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真題匯編】2026年中考語文閱讀系列:歷史事件類文言文(2025·河南·一模)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甲】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膚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泵魅招旃珌?,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br/>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br/>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绷畛跸拢撼歼M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乙】徽宗立,以日食求言。渙之對曰:“求言非難,聽之難;聽之非難,察而用之難。今國家每下求言之詔,而下之報上,乃或不然,以指陳闕失為訕①上,以阿諛佞諂為尊君,以論議趨時為國是②。志士仁人知言之無益也,不復有言,而小人肆為詭譎可駭之論。愿陛下虛心公聽,言無逆遜③,唯是之從,事無今昔,唯當為貴,人無同異,唯正是用。則人心說,治道成,天意得矣?!钡坌廊谎蛹{。(節選自《宋史·王渙之傳》。有刪改)【注釋】①訕:諷刺,挖苦。②國是:國家的正確方針政策。③遜:謙遜,恭順。1.下列對兩個文段中加點詞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中的“欲”是“想要”的意思,與“夕日欲頹”(《答謝中書書》)中的“欲”意思不同。B.“門庭若市”中的“若”是“好像”的意思,與“皆若空游無所依”(《小石潭記》)中的“若”意思相同。C.“益”有“水漫出來”“富足”“增加”“好處”“更加”等義項,根據語境推測,“志士仁人知言之無益也”中的“益”是“富足”的意思。D.“說”有“陳述”“言論”“勸說”“高興”等義項,根據語境推測,“則人心說”中的“說”是“高興”的意思。2.把甲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3.甲文中對齊威王著墨不多,應答過程中的“善”字可謂語約義豐。請結合上下文,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分析“善”字的表達效果。4.甲乙兩文的勸諫方式、勸諫內容不同,但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請結合選文具體分析,完成下面的表格。人物 勸諫方式 勸諫內容 勸諫效果鄒忌 類比說理 ②,指出齊王被蒙蔽的事實。 齊王接受勸諫并懸賞求諫,齊國由此內政修明,各國紛紛朝見。王渙之 ① ③ ④(用自己的話概括)(2025·安徽池州·一模)【甲】①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泵魅招旃珌?,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②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br/>③王曰:“善?!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衲苊娲坦讶酥^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乙】①羽之①,小字兀里,幼豪爽不群,長嗜學,通諸部語。太祖②經營之初,多預軍謀。天顯③元年,渤海平,時人心未安,羽之蒞事勤恪,威信并行。②太宗④即位,上表曰:“我大圣天皇始有東土,擇賢輔以撫斯民,不以臣愚而任之。國家利害,敢不以聞。渤海昔畏南朝⑤,阻險自衛,居忽汗城。今去上京遼邈,既不為用,又不罷戍,果何為哉?先帝因彼離心,乘釁而動,故不戰而克。天授人與,彼一時也。遺種浸以蕃息,今居遠境,恐為后患。梁水之地,乃其故鄉,地衍土沃,有木鐵鹽魚之利。乘其微弱,徙還其民,萬世長策也。彼得故鄉,又獲木鐵鹽魚之饒,必安居樂業。然后選徒以翼吾左,突厥、黨項、室韋⑥夾輔吾右,可以坐制南邦,混一天下,成圣祖未集之功,貽后世無疆之福。”表奏,帝嘉納之。是歲詔徙東丹國民于梁水時稱其善。(選自《遼史·列傳第五》,有刪改)【注釋】①羽之:耶律羽之,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堂弟。②太祖:遼太祖耶律阿保機。③天顯:遼太祖的年號。④太宗:遼太宗耶律德光。⑤南朝:當時中國北方政權對宋朝的稱呼。下文的“南邦”也指宋朝。⑥突厥、黨項、室韋:均是北方少數民族。5.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朝服衣冠 服: (2)能面刺寡人之過 刺:(3)擇賢輔以撫斯民 賢: (4)故不戰而克 克:6.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兩處需要斷句,請在相應位置用“/”標出。是 歲 詔 徙 東 丹 國 民 于 梁 水 時 稱 其 善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2)乘其微弱,徙還其民,萬世長策也。8.結合【甲】【乙】兩文的內容,簡要概括鄒忌與耶律羽之都勸諫成功的共同原因。(2025·四川綿陽·一模)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幢?,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可以一戰。戰則請從?!?br/>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br/>(《曹劌論戰》)【乙】鄖①人軍于蒲騷②,將與隨、絞、州、蓼③伐楚師。莫敖④患之,曰:“盍⑤請濟師于王?”斗廉⑥對曰:“師克在和,不在眾。商、周之不敵⑦,君之所聞也。成軍⑧以出,又何濟焉?”莫敖曰:“卜之?”對曰:“卜以決疑,不疑何卜?”遂敗鄖師于蒲騷。(選自《左傳·桓公十一年》,有刪改)【注釋】①鄖(yún):古國名。②蒲騷:鄖國地名。③隨、絞、州、蓼:均為國名。④莫敖:楚國官職名,掌管軍旅之事。⑤盍:何不。⑥斗廉:楚國大夫。⑦商、周之不敵:商不敵周。據史書記載,商紂王軍事實力遠超周武王,結果卻被周武王所滅。⑧成軍:整頓軍隊。9.下列每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又何間焉 時時而間進B.必以信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C.鄖人軍于蒲騷 已而之細柳軍D.君之所聞也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誦讀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A.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氣,再而,三而/竭。D.一鼓/作氣,再而,三而/竭。11.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作戰時,智者能抓住機會,巧者能果斷決策。曹劌既是“智者”也是“巧者”。B.曹劌認為“可以一戰”與斗廉認為不必請求增援,他們作出判斷的依據是一致的。C.【甲】【乙】兩篇文章揭示了一個共同的道理:在戰爭中英明的君主的作用及其重要性。D.【甲】文將曹劌與鄉人進行對比,以突出曹劌愛國、護國的責任感和政治熱忱。12.把第Ⅰ卷文言文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②卜以決疑,不疑何卜?(2025·山東濟寧·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鄭同北見趙王。趙王曰:“子南方之傳士也,何以教之?”鄭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問?雖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對乎?臣少之時,親嘗教以兵。”趙王曰:“寡人不好兵?!编嵧驌崾盅鎏於χ唬骸氨烫煜轮癣傧惨?,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嘗以兵說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許由②乎?許由無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傳;欲宗廟之安,壤地不削,社稷之血食乎?’王曰:‘然。’‘今有人持萬金之財,時宿于野、內無孟賁③之威,外無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裼袕娯澲畤魍踔馗嬉岳韯t不可說以義則不聽。王非戰國守固之具,其將何以當之?王若無兵,鄰國得志矣。”