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湖北省武漢市2026屆高三上學期9月調研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湖北省武漢市2026屆高三上學期9月調研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湖北省武漢市2026屆高三上學期9月調研考試語文試卷
本試題卷共10頁,23題。全卷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祝考試順利★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
一、閱讀 (72分)
(一)閱讀Ⅰ (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 ~5題。
材料一:
當地時間7月11日,法國巴黎傳來喜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甲)9座帝陵、271處陪葬墓、5.03公頃北端建筑遺址、32處防洪工程遺址,與層巒疊嶂的賀蘭山勢共同形成了雄偉壯麗的陵區景觀。
西夏陵實證了西夏王朝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碑亭遺跡中發現的西夏文與漢文碑石殘塊,顯示出兩種文化在西夏都具有重要地位;6號陵出土的綠釉鴟吻,深受中原建筑文化影響,同時也融入了黨項人獨有的審美意趣;西夏陵區出土的鎏金銅牛的鑄造技術、文化內涵等均體現了當時的文化交流;西夏陵區出土的錢幣、絲綢等隨葬品,揭示出西夏在貫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中跨區域交流活動的樞紐特征。
(乙)西夏陵的選址像是一場人與大自然的默契對話。西倚賀蘭山,東眺黃河,西夏陵呈背山面水之勢,地勢高敞,面向開闊。為順應山勢,帝陵的空間軸線與山巒呼應,借山勢襯托出陵墓建筑的恢宏之勢。這一布局降低了山洪的威脅,既延續了中原王朝“風水堪輿”的古老傳統,又巧妙融入了黨項人對自然神力的膜拜。西夏陵是西夏全面繼承、吸納唐宋帝陵陵寢制度、傳統木構建筑形制做法,并在儒學理念思想的基礎上,融入黨項人的佛教信仰和文化傳統所形成的陵寢制度的見證。比如,西夏陵首次將碑亭的使用制度化,在月城南側沿中軸線兩側建碑亭,成為其布局中的固定做法。
防洪工程遺址是西夏陵遺產構成要素之一。西夏陵的32處防洪工程遺跡,見證著古人的生態智慧。防洪墻建造在地勢較高、水流較為湍急的區域,阻擋和分流賀蘭山山洪的沖擊力;排洪溝直接在地面開挖,發揮著疏導雨水和山洪的作用。歷經滄桑的防洪墻與排洪溝組成的防御體系,至今仍守護著陵區安全。
近半個世紀以來,考古工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基本了解了西夏陵的結構布局、廓清了其范圍、探明了建筑特點等。這為西夏陵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撐,也為申遺提供了強有力的學術支撐和研究保障。
從2000年起,敦煌研究院開始參與西夏陵的土遺址保護。經過多年持續努力,西夏陵遺產監測體系逐步完善,科技手段得到廣泛應用。如今,西夏陵博物館收藏各類西夏文物近萬件,成為世界范圍內收藏西夏文物種類最為豐富、展出西夏文物數量最多的遺址類博物館。2024年,西夏陵博物館接待中外游客70萬人次。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在此駐足,透過玻璃展柜與歷史對話,在光影交錯間觸摸西夏文化。未來,西夏陵將會成為“展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動窗口”。
(摘編自張影《“西夏陵”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有刪改)
材料二:
驟雨轟轟烈烈下了兩個多鐘頭,終于停了下來。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主任楊善龍這幾天正好在西夏陵出差,雨后他走進陵區,用肉眼為西夏陵“體檢”。
“土遺址最怕的就是極端天氣,尤其是強降雨。”站在3號陵陵塔下,楊善龍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陵塔外部有幾道顯眼的沖溝,從頂部貫通直下,由雨水沖刷而成。沖溝每擴大、加深一寸,陵塔本體便折損、消瘦一寸。
