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高三語文考試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閱讀(72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去年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我對做好新形勢下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提出了要求。借這個機會,再講幾點意見。第一,希望大家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古人講:“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所謂“為時”“為事”,就是要發時代之先聲,在時代發展中有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呼喚著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第二,希望大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一切成就都歸功于人民,一切榮耀都歸屬于人民。面向未來,要戰勝前進道路上的種種風險挑戰,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正所謂“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得匯集和激發近14億人民的磅礴力量。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藝工作者要跳出“身邊的小小的悲歡”,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實地調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狀況、把握群眾思想脈搏,著眼群眾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里。哲學社會科學包括文化文藝不接地氣不行,要解釋現實的社會問題,開什么處方治什么病,首先要把是什么病搞清楚。要把好脈,中國身體怎么樣,如果有病是什么病,用什么藥來治,對這心里要透亮透亮的。號脈都號不清楚,那治什么病?第三,希望大家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大師、大家,不是說有大派頭,而是說要有大作品。我們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經》《論語》《孟子》;提起陶淵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們的千古名篇。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創作精品上,只想著走捷徑、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師、成不了大家的。我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也說過,沒有優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過眼煙云。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希望大家立足中國現實,植根中國大地,把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精彩生活表現好展示好,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原創性是好作品的標志。文藝創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時代為基礎,在觀念和手段結合上、內容和形式融合上進行深度創新,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去年,我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也是創作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礎。希望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的委員帶好頭、作表率。除了天賦以外,確實要去積累、去挖掘,很多事情都是在細節,演電影、寫小說都是細節,細節感人,細節要真實,而真實要去挖掘。第四,希望大家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左傳》講“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是最高的境界。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社會影響力大,理應以高遠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為社會作出表率。明明德,首先要明大德、立大德。新時代的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明大德、立大德,就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把個人的藝術追求、學術理想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緊緊結合在一起,努力做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藝術家和學問家。要堅守高尚職業道德,多下苦功、多練真功,做到勤業精業。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市場經濟大潮面前自尊自重、自珍自愛,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良好職業道德體現在執著堅守上,要有“望盡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最后達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領悟。