趙王曰:“寡人請奉教?!?br/>(選自《戰國策·趙策三》,有刪改)【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②許由:堯舜時代的賢人。③孟賁(bēn):戰國時期衛國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1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和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欲宗廟之安”中的“宗廟”與“居廟堂之高”中的“廟堂”都是指“朝廷”。B.“臣少之時”與“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兩個句子中,“之”的意義和用法相同。C.“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與“故不錯意也”的“意”,都是“在意”的意思。D.“削”的本義指用刀斜著去掉物體的表層,“壤地不削”這句話意思是國家的領土不被侵占。14.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鄭同曾經跟隨父親學過兵法,所以才敢主動拜見趙王談兵法。B.鄭同用兵法游說的結果是魏昭王和趙王都沒有接受。C.文章以人物對話的方式,生動形象地塑造了鄭同善于辭令、機智聰慧、謙虛文雅的形象。D.本篇闡明了《戰國策》的一個要旨:世界上如果僅有王道和仁義,而沒有謀略和兵法,那么傷害侵略隨之而來、國將不國、一切都會不安全。15.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需斷句處相應的字母依次填寫到答題卡上。今有A強貪B之國C索王之地D告E以理則不可F說以義則不聽。16.借助下面資料,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王非戰國守圉之具,其將何以當之?《說文解字》圉(yǔ):①養馬的地方;②邊陲;③防御。 當(dāng):①擔任;②承擔;③相稱;④阻擋17.請結合《唐雎不辱使命》,簡述同為勸諫君王,唐雎和鄭同的勸諫方式有何不同?(2025·湖南邵陽·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共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節選自《出師表》)【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绷撂槠唬骸俺几医吖呻泞僦?,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②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節選自《先主托孤》)【注釋】①股肱:用以比喻輔佐的大臣。②敕:告誡,囑咐。18.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遂許先帝以驅馳 高可二黍許C.屬以后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D.召亮于成都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19.下列對句子的翻譯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翻譯:(我)在兵敗危難的時候接受任命,擔當重任。理解:這句話寫出了諸葛亮在國家危難之時被委以重任。B.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翻譯:(只希望)在亂世里茍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理解:這句話表現了諸葛亮消極避世、自命清高。C.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翻譯:如果他不成才,你可以取代他。理解:這句話表現了劉備對諸葛亮充滿信任和對蜀國前途命運的擔憂。D.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翻譯:你和丞相一起治理國家,對待他要像對待父親一樣。理解:這句話表現了劉備對劉禪的諄諄告誡,父子之情和君臣之情躍然紙上。20.下列對甲、乙兩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諸葛亮多次提到“先帝”,表達了對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拳拳之心,溢于言表。B.乙文中直接表達諸葛亮效忠劉備父子的句子是“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C.甲文中諸葛亮回顧往事,一方面表達自己對先帝的感激以及對蜀漢的忠誠;另一方面激勵劉禪以先帝為榜樣,勵精圖治。D.乙文中“先主托孤”的史實在甲文中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來概括,此事距諸葛亮出山已有二十一年了。21.閱讀了甲、乙兩文后,有人為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的忠誠點贊,也有人認為諸葛亮對劉氏父子是愚忠。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的看法。(2025·甘肅隴南·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題目。【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節選自《魚我所欲也》)【乙】公孫儀①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孫儀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魚,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彼必不能長給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節選自《初譚集·廉勤相》)【注釋】①公孫儀:春秋時魯穆公的宰相。②即:如果。③下人:遷就他人。22.解釋下列加點詞。(1)萬鐘于我何加焉 (2)是亦不可以已乎(3)則免于相 (4)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23.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行道之人弗受/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 B.蹴爾而與之/夫子嗜魚而不受者C.鄉為身死而不受/公孫儀不受 D.萬鐘于我何加焉/將枉于法24.翻譯下列句子。(1)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2)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25.閱讀文章,回答下面問題。(1)請簡要分析【甲】文段中“鄉為身死而不受”一句反復出現的作用。(2)【甲】文中“不受嗟來之食”的窮人與【乙】文中“不受魚”的公孫儀是否一樣都持有“本心”?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24-25八年級上·湖北黃岡·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A)。(選自《孟子》)【乙】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B),于是紂乃重刑辟,有炮烙①之法。用費仲為政。費仲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②。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西伯③歸乃陰修德行善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西伯滋大,紂由是稍失權重。王子比干諫,弗聽。商容④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微子⑤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逼时雀?,觀其心。箕子⑥懼,乃詳⑦狂為奴,紂又囚(C)。周武王于是遂率諸侯伐紂。(選自《史記·殷本紀》,有刪減)【注釋】①炮烙:一種酷刑。③西伯:本指西方諸侯之長。因商王任命周文王為西伯,后專指周文王。②④⑤⑥惡來、商容、微子、箕子:都是人名。⑦詳:同“佯”,假裝。26.請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文言語句 方法提示 解釋(1)委而去之 課內遷移法:相委而去 ①(2)乃強諫紂 語境推斷法:多音字,此處讀“qiǎng” ②(3)西伯滋大 查閱詞典法:①液汁;②滋味;③培植;④益,更加;⑤濁。