楊善龍說,實驗室中已經試驗了很多種土遺址保護方法,比如模擬苔蘚、微生物等在土壤表面形成的“自然結皮”,以加固夯土表面;利用化學試劑增強土壤黏合力,提高表面抗風化能力;或者在頂部和沖溝里填補泥土沙石,作為“犧牲層”,避免遺址本體受到侵蝕。這些方法有些已在西夏陵得到應用。“土遺址保護是世界性難題,每一座陵塔、每一座夯土的情況都不相同,沒有畢其功于一役的辦法,只能因地制宜。”他說。
6號陵緊貼賀蘭山山腳,最遠處的西北角臺已經建到山腳緩坡上,將西夏陵與賀蘭山牢牢“釘”在一起。距離山體越近,受雨水、洪水的沖擊越劇烈。楊善龍說,這座角臺原本已從中部裂開,保護團隊橫穿了一根木質錨桿,將斷裂的兩半固定在一起,再填補沙土、碎石,灌入增強黏合力的化學漿液。這種錨固加灌漿的方法,已經在土遺址保護中成熟運用,有“救命”之效。楊善龍與敦煌的同事長期參與西夏陵的保護工程。西夏陵的遺存大多是土遺址,敦煌研究院是國內乃至全球土遺址保護技術最領先的機構之一。最近20余年,敦煌研究院與西夏陵管理方合作,先后對全部9座帝陵和數十
座陪葬墓實施保護加固,基本解決了結構穩定問題。
一根線纜扎入3號陵塔的一個孔洞,另一端連接著地面的白色機器,探測陵塔的溫濕度、含水率、含鹽率等數據。這樣的線纜在陵塔四面各有一根。西夏陵區管理處文物保護科科長任秀芬在手機上點開一個 App,數據實時可查,并自動對比歷史數據,達到預警值時便自動報警。
陵塔外部還立著一臺攝像機,對準塔身的一道沖溝。沖溝兩側各貼著一張小小的二維碼,攝像機通過監測二維碼距離的變化,判斷沖溝擴大與否。任秀芬笑著說,每次接到預警,趕忙來查看,發現都是因為風吹雨淋,導致二維碼偏移,塔身的形變微乎其微。
在西夏陵區管理處的遺產監測中心,巨大的顯示屏占滿整面墻。通過遍布遺產區的大量監測設備,所有數據在此實時匯聚、分析、研判,監控著西夏陵每一座遺跡的生命脈搏。
西夏陵的保護從2000年提速,保護區開始建起刺絲圍欄,專人管理巡查,逐步全面清理違章建筑,遷出農場,結束了“牛羊遍地跑、車輛到處跑、行人隨便走”的局面。
2011年,西夏陵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至今14年,西夏陵的保護躍上新臺階,對標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監測要求。“遺產區的所有人工遺產,得到了重點保護,緩沖區內的自然環境也保護了起來。這就是完整的遺產保護。”西夏陵申遺咨詢團隊負責人陳同濱說。
(摘編自倪偉《風雨西夏陵》)
1.下列對材料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西夏陵的出土文物非常豐富,從文字、建筑、冶金和經濟等方面實證了西夏王朝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
B.西夏陵將碑亭的使用制度化,這體現出其陵寢制度對中原漢文化、黨項民族的佛教信仰及文化傳統的融合。
C.西夏陵陵塔上的沖溝主要由雨水侵蝕造成,可以通過加固夯土表面來避免遺址本體受到侵蝕,使之恢復原狀。
D.西夏陵“申遺”成功的推力是多樣的,除了國家的大力投入、文物保護專家的合作與研究,還有當地人的理解與支持。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西夏陵的空間軸線與賀蘭山山勢呼應,借山勢襯托出陵墓建筑的恢宏氣勢,從中可見王權至高無上的威嚴。
B.材料二中6號陵的西北角臺之所以比其他區域損壞更嚴重,就在于年深月久西夏陵的防洪工程逐漸失效
C.沖溝兩側二維碼間的距離容易因風吹雨淋發生變化,導致錯誤預警,所以據此來監測沖溝的做法不值得推行。
D.從西夏陵對遺產區和緩沖區的保護來看,緩沖區的保護主要是針對區域內地理條件和自然氣候進行治理。
3.根據材料內容,在下面文段的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語句,每處不超過15個字。(3分)
土遺址是遺址文物中最難保存的一類文物,對土遺址進行切實有效的搶救保護是目前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大難點。古代土遺址的保護應解決兩個關鍵性的問題,其一是防止風沙的風蝕破壞。在我國西北戈壁的沙漠中,風沙對土建筑的風蝕是最主要的破壞因素。其二, ① 。通過改善土體的微觀結構,以其耐風蝕、雨蝕的優越性能很好地解決這兩大難題。從西夏陵的保護實例來看, ② 是切實可行的加固措施。當然,加強管理也是保護土遺址的關鍵。只有制定完善的保護法規, ③ ,才能達到保護文物的目的。
