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山處處埋忠骨》(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教材分析《青山處處埋忠骨》位于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該單元以“責任”為主題。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為:通過課文中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它是根據史實創作的一篇描寫人物的記敘文。文章內容分為驚聞噩耗和艱難抉擇兩個部分,表現了毛主席作為普通父親的真實情感和身為國家領袖的偉大胸懷。學情分析文章的歷史背景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這一時期與學生現在生活的時代隔著兩三輩人的距離。學生們對抗美援朝的史實、對毛主席和毛岸英的生活經歷,并沒有太多了解,只能依靠有限和抽象的語言,進行想象。對于文中毛主席失去長子的痛苦,同學們能與生活聯系,有一定的感悟。但是,對于毛岸英勇赴國難、為國犧牲的高尚舉動,對于毛主席以大局為重的偉大胸襟,同學們都有些難以理解。教學目標學生能在課文的第二部分,找出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他的內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了解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英雄人物故事,并結合課文內容和英雄人物故事,說說對“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理解。通過學習,學生能感受革命先輩們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課前準備1.學生查找抗美援朝戰爭中印象深刻的英雄人物,并練習講述。2.拓展文章《岸邊英魂 高山忠骨》,豐富對于這一史實的感性認識。教學流程視頻導入由“接英雄回家”的視頻,引入本文第二部分——艱難抉擇。主席內心我會悟1.引導學生回顧體會人物內心的方法——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2.引出情感天平。3.出示閱讀任務:默讀讀課文第二部分,用橫線畫出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作批注,體會主席的內心變化。4.小組根據以下格式交流:請大家跟我看,我找到的是這處: (句子),這是對主席的 描寫,從這段話我體會到主席 的內心,情感天平向(父親/領袖)一側傾斜。5.個人按格式要求匯報。(1)“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一句引導:先請發言學生讀出相應情感,其他學生評價并再次朗讀;教師語言引導:語言是有畫面的,盡管主席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和眷戀,但這份悲痛和眷戀早已寫在主席的動作和神態中......請全班再用朗讀聲,讀出主席心中的悲痛。體會情感天平向父親一側傾斜。(2)“‘兒子活著不能相見......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吧。’”一句引導:先請學生說說感受到的人物內心;再補充相關資料:根據規定,以毛岸英的職位,是可以直接將遺體運回國內的,為什么毛主席還要猶豫,引出主席的顧全大局;配樂描述、師生接讀這一部分。體會情感天平向領袖一側傾斜。(3)“秘書將電報記錄稿......”一句引導:學生發言后,另請學生讀出相應的情感,其他同學根據評價標準評價;再請全班讀出主席內心的悲痛、眷戀。體會情感天平又向父親一側傾斜。6.根據天平的幾次搖擺,體會主席糾結、復雜的內心,并分析出主席的常人情感和偉人胸懷。7.根據“淚濕枕巾”的細節,想象主席做決定當晚的語言、動作、神態。8.出示主席珍藏的遺物圖片,再次深入體會主席的常人情感與偉大胸懷。(三)英雄故事我會講請學生上臺講述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英雄人物故事,其他同學結合評價標準,作出評價。教師配樂補充抗美援朝志愿軍犧牲的人數、楊根思、邱少云、冰雕連戰士的故事等資料,再描述:他們和文中的毛岸英一樣,用生命譜寫出英雄的贊歌,也應證著文中末尾毛主席的批示——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四)結合課文和英雄人物故事,理解批示。教師解釋“馬革裹尸”。學生結合課文和資料,說出對批示的理解。(五)升華感悟由革命先輩的責任與擔當,引入單元導語: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的責任是什么?師引導:在肩負責任的同時,不要忘了革命先輩們曾經的犧牲,繼而出示緬懷先烈的視頻。(六)結語課后,請將英雄的故事繼續流傳下去吧!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