(摘自《文言文詞典》) ③ (填序號)(4)乃陰修德行善 根據成語推斷法:陽奉陰違 ④27.請將“之”“矣”“者”分別還原到文中括號處。A.( ) B.( ) C.( )28.請為乙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29.請將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30.根據【甲】文對戰爭獲勝要素的論述,簡要概括乙文中周武王打敗商紂王的原因。(2024·河南周口·模擬預測)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甲】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乙】禮部尚書江夏王①道宗從太宗征高麗,詔道宗與李勣②為前鋒,及濟遼水克蓋牟城③,逢賊兵大至,軍中僉④欲深溝保險,待太宗至,徐進。道宗議曰:“不可。賊赴急遠來,兵實疲頓,恃⑤眾輕我,一戰可摧。昔耿弇⑥不以賊遺君父;我既職在前軍,當須清道以待輿駕。”李勣大然其議。乃率驍勇數百騎,直沖賊陣,左右出入,大破之。(選自《貞觀政要》,有刪改)【注釋】①江夏王:江夏,在今武漢江夏。李道宗被封為江夏王。②李勣(jì):唐初名將,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③蓋牟城:古地名,故址在今遼寧撫順。④僉(qiān):都、皆。⑤恃:倚仗。⑥耿弇(yǎn):后漢茂陵人,字伯昭,從光武帝為大將軍,多次征戰,光武帝即位后,授建威大將,封好畤侯。31.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文言語句 方法提示 解釋①公問其故 成語推斷法:無緣無故②及濟遼水克蓋牟城 課內遷移法:及下船(《湖心亭看雪》)③大破之 查閱詞典法:①打破,使損壞;②破除,去掉;③突破,破例;④打敗,攻克;⑤耗費,破費。(《古典漢語詞典》) 填序號:32.把甲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彼竭我盈,故克之。33.甲文段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運用了“春秋筆法”。請結合小貼士及甲文段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進行賞析。【小貼士】“春秋筆法”為孔子所創,也稱“微言大義”,即在敘事時不直接表明態度,而是暗含褒貶,委婉地表達作者的觀點和傾向。34.曹劌和李道宗都是隨君主征戰,且最終都能夠戰勝敵人,請結合兩個文段內容說說二者在作戰策略上有何相似之處,并簡要分析。《【真題匯編】2026年中考語文閱讀系列:歷史事件類文言文》參考答案1.C 2.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 3.內容上:表現齊威王心胸開闊、善于納諫的明君形象;結構上:為下文齊威王頒布政令、獎勵進諫之人做鋪墊。 4.①直言/直接勸諫 ②將自己與城北徐公比美的生活小事類比國家大事/將自己受蒙蔽的情況與齊王處境進行類比 ③條理清楚地指出“求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虛心公聽”等建議 ④宋徽宗欣然采納了王渙之的建議【導語】這篇閱讀材料選取了《鄒忌諷齊王納諫》和《宋史·王渙之傳》兩個經典文段,通過對比展現了中國古代勸諫藝術的智慧。甲文以鄒忌“比美”的日常小事為切入點,運用類比推理揭示君王易受蒙蔽的道理,體現了婉諷的巧妙;乙文則直陳時弊,指出“求言易而行言難”的政治困境。兩文雖勸諫方式不同(婉諷vs直諫),但都抓住了“聽言納諫”這一治國要義,展現了古代士人“以道事君”的政治智慧。文本語言精煉,對話生動,在對比中凸顯了勸諫藝術與君臣關系的多元面向。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含義。C.“志士仁人知言之無益也”中的“益”應是“好處”“益處”的意思,而不是“富足”的意思。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句子的翻譯能力。文言文的翻譯一般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字詞:群臣吏民:指朝廷的大臣、各級官吏和百姓。面刺:“面”是名詞作狀語,意為“當面”;刺: 指責、批評。寡人:君主的自稱,意為“寡德之人”,這里指齊威王。過:過錯、錯誤。上賞:“上”表示 “上等的”“最高的”;“賞”即“獎賞”“賞賜”。3.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表達效果。根據題干要求,需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分析。內容上,結合“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鄒忌詳細地闡述了自己受蒙蔽的原因,并類比齊王可能受到的蒙蔽,而齊王的“善”字,是對鄒忌這一番論述的回應,體現出齊王認同鄒忌所說的自己受蒙蔽的情況,以及愿意改變這種狀況的態度,由此可看出齊威王是一個心胸開闊、善于納諫的明君;結構上,先是鄒忌發現自身受蒙蔽,進而類比到齊威王也可能受蒙蔽,然后向齊威王進諫,齊威王以“善”回應,最后頒布政令?!吧啤弊痔幱谶@個情節鏈條的中間位置,它使得整個情節的發展不顯得突兀,而是自然流暢地從進諫環節過渡到了納諫并鼓勵進諫的環節。如果沒有“善”字所體現的鋪墊,那么齊威王直接頒布政令就會顯得過于突然,讀者也難以理解齊威王做出這一決策的動機和背景。由此,“善”字在結構上通過體現齊威王的態度轉變、實現邏輯上的合理銜接以及推動情節的自然推進,為下文齊威王頒布政令、獎勵進諫之人做了很好的鋪墊。4.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概括。①王渙之直接針對徽宗求言一事,發表自己的看法,直陳利弊,屬于直諫。從“渙之對曰:‘求言非難,聽之難……’”可以看出他直接闡述觀點,沒有借助其他故事類比,因此可填寫直言或直接勸諫。②結合【甲】文“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笨芍u忌將自己與城北徐公比美的生活小事類比國家大事 ,把自己受蒙蔽的情況與齊王的處境進行類比。從個人生活瑣事自然延伸到國家治理層面,指出齊王可能因為身邊人的各種心態而無法得知真實情況,被蒙蔽很深,從而委婉地勸諫齊王要廣開言路,聽取不同意見。③王渙之指出當前求言存在的問題,即“下之報上,乃或不然,以指陳闕失為訕上,以阿諛佞諂為尊君,以論議趨時為國是”,導致志士仁人不再進言,小人肆意發表詭譎言論。并建議徽宗“虛心公聽,言無逆遜,唯是之從,事無今昔,唯當為貴,人無同異,唯正是用”,即提出了“虛心公聽”等建議;④文中“帝欣然延納”表明徽宗欣然接受了王渙之的勸諫,說明王渙之的勸諫讓徽宗認可并欣然采納了他的建議。【點睛】參考譯文:【甲】鄒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容貌光艷美麗。(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美呢?”他的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問他的小妾說:“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小妾說:“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和他坐著談話,鄒忌問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啊。 ”又過了一天,徐公前來拜訪,(鄒忌)仔細地端詳他,自己覺得不如他美;再照著鏡子看看自己,更覺得遠遠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我的小妾認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于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比不上徐公美??墒俏业钠拮悠珢畚?,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及身邊的近臣,沒有一個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不懼怕大王的,國內的百姓,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嚴重了!”齊威王說:“說得真好?!庇谑窍铝艘坏烂睿骸八械拇蟪?、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能夠上書勸諫我的,得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并能傳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獎賞。”