4.下面幾句詩摘自明代安塞王朱秩靈描寫西夏陵的《古冢謠》,最適合放在材料一甲、乙中的哪 處 請指出并闡述理由。(4分)
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與侯。
5.西夏陵申遺成功并非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如何讓西夏陵成為“展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動窗口” 請結合材料簡要談談你的思考。(6分)
(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 ~9小題。
文本一:
我擋住了什么【注】
劉亮程
又刮起了風,天空什么都沒有。這片大地早已經被風搜刮干凈,只剩下土。那些殘墻上的土,一點一點地被風摳下來,刮走,讓我看著心疼。我知道我無法阻止——許多年前我把房后面的一棵榆樹移到屋前面,把紛涌向西的一群羊迎頭攔住,趕向東邊河灣的草灘時,我以為我能改變許多東西,能阻擋住那些事物的流散與消逝。
我確實曾經阻擋住了什么。至少,我止住了我的心,讓它永留在這個村莊里。我止住了我日漸淡忘的記憶——我自己不能留住的,我扔在風里。這個世界無法留存的,我存放在心中。我不管別的。我的心中只存放一個村莊,完完整整,那些牲畜、人、草木、陽光、雨水和腳印,連夕陽下彌漫的塵土都一粒不少。
我走過院子,站在以前院門的豁口處時,吹到身上的風突然猛烈了,風扯我的衣服,往后扭我的頭,發著狂要把我推開——許多年前的那些深夜里,風就是這樣在推刮那兩扇院門。它們支撐不住了,便猛地敞開,風呼嘯著灌進院子,踢翻地上的筐,扯走繩子上的衣服,一把一把撕垛上的干草往天上扔……院門拼命扇動,啪啪直響,像個嚇傻的人亂揮著雙手大聲喊叫:“風進院子啦!風進院子啦!”我們在夢中迷迷糊糊聽到喊聲。“院子里有響動。”三弟拿腳蹬醒我。我推醒大哥。大哥壓低嗓子喊父親。
母親醒來了,正摸火柴點燈。
多少年后我知道那扇風中的院門承受了什么。現在,幾乎所有的院子不復存在,院門消失。村莊大敞在曠野。只有不多的一些舊土墻仍在阻擋和挽留著什么。
我想再看一眼這個村子。我真的該離開了。村里已經沒有我的事情。他們一車一車往家里收東西,拉過去一車苞谷棒子,拉過去一車草,再拉過去一車苞谷桿。我站在路邊上,閑甩著手。
他們見了我總要拉一把牛韁繩,停下來跟我說幾句閑話。有時牛不愿意停,一甩頭,走過去幾丈遠才慢騰騰停下。
“到房子里去嘛。”他們對我喊。
“不了。我沒事。快忙你的吧。”我說。
“也沒啥忙的。就一點點糧食。”他們說著,車又開始走動了。
我讓他們的收獲遲緩了一會兒。我輕腳慢踏地走過村莊走向那片田地時,還是驚動了他們。他們停住摘棉花的手、掰苞谷的手、割草平埂子的手,目光遲疑地望著我——秋天在這一刻慢了下來,像一輛車緩緩停住,其它地方的秋天如期運行,為同樣一點點糧食,那里的人們忙個不停。只有在黃沙梁,這車裝得滿滿的玉米棒子會晚幾步走進院子。那幾朵雪白的棉花在人手邊多開放了一會兒。剩在地里的半車棒子會多等一陣子,或許會留在地里過夜。
我一個人站在路邊,就讓一個村莊的秋收稍稍推遲。
那時候,許許多多的樹木站在村里村外,許許多多的墻和門,許許多多的人和牲畜,它們延遲了什么,讓早該發生的哪些事情,遲遲沒有發生。
每一場風后,看那些偎在墻根院角沒有刮跑的土、草葉、布條、蟲子和雞,我就知道村莊留住的比這更多。
而我,只留住了一個村子。
文本二:
寫作真是一件奇妙無比的事情。當我動筆寫那個村莊時,我知道一切都已經過去。那段歲月中沒有人了,屬于那個村莊的塵埃早已落定。我在其中生活時,它屬于一村莊人,屬于沙漠和戈壁,屬于漫長的西北風,屬于一年四季的青黃轉換,屬于人和草木的生老病死……但是,當我開始寫它時,它只屬于一個人,這就是寫作的開端,有如創世。文學是人類的往事。所有人在奔赴一個叫未來的地方,作家獨自扭過身,轉過頭,往回走。一個人回到已經過往的村莊歲月中,一切都沒有了。太陽早已走失多年,連月亮也像一枚不再發光的紙片,星星散落在遺忘中,所有的聲音都寂滅了。作家用文學重新開端這個村莊,讓消失的一切重新發生。作家帶著自己的陽光去照亮那個村莊的黑暗,帶著自己的星光月光去照亮那個村莊的夜晚。帶著自己早年熟知的草木去讓大地重新郁郁蔥蔥。寫作者成了造物主,整個世界歸他管了,不管這個世界曾經發生過什么或者沒發生過什么,作家都獲得了讓它發生什么和不發生什么的權利。有時候我也覺得作家這種職業是如此偉大又如此危險,他有太多的權力讓一切在文學中發生。
