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類文閱讀-24 古人談讀書讀書[宋] 陸九淵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1.下列詞語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A.興味:興趣,趣味。 B.未曉:天還沒亮。 C.思量:思考,考慮。2.“切”在字典中有三種解釋:①密合,貼近;②緊急;③切實,實在,著實。“讀書切戒在慌忙”中的“切”意思是( );“切身須要急思量”中的“切”意思是( )。3.我們有時讀書不要急躁,而要反復咀嚼、品味,這樣才能體會出無窮的興趣與意味來。表達這個意思的詩句是:“ , 。”4.詩人認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 ,而與自己 的內容則一定要細讀深思。5.關于讀書,我們讀過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請寫出你積累的兩句。參考答案1.B2.③ ①3.讀書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興味長4.暫且放過去 切身相關5.示例: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古人談讀書(兩則)聰與敏①,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②,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清] 彭端淑“破”與“有神”三字③,全是教人讀書作文之法。蓋④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圇用其糟粕⑤也。蠶食桑而吐者絲,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釀者蜜,非花也。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⑥。—— [清] 袁枚[注釋]①聰與敏:聰明和敏捷。 ②昏與庸:遲鈍和平庸。 ③“破”“有神”出自杜甫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④蓋:句首語氣詞,含有推論的意味。 ⑤糟粕:酒糟、豆渣之類粗劣的東西。這里比喻書中無用或不好的東西。 ⑥痰瘤:一種疾病,多因痰瘀積聚而成。1.根據意思寫出文中的漢字或詞語。(1)依靠、憑借。 ( ) (2)限制、阻礙。( )(3)自求上進。 ( )(4)形容整個兒。這里有不仔細咀嚼、消化的意思。 ( )2.把下列句子改寫成現代漢語。(1)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不學者,自敗者也。(2)蓋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圇用其糟粕也。3.讀畫線句子,這句話通過形象的比喻說明了什么?4.這兩位名人的話各表達了怎樣的讀書觀點?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吧。彭端淑:袁枚:參考答案1.(1)恃 (2)限 (3)自力 (4)囫圇2.(1)聰明和敏捷,可以依靠也不可以依靠;憑借自己的聰明和敏捷而不去學習,是自己敗壞自己的人。(2)讀爛了書卷,汲取其中的精華,不是整個兒吞下去,采納它的糟粕。3.示例:這句話說明我們在學習前人的知識時,不要死學,而要通過自己的認識和經驗進行加工,進行創造和升華。4.示例:彭端淑的觀點是人的智力有高下之分,但智力不是學習好壞的關鍵所在,更重要的是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去力求上進。袁枚的觀點是讀書時應汲取精華,揚棄糟粕,這正是古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精髓所在。24 古人談讀書音形義 1.用“√”給加點字選擇正確的字音。 恥(chǐ zhǐ)笑 默而知(shí zhì)之 寢(qǐn qǐnɡ)室 豈(qǐ jǐ)敢 由來久矣(yī yǐ) 2.用“\”劃去錯誤的字形。 (侮 誨)人不倦 稱(謂 喟) (誦 涌)讀 3.結合課文注釋或聯系上下文,寫出下列加點字詞的意思。 (1)敏而好學。 (2)默而識之。 (3)誨人不倦。 (4)敏以求之者也。 (5)卻只漫浪誦讀。 (6)心到最急。整體感知 4.讀課文,根據譯文,寫出對應原文。 (1)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2)心思不在書本上,那么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致志,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 絕對不能記住,就算記住也記不長久。 5.根據課文內容選一選。 (1)我們應該具有什么樣的學習態度 ( )(多選) A.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B.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C.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2)讀書有三到,有( )。(多選) A.眼到 B.心到 C.口到 (3)三到之中,( )最重要。 A.眼到 B.心到 C.口到 6.關于讀書的方法和態度,你有哪些體會?試著說一說。思考質疑 7.通過預習,你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寫在下面吧。《古人談讀書》說課稿一、說教材 《古人談讀書》是統編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文章由兩篇文章組成。這兩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現的。第一篇選自《論語》,是對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的解讀;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紹的是讀書的方法。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恥、寢”等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識”,會寫“恥、誨”等5個字。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大意。4.能聯系自己的讀書體會,說出課文內容帶來的啟發。