政令剛一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熱鬧;幾個月以后,還不時地有人偶爾進諫;一年以后,即使想進言,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戰勝了敵國。【乙】宋徽宗即位,因為出現日食而征求臣下的意見。龔渙之回答說:“征求意見并不困難,難的是聽取意見;聽取意見也并不困難,難的是考察這些意見并加以采用。如今國家每次下達征求意見的詔令,但下面回報上面的情況,卻往往不是那么回事。把指責朝廷的缺失看作是詆毀皇上,把阿諛奉承看作是尊敬君主,把迎合時俗的議論看作是符合國家大計。有志向有道德的人知道進言沒有什么益處,就不再進言了,而小人卻肆意發表怪誕可怕的言論。希望陛下虛心公正地聽取意見,言論無論言辭是冒犯還是恭順,只要是正確的就聽從;事情無論現在還是過去,只要恰當就可貴;人無論與自己意見相同還是不同,只要正直就任用。這樣,人心就會喜悅,國家治理的道路就會成功,也就符合天意了?!被实鄹吲d地采納了他的意見。5. 穿戴 指責 品德高尚的人 戰勝 6.是歲/詔徙東丹國民于梁水/時稱其善 7.(1)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嚴重了。(2)趁著他們國家微弱的時候,將他們的百姓遷回故鄉,這是萬世長遠的計策。 8.①鄒忌與耶律羽之都敢于勸諫、善于勸諫;②兩位君主都具有廣開言路的胸襟和果斷行事的理政智慧。【導語】這篇文言對比閱讀選取了《鄒忌諷齊王納諫》與《遼史·耶律羽之傳》兩個經典文本,展現了古代臣子的勸諫智慧。甲文通過鄒忌“比美”的生活小事引出治國大道理,以類比說理見長;乙文則直陳時弊,提出徙民安邊的具體策略,以務實對策取勝。兩文共同體現了古代謀臣善用“以小見大”“因勢利導”的勸諫藝術,以及統治者從善如流的政治智慧。文本對比鮮明,既有文學性又具歷史價值,適合培養學生文言閱讀與思辨能力。5.本題考查實詞。(1)句意: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2)句意: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刺:指責。(3)句意:選擇賢能的人來輔助治理這些百姓。賢:品德高尚的人。(4)句意:所以沒有經過戰斗就攻克了(渤海國)??耍簯饎?,攻克。6.本題考查斷句。句意:這一年,(皇帝)下詔把東丹國的百姓遷徙到梁水,當時的人都稱贊這件事做得好。“是歲”表示“這一年”,是時間狀語,可單獨斷開;“詔徙東丹國民于梁水”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表達“下詔遷徙東丹國的百姓到梁水”這一事件;“時稱其善”則是說當時的人們稱贊這件事,與前面的句子在意思上有一定的間隔,所以應在“梁水”后斷開。即斷句為:是歲/詔徙東丹國民于梁水/時稱其善。 7.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1)觀:看;蔽:受蒙蔽;甚:很,非常,嚴重。(2)乘:趁著;徙:遷徙;策:計策,策略。8.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鄒忌:在【甲】文中,根據第②段鄒忌入朝見威王時說:“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可知,他由自身經歷說起,以生活小事類比國家大事,從自己受蒙蔽推及齊王受蒙蔽,這種委婉又巧妙的方式,既讓齊王容易接受,又清晰地指出問題所在,體現出善于勸諫。同時,面對齊王,他能大膽進諫,體現了敢于勸諫的品質。 耶律羽之:在【乙】文中,根據第②段太宗即位后,耶律羽之上表說:“我大圣天皇始有東土,擇賢輔以撫斯民,不以臣愚而任之。國家利害,敢不以聞。渤海昔畏南朝,阻險自衛,居忽汗城。今去上京遼邈,既不為用,又不罷戍,果何為哉?先帝因彼離心,乘釁而動,故不戰而克。天授人與,彼一時也。遺種浸以蕃息,今居遠境,恐為后患。梁水之地,乃其故鄉,地衍土沃,有木鐵鹽魚之利。乘其微弱,徙還其民,萬世長策也。彼得故鄉,又獲木鐵鹽魚之饒,必安居樂業。然后選徒以翼吾左,突厥、黨項、室韋夾輔吾右,可以坐制南邦,混一天下,成圣祖未集之功,貽后世無疆之?!笨芍敿毞治霾澈F狀,從歷史、地理、資源、后患等多方面闡述遷徙東丹國民的必要性和好處,條理清晰、論據充分,展現出善于勸諫。而且他大膽向太宗表奏關乎國家發展的重要建議,體現出敢于勸諫。據此可概括為:鄒忌與耶律羽之都敢于勸諫、善于勸諫。齊王:根據【甲】文第③段中,齊王聽了鄒忌的勸諫后,立刻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可知,從這道命令可以看出,齊王積極鼓勵大家進諫,具有廣開言路的胸襟。根據“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可知,齊國政治得以改善,說明齊王果斷將接受勸諫的決定付諸實踐,具有果斷行事的理政智慧。 遼太宗:根據【乙】文第②段中“表奏,帝嘉納之。是歲詔徙東丹國民于梁水”可知,耶律羽之的表奏呈上后,遼太宗馬上贊賞并采納,還在當年就下詔遷徙東丹國民,這體現出遼太宗能接納臣子建議,有廣開言路的胸襟,同時迅速將建議轉化為行動,表現出果斷行事的理政智慧。據此可概括為:兩位君主都具有廣開言路的胸襟和果斷行事的理政智慧。【點睛】參考譯文:【甲】鄒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麗。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同城北徐公比,哪個更美?”他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美,就又問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誰美?”妾說:“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邊來,鄒忌同他坐著談話,又問他:“我和徐公誰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庇诌^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端詳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美麗;再照鏡子看看自己,更覺得遠遠不如。晚上躺著想這件事,說:“我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妾認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br/>于是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嬪妃和身邊的親信,沒有不偏愛您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不害怕您的;全國的老百姓沒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來,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齊威王說:“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上書勸諫我的,可得中等獎賞;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傳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獎賞?!泵顒傁逻_,群臣都來進諫,門前、院內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后,還偶爾有人來進諫;一年以后,就是想進諫,也沒什么可說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到這種情況,都到齊國來朝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戰勝敵國。【乙】耶律羽之,小字兀里,幼年時性格豪爽,與眾不同,長大后愛好學習,通曉各個部落的語言。遼太祖開始創建經營基業的時候,(耶律羽之)多次參與軍事謀劃。天顯元年,渤海國被平定,當時人心還沒有安定下來,耶律羽之處理政事勤勉恭敬,威望和信譽一并樹立起來。遼太宗即位后,(耶律羽之上表說):“我們大圣天皇開始擁有東部土地的時候,選擇賢能的人來輔助治理這些百姓,不因為我愚笨而不任用我。國家的利益和危害,我怎敢不向您匯報呢。渤海國從前畏懼南朝,憑借險要的地勢來自我保衛,居住在忽汗城?,F在(忽汗城)距離上京遙遠,(渤海國百姓既)不能為我們所用,(我們)又不能停止在這里的戍守,到底是為了什么呢?先帝因為他們人心離散,趁著機會發動進攻,所以沒有經過戰斗就攻克了(渤海國)。上天授予(我們土地和人民),這是那一時的情況。(渤海國)遺留下來的百姓逐漸繁衍增多,現在居住在偏遠的地方,恐怕會成為日后的禍患。梁水一帶的土地,是他們的故鄉,那里土地平坦肥沃,有木材、鐵礦、食鹽、漁業等資源帶來的利益。