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81張PPT)單元學習主題【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指“五四”前后至今的文學,即包括現(xiàn)代文學和當代文學。它是和中國的現(xiàn)代史和當代史相對應的概念。現(xiàn)代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當代指社會主義時期。現(xiàn)代文學1917年——1949年當代文學1949年——至今中國現(xiàn)代文學分為三個時期(1917--1927)1. 五四時期(1917-1927)特點概述五四時期的文學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開端,這一時期的文學特點是文學革命的興起和發(fā)展。文學革命不僅在語言文字上進行了革新,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意識和理想抱負上的革新。主要特征文學形式的外在改革:從傳統(tǒng)的文言文轉向白話文,使文學更加貼近大眾生活。思想內涵的深刻變化:文學作品開始關注社會現(xiàn)實,反映民眾疾苦,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禮教。代表性作家和作品:魯迅、郭沫若等作家的出現(xiàn),他們的作品標志著新文學的實質性進。《阿Q正傳》19212、左聯(lián)時期(1927-1937)代表:左翼作家聯(lián)盟(魯迅、柔石、艾青)特點概述左聯(lián)時期的文學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下,革命文學與資產階級等反動文藝思想斗爭的結果。這一時期的文學特點是革命文學的蓬勃發(fā)展。主要特征革命文學的興起:文學作品更多地反映了無產階級的斗爭和革命精神。文學與政治的緊密結合:文學創(chuàng)作受到政治形勢的影響,文學作品成為宣傳革命思想的工具。多樣化的文學形式:除了小說、詩歌,戲劇和散文等形式也得到了發(fā)展。《邊城》1934《大堰河——我的保姆》1933《再別康橋》19283. 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37-1949)特點概述這一時期的文學特點是文學作品更多地關注民族解放和社會變革,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的英勇斗爭。主要特征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文學作品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鼓勵人民抵抗外來侵略。現(xiàn)實主義的深化:文學作品更加注重對現(xiàn)實生活的描寫,反映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人民的苦難。多樣化的主題和風格:除了戰(zhàn)爭題材,還有大量反映社會變革和人民生活的作品。茅盾《風景談》趙樹理《小二黑結婚》單元學習主題當代文學①1949——1966 十七年文學時期 《茶館》1956歌頌、回憶、斗爭表現(xiàn)社會變革風貌、社會主義時代精神②1966——1976文革時期③1976——至今 新時期文學 《秦腔》1983包羅萬象 代表作家:路遙、賈平凹、陳忠實5 阿Q正傳(節(jié)選)/魯迅*邊城(節(jié)選)/沈從文單元寫作 語言的錘煉6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再別康橋/徐志摩7 風景談/老舍*秦腔/賈平凹8 茶館(節(jié)選)/老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小說戲劇散文詩歌人文主題:時代鏡像請你根據(jù)單元目錄為本單元擬寫人文主題我愿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小說,換他一個《阿Q正傳》。——莫言《阿Q正傳》作為魯迅先生唯一的中篇小說,是魯迅先生的精魂與根脈深扎中國大地的寫照,作品中塑造的典型形象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最寶貴的精神財富。1關于魯迅關于魯迅,知多少?1.魯迅原名 ,字 , 人。浙江紹興周樹人豫才2.魯迅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 家、 家、 家。革命思想文學3.魯迅在《自嘲》里寫道“ , ”,這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4.1918年5月,首次用“ ”為筆名,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魯迅《狂人日記》5.