三、說教學重難點:1.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大意。2.能聯系自己的讀書體會,說出課文內容帶來的啟發。四、說教學方法: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 1.誦讀法 本課內容是古文,學習古文要有大量的朗讀,把課文朗讀流利,順暢。要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語句,讀懂課文內容。 2.發現點拔教學法 文言文對現階段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難,所以幫助要學生疏通句意,準確感悟課文主旨。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本課的教學同時準備了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五、說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1.同學們,你知道哪些古人讀書的故事?誰 來給我們講一講?(生講述故事,師加以引導和評價)古人喜歡讀書,古人又經常會把自己的讀書方法和學習態度寫下來,供后世參考。今天,我們就學習《古人談讀書》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對待學習的。 板書:古人談讀書 2.這課總共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出自《論語》,記錄的孔子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介紹的是讀書的方法。今天,我們就去學習這兩篇古文,從中獲取營養。(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1.師范讀正音,把握重點詞語的意思。 好學 是知也 識 2.讀第一、二部分,根據注釋,解決生字詞。 3.大聲朗讀課文。 4.指名讀。 5.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地朗讀全文。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1.小組討論,結合注釋,試著用自己的話解釋這兩部分的意思。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師指導學生翻譯課文。2.我們首先來看第一部分,齊讀對這六句話的解釋,思考:這六句話分主要從哪些方面介紹的? 生總結,匯報。板書:(一)①求實 ②謙虛 ③勤奮 3.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子在《論語》里還有很多關于讀書的名言名句,請大家來交流分享,談談對自己的啟發。4.讀第二部分,試著根據注釋翻譯課文。思考:朱熹對讀書有什么獨特方法?這樣讀書的好處是什么? 生總結,匯報 板書: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5.作者以為“心不在此”會有怎樣的后果呢?6.把文中的反面論述改為正面論述:心到了,讀書會有怎樣的效果呢?出示句式:心在此,則。(學生根據句式改編文中語言,從正面來論述。)7.朱熹反復強調“心到”的重要性。那么,這“心到”用在我們現在的話,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怎么做?(提示:朱熹要求學生讀書時要高度專注,深入思考。)8.同學們,你自己有沒有讀書“心不到”的時候?說說你的體會。和同桌再說一說朱熹的訓導對你有什么啟發。(四)拓展延伸你還知道哪些關于讀書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五)作業 1.背誦這兩篇文章。 2.用自己的話解釋這兩篇文章的意思。 六、說板書設計 求實 一 謙虛25.古人談讀書 勤奮 心到 二 眼到 口到 24古人談讀書[教學目標]1.認識“恥、寢”等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識”,會寫“恥、誨”等5個字。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大意。4.能聯系自己的讀書體會,說出課文內容帶來的啟發。[教學重難點]1.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大意。(重點)2.能聯系自己的讀書體會,說出課文內容帶來的啟發。(難點)[教學課時]2課時第1課時◆課時目標1.認識生字“恥、寢”,讀準多音字“識”,會寫“恥、誨”2 個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部分。3.借助注釋,理解課文第一部分的大意。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1.引導交流:你知道哪些有關讀書的成語或詩句嗎?預設1:鑿壁偷光、囊螢夜讀、韋編三絕……預設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預設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2.導入:古人向來以讀書為樂、以向學為榮,他們常將自己摸索出的讀書門道、秉持的治學態度落筆成文,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滋養。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古人談讀書》,在字里行間探尋古人對待學習的那份熱忱與智慧。(板書課題:古人談讀書)3.明確課堂重點。提示:本課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所選語句出自《論語》。第二部分所選文段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本節課我們將重點學習第一部分的內容。二、準確初讀,把握停頓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提出要求:自由閱讀第一部分,用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等方法,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試著在文中停頓處做記號。2.了解出處及作者。(1)認識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今山東曲阜)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創始人。