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8 匆匆課題 8 匆匆 課型 講讀課文 授課時間 2課時 教材與學情分析 《匆匆》篇幅短小、構思新巧,作者匠心獨運地以發問句式為紐帶聯結全篇,一步緊似一步地展露內心的思緒,以細膩的文筆表達對時光流逝的感慨,雖感傷卻并不頹廢,雖苦悶卻并不消沉。關注課文表達情感的方法:作為習作單元的首篇精讀課文,閱讀重點要放在學習直接抒情的寫作方法上。本文的1、4自然段,在表達情感的方法上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都是通過一連串的問句,流露出作者對時間一去不復返的感慨。2、3段,從不同的角度寫時光是如何匆匆而過的,表達作者深深的惋惜、無奈、遺憾之情。學生可以通過閱讀體會來學習并掌握直接抒發情感的寫作方法關注詞語:本文的詞語運用也非常有特點,課文中出現的疊詞,如:頭涔涔、淚潸潸、赤裸裸、茫茫然;白白、默默、斜斜、匆匆、漸漸、輕輕悄悄、伶伶俐俐,這些詞語準確生動的呈現出時間過去的迅速,學習詞語的運用也是本單元習作能力形成的重要方面。關注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是在“五四”運動浪潮的推動下,開始文學生涯的。代表作有《匆匆》《背影》《春》《荷塘月色》等。關注背景:《匆匆》寫于1922年3月28日,當時正是五四運動處于低潮,作者思想十分苦悶時期。這時他由于“看不清現在,摸不著將來”,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感到無限空虛與惆悵。了解這段時間背景,對把握朱自清“不愿蹉跎青春,浪費時日,雖彷徨而仍思有所作為”的情感會有很大幫助。教學目標 1.會寫“藏、挪”等6個字,會寫“確乎、空虛”等11個詞語。2.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能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感受。4.能抓住關鍵內容,感悟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達自己對時光流逝的感觸。核心任務 【教學重點】能抓住關鍵內容,感悟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達自己對時光流逝的感觸。【教學難點】能抓住關鍵內容,感悟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達自己對時光流逝的感觸。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音頻。2.學生預習:一讀(2-5次)、二標(段落序號);三圈(生字:寫的用“ ”,認的用“”,詞語用“( )”)、四描(描生字,圈部首)、五思(帶著課后問題去思考)。第一課時過程設計 核心子任務 學的活動核心子任務一:課堂導入 【教學目標】1.會認寫6個生字,正確書寫“空虛、嘆息、徘徊、伶伶俐俐”等詞語。2.學習1、2段,感受作者抒發的情感,體會表達的好處。3.讀好課文中的一連串問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以及這樣表達的好處?!窘虒W過程】一、猜謎導入(出示課件3)教師出示謎語導入新課:同學們,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短而又最長,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忽視是什么 預設1:時間師:是啊,時間匆匆,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卻把時間定格在了文字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朱自清的《匆匆》。教師出示課題并板書:8.匆匆,學生齊讀課題。(設計意圖:通過謎語導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自然地引入課文的學習。在交流中,引導學生了解時間的特點,同時自然地引出課題。)核心子任務二:新課教學 二、了解作者(出示課件4、5)(出示課件4)走進作者: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他被譽為文藝隊伍中的勞動模范,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著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等。(出示課件5)師介紹寫作背景:《匆匆》作于1922年3月,正是五四運動處于低潮,作者思想十分苦悶的時期。這時他由于“看不清現在,摸不著將來”,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感到無限空虛與惆悵。但朱自清正如葉圣陶所說的,他“并非玩世,是認真處世”的人。他不愿虛度年華,在風塵中老去,在給俞平伯的信中說,“日來時時念舊,殊低回不能自已。明知無聊,但難排遣?!叵肷系耐锵А?,正是不能自克的事。因了這惋惜的情懷,引起時日不可留之感。我想將這宗心緒寫成一詩,名曰《匆匆》”。不愿蹉跎青春,浪費時日,雖彷徨而仍思有所作為,《匆匆》抒寫的就是這種心境。(設計意圖:通過介紹寫作背景為后面體會作者的情感作鋪墊)三、初讀課文,學習字詞1.初讀課文(出示課件6)(1)教師提出要求: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你不理解的詞語。 (2)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圈畫不理解的字詞。2.學習字詞(1)(出示課件7)出示詞語:確乎 空虛 不禁 挪移 覺察 嘆息 徘徊 游絲 赤裸裸 頭涔涔 淚潸潸 教師指名讀詞語,同學間注意糾正字音。(2)(出示課件7)教師強調要讀準“不禁”“挪移”“徘徊”等詞語(3)(出示課件8)教師引導學生明確詞語“確乎”的意思是確實,的確。詞語“徘徊”本意指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本文中指猶疑不決。此外,它還比喻事物在某個范圍內來回浮動、起伏?!邦^涔涔”的意思是形容不停流汗的樣子。詞語“淚潸潸”的意思是形容流淚不止。(設計意圖:讀準字音,理解詞義,可以幫助掃清學習上的障礙,為理解文章內容作好鋪墊。)(4)(出示課件9)學生明確本課要求會寫的生字,讀準字音,知道“徘、徊”的字義均與行走有關,因此是雙人旁。“裸”字義與衣服有關,因此是衣字旁。重點指導“藏”和“蒸”等容易寫錯的字。