(摘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材料二:白居易從中唐的社會現實出發,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里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時事,也就是《秦中吟序》所謂“貞元、元和之際,予在長安,聞見之間,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另一方面是為現實而作,也就是《與元九書》所謂“裨補時闕”,反映的事情不一定都是時事,卻是為了現實。“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既是古訓,也是歷代文人被賦予使命的一種體現。“為時而著”的“時”,即時代之意。“為時而著”“為事而作”,對于讀書人而言,意味著自己對時代的一種關注,對現實社會的一種關切,對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責任和使命。(摘編自網絡)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材料一指出文藝創作、學術創新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這與白居易提出的“為時而著”“為事而作”的主張一脈相承。B. 材料一列舉老子、孔子、孟子和《道德經》《論語》《孟子》等,闡述了大師、大家不是要有大派頭,而是要有大作品。C. 材料一引用《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意在闡述文化文藝工作者等要耐得住清冷和寂寞。D. 材料二中,“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包含反映時事的意思,反映的事情不一定都是時事,卻是為了現實。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材料一在提出四點“希望”后,均引用了古人的言論來闡述觀點,使論述更有說服力。B. 文藝創作在進行創新、打造精品時,不能脫離現實,要扎根本土、深植時代、觀照現實。C. 新時代的文化文藝工作者要有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D.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古訓,對歷代文人來說也是一種責任和使命。3. 如果給材料二擬一個標題,最恰當的一項是( )A. 白居易提出“為時而著”“為事而作”B. 白居易何提出“為時而著”“為事而作”C. “為時而著”“為事而作”的來歷D. “為時而著”“為事而作”的內涵4. 有評論認為,陸游的《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體現了白居易“為時而著”“為事而作”的主張。請結合材料二簡要談談你對這一評論的理解。5. 有作家寫作時聚焦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不關注社會,不關心人民的聲音。請根據兩則材料談談作家在寫作中如何避免這類不良文風。(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新浪潮拍擊下的老農民[注]陳忠實一場募捐活動在師范學校掀起來了!“為了砸斷封建鎖鏈!我捐三塊……”“再不能容忍我們的姐妹作封建婚姻的犧牲品!我捐一塊……”“為了解放,為了自由!我捐……”我按按書包,四百塊人民幣正在手心,我的心止不住一陣發熱,隆冬原野上清晨凜冽的寒風也不那么厲害了。我們三人走進田家寨,幾經打問,終于找到田芳家的門口。老漢回來了,頭上裹著一條黑布帕子,鼻子凍得紅紅的,一進門,大聲說:“三位先生來了!抽煙——”把那個短桿旱煙袋依次讓給我們三人,隨之在門檻上坐下來。“三位有何貴干?”他仰頭問。王老師和他談起田芳的婚事,給他解釋新社會婚姻自由的道理。老漢低著頭,抽著煙,做出一種耐心聽著的姿態。一當王老師停住口,他仰起臉,做出深明大義的神氣,說:“新社會好,咱農民擁護共產黨。兒女的婚嫁之事,應該由家里管,政府和學校管這些事做啥?”王老師又耐心給他解釋學校應該管的原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田芳的父親說,“你們都是有知識的人,比我懂得多。我跟人家說下一句話,三媒六證,鄰里皆知,而今一水沖了,我在田家寨還算不算人?”我心里暗暗吃驚。這個老農民,一身黑色家織粗布棉襖棉褲,補丁摞著補丁,肘頭露出變成黑色的棉花絮子,一臉皺褶,鼻尖上吊著清凌凌的水一樣的鼻涕滴子,捉著煙袋的手指像樹皮一樣裂開著口子,嘴里卻吐出一串一串半生不熟的詞句。我早已從田芳口里得知,她的父親是個一字不識的粗笨莊稼漢。一個大字不識的粗笨莊稼漢,談起話來,卻要講信義,夾雜些半通不通的古文詞。如果是我的父親這樣講話,也不足怪,而田芳的父親卻叫我奇怪了。王老師索性問起八石麥子的事。“有這事。”田芳的父親一口應承,“家家的女子都賣錢,家家的兒子訂媳婦都花錢。我吃了人家的麥子,我不昧良心……”王老師又講道理,說那根本不是昧良心的事。我也就一手掏出四百元錢來:“這是我們同學和老師的一點心意,目的只有一個,讓田芳能安心讀書,再甭逼她上轎了……”老漢瞪大眼睛,瞅著我遞到他眼前的一厚扎票子,愣住了。他顯然沒有料到我們的這個舉動。愣了半天,忽然醒悟了似的,猛地伸出雙手,把我的手推開,并且站了起來:“這不能,這不能呀!”“我們是為了田芳的前途……”我說。“為了啥也不能失信!”老漢說。“你要是不收,我們就——”王老師看說服不下,就使出我們路上商量好的最后的一招,“交給鄉政府,由鄉政府交給大張村那家人。當然,這樣一來,媒人和你難免就不好看了。你知道,上次搶人,縣上扣了大張村三個人,剛剛釋放……”“哎呀!”田芳的父親頹然坐在門檻上,雙手抱住頭嘆息。王老師示意我把錢放下。我瞅瞅那張破爛的用麻繩扭著腿兒的小桌子,上面擺著盆盆罐罐,把錢放下了。“我們走了。”王老師站起來說。田芳的父親抬起頭,看見桌子上的那一摞錢,沒有推辭,臉上露出愧疚不堪的神色,張開雙手,擋住門:“說啥也不能走……不吃飯了,再坐坐……”我們又坐下了。“唉,三位同事……”他擺擺頭,一臉誠懇的又是惶愧的神色,“解放了,已往的禮性全部不合時了嗎?”王老師笑了:“也不是這么說。你,一個貧農,翻身了,扎實種你的地,把日子往好里過,顧那么多臭禮性做啥?”“解放了好!確實好!不拉兵了,官人不欺百姓了,確實好!