趁著他們力量微弱,把他們的百姓遷徙回來,這是千秋萬代的長遠計策啊。(他們)回到了故鄉,又獲得了木材、鐵礦、食鹽、漁業等豐富的資源,一定會安居樂業。然后挑選軍隊來輔助我們的左側,讓突厥、黨項、室韋在我們的右側輔佐,這樣就可以穩坐而控制南方的宋朝,統一天下,完成圣祖沒有完成的功業,留給后世無邊無際的福澤。”表章上奏后,皇帝贊許并采納了他的建議。這一年(皇帝)下詔把東丹國的百姓遷徙到梁水,當時的人都稱贊這個做法好。9.D 10.C 11.C 12.①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占有,一定把它們分給別人。②占卜是用來解決疑惑的,沒有疑惑的話又何必占卜呢?【導語】這兩段文言文都出自《左傳》,通過戰爭場景展現了古代軍事智慧。【甲】文《曹劌論戰》通過“長勺之戰”刻畫了平民謀士曹劌的軍事才能,他提出“一鼓作氣”的戰術思想,并強調“忠之屬也”的政治基礎。【乙】文則通過楚國大夫斗廉之口,提出“師克在和,不在眾”的軍事理念。兩文共同揭示了古代戰爭取勝的關鍵:既要有正確的戰術策略(如把握戰機),更要有堅實的政治基礎(如取信于民、內部團結)。文中通過人物對話展現智慧,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主題,體現了《左傳》善于通過具體戰例闡發深刻軍事思想的特點。9.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參與/間或、偶然;B.實情/誠信;C.駐軍、駐扎/軍營;D.都是“聽到”的意思;故選D。10.本題考查斷句。這句話的意思是“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 。“一鼓”“再”“三”分別對應第一次擊鼓、第二次擊鼓、第三次擊鼓,是句子的主語部分,“作氣”“而衰”“而竭”是謂語部分,所以正確的斷句是“一鼓 / 作氣,再 / 而衰,三 / 而竭”。故選C。11.本題考查理解內容。C.甲文強調取信于民以及把握戰機等在戰爭中的重要性,乙文強調軍隊團結在作戰中的重要性,兩篇文章并未突出“英明的君主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該選項錯誤。故選C。12.本題考查翻譯語句。注意關鍵詞:①專:獨自占有;以:把;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人,省略了“之”,指代衣食這類東西。②卜:占卜;以:表目的,用來 ;決疑:解決疑惑;何卜:何必占卜。【點睛】參考譯文:【甲】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庇谑侨氤ヒ婔斍f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濒斍f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辈軇セ卮鹫f:“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濒斍f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誠心(合理裁決)?!辈軇セ卮鹫f:“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br/>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還不行?!钡鹊烬R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饼R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闭f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乙】鄖國人的軍隊駐扎在蒲騷,準備和隨、絞、州、蓼四國一起進攻楚國軍隊。莫敖擔心這件事。莫敖說:“何不向君王請求增兵?”斗廉回答說:“軍隊能夠獲勝,在于團結一致,不在于人多。商朝敵不過周朝,這是您所知道的。整頓軍隊而出兵,又增什么兵呢?”莫敖說:“那我們占卜一下(看看結果如何)?”斗廉回答說:“占卜是用來解決疑難的,既然沒有疑惑,為什么還要占卜呢?”于是就在蒲騷打敗鄖國軍隊。13.D 14.B 15.CDF 16.大王您如果沒有爭戰之國所具有的防御裝備,又將用什么去抵御它們呢? 17.唐雎:針鋒相對,直言相諫。鄭同:迂回曲折,委婉勸諫。【導語】本文選自《戰國策·趙策三》,通過鄭同與趙王的對話,展現了戰國時期謀士的智慧與辯才。鄭同以兵法為切入點,勸諫趙王重視軍事力量,強調在亂世中,僅靠仁義難以保全國家。他通過類比和反問,指出若無兵備,國家將面臨被侵吞的危險。文章語言簡潔有力,對話生動,體現了戰國時期謀士的機智與策略。同時,文章也反映了《戰國策》的核心思想:在紛爭不斷的時代,謀略與兵法是國家生存的必備手段。鄭同的勸諫方式直接而有力,與唐雎的委婉勸諫形成鮮明對比。13.本題考查文言實詞。A.“欲宗廟之安”中“宗廟”本指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這里代指國家;“居廟堂之高”中“廟堂”指朝廷。二者含義不同,A選項錯誤。B.“臣少之時”中“之”是結構助詞,可譯為“的”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中“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二者意義和用法不同,B選項錯誤。C.“臣故意大王不好也”中“意”是“意料、猜測”的意思 ;“故不錯意也”中“意”通 “措”,“錯意”即“在意”。二者意思不同,C選項錯誤。故選D。14.本題考查理解內容。B.從文中“趙王曰:‘寡人請奉教?!笨芍?,趙王最終接受了鄭同的建議,所以“鄭同用兵法游說的結果是魏昭王和趙王都沒有接受”這一說法錯誤。故選B。15.本題考查斷句。這句話意思是“現在有貪婪強橫的國家向大王索要土地,用道理去告知它不行,用道義去勸說它也不聽”。“強貪之國”是主語部分,“索王之地”表達完整意思,其后應斷開;“告以理則不可”“說以義則不聽”結構相似,是并列關系,各自表達完整意思,中間應斷開。所以斷句處為 CDF 。16.本題考查翻譯語句。王: 指趙王;非:如果沒有 ;戰國:指爭戰之國;守圉:防御 ;之:結構助詞,的;具:指裝備。17.本題考查理解內容。唐雎:針鋒相對,直言相諫。面對秦王以“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的威脅,唐雎毫不畏懼,以“布衣之怒”回應,列舉專諸、聶政、要離等刺客的事例,表明“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的決心,最后“挺劍而起”,直接表明自己將效仿這些刺客,與秦王同歸于盡,迫使秦王屈服。這種勸諫方式直接、強硬,毫不迂回,體現了唐雎的勇敢和堅定。鄭同:迂回曲折,委婉勸諫。鄭同拜見趙王,趙王表示“寡人不好兵”,鄭同沒有直接反駁,而是先 “撫手仰天而笑”,引起趙王的興趣,然后以魏昭王為例,接著說“王之行能如許由乎?許由無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傳;欲宗廟之安,壤地不削,社稷之血食乎”,通過對比許由,引導趙王思考自己肩負的責任,再以“今有人持萬金之財,時宿于野,內無孟賁之威,外無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作類比,說明國家沒有軍事力量保護就會面臨危險,最后得出“王若無兵,鄰國得志矣” 的結論,讓趙王認識到軍隊的重要性。整個過程中,鄭同沒有直接說趙王應該如何做,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逐步引導趙王自己得出結論,體現了他的機智和善于辭令。【點睛】參考譯文:鄭同北上拜見趙王。趙王說:“您是南方的博學之士,來這里有何見教?”鄭同回答說:“我是南方一個鄙陋無知的人,有什么值得您向我請教。當然盡管如此,大王您已經把問題擺在了我面前,我又怎么敢不回答呢?我年輕的時候,父親曾教給我兵法。”趙王說:“我不喜歡兵法?!编嵧犃诉@話拍手仰天大笑,他說:“兵法本來就是天下最狡詐的人喜歡的東西,我原來就猜想大王您不喜歡它。我早先也曾用兵法游說過魏昭王,昭王也說:‘我不喜歡。’我就說:‘大王的行為能比得上許由嗎?許由并沒有被世俗的名利牽累,所以不接受堯的禪讓??墒乾F在大王已經接受了先王遺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持祖先的靈魂不受侵擾,國家的領土不被侵占,社稷之神得到祭祀嗎?’魏昭王說:‘那是當然的?!矣终f,現在如果有人帶著隨侯之珠,持丘出產的美玉,揣著萬金之財,一個人獨自在野外露宿,本身沒有孟賁那樣的威武、荊慶那樣的果斷,身邊也沒有強弓利箭來防御,那么不超過一個晚上,就會被人害死的?,F在有強大貪婪的國家進逼大王的邊境,向大王索取疆土,曉之以理、動之以義,它們都不會聽從,在這種情況下,大王您如果沒有爭戰之國所具有的防御裝備,又將用什么去抵御它們呢?大王您如果不講求用兵的策略,那么鄰國的野心就會得逞了?!壁w王說:“寡人請求你多加指教。”18.A 19.B 20.D 21.