分析兩文作者情感的異同。同:都表達了對自然山水的喜愛之情。異:【甲】文還體現出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復雜情感;【乙】文則流露出對松柏堅韌品質的贊美以及在清幽環境中獲得的閑適自得之情。考題呈現一對比閱讀捌【甲】《醉翁亭記》【乙】武王問于太公曰:“治國之道若何?”太公對曰:“治國之道,愛民而已。”曰:“愛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奪,樂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國之道。故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選自劉向《說苑·政理》,有刪改)考題呈現二對比閱讀捌武王向太公詢問說:“治理國家的方法是怎樣的 ” 太公回答說:“治理國家的方法,就是愛護百姓罷了。”武王說:“愛護百姓是怎樣的呢 ”太公說:“使他們得利而不使他們受害,幫助他們成功而不使他們失敗,使他們活下去而不殺害他們,給予他們而不奪取他們(的東西),使他們快樂而不使他們痛苦,使他們高興而不使他們憤怒,這就是治理國家的方法。所以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對待百姓就像父母愛護子女,兄長愛護弟弟,聽到他們遭受饑寒,為他們哀傷;看到他們經歷勞苦,為他們悲痛。”參考譯文(1)太守之樂其樂以……為樂1.解釋下列句中紅色詞的意思。(2)太守謂誰為,是(3)故善為國者治理(4)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對待,相待比較閱讀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樹林茂密成蔭,禽鳥在高處低處鳴叫。(2)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聽到他們遭受饑寒為之感到哀傷,見到他們勞苦的狀態為之感到傷悲。考題呈現二比較閱讀捌3.本文多次提到“樂”,主要表現了哪幾種“樂”?“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主要表現了山水之樂、宴飲之樂、禽鳥自樂、滁人之樂、太守之樂。“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以文記樂的志趣,流露出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筆成文的自負。4.兩文都展現了以民為本的思想,請結合選文簡要闡述。甲文中以民為本的思想體現在歐陽修與滁州百姓同游,與賓客同宴、同樂、同醉,更重要的是能夠以百姓的快樂為快樂。乙文中姜太公認為要給百姓利益、成功、快樂等,要對百姓的遭遇感同身受,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思想。考題呈現二作業布置玖1.積累文言詞義。2.背誦課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