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3課 與朱元思書 第2課時 教學設計【素養目標】1.朗讀課文,結合注釋掃清字詞障礙,整體把握文意,積累文言詞語。2.抓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把握作者筆下景物的突出特征,學習作者描繪景物的手法。3.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和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審美情趣。【課時安排】2課時學習任務:第1課時任務一 預學檢測誦清音任務二 字斟句酌通文脈任務三 理層析篇繪江山第2課時任務四 異水奇山入畫境任務五 情寄山水悟哲思任務六 古今交響奏新韻第2課時【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播放視頻:丹青中華丨暢游六百年前的富春山水任務四 異水奇山 入畫境1.深入賞析作者描繪“異水”的手法。2.深入賞析作者描繪“奇山”的手法。3.感受作者筆下富春江山水的獨特魅力,品味其語言的高度凝練、生動傳神和畫面感。品鑒“異水”富春江的水“異”在哪里?課文是如何刻畫水之“異”的?品鑒“奇山”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試用賞景方法進行賞析。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山“奇”在山勢山之勢:連綿陡峭從視覺的角度,用擬人的修辭,以動寫靜,使靜止的景物富有動感,更能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兩岸山勢的陡峭與壯美,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山“奇”在山聲山之聲:天籟動聽從聽覺的角度,以聲襯靜,通過水、鳥、蟬、猿發出的聲音襯托出山之幽靜。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山“奇”在山色山之色:光影變化從視覺的角度,動靜結合,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山色的林茂蔭濃、光影搖曳的奇幻景象。奇山異水——寫景小結作者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統領全文,但卻先“異水”,再寫“奇山”,為什么?先寫山,再寫水,由近到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晰,脈絡清楚。任務五 情寄山水 悟哲思1.面對如此奇山異水,作者有什么樣的感想(在文中找出原句)?如何理解這種感想 2.分析最后一句寫景的句子。①有人認為是精妙之語,有人認為多余,你認為呢?②結合鏈接材料談談,有何深刻含義?3.準確概括文章的主旨1.面對如此奇山異水,作者有什么樣的感想(在文中找出原句)?你如何理解這種感想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兩句由景而生慨嘆,符合我們見到美景時的自然反應,既從側面表現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達了對世俗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也有可能是在勸說朱元思,不妨放下繁雜公務,一同來欣賞這美景。2.①細讀《與朱元思書》本文的最后一句寫景,有人認為是精妙之語,有人認為多余,你認為呢?①不多余。這四句使得景物色調又發生變化,由動轉靜,由明亮活躍轉為晦暗沉寂:枝密林茂,幽暗不見天日。這里實際是寫光影的變化,顯示富春江景物之多變,又是一個奇景。這樣的結尾,表明作者一如既往沉醉在美好多變的自然景色中。②起了反復渲染的作用。寫樹木遮空,晝夜不分,照應了前面對“寒樹”的描寫,給山水增加奇異色彩,寫山上樹木枝繁葉茂,長勢蔥郁,給人以欣欣向榮、積極向上的感覺。③使結構更加嚴謹、完美。以景結情,使人回味無窮。不多余。2.②文章最后一句“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有何深刻含義,請結合鏈接材料談談。鏈接材料:①吳均的志向:吳均官至奉朝請(一種閑職文官)。“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效之,謂為‘吳均體’”。他家世貧賤,終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現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氣,如《贈王桂陽》借松樹來吐露懷才不遇的牢騷。再如《梅花落》、《行路難》、《贈別新林》等詩中,也含蓄地抒寫了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②寫作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因而不少知識分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吳均一生仕途不順,梁武帝時他越職私撰《齊春秋》,在書中稱梁武帝為齊明帝佐命之臣,因而觸犯了武帝,不僅書稿被焚,還遭罷官。之后又奉旨撰寫《通史》,卻在五十一歲時去世,未能完成書稿。后來他便避世隱居于石門山。“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猶言明中有暗;“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猶言暗中有明。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給人以草木茂盛,欣欣向榮、積極向上的感覺。同時以景襯情,暗示作者面對社會的黑暗,不消極待世,積極向上的態度。【文章主旨】作者從行船游江的實感出發,生動地描繪了自富陽至桐廬一帶富春江秀美的山水景色,流露出作者對富春江奇山異水、秀美風光的熱愛,含蓄地表達了對世俗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任務六 古今交響 奏新韻制作富春江文旅宣傳冊1. 封面標語設計2. 沉浸解說詞改寫3. 創意海報配文4. 互動專欄問答【板書設計】【拓展延申】歷代文人贊美富春江的名句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桓贊)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唐·韋莊)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碧水一條琴。無聲詩與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清·劉嗣綰)【比較閱讀】【課后作業】山水哲學辯論賽辯題:現代人更需要“望峰息心”還是“逆流競上”?要求:- 正反方各引用1處課文依據- 結合當代案例(如佛系青年/深圳速度)- 結論提出“第三種可能”(例:張弛有度的生命節奏)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