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真題匯編】2026年中考語文閱讀系列:人物傳記類文言文(2025·湖北武漢·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小題.宋濂不隱真情宋濂嘗與客飲,帝①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②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遍g召問群臣臧否③,濂惟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書萬余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曰:“彼盡忠于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④可深罪?!奔榷塾[其書,有確可行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⑤景濂,幾誤罪言者?!?br/>【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饌:食物,多指美食。③臧否:善惡,好壞。④惡:怎么,哪里。⑤微:如果沒有。1.下列對句中劃線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濂具以實對 具:詳細B.誠然,卿不朕欺 誠:真誠C.間召問群臣臧否 間:暗中D.悉召廷臣詰責 悉:全部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彼盡忠于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B.彼盡忠于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C.彼盡忠于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D.彼盡忠于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3.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元璋派人監視宋濂與客人飲酒的情況,宋濂如實回答,得到了皇帝的信任。B.宋濂在評價群臣時,只舉薦那些善良的人,因為他認為不善之人不值得交往。C.茹太素上書萬余言,皇帝大怒,有人認為他不敬、誹謗,宋濂卻為他辯解。D.皇帝最終發現茹太素的奏書中有可行的內容,認識到差點錯怪了進言的人。4.請將文言語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2025·安徽安慶·二模)【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姟枺骸昂我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磸?,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病?梢砸粦?。戰則請從?!惫c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節選自《曹劌論戰》)【乙】嗚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語非不工也,政事文學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臨大事,鮮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樂全先生)為布衣,則頎然①已有公輔②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歸,未嘗以言徇③物,以色假④人。雖對人主⑤,必同而后言。毀譽⑥不動得喪若一真孔子所謂大臣以道事君者。(節選自蘇軾《樂全先生文集》)【注】①頎然:高大的樣子。②公輔:三公首輔。③徇:追求。④假:看待,對待。⑤人主:君主。⑥毀譽:毀謗和稱贊。5.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1)又何間焉 (2)何以戰 (3)小大之獄 (4)非不敏且博也(5)公輔之望6.請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小惠未遍,民弗從也。(2)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7.請劃分下面句子節奏,劃分兩處。毀譽不動得喪若一真孔子所謂大臣以道事君者8.認真閱讀甲乙兩文,說說曹劌與樂全先生身上有哪些共同的品質。(2025·天津濱海新·二模)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天祥字宋瑞,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帝親拔為第一。德祐初,江上報急,詔天下勤王①。文天祥捧詔涕泣,發郡中豪杰,有眾萬人。天祥至五坡嶺,張弘范②兵突至,天祥倉皇出走,千戶③王惟義前執之。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與俱入崖山,使為書招張世杰。天祥乃以所書《過零丁洋》詩與之。崖山破,弘范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上知天祥終不屈也,召入諭之曰:“汝何愿?”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愿賜之一死足矣?!碧煜榕R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蹦相l拜④而死。(節選自《宋史·文天祥傳》有刪改)【注釋】①勤王:君主危難時,臣民起兵救援。②張弘范:元朝重要將領。③千戶:元朝軍職。④南鄉拜:“鄉”通“向”,面向南方跪拜。9.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1)文天祥捧詔涕泣 涕:(2)左右命之拜,不拜 拜:10.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11.請結合原文分析,文天祥是一個怎樣的人。(2025·江蘇徐州·模擬預測)閱讀下面一組古詩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張貞觀,沛縣人,萬歷十一年知益都縣。先是,邑中田賦不均,差役煩重歲租弗完日事追呼。