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唐山市2025—2026學年度高三年級摸底演練語 文 試 卷本試卷共10頁,23小題。滿分150分,考試時長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閱讀(72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動物是否擁有尊嚴?人類尊嚴的概念已被廣泛接受。當一個人被當作“牛馬”般驅使時,我們會譴責這有辱其尊嚴。然而,當真正的牛或馬被純粹用作工具或被視為物品時,這是否也侵犯了它們的尊嚴?動物具備感受能力,因此人類在與動物互動時,應當考慮它們的感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作為名詞的“尊嚴”被定義為“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那么,什么樣的生命體可以擁有這種身份或地位?康德認為,尊嚴屬于有理性自主能力的人類,動物則缺乏這種理性。盡管康德反對虐待動物,但是他堅持認為尊嚴屬于有理性者。也有人會說,尊嚴是一個純粹的人類社會建構的概念,動物不會用這個概念來思考。然而,僅僅因為動物不會使用某個概念,就斷言該概念不適用于它們,這過于草率。例如,動物不使用“利他”概念,但它們仍能表現出利他行為,如狼群中的互助行為;動物不使用抽象意義上的“痛苦”概念,但它們無疑會感受到痛苦。然而,尊嚴這一概念也許不同。動物會關心自身的痛苦和身體完整,也會關心同伴,但它們是否關心自己被尊重或被侮辱?換言之,將尊嚴適用于動物,是否要求動物具備某些與尊嚴相關的復雜認知能力?許多動物確實顯示出這些能力。研究表明,很多動物(如大猩猩)擁有自我意識,能夠反抗不公平待遇,比如對動物園強制施加的表演訓練表達抗議。這表明有些動物可能具備構成尊嚴的心理要素。然而,如果我們用如此高的認知能力來衡量個體是否具有尊嚴,會將許多人類和非人類動物一起排除在外。比如,一個先天性嚴重智力障礙者可能既沒有尊嚴的概念,也無法形成與之相關的心理狀態,甚至意識不到自己是否被侮辱,我們就可以不尊重他,欺辱他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尊嚴不是強勢者的獎章,而是弱勢者的盾牌。尊嚴不依賴個體的理性能力或語言能力。瑪莎·努斯鮑姆認為,即使一個智力障礙者的認知能力有限,他仍擁有主觀體驗,能夠建立情感聯系,參與社會互動,并擁有在自身潛能范圍內成長與發展的需求。我們應尊重其作為一個個體的繁興(flourishing),而繁興的生活是有尊嚴的。努斯鮑姆將其理論框架延伸到非人類動物,認為一切有感受力的動物都是有尊嚴的,動物個體的繁興應當得到尊重。然而,當一個動物被關在養殖場的籠子里無法轉身,生活在痛苦與恐懼中,無法展現自然天性時,其尊嚴未得到承認,完全被用作一個物品。在努斯鮑姆看來,尊嚴應基于個體的繁興及其脆弱性,而不是被人類自視為優越的理性能力。湯姆·雷根認為,那些作為“生活主體”的動物擁有自己的偏好,擁有自己想過的生活,具有自主性和固有價值,因此應當得到人類尊重。然而,將尊嚴擴展到動物,引發了“貶值”的擔憂。反對者擔心這會稀釋尊嚴概念,使其無法有效保護人類弱勢群體,如智力障礙者或兒童,所以應當將尊嚴視為人類專屬的,以維護其道德力量。但這種擔憂可能適得其反:承認至少某些動物擁有尊嚴,反而可以為智力障礙者的尊嚴提供更加堅實的哲學基礎。許多倡導動物尊嚴的哲學家,同時也在不遺余力地為殘障者尊嚴發聲。通過強調繁興和脆弱性,尊嚴概念可以變得更具包容性,更有力地排除各種基于優越能力的歧視。將尊嚴概念與高水平的心理能力(如理性)相綁定,這對一些智力障礙者來說是很危險的。當然,反對者也許會說“因為人是人,所以,所有人都擁有所有動物都不具有的尊嚴”,但這種基于同義反復的推論是無效的。我們還可以從關系性尊嚴理論來思考這個問題。在關懷倫理學中,我們不能因為個體達不到某個較高的能力標準就否定其尊嚴,因為尊嚴是一個關系性概念,它不完全依賴于個體的內在特征或心理狀態。我們作為道德行動者,應關懷那些與我們有道德關系的弱勢個體,即使后者因缺乏能力而成為道德接受者。但這不表明我們可以不尊重那些無任何關系的個體,如一個被父母發現有智力障礙而慘遭遺棄的孤兒。相反,我們應當普遍擴展關懷的范圍,使我們與這樣的脆弱個體至少建立某種最低的道德關系。