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語文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現代文閱讀(72 分)(一)閱讀Ⅰ(本題共 5 小題,19 分)1.B(原文第四段明確提到“漏窗形制一反常態,通體透空”,并未提及漏窗能“遮風擋雨”。漏窗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視角深度,延伸景觀,區隔內外,營造意境,而非遮風擋雨)2.D(從圖畫可以看出,梅樹處于三個漏窗的視野之外,處于視覺盲區,是無法從漏窗之內“框取”梅樹全景的)3.C( 段“蘇州園林中漏窗圖案達 400 多種,滄浪亭一園之中便有 108 式漏窗,構圖不拘一格,意象繁復,雕工精巧,各臻其妙。拙政園僅在一道復廊白墻上,就鑲嵌出 25 個形態各異的漏窗,猶如粉墻上的立體剪紙,生機靈動,清秀雅潔”以蘇州園林為例,主要是為了說明漏窗“構圖不拘一格,意象繁復,雕工精巧”,并未體現“功能多樣”,故 C項“充分說明漏窗的形式繁復、功能多樣”分析錯誤)4.①引用孟子的名言,強調眼睛作為觀察人內心世界的窗口。不僅增強了自身的文化底蘊,也為后續的比喻論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撐。②通過將漏窗比作古典園林的眼睛,美人的眸子,使抽象的漏窗概念變得具體可感,增強了論證的形象性和生動性。③先通過孟子的名言引出眼睛的重要性,然后順勢將這一重要性延伸到漏窗上,文章邏輯連貫,過渡自然。(每點 2 分,共 4 分。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也可得分)5.(1)憑眺風景,營造意境(2)曲線優美,造價低(3)花窗(每空 2 分,共 6 分)【解析】首先,需要仔細閱讀題目和提供的文本,確保理解每個空應該填什么內容。題目給出了三個空白處,分別標注為(1)到(3),需要根據文本內容補充缺失的信息。對于空(1),文本中提到“憑眺風景,區隔內外,營造意境,乃漏窗審美之要旨”,所以(1)應該是“憑眺風景,營造意境”(注意區隔內外可能被歸入功能的其他部分)。空(2)對應瓦漏窗的特點,文本中描述瓦漏窗“利用瓦片的天然弧形構成曲線優美的圖案,造價較低”,所以答案是“曲線優美,造價低”。空(3)是漏窗的類型,文中明確提到“漏窗有空窗與花窗之分”,因此這里應填“花窗”。(二)閱讀Ⅱ(本題共 4 小題,16 分)6.C(“烘托旅途的愉悅心理”錯,是烘托旅途的孤寂與漫長)7.D(“這與茅盾《風景談》對駝隊的描寫如出一轍”錯,茅盾《風景談》對對駱駝隊的描寫不是基于作者自身的旅途體驗)8.示例一:晨光中,五匹駱駝馱著行囊緩步前行,駝峰起伏如浪,蒙古向導的袍角在風中翻卷。廣袤的戈壁里,沙浪綿延如凝固的海,白骨零星散落,地質褶皺間仿佛蟄伏著遠古海洋的記憶。示例二:黃昏,駝隊剪影劃過沙脊。夜里,星空低垂,月光為沙丘鍍上一層銀邊。晨光中,駝隊漸行漸遠,沙梁上人影漸小,化作天地間的墨點。(4 分。運用文學性語言,2 分;具有畫面感,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高三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第 1 頁(共 4頁)可酌情給分)9.①觀察到駱駝并排行走時“誰也不肯讓誰”的景象,產生“生存是競爭的”的感慨,借以批判“落伍者與失敗者”的消極懈怠態度,倡導積極進取的生命態度。②由“成堆的白骨狼藉戈壁中”感嘆生命輪回,借此表達了生命雖有輝煌之時,但最終都將走向終結,體現出生命的輪回與自然的殘酷。③由“駝上四望,風景索然”領悟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精義,將沙漠的寧靜環境與自己內心對生活淡泊、心守寧靜以成高遠之事功的感悟聯系起來。④作者將“颶風區海浪式的沙窩,上上下下”視為“象征人生之崎嶇”,傳達出對人生起伏的辯證思考。(6 分,每點 2 分,答出任意三點、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三)閱讀Ⅲ(本題共 5 小題,22 分)(一)文言文閱讀10.CEG11.A(文中“坐法當斬”中的“坐”意思是因…犯罪、觸犯法律,《蘇武傳》“副有罪,當相坐”中“坐”字的意思是“連坐”,二者意思不同)12.C(選項 C 的錯誤主要在于對原文中“將以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這句話的理解出現了偏差。這句話是齊威王用來比喻他的“寶物”(即他的賢臣們)的價值遠遠超過梁惠王的珠寶,而不是真的在描述某種能“光照千里”的寶物。