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龜雖壽》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精準掌握 “驥(jì)”“櫪(lì)”“螣(téng)”“怡(yí)” 等字詞的讀音、字形與詞義,能結合語境辨析 “烈士”“竟”“但” 等古今異義詞語(如 “烈士” 古指 “有壯志氣節之人”,今指 “為正義犧牲者”)。深入理解樂府詩 “緣事而發” 的特點,明確《龜雖壽》作為《步出夏門行》末章的文本定位,能區分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的套語屬性與詩歌核心內容的差異。結合《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節選及曹操《短歌行》《觀滄海》,梳理曹操不同人生階段 “壯志” 的演變(青年討董→中年統一北方→晚年圖取荊吳),分析《龜雖壽》的 “暮年壯志” 與前期作品的內在關聯。通過 “文言斷句讀 — 情感代入讀 — 情境演繹讀” 的三階誦讀法,精準把握詩歌 “感慨(前 4 句)— 激昂(中 4 句)— 沉靜(后 4 句)” 的情感節奏變化。運用 “意象溯源法”,結合《莊子》《淮南子》中 “神龜”“騰蛇” 的典故,對比曹操對傳統意象的 “重構”(打破 “靈物不朽” 認知,賦予其 “生命有限” 的現實性),掌握 “借意象抒懷” 的深層邏輯。通過 “歷史語境還原” 小組合作(分配 “軍事家”“文學家”“史學家” 角色),結合北征烏桓的戰役地圖、建安十二年(207 年)的政治格局(袁紹殘余勢力覆滅、孫劉聯盟初現),探究詩歌創作的 “現實動因”。5、開展 “跨文本對比” 活動,對比《龜雖壽》與王粲《七哀詩》(“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情感基調,理解 “建安風骨” 中 “慷慨悲涼” 的兩種表現形態(英雄壯志的豪邁之悲 vs 民生疾苦的沉郁之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的詩句,體會曹操 “不困于年齡、不囿于境遇” 的生命韌性,辯證思考 “壯志” 與 “現實” 的平衡(如 53 歲的曹操如何在 “身體衰老” 與 “統一天下” 的矛盾中保持進取)。結合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探討 “天命觀” 與 “人為觀” 的沖突,樹立 “以積極追求賦予生命意義” 的現代人生態度(區別于 “單純追求長壽” 的淺層認知)。通過對建安文人 “在亂世中堅守理想” 的集體特質的感知,理解 “文學作品與時代精神” 的共生關系,培養對傳統文化的 “同情之理解”(不以現代視角苛責古人,而是還原其歷史處境)。【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深挖 “神龜 — 騰蛇 — 老驥” 的意象鏈條:從 “靈物的有限性”(鋪墊)到 “凡馬的無限志”(核心),分析曹操如何通過 “意象對比” 打破傳統認知,凸顯 “人定勝天” 的精神。結合歷史語境解讀 “壯心” 的具體內涵:不是抽象的 “進取”,而是建安十二年曹操 “趁熱打鐵統一全國” 的政治抱負(北征烏桓勝利后,南方荊吳成為最后障礙),避免對 “壯志” 的泛化理解。厘清 “建安風骨” 在《龜雖壽》中的具體體現:“慷慨” 源于 “壯志未酬仍奮進”,“悲涼” 源于 “生命有限而理想遠大”,二者交織形成詩歌的 “豪邁沉郁” 風格。(二)教學難點辯證理解 “養怡之福” 的內涵:既要區分 “消極靜養” 與 “以壯志養身心” 的差異(曹操的 “養怡” 是 “精神上的積極自洽”,而非 “身體上的無所作為”),也要結合曹操晚年的健康狀況(史載其有頭風病),理解 “養怡” 的現實必要性。跨文本對比中的 “同中求異”:同為建安文學,為何曹操的詩 “悲而不哀,壯而不躁”,而王粲、陳琳的詩多 “悲苦沉郁”?需結合二者 “身份差異”(曹操是政治主導者,七子是依附性文人)與 “創作視角”(曹操寫 “自我抱負”,七子寫 “民生疾苦”)分析。古今對話的 “合理銜接”:如何讓學生避免 “以現代‘成功學’解讀曹操壯志”(如將 “統一天下” 等同于 “個人野心”),而是置于 “漢末亂世渴望統一” 的歷史背景中,理解其 “壯志” 的進步性(結束戰亂、安定民生)。