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參考答案)廣東仲元中學高一級初高中銜接學習素養測試語文試題2025年9月1. B 2. D3. B 4. 先指出儒家學理中的錯誤,言明其學風與現代性不符;再論述現代性認知的特點;接著從本質和認識論的歷史兩方面論證現代性認知的正確性和合理性。【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比較概括信息的能力。A.“總是冷靜沉穩”錯誤,原文是“總體而言比較冷靜、沉穩”。C. “完全導向對知識進行客體認證”錯誤,原文是“基本導向客體認證”。D.“也沒有古人的誠信”錯誤,原文是“現代性雖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謂誠信”。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D.“由于古典時期言辭與現實的背離,……造成整個傳統文化的自命無證”因果倒置,原文是“古人的言辭散漫正是自命無證造成的,因為擁有無須客觀化的認知,自己想怎么說就怎么說。這就會造成言辭與現實的背離,而古典時期一直不顧這種背離”,可知自命無證是原因,言辭與現實的背離是結果。故選D。【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說的是:“道”的行與廢并不是個人所能決定的,而是由命運決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樣呢?符合中國文化重視天命和直覺的思維特點。B.意思是:要博學多才,就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徹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這不符合重直覺思維、輕邏輯思維的特點。C.意思是:沒有一樣不是天命(決定),順從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運;因此懂天命的人不會站立在危墻下面。符合中國文化重視天命和直覺的思維特點。D.意思是:天地和我們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萬物與我們都是一個本體而沒有分別。符合中國文化重視萬物同一和直覺的思維特點。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材料論證思路的能力。材料二一共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自然段為一個部分。從第一段“儒家從學理依據周禮之外,其余的內容不是客體社會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規定,后存在的”分析可知第一部分首先指出儒家學理是錯誤的,與現代性不符。第二段為第二部分,根據第二段中“現代性的認知是創造性推動的,現代性的實踐是積極協作,恰恰是動手動口的結合。主觀的東西必須被客觀證實,自命無效,證實才能有效”“現代性在學理上是客體認證大于主體自命。凸顯客觀性認證,把認知變成客體化的,這是現代性的特點”分析可知,第二部分接著論述了現代性認識的特點。第三部分為第三和第四自然段。根據第三段中“本質而言,主體性必須經過客體認證,才能檢測主體性是不是適合現實……現代性恰恰與此相反,科學知識就是被客體認證的知識,這種知識是確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分析可知,本段是從本質方面論證現代性認知的正確性和合理性。根據第四段中“傳統文化歷經三個階段……”“從實踐認識知識的可行性。最終以事實作為知識的結果,以客觀化作為自我意志的標準(可行性)。現代性雖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謂的誠信,但是總體上建立了個人認知的可信度”分析可知,本段是從認識論的歷史方面論證現代性認知的正確性和合理性。所以第三部分是從本質和認識論的歷史兩方面論證現代性認知的正確性和合理性。5. C 6. D7. ①門鏡能讓“我”在門后更細致窺見清掃員,并借此觀察社會和生活,推進小說的發展。②門鏡反映了小說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狀態,如體現了“我”不求回報、不求被知曉的仁愛之心,體現舊清掃員的勤勞、悲苦以及衰老、疲憊的人物特征。③小說以借由門鏡結識清掃員開始,以門鏡外的清掃員換了告終,門鏡又在行文中多次出現,在敘事結構上起到了串聯、貫穿的作用。④門鏡是現代社會才有的物象,小說的主體情節體現了在現代化的陌生人社會,人試圖靠近、幫助另一個人的美麗而動人的諸般努力。8. ①本篇小說的場景設置是在一幢普通的居民樓,作家從自己的屋子通過門鏡看向樓道,這樣的空間選擇體現了作者對日常、切實的“煙火人間”的興味。②選文中“我”雖然是作家,但作者卻側重寫她生活中現實的、富有生活氣息的一面,而她關注的對象清掃員更是典型的底層勞動者,作家對她格外關注并施以援手,也反映了作者對這些人世間的小人物的興趣和關切。