許多年來有不少讀者去我家鄉沙灣縣尋找書中所寫的那個黃沙梁村。他們問到村里,找到我們家住過的那一院破房子。《一個人的村莊》確實有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地。只是我寫過的“風中的院門”已被風刮倒,屋墻被風吹斜,開裂著大口子。書中的“我們家”早已遷走,那個由我塑造的自己————游手好閑的“劉二”也在別處長大長老。只有我寫過的一場一場風,依舊在吹黃麥子,吹老那個地方的人,吹起漫天沙塵。我們家從那段村莊歲月中永遠地搬走了。村莊荒蕪在時間里。但我知道它不會真正地荒蕪,夜夜有人在夢中回來。直到我動筆寫這個村莊,我知道我要用文字做一場夢了。這場夢將由我的文字完全掌控。
文學是做夢的藝術。
我動筆書寫時,才知道我對家鄉事物是多么的熟悉 “我熟悉你褐黃深厚的土壤,略帶堿味的水和干燥溫馨的空氣,熟悉你天空的每一朵云、夜夜掛在頭頂的那幾顆星星。我熟悉你溝梁起伏的田野上的每一樣生物、傍晚裊裊炊煙中人說話的聲音、牛哞聲、開門和關門的聲音……”這是我自童年起一遍遍地撫摸過的人世間,我熟透到骨子里的村莊,閉住眼睛都能看見它的一切。文學所寫的,正是閉住眼睛看見的生活。這個由文字創生的村莊世界,不在別處,正在寫作者內心。
(節選自劉亮程《文學:從家鄉到故鄉——在廈門大學的講座》)
【注】選自劉亮程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本一開頭先說“我知道我無法阻止”,又說“我以為我能”,看似沖突的表述表現出“我”對故鄉事物消逝的無奈。
B.文本一“站在以前院門的豁口處時”“許多年前”“多少年后”“現在”等時間詞,將當下和回憶穿插起來,情感更加深沉。
C.文本一加點句“拉過去一車”反復出現,描述“我”眼前所見村民收拾農作物的場景,強調此時“我”內心對鄉鄰的贊美。
D.從文本二來看,文本一“我站在路邊上,閑甩著手”中閑散的“我”并非現實中的作者,而是有所寄寓的虛構形象。
7.關于文本二中“文學”與“做夢”相關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認為寫作者在自己的文學世界里有著主宰的權利,對于這種能讓“一切在文學中發生”的權力,寫作者應持審慎態度。
B.《一個人的村莊》確實有真實的故事發生地,但讀者找到的黃沙梁村,并不完全是作者書中所寫的村莊。
C.“文學是做夢的藝術”一句,指出文學具有虛構性和創造性,能讓寫作者在超越時空的想象中,用文字去表現所思所想。
D.結尾段引用“我熟悉你……”兩句,歷數家鄉風物,意在闡明寫作者要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家鄉這一觀點。
8.劉亮程的散文中“風”是很重要的意象,請簡要概括文本一中“風”的作用。(4分)
9.文本二提出:“所有人在奔赴一個叫未來的地方,作家獨自扭過身,轉過頭,往回走。”請談談文本一是怎樣體現作者這一觀點的。(6分)
(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題。
材料一:
惠帝二年,蕭何卒。參聞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將入相”。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擇郡國吏木詘于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者,輒斥去之。
(節選自司馬遷《史記·曹相國世家》)
材料二:
故善治天下者,先以不治治之。曹參之相惠帝,日以飲酒為樂,而海內以治,何邪 若參,可謂知治亂之方矣。秦之亡,不在乎無制,而患乎多制;不患乎法疏,而患平過密。使參而相漢,復苛推而詳禁之,是續亡秦之焰而熾之也。故參寧受無功之名,而不忍圖有功以禍當世,則利澤陰施于斯民。民安于漢而不離,漢業藉以久遠者,參之功也。史以參比蕭何,參亦自謂不及,然何非參比也。何智謀雖過于參而不學,故干戈甫定,而役民大治宮室,其意務媚于主,而無撫民之心。參茍居何之任,必不為此。以何代參,則何亦不能如參之明于國體而無所變更也。漢茍無何,則參之才足以立法;茍無參,而他有才者繼之,則漢之法亂矣。參蓋嘗聞君子之道矣,故其所為近道如此。
(節選自方孝孺《遜志齋集·雜著》)
材料三:
至武帝之世,則張湯、桑弘羊等用事。治獄之吏,言利之臣,人持所見盡變易漢家法度更行一切之術其于獄市不勝煩擾。于是民不堪命,乃作不靖,至攻城邑,殺守令,吏莫能禁,天子為遣繡衣使者【注】興兵誅之,數年不定。然則是清凈之足以致治,而煩擾之足以生亂也,亦已明矣。而后之從政者,猶莫之悟,事無大小,輒使吏與其間。天下無事,民安其業,吏方以補弊起廢自任,及至舉措之不當,豪強吏民乘勢作奸,此民之始病也。嗚呼!欲益反損,俗吏之殃民,類多如此。若曹參者,其真知治體者哉!