最后,尊嚴的關系性還體現在另一個層面。洛麗·馬里諾認為,當施害者無視受害者的尊嚴時,如當一個人殘忍虐待動物時,他自身也會喪失尊嚴。也就是說,一個道德行動者不是僅僅因為自己擁有某種內在認知能力就擁有尊嚴,還要看他有沒有尊重其他道德行動者與道德接受者。馬里諾認為,如果你剝奪他者的尊嚴,你也在否定自己的尊嚴。身為擁有尊嚴的道德行動者,我們應當尊重那些處于弱勢地位的他者,即使其生活形式與我們非常不同。(摘編自王珀《動物是否擁有尊嚴?》)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現代漢語詞典》中,“尊嚴”被定義為“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這一定義并未明確限定其適用的具體范圍。B.康德認為尊嚴只屬于人類,動物因缺乏理性而不具備尊嚴,但其反對虐待動物的立場與這一觀點并不矛盾。C.瑪莎·努斯鮑姆認為,包括動物在內的一切個體都有主觀體驗,能參與社會生活,有成長與發展需求,因而都擁有尊嚴。D.洛麗·馬里諾認為,施害者剝奪他者的尊嚴也會喪失自身尊嚴,道德行動者的尊嚴不僅源于自身能力,還在于尊重他者。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開篇通過“人類被當作牛馬驅使是侮辱尊嚴”,引發人們對“牛馬被當作工具是否侵犯尊嚴”的思考,進而引起對動物尊嚴問題的關注。B.文中以“狼群互助”“動物感受痛苦”為例論證“動物雖不使用某些概念,卻能表現出相關行為或狀態”的觀點,進而直接證明動物擁有尊嚴。C.作者引用瑪莎·努斯鮑姆的“繁興”理論,是為了證明動物與人類具有同等的社會地位,應享有相同的權利保障。D.文章提及“反對者擔心動物尊嚴會稀釋人類尊嚴”,這一論述的目的是否定反對者的觀點,強調動物尊嚴的優先性。3.根據原文內容,在下面文段的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語句,每處不超過12個字。(3分)某動物園為吸引游客,強制大猩猩進行鉆火圈、騎自行車等表演訓練,引發動物保護組織的強烈抗議,他們認為這嚴重踐踏了大猩猩的尊嚴。在他們看來,大猩猩雖然沒有__①__,但它們具有自我意識,能感知不公與痛苦。動物園的做法,剝奪了它們自由運動的權利,忽視了它們成長與發展的需求,完全違背了 __②__這一“尊嚴基礎”。更何況,大猩猩擁有自己的偏好和想過的生活,具有 __③__,動物園將其視作沒有情感與價值的工具,顯然是對尊嚴的無視。4.作者是從哪些角度論證“動物是擁有尊嚴的”這一觀點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分)5.盧梭在《憐憫是人的天性》中提出,憐憫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感,使人能感知他人痛苦并產生同情。請結合本文中“動物是擁有尊嚴的”的觀點,分析人類的憐憫心與尊重動物尊嚴之間的關系。(6分)(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文本一:黃河東流去 (節選)【注】李 凖道光二十三,黃水漲上天,沖走太陽渡,捎帶錦家灘。——黃河民歌晌午以后,赤楊崗村子里只流進了二三寸深的黃泥水。人們看著腳下像箭一樣亂跑的水流有些害怕,后來看著水沒有多大勁,就又大意起來。到了黃昏時候,天空中忽然出現了奇異的景象。天忽然黃了!它不像晚霞夕照,也不像落日余暉,卻像是一層幾十丈高的黃塵和水霧彌漫在天空。接著狂風呼叫起來,這風也怪,它是從地面溜過來的,不見樹梢有大的擺動,卻把地里的麥子,路旁的野草吹得像捺住頭一樣直不起腰來。這時,大家在街上站著,忽然感到兩條腿上直發涼!緊接著一陣嗚——嗚——嗚的嚷叫聲隱隱地傳了過來。春義說:“莫不是日本鬼子過來了吧?”李麥說:“不像是……沒有槍炮響聲啊!”她又說:“怎么這么大灰氣?什么也看不清!”李麥還當是云彩,天亮眼尖,大聲喊:“水!黃河水下來了!”小馬莊在赤楊崗東邊,離赤楊崗只有五六里地。人們看到那渾濁的黃河水,像幾萬頭兇猛野獸一樣沖了過來。只一轉眼工夫,一個三十來戶人家的小馬莊,只剩下幾棵楊樹梢,其他什么也看不見了。這時大伙全嚇懵了。他們也不知道往哪兒跑。李麥喊著:“跟我來!”她帶著頭向沙崗上跑。水鋪天蓋地地卷過來,當李麥站在沙崗上朝村里看時,只見家家戶戶的房子都像矮了半截似地泡在水里。