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4*《延安,我把你追尋》導學案 課題 延安,我把你追尋 課型 新授課教學目標 1.認識“延、昔”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背誦詩歌。 3.了解全詩結構,理解詩中的具體事物的象征意義。 4.領會延安精神,使學生懂得發揚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中的重點語句,了解詩中所說的具體事物的含義及延安精神的內涵。2.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課前準備 準備關于南泥灣的歌曲和延安的相關圖片。(教師) 2.按照預學案要求預習課文,搜集相關資料。(學生)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教學提示一、介紹背景,談話導入(用時:5分鐘) 1.談話導入,板書題目,教 師學生齊讀課題。 2.出示詩歌寫作背景,簡介延安。師生共同交流。 3.教師提出思考:“我”為什么要追尋延安? 1.齊讀課題。 2.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 并聆聽老師簡介,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 3.帶著思考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朗讀整個題目時要注 意停頓,且讀得響亮而堅定。(延安,/我把你/追尋)二、初讀詩歌,掃清字詞(用時:8分鐘) 1.范讀詩歌。 2.課件出示重點詞語,小組內自學自檢生字詞。 延安 昔日 雨后春筍 茅屋 土炕 一旦 明媚 3.全班有感情地齊讀詩歌。 聆聽示范朗讀,聽準字 音,畫出停頓。 (1)自由讀課文,找出課件出示的詞語。 借助工具書讀準字音并理解詞語。能自己解決的自己解決,有難度的小組成員 之間互讀詞語、互相糾正。 每組選代表在班級匯報交流。 3.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教師示范讀文前要提示學生邊聽邊畫好詩歌的停頓;在掃清詞語障礙時, 要注意強調讀音準確,如“镢頭”第一個字是二聲。三、品讀詩歌,體味延安精神(用時:20分鐘) 1.自由讀第1節詩歌,邊讀邊思考,你從這節詩中讀懂了什么? 2.指導學生交流。 3.寫句子,完成學習卡: 像________________的魚兒,在追尋 __________________。 4.指名朗讀、全班齊讀第1節詩。提示:要讀出迫切感。 5.小結學法。抓住重點詞語、修辭方法體會含義及表達的情感。 6.嘗試背誦第1節詩歌。7.自由讀第2節詩歌,說說這節詩歌都寫了哪些事物。 8.出示“南泥灣開荒”“楊家嶺講話”的老照片,簡介時代故事。 9.思考:作者是單純地要追尋“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這四個地方嗎?作者真正想要追尋的是什么呢?本節詩中的“你”指的是誰? 10.簡單講解詩歌中運用借代的修辭方法的句子。11.組織小組齊讀詩歌第2節內容。 12.借助學習卡,小組內自學第3~6節詩歌。集體交流。 13.全班朗讀第5、6節詩歌。 14.分節朗讀全篇詩歌。 1.自由朗讀詩歌第1節。交流自己讀懂的內容。 2.交流讀詩感受。(從修辭方面) 3.仿照第1節詩歌寫句子,完成學習卡第一部分后,全班交流展示。 4.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第1節。 5.嘗試自己總結詩歌的學習方法。 6.背誦第1節詩歌。 7.有感情地朗讀第2節詩 歌,找到詩中所寫的事物。8.一邊看圖一邊聆聽教師簡介“南泥灣開荒”“楊家嶺講話”的故事。 9.再讀課文,思考并回答 問題:作者不是單純地要追尋這四個地方,是要追尋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10.一邊聽老師講解,一邊體會詩歌。并思考本詩中的四個地方都指代的是什么。11.小組成員齊讀第2節詩歌。 12.小組內共同自主學習詩歌第3~6節的內容,完成學習卡第二部分內容,交流 學習成果。 13.齊讀詩歌第5、6節。14.六名同學分節朗讀詩歌。 1.教學時,提示學生從修辭方面入手感受詩歌所要 表達的情緒:把“我”對延安的追尋比作燕子對春光的追尋與小樹對雨露和太陽的追尋。從而表現了“我”對延安追尋的急迫和必要。 2.教師鼓勵學生打開思維,大膽想象,根據提示進行仿寫,全班交流展示。3.介紹故事時,可引導結合課前自己搜集的資料,加深理解。 4.對借代這種修辭方法的講解不宜過多、過深,重在讓學生多讀,然后體會。 5.自主學習時,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并巡視,相機指導。四、總結全文,深入思考(用時:5分鐘) 1.說一說:你認為“延安精 神”都包括什么?2.擴展:聯系自己的生活、學習實際,談一談怎樣把延安精神發揚光大。3.帶著對延安精神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1.讀文后思考并回答“延安精神”都包括什么。 2.結合實際談一談怎樣把延安精神發揚光大。 3.感情飽滿地朗讀詩歌。 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延安精神”,由此啟發學生思考自己怎樣把“延安精神”發揚光大。五、布置作業(用時:2分鐘) 背誦詩歌,小組內進行朗誦展示。 課后熟讀詩文,組內展示。 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帶動作用。24* 延安,我把你追尋[教學目標]1.認識“延、昔”等6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懂得詩歌表達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3.能借助資料,理解不懂的詩句。[教學重難點]1.關注詩中提到的主要事件及具體事物的象征意義,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2.