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真題匯編】2026年中考語文詩歌鑒賞系列(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真題匯編】2026年中考語文詩歌鑒賞系列(二)(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真題匯編】2026年中考語文詩歌鑒賞系列(二)
(2025·云南昆明·三模)閱讀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乙】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下面對甲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本詩是一首五言絕句,以豪邁的筆觸和豁達的胸襟,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深情慰勉。
B.頷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
C.頸聯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意境開闊,情感真摯。
D.尾聯點出“送”的主題,以幽默的方式,勸慰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樣,為離別淚濕衣巾。
2.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兩首唐詩均為送別詩中的典范之作。畢業之際,如果讓你從兩首詩中選擇一聯,贈送給好友,你會選擇哪兩句?為什么?
3.(2025·四川綿陽·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十一日詠梅
張九成
一年勝事又相親,數樹寒香巧斗新。
擁鼻①獨來江上晚,行吟忽見渡頭春。
孤標不入千花伴,冷艷初無一點塵。
翻笑淵明太多可,千秋作好菊花人。
【注】①擁鼻:這里指用鼻子聞花。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中的“勝事”與“相親”,直接抒發了詩人對梅花的親近和喜愛之情。
B.“忽見渡頭春”“千花”,體現了詩人偶遇百花齊放的春景時內心的驚喜。
C.尾聯寫陶淵明獨愛菊花,運用襯托,突出了梅花在詩人心中的獨特的地位。
D.本詩善用冷色調意象構建意境,并調動多感官體驗,營造清寂幽深的意境。
(2)詩中描寫了梅的哪些特點?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2025·四川內江·二模)閱讀文天祥《過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題。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下列選項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詩中“遭逢”指遇到朝廷選拔,“干戈”代指戰爭,詩的開頭回顧身世,暗示自己久經磨煉。
B.詩歌頷聯運用比喻手法,將個人命運與國家興亡聯系起來,詩人內心糾結,其言辭倍增激昂。
C.詩歌頸聯運用了地名與心情的雙關語,文天祥曾經兵敗,經惶恐灘退往廣東,倍感憂慮不安;如今被俘,經零丁洋被逼投降,倍感孤苦無依。
D.詩歌尾聯以議論的表達方式直抒胸臆,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
5.本詩畫線句和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都以“死”明志,二者蘊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6.(2025·湖北武漢·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小題。
九日登望仙臺呈劉明府容
[唐]崔曙
漢文皇帝有高臺,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云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①誰能識?河上仙翁②去不回。
且欲近尋彭澤宰③,陶然共醉菊花杯。【注釋】①關門令尹:指尹喜,相傳他曾在函谷關迎候老子。②河上仙翁:指河上公,傳說他是漢文帝時的仙人。③彭澤宰:指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
下列對本詩內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點明登望仙臺的時間是清晨,“漢文皇帝”為全詩定下了懷古的基調。
B.頷聯中“三晉云山”“二陵風雨”描繪出山河的壯闊,暗含著歷史的滄桑。
C.頸聯中“關門令尹”“河上仙翁”,詩人以此兩位古人自比,抒發了懷才不遇之感。
D.尾聯詩人想要尋找像陶淵明那樣的人,一起飲酒賞菊,表達了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2025·貴州黔東南·模擬預測)黃泥山①
[清]張謇
幽壑窮余賞,林陰趁夕曛。
寺從山側見,水向路邊分。
軒②檻詩龕敞,蔬苔廟祝③耘。
便期肩一 ④,種藥與鋤云。
【注釋】①黃泥山:山名。②軒:即新綠軒,當地人大多在此讀書。③廟祝:寺廟里主持祭禮的人。④ (jué):一種農具。
7.下列選項中,與詩歌內容相符的一項是( )
A.夕陽西下山谷幽深 B.寺在山中水流湍急
C.新綠軒外青苔遍地 D.帶鋤務農精耕細作
8.頷聯“寺從山側見”中的“見”,有人認為應讀作“jiàn”,也有人認為應讀作“xiàn”,你傾向于哪種說法?請表明觀點并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
9.(2025·黑龍江綏化·三模)閱讀《江城子·密州出獵》,按要求回答問題。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的上片記敘此次出獵的情況,蘇軾此時40歲便自稱“老夫”,頗有悱惻意味。開頭說老夫本不該狂,而自己卻要聊且發發少年人的豪情狂態的一系列描寫,可見這是一次裝備齊全、人數眾多的熱熱鬧鬧的狩獵。
B.“卷平岡”極言行走之快,可見出獵者們因收獲滿滿而興高采烈。
C.本詞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與辛棄疾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都表達了詩人內心豪邁的愛國之情。
D.“為報傾城隨太守”寫出作者派人為他報知全城百姓隨他出獵,“親射虎,看孫郎”則表明作者要效仿孫權挽弓射虎,展現自己的狂氣。
(2)“遣馮唐”的典故表達了什么意思?它與貫穿全詞的“狂”有什么關聯?