③作家對老清掃員的關心、體貼以及離開后的悵然、對新打掃員的發脾氣以及對他工作的默認、對人之同情心易逝的感嘆,種種復雜幽微的情感,都被作者寫得恰如其分。【解析】【導語】這篇文章通過“我”透過門鏡觀察樓道清掃員的視角,展現了一個衰老、疲憊卻勤勞的女性形象。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清掃員的外貌、動作和生活狀態,同時通過“我”暗中幫助她的細節,體現了對底層勞動者的深切同情。文中對云彩、季節變化的描寫與人物形象形成對比和映襯,營造出淡淡的哀愁氛圍。全文敘事舒緩克制,情感真摯動人,展現了作者對平凡人生的深刻體察和人文關懷。【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展現了他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錯誤。文中借新清掃員的“口哨聲”,寫出了他的年輕,充滿活力,但不能就此推斷他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故選C。【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與鑒賞文中句子的能力。D.“內心的輕松”錯誤。句④巧用擬人和比喻,寫出時間流逝之快,含蓄表現了“我”對清掃員的同情心易逝的感嘆。故選D。【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中意象的能力。①“出于好奇,我從書房走向門口,透過門鏡去望那個清掃員”,門鏡讓“我”窺見清掃員撿餅干、捧舊鞋等細節,推動情節發展。②“我將一只鞋底膠皮割去……擺在門口”,門鏡后“我”的隱秘幫助,體現不求回報的仁愛;“累得一屁股坐在臺階上,吃力的喘息聲”,門鏡中她的盡顯勤勞與疲憊衰老。③從“透過門鏡去望”到“門鏡外的清掃員換了”,門鏡貫穿“結識—觀察—告別”全過程,串聯敘事。④門鏡出現在陌生人社會里,“我”借隱秘觀察施以援手,如“用猴皮筋勒住食品袋防灰”,體現人際靠近、幫助的努力。【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章意蘊的能力。①“每逢午后,我都能聽到樓道里傳來清理垃圾的聲音……透過門鏡去望那個清掃員”,以居民樓樓道、門鏡觀察等日常場景為背景,聚焦普通生活聲響與畫面,體現對“煙火人間”的興致。②“我窺見她總是穿一雙舊得磨出了洞的老綠色球鞋,就把一雙半新的軟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門口……使之塵垢滿面”,“我”關注底層清掃員并隱秘相助,凸顯對小人物的關切,顯現實生活氣息。③“我的眼睛不由濕潤了”寫對她的心疼,“有些悵然若失”抒告別失落,“‘為什么?!’我有些憤怒了”表對不公的不滿,復雜情感刻畫細致,體現對“喜怒哀樂的體貼”。9. BDF 10. C 11. D 12. D13. (1)用這些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增加他們所欠缺的本領。(2)黑貂皮衣破了,百斤黃金用光了,錢財費用沒有了,只能離開秦國回去。(3)(他)背著書箱,挑著行李,身形面容消瘦,臉色鐵黑,表情有羞愧之色。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蘇秦回到家,于是就連夜讀書,打開了數十個書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書《陰符》的謀略。【解析】【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歸至家”為省略主語“蘇秦”的動賓結構,句意完整,在B處斷開;“乃夜發書”為動賓結構,句意完整,“夜”作狀語修飾“發書”,在D處斷開;“陳篋數十”為動賓結構,“數十”為后置定語,句意完整,在F處斷開。故選BDF。【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的/到,往。句意:舜從田野耕作的中間被起用。/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B.正確。打開/顯露,顯現。句意:打開了數十個箱。/怒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別人了解。C.錯誤。用法相同,均為“選”,動詞。句意:選擇書中的重點反復練習,深入研究。/所以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D.正確。句意:趙王非常開心,封他為武安君,授給相印。/學習并且時常復習,不也是件快樂的事嗎?故選C。【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狀語后置句。句意: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B.狀語后置句。句意: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C.狀語后置句。句意:心緒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D.