李麥看著沙崗上的人,北街的幾十家,大部分都跑上來了。就是長松一家、徐秋齋老頭還沒有出來。李麥對天亮說:“天亮,你趕快到村里看看,你長松哥家和你徐二爺家,趕快去!”天亮正要下水,藍五對春義和柱子說:“一個人不行,咱們都去!”說著幾個人蹚著水回村里了。沒多大一會兒,藍五拉著一只木筏過來了,筏上坐著徐秋齋。天亮和春義又蹚著水到了長松家大門口,把這一家人推上了沙崗。天黑下來了,李麥突然想起了申奶奶。她說:“天亮,怎么沒看見你申奶奶?”天亮說:“我也沒看見。”李麥一急就想蹚水回村,天亮說:“媽,我去!”徐秋齋喊著他,從腰里掏出來一盒火柴給了他。摸到申奶奶家的小草屋門口,門開著,天亮叫著:“申奶奶!申奶奶!”里邊沒人答應。天亮大著膽走了進去,他劃了根火柴,只見申奶奶穿著一身新衣裳,盤著腿閉著眼坐在自己的床上。天亮拉住她一只胳膊背上就走。申奶奶這時忽然哭喊起來,一邊哭喊著,一邊還用手打著天亮的頭。天亮背著她只管跑,一口氣跑到了沙崗上。天亮把她放在地上,她還是趕著打天亮。天亮只好笑著含著淚由她打。李麥看著,又心疼老人,又心疼自己孩子。她隨手在地下拾了一根小柳枝,遞給申奶奶說:“嬸子,你用這打他!用這打手不疼。”申奶奶聽見是李麥的聲音,才住了手。她說:“天亮他娘,你們不要管我,我不想活了!”“為啥不想活?嬸子!是條命都得活!”“怎么活?這一次大水逃不了這條命了。”“咱出去逃荒,咱出去要飯。等光景好了,水退了再回來。”“天亮他娘,你是好人,你的心我知道。可我現在逃荒……”李麥擦著淚說:“嬸子,走不動路,我們背著你;要不動飯,我們給你要!”她們兩個人在哭著說著,沙崗上幾百口子人,沒有一個不掉眼淚的。他們飲泣的聲音和黃河波浪的嗚咽聲混合在一起。別人都撐著筏回村打撈東西,長松家里沒有什么東西可找。他腰里掖著一把鐮刀,撐著筏來到村外他新買的那塊地里。這塊地只有一個地角還露出那可憐的黃土。“留下點什么呢?”“對,就把我這把鐮刀埋在這塊地里吧!這是我海長松的地啊!”他用鐮刀在地里挖了坑,把自己的鐮刀放進去了,最后,他又把自己那根發亮的黃銅煙袋鍋放進去了。他填著埋著,眼淚止不住地順著臉頰向坑里滴著……他忍不住抓了一把黃泥土團成一團,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這是我海長松自己的土啊!中午下了一陣小雨。雨住以后,各家都搭起窩棚和房子來了。自從傳說中的有巢氏發明房子以后,幾千年來,房子變成了“家”的代名詞。人們把房子叫作“家”,把老婆叫作“屋里人”。四堵墻把人們分成了一個個社會細胞,兩扇門構成了幾千年的傳統“家庭”。在中國,只了解家不了解國是近視患者,只了解國不了解家則是瞎子。中國的“國家”這個詞,是把國和家連在一起寫的。不管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情況下,家庭的標志和色彩總要強烈地表現出來。哪怕是坐一百里地的火車,他們也要把自家的行李堆在一起,擠在一塊兒。中國的家庭結構是如此牢固,她是世界上家庭最多的國家,這可能是中國的悲劇,也可能是中國強大生命力所在。不管是什么,我們都應該認真去研究它。就在這一場小雨催促之后,沙崗上一個個家庭雛形又出現了。只是一個下午的時間,沙崗上像變戲法似地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簡單房子。夜里,雨過天晴,天顯得特別藍,一絲流云飄過,月亮升起來了。人們在地上橫七豎八地躺著,但是都沒有睡。月亮把清冷的光輝灑在他們的臉上,尋找著他們眼睛里的淚珠。就在這時候,忽然一聲清脆凄婉的嗩吶聲,在一棵老柏樹下響起來。這是藍五吹的。嗩吶剛一響,王跑就罵著:“藍五,你吹啥哩!人心里像棍子戳一樣,倒有心思吹!……你要是嘴癢,去樹上磨磨!”藍五慢騰騰地說:“我咋看著這會兒得吹吹呢。”李麥這時站起來說:“跑!叫藍五吹吧!人都快憋死了!叫他吹吧!”幾個小伙子跳起來了,他們喊著說:“吹!揀最熱鬧的吹!吹他一夜!”藍五看大伙突然像瘋了一樣喊著叫著,他含著淚拿起了嗩吶。嗩吶悠揚熱烈的聲音響起來了!(有刪改)【注】《黃河東流去》以1938年日本入侵中原,國民黨軍隊為阻滯日軍南下,炸開河南境內黃河花園口大壩,造成一千多萬黃泛區難民流離失所為歷史背景,以赤楊崗村的李麥、王跑、藍五等7個家庭的流亡逃荒為敘事線索,形象地描繪了赤楊崗村難民歷時8年從失去家園到重建家園的血淚史、抗爭史和奮斗史。