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真題匯編】2026年中考語文詩歌鑒賞系列(一)1.(2025·遼寧撫順·模擬預測)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文后賞析題。【甲】漁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乙】臨江仙·送光州曾使君周紫芝記得武陵相見日,六年往事堪驚。回頭雙鬢已星星①。誰知江上酒,還與故人傾。鐵馬紅旗寒日暮,使君猶寄邊城。只愁飛詔下青冥②。不應③霜塞晚,橫槊看詩成④。【注釋】①星星:指頭發花白。②青冥:青色的天空。這里代指朝廷。③不應:不顧。④橫槊看詩成:此處化用“橫槊賦詩”的典故。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記載:“曹氏父子鞍馬同為文,往往橫槊賦詩。”后來用它贊揚人的文才武略。選出下列對兩首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 )A.甲詞開頭點明地域和季節,“異”字統領全詞景物的特點,突出塞下秋景與中原的不同。B.乙詞上片“誰知”“還與”的搭配,表達了詞人對相聚后又要分別的意外與不舍,以及不得不送友人登程的傷感情緒。C.兩首詞都以景色描寫見長,借助角聲、長煙、落日、孤城、鐵馬、紅旗、寒日等意象寫出了塞上奇景。D.兩首詞表達的情感各異,甲詞含蓄地表達了詞人對朝廷腐朽軟弱的不滿之情;乙詞下片則直接表達了對友人建功立業的鼓勵之意。(2025·海南海口·模擬預測)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錢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2.學校組織了一場“重走古詩路”的春日研學活動,同學們打算沿著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的腳步探尋西湖。請你根據詩中作者的行蹤,用原文補充填空。孤山寺北→ → →白沙堤3.欣賞《錢塘湖春行》的插畫,結合詩句并根據提示補全表格中的內容。插畫 畫面內容 畫面特點 蘊含情感浩瀚無邊的沙漠中,一縷烽煙直上云天,蜿蜒的黃河邊上,一輪落日顯得又大又圓。 描繪了奇美壯麗的塞外風光。 表現了詩人孤寂的情感。(1) (2) (3)(2025·山東濱州·一模)閱讀詩歌,完成各題。竹唐·李 賀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三梁①曾入用,一節奉王孫。【注】①三梁:冠名。古人帽中以竹作為襯里,有一梁至五梁之分,太子諸王戴三梁進賢冠。4.下列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第一、二句分別從俯視和仰視的角度將竹子的動靜寫得惟妙惟肖。B.第三、四句通過露水、竹筍、白霜、綠苔來營造一個極其清幽的環境,寫出竹林帶來的清新感受。C.詩的前四句,聚焦形態和生長環境,寫出了竹子的勁直瀟灑,為后面詩人間接抒情作了充分鋪墊。D.第五、六句中“香汗”“錦鱗”運用了比喻寫出竹子的用途,可以用來織成竹席給美麗的姑娘納涼,也可以裁制成釣竿釣魚。5.小濱說詩歌尾聯與李白“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表達的心愿有異曲同工之妙,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結合詩歌內容談談尾聯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2025·西藏·一模)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李白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注釋]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6.頸聯中“ ”“ ”二字是夸張之筆,從側面寫出岳陽樓 的特點。7.頷聯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2025·湖南長沙·模擬預測)書邊事①【唐】張喬調角②斷清秋,征人倚戍樓。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③。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游。蕃情④似此水,長愿向南流。【注釋】①唐朝自肅宗以后,河西、隴右一帶長期被吐蕃所占。此后,因民眾起義及吐蕃將領降唐,其地又全歸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邊塞地區才又出現了和平安定的局面。此詩大約寫于此時。②調(diào)角:吹奏號角,角是古代軍中樂器。③青冢:這里指漢朝王昭君的墳墓。④蕃(bō)情:蕃,指吐蕃。“蕃情”即“吐蕃人的情意”。8.