貞觀至,履勘田畝,去荒逋①,按肥瘠為簿正②,應役者計畝出稅銀雇募,期于便民。上官嘉其制,檄③諸縣取法焉。有劉某者,與其族兄斗,自毀家寶,誣之官,以族兄以抵。經三勘,無異。貞觀閱其供詞,疑之,密訪得實。乃突入取其家人拘之,情狀盡露,反其獄,人頌神明。行?、芙o事中⑤。(選自《益都縣圖志》,有刪改)[注]①逋(bū):拖欠。②簿(bù) 正:按簿冊核準。③檄(xí):用檄文征召、曉諭。④行?。阂环N官員選拔制度。⑤給事中:官職名。【乙】都諫①張公者,名貞觀,字惟誠,別號惺宇,世為徐之沛人。時建儲之旨久稽未下,杞憂者相繼叫閽②,率以忤旨杖遣。公曰:“是吾責也?!碑敼鲜枰?,語家人曰:“國本所在,吾以去就爭之。為我制青衣一襲,如天威一震,不死杖下,便服此出端明門矣。”至是,即服青衣,步出都門,朝中薦紳③相率道祖④纼韁⑤不絕。(選自《都諫惺宇張公傳》,有刪改)[注]①都諫:官職名。②叫閽(hūn):古代吏民有冤向朝廷申訴。③薦紳:官員。④道祖:這里指設宴送行。⑤纼(zhèn)韁:代指馬車。【丙】寄候都諫〔明〕蔡桂抗疏①常焚草,歸田亦有年。豈應抱經濟,甘自老林泉。青瑣②名愈重,蒼生望久懸。加餐君自愛,圣主正須賢。[注]①抗疏:上書直言。②青瑣:代指朝廷。12.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兩處)差 役 煩 重 歲租 弗 完 日 事 追 呼。13.根據所給提示,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文中詞句 方法 解釋去荒逋 [結合語境]“去”荒地拖欠(的賦稅) (1)經三勘,無異 [關聯課內]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2)率以忤旨杖遣 [查閱詞典]①味美;②美,美好;③皇帝命令,詔書 (3) (填序號)1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點詞語的解釋。(1)貞觀閱其供詞,疑之,密訪得實。(2)至是,即服青衣,步出都門。15.請從修辭和表現手法角度對【丙】詩中“豈應抱經濟,甘自老林泉”做簡要賞析。16.小語閱讀以上古詩文后,得出如下結論,其中不恰當的一項是( )A.【甲】文記錄了張貞觀履勘田畝、處理劉某案等事件,【乙】文記錄了張貞觀與他人的對話,都間接刻畫了張貞觀為官者的形象。B.從【甲】【乙】【丙】三則詩文中可以窺見張貞觀為國為民、公正執法、敢于進諫的品性。C.【乙】【丙】詩文都有關于張貞觀罷官的描寫,【乙】文詳寫他因立儲之事罷官,【丙】詩則用“抗疏”“歸田”一筆帶過。D.【丙】詩表達了詩人對張貞觀直言敢諫、胸懷大志的敬佩,借由百姓對張貞觀的期盼傳達了詩人對張貞觀重回朝堂的期盼。(2025·四川資陽·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節選諸葛亮《出師表》)【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①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绷撂槠唬骸俺几医吖呻泞谥?,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br/>(節選自《三國志 · 諸葛亮傳》)【注】①嗣子:此指劉禪。②股肱:本義是大腿和胳膊,這里指輔佐之臣。17.下列各項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都相同的一組是( )A.躬耕于南陽 萬鐘于我何加焉B.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中有足樂者C.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 不足為外人道也D.臣敢竭股肱之力 輟耕之壟上1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臣本布衣 布衣:平民百姓B.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顧:拜訪C.效忠貞之節 效:貢獻,獻出D.事之如父 事:做事19.將甲、乙兩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2)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20.諸葛亮對蜀漢及劉氏父子忠心耿耿,他的忠誠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甲、乙兩文內容簡要概括。(2025·陜西·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楊誠齋軍門①芳,少讀書應試未就,乃充行伍,藉軍糧以贍其家。乾隆乙卯,楚苗竊發,毗連黔境,銅仁諸苗亦乘時蠢動,攻銅仁寨。時游擊為孫總兵清元,欲棄寨避賊,公A.__________曰:“芳聞咫地寸土,莫非為天子所守者,奈何委之于賊?”孫壯其言,因與賊戰,乃至敗績。王督師怒,欲置孫于法,孫叩首曰:“非裨將之過,皆楊芳一人意也?!蓖趺`公至,詰曰:“汝何人,乃敢抗吾法?”公B.____________曰:“芳幼讀圣賢書,惟知忠孝字。今寨雖小,為天子所畀付②,若輕棄,是違君命也。故芳欲一戰,以揚士氣,其勝之與否,自有主之者,非芳之罪。如使芳執殳效命,早裹尸馬革矣。”言既終,愀然長嘯。王壯其言,命為親軍,不數載官至專閫④。(選自《清代名人軼事》,有刪改)【注】①軍門:明代對總督和巡撫的尊稱。②畀(yì)付:付與。③執殳(shū):為皇室效力或作士兵。④專閫(kǔn):專主京城以外的權事。2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楚苗竊發( ) (2)王命縛公至( )(3)若輕棄( ) (4)王壯其言( )2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乃”,與“乃敢抗吾法”中的“乃”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A.蒙乃始就學(《孫權勸學》) B.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C.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D.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23.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少讀書應試未就,乃充行伍,藉軍糧以贍其家。(2)芳聞咫地寸土,莫非為天子所守者,奈何委之于賊?24.