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6張PPT)共2課時第二單元新課導入山川有大美,月亦是圓缺俱美。陶弘景眼中的山水?蘇軾眼中的月色?本節重點本節重點學習目標誦讀詩歌,欣賞兩篇短文不同的語言風格。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積累常用文言實詞、虛詞。3了解兩位作者的基本信息。1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南朝齊梁時道教思想家、醫學家。代表作:《陶隱居集》曾任南朝齊左衛殿中將軍,后隱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經,創立茅山派。入梁,武帝禮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輒就咨詢,時稱“山中宰相”。主張儒、釋、道三教合流。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較深研究。夯實基礎文學常識基本信息主要經歷其他成就陶弘景(456-536)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代表作: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散文方面,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方面,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之風,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夯實基礎文學常識基本信息成就及稱號蘇軾(1037-1101)夯實基礎欣賞情境課文誦讀:1.注意字詞讀音 2.注意斷句和節奏夯實基礎欣賞情境課文誦讀:1.注意字詞讀音 2.注意斷句和節奏字詞檢測欣賞完情境課文,你能正確讀出字音嗎?夯實基礎夕日欲頹( ) 沉鱗( )競躍未復有能與( )其奇者 相與( )藻( )荇( )交橫( )tuílínyùyǔzǎohéngxìng朗讀檢測夯實基礎自由朗讀,邊讀邊給文章劃分節奏。答謝中書書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朗讀檢測夯實基礎答/謝中書/書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朗讀檢測夯實基礎自由朗讀,邊讀邊給文章劃分節奏。記承天寺夜游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朗讀檢測夯實基礎記/承天寺/夜游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朗讀:可采用自己放聲朗讀/組內輪流朗讀等形式,反復朗讀兩篇短文。小組討論,總結兩篇短文各自在句式、節奏等方面的特點。小組合作,比較兩篇短文在句式、節奏等方面的不同之處。小組合作,總結兩篇短文分別帶給你什么樣的美感,用準確的語言總結出來。每組選擇一位代表在班級分享小組探究成果。反復朗讀兩篇文章,比較兩篇短文在句式、節奏等方面的不同之處,說說它們分別帶給你什么樣的美感。探究方法課堂活動合作探究一成果展示多用四字句構成對偶,句式整齊,節奏感較強。間用散句,參差錯落,于整齊中有變化。多用尋常詞匯,淺顯易懂,但為了形式的整齊,選詞用字頗多斟酌。文章句式自由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間用整齊句式,節奏舒緩,不求統一。自然成文,涉筆成趣,不事雕飾,天然中見真章。這兩篇短文在行文風格上有很大不同。《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活動小結句式整齊讀起來節奏感強,朗朗上口。句式自由,充滿變化,節奏舒緩。有著整齊和諧之美。有著散淡自然之美。《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VS全班分為4小組,第1、2組負責翻譯《答謝中書書》,第3、4組負責翻譯《記承天寺夜游》。明確任務后,小組成員默讀課文,圈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各自查看注釋或工具書,在圈畫的字詞旁寫上其意思。小組合作,逐句梳理文意。每組選擇一位代表在班級分享小組探究成果。請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把這兩篇文章翻譯出來。探究方法課堂活動合作探究二成果展示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四季。消散。夕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人間仙境。欲界,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這里指人間。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385-433),他承襲他祖父謝玄(343-388)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參與,這里有“欣賞”“領略”之意。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論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五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都有。這里相共談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物。用平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文意疏通文意疏通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猿、鳥此起彼伏地鳴叫著;夕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躍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出蓬勃的生命氣息。以贊美和感慨收束,將此地山水比作人間天堂。成果展示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趙頊(xū)年號(1078-1085)。翻譯文章時可直接保留,不譯。門高興的樣子。考慮,想到。作者的朋友,當時也貶官在黃州。共同,一起院子里形容水的澄澈。均為水生植物。大概是。文意疏通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開衣服,正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十分美好,動人游興),(于是)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共同游樂,于是來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文意疏通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庭院中的月光如積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錯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文章僅80余字,卻融敘事、寫景、議論于一爐,環環相扣,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梳理總結短文二篇山川之美:山與水、早與晚、動與靜、起與伏月色之美:入戶之月、庭下之月反復誦讀本課課文,嘗試跟隨情境背誦視頻背誦出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錄制背誦小視頻上傳到班級群中,展示背誦成果。