(2024·山東泰安·一模)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小題。
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0.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云濤、彌漫的大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展現出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的圖畫、描繪出一種瑰奇雄偉的境界。
B.從“殷勤問我歸何處”可知,作者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生的天帝形象,飽含著作者深厚的感情,寄寓著美好的理想,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C.“學詩謾有驚人句”中的“謾”為“空空、徒然”的意思。詞人慨嘆有才無用、懷才不遇。流露出詞人對自己創作的不滿和對詩歌藝術的孜孜追求。
D.“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詞人對“殷勤問我歸何處”的回答。在一問一答中,反映了詞人對現實的厭棄和對美好境界的追求。“鵬正舉”,是進一步對大風的烘托,由實到虛,形象愈益壯偉,境界愈益恢宏!
11.下列對這首詞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詞人坐在船上在風浪顛簸中趕路,仰望著天亮前云霧彌漫、繁星搖動的天空,迷糊之中夢見自己來到天帝的住地,聽到天帝情意懇切的問候。
B.詞一開頭展現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的圖畫,寫天、云、霧、星河、千帆,景象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繪景如活,動態儼然。
C.“仿佛”以下三句寫詞人夢中見到天帝。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塑造了態度溫和、關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達自己對天帝的贊美和對天庭生活的向往。
D.這首詞氣勢磅礴而豪邁,想象豐富而奇特,一反李清照婉約詞風,詞人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巧妙用典,隱含對現實的失望、對理想的向往。
12.(2025·河南商丘·二模)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問題。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乙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兩首詩同是面對三國史事的懷古之作,說說他們分別詠嘆了怎樣的歷史?表達了怎樣的懷古之情?
(2025·北京東城·二模)閱讀《望岳》《春望》,完成下面小題。
望岳①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②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①公元736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漫游。本詩寫于詩人北游齊、趙時。②公元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七月,詩人投奔肅宗途中被俘,被押至長安。本詩寫于此時。
13.根據你的理解,在下面橫線上填寫恰當的內容。
《望岳》以“望”貫穿全篇。詩人遠望泰山,視線推近,借“鐘”“割”兩字表現泰山的① ;再望向山中生起的層云,感到心胸激蕩;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登岳的意愿,表達了② 。
14.兩首詩都寫詩人望中所見。結合注釋,就兩首詩中的畫線句分別說說詩人望見了什么,產生了怎樣的情感。
(2025·山東濟南·三模)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卜算子
明·蔣冕①
斜日墜荒山,云黑天垂暮。時見空中一雁來,冷入殘蘆去。