文中橫線處內容有缺失,下面是兩位同學的補充建議,你認為誰的建議正確?請說明理由。小語:A處填“頹然”,B處填“喃喃”。小文:A處填“怫然”,B處填“太息”。(2025·江蘇鹽城·模擬預測)【甲】《西溪見牡丹》范仲淹陽和不擇地,海角亦逢春。憶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乙】文言文材料:《范仲淹傳》(節選)范仲淹知鹽城,見海潮為患,鹽灶多毀,民不聊生。乃奏請筑堤,曰:“堤成則鹽利興,民得安業?!闭鞣驍等f,躬率其役。堤成,長三百里,民感其德,名之曰“范公堤”。后官至參知政事猶以“先憂后樂”為己任所著《岳陽樓記》傳天下?!颈?br/>陸秀夫殉國陸秀夫,鹽城人。元兵破臨安,秀夫扶幼帝昺走海上。至厓山,元軍圍之。秀夫謂帝曰:“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彼熵摰弁逗?,后宮及大臣從死者十萬余人。鹽城三元宮舊有秀夫讀書處,壁間題詩猶存。(節選自《宋史·陸秀夫傳》)25.給文言文中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限劃3處)。后官至參知政事猶以“先憂后樂”為己任所著《岳陽樓記》傳天下。2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含義(1)知鹽城( ) (2)躬率其役( )(3)名之曰“范公堤”( ) (4)猶以“先憂后樂”為己任( )27.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1)堤成則鹽利興,民得安業。(2)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28.請分析三篇古詩文分別展現了作者怎樣的不同的家國情懷。請結合文本內容分析這三種情感的具體表現,并談談它們體現的“鹽城文脈”的精神內涵。(2025·安徽六安·三模)【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乙】陳堯佐,字希元,進士及第,歷魏縣、中牟尉。后知壽州,歲大饑,出奉米為麋粥食餓者。吏人悉獻米至,振數萬人。徙河東路,以地寒民貧,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稅。天禧中,河決,起知滑州,造木龍以殺水怒,又筑長堤,人呼為“陳公堤”。徙并州每汾水暴漲州民輒憂擾。堯佐為筑堤,植柳數萬本,作柳溪,民賴其利。(選自《宋史·陳堯佐傳》)29.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求: (2)是進亦憂進:(3)吏人悉獻米至悉: (4)振數萬人振:3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兩處需要斷句,請在相應位置用“/”標出。徙并州每汾水暴漲州民輒憂擾。31.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微斯人,吾誰與歸?(2)歲大饑,出奉米為糜粥食餓者。32.范仲淹和陳堯佐的民本思想在兩文中分別是如何體現的?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真題匯編】2026年中考語文閱讀系列:人物傳記類文言文》參考答案1.B 2.A 3.B 4.善良的人與我交朋友,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善良的人,我不了解他們。【導語】這篇文言短文通過兩則事例展現了宋濂的耿直與智慧。第一則中,他如實回答朱元璋的詢問,體現“不隱真情”的品格;第二則中,他為茹太素辯護,既維護了言路暢通,又展現了政治遠見。文章善用對比手法:群臣“臧否”時只舉善者,體現其處世之道;面對萬言書時,與眾臣“指摘”形成鮮明反差。朱元璋從“密偵”到“詰責”再到“嘆誤”的態度轉變,側面烘托了宋濂的諫言價值。語言簡練而意蘊深遠,人物對話尤見功力,如“微景濂”之嘆,生動傳遞了明初君臣關系的微妙性。1.本題考查詞語解釋。B.“誠然,卿不朕欺”中“誠”應解釋為“確實”,整句話意思是“確實如此,你沒有欺騙我”,而不是“真誠”;故選B。2.本題考查斷句。這句話意思是“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剛剛廣開言路,怎么能重重地責罰他呢”。“彼盡忠于陛下耳”表達茹太素對皇帝盡忠這一完整意思,其后應斷開;“陛下方開言路”闡述當前皇帝廣開言路的狀況,“惡可深罪”是基于此提出不應重罰的觀點,二者間語義有遞進轉折,應斷開。故斷句為:彼盡忠于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故選A。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B.聯系原文“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可知,宋濂只舉薦善良的人,是因為他了解與自己為友的善人,而對于不善之人并不了解,并非是覺得不善之人“不值得交往”,該項對文本內容理解有誤。 故選B。4.本題考查譯句。重點詞語:善:善良的。友:交朋友。知:了解。其:那些。【點睛】參考譯文:宋濂曾經與客人飲酒,明太祖暗中派人監視。第二天,皇帝問宋濂昨天是否喝了酒,座中客人是誰,吃了什么食物。宋濂全都如實回答?;实坌χf:“確實如此,你沒有欺騙我。”(后來)皇帝偶爾召見宋濂詢問大臣們的善惡優劣,宋濂只列舉表現好的大臣?;实蹎査颍五セ卮鹫f:“好的大臣與我交友,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好的大臣,我不了解他們?!? 主事茹太素上書一萬多字?;实鄞笈?,詢問朝中大臣的意見,有人指著茹太素的奏書說:“這是對陛下不敬,這是誹謗,不合禮法。”皇帝又問宋濂,宋濂回答說:“茹太素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剛剛廣開言路,怎么能重重地責罰他呢?”不久,皇帝閱覽茹太素的奏書,發現其中確實有可行的建議。(于是)皇帝把朝臣全部召來責問,并且直呼宋濂的字說道:“如果沒有景濂,我幾乎要錯誤地責罰進言的人了?!? 5.(1)參與 (2)憑、靠 (3)訴訟事件 (4)廣博 (5)聲望 6.(1)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2)讀書人不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已經很久了。 7.毀譽不動/得喪若一/真孔子所謂大臣以道事君者 8.曹劌與樂全先生雖都出身平民,地位低微,但他們都以國事為己任,具有卓越的才能,勇于擔當的精神。【導語】這兩則選文通過不同歷史人物的言行,展現了古代士人的精神品格。