搜集蘇軾生平、思想等資料,查閱《記承天寺夜游》的寫作背景,形成自己的資料袋。課后作業第2課時第二單元本節重點本節重點學習目標反復誦讀,結合寫作背景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2感受作者熱愛自然山水的情感、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3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點,領略不同的寫景手法。1默讀或默背兩篇短文,在書中畫出自己最喜歡的1-2句話。從寫景手法角度看看該句是從什么角度寫景的,景物特點有什么變化等。從修辭角度看看該句是否運用了修辭,分析其好處。從情感角度看看該句是否有情感抒發或情感起伏,是直接表現出來的還是借助景物表現出來的。將自己的答案旁批在書邊并舉手發言。請你從兩篇短文中選出你最喜歡的1-2句寫景句加以賞析。提示:可以從寫景手法角度、修辭角度或情感角度等各個方面進行賞析。探究方法課堂活動自主探究成果展示高峰入云,清流見底。視角從高到底,將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匯聚,境界清新。對仗,讀起來朗朗上口。山峰直入云端,說明山很高。水流可以見底,說明水極清澈。帶有夸張意味,簡潔突出地點明了山水的特點,令人印象深刻。成果展示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石壁”是高,竹林是低,畫面不僅有了顏色的變化而且有了高低起伏的變化,視角從高處落到低處,與上一句相呼應。山之陡峭。一派絢爛多彩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呈現出勃勃生機。成果展示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夕陽之景并沒有任何頹廢之氣,生命的躍動依然充滿生機,更顯出風景的美妙,也足見得作者對此處山水美景的喜愛之情。朝夕變化,景色也跟著發生變化,寫景的角度也由聽覺轉為視覺,可見作者觀察極為細致。從聽覺角度寫景。從視覺角度寫景。成果展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者僅用18個字,就點染出了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這空靈的境界,也許正是作者彼時心境的寫照。庭中景物,渾然一體,不知是月光化為了積水,還是積水反射了月光。寫出了月光的空靈明澈。運用比喻修辭,形象地寫出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1.《答謝中書書》一文結尾為何提及“康樂(謝靈運)”?結尾說“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2.結合課下搜集的關于蘇軾生平和思想的資料及文章的寫作背景,細讀《記承天寺夜游》,體會作者的心境,并談談你對“閑人”的理解。課堂活動合作探究一明確任務:全班分為4小組,第1、2小組負責第一個探究任務,第3、4小組負責第二個探究任務。任務一:小組成員各自借助注釋了解“康樂”其人。小組交流,結合開篇第一句話分析作者結尾提及“康樂”的原因。小組討論,結合文章內容及作者心理分析作者在結尾說“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的言外之意。小組內推選一位代表分享探究成果。過程安排課堂活動成果展示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康樂即謝靈運,他出身高門,容貌出眾,可至高位而多次歸隱田園、暢游山澤,這一切都使他成為六朝文人心目中“雅好自然”的典范。加上他長于賦詩,將自然美景引入詩歌創作,細致描摹,開創了一代詩風,堪稱山水詩的宗匠。稱引謝靈運,有追慕前賢之意。自謝靈運之后,不再有人能“與其奇”,作者惋惜于世人對秀美山水的無動于衷。“我”是又一“與其奇者”,將謝靈運引以為知音,為自己的審美情趣而自許,期望與謝靈運比肩的意味溢于言表。言外之意任務二:小組交流,共享搜集到的關于蘇軾生平和思想的資料及文章寫作背景的資料。小組合作,借助文中表達作者情感的詞語或抒情性語句分析作者的心境變化。小組討論,結合相關資料說說“閑人”的含義。小組內推選一位代表分享探究成果。過程安排課堂活動成果展示宋神宗元豐二年七月,發生了 “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蘇軾被捕入獄,差一點被殺。十二月蘇軾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被貶黃州四年后,即元豐六年,寫下《記承天寺夜游》。蘇軾一生雖屢遭貶謫,但他總能用自己達觀的心境在艱難的歲月中發現美好。成果展示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齊治平,只好夜晚閑游賞月。有自許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們兩個富有雅趣之人欣賞,豈不浪費?這又表現出一種達觀的生活態度。“閑人”二人的政治處境,作為貶謫之人,無職無權,清閑無比,內心悲涼無可訴說。夜游時的心境,即空靈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賞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教師點撥這兩篇短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謝中書書》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閑適自得之情。《記承天寺夜游》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活動小結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等是“知人”,了解寫作背景是“論世”,讀古詩文只有“知人論世”才能真正領會其思想內涵。兩位作者如此或豐富或復雜的情感是如何表達出來的呢,讓我們通過梳理文章行文過程中的表達方式來找一找答案吧。知識回顧: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說明。請你梳理兩篇短文在行文過程中分別用到了哪些表達方式,并借助這個梳理跟隨情境背誦視頻背出課文。課堂活動合作探究二過程安排自主思考:兩篇文章分別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小組交流,互相說一說自己是如何判斷各個句子的表達方式的,如有不同意見分別說明理由。小組合作,形成統一的結論,組內成員一起列出梳理單。選派一位代表展示小組探究成果,再選派一位代表進行背誦展示。成果展示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答謝中書書議論描寫議論、抒情成果展示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記承天寺夜游敘事描寫議論梳理總結短文二篇景情知人論世多種表達方式拓展延伸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黃州快哉亭記蘇轍點明快哉亭的得名原因。拓展延伸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濤瀾洶涌,風云開闔。晝則舟楫出沒于其前,夜則魚龍悲嘯于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于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快哉亭還有哪些壯觀景象呢?請繼續閱讀。請你在兩篇短文中任選其一,發揮想象,將其改寫成白話散文,要求200字以上。課后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