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1消息二則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目標1.了解消息的有關知識,培養(yǎng)學生閱讀消息的能力。2.深入解讀文本內容,體會文章準確、簡潔的語言。一、導入新課1949年初,淮海、遼沈、平津三大戰(zhàn)役結束,我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取得勝利已成定局。但國民黨反動派依然負隅頑抗,在對長江防線經過三個月的苦心經營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xié)定。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立即發(fā)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于該日凌晨發(fā)起了渡江戰(zhàn)役。22日2時,新華社播發(fā)了毛澤東撰寫的消息《我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報道了中路軍戰(zhàn)況。22日夜,毛澤東又寫了這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zhàn)況的新聞稿——《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二、作者簡介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湖南湘潭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論家、詩人、書法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及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主要作品有《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zhàn)》等論文,《沁園春·雪》《七律·長征》《清平樂·六盤山》等詩詞。三、寫作背景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間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后,國民黨軍總數(shù)為180萬左右,其中正規(guī)軍約為115萬,完全失去了有效的戰(zhàn)略防御能力。國民黨反動派一面繼續(xù)玩弄“和平”陰謀,以求拖延人民解放軍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一面糾集殘兵敗將組織軍事防御,重點是長江防線,企圖利用長江天險陰止人民解放軍南下,以造成“南北朝”的局面,再待機反撲。三、寫作背景1949年2月、3月,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第二、第三野戰(zhàn)軍的7個兵團之24個軍及華東、中原軍區(qū)所屬部隊共約百萬人,由在淮海戰(zhàn)役期間以鄧小平、劉伯承、陳毅、栗裕、譚震林組成的中共總前委指揮,以第四野戰(zhàn)軍一部協(xié)同,于4月間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三、寫作背景中共中央為爭取國共兩黨在八項條件的基礎上舉行談判與達成和平協(xié)定,數(shù)次決定推遲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時間。4月15日,國共兩黨代表團擬出了《國內和平協(xié)定(最后修正案)》,商定于20日前簽字。但是,到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字,使和平談判宣告破裂。當夜,由第三野戰(zhàn)軍第七、第九兵團7個軍為主組成的中集團首先實施渡江作戰(zhàn)。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中國人民解放軍發(fā)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22日2時,新華社播發(fā)了毛澤東撰寫的消息《我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報道了中路軍戰(zhàn)況。22日夜,毛澤東又寫了這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zhàn)況的新聞稿——《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四、檢查字詞1.請給下面加點的漢字注音。殲滅( jiān) 蕪湖( wú)簽訂( qiān) 督戰(zhàn)( dū)2.解釋下面的詞語。潰退:(軍隊)被打垮而后退。殲滅:消滅(敵人)。要塞:在軍事上有重要意義的、有鞏固的防御設備的據(jù)點。銳不可當:形容來勢兇猛,不可阻擋。當:阻擋。五、層次結構全文可分為二層:簡述渡江戰(zhàn)役的勝利。第一層:導語具體報道三路大軍渡江的時間、人數(shù)、區(qū)域以及戰(zhàn)果。第二層:主體六、全文分析1.這篇消息的標題有什么特點?明確:本文的標題只有正題,沒有引題、副題。這個標題明確、簡練、突出,傳遞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萬大軍”“橫渡”的用語,表現(xiàn)了磅礴的氣勢,充滿了勝利的豪情。2.找出本文的導語,并具體說說它在文中起了怎樣的作用。明確: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qū)域”是導語部分,簡述渡江戰(zhàn)役勝利成功。七、合作探究1.本文主體部分分哪幾個層次?明確:主體部分分三個層次:從“20日夜起”至“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為第1層,寫中路軍渡江情況;從“21日下午五時起”至“不起絲毫作用”為第2層,寫西路軍渡江情況;從“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到最后為第3層,寫東路軍渡江情況。七、合作探究2.這幾個層次是怎樣緊密銜接在一起的?明確:這三個層次具體敘述了我人民解放軍三路大軍渡江戰(zhàn)斗的情況,并分析我軍克敵制勝的原因。每個層次都必不可少,共同組成了這篇消息的主體部分。三個層次按時間先后的順序銜接起來,“20日夜起”“對日下午五時起”和“正是楊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時間的詞語,顯示了三個層次所敘事實在時間上的先后相承、緊密銜接。在內容和寫法上,三個層次寫得有同有異,有詳有略:中路軍寫得簡略(因為4月22日2時,新華社已播發(fā)了中路軍渡江的快訊),另外兩路軍隊寫得詳細;七、合作探究中路軍、西路軍所遇之敵“紛紛清退,毫無斗志”,在敘述這一情況時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東路軍所遇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文中敘述了我軍在“整天激戰(zhàn)”中“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可見這三個層次在內容和寫法上也是在統(tǒng)一中有變化,避免重復雷同,力求相互配合。七、合作探究3.這幾層意思為什么按現(xiàn)在這樣的順序來安排?為什么不先說西路軍、后說中路軍?明確:課文主體部分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然后寫東路軍,這樣的順序反映了三路大軍開始渡江的時間先后,也體現(xiàn)了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zhàn)中先從中間突破、再以三路并進的戰(zhàn)略部署。如果先說西路軍、后說中路軍,就不符合時間先后的順序,而且也不能同新華社同日2時已發(fā)的關于中路軍渡江的那條消息很好地銜接了。七、合作探究4.本文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評論,評論可分為兩方面,這兩方面的議論為何一略一詳?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為什么?明確:評論中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另一方面和敵人拒絕簽訂和平協(xié)議有很大關系。前者略議,是因為這個問題不言而喻;后者詳評,是為了把少數(shù)戰(zhàn)犯同廣大官兵相區(qū)別,以利爭取多數(shù),孤立少數(shù),瓦解敵軍。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xié)定,正是我軍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的直接原因。此處著重點明這一點,更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fā)動渡江戰(zhàn)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至于后評論敵軍,是為了引出下面對東路軍渡江戰(zhàn)役的記敘。八、本文主旨這則消息通過全面、及時、客觀地報道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時間、地點、戰(zhàn)況等,宣告了解放戰(zhàn)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國民黨反動政府即將徹底崩潰。九、文本特色1.準確。如“1000余華里”、“24小時內”、“至發(fā)電時止”、“余部”等。2.簡潔而具有氣勢。如導語中“百萬大軍”、“沖破敵陣”、“橫渡長江”,再比如“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敵軍則紛紛潰退, 毫無斗志”。3.字里行間洋溢著勝利的豪情。十、課后作業(yè)《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消息的六要素分別是什么?答案:時間:二十日夜起地點:一千余華里的戰(zhàn)線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起因:人民解放軍要橫渡長江,進而解放全中國經過:分三路橫渡長江,二十三日可全部渡完結果:人民解放軍全線告捷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