魯迅的作品分成四大類: 、 、 、 。小說集散文集散文詩集雜文集01關于魯迅魯迅主要作品散文詩集小說集雜文集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吶喊》 《彷徨》 《故事新編》《熱風》 《華蓋集》《墳》《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出版于1923年8月,收集了包括《狂人日記》等共15篇小說。《吶喊》反映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前后的中國社會,特別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的農村和村鎮(zhèn)的面貌;塑造了沒落知識分子(《孔乙己》)、城市貧民(《藥》)、人力車夫(《一件小事》)、被壓迫農民(《故鄉(xiāng)》《風波》)等形象。取名《吶喊》是要以吶喊聲“驚起較為清醒的幾個人”,“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并破毀“鐵屋子”。魯迅在《吶喊》自序中的描述:一間密不透風的鐵屋內,沉睡的人們即將被悶死,但若喚醒他們,可能面臨清醒后更痛苦的死亡。鐵屋子象征著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中國,而熟睡的人們正象征著渾渾噩噩的窮苦大眾和泱泱百姓,表示他愿同新文化“前驅”取同一步調,為革命吶喊戰(zhàn)斗。《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于1921—1922年撰寫的中篇小說。最初分章連載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北京《晨報副刊》,署名巴人。后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共九章。辛亥革命的核心任務:1. 推翻清朝統(tǒng)治,終結封建帝制2.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3. 挽救民族危機,爭取國家獨立4. 推動社會變革與現(xiàn)代化破除封建陋習:廢除跪拜禮、剪辮子、禁止纏足等,倡導平等自由的新風氣。普及教育與思想啟蒙:推廣新式教育,傳播民主科學思想,打破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桎梏。辛亥革命的實際效果與局限性成功之處: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極大推動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未竟之業(yè):未能徹底鏟除封建勢力(如軍閥割據(jù))、未解決土地問題與民生困苦,民主制度也因袁世凱復辟等事件受挫。根據(jù)《阿Q正傳》創(chuàng)作的時間,作者的人生經歷以及辛亥革命后的社會現(xiàn)狀,請思考作者創(chuàng)作動機是什么?“寫出一個現(xiàn)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我雖然竭力想摸索人們的靈魂,但時時有些隔膜。在將來,圍在高墻里面的一切人眾,該會自己覺醒,走出,都來開口的罷,而現(xiàn)在還少見。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覺察,孤寂地姑且將這些寫出,作為在我的眼里所經過的中國的人生。”是“畫出沉默國民的靈魂”,“暴露國民的弱點”,讓讀者了解長期封建統(tǒng)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國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療救的注意”;喚醒在“鐵屋子”中沉睡的人們,激勵他們振奮起來,掙脫精神的枷鎖。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批判它的妥協(xié)性和不徹底性,正如日本學者伊藤虎丸所說的那樣“沒有讓阿Q覺悟的革命,不是真正的革命。”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學習提示分析漫畫式的表現(xiàn)手法有夸張、變形、比擬、象征等,而以夸張、變形為主要創(chuàng)作手段。魯迅的寫作動機“改造國民性”,這也是他棄醫(yī)從文的初衷。精讀文章,從語言、形象、構思、意蘊、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分析解讀。挖掘“精神勝利法”的內涵,理解魯迅深刻啟蒙思想。