【教學方法與資源準備】(一)教學方法三階誦讀法:文言斷句讀:聚焦 “節奏劃分”(如 “盈縮 / 之期,不但 / 在天”),解決 “讀準” 問題;情感代入讀:結合 “前 4 句低沉 — 中 4 句高昂 — 后 4 句沉靜” 的提示,解決 “讀情” 問題;情境演繹讀:播放 “北征烏桓凱旋” 的影視片段(如《三國》相關剪輯),學生代入曹操視角誦讀,解決 “讀境” 問題。角色探究法:小組分配 “軍事家”(分析詩歌與北征烏桓的關聯)、“文學家”(解讀意象與建安風骨)、“史學家”(考證曹操 53 歲的人生處境)、“哲學家”(辨析天命與人為的關系),多角度解構文本。典故溯源法:補充《莊子 秋水》(“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淮南子 覽冥訓》(“螣蛇游霧,而殆于蝍蛆”)中對 “神龜”“騰蛇” 的記載,對比曹操對典故的 “反用”(莊子贊神龜長壽,曹操卻言其 “有竟時”)。思辨討論法:設置爭議性問題(如 “曹操的‘壯心不已’是否包含‘權力野心’?”“‘養怡之福’在現代是否意味著‘躺平’?”),引導學生辯證思考,避免非黑即白的判斷。(二)教學資源文本類:核心文本:《龜雖壽》原文(標注節奏、詞義、典故出處);輔助文本:《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節選北征烏桓部分)、《短歌行》《觀滄海》全文、王粲《七哀詩》(節選)、《莊子 秋水》《淮南子》相關典故;學術摘錄:袁行霈《中國文學史》中 “建安風骨” 的定義、繆鉞《曹操年譜》(建安十二年部分)。視聽類:影視片段:94 版《三國演義》“北征烏桓凱旋”“曹操橫槊賦詩” 片段;地圖:漢末群雄割據圖(標注官渡之戰、北征烏桓路線);音頻:古琴曲《廣陵散》(營造建安時期的蒼涼豪邁氛圍)。工具類:預習任務單:包含 “典故搜集”(神龜、騰蛇的文化含義)、“歷史梳理”(曹操 53 歲前的重大事件)、“疑問記錄”(初讀時的困惑);小組探究任務卡:明確各角色(軍事家、文學家等)的探究方向與成果呈現要求(如 “軍事家” 需畫出 “北征烏桓與《龜雖壽》的關聯圖譜”);思辨評價量表:從 “歷史語境把握”“文本細節分析”“觀點邏輯” 三個維度,供學生互評討論成果。【教學過程】(2 課時)第一課時:文本細品與歷史溯源(一)新課導入:以 “矛盾” 破題,激活認知(8 分鐘)典故沖突導入:出示《莊子》名言:“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莊子認為神龜 “長壽且尊貴”);再出示《龜雖壽》前兩句:“神龜雖壽,猶有竟時”(曹操認為神龜 “終有一死”);提問:“同樣是‘神龜’,莊子與曹操的看法為何截然不同?這種‘反傳統’的認知,是否暗示了曹操的特殊性格?”歷史語境鋪墊:播放 “漢末亂世” 短視頻(1 分鐘,含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割據畫面),提問:“在這樣一個‘人命如草芥’的時代,53 歲的曹操剛剛打贏北征烏桓之戰(消滅袁紹殘余勢力),他站在勝利的戰場上,會思考什么?是‘功成身退’,還是‘繼續征戰’?”板書課題:《龜雖壽》(曹操),副標題 “建安十二年的英雄獨白”。(二)初讀文本:掃清障礙,把握節奏(12 分鐘)文言基礎梳理:學生結合預習任務單,自主標注生字詞與古今異義(如 “但”“烈士”),教師抽查反饋,重點糾正 “螣(téng)”“驥(jì)” 的讀音,明確 “竟(終結)”“已(停止)”“怡(調養)” 的詞義;出示 “節奏劃分示例”,學生嘗試用 “/” 劃分節奏,教師范讀(配合古琴曲《廣陵散》片段),強調:“前 4 句要讀得‘緩而沉’,中 4 句要讀得‘剛而勁’,后 4 句要讀得‘靜而深’。”自由誦讀與反饋:學生自由誦讀 3 分鐘,教師巡視指導,選取 2-3 名學生展示誦讀,全班點評(從 “節奏”“情感” 兩個維度);齊讀全詩:要求 “眼到、口到、心到”,初步感知詩歌的情感基調。(三)精讀前 8 句:意象溯源與壯志解讀(20 分鐘)探究 “神龜、騰蛇” 的象征意義:小組活動(5 分鐘):“文學家” 角色帶領組員,結合《莊子》《淮南子》的典故,討論:“曹操為何選擇‘神龜’‘騰蛇’這兩個‘靈物’開篇?如果換成‘松柏’‘仙鶴’(傳統長壽意象),效果會有何不同?”