這里的“照千里”是一個比喻,指的是這些賢臣對國家的深遠影響,而不是物理上的光照范圍。因此,在理解這句話時,需要將其放在整個對話的語境中進行解讀,而不是孤立地理解其字面意思。所以,該選項概述錯誤。故選 C)13.(1)韓信估計蕭何等人已經多次向漢王推薦過自己,但漢王依然沒有重用自己,便逃走了。(“度”“即”各 1 分“不我用”句式 1 分,語義順暢 1 分)(2)舉薦他們,是真心實意地舉薦。了解卻不舉薦,不能說是尊重賢能。(“舉”“誠”“可謂”各 1 分,語義順暢 1 分)14.知賢:蕭何對韓信的才華有深刻的認識。他通過與韓信的交流和觀察,發現了韓信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惜賢:當韓信因故要離開漢軍時,蕭何甚至親自去追回他,這種堅決的態度和行動,充分體現了對賢才的珍惜。舉賢:在認識到韓信的才華后,蕭何積極地向漢王舉薦韓信。(每點 2 分,共 5 分)(四)閱讀Ⅳ(本題共 2 小題,9 分)15.B( “在此亦有自省之意”錯誤。杜甫此詩中的“腐儒”是自嘲身世,卻暗含對儒家信念的自負;后文更以壯心反襯,自省之意在詩中無依據)16.詩人以“思歸客”“片云孤月”直寫滯留異鄉、歸途渺茫的孤寂絕望,這是漂泊之怨;以“腐儒”自嘲,暗含才無所用之怨;老病交加更添暮年悲涼,這是身世之怨。(3 分,答出其中一點即可)詩人雖自傷漂泊,卻以“心猶壯”“病欲蘇”轉寫壯心未泯,抒報國之志而非沉溺哀嘆;尾聯借“老馬識途”典故,委婉表達愿以智慧經驗效力社稷,未直斥高三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第 2 頁(共 4頁)朝堂不公,體現溫柔敦厚之旨。(3 分,答出其中一點即可)(共 6 分)(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 1 小題,6 分)17.(1)《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2)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3)示例一: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揚州慢》);示例二: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賀《雁門太守行》);示例三: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辛棄疾《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6 分,每空 1 分,出現錯別字該空不得分)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 5 小題,18 分)18.D(A 項,“爬山虎”的得名方式,是因為這種植物具有攀爬的特性,能夠“爬山”而得名。爬山虎的得名與其行為特性(攀爬)有關,而太陽花的得名則與其外觀(形似太陽)有關;B 項,“太師椅”的得名方式,是因為這種椅子與古代太師(一種高級官職)有關聯,是太師常坐的椅子。太師椅的得名與其歷史或文化關聯有關,而太陽花的得名則直接基于其外觀;C 項,“千里馬”的得名方式,因為馬能夠日行千里而得名,強調其速度和耐力。千里馬的得名與其能力(日行千里)有關,而太陽花的得名則與其外觀相似(形似太陽)有關;D 項,“狗尾草”的得名方式,是因為這種草的穗狀花序形似狗的尾巴而得名。狗尾草的得名直接基于其外觀(形似狗尾),與太陽花因形似太陽而得名的方式相同)19.“磕”改為“嗑”,“份”改為“分”,“倍”改為“備”,“傾”改為“青”。(每找出并改對一個錯別字得 1 分,找出并改正其中的兩個即可,共 2 分。)20.①了如指掌②毋庸置疑(2 分,每空 1 分,符合要求即可)21.①“歪脖子”指的是向日葵因生長素分布不均導致莖的兩側生長速度不同,從而形成的外觀上的傾斜狀態。(2 分,意思對即可)②加引號是為了強調“歪脖子”這一特殊稱謂的作用,是一種形象化的比喻,用以描述向日葵因生長素分布不均而形成的外觀特征。(3 分,答出“特定稱謂”可得 2 分)(共 5 分)22.示例:我為什么成了‘歪脖子’?嘿,其實是因為我還是小向日葵的時候,太陽一出來,我身體里的生長素就開始調皮了,它讓莖的一邊長得快,一邊長得慢,所以我就變成了‘歪脖子’,追著太陽跑啦!(6 分,合乎要求即可)【評分參照】首先要深入理解材料中關于向日葵“歪脖子”形成的科學原理,即植物生物鐘調節生長激素,導致莖的兩側生長速度不同。需要運用第一人稱視角,以向日葵的口吻,將這一科學現象用生動有趣、富有童趣的語言描述出來。