趙延年的阿Q趙延年《阿Q正傳六十圖》木刻連環(huán)畫1972年豐子愷《漫畫阿Q正傳》黑白漫畫1938年蔣兆和《與阿Q像》,寫實水墨人物畫1938年“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靈魂”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靈魂”,結合文本,魯迅從哪些維度刻畫?一、從阿Q名字由來思考:阿Q名字由來:他活著的時候,人都叫他阿Quei,魯迅曾仔細想:阿Quei,阿桂還是阿貴呢?倘使他號月亭,或者在八月間做過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沒有號——也許有號,只是沒有人知道他,——又未嘗散過生日征文的帖子:寫作阿桂,是武斷的。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貴了;而他又只是一個人:寫作阿貴,也沒有佐證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樣,更加湊不上了。魯迅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個同鄉(xiāng)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個月之后才有回信,說案卷里并無與阿Quei的聲音相近的人。我雖不知道是真沒有,還是沒有查,然而也再沒有別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還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國流行的拼法寫他為阿Quei,略作阿Q。“阿Q”是小說中的主人公。周作人(魯迅的弟弟)另外有種解釋,說魯迅先生之所以用阿Q來命名,因為Q像沒有五官的圓圓的臉,但有一條辮子,代表了當年漢人的恥辱。一個空白的臉,托一根辮子,體現(xiàn)出麻木的國民性,像被殺頭也沒表情的吃瓜群眾的臉。“正傳”指章回體小說、評書等的正文,也指所要敘述的正題,這里引申為“本傳(記載一人的生平事跡)”的意思。魯迅先生在《阿Q正傳》序里反復探討阿Q的“名字”問題,請問這是為什么?1、阿Q--無名者的象征:揭示了阿 Q 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及其社會地位,被剝奪了作為“人”的基本權力,所在的社會尚未學會尊重每一個生命。2、“為無名者立傳”而傳主名字無從考證,揭露官方史書只記錄權貴,底層永遠“無名”,目的在于對傳統(tǒng)的正史進行否定。名字的虛無也暗示了個體在宏大歷史中如同塵埃。3、“Q”,因其形似拖辮子的頭顱(清末剃發(fā)留辮子的符號),暗示阿Q精神上的奴性,喪失了自我。二、從阿Q的基本信息著手思考:阿Q個人簡歷姓名 年齡籍貫 行狀身份 工作家庭關系 住址外貌特征愛好 口頭禪處事原則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阿Q三十歲左右不詳無行狀(渺茫)雇農流浪短工未婚,其他不詳未莊土谷祠癩瘡疤、黃辮子、破夾襖打人、罵人、喝酒、押牌寶媽媽的四處惹事、精神勝利法進過城并看過殺頭通過以上信息,我們可以看到,阿Q是一個怎樣的人?無名無姓,無家無根沒有家人,大齡未婚沒有固定收入、穿破夾襖,頭有癩瘡疤地位低下無依無靠貧困潦倒中國農村特別注重姓氏宗族,勢單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負,而望族大姓,往往感到自豪。阿Q沒有姓名,也沒有籍貫,那就是無可依靠,其悲慘處境,自不待言。六無奴隸:一個無姓、無名、無籍貫、無行狀、無家、無固定職業(yè)阿Q是一個地位低下、無依無靠、貧困的深受剝削和壓迫的雇農《阿Q正傳》整體感知《阿Q正傳》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小型的農村社會未莊里發(fā)生的故事,魯迅將阿Q、趙太爺、吳媽、假洋鬼子、小D、王胡等人本身具有的個性展現(xiàn)得非常精彩,對于當時的中國人畸形的思想與人性特征進行了細致的剖析,向我們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這樣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實面貌。《阿Q正傳》章節(jié)概述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關鍵詞序優(yōu)勝記略續(xù)優(yōu)勝記略戀愛的悲劇生計問題章節(jié)概述介紹阿Q的身份、地位追述往事,刻畫阿Q性格特征:精神勝利法繼續(xù)寫阿Q的精神勝利法寫阿Q拙劣的求愛經過和遭到的可悲結果,繼續(xù)表現(xiàn)阿Q的地位和處境寫阿Q走投無路,揭示麻木的國民吃人的本相,再寫阿Q的畏強凌弱第六章第七章關鍵詞從中興到末路革命章節(jié)概述寫出阿Q從走投無路到短暫的中興,再被趙太爺逼到走投無路的地步寫辛亥革命到來時各階層對革命的態(tài)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寫辛亥革命引起的未莊的變化,進一步刻畫阿Q的性格不準革命第八章寫阿Q被當作替死鬼被捕、被審和被自決大團圓第九章簡要概括二、三兩章分別寫了阿Q的哪些“行狀”?