成果分享與點撥:明確:神龜、騰蛇是 “超自然的長壽象征”,曹操言其 “有竟時”“為土灰”,比用松柏、仙鶴更具沖擊力 —— 連 “神物” 都逃不過死亡,何況人?這不是 “悲觀”,而是 “直面現實”,為下文 “壯心” 的提出做鋪墊(既然生命有限,更要 “抓緊時間建功立業”);板書:意象 1:神龜、騰蛇→破 “靈物不朽”→直面生命有限。解讀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歷史情境還原:出示 “北征烏桓路線圖”,“軍事家” 角色介紹:“烏桓位于今遼寧、內蒙古一帶,曹操北征時途經‘白狼山’,以少勝多,斬殺烏桓單于蹋頓,此時他已 53 歲,行軍途中難免疲憊 ——‘老驥伏櫪’是否暗指他的‘身體疲憊’?”學生討論后,教師補充:“《三國志》記載曹操‘自統大眾,遂至無終’,北征途中‘天寒且旱,二百里無復水’,可見‘伏櫪’是‘身體暫歇’,但‘志在千里’是‘精神不歇’,二者形成‘現實處境’與‘精神追求’的對比。”名句深度賞析:提問:“‘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為何能成為千古名句?它打動后人的核心是什么?”(引導學生從 “普適性” 角度思考:無論年齡、境遇,每個人都可能有 “暫歇”,但 “志向” 能讓人超越困境);情境演繹:學生想象自己是 “北征后的曹操”,站在白狼山上,高聲朗讀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體會 “豪邁中的沉郁”。板書:意象 2:老驥→自比→壯心:統一天下(破 “年齡限制”)。(四)課堂小結與作業(5 分鐘)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意象溯源,讀懂了曹操對‘生命有限’的直面,以及‘老當益壯’的壯志。下節課我們將繼續解讀后 4 句,探討曹操的‘天命觀’,并對比他與其他建安文人的作品。”作業:基礎作業:默寫《龜雖壽》,解釋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的含義(結合詩歌語境);拓展作業:閱讀《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思考:“《短歌行》中的‘人生感慨’與《龜雖壽》有何異同?”第二課時:理性升華與文化探究(一)復習回顧:銜接上節課內容(5 分鐘)全班齊背《龜雖壽》前 8 句,抽查 1 名學生解讀 “神龜、騰蛇” 的作用;回顧拓展作業:邀請 2 名學生分享對《短歌行》與《龜雖壽》“人生感慨” 異同的看法(預設:同 —— 都有 “人生短暫” 的感慨;異 ——《短歌行》側重 “求賢助己”,《龜雖壽》側重 “自我奮進”)。(二)精讀后 4 句:天命觀與 “養怡” 內涵(15 分鐘)解讀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哲學思辨討論:出示 “漢代天命觀” 背景(如董仲舒 “天人感應”,認為人的壽命、命運由上天決定),提問:“曹操說‘不但在天’,是否在否定‘天命’?他為何敢挑戰當時的主流觀念?”“哲學家” 角色帶領討論,教師點撥:曹操是 “政治家 + 軍事家”,一生靠 “主動征戰” 而非 “被動等待天命” 成功(如官渡之戰以少勝多),他的 “不信天命” 是對自己 “事在人為” 經驗的總結,體現了 “漢魏之際人的覺醒”(從 “依附天命” 到 “重視自我”)。辨析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爭議性問題:“有人說‘養怡之福’是曹操‘想長壽’的表現,也有人說這是他‘以壯志養身心’的智慧 —— 你支持哪種觀點?結合曹操的晚年經歷(如后來仍南征荊吳)分析。”學生發言后,教師補充:史載曹操晚年有 “頭風病”(劇烈頭痛),但仍 “親征孫權、劉備”,可見他的 “養怡” 不是 “消極養生”,而是 “以‘統一天下’的目標保持精神振作”;“永年” 不是 “活得久”,而是 “讓生命的價值更長久”(如通過建功立業被后人銘記),這與 “壯心不已” 形成呼應 ——“壯志” 是 “養怡” 的核心,“養怡” 是 “壯志” 的支撐。板書:理性升華:天命→人為(養怡 = 以壯志養身心)→永年 = 生命價值長久。