驚起卻低飛,有意同誰語?啄盡枝頭數點霜,還向空中舉。
【注釋】①蔣冕:明世宗時大臣,為人剛正,力清朝政之弊,卻遭到他人忌恨和排擠。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一開篇就勾勒了荒涼陰沉的環境:荒山野外,斜日西墜;天低云垂,暮色蒼蒼。
B.“時見”一句情感歡快,“冷”字與蘇軾的“寂寞沙洲冷”中的“冷”異曲同工。
C.下片“有意同誰語”是說大雁有意傾訴,卻無人共語,表現了詩人寂寞孤獨之情。
D.全詞托物言志,寫景抒懷,通篇寫雁,卻又處處言己,含蓄深廣,風格獨特清奇。
16.《明史·蔣冕傳》中評價蔣冕有“古大臣風”(即古代大臣的精神風骨),請結合本詞最后兩句“啄盡枝頭數點霜,還向空中舉”,簡要分析他的“古大臣風”。
《【真題匯編】2026年中考語文詩歌鑒賞系列(二)》參考答案
1.A 2.示例一:我選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作為贈言,因為這句詩突破了傳統送別詩的感傷基調,表現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的認識,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在臨別時贈送好友,可以寬慰友人。
示例二:我選擇《送友人》中的“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這一句,因為本句通過馬鳴聲烘托離別的不舍之情,將詞句贈送好友,渲染離別的氛圍,表達我的依依不舍之情。(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導語】這兩首送別詩各具特色:王勃詩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展現開闊胸襟,將離愁升華為永恒的友情;李白詩則用“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營造意境,以自然意象寄托繾綣別情。前者豪邁達觀,后者含蓄深沉,共同詮釋了唐人送別的不同情感維度。
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
A.本詩共八句,每句五言,屬于“五言律詩”,而非“五言絕句”(絕句為四句);
故選A。
2.本題考查詞句賞析。
需準確把握詩句的核心情感(如甲詩的豁達、乙詩的含蓄),以及詩人通過意象(如“浮云”“落日”)傳遞的離別態度。
示例一:選擇甲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詩打破離別傷感,強調真正的友情不受時空限制,即使畢業后天各一方,心意依然緊密相連,適合用豁達的態度鼓勵好友,傳遞“距離不是阻礙”的信念。高中時與同桌小李常一起刷題、分享夢想,畢業后他去了北京讀大學,我留在本地。起初擔心聯系會變少,但開學后我們每周視頻分享校園生活,他會寄來北京的楓葉書簽,我也會拍家鄉的櫻花發給他。就像這句詩說的,雖然相隔千里,但彼此的鼓勵從未缺席,如今依然是彼此最信賴的“知己”。
示例二:選擇乙詩“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比喻友人漂泊的未來,“落日”象征自己對友人的不舍,以自然景象寄托離別之情,既含蓄表達留戀,又隱含對友人前程的祝福,適合用詩意的方式傳遞“離別雖傷感,但情誼長存”的心意。大學室友阿雅畢業后要去南方工作,離校前一天傍晚,我們在操場散步,夕陽把影子拉得很長。她指著天邊的云說:“以后我就像這片云,到處漂啦。”我想起這句詩,便對她說:“你看那落日,就像我在這兒看著你呢,不管你去哪兒,宿舍的床永遠給你留著位置。”后來她每次出差路過我的城市,都會特意繞來見一面,就像落日與浮云,雖方向不同,卻總能在時光里找到重逢的契機。
3.(1)B
(2)①凌寒斗新:首聯“數樹寒香巧斗新”體現梅花在寒冬中綻放新姿;②孤標冷艷:頸聯“孤標不入千花伴,冷艷初無一點塵”突出其孤高、潔凈;③堅韌高潔:尾聯以陶淵明愛菊襯托梅花的獨特地位,暗含其堅韌高潔的品格。
【導語】這首《十一日詠梅》以清雅筆觸勾勒出梅的孤傲與高潔。首聯“寒香巧斗新”突出梅的幽香與生機,頷聯“擁鼻獨來”轉入個人體悟,頸聯“孤標”“冷艷”直寫其超然品性,尾聯以陶淵明愛菊反襯,更顯詩人對梅的獨鐘。全詩通過嗅覺(寒香)、視覺(冷艷)、心理體驗(獨來)等多維度刻畫,營造出疏淡雋永的意境。
【詳解】(1)本題考查詩句理解和賞析。