對本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將號角折斷,征人倚靠在戍樓上,描寫出邊塞戰事不斷,將士緊張守城的情景。B.頷聯虛寫昭君墓被春風吹拂,使人由昭君和親的事跡聯想到當前邊關的安寧。C.頸聯通過“無”和“有”、“兵”和“客”的對比,突出了邊關地區的安定。D.全詩抒寫詩人在邊關的所聞、所見、所望、所感,讀來回腸蕩氣,韻味無窮。9.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尾聯。(2025·湖北隨州·三模)閱讀下面古詩,完成批注旅夜書懷①杜甫細草微風岸②,危檣③獨夜舟④。星垂⑤平野闊,月涌⑥大江流。名⑦豈文章著⑧,官應⑨老病休。飄飄⑩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注釋】① 書懷:書寫胸中意緒。②岸:指江岸邊。③危檣:高高的船桅桿。④獨夜舟:是說自己孤零零的一個人夜泊江邊。⑤垂:低垂。⑥月涌:月亮倒映,隨水流涌。⑦名:名聲。⑧著:著名。⑨應:認為是、是。⑩飄飄:飛翔的樣子,這里借沙鷗以寫人的漂泊,含有“飄零”“漂泊”的意思。10.本首詩的頷聯寫遠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涌,大江東流,與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中“ , 。”意蘊神似。11.全詩前二聯點明“ ”,后二聯緊扣“ ”,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內容深刻,格調清麗,結構謹嚴,是杜甫詩歌中的經典作品。(2025·山東菏澤·三模)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感遇①(其一)張九齡蘭葉春葳蕤②,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③。誰知林棲者④,聞風⑤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釋】①此詩為張九齡遭讒被貶謫居荊州時所作。②葳蕤(wēi ruí):茂盛。③佳節:指蘭、桂各自適應季節的特性。④林棲者:指隱居者。⑤聞風:聞到了蘭、桂的芳香。12.下面對本詩的理解與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實寫了“蘭葉”“桂華”等意象,虛寫了“春”“秋”“林棲者”“風”等意象。B.“聞風坐相悅”中“坐”與“停車坐愛楓林晚”“坐觀垂釣者”兩句中的“坐”意思相同。C.本詩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為情困,共同表達了詩人遭貶之后的郁悶與憂憤。D.本詩借物寓意,表達了對“蘭葉”“桂華”等草木的欣賞贊美之情。13.詩歌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志趣?(2025·江蘇鎮江·二模)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潤州①二首(其一) 次北固山下杜牧 王灣向吳亭②東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苔寺里無馬跡, 綠水橋邊多酒樓。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③東晉最風流。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月明更想桓伊④在,一笛聞吹出塞愁。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注釋】①潤州:今江蘇鎮江。這首詩是詩人游覽江南再次到潤州時所寫。②向吳亭:在丹陽市南。 ③可憐:可羨慕。④桓伊:東晉吹笛好手。14.與《潤州二首(其一)》中“青苔寺里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意境最為相似的詩句是( )A.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B.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C.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D.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5.兩首詩都提到了潤州(京口)附近的江水,杜牧側重寫江邊的“酒樓”,王灣直接寫水,分別突出了潤州(京口)的 、 特點。16.甲詩尾聯“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與乙詩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結合詩句簡要分析。17.