在描述過程中,可以運用擬人化手法,如讓向日葵自己講述成長過程中的這一有趣變化,增加語言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同時,要注意語言的簡潔明了,確保在 80 個字以內準確傳達出向日葵“歪脖子”的科學原理和生動形象。三、寫作(60 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高三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第 3 頁(共 4頁)附:【參考譯文】材料一:韓信曾多次向項羽獻策,但項羽并未采納。當漢王劉邦進入蜀地時,韓信逃離了楚軍,投奔了漢軍,但起初并未得到重用,只擔任了連敖這一小職。后來,他因觸犯法律應當被斬首,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被處斬,輪到韓信時,他抬頭正好看見了滕公,便說道:“漢王難道不想成就統一天下的大業嗎?為何卻要斬殺壯士呢?”滕公對他的言辭感到驚奇,又被他的相貌所震撼,于是釋放了他,沒有斬首。滕公與韓信交談后,非常欣賞他,便向漢王推薦。漢王于是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但并未特別看重他。韓信曾多次與蕭何交談,蕭何對他的才華深感欽佩。當漢軍到達南鄭時,有許多將領都逃跑了。韓信估計蕭何等人已經多次向漢王推薦過自己,但漢王依然沒有重用自己,于是也決定逃走。蕭何得知韓信逃走以后,來不及向漢王報告就親自去追趕韓信。有人向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聽了非常生氣,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樣。隔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見漢王,漢王又生氣又高興,罵蕭何說:“你為什么逃走?”蕭何答道:“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漢王說:“你去追的是誰?”蕭何回答說:“韓信。”漢王又罵道:“將領中已逃跑了數十個你都沒有追,追韓信,這是騙人。”蕭何說:“那些將領容易得到,至于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國家中獨一無二的。大王如果只想長期稱王于漢中,那就無需任用韓信,如果決心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可以與您共計謀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您如何決策了。”材料二:梁惠王與齊威王在郊外一起打獵,惠王問道:“大王也有寶物嗎?”威王回答說:“沒有。”惠王說:“像我這樣的國家雖小,但還有直徑一寸的珍珠,能照亮車前車后各十二輛車的距離,這樣的珍珠我有十顆。怎么您這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反而沒有寶物呢?”威王說:“我所認為的寶物,與大王您的不同。我有個臣子叫檀子,派他鎮守南城,楚國人就不敢來侵擾掠奪,泗水流域的十二個諸侯國都來朝拜。我有個臣子叫盼子,派他鎮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到東邊來捕魚。我有個臣子叫黔夫,派他鎮守徐州,燕國人便在北門祭祀求神仙保佑,趙國人便在西門祭祀求神仙保佑,搬遷來追隨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個臣子叫種首,派他防備盜賊,結果就做到了路不拾遺。這些臣子將光照耀千里,豈止是十二輛車那么小的范圍呢!”梁惠王聽了后感到十分慚愧,心情不愉快地離開了。材料三:“君子了解賢能的人并舉薦他們,這就叫做尊重賢能。”君子了解并舉薦賢能的人,就像堯舉薦舜、商湯舉薦伊尹一樣。舉薦他們,是真心實意地舉薦。了解卻不舉薦,不能說是尊重賢能。“君子跟隨著賢能的人學習并侍奉他們”,這就像顏子、子路侍奉孔子一樣。侍奉他們,是真心實意地侍奉。了解卻不侍奉,也不能說是尊重賢能。高三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第 4 頁(共 4頁)高三語文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閱讀(72 分)(一)閱讀Ⅰ(本題共 5 小題,19 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題。①作為建筑功能性構件,窗既能通風采光,又能遮風擋雨。在中國文化里,窗還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建筑家貝聿銘說:“在西方,窗戶就是窗戶,它放進光線和新鮮的空氣。