(出示課件10—11)(出示課件10)教師引導學生明確:“藏”字第六筆是豎折,第八筆撇的起筆要在第七筆橫的中間,下半部分“臧”中的“臣”不要多加一豎。 (出示課件11)教師引導學生明確:“蒸”字書寫時不要忘記“丞”下面的橫,這一筆不要寫得過短。四、再讀課文,體會情感 1.(出示課件12)教師引出示要求:認真朗讀課文,思考:你從本文中體會到了怎樣的感情?預設:對時光匆匆的嘆惋、對自己無所作為的不安和對流逝時間的珍惜。2.(出示課件13)教師提出問題:認真閱讀第1自然段,思考:我們可以從哪里感受到作者的感情?預設1:我從第一自然段中找到相關句子“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在開的時候”這里作者運用了排比,說明了自然萬物循環往復。與后面“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形成對比,緊接著一連串的問題,感受到作者悵然若失的情感。3.(出示課件14)教師提出問題:再次閱讀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的發問有何不同?預設1:我知道“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這句是直接問。預設2:我知道“是有人偷了他們吧:那是誰?有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吧:現在又逃到了哪里呢?”這句是連續的問。師小結:是的,作者通過運用排比來說明自然萬物循環往復,接著提出疑問,把我們的時間與自然萬物形成對比,又用連續的的發問來表達自己對時間悵然若失的情感。4.(出示課件15)教師引導朗讀,出示要求:有感情地朗讀第1自然段,感受作者眼看時光流逝悵然若失的心情。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5.(出示課件16)教師提出問題:自由朗讀第4自然段,思考:我們可以從這些問句里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感情?學生匯報。預設1:我從第1個問句“我能做什么呢?”及作者的回答里“徘徊”和“匆匆”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惆悵。預設2:“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這幾句話中,作者運用比喻,將時間比喻成“輕煙”“薄霧”“游絲”幾種事物,形象的突出了時間在無聲無息地消失,連用幾個問句,使我感受到了作者心中的焦慮和苦悶。預設3:我從“我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吧?”這句當中的兩個赤裸裸知道了——第一個“赤裸裸”是指出生時,第二個“赤裸裸”是指人死時,由生到死,作者用詞語“轉眼間”來形容,從中我感受到作者的惆悵與不安。預設4:我從最后一個問句“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走這一遭???”中“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這幾個詞中感受到作者的眷戀之情。師小結:看來同學們是真正的通過文字感受到了作者的內心。6.(出示課件17)教師引導朗讀,出示要求:有感情地朗讀第4自然段,感受作者的惆悵、不安等心情。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設計意圖:以讀為本,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既加強了學生對讀書的指導,又讓學生走進了文本,通過讀、找、圈、議、悟,讓學生深入文本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同時又讓學生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核心子任務三: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 五、合作探究。(出示課件18)教師出示問題: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預設1:這兩個自然段都用了一連串的問句進行表達。這樣表達暢快、直接,能吸引讀者的目光,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師小結:是呀,通過這樣一連串的“問”,讓我們深深的體會到和作者內心,同學們以后也可以學習這種方法進行表達,通過“問”來表達自己的內心。六、課堂演練。(出示課件19)教師出示要求:仿寫: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去了,有再 的時候; 了,有再 的時候; 了,有再 的時候。 (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傳授方法,水到渠成,這既能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語文課本的理解。)第二課時過程設計 核心子任務 學的活動核心子任務一:課堂導入 【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能體會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感受。3.能抓住關鍵句段,感悟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達自己對時光流逝的感觸?!窘虒W過程】一、復習回顧,談話導入(出示課件21)教師導入:我們上節課了解課文主要表達了作者對時光匆匆流逝、一去不復返的感慨與嘆惋。作者是如何描寫時間流逝的呢?我們繼續本節課的學習吧。核心子任務二:新課教學 二、精讀細研,感悟表達 1.(出示課件22)教師提出問題:朗讀第2、3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將這抽象的時光寫得具體可感的呢?圈畫相關內容,并作簡單批注。學生朗讀課文并思考相關問題,進行圈畫及批注。教師巡視,并相機指導。學生匯報。(出示課件23)預設1:我從第二自然段當中找到的相關句子“我默默的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心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八千多日子”大概就是二十幾年,從這個詞中我感受到時間很漫長。