B.“忽見渡頭春”中的“春”并非指百花齊放的春景,而是以“春”代指梅花,展現梅花給渡頭帶來的生機,呼應前文“數樹寒香巧斗新”,突出梅花凌寒開放的特點;“千花”在“孤標不入千花伴”中,是為了襯托梅花不與百花為伍的孤高品格,并非實寫詩人偶遇百花齊放的場景;
故選B。
(2)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和分析。破題點在于緊扣詩中描寫梅花的關鍵語句,解讀其蘊含的梅花特質。
首聯“一年勝事又相親,數樹寒香巧斗新”,意思是又一次迎來一年中美好的事情,幾樹梅花在寒冷中綻放,散發著香氣,巧妙地展示著新的姿態。其中“寒”點明時節寒冷,“巧斗新”生動描繪出梅花在嚴寒中努力綻放,展現新顏,體現出梅花不畏嚴寒、凌寒開放的特點。
頸聯“孤標不入千花伴,冷艷初無一點塵”,意為梅花孤高的品格不與百花相伴,它清冷艷麗,絲毫沒有一點塵世的污濁。“孤標不入千花伴”直接表明梅花不與百花為伍,突出其孤高的品性;“冷艷初無一點塵”則強調梅花的清冷艷麗和純凈高潔,如同不沾染一絲塵埃。
尾聯“翻笑淵明太多可,千秋作好菊花人”,詩人反而嘲笑陶淵明太過于鐘情菊花,讓自己在千秋萬代都成為愛菊之人。這里通過與陶淵明獨愛菊花作對比,襯托出在詩人心中梅花有著獨特的地位,暗含梅花堅韌高潔的品格,連陶淵明鐘愛的菊花都無法與之相比。
4.B 5.示例:《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表現了詩人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堅定信念和昂揚斗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一句表達了詩人渴望廣濟蒼生的廣博的胸懷。
【導語】《過零丁洋》以沉郁頓挫的筆觸,展現了文天祥在國破家亡之際的赤子丹心。詩中“山河破碎”與“身世浮沉”的意象交織,形成強烈的家國同構感。尾聯“人生自古誰無死”的生死觀,超越了個人得失,彰顯了儒家“殺身成仁”的精神高度。
4.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
B.根據頷聯“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可知通過比喻展現了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的緊密聯系,但更多是沉痛悲涼之感,而非“言辭激昂”;
故選B。
5.本題考查詩歌情感分析。
根據本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描寫的是南宋末年,文天祥兵敗被俘,面對元軍威逼利誘,以“死”明志。此句是在民族危亡、自身被俘的絕境下發出,體現為捍衛國家尊嚴、堅守民族氣節,甘愿舍棄生命,讓赤誠忠心永留史冊,是對家國大義的絕對堅守,情感悲壯豪邁、視死如歸,彰顯民族英雄的氣節。根據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詩句“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可知杜甫在茅屋被秋風所破、自身處境凄慘(“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時,卻心系天下寒士。愿以“吾廬獨破受凍死”,換天下寒士有安居之所,是舍己為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將個人苦難置之度外,一心牽掛百姓疾苦,情感厚重悲憫,凸顯人道主義關懷。
綜上所述,《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表現了詩人為民族氣節赴死,《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一句表達了詩人是為天下寒士舍生,一者關乎民族大義,一者聚焦民生疾苦。
6.C
【導語】《九日登望仙臺呈劉明府容》借登望仙臺所見之景懷古思今。首聯點明登臨時間與地點,頷聯繪山河壯闊,頸聯嘆古人難尋,尾聯欲效陶淵明隱逸。全詩融寫景、懷古、抒情于一體,含蓄表達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詳解】本題考查詩歌內容和情感的理解。
C.頸聯“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引用了尹喜迎接老子和河上公消失無蹤的典故。詩人借典故表達神仙難遇、求仙虛妄的感慨,轉而寄托于現實中的友情與隱逸之樂,而非抒發個人懷才不遇。選項中“抒發了懷才不遇之感”理解有誤;
故選C。