(2)了解《論語》:《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3.正音辨形,帶領書寫。(1)引導學生交流生字的識記方法和寫字需要注意的問題。識字方面,提示學生:①“恥”可以組詞為“羞恥、恥笑”。②“識”是多音字,“識”在“識別”這個詞里讀 shí,是“知道、認得”的意思;在“默而識之”中讀zhì,是“記住”的意思。寫字方面,提示學生:①“恥”字要寫得左窄右寬,注意左部“耳”的最后一筆要改為提。②“誨”字是言字旁,在書寫的時候注意左窄右寬,“母”豎折與橫折鉤起筆相接、收筆時交叉,一橫居中。(2)帶領學生書寫“恥”“誨”。①“恥”:共10畫,筆順為:橫、豎、豎、橫、橫、提、豎、橫、豎、橫。②“誨”:共9畫,筆順為:點、橫折提、撇、橫、豎折/豎彎、橫折鉤、點、橫、點。4.朗讀句子,把握停頓。(1)課件出示句子,指名朗讀。(2)課件出示停頓示例。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②敏而好學,不恥下問。③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⑤學如不及,猶恐失之。⑥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3)教師范讀。提示學生:邊聽邊在課本上劃分節奏。(4)指導學生自主練習朗讀,提示:讀準字音,讀好長句子停頓。三、品讀古文,感悟古意1.引導學生回顧理解文言文的方法。預設:借助注釋、查閱工具書、反復朗讀、聯系上下文,結合語境猜意思……2.初步理解句意。(1)指導學生結合這些方法,再讀句子,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話的大意。(2)組織學生交流,合作理解句子大意。3.全班交流,教師逐句點撥,理解句意。(1)課件出示句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①提示理解要點:感受務實的學風。②理解字詞:最后一個“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前四個“知”指知道。“是”指“這”的意思。③結合自己的理解說一說大意。預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智慧。④讓學生讀一讀課文《不懂就要問》片段,說一說從中讀到的“智”。點撥:孫中山承認自己還不懂,是勇氣也是智慧。(2)課件出示句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①提示理解要點:感受謙虛的態度。②理解字詞:“敏”:聰敏;“好”:喜好;“恥”:以……為恥;“下問”: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③結合自己的理解說一說大意。預設:聰敏而又喜好學習,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④引導交流:舉出生活中“不恥下問”的例子。預設1:爺爺奶奶向我請教如何使用電子支付。預設2:我向妹妹請教如何彈鋼琴。……⑤拓展延伸:讀一讀孔子與子貢的對話。課件出示補充資料:《論語·公冶長》第五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點撥大意: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謚他‘文’的稱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又喜愛學習,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謚他‘文’的稱號。”(3)課件出示句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①提示理解要點:感受學與教的不同。②理解字詞:“識”:記住;“厭”:滿足;“誨”:教誨。③結合自己的理解說一說大意。預設: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知識不覺得滿足,教誨人不知道疲倦。④隨堂演練,指名回答:結合語境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A.小優上課時認真聽講,積極做課堂筆記,對所學的知識總是(默而知之),掌握得很牢固。B.涂老師常常利用午睡時間給同學們批改作業,放學后還留下來給同學們輔導作業,是個(誨人不倦)的好老師。C.小翼每天除了學習老師教的內容,還總利用課余時間看許多課外書,學習其他知識,真是(學而不厭)。4.指導學生根據前面三句談到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后三句。(1)學生交流,小組匯報。(2)課件出示句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①提示理解要點:勤勉的態度。②理解字詞:“非”:不是;“好”:喜好;“古”:古代文化;“敏”:勤勉。提示:“敏而好學”中的“敏”是指“聰敏”,“敏以求之者也”的“敏”是指“勤勉”。③結合自己的理解說一說大意。預設:我不是生來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取知識的人。(3)課件出示句5:“學如不及,猶恐失之。”①提示理解要點:勤奮、進取。②理解字詞:“如”:好像;“及”:趕得上;“恐”:害怕。③結合自己的理解說一說大意。預設:學習就像追趕什么似的,唯恐趕不上,學到了還怕會丟失。課件出示句6:“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①提示理解要點:學與思的關系。②理解字詞:“嘗”:曾經;“寢”:睡覺;“以”:用來。③結合自己的理解說一說大意。預設:我曾經整天不進食,整夜不睡覺,把時間用于思考,但是并沒有什么益處,這樣還不如去學習。④引導交流:試著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思”和“學”的關系。點撥:“思”要建立在“學”的基礎上,要將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取得進步。5.再讀古文,引導小結。(1)讓學生帶著對句子的理解,再讀一讀這六個句子。(2)小結:六句名言,既有讀書方法的指導,又有讀書態度的告誡,還有教的學問。四、熟讀成誦,拓展積累1.課件出示句子大意,讓學生說出對應的句子。2.拓展積累。(1)拓展: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子在《論語》里還有很多關于讀書的名言名句,讀一讀,說一說你的理解。