(節選自崔述《在亭叢稿·曹參論》)
【注】繡衣使者:漢武帝時朝廷設置的專管巡視、處理各地政事的官員,因身穿繡衣而得名。
10.材料三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人持所A見B盡變易C漢家法度D 更行E 一切F 之術 G于獄 H市不勝煩擾。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趣,趕快、急促,與《蘭亭集序》“雖趣舍萬殊”中的“趣”意思不相同。
B.邪,疑問語氣詞“呢”,與《種樹郭橐駝傳》“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中的“耶”意思相同。
C.莫之悟,“莫悟之”,賓語前置,與《齊桓晉文之事》“未之聞也”句式相同。
D.益,文中指益處、好處,與《五代史伶官傳序》“謙得益”中的“益”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蕭何去世后,曹參接任相國,他完全遵循蕭何的制度,選用質樸穩重者為官,斥退言辭雕飾、嚴酷苛刻、追求聲名的官吏。
B.材料二認為,秦朝的滅亡,問題在于制度太多、法律過嚴。曹參繼任相國后如果沿用苛刻的法律,就會延續秦朝錯誤。
C.材料二認為,蕭何智謀勝過曹參,但無安撫百姓之心,天下還未平定,就役使百姓大修宮殿,將心思都花在討好君主上。
D.在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時,俗吏卻以補偏救弊自居,等到舉措失當,橫行不法的吏民趁機作惡,百姓由此遭殃。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郤。
(2)民安于漢而不離,漢業藉以久遠者,參之功也。
14.材料二與材料三所論述的治國觀點一致,但史實依據有所不同。請根據材料簡要分析。(5分)
(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15 ~16題。
次俞秀老韻
王安石
解我蔥珩 脫孟勞②,暮年甘與子同袍。
新詩比舊增奇峭,若許追攀莫太高。
和陸郎中放翁韻
姜特立③
遙知三徑長荒苔,解組④東歸亦快哉。
津岸紛紛群吏去,船頭袞袞好山來。
平時佳客應相過,勝日清尊想屢開。
若許詩篇數還往,直須共挽古風回。
【注】①蔥珩:青綠色玉佩,這里是官服配飾。②孟勞:寶刀名。③姜特立:南宋詩人,其詩“意境特為超曠,往往自然流露”。他對當時詩壇上的雕琢之風不滿。4解組:解下官印,辭官卸任。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兩首詩歌同為唱和詩,從中可見朋友之間的詩歌往來以及雙方的詩歌追求。
B.王詩中解蔥珩、脫孟勞,與姜詩中“解組”一樣,都暗含卸下官職的輕松。
C.姜詩“群吏去”“好山來”對舉,描寫脫離官場紛擾、美景撲入眼簾的場景。
D.姜詩五、六句想象歸隱生活,勾勒出一幅友朋相聚、詩酒唱和的閑適圖景。
16.兩首詩都以“若許”句結尾,所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漢精神,與屈原《離騷》中“ , !”兩句表達的一馬當先、勇開前路的精神追求一脈相承。
(2)小明在夜晚乘船游湖時,看著清澈的水面倒映著星月,他不禁想到了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的詩句“ , ”。
(3)與右圖內容相契合的古詩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語言文字運用 (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 18 ~22小題。
中國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主要是兩件事:第一是對偶,第二是聲律。對偶古稱“麗辭”,中國古典文論中對于文章的對偶,特別是詩的對偶是有許多講究的。 甲 ,以為只是字數相等,上下聯對應的詞語詞性相同就是了。實際上遠不止此。
《文心雕龍》提出了著名的對偶原則:“故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言對者,對比空辭者也;事對者,并舉人驗者也;反對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對者,事異義同者也。”拿今天的話來說,言對就是不用典故,事對就是用典故,反對就是反義詞或意義不相同的詞相對,正對就是同義詞或意義相近的詞相對。