文本二:實際上有些不以“尋根文學”著稱的長篇小說同樣閃耀著追尋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凖的《黃河東流去》、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齋和李麥、孫少安和孫少平,這些現實主義文學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隱含了作者寄托的中華民族剛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凖和陳忠實的創作幾乎一脈相承,他說:“《黃河東流去》就是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對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創作的。我要借此證明中華民族是個偉大的民族,任何性質和任何強度的劫難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遠可以憑借自己內在的活力戰勝一切困難而生存下去,強盛下去!”可見民族精神的追尋是“泛尋根文學”的藝術靈魂。(摘編自李遇春《新時代文學的理論特質與創作管窺》)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本一開篇引用黃河民歌,寫出了黃河水患由來已久,危害極其嚴重,奠定了全文的悲劇基調,也為后文情節的發展作鋪墊。B.文本一寫“只一轉眼工夫,一個三十來戶人家的小馬莊,只剩下幾棵楊樹梢……”,這富有鏡頭感的描寫直接表現出黃河水的迅猛。C.文本一寫“他們飲泣的聲音和黃河波浪的嗚咽聲混合在一起”,這里用兩種聲音的混合,寫出了剛剛遭受水災的赤楊崗村人的悲傷絕望。D.文本二中作者認為,作為“尋根文學”代表作,李凖的《黃河東流去》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都閃耀著追尋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7.關于文本一中結尾藍五吹嗩吶這一情節,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這一情節著墨不多,卻寫得較為曲折,主要得益于作者創設的“吹與不吹”的矛盾。B.夜里,藍五在老柏樹下吹起了嗩吶,嗩吶聲清脆凄婉,體現了他當時內心的情感。C.王跑罵藍五,是因為遭水災大家心里都苦悶難受,他覺得此時藍五吹嗩吶不合適。D.藍五“慢騰騰”地回復王跑,既寫出了他的膽小懦弱,也表現出了他的人生智慧。8.文本一中畫線段落讓人身臨其境,請分析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9.文本二中李凖說:“它永遠可以憑借自己內在的活力戰勝一切困難而生存下去, 強盛下去!”請結合文本一談談你對“內在活力”的理解。(6分)(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孔子謂宓子賤曰:“子治單父而眾說,語丘所以為之者。”曰:“不齊【注】父其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孔子曰:“善,小節也,小民附矣,猶未足也。”曰:“不齊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學矣。中節也,中民附矣,猶未足也。”(節選自《說苑·政理》)材料二:鄭人游于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為政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節選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材料三:西門豹為鄴令,會長老,問之民所疾苦。長老曰:“苦為河伯娶婦,以故貧。”……西門豹曰:“呼河伯婦來,視其好丑。”即將女出帷中,來至前。豹曰:“是女子不好,煩大巫嫗為入報河伯,得更求好女。”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嫗投之河中。有頃,曰:“巫嫗何久也?弟子趣之?”