通過查找相關資料,領會延安精神,懂得發揚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教學課時]1課時一、初讀詩歌,感受延安風貌(一)圖片導入,走進延安1.同學們,你們有誰到過延安旅游嗎?2.老師這里有幾張延安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圖片,簡介延安:延安是陜西省北部的一個城市。它是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終點,以及中國共產黨在1935年至1948年的根據地,被稱為“革命圣地”。)3.補全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現代詩,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課題。(二)初讀詩歌,追尋延安1.詩人想要到延安追尋什么呢?請同學們翻開課本,自由朗讀全詩,把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邊讀邊思考,詩人想要到延安追尋什么。2.學習本課字詞。出示會認字:延 昔 茅 炕 旦 媚(點撥:“炕”是后鼻音)3.誦讀全詩,把握韻腳。(1)讀一讀,說說你的發現。(2)全詩押的是ang韻,基本上每節詩二、四句末尾的一個字都有ang。韻腳是:光、陽、香、場、瑯、炕、響、梁、煌、翔、想、陽。提示:①第三小節中本是“琳瑯滿目”,為了押韻改為“滿目琳瑯”。②現代詩不一定講求押韻,但押韻的現代詩讀起來更優美動聽。(3)教師引導:再讀詩歌,根據韻腳讀出韻律和節奏。二、品讀詩歌,追尋延安精神1.說一說:詩人想要到延安追尋什么?預設:延河叮咚的流水、棗園梨花的清香、南泥灣開荒的镢頭、楊家嶺講話的會場。2.在這么多追尋的東西里,你覺得詩人真正追尋的核心是什么?預設:延安精神。3.合作探究:詩人在延安追尋著不同的事物,它們分別蘊藏著怎樣的延安精神呢?默讀課文,找出關鍵語句,結合查閱的資料想一想。(1)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2)展示交流。4.教學預設:交流1:第2小節。(課件出示)自由朗讀第2小節。出示拓展資料,深入理解。①“延河叮咚的流水”。延河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它流經延安,是延安的象征。當年許多革命者常在沿河邊漫步,討論革命的道理。講“叮咚的流水”,實際是講人們在延安度過的革命歲月。②“棗園梨花的清香”。棗園在延安西北,曾是黨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等著作就在這里寫的。當年毛主席所住的窯洞前面有幾株梨樹,開花時發出清香。講“梨花的清香”,實際上是講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在這里從事的革命活動。③“南泥灣開荒的镢頭”。1941年春,八路軍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把野獸出沒、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所以這里講“開荒的镢頭”,實際是講大生產運動中所體現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播放歌曲《南泥灣》)④“楊家嶺講話的會場”。楊家嶺有中央禮堂和中央辦公樓,許多重要的會議曾在這里召開。講“講話的會場”,實際是講當年黨中央和毛主席對中國革命的正確領導。小結:詩人追尋的不僅僅是叮咚的流水、梨花的清香、開荒的镢頭、講話的會場,更是革命先輩們獨立自主、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詩人追尋的是中國共產黨,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這種延安精神。有感情的朗讀。朗讀指導:語氣越來越強烈,心情越來越激動,語調越來越高昂。交流2:第3-4小節。(課件出示)讀一讀第3小節,說說體會和發現。預設:“高樓大廈”“家用電器”代表著現代化;“雨后春筍”是比喻新事物大量涌現,“滿目琳瑯”是指美好的東西很多;“破舊的茅屋”代表貧困的生活條件,“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指的是革命者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的崢嶸歲月,這里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達了雖然延安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們忘不了延安精神。因為正是延安精神才讓人們生活有了這樣的變化。讀一讀第4小節,說說體會和發現。出示寶塔山的相關資料: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共中央曾在延安領導了中國革命,毛澤東等領袖們在這里為中國革命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者,好像燈塔一樣,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寶塔山上的寶塔象征著中國共產黨不怕困難、英勇奮斗的精神。交流:為什么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預設:“宇宙飛船”“電子計算機”代表著現代化;“老牛破車”代表過去落后的生產條件,“寶塔山”是當時中國革命的希望之塔,象征著中華民族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脊梁。這里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達了雖然科技飛速發展,但延安精神不能丟。生產條件的改變,現代化得以實現,都是因為延安精神。