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提起陶淵明,你會想到什么?是 “采菊東籬下” 的隱士,是 “不為五斗米折腰” 的傲骨文人,還是 “晨興理荒穢” 的耕者?今天,我們透過《歸園田居》(其一),走進這位東晉詩人的田園世界,解碼他的歸隱之由與赤子之心。導入 :你眼中的陶淵明 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的隱逸之心與田園之美魏晉風骨中的自然情懷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掌握 “羈鳥”“池魚”“樊籠” 等字詞含義,把握五言詩節(jié)奏,背誦全詩,體會其 “平淡自然” 的語言風格。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通過逐聯(lián)研讀,梳理 “厭官場 — 歸田園 — 樂生活” 的邏輯脈絡,分析意象與對比的表達效果。核心素養(yǎng)目標全人之美 止于至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品味 “沖淡雋永” 的魏晉隱逸詩風,賞析情感與場景的融合,理解 “以詩繪境” 的審美價值。文化傳承與理解:結(jié)合東晉社會背景,感悟陶淵明安貧樂道的情懷,傳承古典文學中 “天人合一” 的文化基因。核心素養(yǎng)目標全人之美 止于至善陶淵明(約 365-427),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年,社會動蕩、門閥專權(quán),他曾幾度出仕(任彭澤令等職),最終因厭惡官場污濁,辭官歸隱,躬耕田園。其詩以田園生活為核心,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派,被譽為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知人論世 —— 詩人與時代《歸園田居》組詩共五首,作于晉安帝義熙元年(405 年),是陶淵明辭去彭澤令后次年所作。此時他 41 歲,歷經(jīng) “誤入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的官場沉浮,徹底放棄仕途,回歸田園。組詩第一首作為開篇,集中抒發(fā)了歸隱后的喜悅與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創(chuàng)作背景 —— 為何 “歸園田”“歸園田居” 即 “回歸田園生活”,題眼在 “歸” 字:歸向何處?—— 遠離官場的 “園田”(家鄉(xiāng)的田園、自然的懷抱);為何要歸?—— 厭棄 “塵網(wǎng)”“樊籠” 般的官場;歸后如何?—— 躬耕勞作,與自然相融,獲心靈自由。題目直白點出詩歌核心:歸隱后的田園生活與心境。詩題解析 ——“歸園田居” 的內(nèi)涵原文: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誦讀提示:五言詩強化 “二三” 停頓(如 “少無 / 適俗韻”);前兩聯(lián)沉緩,中間田園描寫輕快,末聯(lián)激昂,以語調(diào)傳遞情感變化。原文呈現(xiàn)及誦讀提示原文: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翻譯:年少時就沒有迎合世俗的氣質(zhì),天性原本就熱愛山林田園。解析:開篇直抒胸臆,點明 “歸隱” 的本質(zhì)是 “本性使然”。“適俗韻” 指迎合世俗的氣度,“性本愛丘山” 強調(diào)自己天生熱愛自然。以 “少無” 與 “性本” 對比,奠定全詩基調(diào):歸隱并非一時沖動,而是對自我本性的回歸,為下文厭棄官場做鋪墊。詩句研讀(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原文: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翻譯:不小心落入官場的羅網(wǎng)里,這一待就是許多年。解析:“塵網(wǎng)” 喻官場的束縛與污濁,“誤落” 一詞暗含懊悔 —— 將出仕視為 “失誤”;“三十年”(實指十余年,虛指長久)寫官場漂泊之久。此聯(lián)轉(zhuǎn)折,從 “本性” 轉(zhuǎn)向 “過往”,通過 “塵網(wǎng)” 的負面意象,抒發(fā)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凸顯歸隱的必要性。詩句研讀(二)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原文: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翻譯:被束縛的鳥兒眷戀昔日的樹林,池中的游魚思念原來的深潭。