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古詩三首:望洞庭 山行 夜書所見 教案(共2課時)第1課時【教學目標】1.認識“庭、磨”等生字,讀準多音字“挑、磨”,會寫“徑、霜”等字。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三首古詩。3.能借助注釋和插圖,聯系生活實際,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知道古詩描寫的季節,想象詩中描繪的秋景。【教學重難點】能借助注釋,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知道古詩描寫的季節,想象詩中描繪的秋景。【教學過程】(一)任務一:古詩導入 讀懂詩題活動一:讀詩導入 激發情感1.教師出示學生學習過的古詩,學生自己讀古詩。(1)宋代詩人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2)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3)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4)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2.學生猜出古詩對應的季節,教師可引導學生簡單描述畫面。3.評價:能夠準確找出古詩描寫的季節可獲得四顆星。4.導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古詩源于生活,記錄生活,四季各有其對應的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三首》,看看詩中都為我們描繪了什么樣的季節。活動二:比較詩題 理解詩意1.請同學們朗讀詩題,借助題目,說一說三首古詩分別是什么內容?2.學生解釋詩題,教師引導學生比較發現:“望洞庭”的意思是看洞庭湖的景色,點明詩歌的描寫對象——洞庭湖。“望”:詩人是站在遠處觀賞洞庭湖。“山行”:在山上行走,詩題中的“山”表明了地點。“書”是書寫的意思,“夜書所見”:在夜晚書寫所看到的景物,“夜”告訴我們時間。3.評價:能用自己的話解釋詩題可獲得3顆星。4.小結:“題為文眼”,從詩題中可以提取很多關鍵信息,讀懂了詩題能幫助我們進一步讀懂詩歌。(二)任務二:整體感知 觸摸秋天活動一:誦讀古詩1.情境誦讀播放《望洞庭》《山行》《夜書所見》的情境課文(誦讀版),學生可先聽讀古詩,初步感知詩文內容。聽讀要求:(1)注意字詞讀音。(2)注意斷句和節奏。2.自由讀詩(1)隨文識字。隨文出示三首古詩中加拼音的生字。(2)要求:自由讀三首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3.指名讀詩指名學生讀三首古詩,相機正音。提醒學生注意“斜”讀“xié”。注意詩中多音字”“磨”,在詩中讀“mó”,在詞語“磨盤”中讀“mò”。“挑”在詩中讀“tiǎo”,在詞語“挑選”讀“tiāo”4.讀好節奏指導學生讀好三首古詩的節奏。三首古詩都是七言絕句,七言詩句通常采用“二二三”或“四三”節奏劃分。5.互讀古詩(1)要求:①把古詩讀給周圍的同學聽一聽。②讀準字音,讀出節奏。(2)評價:能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可獲得一顆星;能夠讀出節奏可獲得2顆星。6.集中識字(1)出示課本上會認的生字。出示:庭、未、磨、斜、蕭、挑、促點撥:“庭”要讀后鼻音,“促”要讀平舌音,“挑、磨”為多音字。(2)學生先自讀,隨后指名讀,再讓學生帶讀,最后全班齊讀。過渡:在正式理解古詩意思之前,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我們今天的三位詩人吧!活動二:知人論世1.教師請學生介紹這三位詩人中自己最喜歡或最了解的一位。學生介紹完,教師適時點撥、補充一些關鍵信息。(1)杜牧(803-852),大家好,我是唐代詩人杜牧,字牧之。我的詩在晚唐成就頗高,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有《樊川詩集》。(2)蘇軾(1037-1101),大家好,我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我的代表作有《飲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3)葉紹翁(生卒年不詳),大家好,我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我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代表作《游園不值》,歷來為人們所傳誦。