分析阿Q的形象特征。第二章阿Q窮得無老婆卻吹其兒子以后會闊。阿Q窮得娶不上老婆,卻想“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將希望寄托在沒有希望的未來。眼前不闊,將來會闊,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逃避現(xiàn)實,妄自尊大的人。第二章阿Q進過幾回城,卻譏笑未莊人“不見世面”。阿Q一方面因進過城而“更自負”,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更自負”是對于未莊人而言的,表現(xiàn)了他的盲目,以為進過城,看到了未莊人沒有見過的東西,就非常了不起;而“鄙薄城里人”則表現(xiàn)了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狹隘。第二章阿Q的癩瘡疤被閑人笑話,和他起沖突,反抗卻被打。①因為他諱說“癩”以及一切近于“賴”的音,后來推而廣之,“光”也諱,“亮”也諱,再后來,連“燈”“燭”都諱了。這些都展示了阿Q敏感自卑,又極度自尊、病態(tài)自尊的心理。第二章②“估量了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總還是阿Q吃虧的時候多。于是他漸漸的變換了方針,大抵改為怒目而視了。”“罵”“打”“怒目而視”三種做派,顯出阿Q的欺軟怕硬。③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xiàn)在的世界真不像樣……”于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面對現(xiàn)實中的失敗,阿Q把自己被打“假想”為被“兒子”打,認為自己得勝了,逃避現(xiàn)實,通過這樣欺騙自己來尋求安慰,尋求解脫。“心滿意足”體現(xiàn)了他的自欺欺人。第二章④“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蟲豸”比“畜生”更低一級,表現(xiàn)出阿Q 的另一特點:自輕自賤。這樣的投降,是阿Q的又一發(fā)明創(chuàng)造,實在打不過就自輕自賤。第二章阿Q賭場贏錢被打而自扇耳光。分明是別人搶走了阿Q賭贏的錢,他卻在憤怒之中打了自己兩個耳光,仿佛是自己打了別人一樣,然后“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躺下了”,現(xiàn)實中自己打自己,但在精神上自己打別人,這就體現(xiàn)了阿Q自輕自賤、自我麻醉。第三章阿Q被趙太爺打而得意。他得意因為曾經受過趙太爺?shù)拇蚨鴵Q來了人們對他的“仿佛格外尊敬”。挨打像榮幸地蒙受恩惠一樣,一個“蒙”字,形象地刻畫了阿Q喪失人格、趨炎附勢的變態(tài)心理。實際上這是一種可悲的奴相。第三章阿Q和王胡比捉虱子被打,遭遇平生屈辱。①阿Q最初是失望,后來卻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反倒這樣少,這是怎樣的大失體統(tǒng)的事啊!他很想尋一兩個打的,然而竟沒有,好容易才捉到一個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聲,又不及王胡響。這又是他爭強好勝,麻木愚昧的表現(xiàn),美比不過別人,就同別人比丑,贏了也算是一種莫大的勝利。第三章②“‘君子動口不動手’!”阿Q歪著頭說。這是無奈的告饒,刻畫了阿Q的懦弱卑怯。③在阿Q的記憶上,這大約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因為王胡以絡腮胡子的缺點,向來只被他奚落,從沒有奚落他,更不必說動手了。而他現(xiàn)在竟動手,很意外,難道真如市上所說,皇帝已經停了考,不要秀才和舉人了,因此趙家減了威風,因此他們也便小覷了他么 這是阿Q的自我安慰之語,既表現(xiàn)了他的愚昧無知,又巧妙地寫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第三章阿Q挨假洋鬼子的哭喪棒,轉而欺負小尼姑。①不料這禿兒卻拿著一支黃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謂哭喪棒——大踏步走了過來。阿Q在這剎那,便知道大約要打了,趕緊抽緊筋骨,聳了肩膀等候著,果然,拍的一聲,似乎確鑿打在自己頭上了。“等候”一詞妙在它表明了阿Q的奴性不僅是被動挨打不敢反抗,更是發(fā)展到了主動接受挨打的地步。