但對于中國人來說,它是一個畫框,花園永遠在它外頭。”這段話揭示了窗在中國建筑文化中的審美意義。②“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漏窗無疑是為園林增色的建筑形式。顧名思義,漏窗是一種漏透而無閉合功能的窗戶,俗稱花墻頭、花墻洞。在明代計成的《園冶》中,把它稱為“漏磚墻”或“漏明墻”,通常建于園林園墻與廊壁之上,起到增加視角深度,延伸景觀的作用。③孟子說:“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觀察一個人,最好的方法是看他的眼睛。漏窗被譽為古典園林的眼睛,如果說古典園林是一個美人,漏窗就是她顧盼生輝的眸子。④一般窗戶都兼具開敞閉合功能。漏窗形制一反常態,通體透空,且在窗洞內飾以各種鏤空圖案。如此構造,顯然另有巧思。《營造法原》載:“園林墻垣,常開空宕,以磚瓦木條構成各種圖案、漏洞,以便于憑眺,似有避外隱內之意。”可見,憑眺風景,區隔內外,營造意境,乃漏窗審美之要旨。⑤漏窗有空窗與花窗之分。空窗是在墻上留出不裝窗芯的窗孔,往往用來框景、借景。花窗是窗框內裝飾著各種鏤空花紋的窗芯,花窗除了借景之外,還能體現園主的趣味和品格。⑥在結構上,漏窗一般由外框、內框、窗芯組合而成。按制作材料來看,漏窗可分為木雕漏窗、磚雕漏窗、瓦漏窗、琉璃漏窗、石漏窗、鐵漏窗等。木雕漏窗精致輕巧,但不易在露天環境中使用。石漏窗結實堅固,適合露天環境。磚漏窗采用異形磚砌成。瓦漏窗利用瓦片的天然弧形構成曲線優美的圖案,造價較低。高三語文試題 第 1頁 (共 12 頁)⑦漏窗窗框與窗芯圖案不拘一格。通常有抽象、自然與符號等形態。抽象圖樣多由直線、弧形和圓形組成。直線形圖案有方形、萬字形、回形、井字、冰裂紋等;弧線形有如意、方勝、寶瓶、直欞及軟腳紋、燈籠錦、回云紋等。自然形圖案多為具象紋樣,有梅、蘭、竹、菊、海棠、石榴、荷花等植物圖案,鳥、龍、蝴蝶、鯉魚、仙鶴等動物圖案。綜合形態圖案,將文字與抽象圖案結合使用,如寓意吉祥的“福、祿、壽、喜”等文字圖案等。漏窗本身就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透過漏窗看到的景致,則更是變化萬千。正如《園冶》中所說“軒楹高爽,窗戶臨虛,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⑧細品漏窗之韻味,其整體設計形質兼具,蘊涵豐厚。漏窗不僅具有形式美感,更具有豐贍內涵。冰紋寓意“冰雪聰明”。云紋寓意祥瑞,《漢書·天文志》有“慶云見,喜氣也”。方勝紋“勝”原為古代神話中西王母所戴的發飾,寓意長壽健康。折扇是古時文人標配,乃文人意趣的象征符號;寶瓶傳說是佛教法器,寓意平安。⑨漏窗形態各異,依景而設,處處點染園林深邃幽眇之意境。宋代鄭獬《春日》一詩有“碧虹漏窗春日高”,描繪了漏窗內外光影照射交融之景象。⑩框景乃園林造景手法之一,利用門洞、窗洞、柱廊等框住園中景致。漏窗對園林景觀意境的營造,盡在一“框”之中。人們既可欣賞漏窗自身圖案紋飾的靜態美,又可玩味漏窗“框”借來的動態美。移步換景,園林墻垣與廊壁之上的漏窗,頃刻就可呈現不同的美景,讓整座園林充滿生機與妙趣。 漏窗框景,趣在變幻。四季流轉,陰晴變化,流動的風景被漏窗所攝取,構成一幀幀美妙的畫面。恰如明代李漁所說:“時時變幻,不為一定之形。”移一步,變一象,轉一眼,換一景,目不暇接。清代孫溫《紅樓夢》繪本更將漏窗的妙趣延伸體現于漏墻、漏屏風之中。清代《紅樓夢》孫溫繪本中的漏窗(第七回王夫人做客梨香院)高三語文試題 第 2頁 (共 12 頁) 李漁說:“開窗莫妙于借景。”借景是中國園林意境營造的獨特手法。《園冶》中說:“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晴巒聳秀,紺宇凌空;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不分町疃,盡為煙景,斯所謂‘巧而得體’者也。”道出借景美學之精要。 借景之趣在于隔。園林學家陳從周《說園(四)》中說:“園林與建筑之空間,隔則深,暢則淺,斯理甚明。”漏窗隔而不斷,形成內透成景、景中有景,外借成畫、畫中有畫之觀賞效果。《紅樓夢》第十七回有這樣一段描寫:“賈政等走了進來,未進兩層,便都迷了舊路,左瞧也有門可通,右瞧又有窗暫隔。”由隔斷而生的景觀,于疏影橫斜中幽趣迭現。 《園冶》將江南園林精要歸納為“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因借”要旨在于隨高就低、因勢安置,將局部的欣賞空間延伸出去,引入更豐富的景致。 蘇州園林中漏窗圖案達 400 多種,滄浪亭一園之中便有 108 式漏窗,構圖不拘一格,意象繁復,雕工精巧,各臻其妙。拙政園僅在一道復廊白墻上,就鑲嵌出 25 個形態各異的漏窗,猶如粉墻上的立體剪紙,生機靈動,清秀雅潔。 