活動三:猜讀季節1.全班齊讀古詩。2.請你猜一猜三首詩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你是從哪發現的?3.生思考,交流。4.小結:詩中出現了一些和秋天有關的詞語。如“秋月”“霜葉”“秋風”,由此可知這三首詩寫的都是秋天的景色。這些都是我們一眼能發現的,但是如果想真正領略詩人筆下的秋天,還需要我們走進詩中,用心品讀,細細發現。評價:能夠準確猜讀出季節并且說出理由可得2顆星過渡:同學們,你們是否也像我一樣好奇:當不同的詩人,面對同一季節——秋時,所作之詩,會有何不同呢?(板書:不同詩人)(三)任務三:引導學詩,欣賞秋景活動一:理解詩意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借助課文注釋和插圖,用自己的話說說本詩的大意。2.教師指名學生回答。點撥1:借助注釋理解“洞庭”是“洞庭湖”的意思,聯系上文理解“兩相和”指水色和月色融為一體,“潭面”指的是“湖面”。聯系生活實際“鏡未磨”指的是“沒有打磨的銅鏡”。老師補充資料“山”指的是“君山”,借助插圖,聯系上下文,理解“山水翠”的意思是洞庭湖山水蒼翠。詩意: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為一體,湖面上風平浪靜,就像一面還沒有磨過的鏡子。遠遠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蒼翠,像白銀盤里放著一只青青的田螺。 點撥2:借助注釋理解“寒山”是“深秋時節的山”的意思,“生”是“產生、生出”的意思,“坐”是“因為”的意思。聯系生活實際,借助插圖理解“斜”是指山間小路彎彎曲曲。結合圖片、聯系上文的“楓林”可以知道“霜葉”指的是深秋經霜變紅的楓葉。(根據學生情況酌情講解:“徑”是“小路”的意思,“晚”是“傍晚”的意思,“于”是“比”的意思。)詩意: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在白云繚繞的山中,有人家居住。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這深秋楓林晚景,經霜的楓葉比二月春花還艷麗。點撥3:利用注釋理解“蕭蕭”是風吹梧桐葉發出的聲音,“挑”是“用細長的物件撥”的意思,“促織”俗稱蟋蟀,也叫蛐蛐,“挑促織”就是撥弄蟋蟀的意思。“籬落”是籬笆的意思。。詩意: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3.評價:我能運用多種方法理解文中的詞語可得3顆星過渡:秋景的描繪離不開秋天的典型景物。這三首詩中的秋景中都出現了哪些典型景物呢?活動二:尋秋之景1.三首詩都描寫了怎樣的秋景?學法提示:(1)自由誦讀古詩,圈出能看出詩中描寫季節的關鍵字詞。(2)聯系古詩的標題、插圖和注釋以及古詩的大意進行分析。2.教師指名回答點撥1:(1)《望洞庭》中圈畫“秋月”“鏡未磨”,分析這是秋湖之景。(板書:望洞庭—秋湖之景)(2)引導學生想象秋葉洞庭湖秋景畫面:秋月的清輝靜靜地灑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遠遠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蒼翠,像白銀盤里放著一只青青的田螺,(將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君山比作青蘿)。感受八百里洞庭在詩人的眼中是如此美妙,讀出秋夜洞庭湖之景的寧靜柔和之美。點撥2:(1)《山行》中圈畫“寒山”“霜葉”,分析這是秋山之景。(板書:山行——秋山之景)(2)《山行》中圈畫出“霜葉紅于二月花”,提醒學生這里將“霜葉”和“二月花”進行對比。(3)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詩人于深秋之時在秋山上看見經霜的楓葉比二月花還要紅艷,秋景在詩人眼中并不衰敗,充滿著無限生機。點撥3:(1)《夜書所見》中引導學生圈畫“蕭蕭梧葉”“秋風”“促織”,分析這是秋夜之景。(板書:夜書所見——秋夜之景)(2)《夜書所見》中引導學生分析詩人于秋日夜晚看見秋風吹動梧桐葉,聽見傳來的陣陣寒聲,又看見籬笆旁的燈火,便料想兒童會在燈下挑促織,秋景在詩人的眼中是凄涼孤寂的。3.再次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詩中的景象。從劉禹錫的“白銀片里一青螺”寧靜澄澈的秋湖之景到杜牧的“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充滿生機的秋山之景,再到葉紹翁“蕭蕭梧葉送寒聲”的秋夜之景,不同的詩人,為我們記錄下了不同的秋景,讓我們帶著自己對秋景的想象和理解再來讀一讀這首詩吧。