(2)課件出示: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點撥: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②“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點撥: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疑惑不安而無定見。③“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點撥:學習知識并且按時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3.布置作業:背誦課文,說一說課文大意;抄寫本課生字。第2課時◆課時目標1.認識“矣、豈”2個生字,會寫“謂、誦”等3個字。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部分。3.借助注釋,理解課文第二部分的大意。4.能聯系自己的讀書體會,說出課文內容帶來的啟發。一、檢查所學,導入新課1.指名背誦上一堂課學習的《論語》中的六句名言。2.導入:上一節課我們從那些簡練又深刻句子中學到了不少關于學習的智慧。本堂課,我們將重點學習第二部分,讓我們一起走進朱熹的讀書世界,去學習他的讀書方法吧! 二、準確初讀,把握停頓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提出要求:自由閱讀第二部分,用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等方法,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試著在文中停頓處做記號。2.了解出處及作者。課件出示: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儒學集大成者,被世人尊稱為“朱子”。代表作有《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等。3.正音辨形,帶領書寫。(1)引導學生交流生字的識記方法和寫字需要注意的問題。識字方面,提示學生:豈”可以組詞“豈有此理”;“矣”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助詞,相當于“了”的意思。寫字方面,提示學生:“謂、誦”都是言字旁,在書寫的時候注意左窄右寬。書寫“豈”字時,要注意下半部分是“己”。(2)帶領學生書寫“謂”“誦”“豈”。①“謂”:共11畫,筆順為:點、橫折提、豎、橫折、橫、豎、橫、豎、橫折鉤、橫、橫。②“誦”:共9畫,筆順為:點、橫折提、橫撇/橫鉤、點、豎、橫折鉤、橫、橫、豎。③“豈”:共6畫,筆順為:豎、豎折/豎彎、豎、橫折、橫、豎彎鉤。4.朗讀句子,把握停頓。(1)課件出示句子,指名朗讀。(2)課件出示停頓示例。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3)教師范讀。提示學生:邊聽邊在課本上劃分節奏。(4)指導學生自主練習朗讀,讀準字音,讀好長句子停頓。三、合作釋疑,品味三到1.組織學生交流,結合理解第一部分的方法,說說課文大意。2.交流反饋,小組匯報。(1)課件出示句1:“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①理解字詞:“余”:我;“嘗”:曾經;“謂”:說。②讓學生說大意。預設:我曾經說過讀書“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點撥:第一句是短文的中心句,統領全文。課件出示句2:“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①理解字詞:“此”:這里,指書本;“則”:那么;“漫浪”:隨意;“亦”:也。②讓學生說大意。預設:心思不在書本上,那么眼睛就不會看仔細,心和眼既然不能專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誦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③引導思考:作者從反面論述“心不在此”的后果,那么,心到了,讀書會有怎樣的效果呢?示例:心在此,則眼自能明察秋毫,心眼專一,方得沉潛品讀,必能牢記要義,記亦能歷久不忘也。點撥大意:當心思集中在讀書這件事上,眼睛自然能看得非常仔細、不放過任何細節;心思和眼睛都專注專一,才能靜下心來深入地閱讀;這樣一來,一定能牢牢記住書中的核心內容,而且記住了之后也能長時間不忘記。(3)課件出示句3、句4:“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①理解詞意:“急”:要緊、重要;“矣”:了;“豈”:難道;“乎”:嗎。②讓學生說大意。預設:“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經到了,眼會看不仔細,嘴會讀不正確嗎?3.品味“三到”,感悟“用心”。(1)引導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讀書“三到”的?點撥1:“心到”指用心思考,深入理解文章的含義。點撥2:“眼到”指認真地去看。點撥3:“口到”指多讀,讀熟。(2)追問:“三到”之中,哪個最重要?預設:最重要的是心到,只有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引導交流:你在平時有沒有做到“三到”呢?點撥交流角度:如果做到了,它給你的讀書學習帶來了哪些好處?如果沒有做到,今后應該怎么做?結合實際,說說你的體會,和同桌分享交流。拓展積累,課堂小結1.課件出示課文挖空,引導學生背誦。2.拓展有關讀書的詩句。課件出示:(1)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點撥:專心讀書,不知不覺春天過完了,每一寸時間就像一寸黃金珍貴。強調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杜甫《柏學士茅屋》點撥:自古以來,榮華富貴必定是通過勤奮努力獲得的,聰明的男子應當像柏學士一樣,廣泛閱讀以追求功名。激勵人們努力學習、追求知識。3.布置作業:背誦這兩則文言文;制作一枚書簽,把課文中對你啟發最大的一句話抄寫在上面。[教學板書][教學反思]本單元主題為“讀書明智”,教學時,我從整體入手,抓住要點讓學生自主學習。本課為古文教學,教學內容為兩篇古文。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引導自主研讀、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助力學生領會文本內涵,整體教學效果良好。同時,我以重點詞句為抓手,通過帶領學生逐字逐句解析詞義、疏通句意,幫助學生夯實對課文主要內容的理解,并結合生活實際談啟發。