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紅燭的文化意象 提及 “紅燭”,你會想到什么?是婚禮上的喜慶象征,是祭祀時的莊重載體,還是詩詞中 “蠟炬成灰淚始干” 的奉獻隱喻?在中國文化中,紅燭始終與 “情感”“精神” 緊密相連。今天,我們將走進聞一多的《紅燭》,看看這支紅燭如何承載一位愛國詩人的赤子情懷,又如何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符號。 導入 紅燭聞一多的赤子之歌 燃燒自我的理想與擔當 語言建構與運用:分析詩歌凝練莊重的語言風格,把握格律詩的韻律、句式特點,掌握 “托物言志” 的表達技巧。 思維發展與提升:梳理詩歌從 “觀燭”“問燭” 到 “學燭”“悟燭” 的邏輯脈絡,建立 “意象 — 情感 — 主題” 的解讀路徑。核心素養目標全人之美 止于至善審美鑒賞與創造:體會象征、擬人等手法的藝術效果,感受新月派 “三美” 理論在詩歌中的具體體現。 文化傳承與理解:感悟聞一多的愛國赤誠與奉獻精神,理解近代知識分子的使命擔當,傳承精神內核。 核心素養目標全人之美 止于至善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湖北浠水人,兼具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三重身份。作為新月派代表,他提出詩歌 “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理論,推動現代格律詩發展;作為學者,他深耕古典文學,著有《唐詩雜論》等;作為戰士,他積極投身民主運動,最終為理想獻身。其詩歌兼具藝術美感與思想深度,《紅燭》是他歸國后創作的首部詩集代表作。 作者簡介:詩人、學者與戰士 1923 年,聞一多結束美國留學歸國。留學期間,他深切體會到海外華人的屈辱處境,也目睹西方文明的弊端;歸國后,面對的卻是國家積弱、民生凋敝、文化沉淪的現實。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激發了他的愛國情懷與責任感。他以 “紅燭” 為喻,將個人的理想追求、對民族命運的憂慮,熔鑄于詩中,創作了《紅燭》,收錄于同名詩集,成為其精神追求的宣言。創作背景:歸國后的赤子之思 紅燭啊!/ 這樣紅的燭!/ 詩人啊!/ 吐出你的心來比比,/ 可是一般顏色? 紅燭啊!/ 是誰制的蠟 —— 給你軀體?/ 是誰點的火 —— 點著靈魂?/ 為何更須燒蠟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誤再誤;/ 矛盾!沖突!紅燭啊!/不誤,不誤!/原是要“燒”出你的光來——/ 這正是自然的方法。詩歌原文及誦讀提示 紅燭啊!/ 既制了,/ 便燒著!/ 燒吧!燒吧!/ 燒破世人的夢,/ 燒沸世人的血 ——/ 也救出他們的靈魂,/ 也搗破他們的監獄! 紅燭啊!/ 你心火發光之期,/ 正是淚流開始之日。 紅燭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為燒的。/ 既已燒著,/ 又何苦傷心流淚?/ 哦!我知道了!/ 是殘風來侵你的光芒,/ 你燒得不穩時,/ 才著急得流淚! 詩歌原文及誦讀提示 紅燭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請將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間,/ 培出慰藉的花兒,/ 結成快樂的果子! 紅燭啊!/ 你流一滴淚,灰一分心。/ 灰心流淚你的果,/ 創造光明你的因。 紅燭啊!/“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誦讀提示:第一節 “紅燭啊!” 語調莊重帶驚嘆;設問句(第二節 “是誰制的蠟?”)語速放緩,含思索感;第三節 “燒吧!燒吧!” 節奏加快,語氣激昂;結尾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沉穩有力,重音落 “耕耘”。 詩歌原文及誦讀提示 1-4 節 :觀燭問燭探本質 第 1 節以 “紅燭之紅” 與 “詩人之心” 對比,開篇點題,將 “紅” 定為赤誠的象征。第 2 節連續設問,追問紅燭的 “軀體” 與 “靈魂” 來源,以及 “燒蠟成灰” 的意義,引發對 “犧牲” 本質的思考。文本解讀(一)1-4 節 :觀燭問燭探本質 第 3 節以 “矛盾!沖突!” 點出紅燭的困境,又以 “燒吧!燒吧!” 的吶喊,賦予其喚醒民眾、打破禁錮的使命。第 4 節 “心火發光” 與 “淚流開始” 形成對比,暗示奉獻伴隨代價。文本解讀(一)5-8 節 :悟燭學燭明初心 第 5 節解答前文 “流淚” 之疑,將紅燭的 “淚” 解讀為因 “殘風侵光芒” 而焦慮,凸顯其堅守光明的執著。第 6 節轉向主動奉獻,“請將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間”,明確紅燭 “滋養他人” 的使命。文本解讀(二)5-8 節 :悟燭學燭明初心 第 7 節 “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揭示 “犧牲” 與 “創造” 的辯證關系。第 8 節以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收束,將紅燭精神升華為人生信條,完成從 “悟燭” 到 “踐行” 的升華。 文本解讀文本解讀(二)從 “詠物” 到 “言志” 的遞進起:詠物點題(第 1 節)—— 觀紅燭之 “紅”,關聯詩人之 “心”,奠定托物言志基調。 