美學家宗白華說:“美的對象之第一步需要間隔。”作為間隔藝術的代表,漏窗這一來自古典園林的建筑形式,在今天依然可以為我們的城市增添一份靈動和浪漫。(摘選自《光明日報》2024 年 12 月管寧《別有窗外一隅幽——漫談漏窗之美》)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貝聿銘從審美角度定位中國人心目中窗戶的功能,這與西方只看重窗戶通風采光等實用功能有著明顯的不同。B.與一般窗戶具有的開敞閉合功能相比,漏窗通體透空,既能區隔內外,遮風擋雨,也能憑窗觀景,營造意境。C.杜甫《絕句》中“窗含西嶺千秋雪”以窗框景,開窗借景,把視野拓展至白雪皚皚的遠山,點染出壯美的意境。D.《項脊軒志》“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體現的是窗的實用功能,而非審美作用。2.下列對《紅樓夢》繪本圖畫中“漏窗”的解讀和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高三語文試題 第 3頁 (共 12 頁)A. 圖畫中漏窗從結構上來看形制多樣,圖案精美,富有變化。B. 其中的漏窗,既有花窗,也有空窗,花窗圖案有抽象特點。C. 方形漏窗借助房檐的庇護,在制作材料上與圓形空窗不同。D. 漏窗巧妙框取梅樹全景,體現出“疏影橫斜”的動態之美。3.下列對材料論述和說明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②段簡明闡釋了漏窗的概念,準確、清晰地界定了其本質屬性。B. 段對李漁和《園冶》的兩處引用圍繞借景展開,形成總分關系。C. 段以蘇州園林為例,充分說明漏窗的形式繁復、功能多樣。D.結尾段宗白華的論斷,可以與園林學家陳從周的觀點相互提供佐證。4.文章第三段的論述很有特點,請結合材料具體分析。(4 分)5.下面是某同學依據“漏窗”這一核心概念和文本內容梳理的漏思維導圖,請你根據對材料的理解,補充標注序號處缺失的內容。(6 分)(二)閱讀 Ⅱ(本題共 4 小題,高三語文試題 第 4頁 (共 12 頁)16 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題。匆離額濟納范長江騎駱駝作沙漠長征,在我尚為第一次。我們在北平和平綏線一帶所看到的駱駝,體格總不很大,駝峰小而倒仆的多。這五只駱駝,因為被喀爾喀人終年休養著,精神煥發,體格壯美,其中三匹有出乎尋常的高度,人騎在駝峰間,只剩了一個頭部比駝峰略高一籌。駱駝肚子肥大得可怕,從脊梁到肚底,我們這般騎士們的腿長只夠它五分之二。新長的秋毛,是那樣的鮮嫩,那樣的舒展。駝主兼向導的這兩位蒙古喇嘛,一個叫道爾濟,一個叫蘇牧羊,是同胞兄弟倆。翻譯是久留蒙古的漢人老杜。老杜從前拉駱駝慣走外蒙古,酒泉到綏遠一路也很熟,蒙古話說得很漂亮。他們知道我是初行戈壁,選擇了那匹比較矮而年輕的駱駝,給我作騎駝,顧慮大駝不好駕馭,恐怕我跌下來。實在是騎駝比騎馬平穩安適得多。用汽車行戈壁,并不感覺戈壁十分廣闊,騎上駱駝,就感到縮地之無術了。由白音泰來東南過東河,額濟納肥美的森林水草區,慢慢留在我們的后面,駱駝舒緩平穩的腳步,前后搖蕩著騎人的上身。駝背上不必要很完全的騎鞍,有相當墊隔的工具就行。駝不要韁,牽著連在它鼻上的單索,就可以對它指揮如意。你要想駱駝自己加速它的行進速度,最好讓它們并排著前進,平行局勢下,誰也不肯讓誰,它想趕過它的同伴,而它的同伴卻沒有一個愿意落后,你快我更快。它們各不相讓,我們趕路的人,卻占了便宜。生存是競爭的,為了競爭,各方面不能不全力奮進,否則將成落伍者和失敗者。戈壁中無鮮明的道路,只是望著山頭走。走過一個山頭,又望著另外山頭,作為前進的指針。連續通過兩大戈壁灘,騎得乏了,下駝休息。下面是干燥的沙地,寸草不存,四望遙遠的天邊,有時有山,有時我們的視線消失在陰灰的地天相接的氣氛里。人是這樣的四個,駱駝是這五匹。兩個蒙古人和我語言不通,他們三個相互間談得起勁,我自己除了偶爾和翻譯談幾句之外,沒有方法可以表達我的思想和感情。我這時才感到戈壁之遼闊,高三語文試題 第 5頁 (共 12 頁)及其給予旅人之空虛。一片戈壁盆地的中心,沙地上存留著灰白色的細泥沉淀塊,整個來說,這些沉淀泥塊已經破碎了。遠遠看去,還保存著蜂巢式的平面。假如回到萬萬年以前,戈壁正是碧藍海底的平沙,如果我們坐在探海器里,沉墜到汪洋的中心,那時可能遇到許多鯊魚、烏賊、珊瑚之類,隔著玻璃我們可以和許多水棲動物見面。可惜我遲生了若干萬萬年,滄海已成荒漠,風沙而外,所余的只有極少的古海征候了。途次,常遇成堆的白骨狼藉戈壁中,蓋為過去橫渡沙漠而犧牲之駱駝。駱駝本生于沙漠,其所恃以生者,以其能食各種雜草,有水囊可以蓄水,有駝峰可以耐饑,故能縱橫大漠,獨傲群獸。待其經過一定時期之后,一代之生命即告結束,黃沙廣漠,即為此漠上英雄白骨之陳列所。