7.A 8.觀點一:讀“jiàn”。“見”意為看見,遠望黃泥山的側面能夠看見寺廟,盡顯黃泥山之悠遠清靜,照應首聯“幽壑窮余賞”中“賞”的景象。
觀點二:讀“xiàn”。“見”意為出現,詩人游覽黃泥山時,山中之寺突現眼簾,給人以驚喜之感,增添了游覽的意外之趣。
【導語】這首山水田園詩以黃泥山為背景,通過“幽壑”“夕曛”“寺側”“路分”等意象,勾勒出清幽淡遠的山景。尾聯“種藥鋤云”的想象,將農事活動詩化,體現了詩人超脫塵俗的隱逸情懷。全詩語言簡凈,意境空靈,展現了清代文人山水詩的特點。
7.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
A.“幽壑窮余賞,林陰趁夕曛”中“幽壑”體現山谷幽深,“夕曛”指夕陽的余光,描繪出在夕陽西下時,詩人于幽深山谷賞景的畫面,該選項與詩歌內容相符;
B.“寺從山側見,水向路邊分”,僅表明寺廟從山側顯現,水流在路邊分流,未體現“水流湍急”,該選項與詩歌內容不符;
C.依據注釋“軒:即新綠軒,當地人大多在此讀書”,詩中“軒檻詩龕敞,蔬苔廟祝耘”,是說廟祝在耕耘種著蔬菜的土地,未提及新綠軒外青苔遍地,該選項與詩歌內容不符;
D.詩中“便期肩一 ,種藥與鋤云”,是詩人期望扛著農具,去種藥、鋤地(帶有一種隱逸、閑適的生活向往),并非描述“精耕細作”的務農場景,該選項與詩歌內容不符;
故選A。
8.本題考查詞語賞析。
兩種讀音從不同角度詮釋詩句,讀“jiàn”側重靜態的意境營造,讀“xiàn”側重動態的情境呈現,都能為理解詩歌添彩。
讀“jiàn(看見)”:從詩歌描寫看,“寺從山側見”描述的是詩人在游覽黃泥山過程中,向山的側面望去,看到寺廟的畫面。“看見”這一動作,是一種自然的視覺感知,契合詩人在“幽壑窮余賞”(于幽深山谷中盡情賞景)的情境,順著賞景的視角,自然看到山側的寺廟,能體現黃泥山環境悠遠清靜,寺廟與山水相融,讓讀者感受到一種寧靜、悠然的游覽氛圍,與首聯營造的賞景意境相呼應。
讀“xiàn(出現)”:“出現”更強調寺廟從山側呈現、突現的動態感。詩人在游覽時,原本可能專注于山谷、林陰等景色,山寺突然“出現”在視野中,增添了游覽過程里意外發現的趣味,讓畫面有了一種靈動的變化,仿佛山寺是隨著詩人行進而悄然展現,給人驚喜之感,使詩歌描寫的游覽場景更具生動性和情節性,豐富了讀者對游覽體驗的感受。
9.(1)B
(2)遣馮唐:作者以魏尚自比,表示可以為國戍邊。表達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給他機會建功立業。
這個典故表現了作者為國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的“狂”之所在,蘇軾本人實則缺乏兵韜戰略,詞中抒發的情懷,不過是他的一種理想,所以是“狂”。
【導語】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以豪放筆觸展現中年壯志。上片鋪陳出獵盛況,“牽黃擎蒼”的細節與“千騎卷岡”的宏闊相映;下片借“馮唐”“天狼”典故,將個人狂態升華為報國之志。全詞在“狂”字統領下,完成從游戲到理想的跳躍,盡顯東坡豪情。
【詳解】(1)本題考查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
B.“卷平岡”極言行走之快,可見出獵者情緒高昂,精神抖擻。詞中并沒寫出獵者收獲滿滿,并且“千騎卷平岡”應為出獵時的情景,因此本項分析錯誤;
故選B。
(2)本題考查典故理解。
“遣馮唐”典故含義:據《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后來,文帝采納了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云中去赦免魏尚,重新讓他擔任云中郡郡守。在本詩里,蘇軾以魏尚自喻。“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這句詞,表達了詞人希望朝廷能像派馮唐赦免魏尚那樣重新重用自己,給自己一個到西北邊疆殺敵報國的機會。
“老夫聊發少年狂”的“狂”是一種豪情壯志,是蘇軾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的集中體現。“遣馮唐”的典故展現了詞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急切心情,蘇軾此時雖身處密州知州之位,但他內心一直懷揣著報國之志,他希望能像魏尚一樣,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像古代的英雄豪杰一樣,拿起武器,奔赴戰場,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實際上,蘇軾是文官,沒有上陣殺敵的機會,也缺少兵家的戰略謀劃能力,像魏尚一樣殺敵報國只是一種理想和情懷。“遣馮唐”這個典故從渴望重用這個方面,具體體現了蘇軾的豪情壯志和“狂”的精神內涵。