【甲】文以曹劌“肉食者鄙”的批判開篇,通過三問三答凸顯其政治洞察力,長勺之戰中“一鼓作氣”的戰術更見其軍事智慧。【乙】文以樂全先生為例,強調士人當以天下為己任,其“毀譽不動”的操守與“以道事君”的原則,構成傳統士大夫的精神內核。兩文互補,前者重實踐智慧,后者重道德堅守,共同勾勒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士人精神圖譜。5.本題考查文言實詞。(1)句意:你又何必參與呢:間:參與。(2)句意:您憑借什么作戰?以:憑、靠。(3)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獄:案件。(4)句意:也不是不敏捷而且廣博。博:廣博。(5)句意:有三公輔相的聲望。望:聲望。6.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1)重點字詞:惠,恩惠;遍,遍及;從,聽從;(2)重點字詞:以,把;重,重大的事情;自任,自己的責任。7.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句意為:毀謗和贊譽改變不了他,得到和失去也一樣(坦然)對待,真正是孔子所說的用道義侍奉君王的大臣。“毀譽不動”是一個相對獨立且表意完整的語義單元,表達了一種不為外界評價所左右的態度,應和后文斷開;“得喪若一”是一個獨立的語義單元,與前文“毀譽不動”在語義上有遞進關系,應和后文斷開;“真孔子所謂大臣以道事君者”是對前面“毀譽不動,得喪若一”這種品質的高度評價和總結,將其與前面的內容劃分開,故斷句為:毀譽不動/得喪若一/真孔子所謂大臣以道事君者。8.本題考查文言文人物形象分析。根據甲文“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笨芍?,作者通過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顯示了曹劌雖出身平民百姓,地位低微,仍關心國事,是個有遠謀的人。莊公提出治理訟獄“必以情”時,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曹劌直接要求參戰,表明他是一個直言進諫,勇于擔當的人。曹劌指揮魯軍在“齊人三鼓”之后才開始反攻,曹劌在觀察了齊軍敗逃的情況之后才決定追擊,曹劌的兩個“未可”,兩個“可矣”,表現了曹劌胸有成竹,沉著思斷,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擊的時機,表明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乙語段就抨擊當時“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從反面贊揚樂全先生是一個以天下事為己任的有責任擔當的人。“公(樂全先生)為布衣,則頎然已有公輔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歸,未嘗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分析可知,樂全先生出身平民百姓,地位低微,但具有“公輔”的聲望,直言進諫具有治國才能的人。綜上分析,曹劌與樂全雖出身平民百姓,地位低微,但他們都以國事為己任,具有卓越才能,勇于擔當的人。【點睛】參考譯文:【甲】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魯莊公接見自己。他的同鄉說:“打仗的事當權者自會謀劃,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庇谑侨氤ヒ婔斍f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安身立命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辈軇セ卮鹫f:“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濒斍f公說:“祭祀神靈的牛、羊、玉帛之類的用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按照承諾的去做?!辈軇フf:“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你的?!濒斍f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辈軇セ卮鹫f:“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濒斍f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饼R軍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闭f完就向下看,查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庇谑亲窊酏R軍。【乙】嗚呼,讀書人不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已經很久了。并非他們不擅長言語,政事文學也不是不敏捷而且廣博,然而面臨大事,很少有人不忘記平常所學、失去平日所堅持的志向,這些人的氣度是狹小的。張公是一介平民百姓,但儀表堂堂已有三公輔相的聲望。從年輕時為官,到老了還沒有回來,從來不用言語討好別人,用神色諂媚別人。即使面對皇帝,也一定要心里認同后再發言。毀謗和贊譽改變不了他,得到和失去也一樣(坦然)對待,真正是孔子所說的用道義侍奉君王的大臣。9. 眼淚 叩拜,下拜 10.文天祥到了受刑的時候非常從容鎮定,對獄卒說:“我的使命(事情)完成了?!? 11.(1)忠誠愛國,體現擔當。征集萬人,奮力抵抗;(2)威武不屈。不跪強敵,以《過零丁洋》明志;(3)堅守氣節,舍生取義。面對元朝勸降,以死報國。(意近即可)【導語】這篇節選生動展現了文天祥的忠烈形象。通過“捧詔涕泣”“不拜”“南鄉拜而死”等細節,刻畫其以淚勤王的赤誠、寧死不屈的骨氣。面對元將威逼時以詩明志,臨刑前“殊從容”的舉止,凸顯儒家“成仁取義”的精神內核。文本語言簡練而張力十足,動詞運用精準(執/拜/諭),對話描寫極具戲劇性,結尾“南鄉拜”的定格鏡頭,將民族氣節升華至悲壯境界。史傳筆法虛實相生,既有史實記錄,又具文學感染力。9.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文天祥捧著詔書痛哭流淚。涕:眼淚。(2)句意:張弘范身邊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拜:叩拜,下拜。10.