拓展環節設計了有關讀書的名句名言積累,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古文學習向來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反思本次教學,在古文學習方法的指導方面仍有欠缺。如:如何通過語感把握節奏等實用方法的滲透不足。后續教學中,我將著力強化學習方法的系統性指導,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逐步形成自主解讀古文的能力。(共36張PPT)你知道哪些有關讀書的成語或詩句嗎?新課導入鑿壁偷光囊螢夜讀韋編三絕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古人向來以讀書為樂、以向學為榮,他們常將自己摸索出的讀書門道、秉持的治學態度落筆成文,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滋養。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古人談讀書》,在字里行間探尋古人對待學習的那份熱忱與智慧。古人談讀書五年級語文·上第一課時24本課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所選語句出自《論語》。第二部分所選文段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本節課我們將重點學習第一部分的內容。初讀感知自由閱讀第一部分,用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等方法,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試著在文中停頓處做記號。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今山東曲阜)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創始人。《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恥會認字識寢chǐzhìqǐn羞恥恥笑博聞強識款識寢室就寢識zhì①記:博聞強~②記號:標~shí①知道、了解:~趣②認識:~字/相~③見識;知識:有~之士/常~恥會寫字“恥”字要寫得左窄右寬,注意左部“耳”的最后一筆要改為提。辨字識記恥笑 不恥下問職業 離職誨“誨”字是言字旁,在書寫的時候注意左窄右寬,“母”豎折與橫折鉤起筆相接、收筆時交叉,一橫居中。辨字識記教誨 誨人不倦后悔 悔恨誨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②敏而好學,不恥下問。③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⑤學如不及,猶恐失之。⑥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讀一讀,讀準字音,讀好長句子停頓。把握停頓zhìhàozhìwúhàoqǐnchǐ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借助注釋結合語境猜意思查閱工具書反復朗讀聯系上下文……結合這些方法,再讀句子,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話的大意。小組合作理解句子大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智慧。務實的學風品讀古文這。知知知知知前四個“知”指知道。說一說句意。是同“智”,智慧。孫中山讀了幾遍,就背下來了。可是,書里說的是什么意思,他一點兒也不懂。孫中山想:這樣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壯著膽子站了起來,問:“先生,您剛才讓我背的這段書是什么意思?請您給我講講吧!”——《不懂就要問》讀一讀,說一說從中讀到“智”。孫中山承認自己還不懂,是勇氣也是智慧。延伸閱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謙虛的態度敏聰敏。好喜好。恥以……為恥。下問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說一說句意。聰敏而又喜好學習,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你的生活中有“不恥下問”的例子嗎?爺爺奶奶向我請教如何使用電子支付。我向妹妹請教如何彈鋼琴。自主交流大意: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謚他‘文’的稱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又喜愛學習,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謚他‘文’的稱號。”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讀一讀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延伸閱讀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與教的態度識厭誨記住。滿足。教誨。說一說句意。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知識不覺得滿足,教誨人不知道疲倦。A.默而識之 B.學而不厭 C.誨人不倦1.小優上課時認真聽講,積極做課堂筆記,對所學的知識總是( ),掌握得很牢固。3.小翼每天除了學習老師教的內容,還總利用課余時間看許多課外書,學習其他知識,真是( )。2.涂老師常常利用午睡時間給同學們批改作業,放學后還留下來給同學們輔導作業,是個( )的好老師。隨堂演練結合語境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ACB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勤勉的態度非好敏不是。喜好。古代文化。古勤勉。“敏而好學”“敏以求之者也”聰敏勤勉說一說句意。我不是生來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取知識的人。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勤奮、進取如及恐好像。趕得上。害怕。說一說句意。學習就像追趕什么似的,唯恐趕不上,學到了還怕會丟失。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學與思的關系嘗寢以曾經。睡覺。用來。說一說句意。我曾經整天不進食,整夜不睡覺,把時間用于思考,但是并沒有什么益處,這樣還不如去學習。