(三)拓展探究:建安風骨與跨文本對比(25 分鐘)“建安風骨” 深度研討:出示袁行霈《中國文學史》摘錄:“建安風骨的核心是‘慷慨悲涼’,‘慷慨’源于對理想的執著,‘悲涼’源于對現實的清醒。”小組活動(10 分鐘):各角色合作,從《龜雖壽》中找出 “慷慨” 與 “悲涼” 的具體體現(如 “壯心不已” 是慷慨,“猶有竟時” 是悲涼),并討論:“這種‘悲而不哀’的風格,與曹操的‘政治家身份’有何關系?”成果分享:明確 “政治家身份” 讓曹操的 “悲涼” 不局限于 “個人命運”,而是 “亂世中統一的迫切”;“慷慨” 也不是 “空喊口號”,而是有 “北征烏桓勝利” 的現實基礎,因此 “悲得有分量,壯得有底氣”。跨文本對比:曹操 vs 王粲:出示王粲《七哀詩》節選:“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小組討論(8 分鐘):“同為建安文學,《龜雖壽》與《七哀詩》的‘悲涼’有何不同?為何會有這種不同?”(提示:從 “作者身份”“創作視角”“情感指向” 分析)教師總結:曹操(政治主導者):悲涼源于 “生命有限而理想未竟”,情感指向 “自我奮進”(如何在有限生命中實現統一);王粲(依附性文人):悲涼源于 “民生疾苦與個人漂泊”,情感指向 “對亂世的哀嘆”(如何在亂世中生存);二者共同構成 “建安風骨” 的兩面:一面是 “英雄的擔當”,一面是 “文人的悲憫”。古今對話:“壯心” 的現代解讀:思辨討論(7 分鐘):“在和平年代,我們是否還需要‘壯心不已’的精神?如果你的‘壯心’(如考理想大學、實現職業目標)遇到‘現實阻礙’(如成績不理想、競爭激烈),你會如何借鑒曹操的‘養怡’智慧?”學生發言示例:“‘壯心’可以是‘長期目標’,‘養怡’可以是‘調整心態、分解目標’,比如成績不好時,不放棄‘考理想大學’的目標,但先從‘提升單科成績’做起,這也是‘以壯志養身心’。”(四)課堂總結與作業(10 分鐘)總結:板書梳理:《龜雖壽》→個人精神(老當益壯、不信天命)→建安風骨(慷慨悲涼、志深筆長)→漢魏生命觀(人的覺醒、以志賦生);教師結語:“曹操用《龜雖壽》告訴我們:生命的價值不在于‘長度’,而在于‘厚度’;年齡不是‘停止追求’的理由,而是‘積累經驗、更堅定前行’的底氣。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心懷壯志、腳踏實地’的人。”分層作業:基礎層:背誦并默寫《龜雖壽》,寫一段 50 字的詩句賞析(任選一句);提升層:結合《觀滄海》《短歌行》《龜雖壽》,寫一篇 200 字的短文,標題為《曹操的 “壯志三部曲”》;拓展層:查閱《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中曹操晚年的事跡(如赤壁之戰、封魏王),分析 “壯心不已” 是否伴隨 “權力膨脹”,寫一段 300 字的辯證評論。【板書設計】(思維導圖式)《龜雖壽》——建安十二年的英雄獨白(曹操)/ | \文本細品 文化溯源 現實觀照/ \ / \ / \意象解讀 情感脈絡 建安風骨 歷史語境 古今對話 人生啟示/ \ / \ / \ / \ / \ / \神龜 老驥 感慨 激昂 慷慨 悲涼 北征 漢末 壯心 養怡 生命 進取騰蛇 沉靜 曹操 七子 烏桓 亂世 智慧 價值 精神(破靈物) (理性) (擔當)(悲憫)(動因)(背景) (厚度)(底氣)【教學反思】亮點:通過 “角色探究”“典故溯源”“跨文本對比”,打破了 “單篇古詩文教學” 的局限,實現了 “文本 — 文化 — 現實” 的聯動,符合高階學生的認知需求;爭議性問題的設計(如 “曹操的壯志是否含野心”)能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潛在問題:對 “建安風骨” 的解讀可能過于抽象,需結合更多建安文人的作品片段(如陳琳《飲馬長城窟行》)輔助理解;小組合作中 “角色分工” 可能不均衡,需提前明確 “每個角色必須發言”,并設計 “小組互評表” 確保參與度。改進方向:可加入 “學生自主設計誦讀方案” 的環節(如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設計肢體動作),讓 “誦讀” 更具創造性;課后可組織 “建安文學主題讀書會”,深化對 “建安風骨” 的理解。編輯分享在《龜雖壽》教學設計中加入現代詩歌元素推薦一些《龜雖壽》教學設計的優秀范本如何讓《龜雖壽》教學設計更具創意?