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第三單元·第12課記承天寺夜游同學們,夜空中美麗的月亮總會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懷,你們能否列舉一些古人吟詠明月的詩句呢?情境導入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白居易: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明月”承載著千百年以來詩人對家鄉、對親友的深情厚意,又或者表達自己內心對人生、未來的思考。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有關月亮的散文,它在眾多詠月詩文中別具一格。他就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所寫的《記承天寺夜游》。我們跟隨蘇學士的腳步,看看別樣的明月,別樣的風景,體會作者別樣的情思。情境導入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視百代”的稱譽。詩歌方面,他與江西派的開創者黃庭堅并稱“蘇黃”。詞學方面,他開創豪放派,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作者簡介自我研學蘇軾才華橫溢,但他的一生卻經歷許多磨難。他頻遭貶滴,一生歷典八州,他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盡了人間丑態,卻說:“眼前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記承天寺夜游》就寫于蘇軾經歷他人生中最大打擊“烏臺詩案”后,被貶黃州后所寫的。背景鏈接自我研學元豐二年(1079年),時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蘇軾,說蘇軾的奏章中暗語譏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蘇軾四大可廢之罪。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后在御史臺獄受審。所謂“烏臺”,即御史臺,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筑巢,乃稱烏臺。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烏臺詩案自我研學初讀感知寢( ) 藻( )荇( ) 交橫( )qǐnzǎoxìnghéng播放名家誦讀視頻,用心聽誦,并找出生字詞進行注音。初讀感知 全班齊讀全文,注意句讀,初步感知文章。 記承天寺夜游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見月起行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想要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開衣服,正想要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十分美好,動人游興)于是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譯文門高興的樣子見月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于是想到沒有與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來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于是)我們一起在院子里散步。譯文共同,一起考慮,想到作者的朋友,當時也貶官在黃州。院子里賞月觀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形容水的澄澈院子里的月光如積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錯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譯文均為水生植物大概是重點字詞:欣然:高興的樣子念無與為樂者:考慮,想到月色入戶:門懷民亦未寢:睡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蓋竹柏影也:大概是初讀感知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解衣入睡,恰好看到月光從門戶照進來,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我們)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積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初讀感知默讀文章,思考問題:作者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因為作者被貶謫,心情郁悶、孤獨,想出去走走;二是因為月色很美。初讀感知夜游期間,作者的心情發生怎樣的變化?(提示:先找關鍵詞句,再體會作者心情)初讀感知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無與為樂(有點遺憾)遂至承天寺(不假思索中有點激動)尋張懷民(有急切訪友之情) 亦未寢(與好友心有靈犀的喜悅)相與步于中庭(一份閑適,一份從容)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有些自得,又有些失落。)探究任務:再讀課文,完成以下問題:①作者所見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②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的?③作者此時所說的“閑人”是怎樣的一種人呢?④面對在困境中泰然自若的蘇軾,你想說什么?用適當的語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這份感慨吧。合作探究探究過程:1.再讀課文,圈點勾畫相關內容,思考探究任務。2.全班分為四個小組,合作交流,并記錄交流要點。3.各小組派代表展示討論交流成果。疏通文意成果展示1.作者所見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文段運用比喻,月色普照,整座庭院如同注滿了水,水本來是無色之物,實有其物,看似卻無,月光不正是如此嗎?同時“空明”二字,更是絕妙,用“空”去修飾一種色調,不僅出奇制勝,而且更顯空靈。“藻、荇交橫”也是比喻,展現出月色下竹柏搖動的光影,不僅創設了一個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意境,而且寫出了月色的皎潔與空靈。疏通文意成果展示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月光雖非夜夜皆有,竹柏亦非處處生長,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可覓,處處可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的樂趣。作者借“何夜”“何處”一句,點明了“人生難得完美”的人生真諦。其中既有樂觀、得意的一面,也有貶謫之后的一絲苦澀。疏通文意成果展示3.結合背景知識,說說作者此時所說的“閑人”是怎樣的一種人呢?背景知識: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為被人彈劾用詩歌來誹謗新法,其政敵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把蘇軾投進監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審訊歷時五個月,在多方營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憐惜其才,蘇軾幸而死里逃生,被貶往黃州,擔任黃州團練副使(宋代閑散不管事的官職),但不準擅離該地,并無權簽署公文,沒有薪俸。他租數十畝荒地經營,筑水壩,建魚池,移樹苗,種植稻麥和蔬菜,并在坡邊自筑茅屋,號“東坡居士”。疏通文意成果展示3.結合背景知識,說說作者此時所說的“閑人”是怎樣的一種人呢?這“閑”首先是被皇上貶謫之后的“閑置”,是不得參與政事的無奈的“清閑”,但也是一種面對逆境的“從容”,是超然于勞累生活的“悠閑”,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寧靜”與“空靈”,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不僅是一種“閑趣”,更是一種“閑雅”,一種“閑志”。疏通文意成果展示4.面對在困境中泰然自若的蘇軾,你想說什么?用適當的語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這份感慨吧。蘇軾可能有過失落,有一絲自嘲——能夠在此種境遇中自嘲也是一種灑脫;但此時此刻,在這個美好的瞬間,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幾許自賞,和內心的愉悅、滿足、陶醉。這就是蘇軾: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詩意面對逆境,智慧面對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擁有空明自由的心靈;他始終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身在俗世卻能發現別人難以發現感知的美……他的一生是豁達向上的一生!梳理總結同學們,月在古詩里給人的感覺往往是溫柔多情的,要么是謙謙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著團圓,要么暗示著分離,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這些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抒懷。本文中作者借月光表達自己閑適、高雅的情趣,也暗含著壯志難酬、無奈悲涼的情思。結合上課所學內容以及自己對課文的感受,發揮想象,將本文改寫成一篇白話散文。布置作業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