這種奴性人格,讓阿Q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受虐狂。第三章②在阿Q的記憶上,這大約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響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結了一件事,反而覺得輕松些,而且“忘卻”這一件祖?zhèn)鞯膶氊愐舶l(fā)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將到酒店門口,早已有些高興了。“似乎”“反而”“而且”“也”“早已”表明阿Q麻木至極,對于所受的痛苦,阿Q 習慣于“忘卻”,真是可悲、可憐。第三章③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著伊新剃的頭皮,呆笑著。“摩著”這個詞的意思是來回摩擦,用力不大,卻充滿占人便宜的成分,形象的表現(xiàn)出阿Q流氓無賴的嘴臉。“呆笑”則寫出了他欺軟怕硬的丑態(tài)。阿Q欺負弱小的尼姑,盡顯阿Q欺軟怕硬,卑鄙無賴的嘴臉。阿Q人物形象小結阿Q他受盡屈辱,生活貧苦,忍饑挨罵。他在未莊人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只是人們茶余飯后的笑料而已,他是可憐的;但同時他也沾染很多陋習,他妄自尊大、愚昧狹隘、懦弱卑怯、自欺欺人、蠻橫霸道、欺軟怕硬,又是可恨的。魯迅對阿Q的遭遇充滿著深切的同情,他對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學者林興宅概括阿Q的十大性格特征質樸愚昧 又 圓滑無賴 率真任性 又 正統(tǒng)衛(wèi)道自尊自大 又 自輕自賤 爭強好勝 又 忍辱屈從狹隘保守 又 盲目趨時 排斥異端 又 向往革命憎惡權勢 又 趨炎附勢 蠻橫霸道 又 懦弱卑怯敏感禁忌 又 麻木健忘 不滿現(xiàn)狀 又 安于現(xiàn)狀雙重人格阿Q的雙重人格阿Q是羊而同時又是狼,可憐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對于羊顯現(xiàn)兇獸相,而對于兇獸則顯羊相,所以即使顯得兇獸相,也還是卑怯的國民。”——魯迅《華蓋集 ·忽然想到(七)》羊樣的兇獸,兇獸樣的羊“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華蓋集》魯迅奴才兼有兩種身份,在主子面前是奴才,而在地位比他低一等的小奴才面前則又是暴君。請在節(jié)選部分找出趙太爺、假洋鬼子、王胡三人的語句,分析未莊權力關系,“未莊是否容得下阿Q這樣的人?”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趙太爺錢太爺受過奴化教育的假洋鬼子錢少爺被壓迫階層阿Q、王胡、小尼姑、小D、吳媽以及閑人們統(tǒng)治階級1.趙太爺“趙太爺錢太爺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錢之外,就因為都是文童的爹爹。”“然而阿Q雖然常優(yōu)勝,卻直待蒙趙太爺打他嘴巴之后,這才出了名。”“皇帝已經停了考,不要秀才和舉人了,因此趙家減了威風。”趙太爺是未莊的地主劣紳,強權者,代表著封建統(tǒng)治和封建意識。他對阿Q的態(tài)度是傲慢且充滿蔑視的,不僅剝奪了阿Q姓“趙”的權利,還在阿Q冒犯他時給予暴力懲罰。趙太爺?shù)拇嬖冢笳髦辞f中封建勢力的頑固與強大,他對阿Q的排斥和壓迫,反映了未莊上層社會對底層貧民的冷漠與剝削。初探阿Q的生存世界2.假洋鬼子“這也是阿Q最厭惡的一個人,就是錢太爺?shù)拇髢鹤印K惹芭苌铣抢锶ミM洋學堂,不知怎么又跑到東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來,腿也直了,辮子也不見了。”“不料這禿兒卻拿著一支黃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謂哭喪棒——大蹋步走了過來。”初探阿Q的生存世界假洋鬼子,即錢大少爺,是一個具有雙重身份的人物。他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又保留著封建傳統(tǒng)。他對阿Q的態(tài)度是復雜的,一方面,他作為地主階級的一員,與阿Q有著階級矛盾;另一方面,他的洋化行為又讓阿Q感到不解和憤怒,甚至因此遭到阿Q的辱罵。假洋鬼子的存在,揭示了未莊在封建與西方文化的沖擊下,社會階層的混亂與矛盾,而阿Q對此的憤怒與不解,也反映出他在這場變革中的無所適從。初探阿Q的生存世界3.王胡“倘是別的閑人們,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但這王胡旁邊,他有什么怕呢?老實說:他肯坐下去,簡直還是抬舉他。”