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19張PPT)課外古詩詞誦讀龜雖壽新課導入說到曹操,大家對他的印象可能來自《三國演義》—— 有人說他是 “挾天子以令諸侯” 的奸雄,有人說他是統一北方的政治家。可你們知道嗎?這樣一位在戰場上叱咤風云的人物,到了晚年面對衰老和死亡時,寫下的詩句卻充滿了不服老的壯志。當 “長壽的龜” 遇上 “不服老的英雄”,會碰撞出怎樣的思想火花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曹操的《龜雖壽》,一起感受這位老英雄筆下的生命力量。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卻把 “龜” 和一個充滿豪情的英雄人物聯系在了一起,他就是三國時期的曹操。 影視資料素養目標 聯系自身生活實際,思考如何面對成長中的困難與挑戰,樹立積極向上、勇于拼搏的人生觀念。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分析詩歌中 “龜”“驥” 等意象的象征意義,學習借意象抒發情感的寫作手法。 體會曹操在晚年仍心懷天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理解 “生命的價值在于胸懷壯志、不懈追求” 的道理。 了解曹操的生平背景及本詩的創作情境(晚年北征烏桓勝利后所作),明確《龜雖壽》作為樂府詩的體裁特點。結合詩句品味曹操 “不服老、有壯志” 的情感基調,能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賞析詩歌豪邁開闊的風格,提升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準確朗讀并背誦《龜雖壽》,掌握 “驥”“櫪”“哉” 等重點字詞的讀音與含義,理解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等千古名句的字面意思。作者簡介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后為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代表作有《短歌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及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曹操(155-220),字孟德,東漢末杰出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背景資料這首詩是《步出夏門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烏桓,消滅袁紹殘余勢力,歸途中寫了這組詩,抒發了詩人的雄心壯志。 此詩約作于公元208年初曹操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余勢力之后,南下征討荊、吳之前。此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了,不由得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詩一開頭便是無限感慨。本詩選自《曹操集》(中華書局2012年版)。建安文學知識建安為漢獻帝年號,建安時期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意境宏大,筆調朗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個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文學史上稱之為“建安風骨”或“漢魏風骨”。建安文學是指以“三曹”“七子”和女詩人蔡琰為代表詩人的建安時期的文學創作。