過去若干代如此,今后若干代亦莫不如此,此蓋為駱駝生存史之本質。然而我們所騎未死駱駝,對于彼等先代之白骨,仍時現驚避之行動,是蓋有懼于“死”。生物必不能不死,而生物皆不欲死,此生物之所以奇特也。午后走過了一個十數里的大沙窩區,黃昏后又走進另一沙窩,我有點不愿意走,一方面是騎駱駝騎得餓了,一方面是恐怕走進沙窩,夜間走不出來。但是老杜告訴我,蘇牧羊的意思是再過了這片沙窩才住下,過了沙窩有草可以喂駱駝。我當然只好聽話。天是慢慢由太陽的世界走入月亮的世界,朦朧的月光射在緊密的沙浪上,半明半暗的浪頭,無盡地連綿著,起伏著,四望都是茫茫。五匹駱駝在蘇牧羊領導之下,轉來轉去,浮沉在沙浪之中,飄蕩,飄蕩。到嫦娥小姐都有休息的意思了,我們仍沒有發現沙海的邊沿。看蘇牧羊東張西望的神氣無疑是迷路了。既然喪失了方向,也只好暫時找地住了下來。沙里無水無草,因為沙是松的,帳幕也立不起來,草率地燒些茶吃,我們就露天睡在沙上了。仰面看到明月和星光,她們陪著我們。她們的態度非常溫和活潑,似乎有幾分嘲笑人類。笑人類的活動太遲緩,太小氣,太自私,太白費氣力。因為她們想來,人類正當的生活期,應該是集中所有的力量,克服自然界,增加全人類的享受,而現在還停滯在民族壓迫民族、階級壓迫階級、世界壓迫世界、個人傾軋個人的時期,人類的進步太慢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在拼命提倡壓迫弱小民族,說是“傳播文化”,這完全是開人類歷史的倒車。在她們看來,是更加可笑了。我們這一小隊人駝,實無異于大海中的孤舟,假如我們今夜就消滅在沙漠里,等于大高三語文試題 第 6頁 (共 12 頁)西洋上沉沒了一只帆船,不會引起世人的注意。這種遭遇,常常令許多有志的人灰心。他們努力的苦心,總希望世人了解和同情,如果一番熱忱放在冰窟里,往往令人傷心喪氣。然而,真正從事艱難事業的人,又應該有更深的了解。人與人間之徹底了悟,因生活環境之不同,與修養之有別,縱然平心靜氣,障礙已多,何況利害不齊,觀點各異。故明代名將俞大猷說:“真丈夫處世,唯自信而已,又何窮通得失之足動于其心哉!”這實在是緊要的秘訣,我們認定事情做去,旁人是否能了解我們的苦心,大可不管。太陽剛從地平線的東方放出紅光,我們已經騎上駱駝隨沙梁而起伏。騎駝有如騎龍,因為它的頭頸有幾分像龍,走路的風度,又安詳落大。駝上四望,風景索然,于是轉而運用思想,往往能把一個問題想得很遠很深,沒有什么另外的刺激可使我的思想混亂。我這時才明白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精義。淡泊指生活,寧靜指環境,即生活之物欲不能過高,始能建立高尚之志趣。同時自己心內心外,都要保持安寧與清靜,才能集中精力,致力于精深遠大之事功。因為是清晨,看準了方向,約二小時走出沙窩。颶風區海浪式的沙窩,上上下下,象征人生之崎嶇,崎嶇中正有人生最精彩的節目。一入戈壁,宛如人入順境,平順生涯,又無大可稱述了。(節選自《中國的西北角》申,有刪改)【注】《中國的西北角》是新聞記者范長江于 1936 年出版的通訊報道集,記錄其 1935 年 7 月至 1936年 5 月期間對中國西北地區的考察經歷。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 文本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作者首次騎駱駝穿越戈壁的經歷,真實再現了 20 世紀 30 年代中國西北駝運生活的細節。B. “人騎在駝峰間,只剩了一個頭部比駝峰略高一籌”“腿長只夠它五分之二”等側面烘托,突出駱駝體型的高大。C. “嫦娥小姐都有休息的意思了”一句,以混搭的語言風格和幽默的語調,賦予自然以靈性,烘托旅途的愉悅心理。D. 文本引用明代名將俞大猷的話,抒發了真正從事艱難事業的人應秉持自信、不必在意旁人是否理解自己苦心的感慨。高三語文試題 第 7頁 (共 12 頁)7.關于文本中對駱駝的描寫,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 表面看來,作者是對駱駝的外表進行贊美,因為它們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內在看則是對“駱駝精神”的贊美。B. 以“用汽車行戈壁”的體驗與騎上駱駝“感到縮地之無術”進行對比,突出駱駝行進視角下人對荒漠環境的獨特感受。C. 文本塑造出的駱駝的獨特形象,既豐富行程敘事,又成為讀者理解荒漠環境、作者旅途情感與文章主題的切入點。D. 文本對駱駝的描寫多基于作者自身的體驗,這與茅盾《風景談》對駝隊的描寫如出一轍,但二者表達主旨迥然有別。8.作為一名旅游博主,讀到本文后,你準備以“重走額濟納”為題拍攝你的旅游日志,請你任選文本中的相關段落為該日志的某畫面擬寫文字腳本,要求擬寫的文字具有文學性。(4 分)9.