可這新社會——”田芳的父親現在顯出一個老莊稼漢的天真來,說,“全都沒大沒小了嗎?男女不分了嗎?不顧臉面了嗎?”王老師哈哈笑著,搖搖頭。“你看——”老漢舉出例證來,“俺田家寨,有五個姓氏,田姓是主,其余是后來派進來的。人說,‘歪胡家,搗秦家,惡鬼出在劉、李家,仁義禮智大田家’。而今,田家人也不講禮義了!你看看,那些男男女女,這個離婚呀,那個自由呀!鬧得全都亂了套……當然,咱連咱的女子也沒管得住!”“你為啥要管人家哩?”王老師笑著問,“人家年輕人,聽啥不聽啥,自己有主意了!你拿那些老封建思想管人家,肯定管不住!”田芳的父親嘆息:“咱們人老幾輩兒沒跟人胡說白道過,窮是窮,可沒做下讓人指脊背的事……”“你把我壓迫了一輩子!”田芳的母親說,“而今孩子壓不住了……才好!”“你——”田芳的父親紅了臉,“我看我活不成了!”“窮得叮當響,臭禮性倒多!”女人更加壯起膽子,“土改時,工作組分給咱一張桌子,兩把椅子,他呢?晚上悄悄給人家送回去,讓民兵抓住了,審了半夜,說他跟財主有勾搭,他只說……我不能白受不義之財……你們三位聽聽,這就是他的禮性!”告別了田芳的父母,我們三人重新返回。太陽升起在冬日灰藍的天際,寒氣消散了,道路上開始松凍,泥濘布滿鄉間大道。我們三人回味著剛才和田芳父親的有趣的談話,說著笑著,走到慢坡頂上。眼前是渭河平原的壯麗的原野,坦坦蕩蕩,一望無際,一座座古代帝王、謀士、武將的大大小小的墓冢,散布在田地里,蒙著一層雪。他們長眠在地下宮殿里,少說也有千余年了,而他們創造的封建禮教卻與他們宮廷里的污物一起排到宮墻外邊來,滲進田地,滲進他的臣民的血液,一代一代傳留下來,就造成了如我的父親和田芳的父親這樣的禮義之民嗎?(有刪改)[注]本文節選自陳忠實的中篇小說《藍袍先生》。6.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為了砸斷封建鎖鏈”“為了解放”“為了自由”表明了大家捐款解救田芳的目的,“我捐”反復出現,意在突出大家的生活變好了。B. 在“解救”田芳的過程中,王老師是主導者,面對固執地講“信義”的田芳父親,王老師在與他對話時一點也不急躁,逐步深入。C. 田芳的父親“土改時因送回桌子被審”的情節,讓王老師和“我”對他的“禮性”有了更具體的認知,也對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D. “我”是整個事件的直接參與者,也是當時社會變革的觀察者,“我”的心理活動與變化是讀者理解故事的重要切入口。7. 關于文中田芳的父親這個人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田芳的父親是農民的代表,穿著家織且綴滿補丁的粗布棉衣,手指像樹皮一樣裂開著口子,其外在形象體現了他的生活狀態。B. 田芳的父親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三媒六證,鄰里皆知,而今一水沖了”,他不識字,說話文白夾雜,不忘自己認為的“信義”。C. 田芳的父親面對“四百元錢”的資助,先是愣住,隨后推開“我”的手,他表示堅決不能失信,這表明了田芳的父親深受傳統禮教影響。D. 田芳的父親先前認為毀約不僅“失信”,更讓自己沒臉做人,最終默認收下錢,這一轉變表現了他的覺醒,他開始認同新社會的規則。8. 文本最后兩段中的景物描寫意蘊豐富,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9. “新浪潮”的“拍擊”在文中有哪些具體表現?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張儀欺楚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既而曰“臣有奉邑①六里”,此與兒戲無異。天下無不疾張子之詐,而笑楚王之愚也。夫六百里豈足道哉?而張又非楚之臣,為秦謀耳,何足深過?若后世之臣欺其君者曰:“行吾言,天下舉安,四夷畢服,禮樂興而刑罰措②。”其君之所欲得者,非特六百里也,而卒無絲毫之獲,豈特無獲,所喪已不勝言矣。則其所以事君者,乃不如張儀之事楚。因讀《晁錯傳》,書此。(選自蘇軾《東坡志林·人物》,有刪改)材料二:晁錯者,潁川人也。錯為人峭直刻深。數上書孝文③時,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數十上,孝文不聽,然奇其材,遷為中大夫。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錯常數請間言事,輒聽,寵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郤。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嘩疾晁錯。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④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遂飲藥而死,曰:“吾不忍見禍及吾身。”死十余日,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及竇嬰、袁盎進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選自司馬遷《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有刪改)材料三: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安石議論高奇,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于是上萬言書⑤。二年⑥二月,拜參知政事。上問:“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之也。”上以為然。于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令判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同領之。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遣提舉官四十余輩,頒行天下。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性強忮,自信所見。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不可,安石傅經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詘。