劉勰輕視言對,提倡事對,這是跟駢體文的體裁有關的。從藝術觀點說,這個提法有待商榷。許多大詩人的著名的對句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也都是言對,不是事對。
“反對為優,正對為劣”,這倒是一條很寶貴的藝術經驗。在這個問題上,劉勰的理論是高明的: 乙 ,是用不同的道理來達到同一的意趣,表面上是相反,實際上是相成,這樣的對偶是內容豐富的對偶;他又認為正對是“事異義同”,因為兩個句子從字面上看來雖然不同,實際上只表示了同一的意思,這樣的對偶是()的對偶。
①因此,關于對偶,②不單我們要看見古人求同的方面,③還要看見古人求異的方面。④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⑤古人在對偶中特別強調相反,強調對立,強調不同。⑥這個現象同樣適用于聲律方面。⑦《文心雕龍》聲律篇中有很重要的兩句話:“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18.在文中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語句,使文段表意完整清晰,每處不超過15個字。(4分)
19.填入文中第四段括號內的詞語,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平淡無奇 B.言不盡意 C.索然寡味 D.乏善可陳
20.文中第五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
21.下列詩句中不符合劉勰“反對”一說的是(3分)
A.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B.鐘儀幽而楚奏,莊舄顯而越吟
C.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D.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22.請結合材料內容,完成以下思維導圖,每空不超過15個字(③處填寫2個字)。(4分)
三、寫作 (60分 )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李紳
要做一粒好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
——袁隆平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
———梭羅
以上材料對青年人成長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語文參考答案
一、閱讀 (72分)
(一) 閱讀Ⅰ (19分)
1. C【解析】“可以通過加固夯土表面來避免遺址本體受到侵蝕,使之恢復原狀”有誤。
2. A【解析】B項“就在于年深月久西夏陵的防洪工程逐漸失效”有誤。C項“據此來監測沖溝的做法不值得推行”有誤。D項“緩沖區的保護主要是針對區域內地理條件和自然氣候進行治理”有誤。
3.①防止雨水沖刷/防止雨蝕破壞 ②木錨桿錨固和裂隙灌漿/錨固加灌漿/錯固/利用化學試劑增強土壤黏合力/灌入增強黏合力的化學漿液 ③設立相關的保護管理機構/加強文物保護隊伍的建設(圍繞“管理”表述皆可)
(評分參考:每答出一點給1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4.甲處。①詩句側重介紹西夏陵區的整體風貌,說明王陵的屬性及數量之多,對應甲處下文陵區建筑數量與地理形勢的整體介紹。②乙處后文側重介紹西夏陵的地理形勢和陵寢制度,放在此處不妥。
(評分參考: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5.①以考古研究為抓手,持續挖掘提煉西頁陵的價值內涵。②以保護為根基,守護遺址的真實性與完整性。③以科技為手段,促進遺址保護與多元呈現。④以共享為目標,加強宣傳,讓文化出海。
(評分參考:每答出一點給2分,任意三點得6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給分。)
(二)閱讀II(16分)
6. C【解析】“強調此時內心對鄉鄰的贊美”有誤。
7. D【解析】“意在闡明寫作者要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家鄉這一觀點”有誤。