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到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字詞有:殊:非常;從容:從容鎮定;畢:完成。11.本題考查理解人物形象。結合第一段“江上報急,詔天下勤王。文天祥捧詔涕泣,發郡中豪杰,有眾萬人”,可知:國家危難時“捧詔涕泣,發郡中豪杰”,主動起兵勤王。這體現他忠貞愛國的品質。結合第二段“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與俱入崖山,使為書招張世杰。天祥乃以所書《過零丁洋》詩與之”,可知:面對元將張弘范時“不拜”,張弘范要他寫招降張世杰,他以《過零丁洋》來表明自己的志向。這體現他是個忠貞不屈的人。結合第三段“上知天祥終不屈也”“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愿賜之一死足矣”“南鄉拜而死”,可知:他被俘后拒絕投降,“安事二姓”,在臨刑前“南鄉拜而死”,至死心向南宋。這體現他堅守氣節,大義凜然,舍生取義的品質。【點睛】參考譯文:文天祥,字宋瑞,二十歲時考中進士,在集英殿參加策論考試?;实塾H自選拔他為第一名。在德祐初年,江南地區傳來緊急情況的報告,朝廷發布了君主危難,臣民起兵救援的詔令。文天祥捧著詔書痛哭流淚,召集本郡的豪杰之士,聚集了一萬多人的隊伍。文天祥到五坡嶺,張弘范的軍隊突然到來,文天祥倉皇出逃,千戶王惟義上前抓住了他。見張弘范,張弘范身邊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張弘范與他一起到崖山,讓他寫信去招降張世杰。文天祥就將他所寫的《過零丁洋》的詩交給張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張弘范派人護送文天祥去京師大都。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服,于是召文天祥入朝,對他說:“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說:“我受大宋恩澤,擔任宰相,怎能侍奉他姓之人呢?只愿賜我一死就滿足了?!蔽奶煜榕R刑時非常從容鎮定,對行刑的吏卒說:“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12.差役煩重/歲租弗完/日事追呼。 13. 除去 不同 ③ 14.(1)張貞觀看劉某的供詞,懷疑供詞(不實),秘密查訪(后)得到事實。(2)到(上奏)這天,(他)就穿上青衣,走出都城大門。 15.這兩句詩運用反問的修辭手法與對比的表現手法,“豈應”以反問語氣強調詩人認為張貞觀不應在山林終老?!氨Ы洕迸c“老林泉”,將張貞觀擁有經世濟民才華與他在山林中隱居的現狀進行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張貞觀胸懷經世濟民的抱負卻隱居山林的惋惜,為下文希望張貞觀能重回朝堂做鋪墊。 16.A【導語】這組古詩文從不同角度展現張貞觀形象。甲文寫其任益都知縣時改革田賦、公正斷案;乙文述其為建儲之事冒死進諫;丙詩則表達對他才華未盡情誼與期待。三者結合,立體呈現張貞觀心系百姓、忠君報國、勇于擔當的品格,也體現其在不同人生階段的作為與他人評價。12.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 本句句意:差役繁重,每年的租稅都無法繳完,官府每天都在追討催征。“差役煩重”是陳述差役狀況,與后文斷開;“歲租弗完”是說明租稅繳納情況,“日事追呼”是官府催征行為,二者為因果關系,依次斷開。據以上分析斷句為:差役煩重/歲租弗完/日事追呼。13.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1)根據“結合語境”的方法,文中說“貞觀至,履勘田畝,去荒逋”,意思是張貞觀到任后,親自勘察田畝,這里“去”后面接“荒逋”,即荒地拖欠(的賦稅),所以“去”是“免除、除去”的意思。(2)采用“關聯課內”的方法,《岳陽樓記》中“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異”是“不同”的意思。在“經三勘,無異”中,意思是經過三次審訊,沒有不同(的結果) ,所以這里“異”也是“不同”的意思。(3)運用“查閱詞典”的方法,“率以忤旨杖遣”意思是大都因為違背皇帝命令被杖責流放,這里“旨”應取詞典中“皇帝命令,詔書”的意思,所以選③。1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1)閱,查看;疑,懷疑;密訪,秘密查訪;得實,得到實情。(2)至,到;是,這 ;即,就;服,穿;步,步行。15.本題考查賞析重要詩句。“豈應抱經濟,甘自老林泉”意思是:怎能空有治國的才能,甘愿在山林泉石間老去?修辭手法角度:“豈應”一詞是反問語氣。反問的特點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此處通過反問,強烈地表達出詩人內心的想法,即張貞觀不應該在山林中老去,從而強化了情感,使語氣更加強勁有力。表現手法角度:“抱經濟”體現的是張貞觀具備經世濟民的才華和抱負,而“老林泉”描述的是他目前在山林中隱居、漸漸老去的狀態。詩人將這兩種情況進行對比,鮮明地展現出張貞觀才華未得以施展的現狀。這種對比,讓讀者更能體會到詩人的情感傾向,進而表達出詩人對張貞觀這樣一位有才華之人卻只能隱居山林的惋惜之情。同時,這種惋惜也為后文“蒼生望久懸”“圣主正須賢”,即希望張貞觀能重新回到朝堂、施展才華做了鋪墊。16.本題考查對詩文內容的理解與分析。A.甲文記錄張貞觀履勘田畝、處理劉某案等事件,是直接刻畫其為官者形象;乙文記錄張貞觀與他人的對話,也是直接展現其形象,并非間接刻畫。故選A。【點睛】參考譯文:【甲】張貞觀是沛縣人,萬歷十一年擔任益都縣知縣。在這之前,縣里田賦分配不均,差役繁重,每年的租稅都無法繳完,官府每天都在追討催征。張貞觀到任后,親自勘察田畝,免除荒田的賦稅和拖欠的租稅,按照土地肥沃貧瘠程度登記造冊,讓應服差役的人按田畝繳納稅銀來雇傭勞力,力求方便百姓。上級官員贊賞他的制度,發文讓各縣效仿。有個姓劉的人,和他的族兄爭斗,自己毀壞家中財物,向官府誣告族兄,想讓族兄抵罪。經過三次審訊,結果都一樣。張貞觀查看供詞時心生懷疑,秘密查訪得到實情。于是突然帶人捉拿劉某的家人進行審訊,案情全部暴露,最終平反了這起冤案,百姓稱贊他神明。后來張貞觀通過行取制度升任給事中。【乙】都諫張公,名叫貞觀,字惟誠,別號惺宇,世代都是徐州沛縣人。當時確立太子的旨意長期拖延未下,憂慮國事的人相繼向朝廷申訴,大都因違背旨意被杖責流放。張公說:“這是我的職責?!碑攺埞鲜钑r,對家人說:“太子是國家的根本,我要用去留來爭取這件事。給我縫制一套青色衣服,如果皇帝震怒,我不死在廷杖之下,就穿上這套衣服走出端明門?!