如今的中國還發生了哪些變化?自己查閱資料,說一說。(港珠澳大橋、蛟龍號、載人飛船等)小結:今天的發展變化是建立在過去的基礎上的,是延安精神的持續作用,我們不應該也不能忘卻延安精神。有了延安精神,國家和民族的繁榮振興才有希望。自己再來讀一讀這兩小節,感受延安精神。交流3:第5小節。(課件出示)為什么一旦失去延安精神,就仿佛沒有了靈魂?讀詩歌第5節。想象說話:如果沒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現在的延安可能會是一幅怎樣的景象?預設:可能是一座座低矮的住房、一件件破舊的家具、一條條泥濘的小路……小結:延安精神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如此重要的作用,難怪詩人要追尋延安。三、聚焦詩歌,升華延安精神1.詩人怎么追尋?(1)出示詩人創作背景資料。(2)看了這些資料,你有什么想說的?(詩人目睹了延安由弱到強、由貧到富的變化,心情無比激動。)詩人知道使延安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延安精神。(3)體悟詩人如何追尋及追尋時的心情。(像燕子追尋春光、像小樹追尋雨露和太陽。心情是急切的、迫切的。)出示詩歌第1節,自由讀、齊讀。2.朗讀第6小節,思考,后三句連用六個“追尋”有什么作用?預設:作者連用六個“追尋”說出了追尋的內涵。這節詩歌總結追尋的目標,鏗鏘有力,首尾呼應。3.思考:作者只是簡單地尋找延安精神么?有什么希望?預設:作者追尋著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希望在新時期繼續發揚和傳承延安精神。4.全班朗讀整首詩,最后一節師生合作重復朗讀。總結:延安精神不但在過去發揮作用,而且在如今也發揮重要作用,甚至將來都會一直發揮重要作用。延安精神不光詩人在追尋,我們也在追尋,將來每一個中國人都會追尋,它是永不停歇的腳步,也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精神動力,更是中國發展必備的戰略武器。擁有它,如同擁有了靈魂,能使我們國家更富強,人民生活更美好![教學板書][教學反思]詩歌教學以學生自主讀懂為主。教學初始,我注重引導學生在自讀、聽同伴讀中初步明白詩意,發現詩歌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的押韻特點。本首詩是革命文化題材,內容離學生生活年代比較久遠,學生對詩中描寫到的很多事件比較陌生,課前我讓學生提前查找相關資料,課內用好資料,既體現先學后教,又降低理解難度,通過抓關鍵事件,明白作者在追尋什么。體悟詩情是詩歌教學的重點。教學“感受延安精神”環節,我采用對比方式,通過延安的今昔比較,在一次次的對比、想象、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明白延安精神在戰爭年代的偉大作用以及建設年代的意義。這一環節的學習,層次分明,既讓學生體會到繼承延安精神的重要,又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還激發了學生拳拳報國之情。以讀悟情、以寫抒情是詩歌教學重要策略之一。教學“怎升華延安精神”版塊時,我從詩人急切追尋延安切入,在時間軸上讓學生明白延安精神鮮活的生命力,不會因為時間流逝而褪色,反而會熠熠生輝。再延伸到我們怎么去追尋,在目睹生活變化中書寫今日之繁華,體悟延安精神不但在革命戰爭年代發揮作用,在未來建設中還將發揮作用,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最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在回環朗讀中,使延安精神駐扎心間,發揚光大。《延安,我把你追尋》說課稿一、說教材 《延安,我把你追尋》是統編教材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課是一首新體詩,抒發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詩的一、二兩節寫對于延安精神的追尋。第一節用了兩個比喻來描寫這種追尋:追尋延安就像燕子追尋昔日的春光,小樹追尋雨露和太陽。第二節用最有代表性的幾個事物來描寫延安。第三、四節寫實現現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節寫追尋延安精神的重要。用形象說話,用一系列事物構成鮮明的意境,是本課的主要表達特點。選編這首詩,主要是引導學生把握詩歌內容,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二、說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延安精神。培養學生的讀中悟理的能力。 2.仔細品讀、小組交流、朗讀比賽,課件演示深入理解。 3.感受延安精神,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三、說教學重難點: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查找相關資料,幫助理解詩歌內容;能領會詩中多次提到的“追尋”,是在追尋什么,受到延安精神的教育,感受語言的熏陶是教學的重點,2.能領會詩中多次提到的“追尋”,是在追尋什么,受到延安精神的教育,感受語言的熏陶也是難點。四、說教學方法: 依據本課的性質及小學四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本課設計以情感為紐帶,通過創設情境、朗讀品味、形象感知、領會重點詞句,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延安精神,體會作者對延安神追尋的熱切。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入情、動情、移情、抒情,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采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分小組探究學習,查找資料、結合史料體會情感、感情朗讀、講解匯報。