8.①風貫穿全文,開篇以風引出主體部分的回憶,結尾以風強調自己留住了一個村莊。②風營造出一種蒼涼、蕭瑟的氛圍,烘托出村莊的破敗和荒蕪。③風象征著時間的流逝和事物無法阻擋的變化,暗含作者內心的無奈、傷感和留戀之情。
(評分參考:每答出一點給2分,任意兩點得4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9.①選擇書寫故鄉題材,在文字中回憶村莊,回憶過去。②書寫村莊的變遷,用“我”的堅守、阻擋等行為,來傳達對以往鄉村生活的眷戀。③通過書寫“我”的所見所感,探討在當下傳統村莊生活之于個體生命的價值意義。
(評分參考:每答出一點給3分,任意兩點得6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宮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三) 閱讀III (22分)
10. BDG 【解析】“所見”是由“所”與動詞組成的名詞短語,作“持”的賓語,至此語意完整,應該斷開。“漢家法度”作“變易”的賓語,至此語意完整,應該斷開。“一切”是“之術”的定語,“一切之術”又作“更行”的賓語,至此語意完整,其后也應斷開。
(評分參考: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3處不給分。)
11. D【解析】材料三中加點的“益”是動詞,指增益、補益,與《五代史伶官傳序》“謙得益”中的“益”意思不相同。
12. C【解析】“天下還未平定”有誤,應為“天下剛剛平定”。
13.(1)曹參當初身份卑微時,與蕭何友好;等到做了將軍、丞相后,兩人有了隔閡。
(評分參考:“微”“郤”各1分,句子大意2分。微,身份卑微,地位低下。郤,同“隙”,隔閡,嫌怨。)
(2)百姓安心歸附漢朝而不背離,漢朝的基業能夠借此長久延續,是曹參的功勞啊。
(評分參考:“藉” 1分, “……者, ……也”判斷句1分, 句子大意2分。藉, 同“借”。“離”如譯為“離心離德”,也可得分。)
14.觀點:治國當無為而治。材料二依據:曹參擔任相國,完全遵循蕭何的制度,每天以飲酒為樂,海內安定。材料三依據:漢武帝時張湯、桑弘羊當權,改變漢家法度,煩擾生亂。(評分參考:答出觀點給2分,答出材料二依據給2分,答出材料三依據給1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四) 閱讀IV(9分)
15. A【解析】“雙方的詩歌追求”有誤。
16.①王詩表面上說希望朋友詩歌水平不要進步太快,以免自己趕不上,實則以此贊美朋友。同時也包含對友人詩風不要過于奇峭的委婉提醒。②英詩希望友人常以詩歌往來唱和,共同扭轉詩壇上的雕琢之風,使詩歌回歸古樸自然的風格。
(評分參考:答出一點給3分,答出兩點給6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五)名篇名句默寫(6分)
17.(1)乘騏驥以馳騁兮 來吾道夫先路
(2)素月分輝 明河共影
(3)示例:①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平多病獨登臺 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④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評分參考:寫對一空得1分。有錯別半不給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 (18分)
18.甲:人們容易把對偶看得很簡單(淺顯)/有的人對此不了解(2分)
乙:他認為反對是“理殊趣合”(2分)
19. B【解析】A項平淡無奇,指事物或詩文平平常常,沒有特點。B項言不盡意,是指情意曲折深遠,語言難以表達思想的全部內容;也常用于書信末尾,表示說的話沒能把意思都表達出來,意有未盡。C項索然寡味,枯燥乏味,使人毫無興趣和意味。D項乏善可陳,指沒有什么優點或長處可以稱道的。B項不符合此處語境,使用不恰當。
20.(1)②句修改為:“我們不單要(不要單)看見古人求同的方面”(2分)
(2)⑥句修改為:“這個原理(道理/經驗)同樣適用于聲律方面”或“這個現象同樣出現在聲律領域”(2分)
(評分參考:找對序號1分,正確修改1 分。)
21. A(A項中“噪”與“鳴”、“靜”與“幽”正對。B項中“幽”和“顯”相反。C項中“生”與“死”相反。D項中“橫眉”與“俯首”相反。)
22.①以大眾對對偶的認知誤區導入 ②引用《文心膳龍》詮釋對偶的四種類型③評析/評價/分析)④評析劉勰的對偶原則