被動句。句意:我將要永遠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材料二運用語言描寫手法”錯誤。原文有肖像描寫,動作描寫,沒有語言描寫。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用來……;“動”“忍”,使動用法,使……震撼,使……堅忍;“曾益”,增加;“曾”,通“增”。(2)“敝”,破;“盡”,用盡;“資用”,錢財費用;“去”,離開。(3)“負”,背著;“形容”,外貌,模樣;“枯槁”,消瘦,憔悴;“狀”,容貌,面貌。參考譯文:材料一: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并加以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集市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用這些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增加他們所欠缺的本領。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后能夠改正;心意困苦,思慮堵塞,然后奮發;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別人了解。在國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這樣,就知道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享樂之中可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材料二:(蘇秦)游說秦王上書進言十次,他游說的內容得不到實行。黑貂皮衣破了,百斤黃金用光了,錢財費用短缺(沒有),只能離開秦國回去。他背著書箱,挑著行李,臉上又瘦又憔悴,一臉羞愧之色。回到家里,他在夜里打開書籍攻讀,擺開十幾個書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書《陰符》的謀略,伏案誦讀。選擇書中的重點反復練習,深入研究。讀書困倦想睡,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腳下。滿一年,反復練習深入研究成功,在華麗的殿堂中拜見游說趙王。(他們)親密交談,趙王非常開心,封他為武安君,授給相印。14. ①. 深山 ②. 啼猿 ③. 江水 ④. 秋風 ⑤. 孤舟、樹葉、月亮等(對5個則可) ⑥. 愁15. B【導語】孟浩然的《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通過描寫夜宿桐廬江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孤寂愁苦的心情。詩中“山暝”“猿愁”“夜流”“孤舟”等意象,營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圍,寄托了對故友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全詩情景交融,情感真摯。【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意象以及詩歌詩眼的把握能力。詩歌前四句寫到山色昏暗聽到猿聲使人生愁,桐江蒼茫夜以繼日向東奔流。兩岸風吹樹動枝葉沙沙作響,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葉孤舟。第一句寫到“深山”“日暮”“啼猿”,第二句寫到“滄江水”,第三句寫到“風”“樹葉”,第四句寫到“月”“孤舟”。本詩是作者落第后漫游吳越時所作,通過凄迷孤寂的景物描寫寄托了對故友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的愁情,所以“愁”字點明了作者的情感。【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B.“虛寫風吹落葉”錯誤。詩歌前四句的景物描寫都是詩人夜宿桐廬江時看到的景象,屬于實寫。故選B。16.正確為:AG 。B項是典型的語句順序錯亂,C項是把“在 水 之 湄”與下文的“在 水 之 涘”的順序調換,迷惑性很大,D項“興復漢室,攘除奸兇”前后順序調換,E項是把“般”寫成“番”,兩者同韻,F把“洛”寫成同音字“落”,H項把“堂前”錯換成“前堂”。17.解析:(1)徙倚湖山欲暮時 (2) 狐裘不暖錦衾薄 (3)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4) 但余鐘磬音(5)衡陽雁去無留意(6) 草色入簾青 掌握黑體字的正確書寫。18. C19. ①. 蓋炭火 ②. 鎖門 ③. 嚴守職責 ④. 小心謹慎【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的整體把握能力。C.保爾與冬妮婭是戀人關系,與達雅才是夫妻關系。故選C。