(2025·遼寧朝陽·三模)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小題。【甲】使至塞上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乙】涼州詞三首(其三)張籍鳳林關①里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②。邊將皆承主恩澤③,無人解道取涼州④。【注釋】①風林關:在唐代隴右道的河州境內。②六十秋:從川:蕃全部占領隴右之地至作者寫詩之時,已過去了六十年之久。③恩澤:恩惠賞賜。④涼州:泛指隴右失地,代宗寶應、廣德年間淪于吐蕃之手。下面對兩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乙詩用“六十秋”寫出吐蕃占領隴右之地時間之久,表現出詩人深沉的感慨、憤激的譴責。B.甲詩首聯點題,交代地點及事由,“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關慰問將士。C.兩詩都借景抒情,甲詩表達了詩人因受排擠而產生的孤寂之情,乙詩表達了詩人渴望報國殺敵收復失地之情。D.兩詩都具有“詩中有畫”的特點,甲詩中“歸雁”“孤煙”“落日”等意象營造雄奇壯麗的邊塞風光;乙詩中“水”“白草”“黃榆”等意象表現了荒涼蕭瑟的邊城風光。18.(2025·甘肅張掖·模擬預測)賞析古詩,完成對話。道間即事黃公度①花枝已盡鶯將老,桑葉漸稀蠶欲眠。半濕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麥秋②天。村壚沽酒誰能擇?郵壁題詩盡偶然。方寸③怡怡無一事,粗裘糲食地行仙。【注釋】①黃公度,因得罪秦檜被罷官。②麥秋:收割麥子的時候,收割的日期各地不同,一般是在夏季。③方寸,指心。小化:詩人用鮮明的筆觸描繪了初夏富有時令特色的風光和悠閑的行旅生活。小文:首聯“(1) ”字寫出繁花凋落、春光消逝的景象,暗含詩人對韶華易逝的感嘆。小化:頷聯的意思是:梅雨季節道路總是忽干忽濕,麥秋時候天氣常常乍暖乍寒。小文:頸聯中“誰能擇”運用反問,加強了語氣,與“(2) ”相對應,意味深長。小化:作者在尾聯以“地行仙”自喻,說自己心中怡然,絲毫不把得失放在心中,穿著粗布衣服,吃著粗食,仍然快樂如神仙。表達了詩人雖然仕途不順,生活清苦,但(3) 。《【真題匯編】2026年中考語文詩歌鑒賞系列(一)》參考答案1.D【導語】這兩首邊塞題材的宋詞展現了截然不同的藝術視角。范仲淹《漁家傲》通過“雁去”“邊聲”“霜滿地”等蕭瑟秋景,構建出沉郁蒼涼的意境,將軍白發與征夫淚的細節傳遞出戍邊將士的集體悲愴。周紫芝《臨江仙》則以送別為切入點,“雙鬢星星”的滄桑感與“橫槊賦詩”的豪情形成張力,在個人聚散離合中寄寓對友人邊塞建功的期許。【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和分析詩詞內容。D.結合【甲】詞“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可知,下闋集中抒發了身處邊塞的征人之情。詞人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們的一種矛盾心理:他們思念相距萬里的家鄉,卻沒有辦法回去,因為還沒有建立軍功、勒石燕然,表達了詞人破敵立功的決心和思念故鄉的矛盾心情,愛國衛國的精神,并沒有“含蓄地表達了詞人對朝廷腐朽軟弱的不滿之情”;結合【乙】詞“鐵馬紅旗寒日暮,使君猶寄邊城。只愁飛詔下青冥。不應霜塞晚,橫槊看詩成”可知,下片是對曾使君到達光州邊地后生活和心境的想象,運用想象手法,想象使君到任后為豪壯的軍隊生活所激發,“猶寄邊城”“愁飛詔下”“橫槊看詩”,想象友人根本不想離開邊地,反而擔心皇帝下詔書,命令他回京,表現其熱愛雄壯的邊塞生活,有寫詩贊美的豪興,贊揚友人文才武略,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勉勵友人在邊塞施展文武才干,為國立功的情意,不是“直接表達了對友人建功立業的鼓勵之意”;故選D。2. 賈亭西 湖東 3. 畫面內容:幾只早來的黃鶯爭先恐后地飛到向陽的樹上棲息,不知是誰家新來的燕子正忙著銜泥筑巢。 畫面特點:描繪了西湖早春生機勃勃的特點。 蘊含情感:表達了詩人對西湖早春的喜愛之情。【導語】本詩以“行”串聯,詩人從孤山寺、賈亭西到湖東、白沙堤,一路飽覽西湖早春勝景。鶯爭暖樹,燕啄春泥,亂花迷眼,淺草沒蹄,生動展現出春日西湖的蓬勃生機,字里行間滿溢著對西湖春景的喜愛與陶醉之情。2.本題考查內容提煉。這首詩以詩人的行蹤為線索。首聯“孤山寺北賈亭西”點明作者的行蹤由孤山寺北到了賈亭西;頷聯和頸聯描繪沿途看到的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等春日西湖景象;尾聯“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表明詩人走到了湖東,最后到白沙堤。所以根據行蹤,第一空應填“賈亭西”,第二空應填“湖東”。3.本題考查畫面與情感。畫面內容:從插畫來看,有樹枝、鳥兒等元素。