10.C 11.C
【導語】李清照《漁家傲》以雄奇意象開篇,云濤星河構筑壯闊夢境。下闋“路長日暮”道盡才女困頓,“鵬舉三山”則展露沖破現實的豪情。全詞突破婉約藩籬,虛實相生:天帝問答寄理想,大鵬典故抒壯懷,在柔婉詞風中迸發罕見豪放氣概,展現易安詞另一重美學維度。
10.本題考查詩詞內容理解和辨析。
C.“學詩謾有驚人句”意思是“我學習作詩,枉自妙語驚人”,其中的“謾”為“空空、徒然”的意思,詞人慨嘆有才無用、懷才不遇,表達的是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與失望,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但沒有“流露出詞人對自己創作的不滿”,本項表述有誤;
故選C。
11.本題考查詩詞內容理解和辨析。
C.“仿佛”以下三句確實寫詞人夢中見到天帝,但詞人并未使用現實主義的手法來塑造天帝形象,而是借助夢境和想象,用浪漫主義手法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人民疾苦的天帝形象,以此表達自己對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而非對天帝的贊美和對天庭生活的向往;
故選C。
12.甲詩詠嘆了孫權不畏強敵,堅守江東的歷史,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的愛國之情(委婉表達了對南宋朝廷不思進取、茍且偷安的憤慨);乙詩詠嘆了周瑜取勝的條件以及赤壁之戰對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空有抱負卻生不逢時、無從施展的無奈。
【導語】辛棄疾《南鄉子》借孫權雄踞江東的史事,抒發對英雄氣概的追慕,暗含對南宋偏安的憤懣,豪放中見沉郁;杜牧《赤壁》以折戟起興,假想東風不助周瑜的結局,暗含歷史偶然性的哲思,婉約中見機鋒。兩詩一揚一抑,各見匠心。
【詳解】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和情感主旨。
甲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聚焦三國時期孫權的歷史。詞里“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展現出孫權年輕時統領兵馬,穩固占據東南,持續與曹操、劉備抗衡,不畏強敵、堅守江東且積極征戰的過往。辛棄疾身處南宋,面對山河破碎、朝廷偏安的局面,借孫權的英雄事跡,一方面抒發渴望像孫權一樣收復失地、抗敵報國的強烈愛國情懷;另一方面,因南宋統治者不思進取,與孫權的雄才大略形成反差,通過贊頌孫權,委婉諷刺南宋朝廷的懦弱與茍且偷安,表達對時局的憤慨,呼吁朝廷振作以恢復中原。
乙詩《赤壁》圍繞三國赤壁之戰展開。“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借赤壁古戰場的斷戟關聯周瑜借東風火攻曹軍的關鍵情節,假設東風不助周瑜,推演曹操取勝、二喬被鎖銅雀臺的結局,實則詠嘆赤壁之戰的勝負轉折及對政治軍事格局的深遠影響。杜牧自身有政治軍事才能卻仕途坎坷,借這一假設性反思,以周瑜需借東風成功類比自己,曲折表達空有抱負卻因缺少機遇、賞識,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抑郁與無奈,借古事抒發個人仕途失意的感慨。
13. 雄奇 (敢于攀登頂峰)雄心壯志 14.示例:《望岳》畫線句:青年詩人漫游時,遠望橫跨齊魯的泰山,青色峰巒連綿不斷,表達了對泰山的驚嘆、仰慕之情。《春望》畫線句:被困長安的詩人,望見春日的長安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亂草叢生,表達了憂國傷時之情。
【導語】這兩首杜甫詩作展現了詩人不同人生階段的境界。《望岳》以雄渾筆觸勾勒泰山壯麗,青年杜甫借山勢抒豪情壯志,充滿蓬勃朝氣;《春望》則通過殘破都城景象,中年杜甫以草木反襯家國淪喪之痛,沉郁頓挫。兩詩“望”字貫穿,前者望出天地氣象,后者望盡亂世悲涼,形成鮮明對比。