示例:我認為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的忠誠并非愚忠。從甲、乙兩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在國家危難之時被委以重任,他以謹慎的態度和卓越的才能,為蜀漢的興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對劉備父子的忠誠是基于知遇之恩和共同理想的追求,而非盲目的愚忠。他的忠誠中也包含著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以及對個人信念的堅持。因此,諸葛亮的忠誠是值得贊揚的。【導語】本題通過《出師表》和《先主托孤》兩段文言文,展現了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的忠誠與責任感。甲文中,諸葛亮回顧先帝的知遇之恩,表達了對蜀漢的堅定忠誠,并激勵劉禪勵精圖治;乙文則通過劉備托孤的場景,進一步凸顯了諸葛亮的忠貞與擔當。兩文相輔相成,既體現了諸葛亮的智慧與謀略,也揭示了他對劉氏父子的深厚情感。文章通過歷史事件的敘述,展現了諸葛亮在亂世中的堅守與奉獻,令人深思其忠誠的真諦。18.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辨析。A.都是介詞,表原因,可譯為“因為”;B.動詞,答應/副詞,表示約數,可譯為“左右、上下”;C.動詞,同“囑”,囑托/名詞,類;D.介詞,相當于“到”“至”/介詞,相當于“對”“向”;故選A。19.本題考查句子翻譯與理解。B.“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體現了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質。在當時亂世,他只是暫居南陽,并非消極避世,后來劉備三顧茅廬,他出山相助,可見他并非自命清高、不愿入世;故選B。20.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分析。D.根據【甲】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可知,“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指的是從“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公元207年 )到他寫《出師表》(公元227年)的時間間隔,而不是“‘先主托孤(公元223年)’距諸葛亮出山已有二十一年”;故選D。21.本題考查觀點看法。由【甲】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乙】文“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可知,諸葛亮的忠誠基于劉備對自己的知遇之恩和朋友之間的信任;結合【甲】文“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共復漢室,還于舊都”可知,劉備去世后,諸葛亮繼承其遺志致力于完成復興漢室的大業,因此,他的忠誠還基于他們共同追求的政治理念——實現一個更加公正、有序的社會。因此,諸葛亮的忠誠不僅是出于個人對劉備父子的知遇之恩和信任,也是對共同理想的堅持,包含著他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示例: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的忠誠更多地體現了一種基于理想主義和個人情感的深度承諾,而非簡單的“愚忠”。他的行為既是對朋友的信任回應,也是對自己政治信仰的堅守。這種忠誠超越了個人利益,是為了更大的目標服務,具有很高的道德價值和社會意義。【點睛】參考譯文:【甲】我本來是一介平民,在南陽務農。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只怕先帝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F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兇惡的敵人,恢復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于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袆、董允等人的責任了。【乙】章武三年春天,劉備在白帝城的永安宮病重,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把身后事情囑托給他,劉備對諸葛亮說:“先生你的才能超過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國家,最后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如果太子劉禪可以輔佐的話,那就拜托你輔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話,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敝T葛亮流著眼淚說:“臣一定會竭盡所有輔佐的力量,獻上忠貞的節操,堅持到死為止!”劉備又下詔告誡劉禪說:“你和丞相共掌國事,要像侍奉父親一樣侍奉他!”22. 益處 停止 被罷免 整個 23.C 24.(1)先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所認識的窮困的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意近即可)(2)這是懂得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 25.(1)①構成排比,強化“舍生取義”這一品質的重要性,使論證更富有氣勢;②與后文形成對比,突出強調了任何時候都不能失去“本心”的觀點。(任答一點,合理即可)(2)示例一:不一樣。窮人面對“嗟來之食”,寧可餓死也不受,他身上所流露的是骨氣、是“本心”;公孫儀不徇私受賄這是好的,但其出發點是怕自己因受魚而被免相,歸根結底還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所以公孫儀并非持有“本心”。示例二:一樣。窮人面對“嗟來之食”,寧可餓死也不受,他身上所流露的是骨氣,是“本心”;公孫儀認為接受了別人送的魚,執法就有失公正,這表現了他不徇私受賄、廉潔奉公的思想性格。所以說他們一樣都持有“本心”。【導語】這篇文言文通過甲文和乙文兩段內容,分別探討了“本心”與“自恃”的主題。甲文通過對比“嗟來之食”與“萬鐘之祿”,強調了人在面對誘惑時應堅守本心,不為外物所動;乙文則通過公孫儀拒魚的故事,闡明了“恃人不如自恃”的道理,強調了自律與獨立的重要性。兩篇文章均以簡潔的語言和生動的例證,深刻揭示了人在面對利益時應保持的道德操守與自我約束,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22.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1)句意: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加:益處。(2)句意:這種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已:停止。(3)句意:我就會被罷免宰相。免:被罷免。(4)句意:全國的人都爭相買魚來獻給他。一:整個。23.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之:助詞,的/代詞,代指公孫儀;B.而:連詞,表修飾,不譯/連詞,表轉折,但;C.受:都是動詞,接受;D.于:介詞,對于/介詞,在……方面;故選C。24.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注意重點字詞:(1)鄉:通“向”,先前、從前;受:接受;窮乏者:窮困的人;得:通“德”,感激。(2)明:明白;恃:依靠。25.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概括。(1)結合“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可知,“鄉為身死而不受”在文段中反復出現三次,構成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排比的運用增強了文章的氣勢,突出強調了人們在先前為了義甚至可以舍棄生命也不接受不合理的東西,強化了“舍生取義”這一品質對于人的重要性,使論證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同時,“鄉為身死而不受”所體現的是人們先前堅守義的態度,而后文“今為宮室之美為之”“今為妻妾之奉為之”“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描述的是現在人們為了物質享受等而改變了之前的堅守,前后形成鮮明的對比。