復以弟子一人投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門豹曰:“巫嫗、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煩三老為入白之。”復投三老河中。長老、吏傍觀者皆驚恐。西門豹曰:“巫嫗、三老不來還,奈之何?”欲復使廷掾與豪長者一人入趣之。皆叩頭,叩頭且破,額血流地,色如死灰。從是以后,不敢復言為河伯娶婦。(節選自《西門豹治鄴》)材料四:故任德則有不可化者,任察則有不可周者,任刑則有不可服者。然則子賤之政無以正暴惡,子產之政無以周隱微,西門豹之政無以漸柔良,然而三人者能以治者,蓋足以治小具而高亂世耳,使當堯舜之時所大治者,則豈足用哉?蓋圣人之政,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然后天下無欺者矣。(節選自王安石《三不欺》)【注】宓子賤的名。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恤,救濟,與《答司馬諫議書》中“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的“恤”意義不同。B.藥,把……當作良藥,意動用法,與《諫太宗十思疏》中“想讒邪則思正 身以黜惡”的“正”用法不同。C.趣,通假字,同“促”,催促,與《蘭亭集序》中“雖趣舍萬殊”的“趣”用法相同。D.然則,既然這樣,那么,與《六國論》中“然則諸侯之地有限”的“然則”意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宓子賤治理單父,奉養老人,撫恤孤兒,并以孝悌教化百姓,但孔子并不贊成,認為這只是“小節”“中節”。B.子產反對然明毀掉鄉校的提議,認為防百姓議政如同“防川”,宜疏導不宜堵塞,應以民意修正政策。C.西門豹將大巫嫗、三名弟子及三老投入河中,有效震懾廷掾等人,消除了為河伯娶妻的陋習。D.王安石認為宓子賤、子產、西門豹三人僅能治小邑,若治理堯舜時期的太平盛世,并不夠用。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我聞為政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2)是女子不好,煩大巫嫗為入報河伯,得更求好女。14.材料四中王安石對三人進行了評議,請概括他的觀點并談談你的認識。(5分)(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15~16題。次韻陸僉憲元日春晴王陽明城里夕陽城外雪,相將十里異陰晴。也知造物曾何意,底事人心苦未平。柏府樓臺銜倒影,茅茨松竹瀉寒聲。布衾莫謾愁僵臥,積素還多達曙明。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歌開頭兩句寫出“十里不同天”的景象,陰晴冷暖判若兩界。B.詩人在頷聯發出詰問,體現了對現實的不滿和對底層百姓的同情。C.頸聯通過描寫府臺倒影和松竹寒聲,渲染出了新春清冷的氛圍。D.本詩用簡潔明快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意象,勾勒出一幅雪后春景圖。16.王陽明詩作蘊含哲理,有人評價本詩尾聯“雪深三尺,心光如晝”,請簡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科技倫理”研討會上,張教授引用蘇軾《赤壁賦》中的“________,________”兩句,說明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并暗含了科技發展中人類需保持謙遜的主題。(2)李老師在給省“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心的一封信中,引用劉克莊《賀新郎》中的“________,________”兩句,建議相關部門不拘一格發現和選用人才。(3)與右圖內容相契合的古詩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甲骨文歷史悠久。自新石器時代起,中國各地便陸續萌生了文字的雛形。這些早期的文字形式,被稱為“文字畫”或“圖畫文字”,雖不能完整記錄語言,卻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生動的古代生活畫卷。