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0張PPT)課堂導入品讀經典,點亮人生。前面我們領悟了《論語》的諄諄教誨,懂得了《大學之道》的三綱、八目 。 今天我們再來感受一下孟子的思想。齊讀孟子語錄, 這些耳熟能詳的文字,字字珠璣,讀來蕩氣回腸、振聾發聵,這就是——民貴君輕不愧圣,性善氣正真完人。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學習目標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積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礎知識,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賞析本文寫法方面的特點,把握孟子的論辯藝術;體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論和仁政論在當下的現實意義。知人論世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 ,字 ,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 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 ”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后人追封為“ ”。孟子的著作收錄于《 》一書。該書是記錄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認為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屬先秦 散文集。書中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國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戰國軻子輿民貴君輕亞圣孟子語錄體孟子思想民本思想: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仁政學說:仁,據孟子解釋,就是“人心”。第一、親民。孟子主張統治者要“與百姓同之”,“與民同樂”。第二、用賢良。“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 “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權。孟子公開宣揚“民為貴”、“君為輕”的口號,提倡在一定的范圍調和統治者和勞動人民的關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統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孟子思想及人之幼”的推恩辦法來治民。第五、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對一切殘民以逞的暴君污吏進行嚴正的譴責,力圖把現實的社會發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軌道上來。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他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思想哲學思想——性善論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政治思想——仁政論保民而王;民貴君輕。價值觀——舍身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時代背景春秋戰國時代,政治經濟發生劇變,王權衰落,諸侯爭霸,割據混戰的局面對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嚴重阻礙。于是有思想的知識分子,面對現實的社會、人生等問題,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和思想。當是之時,秦用商鞅,楚魏用吳起,齊用孫子、田忌。天下方務于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諸子百家春秋戰國時代,政治經濟發生劇變,王權衰落,諸侯爭霸,各國開放政權以延攬人才。又因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難。社會發生劇變,民生苦痛日增。于是有思想的知識分子,面對現實的社會、人生等問題,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和思想。隨著教育的推廣、思想的自由出現了諸子爭鳴,百家蜂起的局面。史上稱這一時期為“諸子百家”時期。 此時期出現了中國思想史上的第一批思想家。其中包括儒家代表孔孟,道家創始人老莊、法家的韓非子等等,給中國文學史留下了寶貴的思想遺產。孟子作為位非常有抱負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識到當時的時代特征和趨勢,創建了自己的學說。與孔子一樣,他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并推行于天下。而當時各個思想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紛紛游說各國諸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子開始周游列國,游說各國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張。預習檢測初讀文本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rúyāonàchù tìwùcè yǐn明確字音。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惻隱(cè)內交(nà) 要譽(yāo) 羞惡(wù)釋題“忍人”,狠心對待別人。“不忍人之心”,指憐愛別人的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觀點,即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本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認為,人人都有仁、義、禮、智這四種善端,把它們發揚光大,我們就會成為堯舜這樣的圣人。相反,若任其泯滅,我們就會墮落為禽獸。這就是他的“性善論”,“王道論”是“性善論”在政治學上的運用。本章是最能體現孟子“性善論”的篇章。 文意疏通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譯文: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先王有憐愛別人的心,于是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愛別人的心實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 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轉動東西一樣容易了。狠心對待別人那么,就用運轉,轉動(于)掌上狀語后置句施行研讀文本孟子提出什么論點?你認為孟子論點的提出有什么特點?明確提出觀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開門見山,直接擺出觀點,中心明確,言簡意賅,并提綱挈領地引起下文的論證,下文以此為依據展開論證。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譯文: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了,都有驚駭恐懼,哀痛憐憫(別人的不幸)的心;這不是想和孩子的父母結交的原因,不是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的原因,也不是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這樣(產生這種恐懼同情心理)。突然驚駭,恐懼同“納”,結交求取厭惡這樣狀語后置句哀痛,憐憫表因果,……的原因所以:(1)用來……的;(2)表因果,……的原因狀語后置非……也,表否定判斷,不是……同鄉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譯文: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謙遜,推讓判斷句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之:補充音節,無實義指事理的對與錯研讀文本孟子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來論證他的觀點的?舉例論證,舉百姓的例子,更有說服力。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怵惕惻隱之心”即“悲憫之心”,是一種博大的情懷,它促使人關注身邊的人、事物,乃至世界,從而關注人生的意義。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譯文: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萌芽,發端取獨這就像判斷句四肢研讀文本從文中可以看出,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應包括哪四個方面?這四方面分別是儒家什么思想的開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別是仁之端、義之端、禮之端、智之端,是仁義禮智的開端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譯文: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表轉折名作動,傷害通“燃”流通,指泉水涌出如果安定侍奉賓語前置一切,所有在自身研讀文本孟子如何論證這四端的重要性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①比喻論證,更加生動形象地指出四端的重要性、后天擴充發展的重要性。