自主交流試著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思”和“學”的關系。“思”要建立在“學”的基礎上,要將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取得進步。帶著對句子的理解,再讀一讀這六個句子。六句名言,既有讀書方法的指導,又有讀書態度的告誡,還有教的學問。根據意思說句子,嘗試背誦。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智慧。2.聰敏而又喜好學習,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3.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知識不覺得滿足,教誨人不知道疲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熟讀背誦4.我不是生來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取知識的人。5.學習就像追趕什么似的,唯恐趕不上,學到了還怕會丟失。6.我曾經整天不進食,整夜不睡覺,把時間用于思考,但是并沒有什么益處,這樣還不如去學習。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節選)學而不思則罔(wǎnɡ),思而不學則殆(dài)。拓展積累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疑惑不安而無定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學習知識并且按時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古人談讀書五年級語文·上第二課時24上一節課我們從那些簡練又深刻句子中學到了不少關于學習的智慧。本堂課,我們將重點學習第二部分,讓我們一起走進朱熹的讀書世界,去學習他的讀書方法吧!初讀感知自由閱讀第二部分,用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等方法,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試著在文中停頓處做記號。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儒學集大成者,被世人尊稱為“朱子”。代表作有《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等。矣會認字豈悔之晚矣由來久矣豈有此理豈敢yǐqǐ“矣”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助詞,相當于“了”的意思。矣“謂”字要寫得左窄右寬,右部的“田”寫在橫中線上,“月”第一筆豎撇改為豎。辨字識記所謂 稱謂腸胃 胃口謂會寫字誦“誦”字要寫得左窄右寬,右部的第一筆是橫鉤,第二筆點不要漏寫。辨字識記背誦 過目成誦涌現 文思泉涌豈“豈”注意下半部分是“己”,不要寫成“已”。辨字識記豈敢 豈非凱歌 奏凱豈讀一讀,讀準字音,讀好長句子停頓。把握停頓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yǐqǐ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余嘗謂我。曾經。說。說一說句意。我曾經說過讀書“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短文的中心句,統領全文。品讀古文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此則漫浪亦這里,指書本。那么。隨意。也。說一說句意。心思不在書本上,那么眼睛就不會看仔細,心和眼既然不能專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誦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作者從反面論述“心不在此”的后果,那么,心到了,讀書會有怎樣的效果呢?心在此,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延伸思考眼自能明察秋毫,心眼專一,方得沉潛品讀,必能牢記要義,記亦能歷久不忘也大意:當心思集中在讀書這件事上,眼睛自然能看得非常仔細、不放過任何細節;心思和眼睛都專注專一,才能靜下心來深入地閱讀;這樣一來,一定能牢牢記住書中的核心內容,而且記住了之后也能長時間不忘記。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急矣豈乎要緊,重要。了。難道。嗎。說一說句意。“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經到了,眼會看不仔細,嘴會讀不正確嗎?心到眼到口到用心思考,深入理解文章的含義。認真地去看。多讀,讀熟。最重要的是心到,只有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你是如何理解讀書“三到”的?“三到”之中,哪個最重要?你在平時有沒有做到“三到”呢?自主交流如果做到了,它給你的讀書學習帶來了哪些好處?如果沒有做到,今后應該怎么做?結合實際,說說你的體會,和同桌分享交流。熟讀背誦填一填,嘗試背誦。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眼不看仔細,心眼________,卻只漫浪誦讀,________,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____。心既到矣,____________?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既不專一決不能記最急眼口豈不到乎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杜甫《柏學士茅屋》關于讀書的詩句拓展積累專心讀書,不知不覺春天過完了,每一寸時間就像一寸黃金珍貴。強調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自古以來,榮華富貴必定是通過勤奮努力獲得的,聰明的男子應當像柏學士一樣,廣泛閱讀以追求功名。激勵人們努力學習、追求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教學課件)24 古人談讀書.pptx (配套教案)24 古人談讀書.docx (預習卡) 24 古人談讀書.docx 《古人談讀書》說課稿.doc 類文閱讀-24 古人談讀書.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