①夏商時代的到來,②漢字逐漸走向成熟。③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性文字,④甲骨文雖然還夾雜著一些不規范、不準確的早期形態,⑤但能夠已經較為完整地記錄語言,⑥成為目前我們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漢字。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會意字( ),這些字往往生動地描繪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得”字通過手持貝的形象,折射出古代貝作為寶物或貨幣的重要地位;“監”字則形象地描繪了古人以水為鏡的生活習慣。盡管甲骨文尚未完全定型,但它已經展現了漢字的主要造字方法,并遵循著“六書”的結構規律。目前發現的甲骨文的總字頭數已超過4000,這些常用字經過數千年的演變,________ 。同時,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也極為豐富,既有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也有具有一定情節和故事性的記事刻辭,堪稱最早的文學作品。甲骨文作為中國古文字的瑰寶,歷經千年滄桑,至今仍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是漢字的起源,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18.文中第一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分)19.填入文中第二段括號內的詞語,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A.不計其數 B.不勝枚舉 C.數不勝數 D.琳瑯滿目20.下列填入文中橫線處的句子,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A.雖然其基本結構有所保留,脈絡清晰可見,但筆勢筆意有所變化B.保留了其基本結構,脈絡清晰可見,只在筆勢筆意上有所變化C.雖然筆勢筆意有所變化,但其基本結構卻得以保留,脈絡清晰可見D.雖然在筆勢筆意上有所變化,但保留了其基本結構,脈絡清晰可見21.文中說“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也極為豐富,既有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也有具有一定情節和故事性的記事刻辭”,請從下列三組甲骨文及其對應的現代漢字中任選一組,仿照示例,根據字形推斷本義。(4分)示例:(兵)兵:兩只手握著武器,推斷本義為“作戰用的武器”。(飲) (采) (秉)22.論文寫作常通過解決一個個緊密關聯的問題來完成。請寫出四個問句,作為本文的寫作提綱。(4分)三、作文(60分)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①是條命都得活!——李凖《黃河東流去》②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③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唐山市2025—2026學年度高三年級摸底演練語文參考答案1.C (“包括動物在內的一切個體……”錯誤,從原文“努斯鮑姆將其理論框架延伸到非人類動物”看,上述內容指向人類)2.A (B 項,“直接證明動物擁有尊嚴”錯誤,例子是為了反駁“因動物不使用概念就不適用于該概念”的觀點;C項,努斯鮑姆的“繁興”理論強調動物的自然天性與生存需求應被尊重,但并未主張“動物與人類具有同等的社會地位”或“享有相同的權利保障”,屬于過度解讀;D項,文章提及反對者的擔憂,是為了通過后續論證說明這種擔憂“可能適得其反”,而非“動物尊嚴的優先性”)3.理性能力 個體的繁興(及其脆弱性) 自主性和固有價值4.