(相機板書:不同秋景)(四)書寫指導(1)教師出示“庭、相、未、寒、徑、斜、楓、霜、挑、深、落”這些生字并引導學生觀察,交流書寫注意點。點撥:①“相、徑、斜、楓、挑、深”都是左右結構的字,左窄右寬。“斜”的左邊部分最后的捺都要變成點,右邊部分都要寫得稍長一些。②“寒、霜、落”是上下結構的字。上下兩部分要盡量寫得緊湊一些,橫畫要保持均勻。③“未”是獨體字,注意第一橫短,第二橫長。“庭”是半包圍結構的字。(2)學生練寫,師生共評。(五)課堂小結小結:這三首詩雖同為描寫秋季的詩,但詩人不同,描寫的內容也不同。這節課,我們簡單了解了這首詩的詩文大意,初步感知了秋景。下節課,我們繼續欣賞詩中的秋景,品味詩中的情感。(六)課后作業畫一畫:展開想象,按自己的理解,畫一幅秋景圖。【板書設計】望洞庭——秋湖不同詩人 山行——秋山 不同秋景夜書所見——秋夜第2課時【教學目標】1.通過結合詩句、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初步體會詩中的情感。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默寫《山行》。【教學重難點】通過結合詩句、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初步體會詩中的情感。【教學過程】任務一:復習回顧 詩韻秋意活動一:誦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活動二:根據上節課圈畫的描寫秋天景致的詞語,指名學生說說詩句的大意。過渡: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當不同的詩人面對秋天時,他們的所見之景、所作之詩各不相同。詩人往往以詩來抒情。不同的詩,其創作背景也各不相同。現在,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首詩的創作背景,帶著對他們創作背景的了解,再次走進這些詩,來理解詩中所蘊含的不同情感。(板書:邊復習邊補充上節課的板書,在原板書基礎上補充板書——不同情感)活動三:了解背景(1)《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劉禹錫因貶謫而途經洞庭湖,正值秋天,湖面月光皎潔,景色宜人,這一切都深深吸引了他。(2)《山行》是杜牧秋登寒山,有了充滿詩意的發現時所創作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3)《夜書所見》是葉紹翁在異鄉觸景生情之作。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當時,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任務二:讀懂秋語 感悟詩情活動一:聚焦景物 體會詩情1.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這個季節帶給人怎樣的感受?點撥:學生交流印象中的秋天及自己對秋天的感受,重點關注兩種體驗:秋天是成熟、收獲的季節,帶給人喜悅和快樂的感覺。秋天是蕭條、衰敗的季節,帶給人冷清和凄涼的感覺。2.評價:能夠說出自己印象中的秋天及對秋天的感受可得2顆星3.聚焦詩中有關秋天的景物,體會詩中所蘊含的不同情感,讀出其中的情感。學法提示:(1)分別圈出詩中能讓人感覺冷清凄涼和喜悅快樂的秋天景物。(2)小組交流,初步體會詩中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4.教師指名學生回答。點撥:(1)分別圈出詩中能讓人感覺冷清凄涼和喜悅快樂的秋天景物。預設:帶給我們蕭索、凄涼感受的詞語有:寒山、蕭蕭梧葉、寒聲、秋風;帶給我們溫暖感受的詞語有:無風、白銀盤、一青螺、二月花、兒童挑促織。(2)組織小組交流,指導點撥,引導學生初步體會詩中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思考1:《望洞庭》①《望洞庭》中,劉禹錫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打磨的銅鏡呢?點撥1:提醒學生這里運用比喻的修辭,將“洞庭湖”比作“未打磨的鏡子”,分析詩人劉禹錫是在夜晚觀賞洞庭湖,在月光映照下,湖面朦朧一片,而未經摩擦過的銅鏡應該就是這種模糊的感覺。引導同學想象畫面:秋月的清輝靜靜地灑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多么寧靜啊!