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記承天寺夜游蘇軾學習目標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導入:古有一人: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態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他頻遭貶滴,一生歷典八州,他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盡了人間丑態,卻說:“眼前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同學們,你知道他是誰嗎?蘇軾(1037-1101):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為“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黃州寫下四篇千古名作:一首詞《赤壁懷古》,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賦》,一篇《記承天寺夜游》。作者簡介蘇軾于元豐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詩篇遭謗,被下御史臺獄,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獄,史稱“烏臺詩案”。元豐三年二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卻“不得簽書公事”,實為看押。這篇文章開頭即說“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黃州貶所已經快滿四年了。張懷民(名夢得)此時也謫居黃州,暫寓承天寺。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都因貶而獲“閑”。本文即蘇軾于元豐六年(1083年)在黃州任上所作的。背景鏈接文體知識“記”是通過記事、記物、記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見解的一種文體,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柳宗元《小石潭記》、歐陽修《醉翁亭記》、范仲淹《岳陽樓記》、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等都是“記”中的名篇。整體閱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劃分文章節奏。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記承天寺夜游請解釋下列句中標紅的字①月色入戶:②欣然起行:③念無與為樂者:④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⑤懷民亦未寢:⑥相與步于中庭:⑦相與步于中庭:⑧庭下如積水空明:⑨蓋竹柏影也:⑩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門高興的樣子考慮,想到于是,就睡覺共同,一起院子里形容水的澄澈大概是只是翻譯句子①相與步于中庭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③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我們)一起在院子里散步。院子里(月光)像積水一樣澄澈,水中藻、荇交錯縱橫,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重點字詞詳解尋張懷民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相與步于中庭懷民亦未寢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尋找高興地想 ……的人于是共同,一起、散步睡覺交錯縱橫原來是只是、罷了第一部分(前三句)記敘:首句點明夜游的時間,為美好的月色而心動,遂起夜游之意。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寫:運用比喻的手法描繪庭院皎潔的月光。第三部分(第五句)議論:兩個反問句引人深思。作者抒發面對月光產生的感觸,表達了作者安適的心情。 你覺得“月色入戶”中哪個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入”字用得好。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動來與人為伴。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夜游的起因。“解衣欲睡”是說長夜寂寥,百無聊賴。“月色入戶”把月光擬人化,寫得自然生動,歡欣之情溢于言表。請賞析“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字,隱含知音難得之感慨,寫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動,由歡欣轉入思考,感情因之顯得跌宕起伏。“亦”說明張懷民與作者的處境相同,情懷自然也一致。見明月而未寢,體現出被貶官之人的抑郁寡歡之情。“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中的“亦”說明了什么?文中多處語句體現出了蘇軾與張懷民的友誼深厚,試找出一句做簡要賞析。如“念無與為樂者……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面對美景,只有張懷民可以共樂,而張懷民也沒有睡覺,表現了兩個人心有靈犀,友情深厚。這清閑之意,在文中是如何體現的?閑入夜即解衣欲睡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與懷民于庭中散步欣賞月下美景此時蘇軾的心境如何?賞月的欣喜,貶謫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漫步的悠閑,人生的感慨。細讀課文,體會作者心境,結合背景,談談你對“閑人”的理解。《記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閑人”既指二人的政治處境,即作為貶謫之人,無職無權,清閑無比,內心悲涼無可訴說;又指夜游時的心境,即空靈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賞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齊治平,只好夤夜閑游賞月;又頗有自許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們兩個富有雅趣之人欣賞,豈不浪費?表現出一種達觀的生活態度。小結文章短短85字中交雜著蘇軾內心復雜而微妙的情感,既有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又有漫步的悠閑和賞月的欣喜,但蘇軾之所以成為蘇軾,即在于他能夠從官場的失意轉變為大自然的欣賞者,他能夠從這美麗的月色中獲得精神的復蘇和心境的安寧,由此可以看出蘇軾性情中的樂觀、豁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