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第三單元課外詩詞誦讀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 參重陽節簡介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游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然而,有一位詩人,在重陽節這天,卻身處行軍途中,遠離家鄉。他在戰火紛飛中,腦海里浮現的是故鄉長安那在硝煙中頑強綻放的菊花。這位詩人就是岑參,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他的詩作《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去感受在特殊背景下,詩人那復雜深沉的情感世界 。1.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詩歌的大意,背誦詩歌。2.學會鑒賞詩歌,把握詩歌的寫作手法。3.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目標走近作者岑參(715-770)荊州江陵人。著名的唐代邊塞詩人,曾任嘉州刺史。岑參長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因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后人多并稱“高岑”。因做過嘉州都督,故后人稱“岑嘉州”。唐代邊塞詩人中最卓越的代表。知識鏈接邊塞詩思想內容:(1)描寫邊塞的奇特風景、反映戍邊將士生活。(2)表現建功立業的豪情、報效祖國的激情或壯志難酬的憤懣。(3)反映戰爭的殘酷和戰士的艱苦生活。(4)表現征人思鄉、閨中念遠的邊愁。從漢代開始,到南北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人,至隋朝時期,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杰以及陳子昂等詩人進一步推動了邊塞詩的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四大邊塞詩人,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四位善子邊塞詩創作,作品較為出名,因此被合稱為“四大邊塞詩人”知識鏈接邊塞詩邊塞詩派: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涌現了大量的邊塞詩人,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即: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主要意象:烽火、狼煙、馬、寶劍、鎧甲、羌笛、胡雁、鷹、夕陽、大漠、長河、長城、孤城、邊城、胡天等背景簡介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757年二月,唐肅宗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這首詩原有小注“時未收長安”,因史書載時年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故此詩可能是他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岑參是南陽人,但久居長安,故稱長安為“故園”。聽朗讀示例,注意讀準字音、節奏。朗讀詩歌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liánbàngqiǎng朗讀要領1.掌握節奏2.控制語調3.運用停頓4.確定重音感知詩意讀懂詩的大意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故鄉行營、軍營。指九月九日重陽節題意:九月九日重陽節,我在行軍路途中,思念故鄉長安。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勉強。重陽節有登高、賞菊、飲酒的風俗。化用有關陶淵明的典故。據南朝梁蕭統《陶淵明傳》記載:陶淵明重陽日在宅邊的菊花叢中悶坐,剛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來,于是痛飲至醉而歸。詩意:(九月九日重陽節)我勉強登上高處遠眺,(然而在這戰亂的行軍途中,)沒有誰能給我送酒來。憐愛,喜愛。靠近。詩意:我心情沉重的遙望我的故鄉長安,那菊花大概在靠近這戰場旁邊開放了。內容探究“強”,勉強。“強”字既體現詩人因行軍而無法真正享受重陽登高的無奈,又暗含對故園的深切思念,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凄苦境況,為全詩奠定沉郁基調。1、詩人為什么“強”欲登高?“強”字包含了什么情感?內容探究第一句中“登高”二字緊扣題中“九日”。一個“強”字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凄苦境況。第二句化用陶淵明重陽無酒典故,這里反用其意,是說自己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反襯詩人孤獨凄涼的處境,暗寓著題中“行軍”的特定環境。2、賞析“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內容探究3、“遙憐”二字別有韻味,請簡單談談你的理解。“遙”渲染自己和故園長安相隔之遠,烘托了詩人深切的思鄉之情。“憐”不僅寫出詩人對故鄉之菊的眷戀,更寫出詩人對故園之菊開在戰場上的長長嘆息。內容探究4、賞析“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這兩句是想象之景,展示了一副戰亂圖——長安城中戰火紛飛,殘垣斷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寂寞地開放著。