②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點撥2:《望洞庭》中圈畫“白銀盤里一青螺”,引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見的大盤子,但它是使用白銀做的銀光閃閃,再想象在盤里放一個青螺。這時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導學生分析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君山比作青螺,這時詩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詩人看到湖面,想到未打磨的鏡子,想到白銀盤,看到遠處的君山,想到青螺,表達了詩人對洞庭湖、對祖國山河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在感悟詩人對洞庭秋景的沉醉與贊美之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望洞庭》。前兩句朗讀時,語速要放慢,聲音輕柔舒緩,讀出寧靜之美。后兩句應讀得稍快些,語調上揚,帶著一種驚喜與贊嘆之情,突出詩人對眼前美景的由衷喜愛與贊美。引導思考2:《山行》①為什么說是“寒山”,而不說是“秋山”?點撥1:“寒山”更符合秋天的特點,高度凝練,道出了秋天帶給人的普遍感受——冷清凄涼。②為什么說“霜葉紅于二月花”?點撥2:寒冷的秋天里,楓葉卻比二月花還要紅,楓葉的火紅一掃秋之冷清,由此可見詩人所感受的秋天令人喜悅快樂,是十分溫暖的,詩人是喜愛和贊美秋天的。在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指導要點:前兩句畫面意境悠遠,可以讀得稍慢些;后兩句應讀得稍快些,語調高昂,讀出對秋天的喜愛贊美之情。引導思考3:《夜書所見》引導思考1:①為什么蕭蕭梧葉會送來寒聲,江上秋風會動客情?點撥1:秋天本就清冷,秋風吹在客居他鄉的人身上,加重了身上和心里的涼意。此時,聽到的寒聲,怎能不撩撥起內心凄涼孤寂、思念的情思呢?②引導思考2:“知有兒童挑促織”,詩人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點撥2:“兒童挑促織”這一尋常、溫馨的畫面使詩人原本就被秋日、秋風撩撥起的凄涼孤寂的情感又加重了一重,詩人會愈發思念自己的家鄉、思念自己的親人。引導學生體會并讀出詩人客居他鄉、漂泊在外時,內心的凄涼孤寂和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前兩句,要讀得舒緩、低沉一些。后兩句,語調可以明快些,讀出溫暖的感覺5.教師對小組交流進行評價,評價要點:是否抓住景物,結合詩句,聯系生活來體會詩中的情感;合作朗讀的表現如何。評價標準 小組評價 班級評價能夠圈畫讓人感覺冷清凄涼和喜悅快樂的秋天景物能體會詩中情感能朗讀出情感活動二:比較異同 讀懂秋語1.再讀三首古詩,比較發現三首古詩有什么相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2.交流分析。相同點:三首古詩描繪的都是秋天的景色,充滿了詩情畫意,表達了詩人真摯的感情。不同點:詩人描寫的景物不同,抒發的感情也不同。劉禹錫抒發的是對洞庭湖秋景的由衷贊美,杜牧感受到秋天的生機與活力,抒發的是對秋天的熱愛和贊美。葉紹翁則抒發了身在異鄉的自己對家鄉的追憶和思念。活動三:背誦積累 提升認識(1)在體驗和感悟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熟讀成誦。(2)開展“看畫面,背古詩”活動,激發學生的背誦興趣。教師播放情境課文(背誦版),學生跟著情境課文,嘗試背誦。小結:在不同的詩人眼中,同樣是秋天,但看到的秋景卻不一樣。不一樣的秋景表達了詩人不一樣的情感,訴說了詩人心中不一樣的情語。“一切景語皆情語”,當我們讀懂了這些“景語”,才能更好地讀懂詩歌,讀懂詩人。評價:能夠背誦三首古詩可得3顆星三、課堂小結小結:言為心聲,詩如其人。不同的詩人,面對秋天,描繪出了不同的秋景,抒發出了不同的情感。希望你們每個人都能像這些細心觀察和記錄生活的詩人一樣,用文字表達心聲,品味出生活的滋味。四、拓展延伸推薦閱讀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對比《楓橋夜泊》里有關秋天的描寫和其中所表達的情感。五、課后作業1.背誦《望洞庭》《山行》和《夜書所見》。2.默寫《山行》。【板書設計】望洞庭 ——秋湖不同詩人 山 行 ——秋山 不同秋景 不同情感夜書所見——秋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