結合詩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可知,畫面呈現出幾只早來的黃鶯競相飛到向陽的樹枝上停歇,還有不知哪家新來的燕子正忙著銜泥筑巢的景象。畫面特點:“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黃鶯爭樹、燕子啄泥,這些都是西湖早春特有的生命活動,生動展現出春天萬物復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狀態,所以畫面描繪出西湖早春生機勃勃的特點。蘊含情感:詩人通過對西湖早春早鶯、新燕、暖樹這些鮮活景象的細致描繪,將自己對西湖早春美好風光的欣賞與喜愛,融入到畫面之中,表達出對西湖早春的喜愛之情。4.D 5.詩歌尾聯借“三梁冠”的典故(用典),以竹自喻,表達了詩人渴望被朝廷賞識重用,輔佐君王、實現政治理想的愿望。詩人通過竹子的實用價值,暗示自己具備才能,希望如竹般“入用”,為“王孫”效力,流露出積極入仕、建功立業的抱負。【導語】李賀《竹》以工筆細描竹之風姿:前四句通過水影、抽空、露華、苔色等意象,立體勾勒出竹的靈秀勁挺;后四聯由物及人,“織”“裁”“入用”層層遞進,既寫竹的實用價值,更以“三梁冠”“奉王孫”暗含才士渴遇明主之志。全詩物我相融,托物言志,典型體現李賀“虛荒誕幻”中的現實寄托。4.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辨析。D.“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意為:竹子編織為席,可以承接香汗;斫裁成竹竿,可以用來釣魚。“香汗”指女人流的汗水,代指人;“錦鱗”代指魚。這句詩運用借代而非比喻,說竹子可織席、做釣竿;故選D。5.本題考查表現手法及情感理解。“三梁曾入用,一節奉王孫”意為:聽說三梁冠帽子的襯里用竹做成,我砍下一節竹子準備獻給王孫戴上!結合本句及注①“三梁:冠名。古人帽中以竹作為襯里,有一梁至五梁之分,太子諸王戴三梁進賢冠”可知,尾聯引用“三梁冠”的典故,“三梁曾入用”指竹子曾被用來制作三梁冠的襯里,服務于太子諸王(王孫),詩人以竹自喻,將自身比作有實用價值的竹子。詩人借竹子可“入用”、能“奉王孫”的特質,暗示自己具備輔佐君王的才能,渴望像竹子一樣被朝廷賞識重用,從而實現輔佐君王、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流露出積極入仕的抱負,與李白詩句借典故表達渴望被重用的心愿手法相似。6. 連 接 高 7.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大雁懂得人情,帶走愁心,君山有意,銜來明月,抒發詩人遇赦后歡快的心情。【導語】李白此詩以岳陽樓為觀景臺,展現洞庭湖的壯闊氣象。“雁引愁心”“山銜好月”的擬人筆法,暗喻遇赦后的心境轉變。頸聯“連下榻”“接行杯”的夸張描寫,凸顯樓閣高聳入云的奇觀。尾聯涼風舞袖的醉態,將豪放飄逸的詩仙本色展現得淋漓盡致。6.本題考查詞句賞析。第①空:頸聯“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中的“連”字,描繪出在岳陽樓上,仿佛榻都連接到了云間,是夸張的寫法。第②空:“接”字體現出在樓上行杯,好似能接到天上,運用了夸張手法。第③空:“連”“接”二字通過夸張,從側面展現出岳陽樓高聳入云的特點,給人一種仿佛置身于云端、天界的感覺,突出其高大雄偉。可以填“高”。7.本題考查修辭手法和主題情感。頷聯“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詩人將大雁和君山當作有情感、能行動的生命體來寫,賦予大雁“引”的動作,仿佛大雁善解人意,主動把詩人心中的愁緒牽引帶走;賦予君山“銜”的動作,好似君山有情有義,銜來美好的月亮。結合注釋“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可知,詩人當時正處于流放途中遇赦的境遇,此前的愁苦因遇赦而消散,在登岳陽樓時,看到大雁、君山這般“善解人意”的景象,借這充滿生機與溫情的畫面,生動且強烈地抒發了自己遇赦后擺脫愁緒、歡快愉悅的心情,也體現出詩人此時心境的開闊與明朗。8.A 9.參考示例:運用比喻,將蕃人情意比作奔流水,愿其長久地向南流向中原,表現出詩人期望民族團結的美好愿望,深化了詩歌意境。【導語】這首邊塞詩以“調角斷清秋”起筆,通過征人倚樓、青冢春風等意象,虛實相生地展現了邊關和平景象。頸聯“無兵阻”“有客游”的對比尤為精妙,尾聯以流水喻蕃情,寄托民族團結之愿。全詩意境開闊,剛柔并濟,展現了盛唐邊塞詩特有的雄渾與溫情。8.本題考查對詩歌的理解。A.本詩前兩句意為:清秋的邊地號角劃斷寧靜,征人悠閑地倚著哨樓遠望。“斷”字,將角聲音韻之美和音域之廣傳神地表現出來,不是折斷號角;“倚”字,微妙地傳達出邊關安寧、征人無事的主旨。首聯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就是一幅邊塞軍旅生活的安寧圖景。再結合注釋①“唐代西部邊塞地區才又出現了和平安定的局面。此詩大約寫于此時”可知,本項“將號角折斷”“邊塞戰事不斷,將士緊張守城”理解錯誤;故選A。