“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會,一連給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一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遠,這才滿足的去了......在阿Q的記憶上,這大約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因為王胡以絡腮胡子的缺點,向來只被他奚落,從沒有奚落他,更不必說動手了。而他現(xiàn)在竟動手,很意外。”初探阿Q的生存世界王胡則是未莊中比阿Q更低一等的奴隸,他與阿Q之間的爭斗,體現(xiàn)了未莊底層貧民之間的殘酷競爭。王胡對阿Q的態(tài)度,既有嫉妒也有蔑視,他們之間的爭斗,不過是未莊底層社會殘酷現(xiàn)實的縮影。王胡對阿Q的排斥,反映出未莊底層社會同樣難以容納像阿Q這樣的弱者。初探阿Q的生存世界他人的行為閑人揪阿Q的辮子、碰頭閑人打阿Q,讓他說自己是蟲豸賭錢贏了卻遭毒打王胡打阿Q假洋鬼子打阿Q趙太爺打阿Q小尼姑走來了阿Q的應對兒子打老子天下第一個自輕自賤的人自己打自己仿佛打了別人皇帝停了考,趙家減了威風,我被小覷了直接忘記乖乖退出去吐唾沫,摸頭,語言調戲阿Q爭強好勝,但結果幾乎都失敗了,面對失敗,阿Q使用了什么絕招平和心態(tài)?阿Q爭強好勝,但結果幾乎都失敗了,面對失敗,阿Q使用了什么絕招平和心態(tài)?阿Q對待不同的人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肆意欺辱地位高的人甘于被欺辱,認慫地位低但強的人怒目而視、罵地位低但弱的人“輕松”“忘卻”“奴性”“輕賤”“麻木”“自欺”尋求優(yōu)越感“欺凌弱小”將憤怒轉嫁阿Q以精神上的成功取代事實上的失敗,這就是阿Q精神,也即精神勝利法。精神勝利法 前提目的危害方式方法本質特征受辱、受挫、失敗且無力改變掩蓋失敗、逃避痛苦吹噓過去和將來,否定現(xiàn)有的一切、遺忘、欺負更弱者一種自我安慰的心理防御機制,一種不思進取、逃避現(xiàn)實的處事方式。成癮性,使人沉浸其中,越陷越深,愈加失敗在現(xiàn)實中處處受凌辱,在精神上只能以自欺欺人來獲得安慰,以便在黑暗的社會中能繼續(xù)茍且偷生。阿Q為什么要發(fā)明“精神勝利法”?爭,幾乎是找死。不爭,幾乎是等死。⑴閉塞保守的地理環(huán)境:未莊是一個面積不大離城市較遠的小村莊,這里的人長期生活在小國寡民、自給自足的環(huán)境中,稍有滿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⑵愚昧麻木的社會環(huán)境:在未莊,趙太爺之流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甚至可以決定人的姓氏,普通群眾和下層窮苦百姓飽受封建禮教思想毒害,滿腦子封建思想。飽受欺凌而又互相爭斗。(3)生存的困境:無田地,無房屋,無女人等。現(xiàn)實的不如意,只能通過精神的自我欺騙獲得滿足。阿Q為什么要發(fā)明“精神勝利法”?未莊社會環(huán)境 世情 表現(xiàn)人情淡薄、虛偽多貪慕權勢、欺軟怕硬、勢利人們冷漠、自私、麻木老頭子頌揚“阿Q真能做”時,阿Q正懶洋洋瘦伶仃地在他面前,別人也說不清這話是真心還是譏笑。趙太爺、錢太爺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錢之外,就因為都是文童的爹。阿Q欺負小尼姑時,酒店里的閑人大多是看客,一起哄笑,絲毫沒有幫助的意思;阿Q也在眾人的歡笑中欺負得更加有力。未莊社會環(huán)境 世情 表現(xiàn) 人們虛情假意、封建思想濃厚為利益不擇手段小結:未莊是一個封建思想濃厚、世情冷漠的農村小鎮(zhèn),人們多貪慕權勢、欺軟怕硬、冷漠自私、麻木不仁。阿Q在賭場中贏得錢財之后,賭場中發(fā)生了打架事件,阿Q的錢財在混亂中被搶劫一空。錢太爺?shù)拇髢鹤优苋|洋回來后,辮子不見了,他的母親大哭了十幾場、老婆跳了三回井,后來他的母親到處說“這辮子是被壞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來是可以做大官,現(xiàn)在只好等留長再說了。”(4)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貧苦農民長期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專制主義制度給被壓迫、被凌辱的下層人民帶來的的心理扭曲和人性異化。,是阿Q性格和悲劇產生的土壤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阿Q為什么要發(fā)明“精神勝利法”?