作者騎駱駝穿越戈壁時,將眼前所見與人生哲思、生命感悟相融合。請結合文本舉例分析。(6 分)(三)閱讀Ⅲ(本題共 5 小題,22 分)(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題。材料一信數策干項羽,羽弗用。漢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①。坐法當斬,其疇十三人皆已斬,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弗斬。與語,大說之,言于漢王。王以為治粟都尉,上未奇之也。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何亡也?”何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上曰:“所追高三語文試題 第 8頁 (共 12 頁)者誰也?”曰:“韓信。”上復罵曰:“諸將亡者已數十,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如信,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決。” (《漢書》)【注】①連敖:軍中的低級官員。材料二梁惠王與齊威王田于郊,惠王問曰:“王亦有寶乎?”威王曰:“無之。”惠王曰:“若寡人,國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為寶者,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之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將以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慚,不懌而去。 (《史記》)材料三“君子知而舉之,謂之尊賢。”君子知而舉之者,猶堯之舉舜,商湯之舉伊尹也。舉之也者,誠舉之也。知而弗舉,未可謂尊賢。“君子從而事之”也者,猶顏子、子路之事孔子也。事之者,誠事之也。知而弗事,未可謂尊賢也。 (《郭店楚墓竹簡·五行》)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 1 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 分)王必欲長[A]王[B]漢中[C]無所事[D]信[E]必欲爭[F]天下[G]非信[H]無可與計事者。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 坐,因…犯罪、觸犯法律,與《蘇武傳》“副有罪,當相坐”中“坐”意思相同。B. 奇,以……為奇,意動用法,與《師說》中“不恥相師”的“恥”用法相同。C. 王策安決,大王如何決策,《鴻門宴》中“沛公安在?”的句式與此不相同。D. 之,結構助詞,與《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的“之”作用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 韓信曾多次向項羽獻策,但項羽并未采納,于是韓信就逃離了楚軍,投奔了漢軍,但他并沒有得到劉邦的重用,只是擔任了連敖這一小職務。高三語文試題 第 9頁 (共 12 頁)B. 當漢王得知蕭何不是逃走而是去追韓信時,漢王竟然不相信這是真的,因為將領中已逃跑了數十個蕭何都沒有追,不可能去追一個落拓無名的韓信。C. 齊威王列舉鎮守南城的檀子、鎮守高唐的盼子、鎮守徐州的黔夫等人物事跡,旨在向梁惠王證明他的寶物能光照千里,范圍比那十二輛車大得多。D. 就像顏子、子路侍奉孔子一樣,君子跟隨著賢能的人學習并侍奉他們,并且是真心實意地侍奉,如果了解賢人卻不去侍奉,也不能說是尊重賢能。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 分)(1)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不我用,即亡。(2)舉之也者,誠舉之也。知而弗舉,未可謂尊賢。14.材料一中蕭何的行為從哪些方面體現了“君子知而舉之,謂之尊賢”這句話的內涵,請根據材料簡要概括。(5 分)(四)閱讀Ⅳ(本題共 2 小題,9 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6 題。江漢①杜甫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②,不必取長途。【注】①江漢:地名。此詩是杜甫漂泊湖北江陵、公安時所寫。當時,五十六歲的杜甫北歸無望,生計日蹙。