9.本題考查賞析詩句。要求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尾聯“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尾聯意為:蕃人的情意好像這條流水,愿永久歸附中原流向南方。運用生動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寫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詩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確指,是從吐蕃地流向中原的河流,也可能指黃河。詩人望著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緒聯翩。他想:蕃情能像這大河一樣,長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該多好啊!這表現出詩人渴望民族團結的愿望。10.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11. 旅夜 書懷【導語】本詩以細膩筆觸繪“旅夜”之景,首聯勾勒孤舟獨泊之境,頷聯展現雄渾壯闊的平野江月。后兩聯抒“書懷”之情,借功業無成、身世飄零之嘆,寄寓人生蒼茫之感,景情交融,盡顯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與悲愴心境。10.本題考查文學常識與名句名篇識記。結合“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可知,杜甫通過“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等意象,勾勒出開闊遼遠的平野夜景,以宏大的自然景象反襯詩人的渺小與漂泊感。李白《渡荊門送別》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則以“山盡”“江入”的動態視角,描繪舟行所見平原曠野的壯闊景色,展現空間的延伸感。兩者均以“平野”“江流”為核心意象,通過遼闊場景的刻畫,既展現自然之雄渾,又暗含詩人對人生境遇的感慨(杜甫的漂泊、李白的遠游),在意境的開闊與情感的寄托上神似。據此可得: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1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結合“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可知,前兩聯通過描寫江岸細草、夜舟危檣、平野星垂、江流月涌等意象,勾勒出詩人旅途中的夜景,緊扣“旅夜”場景。結合“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可知,后兩聯由景及情,抒發詩人因漂泊老病而功業無成的感慨,直接點明“書懷”的題旨,即書寫胸中的身世之嘆與漂泊之愁。前兩聯以景襯情,后兩聯直抒胸臆,景與情緊密關聯。由此可知,全詩前二聯描寫“旅夜”,后二聯緊扣“書懷”。12.D 13.詩人以草木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只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分,并非借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和富貴功名;運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現了詩人堅守節操、不肯獻媚贏得美名的清高志趣。【導語】此詩借春蘭秋桂自喻,以“葳蕤”“皎潔”寫其生機與高潔,用“草木有本心”表明不慕榮利、堅守本心之志。托物言志,物我交融,于被貶時彰顯君子氣節,含蓄而深沉。12.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賞析。A.有誤,“春”“秋”是對蘭桂生長季節的實寫,“林棲者”指隱居山林的人,“風”指代蘭桂的香氣,均屬于詩歌中真實存在的意象;B.有誤,“聞風坐相悅”中“坐”意為“因而”,指林棲者因聞到香氣而心生喜悅;“停車坐愛楓林晚”中“坐”表“因為”;“坐觀垂釣者”中“坐”意為“靜坐”。選項表述有誤;C.有誤,結合“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可知,詩人以蘭桂自喻,強調草木的美好本性是自然天成,并非為了取悅他人,實則表達自己遭貶后仍堅守本心、不慕榮利的氣節。由此可知,詩歌情感核心是“堅守品格”而非“郁悶憂憤”,“物為情困”的表述與詩人托物言志的意圖相悖,選項表述有誤;故選D。13.本題考查情感主旨。“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意為:草木散發香氣源于天性,怎么會求觀賞者攀折呢!