钡搅松鲜枘翘?,他就穿上青衣,步行走出都城,朝中官員相繼設宴在道路旁為他送行,送行的車馬絡繹不絕。17.B 18.D 19.(1)(我)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中聞名顯達。(2)(先主)從成都召見諸葛亮,把死后的事情囑托給他。 20.① 感激三顧之恩,甘愿為先帝奔走效勞;②臨危受命,長期堅守,鞠躬盡瘁;③平定南方后,立即籌劃北伐,以“攘除奸兇,興復漢室”為己任;④誓死追隨劉氏父子,雖賦有“自取”之權,仍謹守臣節。【導語】這兩段文字展現了諸葛亮忠貞不渝的品格?!炯住课摹冻鰩煴怼分?,他以“布衣”自謙,回憶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表達“鞠躬盡瘁”的報國之心;【乙】文則通過劉備托孤的感人場景,凸顯諸葛亮“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赤誠。兩文一表一傳,相互映照,共同塑造了一位重情重義、忠君愛國的賢相形象,其真摯情感與高尚品格至今仍令人動容。17.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A.介詞,在/介詞,對;B.都是介詞,都是“因為”的意思;C.動詞,寫/介詞,向;D.結構助詞,的/動詞,到;故選B。18.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D.加點詞解釋不正確。“事之如父”句意:侍奉丞相就像(侍奉)父親一樣。事:侍奉。故選D。19.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翻譯句子時,要注意抓住句中的關鍵詞句,把關鍵詞句翻譯準確,另外,還要注意對特殊句式的翻譯,盡量做到通順、流暢,表意清晰。(1)句中注意重點詞語“茍全(茍且保全),于(在),聞達(聞名顯達)”要理解正確;(2)句中注意重點詞語“召(召見),屬(同‘囑’,囑托),以(把)” 要理解正確。20.本題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內容。結合【甲】文“第一段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可知,諸葛亮感激先帝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遂許先帝以驅馳,誓死效忠;結合【甲】文第二段“后值傾覆,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可知,諸葛亮在敗軍之際接受重任,臨危受命,勇擔重任,長期堅守,竭盡全力,完成先帝托付;結合【甲】文第二段“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可知,平定南方后,北伐中原,延續漢祚,以“攘除奸兇,興復漢室”為己任;結合【乙】文“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撂槠唬骸几医吖呻胖?,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可知,劉備病危時召諸葛亮托付后事,諸葛亮含淚承諾“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表明以死效忠的決心;面對劉備“若嗣子不才,君可自取”的試探,諸葛亮堅持臣子本分,選擇全力輔佐劉禪而非取而代之。【點睛】參考譯文: 【甲】我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地,只希望在亂世里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諸侯中揚名顯達。先帝不因為我身份低微,見識淺陋,反而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向我詢問當時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正趕上兵敗,在軍事上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難緊迫的關頭接受命令,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辦事謹慎,所以臨終的時候,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我接受任命以來,早晚憂慮嘆息,擔心托付給我的大事做得沒有成效,而有損于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莊稼的荒涼地方?,F在南方已經平定,兵甲已經充足,我應當勉勵統率三軍,北定中原,以便竭盡我拙劣的能力。掃除奸邪、興復漢室、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于處置日常之事,決定取舍損益,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的責任。【乙】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劉備)在永安病情加重,(于是)把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囑托給他,(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要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定國家,最終成就大事。若太子可以輔佐的話就輔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話你就自己稱帝吧?!敝T葛亮哭著說到:“我一定就我所能,精忠衛國,死而后已!”先主又下詔告誡后主說:“你與丞相一同處理事務,要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他?!?br/>21. 暗中;偷偷地;私下。 捆綁。 輕易。 認為……有氣魄。 22.B 23.(1)少年時讀書考試沒有考中,于是就投身軍中,依靠軍糧來贍養家人。(2)我聽說再少的土地,沒有不是給天子所守護的,怎么能舍棄留給賊人呢? 24.小文的建議正確。敵兵攻打銅仁寨,孫總兵卻要舍棄寨子,躲避敵兵,楊芳對此很生氣,A處填“怫然”更符合他此時的狀態;王督師詰問楊芳,楊芳為自己奮力抗敵的忠心不被理解而感傷,B處填“太息”更合適。【導語】本文通過楊芳勸阻棄寨、坦然應對問責等事件,塑造其忠勇有識的形象。以對話凸顯人物性格,如拒棄寨時的忠君之論、受審時的剛直之辭,語言簡潔卻生動。情節起伏間見其膽識,從普通士兵到官至專閫的經歷,亦顯清廷對忠勇之士的認可,寥寥數筆盡現人物風采與時代特點。