核心引領者:“三曹” “三曹” 是建安文學的靈魂人物,奠定了建安文學的整體基調,其中我們熟悉的曹操正是核心之一: 曹操:既是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他的詩歌氣魄雄渾、語言質樸,如《龜雖壽》《觀滄海》等,直接反映社會現實與個人壯志,打破了漢代辭賦的綺靡文風,為建安文學樹立 “慷慨悲涼” 的風格標桿。 曹丕:曹操次子,魏文帝。他擅長詩文創作,其《燕歌行》是中國文學史上現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詩,對詩歌體裁發展影響深遠;同時他的《典論 論文》是中國古代第一篇文學批評專論,首次提出 “文以氣為主” 的觀點,推動了文學理論的發展。 曹植:曹操第三子,被譽為 “建安之杰”。他的詩歌文采華美、情感細膩,兼具豪邁與婉約風格,代表作《洛神賦》《白馬篇》等,將建安文學的藝術水平推向高峰,對后世詩歌創作影響極大。 曹操曹丕曹植重要參與者:“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 是指與 “三曹” 同時期的七位文人,他們各有專長,共同豐富了建安文學的內容: 包括孔融(代表作《薦禰衡表》)、王粲(被譽為 “七子之冠冕”,代表作《登樓賦》《七哀詩》)、陳琳(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徐干(代表作《中論》《室思》)、阮瑀(代表作《駕出北郭門行》)、應玚(代表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劉楨(代表作《贈從弟》)。 這七位文人多經歷戰亂,詩歌內容常反映民生疾苦與亂世情懷,風格與 “三曹” 呼應,共同構成建安文學的主體力量。原文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龜雖壽téng chéngjì lìzāiyǒngsuōyí節奏緩慢語調低沉節奏稍快語調高昂節奏稍慢深沉委婉節奏輕快跟讀曹操注釋曹操神龜:古人認為龜能通神且長壽,此處為象征長壽的靈物(呼應傳統文化中 “龜鶴延年” 的意象)。 竟時:終了的時候,指死亡。“竟”,完結、終結。 螣(téng)蛇:古代神話中能乘云霧飛行的神蛇,與 “神龜” 同為長壽或有異能的象征,此處用于反襯 “萬物皆有終時”。 老驥(jì):年老的駿馬。“驥”,良馬、千里馬,是曹操自比,體現其雖年老仍有壯志。 伏櫪(lì):趴在馬槽邊。“櫪”,馬槽,此處 “伏櫪” 并非指消沉,而是年老暫歇的狀態。 烈士:古代指有壯志、有氣節的人(與現代 “烈士” 含義不同),此處指曹操自己及志同道合的有志之士。 暮年:晚年,此時曹操已 53 歲,北征烏桓勝利后創作此詩,雖處晚年仍心懷壯志。 壯心不已:壯志豪情不停止。“已”,停止、斷絕。 盈縮之期:指人的壽命長短。“盈”,延長;“縮”,縮短;“期”,期限(指壽命)。 不但在天:不只是由上天決定。“但”,只、僅僅,體現曹操對命運的積極態度 —— 不消極認命。 養怡之福:調養身心、保持愉悅所帶來的福氣。“養怡”,調養身心、心懷愉悅(包括心態樂觀、精神飽滿等)。 可得永年:可以憑借 “養怡” 獲得長久的生命(此處 “永年” 更側重 “精神長久”,而非單純追求長壽,呼應其壯志)。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樂府詩結尾常用的套語,意為 “幸運到了極點啊,用歌聲來抒發志向”,不屬于詩歌核心內容,是配樂演唱時的收尾句。原文原文 譯文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即使是能通神的長壽靈龜,也總有生命終結的時刻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即便能乘著云霧飛行的神蛇,最終也會化作塵土灰燼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年老的千里馬雖趴在馬槽邊(暫歇),心中卻仍想著馳騁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有壯志、有氣節的人到了晚年,豪邁的雄心也絕不會停止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人的壽命長短(或長或短),不只是由上天來決定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若能調養身心、保持愉悅,就能獲得長久的生命(此處 “永年” 更側重精神層面的 “生命價值長久”,而非單純追求活得久)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幸運到了極點啊,用這首詩歌來抒發我的志向(注:此句為樂府詩結尾常用套語,不屬詩歌核心內容,是配樂演唱時的收尾)筆力遒勁,韻律沉雄,內蘊著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壯心不已”表達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怎樣理解“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幾句詩?前四句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用意?選取了神龜、騰蛇兩種意象。以神龜和騰蛇為喻,極言人的壽命有限。這四句話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龜和騰蛇這樣的神物都不得不受自然規律的限制,更何況人呢?但詩人這樣說,用意是積極的,即要求自己利用這短暫的生命建功立業,不要虛度一生。從 “嘆生命” 到 “立壯志” 的遞進 起興破題(前 4 句):借 “龜”“騰蛇” 的自然歸宿,承認生命終將終結,為下文的 “壯志” 做鋪墊,避免空喊口號; 核心抒懷(中 4 句):以 “老驥” 自比,“伏櫪” 是現實處境,“志在千里” 是精神追求,“烈士暮年” 呼應自身(寫此詩時曹操 53 歲,平定北方后仍想統一天下),“壯心不已” 點明核心情感; 理性升華(后 4 句):跳出對 “壯志” 的單純抒發,加入對 “生命” 的思考 —— 既不迷信天命,也不盲目追求長壽,而是強調 “養怡”(調養身心、保持積極心態)的重要性,讓壯志有了 “可持續” 的支撐。如何理解“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的內涵?這里的“養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說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壯心不已”。表達了詩人對天命持否定態度,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的樂觀主義精神。這首詩傳達了詩人怎樣的觀念?詩人告訴我們,不必羨慕神龜的長壽、神蛇的通靈,生命的意義不在于簡單地“活著”,而在于奮發有為。寫作特色巧用比興:以 “龜”“騰蛇”“老驥” 等具象事物喻理,避免抽象說教,讓 “壯志” 更可感; 情感轉折:從 “竟時”“土灰” 的淡淡感慨,到 “志在千里” 的激昂,再到 “養怡之福” 的平和,情感層次豐富,展現曹操既有英雄氣魄,也有凡人對生命的思考; 語言質樸:無華麗辭藻,如 “志在千里”“壯心不已” 都是直白表述,卻因情感真摯,成為流傳千古的勵志名句。這是一首詠志詩,詩人以神龜、騰蛇、老驥為喻,表現出自己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表現了詩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熱愛生活的樂觀態度。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鳴 對 “衰老” 的態度:曹操告訴我們,“老” 不是停止追求的理由,心態的 “年輕” 比年齡更重要; 對 “理想” 的堅持:無論處于人生哪個階段,都可以像曹操一樣,心懷 “志在千里” 的目標,不被現實處境困住; 對 “生命” 的理解:生命的價值不僅在于長度,更在于是否有 “壯心” 支撐,是否活得有意義、有力量。課堂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龜雖壽》.pptx 《龜雖壽》教學設計.doc 課外-2《龜雖壽》.mp4 課外古詩詞誦讀(三單元)-龜雖壽.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