②老馬:源自《韓非子》中有“老馬識途”的故事:齊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接受管仲建議,放老馬而隨之,果然“得道”。高三語文試題 第 10頁 (共 12 頁)15.對本詩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3 分)A.首句寫出詩人客滯江漢、思歸不得的困窘、心酸的境遇。B.“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變通的讀書人,在此亦有自省之意。C.“落日”意為垂暮之年,“病欲蘇”體現出積極用世的精神。D.頷聯與頸聯分別承接首聯的“歸”“腐”之意,邏輯關系嚴謹。16.吳喬《圍爐詩話》評價此詩云:“‘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怨而不怒。”請結合相關內容談談你的認識。(6 分)(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 1 小題,6 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離騷》雖“自怨生”,但兼有《詩經》“ ,”的特點。(2)李商隱《錦瑟》“ , ”兩句中的數目字,引發了后世讀者的多種解讀。(3)號角是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軍營常用吹角來發號施令,“號角”一詞也常在古詩詞中出現,如“ , ”就有這一意象。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 5 小題,18 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題。中國人對向日葵可謂① ,幾乎每個中國人身邊都有幾個狂熱的磕瓜子愛好者。這種植物因為形似太陽,被稱為“太陽花”。它們向日而生,晨朝東,暮向西,因而得了一個恰如其份的名字:“向日葵”。在著名游戲《植物大戰僵尸》中,向日葵也因能隨音樂起舞和持續產生陽光而倍受玩家傾睞。科學研究認為向日葵擺頭是由植物生物鐘調節生長激素導致的。當太陽升起時,生長素就向莖的背光一側集中,導致莖的兩側生長速度不同,一側長得快,一側長得慢,從外觀上看就成了“歪脖子”。白天,莖的東側比西側長得快,向日葵就追著太陽跑;到了夜間,西側的增長更快,向日葵便擺動回來了。高三語文試題 第 11頁 (共 12 頁)但這種節律并不會持續一輩子。等到向日葵成熟,生長減緩,它就變成始終面朝東方的“面癱”了。② ,這是為了迎合采花的蜜蜂。如果早上面向東,向日葵的升溫會更迅速,因而朝東的花盤更能吸引喜歡暖花的蜜蜂。當擺頭不能再帶來好處時,向日葵也就懶得繼續奉獻每日的表演了。18.下列詞語與文中加點的“太陽花”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項是(3 分)A. 爬山虎 B. 太師椅 C. 千里馬 D. 狗尾草19.文中第一段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并加以改正。(2 分)20.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 分)21.文中畫波浪線的“歪脖子”指什么 為什么要加引號 (5 分)22.某兒童科普繪畫比賽擬以“向日葵”為主題,要求參賽者以“我為什么成了‘歪脖子’”為題目,為向日葵創作一段生動的自我描述,用于繪畫作品的文字說明。要求信息準確、語言流暢、富有童趣,不超過 80 個字。(6 分)三、寫作(60 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說:人生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你認同這樣的說法嗎?請聯系現實生活并結合你的聯想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高三語文試題 第 12頁 (共 1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2025-2026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學情診斷語文答案.docx 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2025-2026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學情診斷語文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