2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1)句意:湖南的苗人暗中發動叛亂。竊:暗中;偷偷地;私下。(2)句意:王督師命令把楊公綁到跟前??`:捆綁。(3)句意:如果輕易放棄(營寨)。輕:輕易。(4)句意:王督師認為他的話很有氣勢(或“贊賞他的言論”)。壯:認為……有氣魄。2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辨析。句意:竟敢違抗我的法令?乃:副詞,竟然、居然。A.句意:呂蒙于是開始學習。乃:連詞,于是;B.句意:竟然不知道有漢朝。乃:副詞,竟然;C.句意: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乃:連詞,于是;D.句意:應當即位的人是公子扶蘇。乃:表判斷,是;故選B。23.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1)重點字詞有:少,年少時;就,成功;乃,于是;充,投身、加入;藉,依靠、憑借;贍,贍養。 (2)重點字詞有:咫、寸,均表示極小的意思;莫非,沒有不是;為……所,表被動;奈何,為什么、怎么;委,丟棄、舍棄;于,給。24.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此題,首先應明白四個選項的含義。怫然:生氣憤怒的樣子。喃喃:連續不斷地小聲說話。頹然:敗興、掃興的樣子。太息:嘆息,嘆氣。A處,根據前一句的語境“時游擊為孫總兵清元,欲棄寨避戒”和楊誠齋說的話“芳聞咫地寸土,莫非為天子所守者,奈何委之于戚”可知,總兵孫清元不想與賊人作戰,準備放棄銅仁寨,而當楊誠齋看到其想放棄銅仁暫避鋒芒時內心很是生氣??芍颂幱谩扳鋈唬ㄉ鷼鈶嵟臉幼樱焙线m。B處,根據語境“汝何人,乃敢抗吾法”和楊誠齋說的話“芳幼讀圣賢書,惟知忠孝字。今寨雖小,為天子所畀付,若輕棄,是違君命也。故芳欲一戰,以揚士氣,其勝之與否,自有主之者,非芳之罪。如使芳執殳效命,早裹尸馬革矣”可知,當王督師質問他為何敢于反抗時,楊誠齋據理力爭,認為銅仁寨雖然地方小,是天子所付與的,不可輕易放棄,主張奮力抗敵。說完話后“愀然長嘯”,氣憤發怒地大聲呼叫。由此可知,楊誠齋為自己奮力抗敵的忠心不被理解而感傷,壯志未酬而遺憾。此處用“太息(長聲嘆氣)”合適。【點睛】參考譯文:楊誠齋軍門(楊芳),年少時讀書參加科舉考試未能成功,于是投身行伍(加入軍隊),靠軍糧來供養家人。乾隆乙卯年,湖南苗人暗中發動叛亂,與貴州邊境相連,銅仁各地的苗人也趁機騷動,攻打銅仁寨。當時擔任游擊將軍的是孫清元總兵,他想放棄營寨躲避賊寇,楊公(楊芳)正色道:“我聽說哪怕是一尺土地一寸泥土,沒有不是天子所應守護的,怎么能把它丟棄給賊寇呢?”孫清元認為他的話很有氣勢,于是與賊寇交戰,最終卻遭遇失敗。王督師(督師為王姓官員)大怒,想將孫清元依法治罪,孫清元叩頭說:“這不是副將的過錯,都是楊芳一人的主意?!蓖醵綆熋顚罟墎恚焼査骸澳闶鞘裁慈?,竟敢違抗我的法令?”楊公從容回答:“我自幼讀圣賢書,只知道忠孝二字。如今營寨雖小,卻是天子交付的地方,如果輕易放棄,就是違背君命。所以我想拼力一戰,來振奮士氣,勝敗自有天意,這不是我的罪過。如果讓我拿起兵器效力,早就馬革裹尸了。”說完,神情嚴肅地高聲長嘯。王督師贊賞他的言論,任命他為親軍,沒過幾年,楊芳官至專閫(獨掌一方兵權)。25.后官至參知政事/猶以“先憂后樂”為己任/所著《岳陽樓記》/傳天下。 26. 知:擔任知州(古代官職用語) 躬:親自(體現范仲淹的實干精神) 名:命名(名詞活用為動詞) 猶:仍然(體現其始終如一的信念) 27.(1)堤壩建成后,海鹽產業得以振興,百姓能夠安居樂業。(2)國家大事到了這個地步,陛下應當為了國家而死。 28.例:甲詩“陽和不擇地,海角亦逢春”表現詩人樂觀豁達、不畏艱難、踏實做事的品質。乙文表現范仲淹:以“范公堤”捍海安民,體現“先憂后樂”的務實擔當(如“民復墾田,鹽城鹽業大興”)。丙文陸秀夫:以“負帝投?!臂`行忠君報國,彰顯“寧死不屈”的氣節(如“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精神內涵:鹽城文脈既有范仲淹“為民造福”的務實精神,也有陸秀夫“忠義報國”的氣節傳承,兩者共同構成“鹽城文脈”的精神內涵。【導語】這篇閱讀材料通過三則文本立體展現了鹽城文脈的精神內核。甲詩以牡丹為媒介,體現范仲淹隨遇而安的豁達胸襟;乙文實錄其筑堤治水的惠民之舉,彰顯“先憂后樂”的士人擔當;丙篇記載陸秀夫殉國的壯烈,凸顯忠義氣節。三則文本構成“達觀-務實-忠烈”的精神譜系,共同詮釋了鹽城文化中兼濟天下的入世情懷與舍生取義的崇高品格,形成剛柔并濟的地域文化特質。25.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要根據句意和句子結構進行斷句。句意是:后來他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仍以“先憂后樂”為使命,所著的《岳陽樓記》傳遍天下。“后官至參知政事”交代范仲淹的官職升遷,表意完整,后段斷開。“猶以‘先憂后樂’為己任”強調其思想主張,此處省略主語“范仲淹”,表達完整意思,后斷開?!八对狸枠怯洝穫魈煜隆敝兄髡Z為“《岳陽樓記》”,為起強調作用,后可斷開?!皞魈煜隆苯淮髌返牧鱾髑闆r。因此正確的斷句為:后官至參知政事/猶以“先憂后樂”為己任/所著《岳陽樓記》/傳天下。26.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1)句意是:擔任鹽城知州。知:此處用作動詞,擔任知州;(2)句意是:親自率領他們參與工程。躬:親自;(3)句意是:將其命名為“范公堤”。名:此處用作動詞,命名;(4)句意是:仍以“先憂后樂”為使命。猶:仍然。27.本題考查文言翻譯。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1)成:完成。興:振興。得:得以,等夠。安業:安居樂業;(2)至:到。當:應當。28.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和情感主旨。根據【甲】詩“陽和不擇地,海角亦逢春”,意思為:陽光普照大地,無論身處何方,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溫暖。泰州靠近海邊,土壤條件不好,但是春天里只要風和日麗,牡丹花也會在鹽堿地里綻放出美麗的花朵。當時范仲淹被派到基層任職,擔任西溪鎮鹽倉監,朋友紛紛為他感到委屈,但詩人用“不擇地”三字,在抒寫了牡丹不怕環境艱苦,更不懼“海角”的荒蕪和冷落,只要春光明媚,它就散發出濃郁的花香的同時,又是以牡丹花自比,雖然大材小用,也絕不挑三揀四,而是要踏實工作,同樣認為自己也能做出政績,造福百姓。由此可見范仲淹的豁達樂觀和踏實肯干的務實精神。