時間是看不見的,但是作者運用比喻,將這二十幾年的時間比作“針尖上的一滴水”,將”時間的流“比作”大海“使時間變得具體可見,水滴與大海形成對比,讓人深刻的感受到時光流逝的無聲無息。(出示課件24)教師提出問題:面對時光流逝的無聲無息,“我”有怎樣的表現?預設2:我從第二自然段當中找到的相關句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從“頭涔涔”和“淚潸潸”這兩個詞語中,我感受到了作者面對時光悄無聲息地流逝的慌亂。教師提出問題:還有哪些地方作者將這抽象的時光寫得具體可感的呢?(出示課件25)預設3:我從第三自然段當中找到的相關句子“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子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弊髡哌\用排比,將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洗手、吃飯、默默、躺在床上、睜開眼、嘆息)寫下來,形成了時間的流,同樣讓抽象的時間形象化了。預設4:我從第三自然段當中找到的相關句子“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的挪移了?!弊髡哌\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讓我們感受到了時間的流逝。預設5:我從第三自然段當中找到的相關詞語“跨過、飛去、溜走、閃過”,這些詞語同樣是將時間擬人化了,將抽象的時間形象化。2.(出示課件26)教師提出問題:通過第3自然段這一系列的描寫,作者抒發了面對時光匆匆流逝怎樣的感情?預設1: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無奈”與“傷感”。預設2:抒發了作者的“彷徨”。(出示課件27)教師提出問題:作者描寫時間的流逝,可寫的事情很多,為什么偏偏寫洗手、吃飯、睡覺這么平常的事呢?預設1:這些事如此尋常,人們不會察覺,甚至會淡忘,選取這樣的事例才更令人恍悟時光流逝的匆匆。小練筆。(出示課件28)教師提出問題:你對“時間的流逝”有什么感觸?仿照第3自然段把你的感觸寫出來。( )時,日子從( );( )時,日子從( );( )時,日子從( )。預設:(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之前的語言訓練,仿照課文的語式進行練筆,彼此加深體驗學習,作者,如何捕捉細節,感悟生活。)(出示課件29)教師提出問題:齊讀第5自然段,說說這段話在文中的作用。生齊讀。學生匯報。預設1:從結構上看,這段話照應開頭、首尾呼應。預設2:從內容上看,這段話突出作者的感慨,引人深思。(出示課件30)教師提出問題:你曾有過對時光匆匆的感慨嗎?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這種感慨呢?對此,你認為應該做些什么呢?預設1: 有過。當我看到兒時的玩具、用品時,當我翻看以前的照片時,當我沒有及時完成應該做的事情時……往日不可追,要好好把握眼前的時光,用心做好需要完成的事情,珍惜寶貴的時間。讀一讀,背一背(出示課件31)教師提出問題:自由讀全文,并嘗試背一背。核心子任務三: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 主題概括,拓展延伸1.主題概括(出示課件33)這篇課文圍繞“ 匆匆 ”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 感慨 和 惋惜 之情,揭示了“既然來到這個世界就不能白走一遭”的主題思想。2.拓展延伸(出示課件34)教師安排學生閱讀《明日歌》(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品讀文段的同時,感受不同作家筆下對時間流逝的感受)五、課堂演練,課后作業1.課堂演練(出示課件35)作業設計 背誦全文。完成課堂作業本。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匆匆》是語文六年級下冊習作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通過讓學生體會文章情感和表達方法,學做一個有老老實實的態度,有真意,說自己想表達的話的人,做一個真誠的人。古往今來,人們都在感嘆人生的短促,時光流逝的迅速。從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到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到現在各種各樣有關光陰消逝的描述,人們總是害怕時光的消逝,總時時在珍惜時光,時時在描述時光的飛逝,然而很少有人會像朱自清那樣,用詩一般形象精煉、富有抒情性和節奏感的散文,于灑脫之中感悟時光的匆匆!我們通過《匆匆》中朱自清對自己的要求也折射到了教學上,相信聰明的學生會讀出文中珍惜時間的含義,但作為教師,能不能也幫助學生在朱自清感慨時光匆匆的嘆息聲里了解他沒有辜負時光那完整的人生、完美的人格呢?比如《匆匆》開篇用的是中國古典詩文中典型的“興”的手法、類比時間流轉的不同。三個排比句、三個形象--燕子、楊柳、桃花,再平常不過,但當它們成為時間的參照物時,便有了耐人尋味的不尋常。再比如,在他的筆下,“時間”變得可愛又調皮,就連太陽也長了腳,“挪移”都是“輕悄悄”。還比如,朱自清散文的口語化,以一種明白曉暢、樸實率真的語句來寫作顯然比堆砌辭藻更符合朱自清的性格。善用疊詞,也是其口語化的一個特點,文中“頭涔涔”、“淚潸潸”、“斜斜的太陽”等都是普通而又簡單的字眼,頗有民歌的影子。教學《匆匆》,面對的是六年級的小學生,我們不僅應該讓孩子們從小就學會做一個惜時的人,做好現在應該做的事,還應該引導孩子們像朱自清那樣做一個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為將來做最好的自己打下基礎。現在,距離《匆匆》發表的1922年已近90年,朱自清自己的許多散文已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那么,在小學階段讓孩子們接受這些經典的訓練,其價值是否更多的應是一種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文化的滋養呢?我的人生也不過“八千多個日子”,能從大師的文中汲取智慧,便是一種幸福,我愿意將這種幸福傳繼到我的學生手中。《匆匆》不僅是英華美文,更是佩弦先生那記載在字里行間錚錚中華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