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讀懂詩歌內容,受到精神教育。五、說教學過程:(一)揭題導入。 以激情的文字導入,簡單介紹延安的革命歷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板書課題,讓學生讀題質疑。以三個問題:為什么追尋?追尋什么? 怎樣追尋?提挈全文,初步建立詩歌的層次。 學生交流對延安的了解,補充簡介延安,讓學生加深對延安革命圣地的感受。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讓學生自主探究,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圈出難理解的詞語。我再利用多媒體檢查生字及朗讀情況。對易讀錯的字學生交流識記方法,幫助識記。難讀的句子反復讀、聽,讀熟讀通。 讓學生自由舉手朗讀課文,喜歡讀哪一節就讀哪一節。整體感知,理清結構。學生帶著讀課題時產生的問題,自由讀全文,思考:詩歌講了哪些內容? 借助三個問題,嘗試分層概括詩歌內容。 品讀感悟,體會交流。 1.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匯報交流。 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那部分內容,小組合作學習,搜集資料,理解內容,展示交流。 2.分段匯報。按詩歌順序,分段、分組匯報。 小組展示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感情朗讀詩歌。讀到了什么?讀懂了什么? 相同內容的小組間可以互相補充。 根據學生匯報的情況及詩歌學習的重難點,我再提出引導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加深理解。如:第二節寫作者追尋了哪些地方?是為了追尋什么?在小組匯報展示搜集到的資料,其他同學補充的基礎上,我在視情況進行課件展示相關圖片及資料,幫助學生理解。 讓學生結合史實和圖片資料,入境感受,體會延安精神表現出的具體內容,感受詩人的感情。 再次有感情的朗讀。結合出現的地名和革命故事,讓學生交流:作者到底在追尋什么?從而領會到作者追尋的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詩歌第二部分的學習在小組匯報的基礎上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詩句。 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結合上文“高樓大廈”“家用電器”理解,“破舊的茅屋”是過去貧窮的生活條件,今天生活富裕了,這種貧窮的生活也一去不復返了。“溫熱的土炕”指當年共產黨人、革命戰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那種在革命戰爭中親密的軍民關系,火熱的斗爭生活,是我們忘不了,也不該忘記的。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同樣用前面的方法理解,結合前文的“航天飛機”“電子計算機”理解“老牛破車”代表過去落后的生產條件,這種落后的生產條件沒有什么可留戀的,應該“毫不猶豫丟掉”。“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字面上是說延安的寶塔山高聳入云,如脊梁一般,深層理解,寶塔山代表延安,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們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們絕對不能丟的。 展示:永遠告別——忘不了 毫不猶豫丟掉——不能丟 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理解:落后的生產、生活條件要改變,但延安精神要發揚。 第三部分的學習主要是對延安精神重要意義的理解,尤其是最后一節,抓住“追尋”讓學生體會到追尋延安精神,就是追尋信念、溫暖、光明。通過最后兩節的對比感受,能從正反兩方面體會到追尋延安精神的重要意義。 讓學生朗讀,體會反問語氣表達出的強調、感情的強烈。 感情朗讀,讀出情感的熱烈、延安精神的重要意義。 最后總結全文,升華主題。 學生感情朗讀全詩,思考交流:延安精神具體指什么精神? 通過對全文的分析和把握,讓學生領會到延安精神的內涵,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首深情謳歌革命精神的現代詩。表達了作者對延安精神的歌頌和追尋,讓我們受到延安精神的熏陶,體會到傳承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六、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來談談我的板書,本次板書抓住詩歌的中心詞語“追尋”展開,將第二小節中表現延安精神的代表性地名進行陳列,合成延安精神,最后摘錄詩中的詞句表現延安精神的重要意義。整個板書緊緊圍繞詩歌內容,突出中心,強化學生的理解。24*延安,我把你追尋 延河 追尋 棗園 延安精神——信念、溫暖、光明 南泥灣 忘不了、不能丟楊家嶺(共31張PPT)延安延安是陜西省北部的一個城市。它是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終點,以及中國共產黨在1935年至1948年的根據地,被稱為“革命圣地”。四年級語文上冊24* 延安,我把你追尋初讀課文詩人想要到延安追尋什么呢?請同學們翻開課本,自由朗讀全詩,把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昔日延安茅屋土炕yánxīmáokànɡdàn一旦明媚mèi后鼻音全詩押的是anɡ韻,基本上每節詩二、四句末尾的一個字都有anɡ。琳瑯滿目再讀詩歌,根據韻腳讀出韻律和節奏。交流:詩人想要到延安追尋什么?