詩人以蘭桂草木自比,直言其散發芳香是天性使然,“本心”強調自然本真的品性,而“何求”以反問句式駁斥了草木為迎合“美人”(即外界賞識者)而存在的觀點,突出其不為他人折取而改變本性的態度。由此可知,詩人借物喻人,將草木的生存邏輯類比賢人的處世哲學:賢人君子潔身自好、進德修業,本是遵循內心操守的“本分”,而非為博取功名富貴或外界稱譽。尾聯通過這一手法,鮮明展現了詩人在遭貶后仍堅守節操、不諂媚求榮的清高志趣,傳達出對功利化價值觀的否定與對自身品格的堅守。14.A 15. 經濟繁榮、熱鬧 江面開闊、江水豐沛 16.甲詩:借桓伊的笛聲表達了懷古之憂愁、歷史滄桑感;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乙詩:借歸雁傳書表達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羈旅的愁苦。【導語】這兩首并置的詩歌形成有趣的時空對話。杜牧《潤州》以歷史回眸展現江南風物變遷,寺廟冷清與酒樓繁華的對比暗含盛衰之嘆;王灣《次北固山下》則聚焦行旅途中的自然意象,以開闊江景反襯羈旅鄉愁。兩詩尾聯均以聲音作結(笛聲/雁聲),卻分別指向歷史虛無與空間阻隔,體現唐人面對時空的不同抒情維度。14.本題考查詩歌意境。“青苔寺里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描繪的是曾經繁華的地方如今變得荒涼冷落,有昔盛今衰之感。A.相似,“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通過燕子從前在王謝堂前,如今飛入尋常百姓家,表現了世事變遷、昔盛今衰,與題干詩句意境相似;B.不同,表達的是思鄉之情;C.不同,表達的是詩人對未來的信心和抱負;D.不同,表達的是在困境中出現希望的喜悅;故選A。15.本題考查詩歌比較。杜牧寫“酒樓”,“綠水橋邊多酒樓”意思是橋邊蕩漾綠水增添很多酒樓,突出了潤州市井繁華、商業發達、繁榮熱鬧的特點。王灣直接寫“水”,“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意思是潮水漲滿,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體現出江水浩渺、豐沛,江面開闊的特點。16.本題考查詩歌情感比較。甲詩尾聯“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意思是:月明之夜更加希望桓伊出現,聽他用笛聲吹奏出塞的怨愁。借桓伊笛聲的“出塞愁”,以歷史典故抒寫對往昔風流人物的追慕與現實孤寂的感慨,情感含蓄深沉。杜牧由月下笛聲聯想到東晉名士的風流不再,隱含對盛衰無常的感慨,借桓伊的笛聲來傳達心中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無限哀愁。乙詩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希望北歸的大雁捎到洛陽去。通過“歸雁”這一具象意象,傳遞游子思歸的迫切,表達游子的愁苦,情感更具體現實。“歸雁洛陽邊”直接表達羈旅思鄉之情,表達羈旅漂泊中對親人的牽掛和思念之情。17.C【導語】兩詩皆寫邊塞,然意境迥異。王維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繪雄渾畫卷,暗含孤寂;張籍借“白草黃榆”“六十秋”抒國土淪喪之痛,鋒芒直指邊將無能。前者景中寓情,后者議論顯志,各見匠心。【詳解】本題考查對古詩內容、手法、情感等的理解分析。C.《涼州詞三首》(其三)前兩句表現出詩人深沉的感慨、憤激的譴責,后兩句運用對比的表現手法,將朝廷豐厚的賞賜和邊關將士玩忽職守作對比,表現出詩人對無才無德的邊關將士的嚴正譴責和不滿。選項“乙詩表達了詩人渴望報國殺敵收復失地之情”表述錯誤。故選C。18. 盡 盡偶然 依然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導語】這首詩繪初夏風光:花盡鶯老,蠶眠麥熟,梅雨天時晴時雨。寫行旅閑情,沽酒不擇,題詩偶然。尾聯以“地行仙”自喻,顯罷官后安貧樂道、豁達自適的心境,平淡中見真趣。【詳解】本題考查詩歌內容及情感理解。結合“花枝已盡鶯將老”可知,意思是:花枝開敗,鶯啼聲也漸漸稀殘。“盡”字描繪出花朵凋零殆盡的景象,與“鶯將老”共同勾勒出春光逝去的畫面,暗含對時光流逝的感慨。由此可知,首聯中應填“盡”。結合“村壚沽酒誰能擇?郵壁題詩盡偶然”可知,意思是:在鄉村酒店買酒,哪能去挑選(好壞)呢?在驛站墻壁上題寫詩,全都是偶然(為之)。“誰能擇”以反問表現行旅中飲酒不擇好壞的隨性,與“盡偶然”所體現的題詩隨意自然相呼應,展現出無拘無束的狀態。由此可知,頸聯中對應的是“盡偶然”。結合“方寸怡怡無一事,粗裘糲食地行仙”可知,意思是:內心和悅平靜,沒有什么煩心事,穿著粗布衣裳、吃著粗劣食物,就像在地上行走的神仙。詩人雖身處“粗裘糲食”的清苦生活,且因得罪權貴仕途不順,卻以“地行仙”自喻,表現出內心的安然閑適。由此可知,這表達了詩人依然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