(評分參考:每答對1空給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三、寫作 (60分)
23.審題指導:
這組材料通過三句名言,構建了一條關于青年成長的邏輯鏈。首句揭示付出與收獲的因果關系,強調了春天播種這一起點的重要性。次句指出,從培育前提到過程,主體自身要身心健康,有理想,有追求。第三句則指明實現目標所需的關鍵心態,即對內在潛力的堅定信念與對時間的無比耐心。三則材料從起點上的播種孕育,到過程中的錘煉打磨,到態度上的堅定與耐心,共同闡釋了成長的規律。
如果寫作議論文,圍繞“青年人成長”的話題,立足時代,指出“種子”的比喻義,如理想、信念等,并構建三則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從培育“種子”與發展打磨的歷程以及培育“好種子”的重要性、前提、方法、心態等方面展開論述,可以有所側重,符合題意。如果寫作記敘文,從材料的內涵生發開去,講述自己或他人如何搖下夢想、錘煉身心、靜待花開的經歷或故事,符合題意。
【文言參考譯文】
材料一:
漢惠帝二年,蕭何去世。曹參聽到這個消息,告訴門客趕快準備行裝,說:“我將要入朝擔任相國了。”過了不久,朝廷的使者果然來征召曹參。曾參當初身份卑微時,與蕭何友好;等到做了將軍、丞相后,兩人有了隔閡。到蕭何臨終時,他所推薦的賢臣只有曹參一人。曹參接替蕭何擔任漢相國后,所有事務沒有任何變更,完全遵循鼘何制定的規章制度。(他)挑選各郡、諸侯國中質樸不善言辭、穩重寬厚的官吏,立即召來任命為丞相府屬官。對于那些言辭雕飾、苛刻嚴酷,想要追求名聲的官吏,就斥貴罷免他們。
材料二:
因此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先要以不刻意治理的方式來治理。曹參擔任相國輔佐漢惠帝時,每天以飲酒為樂,然而天下卻因此安定太平,這是為什么呢 像曹參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懂得治理亂世的方法了。秦朝的滅亡,不在于沒有制度,而在于制度太多;不擔心法律疏漏,而擔心法律過于繁密。假使曹參做漢朝的相國,又推行苛刻的政令,制定繁雜的禁令,這是延續滅亡秦朝的火焰并讓它燃燒得更旺啊。所以曹參寧愿承受沒有功績的惡名,也不忍心為追求功績而給國家帶來災禍,這其實是暗中施愚給了天下百姓。百姓安心歸附漢朝而不背離,漢朝的基業能夠借此長久延續,是曹參的功勞啊。史書認為曹參可比蕭何,曹參自己也說比不上蕭何,然而蕭何不能與曹參相提并論。蕭何的智謀雖然超過曹參卻不學習,所以戰亂剛剛平定,就役使百姓大規模修建宮殿,他的心思是致力于討好君主,而沒有安撫百姓的心意。曹參如果處在蕭何的職位上,必定不會做這樣的事。如果用蕭何替代曹參,那么蕭何也不能夠像曹參那樣明曉國家根本而不隨意變更制度。漢朝如果沒有蕭何,憑曹參的才能也足以制定法度;如果沒有曹參,而讓其他有才能的人繼任相國,那么漢朝的法度就會混亂了。曹參大概曾經聽聞過君子治國的道理,所以他的所作所為才能如此接近正道啊。
材料三:
到了漢武帝時期,張湯、桑弘羊等人當權。掌管刑獄的官吏,言說財利的大臣,人人都堅持自己的主張,徹底改變了漢朝的法度。改變所有手段(“一切”也可理解為“權宜”),他們對于獄訟和市集的干預極為繁多雜亂。于是百姓無法忍受政令的逼迫,就起來作亂,以至于攻打城邑,殺死郡守縣令,官吏們無法禁止,天子為此派遣繡衣使者出兵討伐他們,好幾年都沒能平定。既然如此,那么清靜無為足以實現國家安定,而繁雜干擾足以引發災禍動亂,這也就很明白了。然而后世處理政事的人,仍然沒有領悟這個道理,無論事情大小,總是派遣官吏去干預。天下太平無事時,老百姓安心從事自己的職業,官吏們卻以彌補弊端、振興廢弛事務為己任,等到他們的舉措不合適,橫行不法的吏民庭邿方關壞事,這是百姓遭受禍害的開端啊。唉!本想有所補益,結果反而造成損害,平庸官吏危害首姓,大多就像這樣。像曹參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懂得治國根本的人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芦山县| 化州市| 江川县| 滨海县| 文安县| 曲周县| 海口市| 扎鲁特旗| 东安县| 三都| 谢通门县| 哈尔滨市| 平果县| 绍兴市| 卢龙县| 贵定县| 奉化市| 金昌市| 双城市| 永顺县| 丰台区| 济源市| 凤庆县| 盐津县| 读书| 霍林郭勒市| 阿城市| 新泰市| 汝阳县| 德州市| 长汀县| 宣城市| 北宁市| 荃湾区| 资阳市| 文成县| 梧州市| 华亭县| 介休市| 长乐市| 荆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