(選自《宋史·王安石傳》,有刪改)[注]①奉邑:封邑、食邑,古代王侯賜給貴族以收取賦稅作為俸祿的封地。②措:棄置,廢棄。③孝文:漢文帝。④公:漢時君稱臣、父稱子、平輩互稱,皆為公。⑤萬言書:是王安石向宋仁宗上奏的。⑥二年:宋神宗熙寧二年。10. 材料三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無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安石A傅經義B出C己意D辯論E輒數百F言G眾H不能詘。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畢,都,與《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中的“畢”意義不同。B. 見,看見,與《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中的“見”意義相同。C. 拜,古代一種表示敬意的禮節,也指授予官職,文中用的是后一個意義。D. 興,產生,與《出師表》“若無興德之言”中的“興”意義不同。12.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張儀欺騙楚懷王,蘇軾認為張儀并非楚國的臣子,他只是為秦國謀劃而已。而后世有臣子侍奉他們的君王,還不如張儀對待楚懷王。B. 漢文帝時,晁錯幾十次上書,當時太子稱贊晁錯的計謀策略;后來太子成為皇帝即漢景帝,漢景帝任命晁錯為內史,重用、寵愛他。C. 晁錯在任御史大夫后,建議就諸侯的罪過削減其土地,收取他們四周的郡城。漢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議,只有竇嬰與晁錯爭辯。D.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共同掌管制置三司條例司,新法相繼產生,熙寧七年春,宋神宗面對饑民,想要廢除全部新法。13.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天下無不疾張子之詐,而笑楚王之愚也。夫六百里豈足道哉?(2)孝文不聽,然奇其材,遷為中大夫。14. 材料一中,蘇軾說因為讀《晁錯傳》有感而寫下這些文字,但有評論認為蘇軾意在影射推動變法的王安石。晁錯與王安石在為官為政上有哪些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殘春陸游殘春醉著釣魚庵,花雨娛人落半巖。豈是天公無皂白①,獨悲世俗異酸咸。妄身似夢行當覺,談口如狂未易緘。已作沉舟君勿嘆,年來何止閱千帆②。殘春韋驤家近西湖日往還,恬然不覺到春闌。水邊花發華丹盡,水面清光終未殘。[注]①無皂白:比喻不分是非。②這里化用了劉禹錫的詩句“沉舟側畔千帆過”。15. 下列對這兩首詩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娛人”意為“使人歡愉、陶醉”,陸詩首聯描寫了殘春時節詩人的生活狀態。B. 陸詩中詩人覺得自己的人生如夢,應當覺醒,而詩人談論世事時難以緘口。C. 陸詩中詩人感嘆自己像沉船一樣沉淪,但又說不要為他嘆息,因他已向現實低頭。D. 韋詩寫詩人每天往來經過西湖,看到湖邊的花兒由開到謝,不知不覺已到暮春。16. 這兩首《殘春》蘊含的情感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明對秦朝的歷史很感興趣,看到秦朝統治者國破家亡的結局,他想起了賈誼《過秦論》中寫這一結局的“________,________”兩句。(2)化學實驗課上,同學們不愿意動手操作,隨意填寫實驗數據,化學老師引用蘇軾《石鐘山記》中的“________,________”兩句來指出學生的錯誤,教育學生不可以這樣做。(3)與下圖內容相契合的古詩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積極修辭是一種語言運用的現象。人們為了提高表達效果而有意識地使用積極修辭,其創新體現在對語法和語用規則的突破或偏離,是特殊的現象。如“綠”作為一個典形的形容詞,可用作謂語,一般不帶賓語,這是形容詞的基本語法功能。①但在《泊船瓜洲》一詩中,②詩人讓“綠”被帶了賓語,③創作出“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千古名句。④這樣用是出于表達的需要,⑤這是積極修辭的大家熟悉的例子。⑥其創新性體現在對詞語語法功能的突破。一般性修辭是指穩固的符和常規的一般語言運用的現象,似乎沒有什么創新可言。( a ),語言運用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說話或者寫文章就是在創造新句子。人類使用語言說話或寫文章,不是像機器人或電腦那樣預先編好了程序,遇到什么場景就自動發出什么話,而是一個有能動性的創造過程。話語反應的是人的思維活動。世上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種語用場景,( b )在不同語用場景下說出來的話的表現形式即使相同,其語用含義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常規的語言運用即一般性修辭也是在創新。相比于積極修辭的創新,一般性修辭的創新屬于普遍的、常見的現象。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在運用中攝及的規則和規范實際都是語言社團( c )的產物,從一個字、一個詞的創造,到一個固定短語、一句話的形成,再到一種語法規則、規范的建立,大多不可避免地始于某一個具體的人的創造,然后逐漸擴散,并最終得到整個語言社團的認可。在這個過程中,不一定會出現打破規則、突破規范的現象,但是一定會有語境適用范圍的變化、搭配組合形式的豐富化、語言形式的擴展等情況,這些在語言使用者看來是( d )的,而它們正是一般性修辭創新性的體現。18. 請根據文中第一段,用一句話給“積極修辭”下一個定義。19. 文中第一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20. “春風又綠江南岸”為什么比“春風又到江南岸”好?請結合文段簡要談談你的看法。21.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 (a)但是 (b)因為 (c)約法三章 (d)不以為意B. (a)而且 (b)因而 (c)蔚然成風 (d)司空見慣C. (a)然而 (b)因為 (c)約定俗成 (d)不以為然D. (a)但是 (b)因此 (c)約定俗成 (d)習以為常22. 