由此可知,通過這樣的對比,更突出地強調了人不能為了功名利祿等而喪失自己的“本心”,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堅守“本心”的觀點。 (2)示例一:結合甲文中“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可知,窮人面對那種沒有禮貌、吆喝著給的食物,即使是處于饑餓、可能會餓死的困境下也不愿意接受,這體現出窮人身上所具有的骨氣,他們堅守著自己內心對于尊嚴和道義的認知,這正是“本心”的體現。結合乙文中“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彼必不能長給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可知,公孫儀不接受別人送的魚,是因為他擔心接受魚后會有遷就他人的表現,進而歪曲法律,最終導致自己被罷免宰相之位。他考慮的更多是接受魚后對自己官職和能否長期有魚吃的影響,其出發點歸根結底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而不是出于對道義等“本心”的純粹堅守。由此可知,窮人面對“嗟來之食”所體現的是真正的“本心”,而公孫儀并非持有“本心”,二者不一樣。示例二:結合甲文中“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可知,窮人在面對無禮的施舍時,寧愿餓死也不接受,這展現出他們身上的骨氣,對自身尊嚴和道義的堅持,這種堅守就是“本心”的體現。結合乙文中“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可知,公孫儀清楚地認識到如果接受了別人送的魚,就會在執法時失去公正,因為接受賄賂會讓他不得不遷就他人,從而破壞法律的公平。他不接受魚,正是為了維護法律的公正和自己為官的原則,這表現了他不徇私受賄、廉潔奉公的思想性格。這種對原則和公正的堅持,也是一種“本心”的體現。由此可知,無論是窮人面對“嗟來之食”時的堅守,還是公孫儀不接受魚所體現的為官原則,都表明他們一樣都持有“本心”。【點睛】參考譯文:【甲】一碗飯,一碗湯,得到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餓死。如果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別人(吃),就是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踩踏過給別人(吃),就連乞丐也會不屑一顧。優厚的俸祿卻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所認識的窮困的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為了(道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為了(道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為了(道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所認識的窮困的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羞惡之心。 【乙】公孫儀做魯國的宰相并且特別喜歡吃魚,全國的人都爭相買魚來獻給他,公孫儀卻不接受。他的弟子勸諫說:“您喜歡吃魚卻不接受別人的魚,這是為什么呢?”他回答說:“我正因為愛吃魚,所以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別人獻來的魚,一定會有遷就他們的表現;有遷就他們的表現,就會歪曲和破壞法律;歪曲和破壞法律,我就會被罷免宰相。雖然(我)愛吃魚,(但)他們必定不會再長久地給我送魚,我又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如果我不接受(別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盡管(我)愛吃魚,我能夠長期自己供給自己魚。”這是明白了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也明白了靠別人為自己,不如自己為自己的道理。26. 丟下,舍棄 極力地 ④ 暗地里 27. 矣 者 之 28.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 29.惡來善于毀謗,喜進讒言,諸侯因此更加疏遠了。 30.甲文強調了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和”,而乙文中的商紂王忠奸不分,重用讒臣,專橫殘暴,人心盡失,因此亡國。【導語】這篇文言文選段包含了《孟子》與《史記·殷本紀》中的內容,通過“天時、地利、人和”的論述闡明了戰爭取勝的關鍵在于人心的凝聚和德行的修養?!都住范瓮ㄟ^具體事例強調“人和”的重要性,提出得道多助的觀點,而《乙》段以商紂王的荒淫無道導致諸侯叛離,最終被周武王推翻為例,生動展現了失道寡助的結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整體文章強調了道德與人心的重要性,是對古代政治智慧的深刻闡述。26.本題考查實詞含義。(1)聯系課文,“相委而去”意思是“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委:丟下,舍棄、放棄。據此可知“委而去之”中的“委”也理解為“丟下、舍棄、放棄”?!拔ブ本湟猓簵壋嵌幼摺?br/>(2)“強”讀作“qiǎng”,常理解為“勉強、盡力、竭力”。根據語境推斷:紂王不聽從大臣的建議,于是比干冒死進諫;據此推測“乃強諫紂”中的“強”理解為“極力地”?!澳藦娭G紂”句意:(比干)就極力勸諫紂王。(3)查閱詞典可知,“滋”有如下釋義①液汁;②滋味;③培植;④益,更加;⑤濁。根據查閱詞典法確定選④,“西伯滋大”意思是西伯(周文王)的勢力更加壯大;滋:更加。(4)“陽奉陰違”指表面上遵從,暗地里違背;陰:暗地里。根據成語推斷法,據此推斷“乃陰修德行善”中的“陰”理解為“暗地里”?!澳岁幮薜滦猩啤币馑际牵ㄎ鞑┚桶抵行摒B品德施行善政。27.本題考查文言虛詞。A.“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A)”意思是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句尾表示肯定語氣,只要作戰就一定能勝利;故使用表示肯定語氣的“矣”;B.“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B)”意思是百姓怨恨紂王,諸侯中有背叛了紂王的人;此處表示“……的人”,故選擇助詞“者”;C.“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C)”意思是箕子恐懼,就假裝瘋癲去給人家當奴隸,紂又把他囚禁起來。此處“囚”的是人,箕子;故使用代詞“之”。28.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合語法,然后斷句。句意:商容是一個賢人,百姓們敬愛他,紂卻黜免了他。“商容賢者”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表明商容是一個賢人;“百姓愛之”表明了百姓對商容的態度,句意完整;“紂廢之”表明了紂王對商容的態度,句意完整;故斷為: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29.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善:善于,擅長;讒:讒言;以:因為;益:更加;疏:疏遠。30.本題考查理解與概括。根據甲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可知,戰爭獲勝的關鍵要素是“人和”,即得民心,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結合乙文中商紂王“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用費仲、惡來等奸臣,百姓怨聲載道,諸侯紛紛背叛,如“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諸侯以此益疏”可知,商紂王重用讒臣,專橫殘暴,失去了人心,是典型的“失道者寡助”;結合“王子比干諫,弗聽”“微子數諫不聽”“剖比干,觀其心。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可知,面對王子比干、微子等賢臣的勸諫,商紂王不僅不聽,還殘忍地剖比干之心,導致賢臣或死或逃,商紂王忠奸不分進一步失去人心,使得其統治集團內部也不再團結,商紂王拒諫失去了“人和”這一關鍵要素;結合“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表明西伯注重修養德行,與商紂王形成鮮明對比,得到了諸侯的支持和歸附,是“得道者多助”,具備了戰勝商紂王的重要條件。