解析:以 “羈鳥”(被束縛的鳥)、“池魚”(被困的魚)自比,“舊林”“故淵” 喻家鄉(xiāng)田園。兩句用比喻手法,將官場的壓抑與對田園的渴望具象化 —— 鳥戀林、魚思淵,正如自己厭官場、念田園,情感真摯動人。詩句研讀(三)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原文: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翻譯:在南邊的田野上開墾荒地,堅守質(zhì)樸本性回到田園生活。解析:“開荒”“守拙” 是歸隱后的行動:前者寫躬耕的實干,后者表不迎合世俗、堅守本真的態(tài)度。“歸園田” 直接點題,標志著從 “厭官場” 到 “踐歸隱” 的轉(zhuǎn)變,展現(xiàn)詩人主動選擇田園生活的堅定與坦然。詩句研讀(四)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原文: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翻譯:住宅周圍有十幾畝田地,還有八九間簡陋的茅草屋。解析:轉(zhuǎn)入田園實景描寫,以樸素的數(shù)字(十余畝、八九間)勾勒家園輪廓。“方宅”“草屋” 并非豪宅,卻充滿生活氣息。看似平淡的白描,實則暗含情感:這些尋常景物是 “自由” 的載體,詩人對它們的珍視,正是對歸隱生活的熱愛。詩句研讀(五)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詩句:原文: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翻譯:榆樹柳樹遮蔽著房屋后檐,桃花李花排列在廳堂門前。解析:聚焦家園近景,“榆柳”“桃李” 是田園常見樹木,“蔭”“羅” 二字生動傳神 —— 榆樹柳樹遮蔭后檐,桃花李花排列堂前。色彩(綠、粉白)與動態(tài)(蔭、羅)結(jié)合,繪出一幅生機盎然的家園圖,盡顯田園之美與詩人的愜意。詩句研讀(六)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原文: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翻譯:遠處的村莊朦朧隱約,村落里的炊煙輕柔飄蕩。解析:視角轉(zhuǎn)向遠景,“曖曖” 寫村莊朦朧之態(tài),“依依” 描炊煙輕柔之姿。由近及遠,畫面層次更豐富:近處是家園,遠處是村落炊煙,勾勒出寧靜祥和的田園全景,營造出沖淡悠遠的意境。詩句研讀(七)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原文: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翻譯:深巷里傳來陣陣狗叫,桑樹頂端有公雞在啼鳴。解析:以聽覺補寫田園:深巷的狗吠、桑樹梢的雞鳴,打破了畫面的寂靜,卻更顯田園的清幽。“以動襯靜” 的手法,讓田園場景從 “視覺” 延伸到 “聽覺”,更顯真實可感,仿佛身臨其境。詩句研讀(八)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原文: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翻譯:庭院里沒有世俗的塵囂雜事,空寂的屋內(nèi)滿是安閑自在。解析:從 “寫景” 回歸 “寫心”。“塵雜” 既指庭院的塵埃,更指官場的瑣事與俗念;“虛室” 是靜室,“余閑” 是歸隱后的自在。此聯(lián)點明歸隱的核心收獲:不僅是環(huán)境的清凈,更是心靈的解脫與閑適。詩句研讀(九)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原文: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翻譯:長久被困在官場的牢籠中,如今終于能回歸自然本性。解析:結(jié)尾收束全詩,“樊籠” 呼應前文 “塵網(wǎng)”,喻官場束縛;“返自然” 呼應開頭 “愛丘山”,點明歸隱的終極意義 —— 回歸自然本性。“復得” 二字飽含失而復得的欣喜,將全詩情感推向高潮,余味悠長詩句研讀(十)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本性之真:“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點出歸隱的根源 —— 厭官場、歸本性。渴望之切:“羈鳥戀林”“守拙歸田”,寫對田園的向往與歸隱的行動。田園之美:繪家園、村落、聲響,展現(xiàn)田園的寧靜與生機。