“故園菊”具有象征意義,代指故園長安,寄托著詩人惜花思鄉之情,更寄托詩人對飽經戰亂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歸納主旨這首五言絕句通過寫詩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望遠,表現了詩人的孤寂和凄涼,飽含思鄉之情,更寄托著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板書設計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一二句三四句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用典聯想思念家鄉渴望和平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2、品味詩歌含蓄蘊藉的語言特點,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3、體會詩歌的意境,探尋詩歌所表達的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習目標走近作者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后遷河南鄭州。李益擅長絕句,尤工七絕,以邊塞詩作名世。他的邊塞詩以悲壯婉轉、凝練含蓄見長,尤其善于以含蘊深厚、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現戍邊將士復雜的心理活動。代表作有《江南詞》《從軍有苦樂行》 《登長城》等。寫作背景李益出生在隴西,十歲時家鄉被吐蕃占領,成為難民,后隨全家遷往洛陽。青少年時期親歷戰爭帶來的苦難,這激發了他成年后投身戰場的熱情。他曾在燕、趙一帶游歷,并在幽州節度使幕中任職,有著豐富的邊塞生活經歷。建中元年(780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再次到靈武,依附朔方節度使崔寧。期間寫下了《夜上受降城聞笛》《祝殤辭》等著名詩歌。這首詩是一次月夜,李益登上受降城樓,面對如霜的月光和似雪的沙漠,耳聞不知從何處傳來的蘆笛聲,深切體驗到了將士們久戍邊地的思鄉之情,于是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唐初名將張仁愿為了防御突厥,在黃河以北筑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內。有另一種說法是: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受降城聽朗讀示例,注意讀準字音、節奏。朗讀詩歌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朗讀要領1.掌握節奏2.控制語調3.運用停頓4.確定重音感知詩意讀懂詩的大意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樂烽:舊說在靈州回樂縣。故址在今寧夏靈武縣西南。一說應在西受降城附近。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東、西、中三受降城,此處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內蒙古杭后錦旗烏加河北岸。譯文:回樂烽前的沙地潔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感知詩意讀懂詩的大意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蘆管:樂器名,這里指笛。征人:戍邊的將士。盡:全。譯文: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出征人都眺望故鄉。內容探究1、“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描繪了一幅空曠、凄清、荒寒的邊塞夜景圖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大漠月夜圖)比喻“沙似雪”“月如霜”兩個比喻,形象地描寫了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寓情于景,營造了邊塞的荒涼、凄冷的環境氛圍,渲染了自己愁慘凄涼的心境,為寫戍邊將士的思鄉奠定了情感基調。環境描寫仰觀俯視2、“不知何處吹蘆管”這一句詩有什么寫得好的地方?“不知何處”,寫出了詩人月夜聞笛時的迷惘心情,映襯出夜景的空寥寂寞。吹蘆管在這個寂靜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傳來一陣悠遠的笛聲,回響著家鄉的調子。征人聞此,更動鄉愁。然而直言鄉愁,則流于抽象。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巧運回旋跌宕之筆,寫“吹蘆管”而以“不知何處”領起,自然引出結句:“一夜征人盡望鄉。”3、“一夜征人盡望鄉”中“盡”字有何深意?能否替換為“皆”?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盡“盡”字籠括所有征人,不能替換,“盡”是“全、都”的意思,是指征人無人不在望鄉,寫出了他們無一例外的有著不盡的鄉愁,全句抒寫了戍邊將士望鄉之情的深重和急切,若替換為“皆”,雖語義相近,但“盡”更強調無一遺漏的絕對性,情感表達更為強烈。4 、本詩中的寫景和抒情是如何融匯在一起的?前兩句寫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獨、悲慘、凄涼,為后面“盡望鄉”作鋪墊。后兩句抒發了戍邊將士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詩歌寫戍邊將士聽到蘆笛聲而引起的思鄉之情。詩歌前兩句通過寫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環境的凄清與寒苦,為寫戍邊將士的思鄉奠定了情感基調;后兩句則通過寫 “蘆管”聲的橫空而出,立刻引發了戍邊將士的鄉思之情。歸納主旨詩歌通過描寫如雪的沙地、如霜的月光、凄涼幽怨的蘆笛聲等,抒發了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從多角度描繪了戍邊將士濃烈的鄉思和滿心的哀愁之情。板書設計夜上受降城聞笛征人鄉思視覺視覺聽覺抒情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