承:設問探源(第 2-3 節)—— 追問紅燭的本質與使命,從 “物理存在” 轉向 “精神內涵”。 轉:悟燭共情(第 4-7 節)—— 解讀紅燭 “流淚” 的意義,從 “觀燭” 轉向 “學燭”,坦露自我追求。 合:言志升華(第 8 節)—— 以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作結,將紅燭精神轉化為人生信念,完成主題升華。 抒情脈絡: 紅燭是全詩的核心象征載體,內涵豐富:① 色彩之 “紅”—— 象征愛國赤誠、革命熱血與赤子之心;② 燃燒之 “蠟”—— 象征自我犧牲的奉獻精神,“燒蠟成灰” 即投身理想的付出;③ 發光之 “火”—— 象征追求光明、喚醒民眾的理想與使命;④ 滴落之 “淚”—— 既指蠟淚,更象征堅守使命的焦慮、奉獻的代價與對民眾的悲憫。 核心意象:紅燭的多重象征內涵 象征:紅燭貫穿全詩,既是具體物象,更是精神符號,將抽象的 “奉獻”“理想”“赤誠” 轉化為可感的形象,使情感表達更含蓄深沉。 擬人:“著急得流淚”“何苦傷心” 等句,賦予紅燭人的情感與心理活動;“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以呼告語氣,將紅燭視為可對話的對象,拉近情感距離,強化共鳴。藝術手法(一):象征與擬人 設問:第 2 節 “是誰制的蠟?”“為何更須燒蠟成灰?” 等設問,既引發讀者思考,又推動詩歌從 “觀燭” 到 “悟燭” 的邏輯遞進,使抒情脈絡更清晰。 反復:“紅燭啊!” 在詩中反復出現 8 次,形成回環往復的節奏,既是對紅燭的深情呼喚,也標志著情感的層層深化;“燒吧!燒吧!” 的重復,強化了紅燭的決絕與力量。藝術手法(二):設問與反復 全詩嚴格踐行聞一多提出的 “三美” 理論:① 建筑美 —— 每節行數相近(多為 5-8 行),句式整齊,排版勻稱,如建筑般規整;② 音樂美 —— 押韻工整(如第 1 節 “燭 / 色”、第 2 節 “體 / 魂 / 出”),節奏明快,讀來朗朗上口;③ 繪畫美 ——“紅” 的色彩貫穿全詩,畫面感強烈,“培出慰藉的花兒” 等句更勾勒出具體意象,視覺與情感交融。形式特征:新月派 “三美” 的實踐 全詩以紅燭為媒介,凝聚三重核心情思:① 愛國赤誠 —— 以 “紅燭之紅” 喻 “赤子之心”,抒發對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與強國愿望;② 奉獻精神 —— 贊美紅燭 “燒蠟成灰”“脂膏流人間” 的自我犧牲,體現為理想獻身的決心;③ 使命擔當 —— 以 “燒破世人的夢”“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彰顯知識分子喚醒民眾、踐行理想的責任意識。 主題情思:赤誠、奉獻與擔當 下列不屬于《紅燭》中 “紅燭” 象征內涵的是( ) A. 愛國赤誠 B. 自我犧牲 C. 消極避世 D. 追求光明 答案:C 解析:紅燭的核心是積極的奉獻與追求,“消極避世” 與詩歌主旨完全相悖。 課上練習(客觀題)聞一多提出的詩歌 “三美” 理論不包括( ) A. 音樂美 B. 繪畫美 C. 形式美 D. 建筑美 答案:C 解析:“三美” 指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形式美” 是籠統概念,非具體理論范疇。 課上練習(客觀題)請結合第 5-6 節,分析 “紅燭流淚” 的內涵與詩人的情感態度。 答案示例:第 5 節 “著急得流淚” 將淚解讀為紅燭因 “殘風侵光芒” 而焦慮,體現其堅守光明的執著;第 6 節 “請將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間”,將 “流淚” 轉化為主動奉獻。詩人借紅燭的 “淚”,抒發對理想受阻的憂慮,以及愿如紅燭般主動奉獻的堅定態度。 解析:需結合具體詩句,先解 “淚” 的表層(蠟淚)與深層(情感象征)內涵,再關聯詩人的自我投射與情感表達。課上練習(主觀題) 同:均以 “蠟炬成灰” 為意象,借蠟燭燃燒象征奉獻與付出。 異:李商隱《無題》中 “蠟炬成灰淚始干” 側重愛情的忠貞與執著,情感指向個人情愛;聞一多《紅燭》則將 “蠟炬” 升華為愛國、奉獻的精神符號,情感指向民族命運與社會使命,更具時代性與社會性。 拓展對比:與李商隱 “蠟炬” 的異同 本節課圍繞《紅燭》展開全面解讀:通過文本逐節分析,理清 “觀燭 — 問燭 — 悟燭 — 學燭” 的抒情脈絡;通過意象剖析,把握紅燭的多重象征內涵;通過手法與形式賞析,體會新月派 “三美” 理論的實踐;最終落腳于主題,感悟聞一多的赤誠、奉獻與擔當。核心在于理解 “托物言志” 的寫法 —— 以具體物象承載抽象精神,讓詩歌兼具藝術美與思想力。 課堂總結 基礎作業(必做):摘抄詩中體現 “三美” 理論的詩句,任選 1 種 “美” 分析其表達效果(200 字左右)。 提升作業(選做):對比《紅燭》與《死水》(聞一多作)的意象選擇與情感基調,寫一段短評(250 字左右)。 拓展作業(選做):以 “___如燈” 為題(補全意象,如 “理想如燈”“信念如燈”),寫一段 100 字左右的小詩,模仿《紅燭》托物言志的手法。 課后作業 百年前,詩人以紅燭明志,在黑暗中守望光明;今日,這簇燭火仍在我們心中搖曳。愿你我能讀懂那滴 “著急的淚” 里的執著,承襲那份 “培出慰藉之花” 的熱忱,將紅燭的赤誠與堅守,化作前行路上的微光:在學習中錘煉品格,在擔當里踐行理想,讓這束跨越時代的燭火,永遠照亮追光的腳步。課后寄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