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知人論世尚武力,重攻伐。“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這就是“戰國”,是諸侯之間爭斗不息、兼并不斷的時代,是黎民百姓命如草芥、災難深重的時代。“當是之時,秦用商鞅,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史記-孟子荀卿傳》)齊國在東方諸國中實力強大,齊宣王的父親齊威王曾經兩次大敗魏軍,并以善于納諫著稱,有“戰勝于朝廷”之美譽。《齊桓晉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齊國和齊宣王的一次談話記錄。當時,齊宣王想仿效齊桓公、晉文公謀圖霸業、統一天下,并以此詢問孟子。但孟子卻圍繞“行王道”“棄霸道”的主題與齊宣王展開了一場論辯。本文較為系統地闡明了孟子的政治主張,充分表現出孟子文章的曲折盡情、氣盛言和的特色,洋溢著一種波瀾壯闊的氣勢美,是古代論辯文中的杰作。齊桓:齊桓公(公子小白)春秋五霸之首。晉文:晉文公(姬重耳),第二位春秋霸主。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史記》齊宣王其人齊宣王:(約前350年~前301年),媯guī姓、田氏,名辟彊,戰國時代齊國國君。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宣王乘機發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燕國都城薊jì(今北京),幾乎滅亡燕國。濫竽yú充數稷[jì]下學宮他有一個夢想:如齊桓公一般,稱霸諸侯,做威風的盟主。稷下學宮稷下學宮是世界上最早的官辦高等學府和我國最早的社會科學院、政府智庫。始建于齊桓公田午時期。位于齊國國都臨淄[lín zī](今山東省淄博市)稷門附近。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中國學術思想史上不可多見、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的,官學為黃老之學。它作為當時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園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學術爭鳴局面的形成。孟子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思想精華所在。孟子明確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認為決定統治者統治地位的政治基礎是民心,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這種觀點,他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思想(2)仁政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現在養民、教民兩個方面。①養民,一要制民之產,即合理解決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問題;二要使民以時,休養生息,即統治者在征用勞役時要以“不違農時”為前提,同時也反對濫捕亂伐;三要取民有制,即主張薄稅輕斂。②教民,即向人民施以教化。孟子認為教化是保證社會和諧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倫”。孟子思想(3)王道:孟子提出的國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謂“王道”,即像商湯、周文王那樣“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來,實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樂以天下,優以天下”。(4)性善:其倫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他們的人性卻是統一的,人的本性與動物本性的不同之處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義、禮、智等道德品質。“王道”與“霸道”這是先秦時代一對相對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霸道”指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沿著霸道的方向前進的,凡是行法家主張,講求耕戰,富國強兵,便取得勝利。1.提出論題,即齊宣王問霸業,孟子轉向王道;2.論證王道的核心是仁政;3.通過比喻(舉羽毛,挾泰山等)說明不為與不能的區別;通過對比闡明霸道之弊和王道之利。4.提出具體的仁政措施,如制民之產、道德教化等;5.總結王道的好處,對比霸道的弊端。篇章結構:引題-立論-駁論-建構-升華提出問題(是什么)——分析問題(為什么)——解決問題(怎么辦)——“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①析“仁術”【以羊易牛之例證】②析“不為”③析“大欲”【百均一羽與秋豪輿薪之比喻】【挾泰山超北海與為長者折枝之比喻】【緣木求魚之比喻】【楚人勝鄒人預測】發政施仁,王天下【制民之“恒產”“謹庠序之教”】齊桓晉文之事第一層孟子巧妙地將齊宣王以“霸道”開端的話題轉向談論“王道”。(避而不答;轉移話題)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第二層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 的思想基礎。第三層如“一羽不舉”“輿薪不見”“折枝不能”,闡述齊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第一部分小結論證方法——比喻、對比勸說策略——攻心戰術第一部分(開頭1至“王請度之”20),主要說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1、掌握對方心理,進而因勢利導。