根據【乙】文,范仲淹筑見“海潮為患”“民不聊生”于是奏請筑堤,且“躬率其役”可知,范仲淹看到海水倒灌、鹽灶都被毀壞,便奏請筑堤,親率官吏指揮,最終成功筑堤,使鹽城鹽業大興,使得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即便后來官至“參知政事”,仍然始終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己任,體現了他以民為本、造福一方,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根據【丙】文,在元兵破城、國家滅亡之際,陸秀夫“扶幼帝昺走海上”,走投無路之際,對幼帝說“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于是背負幼帝投海,以死明志,捍衛了國家尊嚴,展現了他忠誠愛國、寧死不屈的家國情懷。這三種情懷體現了“鹽城文脈”中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踏實肯干的務實精神,造福百姓的民本思想和忠君愛國的民族氣節,他們的事跡成為鹽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著后人傳承和弘揚這種家國情懷。【點睛】參考譯文:【乙】范仲淹擔任鹽城知州,見到當時海水引發災害,許多鹽灶被毀壞,百姓生活困苦。范仲淹上奏請求修筑海堤,說:“海堤修成了,鹽業大規模發展起來,百姓就得以安居樂業”。(于是他)征調數萬民夫,親自率領他們參與工程。堤壩建成后,綿延三百里,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將其命名為“范公堤”。后來他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仍以“先憂后樂”為使命,所著的《岳陽樓記》傳遍天下。【丙】陸秀夫,是鹽城人。元軍攻破臨安,陸秀夫扶著年幼的皇帝趙昺逃到海上。到了厓山,元軍包圍了他們。陸秀夫對皇帝說:“國家大事到了這個地步,陛下應當為國家而死?!庇谑潜持实弁逗W员M,后宮嬪妃以及大臣跟著一起死的有十多萬人。鹽城三元宮以前有陸秀夫讀書的地方,墻壁上題的詩還留存著。29. 探求 指“居廟堂之高” 都 救濟 30.徙并州/每汾水暴漲/州民輒憂擾。 31.(1)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2)當年大饑荒,(陳堯佐)拿出俸米做成粥供饑餓的人吃。 32.甲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現了范仲淹“先憂后樂”的民本思想;乙文中,陳堯佐賑濟災民,為百姓奏除賦稅,排除水患,可見其體恤百姓,以民為本。【導語】這兩篇文本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宋代士大夫的民本精神?!对狸枠怯洝芬浴跋葢n后樂”的哲思,將民本情懷升華為一種精神境界;《陳堯佐傳》則通過賑災、治水等具體政績,呈現了民本思想的實踐維度。二者一虛一實,相得益彰。這種思想與實踐的結合,正是宋代士大夫“經世致用”理想的生動體現。29.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1)句意: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之人的思想。求:探求。(2)句意: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進:指“居廟堂之高”。(3)句意:下屬官吏也都捐獻大米。悉:都。(4)句意:賑濟了數萬人。振:救濟。30.本題考查文言斷句。句意:調任并州時,每逢汾水暴漲,州民便憂懼不安?!搬悴⒅荨笔顷悎蜃粽{任并州的獨立事件,需單獨斷開;“每汾水暴漲”表示時間條件,與后文構成因果關系;“州民輒憂擾”是結果,需與前文分開。故斷句:徙并州/每汾水暴漲/州民輒憂擾。31.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注意重點字詞:(1)微:(如果)沒有;斯人:這樣的人;誰與歸:即“與誰歸”,同誰一道呢?(2)歲:年,當年;大饑:嚴重的饑荒;出奉米:拿出俸祿購買的米;為糜粥:煮成稀粥;食餓者:給饑餓的人吃。32.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概括。結合甲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可知,范仲淹認為真正的仁人志士應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就憂慮,在天下人享樂之后才享樂。由此可知,他主張為官者應以天下蒼生為先,將百姓疾苦置于個人得失之上,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政治理想。結合乙文“出奉米為糜粥食餓者”“奏除其稅”“造木龍以殺水怒”“植柳數萬本”可知,陳堯佐在饑荒時賑濟災民,為貧寒百姓減免賦稅,治理水患并植樹護堤。由此可知,他通過實際行動解決民生困境,處處以百姓利益為重,展現了務實恤民的民本思想。綜上,兩文均通過言論或事跡,體現了心系百姓、為民謀福的民本精神,但范仲淹側重思想境界的升華,而陳堯佐更突出具體施政的實踐。【點睛】參考譯文:【甲】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之人的思想,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表現,為什么呢?他們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被貶謫到邊遠地區就替君主擔憂。這樣入朝為官也憂慮,退居江湖也憂慮。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會快樂呢?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還能與誰同道呢?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乙】陳堯佐,字希元,考中進士后,歷任魏縣、中牟縣尉。后來擔任壽州知州時,逢年景大饑荒,他拿出自己的俸米煮成粥供饑民食用。下屬官吏也都捐獻大米,賑濟了數萬人。調任河東路后,因當地氣候寒冷百姓貧困,依靠挖煤為生,他上奏朝廷免除煤稅。天禧年間,黃河決口,朝廷起用他任滑州知州,他制造木龍來減緩水勢沖擊,又修筑長堤,人們稱作“陳公堤”。調任并州時,每逢汾水暴漲,州民便憂懼不安。陳堯佐主持修筑堤防,種植數萬株柳樹,建成柳溪,百姓因此受益。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