【點睛】參考譯文:(甲)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乙)百姓怨恨、諸侯有的背叛了紂王,于是紂加重了刑罰,設置了一種名叫炮格的酷刑。還用費仲管理國家政事。費仲善于阿諛,貪圖財利,殷國人都不來親近。紂又任用惡來。惡來善于毀謗,喜進讒言,諸侯因此更加疏遠了。西伯回國,暗地里修養德行,推行善政,諸侯很多背叛了紂而來歸服西伯。西伯的勢力更加強大,紂因此漸漸喪失了權勢。王子比干勸說紂,紂不聽。商容是一個賢人,百姓們敬愛他,紂卻黜免了他。微子屢次勸諫,紂都不聽,于是微子就和太師、少師商量,然后離去了。比干說:“做臣子的,不能不冒死勸諫?!庇谑菑娏裰G紂。紂發怒說:“我聽說圣人的心有七個孔?!庇谑瞧书_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來觀看?;涌謶?,就假裝瘋癲去給人家當奴隸,紂又把他囚禁起來。周武王這時就率領諸侯討伐紂。31. 原因 等到 ④ 32.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 33.①畫線句中用“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僅僅8個字就刻畫出了魯莊公毫無謀略、急于求成、輕率寡謀的特點,盡顯“肉食者鄙”,雖未評價,卻暗含貶義。②畫線句中兩句“未可”和兩句“可矣”,言簡意賅,卻表現出曹劌善于把握戰機,并且處事謹慎果斷,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體現出褒揚之意。 34.曹劌和李道宗都注重士氣,講究作戰的時機。由甲文段中曹劌在對方三鼓后士兵勇氣消耗完,己方的勇氣正旺盛時出擊;在看到對方戰車的車輪痕跡很亂,望見他們的軍旗也已經倒下了,才下令追擊他們??梢姴軇ピ趹鹇陨仙朴谶x擇出擊、追擊的時機。由乙文段中李道宗正確判斷了對方士兵的狀態,及時出擊,可見他善于選擇出擊的時機。由此可知二者都注重士氣,善于把握作戰時機。【導語】《曹劌論戰》和《貞觀政要》的片段都展示了古代名將通過深思熟慮和審時度勢而取勝的智慧。曹劌通過對戰爭節奏的把握、敵軍狀態的觀察,以及對戰況階段的精確判斷贏得勝利。李道宗則抓住敵軍長途奔襲疲憊不堪之機,果斷發動進攻,形成優勢戰果。二者的作戰策略相似之處在于善于觀察敵情、準確把握戰機,并采用果敢決策迅速行動,從中彰顯出軍事指揮藝術和智慧謀略的關鍵。3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1)成語推斷法:無緣無故,形容(事物)沒有一點原因。故:原因。據此,“公問其故”中“故”可理解為“原因”。句意: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2)課內遷移法:“及下船”意思是等到下船的時候。及:等到。據此,“及濟遼水克蓋牟城”中“及”可理解為“等到”,句意:等到他們渡過遼水,攻克了蓋牟城。(3)查閱詞典法:確定選④打敗,攻克。句意:大敗敵軍。32.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注意重點詞語:彼,代詞,指齊軍方面;盈,充沛,飽滿,這里指士氣旺盛;克:戰勝。3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句子賞析。結合“公將鼓之。劌曰:‘未可?!R人三鼓。劌曰:‘可矣?!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的內容,從“公將鼓之”和“公將馳之”這兩處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莊公在戰斗中的決策顯得非常急躁和缺乏深思熟慮。當戰斗剛開始,魯莊公就急于擊鼓進軍,這顯示出他缺乏對戰局的全面觀察和冷靜判斷。同樣,在齊軍敗退時,他又急于追擊,沒有考慮到敵人可能設下的埋伏或陷阱。這種急于求成、輕率寡謀的行為,通過“公將鼓之”和“公將馳之”這兩個簡短的描述,就被生動地刻畫出來,盡管文中沒有直接對魯莊公進行評價,但讀者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對他的貶義態度,這正是“春秋筆法”中“微言大義”的體現。 另外,曹劌的兩次“未可”和兩次“可矣”的回應,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劌在戰斗中表現出極高的軍事才能和冷靜的判斷力。他深知士氣在戰斗中的重要性,因此當齊軍三次擊鼓后士氣低落時,他才建議魯莊公發起進攻。同樣,在追擊敵人時,他也非常謹慎,先下車查看敵人的車轍是否混亂,再登上車軾觀察敵人的旗幟是否倒下,以判斷敵人是否真正敗退。這種謹慎果斷、善于把握戰機的行為,通過曹劌的簡短回應被生動地展現出來,并且透露出作者對曹劌的褒揚之意。綜上分析可知,甲文段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通過簡潔明快的語言,運用“春秋筆法”的技巧,成功地刻畫出了魯莊公的急躁輕率和曹劌的謹慎果斷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并且暗含了作者對兩者的不同評價和態度。這種寫法既含蓄又深刻,充分體現了“春秋筆法”的精髓。3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結合甲文中“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文中“不可。賊赴急遠來,兵實疲頓,恃眾輕我,一戰可摧。昔耿弇不以賊遺君父;我既職在前軍,當須清道以待輿駕”可知,曹劌和李道宗都深知士氣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在甲文段中,曹劌明確提出了“夫戰,勇氣也”的觀點,他通過觀察齊軍的士氣變化,選擇在對方三鼓后士兵勇氣消耗殆盡,而己方士氣正旺盛時發起進攻,最終取得了勝利。同樣,在乙文段中,李道宗也正確判斷了敵軍的士氣狀態。他認為敵軍遠道而來,疲憊不堪,且倚仗人多而輕視唐軍,因此果斷決定發起突襲,最終大破敵軍。此外,曹劌和李道宗都善于把握作戰的時機。在甲文段中,曹劌不僅在選擇出擊時機上表現出色,還在追擊敵人時展現了謹慎果斷的一面。他通過觀察齊軍敗退時的車輪痕跡和軍旗狀態,準確判斷了敵軍的真實情況,才下令追擊,避免了因盲目追擊而陷入敵軍的埋伏。同樣,在乙文段中,李道宗也展現出了善于把握作戰時機的才能。他敏銳地察覺到敵軍遠道奔襲后的疲憊和輕敵心理,果斷決定發起攻擊,并且親自率領驍勇的騎兵直沖敵軍陣中,最終取得了大勝。綜上所述,曹劌和李道宗在作戰策略上的相似之處主要體現在注重士氣和善于把握作戰時機上。他們都深知士氣是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在戰斗中始終關注著士氣的變化;同時,他們也善于根據戰場形勢和敵軍狀態的變化來選擇合適的作戰時機,從而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據此概括作答即可。【點睛】參考譯文:甲魯莊公和曹劌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與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钡鹊烬R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饼R國軍隊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向下看,查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軾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庇谑亲窊酏R軍。戰勝齊軍后,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窮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設下埋伏。我看他們車輪碾過的痕跡散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決定追擊他們?!?br/>乙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跟隨唐太宗征伐高麗,唐太宗命李道宗和李勣先鋒。等到他們渡過遼水,攻克了蓋牟城之后,敵軍大舉進攻,軍中人都建議挖深溝以求保險,等唐太宗到了,再慢慢攻打他們。李道宗堅決反對,說:“不行,敵軍遠道而來,士兵已經疲憊不堪了,他們倚仗人馬多,所以輕視我們。其實,一次戰斗就可以摧毀他們。漢時,耿弇不把敵軍留給漢光武帝處置。我們既然是先鋒,就應當清除敵人,為陛下開路,等待他的到來?!崩顒薹浅Y澩囊庖姟S谑抢畹雷诼暑I幾百名驍勇善戰的騎兵,徑向敵人的陣地沖去,左右出擊,大敗敵軍。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