【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因為林沖被發配滄州后接管大軍草料場責任重大,所以林沖在出門沽酒之前將火炭蓋了,防止草料場著火。等出得草料場,又將草廳門反拽上鎖了,將草廳門鎖了防止有人進入草料場,蓋炭火與鎖門的細節體現了林沖的嚴守職責、謹小慎微的思想性格。20. ①志同道合(情投意合);②豐富多彩(多姿多彩)21. ①句修改為:音樂社的兩位同學彈奏著悅耳的鋼琴曲;③句修改為:心理社則推出“送給可愛的自己一朵小紅花”的活動。22. 觀點一:不能使用。理由:“舉辦‘社團招新展’”缺乏賓語中心詞,應該在后面加上“活動”才是正常的語法結構與動賓搭配。觀點二:可以使用。理由:“舉辦‘社團招新展’”已經有賓語中心詞“展”,為“展覽”的縮寫,不影響理解。【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一空:原文“同學們穿梭在各類社團之間”,期待在社團中與伙伴相聚。所以可用“志同道合”或“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志向相同,道路一致,形容彼此理想、志趣相合。情投意合:也有雙方思想感情融洽,心意相合之意。第二空:原文“各類社團”“高中生活”,高中生活有社團活動等多種形式,可用“豐富多彩”或“多姿多彩”。豐富多彩:形容內容豐富,花色繁多。多姿多彩:指形狀和色彩多種多樣,十分豐富。【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句“兩位音樂社的同學”定語排列不當,表示數量的定語應當放在表示領屬的定語之后;改為“音樂社的兩位同學彈奏著悅耳的鋼琴曲”;第③句“心理社推出‘送給可愛的自己一朵小紅花’”成分殘缺,應該在“送給可愛的自己一朵小紅花”后補上謂語動詞“推出”的賓語即“的活動”。【2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觀點一認為不能使用,理由如下:從原文整體語境來看,文中描述了學校在九月第一周周五課后于校內文化廣場舉辦這個事項,后面接著詳細描述了各社團在這個場景中的具體表現以及活動現場的熱鬧情況和學生會反饋的問題等。如果只有“舉辦‘社團招新展’”,在表述上會給人一種不完整的感覺,按照正常的語法結構和動賓搭配習慣,加上“活動”一詞會使句子更加完整清晰,也更符合人們的語言表達習慣。觀點二認為可以使用,理由如下:在原文中,提到“在廣場上,音樂社的兩位同學彈奏著悅耳的鋼琴曲;跆拳道社的多位同學展示技藝也贏得了觀眾的滿堂喝彩;心理社則推出‘送給可愛的自己一朵小紅花’的活動……各社團展示的多彩技藝吸引了許多同學熱情報名參與”,這里的描述都是圍繞“社團招新展”展開的,“展”可以理解為“展覽”的縮寫,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社團招新展”確實是一個類似于展覽的活動,即使沒有明確加上“活動”一詞,也不影響讀者對其意義的理解。同時,從語言的簡潔性角度考慮,“舉辦‘社團招新展’”簡潔明了地表達了核心意思,不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23.(網絡文章參考)假期·閱讀 生活這個假期,閱讀文學作品為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窺見更豐富多彩的世界。不知道是哪一天開始,閱讀逐漸走近了我的假期生活,我只知道,它已經成為我這個假期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當晚霞逐漸隱去的時候,我總喜歡洗凈自己的身體與靈魂,打開臺燈,然后在陽臺上虔誠地掀開一片書頁。任庭前花開花落,閱讀中的世界卻始終如一的精彩。我相信作家是用感情用心靈去寫作的,他們將一個活生生的異域展現給我們。每當讀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我面前就冉冉升起一片落日的大漠;每當讀到“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我面前就展現出煙雨江南的水霧紛紜;讀著《瓦爾登湖》沉入夢鄉時,我總成為了書中的主角;讀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總含著熱淚激情澎湃……閱讀停留了時間,連接了空間,最重要的是連系了作者與讀者的雙眼與心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樣的誠摯,讓我對閱讀產生了無限的熱愛、尊重與敬意。然而,假期過半的一天,一切都變了。我看到了一個集市,骯臟的街道,粗魯的肉販,逃課的孩子。沒有華麗的詞藻,但那個舉起手掌游泳的孩子已深深地印入我心中。這是沈從文的《我在讀一本小書的同時又在讀一本大書》,語氣如此平淡自然,就好像領著我在那一條道路上行走。我在閱讀嗎?不,我在走路。于是,原先沉迷于詩詞華麗的夢中的我就這樣驚醒了。抽象離我遠去,我看到了自己貧瘠的思想。我想起了海子,想起了他躲在泡面房里的一句“從明天起,關心糧食與蔬菜”。我覺得,這些年來的閱讀來得太輕易,太豐富,就像隔窗看花,拙劣地想象他人的夢。這種閱讀太廉價,就顯得毫無分量。多年來的積累,寫出來還是一紙空文。