“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②對比論證,通過有無“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對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③假設論證,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研讀文本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之心”,為何還要“擴而充之”?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之心,人性本善,但人也受后天影響,私欲膨脹,傷人害己,所以需要加強充實。說明,從理論基礎來說,孟子的確是主張從天賦性善論,但從實踐來說,他還是重視后天努力的作用的。在孟子看來,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仍存在私欲膨脹的問題,這會導致善的本性逐漸泯滅,所以必須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導人們自覺地擴大充實自己的“四端”研讀文本從文中你能看出孟子提出這一觀點的目的嗎?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為了推廣仁政。這個觀點體現了孟子“性善論”由于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孟子是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研讀文本仁心仁政明確觀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結合先王“仁政”,得出因“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政”的結論“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能輕松自如地治理好天下。研讀文本你覺得孟子的觀點對不對?它對現代社會有什么積極意義?孟子對人性充滿了信心。他認為仁、義、禮、智的發源都在人的內心,人本然地擁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擁有不忍人之心一樣,這是孟子“性善論”主張的體現,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聯系到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社會狀況來歷史地看問題,主張人性本善,強調天賦道德,推行仁愛政治,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其實,到任何時代,這些比鼓吹人性本惡,放棄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善行天下,無論世界怎么變化,環境如何復雜,善良必然是社會的底色。性善論,對于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拓展延伸孟子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1、孟子性善論、仁義論在現實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導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系,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鼓舞人們發揮主體能動性,自覺地接受教化與環境的培育與熏陶,將社會道德作為人的行為的自覺規范,促進人們道德責任感的形成。拓展延伸孟子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2.孟子他強調治國要愛民、與民同憂同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深刻地闡述了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要借鑒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吸取孟子以民為本思想的精華,不斷培養熱愛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寫作思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四心惻隱---仁羞惡---義辭讓---禮是非---智四端行 仁 政擴充“四端”正:足以保四海反: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寫作思路論證思路:由開頭至“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見解,認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會大治。由“所以謂人皆有不認人之心者”至“非惡其聲而然也”,舉例證明中心論點。從“由是觀之”到文末。闡述“四端”,并將其與“仁、義、禮、智”相配論述,并指出擴充“四端”的重要性。論證特點(1)開門見山,直接擺出觀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確,言簡意賅,并提綱挈領地引起下文的論證,下文以此為依據展開描寫。(2)思路清晰嚴謹,邏輯性強,很有說服力。本文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發,以人突然看見小孩子將要掉入井里的反應為依據,論證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進而論述“四端”對為人處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運用嚴密的邏輯推理,層層推進。(3)文章綜合運用了多種論證手法。本文雖然篇幅較短,但是運用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強調了人性本善及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形象生動,論證靈活。如文章列舉的“孺子將入于井”的例子,以及文中由“猶”“若”引出的比喻論證,成功有力,使整篇文章邏輯嚴謹,一氣呵成。(4)語言節奏明快、氣勢磅礴、富有感染力。全文鮮明地論說了人性與仁政之間的關系,語言簡練,節奏明快,既有鮮明的觀點,又進行了有力的論述,特別是排比句式的運用更加使得語言氣勢磅礴,加大了說理的力度。主題歸納本文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文章在強調后天教養的重要性時,也闡釋了“不忍人之心”對個人和國家的重要作用。失去同情和憐憫之心的人,永遠都不會體會王道。正如孟子所說,性本善。你的生活深度取決于你對年幼者的呵護,對年長者的同情,對奮斗者的憐憫體恤,對弱者及強者的包容。孔子追求剛毅,曾子追求弘毅,孟子追求不屈,溫良的基因已經早早存在于中國人的骨子里。總結升華探討研究問題探究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擴而充之”,二者是否矛盾?(1)不矛盾。(2)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因私欲膨脹,導致善的本性逐漸泯滅。所以,必須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導人們自覺擴大充實自己的“四端”。觀點爭鳴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體現了他的“性善論”思想,即主張人性向善,重視道德修養的自覺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卻提出了“性惡論”,即主張人性本惡,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認為哪種說法更有利于道德的發展呢 觀點一:孟子的“性善論”是從正面激勵人奮發向上、自覺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發展。孟子把道德觀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強調了人性本善;在主體的道德修養中,孟子又強調了“為仁由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個人揚善棄惡、積極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觀點爭鳴觀點二:荀子的“性惡論”強調借助禮儀規范來加強人的道德修養,重視利用客觀條件進行教育和學習,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發展。荀子認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處,所以要加強后天的學習和改造,從而造就完善的人格。觀點爭鳴觀點三:二者各有長短,二者互補更利于道德的發展。清代學者錢大昕說:“孟言性善,欲人之盡性而樂于善;荀言性惡,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雖殊,其教人以善則一也。”即兩種理論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去惡向善。其中,孟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內在依據,認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動性,卻忽視了人道德修養的必要性和被動性;荀子強調道德修養的被動性,卻忽視了主體向善的主動性和可能性。二者相互補充,既能鼓勵人注重自我道德修養,又能加強對人外在的道德約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道德。觀點爭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