延河叮咚的流水棗園梨花的清香南泥灣開荒的镢頭楊家嶺講話的會場延安精神詩人在延安追尋著不同的事物,它們分別蘊藏著怎樣的延安精神呢?默讀課文,找出關鍵語句,結合查找到的資料說說自己的理解。追尋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尋你,棗園梨花的清香,追尋你,南泥灣開荒的镢頭,追尋你,楊家嶺講話的會場。2jué語氣越來越強烈,心情越來越激動,語調越來越高昂。追尋延安精神“延河叮咚的流水”其實是在追尋人們在延河邊度過的革命歲月。延河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它流經延安,是延安的象征。當年許多革命者常在沿河邊漫步,討論革命的道理。“棗園梨花的清香”是在追尋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在棗園展開革命工作。棗園在延安西北,曾是黨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等著作就在這里寫的。當年毛主席所住的窯洞前面有幾株梨樹,開花時發出清香。1941年春,八路軍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把野獸出沒、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開荒的镢頭”,實際是講大生產運動中所體現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楊家嶺有中央禮堂和中央辦公樓,許多重要的會議曾在這里召開。“楊家嶺講話的會場”是在追尋黨中央和毛主席對中國革命的正確領導。詩人追尋的不僅僅是叮咚的流水、梨花的清香、開荒的镢頭、講話的會場,更是革命先輩們獨立自主、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詩人追尋的是中國共產黨,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這種延安精神。讀第3、4小節,說一說:如今的延安和當時戰爭時期的延安有什么不同?詩人是怎么描寫的?一排排高樓大廈像雨后春筍,一件件家用電器滿目琳瑯;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3sǔnmáolín lánɡkànɡ大量涌現數量、種類多現代化貧困的生活條件革命者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的崢嶸歲月。雖然延安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們忘不了延安精神。因為正是延安精神才讓人們生活有了這樣的變化。對比宇宙飛船探索太空的奧秘,電子計算機奏出美妙的交響;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4現代化過去落后的生產條件寶塔山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共中央曾在延安領導了中國革命,毛澤東等領袖們在這里為中國革命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者,好像燈塔一樣,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寶塔山上的寶塔象征著中國共產黨不怕困難、英勇奮斗的精神。宇宙飛船探索太空的奧秘,電子計算機奏出美妙的交響;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4雖然科技飛速發展,但延安精神不能丟。生產條件的改變,現代化得以實現,都是因為延安精神。對比我們丟棄的是__________,繼承的是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貧窮落后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如今的中國還發生了哪些變化?自己查閱資料,說一說。港珠澳大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載人飛船今天的發展變化是建立在過去的基礎上的,是延安精神的持續作用,我們不應該也不能忘卻延安精神。有了延安精神,國家和民族的繁榮振興才有希望。讀詩歌第5節,思考:為什么一旦失去延安精神,就仿佛沒有了靈魂?延安,你的精神燦爛輝煌!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沒有了靈魂,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想象說話:如果沒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現在的延安可能會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可能是一座座低矮的住房、一件件破舊的家具、一條條泥濘的小路……朗讀詩歌第3~5節,再說說你的感受。延安精神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如此重要的作用,難怪詩人要追尋延安。詩人創作背景資料:1974年,詩人到延安采訪,看到人民依然比較貧困,心里難過極了。歸來后,寫了一首詩《延安,我為你哭泣》。升華延安精神1991年,詩人再次到延安采訪,參觀了棗園、南泥灣、楊家嶺、寶塔山等地,延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詩人便創作了《延安,我把你追尋》這首詩。看了這些資料,你有什么想說的?詩人目睹了延安由弱到強、由貧到富的變化,心情無比激動。詩人知道使延安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延安精神讀第1小節,體悟詩人如何追尋及追尋時的心情。急切的迫切的像翩翩歸來的燕子,在追尋昔日的春光;像茁壯成長的小樹,在追尋雨露和太陽。1讀第6小節:啊!延安,我把你追尋,追尋信念,追尋金色的理想;追尋溫暖,追尋明媚的春光;追尋光明,追尋火紅的太陽!6作者連用六個“追尋”說出了追尋的內涵。