心靈之樂:“無塵雜”“返自然”,抒發(fā)歸隱后的閑適與喜悅。抒情脈絡 :從 “厭” 到 “樂” 的情感遞進“羈鳥”“池魚”:象征被官場束縛的自己,凸顯對自由的渴望。“塵網(wǎng)”“樊籠”:喻官場的污濁與壓抑,暗含對世俗的厭棄。“丘山”“園田”“榆柳”“桃李”:代表自然與田園,是自由、本真的載體,寄托詩人的理想。意象對立鮮明,強化了 “歸隱” 的必然性與合理性。核心意象 :自然與束縛的對立語言樸素:摒棄華麗辭藻,用 “草屋”“狗吠”“雞鳴” 等日常詞匯,如話家常,卻飽含真情。白描見長:“方宅十余畝”“曖曖遠人村” 等句,不加修飾直接寫景,畫面感極強,盡顯田園本真之美。藝術(shù)特色(一) 平淡中見深情對比:“丘山” 與 “塵網(wǎng)”、“羈鳥” 與 “舊林”、“官場” 與 “田園” 的對比,突出歸隱的正確性。比喻:“塵網(wǎng)”“樊籠” 喻官場,“羈鳥”“池魚” 喻自己,將抽象的情感與處境具象化,通俗易懂。藝術(shù)特色(二)對比與比喻的妙用《飲酒 其五》陶淵明〔魏晉〕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請比較《歸園田居》和《飲酒》在核心主題、意象側(cè)重、情感表達、語言風格方面的不同。拓展閱讀核心主題:前者聚焦 “歸隱行動 + 田園實景”,顯厭官樂田之選;后者側(cè)重 “歸隱心境 + 自然頓悟”,傳超脫世俗之悟。意象側(cè)重:前者用 “方宅、草屋、雞鳴” 等具象生活意象;后者以 “菊花、南山、飛鳥” 等抽象象征意象。情感表達:前者直抒胸臆(懊悔、欣喜);后者含蓄內(nèi)斂(借場景傳心境)。語言風格:前者質(zhì)樸平實,近日常敘事;后者沖淡雋永,融哲理于景物。拓展閱讀《歸園田居》與《飲酒》對比下列對《歸園田居》(其一)意象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 “塵網(wǎng)” 喻指污濁的官場B. “羈鳥” 象征渴望自由的詩人C. “桃李” 代表世俗的功名利祿D. “樊籠” 與 “塵網(wǎng)” 含義相近答案:C解析:“桃李” 是田園中的樹木,象征田園生活的生機與美好,并非 “功名利祿”。課上練習(客觀題一)“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中 “自然” 的含義是( )A. 自然界的山水草木B. 不受束縛的本性與田園生活C. 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D. 順其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答案:B解析:“自然” 既指田園這一自然環(huán)境,更指詩人擺脫官場束縛后回歸的本真本性。課上練習(客觀題二)請結(jié)合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與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分析詩人的情感變化及原因。答案示例:前兩句以 “羈鳥”“池魚” 自比,抒發(fā)被困官場的壓抑與對田園的渴望;后兩句以 “樊籠” 喻官場,抒發(fā)脫離束縛、回歸本性的喜悅。變化原因:詩人從 “身困官場” 到 “辭官歸隱”,實現(xiàn)了從 “渴望自由” 到 “獲得自由” 的轉(zhuǎn)變,情感的遞進體現(xiàn)了他對歸隱選擇的堅定與滿足。課上練習(主觀題)《歸園田居》(其一)以 “歸” 為線索,從 “厭官場” 到 “歸田園”,再到 “樂自然”,層層遞進,展現(xiàn)了陶淵明的赤子之心。詩歌以樸素的語言、鮮活的意象,將田園之美與心靈之樂融為一體,既彰顯了詩人 “不為五斗米折腰” 的傲骨,也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的新境界,成為中國古典詩歌中 “自然之美” 的典范。課堂小結(jié) 基礎作業(yè)(必做):背誦全詩,為每聯(lián)撰寫 15 字以內(nèi)的 “情感批注”(如末聯(lián):脫樊籠歸自然,喜不自勝)。提升作業(yè)(選做):對比分析詩中 “田園實景” 與 “官場虛景” 的差異,寫一段 150 字左右的文字。拓展作業(yè)(選做):閱讀《五柳先生傳》,結(jié)合《歸園田居》(其一),談談你對陶淵明 “歸隱精神” 的理解(250 字左右)。作業(yè)布置 《歸園田居》中的那片 “田園”,裝著陶淵明的厭俗之嘆,更盛著他的本真之樂。愿你讀懂 “守拙歸園田” 不是逃避,而是對初心的堅守;“復得返自然” 不是懈怠,而是對自由的追求。愿你以詩為鏡,既懷 “愛丘山” 的純粹,亦有 “守拙” 的勇氣,在生活中尋得屬于自己的 “心靈田園”。課后寄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