文中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含錯別字的詞語并改正。三、寫作(60分)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世界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有在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時候,生活才會回饋給你最美的詩意。”“人的一切都應是美的,外貌、衣裳、靈魂、思想。”……美無處不在,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它呢?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絕密★啟用前高三語文考試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閱讀(72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1~5題答案】【答案】1. C 2. A3. D 4. ①陸游的《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反映時事,是為現實而作的。這首詩反映了南宋國土淪喪、朝野上下主降派當道的時事,表達了詩人的憤懣之情。②詩人一心想要收復失地,《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體現了詩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蘊含著家國情懷。5. ①作家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肩負責任和使命。寫作要發時代之先聲,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②作家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③作家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創作應該立足中國現實,植根中國大地,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④作家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把個人的創作追求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福祉緊緊結合在一起。(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6~9題答案】【答案】6. A 7. D8. ①太陽升起,寒氣漸消,道路松凍,象征舊秩序開始松動,新時代的暖意和生機漸現。②古代帝王、謀士、武將的大大小小的墓冢蒙著一層雪,象征他們宣揚的封建禮教如冰雪般滲入這片土地,對民眾的影響深遠。③時值冬天,春天也不遠了,這兩段景物描寫蘊含著新舊碰撞、更替之意,既見時代進步的曙光,也有對封建禮教根深蒂固的叩問。9. ①師范學校師生發起募捐,以實際行動支持田芳,反對包辦婚姻的封建習俗。②王老師等人向田芳父親宣講婚姻自由的政策,試圖打破其封建觀念。③政府介入大張村搶人事件,表明對封建行為的約束。④新社會“不拉兵”“官人不欺百姓”,從制度層面改變舊秩序。(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10~14題答案】【答案】10. BDG11. B 12. D13. (1)天下人沒有不痛恨張儀的欺詐,而笑話楚懷王愚蠢的。那六百里的土地哪里值得說呢?(2)漢文帝沒有聽取(他的建議),但是認為他是個奇才(或“認為他很有才能”),晉升(他)做了中大夫。14. ①都認為自己有治國良策:晁錯多次向漢文帝上書陳述計謀策略,王安石向宋仁宗上萬言書闡述治國之策。②都推動變法:漢景帝時,晁錯更定了不少法令,提出了不少改革舉措;宋神宗時,王安石積極推動變法。③都堅持己見:晁錯不聽父親勸告,認為自己的改革舉措有利于天子和國家;王安石非常自信,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聽取朝中大臣的意見。(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15~16題答案】【答案】15. C 16. 相同之處:①都表達了詩人的閑適之情,②陸詩寫詩人醉倒在釣魚庵,花雨飄灑在半山的巖石上,詩人陶醉其中,心情閑適;韋詩寫詩人每天經過湖邊,感受到春天的變化,心情閑適。不同之處:①陸詩寫詩人“悲世俗”“妄身似夢”“談口如狂”,還化用典故,表達了詩人對社會世俗的不滿和悲憤之情以及對人生坎坷經歷的感慨,同時也展示了自己的豁達和堅強;②韋詩寫西湖旁盛開的花逐漸凋謝消失,但清澈的湖面上還有美麗的光彩,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寧靜和對美的追求。(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題答案】【答案】 ①.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②. 身死人手 ③. 事不目見耳聞 ④. 而臆斷其有無 ⑤. 萬里悲秋常作客 ⑥. 百年多病獨登臺(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18~22題答案】【答案】18.積極修辭是一種為了提高表達效果而有意識地突破或偏離語法和語用規則的特殊的語言運用的現象。19.②,修改:詩人讓“綠”帶了賓語。⑤,修改:這是大家熟悉的積極修辭的例子。20.①“綠”使用了積極修辭,突破了“綠”這個形容詞語法功能,讓它帶了賓語“江南岸”,具有創新性,提升了表達效果。②“綠”更契合表達的需要,能形象地表現出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變化,“到”不能表現出這樣的變化,只能表明春風到了。21. D 22.①“典形”改為“典型”;②“符和”改為“符合”;③“反應”改為“反映”;④“攝及”改為“涉及”。三、寫作(60分)【23題答案】【答案】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