奴化思想 階級思想 封建吃人的思想 在國民心中根深蒂固魯迅在雜文中這樣說過,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制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滿足著,即一天一天墮落著,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阿Q于黑暗與荒蠻中,自造出一條奇妙的逃路——精神勝利法。在他那里,精神勝利法屢試不爽,殊不知自己就是一個悲哀的笑話。1、阿Q的名字。名字即命運,無名,因他被剝奪了作為“人”的基本權力;無名,因他的精神早已被奴性馴化,喪失了自我;無名,因他所在的文明尚未學會尊重每一個生命。2、阿Q的身份:阿Q是一個地位低下、無依無靠、貧困的深受剝削和壓迫的雇農。3、阿Q事件:探尋雙重性格及精神勝利法的根源——“奴化思想”“階級思想 ”“封建吃人的思想在國民心中根深蒂固 ”魯迅“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的維度小結:圖源:《阿Q正傳豐子愷插圖本》04主題探究5.魯迅先生為什么塑造阿Q這一人物形象?(提示:可以從小說創(chuàng)作的背景、目的和意義三個方面去思考)創(chuàng)作背景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的中國歷史,是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的屈辱史,封建統(tǒng)治階級在這種特殊的歷史下形成一種變態(tài)的心理:魯迅不止一次地對這種畸形變態(tài)心理作出概括:“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慰。所以中國人倘有權利,看見別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數(shù)’作他護符的時候,多是兇殘橫恣,宛然一個暴君,做事并不中庸。”舊中國的他們對帝國主義侵略已到了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地步,但偏要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已經到了死亡的邊緣,卻追求精神上的勝利。這一思想深深毒害著處于下層的勞動人民。對自己統(tǒng)治下的臣民又擺出主子的架子,進行瘋狂的鎮(zhèn)壓,兇狠地盤剝。一方面另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者奴顏婢膝,表現(xiàn)出一副奴才相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偉大任務資產階級封建統(tǒng)治者資產階級把有強烈革命要求的農民拒之門外。因此,廣大農民在革命之后,仍處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之下,承受著政治上的壓迫,經濟上的剝削和精神上的奴役。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采取暴力鎮(zhèn)壓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業(yè)績”和被奴役者嚴重的精神“內傷”。創(chuàng)作背景魯迅通過塑造“阿Q”這一典型形象,淋漓盡致地揭露了這種普遍存在于“國民魂靈”中的精神病癥是怎樣嚴重地麻醉了中國人的人生,成為一種阻礙社會革命的歷史惰力。“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改造國民性,根除這種蠶食民族和人民靈魂的奴性。創(chuàng)作目的魯迅先生用荒誕的語言寫盡了他荒誕的一生。笑著笑著就讓我們看見了舊中國殘酷的生活真相。驀然發(fā)現(xiàn),先生筆下可憐可憎又可笑的成年人永遠讓人警醒。《阿Q正傳》是魯迅對舊中國病態(tài)國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統(tǒng)的大清算。精神勝利法貫穿阿Q的一生。阿Q要被殺頭了,也還在用精神勝利法使自己忘記殺頭的苦楚。創(chuàng)作意義刻畫了阿Q“精神勝利法”的表現(xiàn)及嚴重危害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國社會,特別是畸形的國民精神面貌反映了當時國民普遍存在的病態(tài)心理,以筆為刀,“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揭示了國民劣根性,“暴露國民的弱點”,揭露當時的病態(tài)社會,“引起療救的注意”圖源:《阿Q正傳豐子愷插圖本》05藝術特色喜劇的外套,悲劇的內核——含笑的悲嘆一“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將悲劇和喜劇因素相互交織、融合,構成這篇小說最大的藝術特色,產生了意味深長的內蘊和強烈的諷刺效果。