①認知角度,許多動物具有自我意識,能反抗不公平待遇,符合尊嚴所需的心理要素;②需求角度,“繁興”論認為,動物的主觀體驗與自然需求應被尊重;③關系性角度,無論個體與我們有無道德關系,都應該得到尊重,包括那些處于弱勢地位的他者。(每點2分,答對任意兩點即可)5.①憐憫心是尊重動物尊嚴的情感基礎。盧梭認為憐憫心使人能感知他人痛苦,而本文指出動物能感受痛苦,憐憫心會促使人類關注動物處境,尊重其尊嚴。 ②尊重動物尊嚴是憐憫心的延伸。本文認為應該尊重與我們沒有任何關系的個體,包括動物,體現了對生命的憐憫和普遍關懷。③憐憫心與尊嚴理論互補。盧梭的憐憫心強調情感共鳴,而本文尊嚴理論強調道德義務,二者結合,互為補充。(每點2分,共6分)6.C (A“作鋪墊”錯,B“直接表現”錯,D“尋根文學”錯)7.D (“膽小懦弱”錯)8.①從村民的角度來寫,寫村民見到的彌漫的黃塵水霧、被捺住直不起腰來的野草和麥子,聽到狂風呼叫,感覺兩腿發涼,給讀者很強的代入感、畫面感、沖擊感。②詞語準確生動,富有表現力,如3次用“忽然”一詞,“彌漫”“呼叫”“溜”等動詞寫出現場感。(每點2分。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9.①樂觀堅韌的意志。如洪水過后,藍五吹響了悠揚熱烈的嗩吶,表現了人們的樂觀堅強。②團結互助的精神。如受災后,李麥、天亮、藍五、春義、柱子等幫助同村人。③包容善良的品質。如大災面前,申奶奶不想拖累大家,大家也不放棄她,天亮笑著含著淚由她打。④臨危自救的生存智慧。如水災過后,大家就地取材搭起了各種各樣的臨時房屋。⑤堅守家園鄉土的情結。如離開家園時,海長松將鐮刀和煙袋鍋埋在自己地里,將一把黃泥土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每點2分,答對任意三點即可。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10. ACF11.C (“雖趣舍萬殊”中的“趣”,同“取”)12.A (“孔子并不贊成,認為這只是‘小節’‘中節’”理解錯誤,孔子認為做得還不夠)13.(1)我聽說過處理政事的時候要用忠誠和善良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用威勢來防止怨恨。(為,處理;損,減少;威,威勢;句意1分)(2)這個女子不漂亮,麻煩大巫婆替我到河里去稟報河神,需要再找一個漂亮的女子。(是:這,這個;好:美麗、漂亮;更:再;句意1分)14.王安石用三人事例說明圣人“三不欺”的觀點,即仁愛足以讓百姓不忍心欺騙,智慧足以讓百姓不能欺騙,政治手段足以讓百姓不敢欺騙,從而達到天下無欺的目的。(3分)認識:王安石以堯舜盛世的治世標準苛責前人略顯理想化;“三不欺”理論強調仁、智、政并治,對現代理政有借鑒價值。(2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即可)【參考譯文】材料一:孔子對宓子賤說:“你治理單父得到眾人的好評(高興),告訴我你是靠什么做到這一步的。”子賤說:“我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百姓的父親,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百姓的子女,撫恤所有的孤兒并為百姓的喪事而哀痛。”孔子說:“不錯,但這只是小的善行,能使平民親附,但還不夠。”子賤又說:“我當作父親一樣對待的有三人,當作兄長一樣對待的有五人,所結交的朋友有十一人。”孔子說:“當作父親一樣對待的有三人,能夠用來教育人們盡孝道了;當作兄長一樣對待的有五人,能夠用來教育人們敬愛兄長了;結交朋友十一人,能夠以此教育人們互相學習了。這些是中等的善行,中等階層的人會親附,但是還不夠。”材料二:鄭國人到鄉校休閑聚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鄭國大夫)然明對子產說:“把鄉校毀了,怎么樣?”子產說:“為什么毀掉?人們早晚干完活兒回來到這里聚一下,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這是我們的老師,為什么要毀掉它呢?我聽說過處理政事的時候要用忠誠和善良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用威勢來防止怨恨。難道不會很快制止這些議論嗎?