論辯技巧總結2、把握對方的漏洞,而又主動排解。3、運用比喻,闡述淺顯道理。4、正反對比,突出后果。5、排比句式,增強語勢。“亞圣”話術:“轉”——婉言“轉”之孟子引入話題的方法:孟子托辭“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避開齊宣王的問題而不回答。 孟子又巧妙地把話題轉移到自己想談的“王道”上去,婉轉地說:“無以,則王乎?”使宣王難以拒絕。抓住齊宣王的關注點,化被動為主動,引導著齊宣王。 第一層王提出“興甲兵”是為“求大欲”,孟子追問其大欲。第二層指出行霸道如“緣木求魚”“鄒楚之戰”,指出其危害。第三層提出“反其本”“發政施仁”的主張,并描繪美好前景。第二部分小結論證方法——比喻類比勸說策略——曉以利弊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21至“孰能御之”33),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1.鋪陳排比,迂回包圍迫使齊王說出“吾不為是也”,直言道出齊王“蒞中國而撫四夷”的“大欲”;論辯技巧總結2.比喻手法:“緣木求魚”比喻“霸道”不可行;3.類比說理:以鄒與楚戰說明霸道不可得天下。4.第一層闡述百姓“無恒產而有恒心”之難第二層闡明“明君制民之產”“然后驅而之善”第三層提出“反其本”,使黎民不饑不寒,知孝悌第三部分小結論證方法——假設論證勸說策略——層層深入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34到篇末35),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以兩組排比句對比說出古之明君與今之昏君在生產和教化兩方面的不同做法,進而又以排比句展示“王道樂土”的美好圖景,且又一一對應,整齊嚴密。論辯技巧總結孟子齊宣王王道霸道談話的技巧:如何說服別人心理共鳴(同理心與尊重)、認知障礙與突破、利弊誘導4.孟子:王道1、中心觀點:2、具體實施措施:①推恩②制民之產③教民以禮使百姓有恒產,足以飽身養家讓民眾在道德方面有比較高的境界,通過教化驅使人們向善養民富民教民基礎:君王有“不忍之心”,即“仁心”。方法:由小及大,由近及遠,推己及人。目的:團結自己的民眾,進而“王天下”保民而王。分析孟子論述的論證方法1、舉例論證:“以羊易牛”。2、比喻論證:“一羽之不舉,輿薪之不見”比喻百姓不見保“緣木求魚”比喻“霸道”不可行3、對比論證:恩足以及禽獸——功不至于百姓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挾太山以超北海——不能為長者折枝4、引用論證: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5、假設論證: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6、類比論證:鄒人與楚人戰——齊國以一服八本課成語秋毫之末: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的尖端。比喻極微小的東西或極細微的地方。不見輿薪:看不見一車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緣木求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不可能達到目的。發政施仁:發布政令,實施仁政。放辟邪侈:指肆意作惡衣帛食肉:穿著精美的絲綢服裝,吃的是肉食。形容生活富裕。不饑不寒:不挨餓受凍,生活不愁溫飽。論辯藝術層層深入,邏輯嚴密孟子圍繞“保民而王”這一中心論點,層次清晰展開論述:引導齊宣王拋開“霸道”而談“王道”。第一步:引導齊宣王認識到自身有“不忍之心”,具備了實施“王道”的基礎。第二步:剖析齊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并且進一步說明實行王道要“推恩”。第三步:列舉了霸道的危害。從而讓齊宣王說出自己的“大欲”。第四步:闡明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第五步:巧妙地轉移話題送上“道德綁架體驗卡”降維打擊,精準拿捏齊宣王欲稱霸天下之心用“霸道”的野心,種下“王道”的種子“畫餅經濟學”:霸道如鏡花水月,唯有王道才能讓民心“如水就下,沛然莫之能御。”4.4.思考:孟子政治主張中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的?你認為這種理想在當時能實現嗎?為什么?這種理想對當時的社會來說又有什么意義?(1)孟子描繪了一個人民安居樂業,社會道德高尚,既恬靜又和諧,帶有浪漫色彩的小農經濟社會。首先這個社會的核心人物——國君有仁愛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國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來,天下“疾其君者”欲歸附于之;再次,國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產,足溫飽,知孝悌,懂禮節,不僅自己的家中安樂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滿愛心,整個社會不再有受難之人。總之,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的社會。(3)孟子的仁政思想,對當時的社會來說具有積極意義。當時的人民正處在七雄征戰,“民有饑色,野有餓莩”這種水深火熱的環境里。孟子主張保護人民,推行仁政,提出制民之產的建議;希望人民分得田地,人人不饑不寒,老年人可以衣帛食肉,青年人有入學受教育的機會。這些理想,正符合當時人民的愿望,具有人道主義精神。(2)他的理想社會,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只能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樣一個“霸道”之風盛行的社會,是沒有實現的可能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