阿Q的一生是悲劇性的,但又是通過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劇性的事件表現(xiàn)出來的。讀作品時,往往被阿Q的可笑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從中來,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噓嘆息,也對殘暴的統(tǒng)治者切齒痛罵。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精彩的雜文筆調二小說處處使用幽默、尖銳、詼諧的語言進行議論、諷刺、挖苦、調侃。或反語或夸張,或大詞小用,或莊詞諧用,其最終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充分顯示了魯迅先生的幽默諷刺才能和獨特的語言風格。精湛的白描手法,精微的心理刻畫。三白描手法白描手法主要表現(xiàn)在小說語言上,就是抓住對象的關鍵特征,用簡練的筆墨將其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這一技法的主要特點是:①不寫背景,只突出主體。②不求細致,只求傳神。③不尚華麗,務求樸實。抓住事物特征,用最最簡練的筆墨,把描寫對象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文中多處運用了白描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比如當阿Q知道要挨打時“趕緊抽緊筋骨,聳了肩膀等候著”,既說明阿Q地位的低下,也展現(xiàn)出他性格的卑微,含義十分豐富;阿Q對尼姑的舉動生動地刻畫了他卑鄙而骯臟的靈魂。這些都表現(xiàn)了作者運用白描手法的高超能力。同是魯迅筆下飽受壓迫的底層人物,為什么祥林嫂學不會阿Q的精神勝利法?1. 社會身份的枷鎖祥林嫂是女性,在封建禮教中連“逃避”的資格都沒有。她的痛苦被綁定在“貞潔”“母親”等角色上,社會不允許她像阿Q那樣“耍無賴”來轉移痛苦。 阿Q作為男性,至少還能在“卑賤者”的身份中騰挪出一點自我安慰的空間。(比如欺負小尼姑)他的“精神勝利法”本質是“底層男性在權力結構中的畸形適應”。同是魯迅筆下飽受壓迫的底層人物,為什么祥林嫂學不會阿Q的精神勝利法?2. 性格底色不同:被動承受 vs 主動扭曲祥林嫂是徹底的“被摧毀者”。她的苦難(喪夫、喪子、被歧視)不斷剝奪她作為人的尊嚴,而她只會通過“重復傾訴”來試圖緩解痛苦,最終連這種傾訴都被旁人厭棄。她的悲劇在于“無法自我欺騙”——她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不幸,卻無力改變。 阿Q則是“主動扭曲現(xiàn)實”的能手。他的“精神勝利法”是通過自我矮化、顛倒邏輯(比如“兒子打老子”)來虛構勝利,本質上是一種心理防衛(wèi)的極端化。他的可悲在于“不敢直面現(xiàn)實”,用虛幻的優(yōu)越感麻痹自己。 為什么祥林嫂學不會阿Q的精神勝利法? 3. 魯迅的創(chuàng)作意圖:兩種絕望的標本祥林嫂的“學不會”——她連自欺的權利都被剝奪,只能被苦難吞噬,揭露了“封建倫理對女性的絞殺” 。 阿Q的“學會”——用虛假的勝利掩蓋被奴役的實質,暴露了“國民劣根性中的麻木”。他們共同證明了:舊社會的病態(tài)不僅在于制造苦難,更在于剝奪人正視苦難的能力。我們身邊是否還有“祥林嫂式”的過度內耗,或“阿Q式”的盲目樂觀?魯迅先生給呈現(xiàn)了阿 Q精神勝利法的鮮活的面孔,讓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嚴重的國民劣根性。在電影《阿Q正傳》的結尾處,有這樣的畫外音:“阿Q死了,阿Q雖然沒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姑罵得斷子絕孫了。據(jù)考據(jù)家的考證說,阿Q還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孫繁多,至今不絕......”你怎么理解?你認為我們現(xiàn)在還存在阿Q精神嗎?需要嗎?放眼時代·照阿Q精神遁形如今的“新阿Q”們是通過網絡運用阿Q的招牌“精神勝利法”,在虛擬的世界中站在全方位的制高點上,發(fā)表“個人正義感”評論。這是現(xiàn)實空間與虛擬空間互相影響的表現(xiàn),當現(xiàn)實社會越是崇拜權力,虛擬空間便越會呈現(xiàn)出反智、反精英、反權貴的特性。人們在現(xiàn)實中受到的挫折,會選擇在虛擬的空間中贏得精神補償,獲得一種虛幻的愉悅感。鍵盤俠短劇爽文毛坯人生與精裝朋友圈社交中的阿Q:表面上的光鮮與內心的焦慮。消費主義中的阿Q:購買與滿足的錯位。健康與生活方式中的阿Q:自欺的“健康生活”教育中的阿Q:對孩子未來的自欺預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