這節詩歌總結追尋的目標,鏗鏘有力,首尾呼應。延安精神不但在過去發揮作用,而且在如今也發揮重要作用,甚至將來都會一直發揮重要作用。延安精神不光詩人在追尋,我們也在追尋,將來每一個中國人都會追尋,它是永不停歇的腳步,也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精神動力,更是中國發展必備的戰略武器。擁有它,如同擁有了靈魂,能使我們國家更富強,人民生活更美好!24 * 延安,我把你追尋追尋結構梳理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延安精神類文閱讀-24* 延安,我把你追尋我愛這土地艾 青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1.詩歌中鳥兒歌唱土地、 、 和黎明,其中“土地”象征,“黎明”象征著。2.文中的省略號表示 ,破折號表示 。3.判斷題。(1)“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土地上空吹刮著的風,象征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 ( )(2)詩歌用“嘶啞”來形容鳥的喉嚨,讓人體味到其中經歷的坎坷和辛酸。 ( )(3)“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中的“我”指鳥。 ( )4.詩歌中寫到“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5.這種詩歌流露了作者怎樣一種感情?參考答案1.河流 風 當時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國 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2.語意未盡 轉折3.(1)√ (2)√ (3)×4.這句話表明作者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決心。5.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對多災多難的祖國深沉的愛,抒發了那個時代,為祖國的獨立自由而奮斗獻身的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一句話聞一多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緘(jiān)默?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pī lì)爆一聲:“咱們的中國!”這話教我今天怎么說?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話你聽著: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不要發抖,伸舌頭,頓腳,等到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1.文中的“火山”暗指 ;“霹靂”比喻 ;“鐵樹開花”比喻。2.“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3.這首詩歌的題目“一句話”指的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答案,用“ ”畫出來。4.這首詩歌反復兩次出現“咱們的中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參考答案1.人民 人民的反抗 人民當家作主2.對偶、夸張 比喻、擬人3.咱們的中國!4.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強烈的熱愛之情。24.*延安,我把你追尋預習目標一: 掌握字詞 音 給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打上“√”。 延安(yán tíng) 土炕(kàng kēng) 昔日(jiè xī) 明媚(méi mèi) 一旦(rì dàn) 茅屋(miáo máo)給多音字注音。 操( )場 一場( )雨 場( )院 高樓大廈( ) 廈( )門義 根據意思寫詞語。 近義詞:茁壯——( ) 探索——( ) 反義詞:破舊——( ) 猶豫——( )預習目標二:整體感知 自讀課文,整體感知。預習目標三:思考質疑 通過查資料,我知道了: “延河叮咚的流水”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棗園梨花的清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南泥灣開荒的镢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資料袋 延安,位于陜西省北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延安曾是黨中央所在地。革命先烈在這里不畏艱險,艱苦奮斗,砥礪向前,培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歷史成就。主題探究 全詩以“追尋”為線索,追憶、歌頌并呼喚延安精神,警示人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仍舊是我們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繼承和發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教學課件)24.《延安,我把你追尋》.pptx (配套教案)24.《延安,我把你追尋》.doc (預習卡) 24.《延安,我把你追尋》.docx 《延安,我把你追尋》導學案.doc 《延安,我把你追尋》說課稿.doc 類文閱讀-24 延安,我把你追尋.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