13.本題考查詞句理解。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是描寫泰山的近景。“鐘”,聚集的意思,一個“鐘”字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多情,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割”,分割的意思,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幸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鐘”“割”兩字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表現泰山神奇秀麗、高大雄偉的景象。
最后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詩人并不滿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頂一攬盛景的心情。此聯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意即“一定要”。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表達詩人渴望登頂、俯視群山的雄心壯志,展現其青年時期的豪邁氣概和進取精神。
14.本題考查對比賞析。結合詩的內容進行分析即可。
《望岳》:根據注釋①“公元736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漫游。本詩寫于詩人北游齊、趙時”可知,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詩人正值意氣風發之時所作。“齊魯青未了”意思是:泰山橫跨齊魯大地,蒼翠山色綿延不絕。詩人通過“齊魯青未了”的壯闊景象,抒發對泰山磅礴氣勢的驚嘆與仰慕,體現詩人漫游時的豪邁心境。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春望》:根據注釋②“公元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七月,詩人投奔肅宗途中被俘,被押至長安。本詩寫于此時”可知,此詩寫于安史之亂時期。“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城春草木深”意思是:長安城春日草木茂盛,卻荒蕪無人,可見戰亂后人煙之稀少。“城春草木深”以草木瘋長反襯國破家亡的凄涼,“深”字隱含詩人對山河破碎的沉痛與憂國傷時之情。
15.B 16.示例:“啄盡枝頭數點霜”,意為孤雁啄盡枝頭的點點寒霜,詩人以大雁自喻,表現了竭力清除朝政之弊的勇毅;“還向空中舉”,意為大雁依然要振翅高飛,表現了詩人即使被貶,依然堅守理想,昂揚向上的“古大臣風”。
【導語】這首《卜算子》以孤雁為意象,通過“荒山”“殘蘆”“霜枝”等蕭瑟意象,營造出孤寂清冷的意境。下闋“有意同誰語”道盡無人理解的苦悶,末句“還向空中舉”則展現了不屈的孤高氣節。全詞托物言志,將詩人遭排擠后的孤憤與堅守融入雁影,含蓄深沉。
15.本題考查詩詞賞析。
B.“時見空中一雁來,冷入殘蘆去”一句中,“時見”雖表明偶爾見到大雁飛來,但整體氛圍并不歡快,而是透露出一種孤寂和凄涼。“冷”字不僅描繪了大雁飛入殘蘆時的寒冷環境,也暗示了詩人內心的凄涼和孤寂,與蘇軾“寂寞沙洲冷”中的“冷”在情感表達上有相似之處,但并非“情感歡快”。
故選B。
16.本題考查詩句賞析。
聯系注釋“蔣冕為人剛正,力清朝政之弊,卻遭忌恨排擠”,結合詞中“啄盡枝頭數點霜,還向空中舉”,“啄盡霜”可理解為蔣冕如孤雁啄霜般,直面并竭力清除朝政弊端,展現出剛正勇毅;“向空舉”則體現即便遭遇排擠打壓,他仍像孤雁振翅一樣,堅守理想、保持向上的姿態與擔當,盡顯古代大臣剛正不阿、堅守正道、矢志不渝的精神風骨,即“古大臣風”。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河县| 洪泽县| 海原县| 重庆市| 武隆县| 渝中区| 平湖市| 蒲江县| 古蔺县| 望城县| 河池市| 莱州市| 海林市| 彰化县| 马山县| 民勤县| 上杭县| 平塘县| 莱西市| 同德县| 黄石市| 米脂县| 新竹县| 涞水县| 额济纳旗| 封开县| 乌恰县| 乌兰浩特市| 孝感市| 云浮市| 闽侯县| 祁门县| 卓尼县| 马尔康县| 佛坪县| 汉源县| 怀仁县| 黄石市| 梓潼县| 浮山县| 义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