然而那樣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不如我們聽取這些議論后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材料三:西門豹做鄴縣的縣令,會集地方上年紀大的人,問他們有關老百姓痛苦的事情。那些地方上年紀大的人說:“苦于給河神娶媳婦,因為這個緣故,本地民窮財盡。”……西門豹說:“叫河神的媳婦過來,我看看她長得漂亮不漂亮。”人們馬上扶著這個女子出了帷帳,走到西門豹面前。西門豹說:“這個女子不漂亮,麻煩大巫婆替我到河里去稟報河神,需要再找一個漂亮的女子。”就叫差役們一齊抱起大巫婆,把她拋到河中。過了一會兒,說:“巫婆為什么去這么久?叫她弟子去催催她!”又把她的一個弟子拋到河中。總共拋了三個弟子。西門豹說:“巫婆、弟子,這些都是女人,不能把事情說清楚。請三老替我去說明情況。”又把三老拋到河中。長老、廷掾等在旁邊看著的都驚慌害怕。西門豹說:“巫婆、三老都不回來,怎么辦?”想再派一個廷掾或鄉豪里長去催促他們。這些人都嚇得在地上叩頭,把頭都叩破了,額頭上的血流了一地,臉色像死灰一樣。從此以后,不敢再提為河伯娶親的事了。材料四:所以,依靠恩德治理,會有難以感化的人;依靠明察治理,會有難以周全顧及的地方;依靠刑罰治理,會有難以讓人心服口服的人。既然如此,子賤的施政方式無法糾正暴虐邪惡之人,子產的施政方式無法周全地察覺隱秘細微之事,西門豹的施政方式無法逐漸感化善良之人。然而這三人能夠治理好(他們的地方),大概是因為他們的方法足以治理小的地方、在亂世中取得一定成效罷了。如果讓他們在堯舜那樣的時代,去治理需要大治的局面,那又怎么足夠用呢?大概圣人的施政理念是:仁愛足以讓百姓不忍心欺騙,智慧足以讓百姓不能欺騙,政治手段足以讓百姓不敢欺騙,這樣天下就沒有人會欺騙了。15.B (“底層百姓的同情”理解錯誤,“底事人心苦未平”意為何事讓人心中苦悶不平?)16.①尾聯詩人說不要去抱怨布衾單薄愁苦僵臥,積雪雖厚,但終將迎來破曉天明,既寫實景,又寓心境。②“布衾僵臥”“積素還多”象征著困境(逆境或處境艱難),“曙明”象征心光(希望)。③此句暗含“困境孕育轉機”“困難中仍有希望”的哲理,體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17.(1)寄蜉蝣于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2)未必人間無好漢 誰與寬些尺度(3)示例一:去來江口守空船 繞船月明江水寒(《琵琶行》)示例二:東船西舫悄無言 唯見江心秋月白(《琵琶行》)示例三: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春江花月夜》)示例四:玉鑒瓊田三萬頃 著我扁舟一葉(《念奴嬌·過洞庭》)(其他符合要求的亦可)18.語句①改為:隨著夏商時代的到來或夏商時代 語句⑤改為:但它已經能夠較為完整地記錄語言19.D (不計其數:無法計算數目,形容極多。不勝枚舉:無法一個一個全舉出來,形容同一類的人或事物很多。數不勝數:數也數不過來,形容很多。琳瑯滿目:形容各種美好的東西很多,多指書籍或工藝品)20.C21.飲:一個人彎著腰、低著頭從酒壇飲酒,推斷本義為“喝”。采:用手采摘植株上的果實或者葉片,推斷本義為“采摘”。秉:一只手握著一束禾苗,表示手持谷物,推斷本義為“手持、握著”。(描述畫面2分,推斷本義2分)22.①甲骨文早期是如何誕生和演變的?②甲骨文是如何表意的?③甲骨文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怎樣的特點?④甲骨文在文化領域具有怎樣的意義和影響?(每句1分,共4分)23.試題分析:考生既要根據三則材料蘊含的意蘊,也要綜合考慮三則材料的共性和遞進關系來進行寫作,同時要聯系歷史或現實進行思辨和闡發。材料一意蘊:生命存續的原始頑強(生存本能“活下去”)材料二意蘊:生命價值的精神標尺(生存的價值“如何活”)材料三意蘊:生命意義的情感皈依(家國共生的境界“為誰活”)三則材料的共性:對生命(生死)的思考。三則材料呈現遞進關系,生存本能“活下去”,是活得有意義有價值的基礎,活得有價值有意義的終極體現就是具有家國情懷,為國家而“活”而奮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