我的閱讀之路,也許還有很長的路途要走。于是,開始下定決心寫日記。寫下生活中平凡的細節。走進了染滿泥污的市場,親眼看肉販子如何將零錢一張張鋪在豬肉上,親眼看雞販如何吹弄雞屁股,親眼看那行人如何將唾沫一口啐在泥污里任車輛駛過。這個假期,我跟從文一起閱讀。我覺得自己還是一個稚嫩的孩子。是的,文學源于生活,文學作品是教會我們去閱讀生活,教我們重回堅實的大地。當我的手在日記上游走時,我想我真到了一扇門面前,這兒,我讀了,我寫了,這才是閱讀的開始。廣東仲元中學高一級初高中銜接學習素養測試語 文2025年9月本試卷共23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一、閱讀(71分)(一)閱讀Ⅰ(本題共4小題,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材料一: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長于直覺的辯證思維,后期墨家與名家(主要代表人物為惠施、公孫龍)則特別發展了理性的邏輯思維,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邏輯命題。但兩漢魏晉以來,儒、道、釋三家互補成為影響中國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張直覺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覺、道家的藝術直覺、佛家的宗教直覺,都把主客體當下冥合的高峰體驗推到極致,認為對于宇宙本體,不能依靠語言、概念、邏輯推理的認知方法去認識,只能靠直覺、頓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國文化重直覺思維、輕邏輯思維的特點,一般缺乏嚴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論探索,更欣賞和滿足于在模糊籠統的全局性的整體思維和直觀把握中,去追求和獲得某種真理和領悟。如錢穆所說:“東方人好向內看,而西方人則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邏輯的思想與理論,在中國不甚發展,中國人常愛在活的直接的親身經驗中去領悟。”中國文化重直覺感悟、輕邏輯思維的傳統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其長處是對世界、對事物容易進行整體、系統的把握,具有較長遠的歷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經驗,好歷史,民族心態總的講比較冷靜、沉穩,能夠比較從容地應付歷史的大災大變,使民族文化不斷延續、發展。其短處則在于由于輕邏輯思維,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窮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絲不茍的精確性,不容易形成科學的觀念,不容易建立起對世界、對事物的有理有據的科學認知。(摘編自《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大特色》)材料二:儒家在許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無需客體認可。所以,儒家從學理依據周禮之外,其余的內容不是客體社會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規定,后存在的。儒家的學理錯誤是自命無證。這會導致錯誤的學風,只要主觀意志,而無需客觀實踐。重言輕行,君子動口不動手。這種學風也與現代性格格不入。現代性的認知是創造性推動的,現代性的實踐是積極協作,恰恰是動手動口的結合。主觀的東西必須被客觀證實,自命無效,證實才能有效。這樣從古典時期的權威獨霸脫離群眾,演變成大眾認證、客體認證、監控認證,說明自命都是無效的。現代性在學理上是客體認證大于主體自命。凸顯客觀性認證,把認知變成客體化的,這是現代性的特點。本質而言,主體性必須經過客體認證,才能檢測主體性是不是適合現實。儒家的心學實際是自命無證的。這正是佛教指責的,“想入非非”,舍棄客體,無法正心誠意。朱熹格物致知說基本導向客體認證。對知識進行客體認證,會使知識成為真實的知識。傳統思想走的是權威主義之路,圣人之言無需客體認證。現代性恰恰與此相反,科學知識就是被客體認證的知識,這種知識是確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傳統文化歷經三個階段:第一是遠古時代,文字初創、人文初建的時期,以原始人文意識、宗教為特點;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建社會,文明開啟,文字統一,歷史演義家天下大一統;第三是元宋明清時期,晚清時期,客觀性認識不斷增加,自我認識開啟,對域外文明的接納。從古典時期的自命無證,到晚清時期追求知識的客觀化標準,接納了西方的科學技術,現代性更是把客觀化的標準作為知識的尺度,思想的依據,認識的來源。所以現代性的自命無證被淡化為客觀認證。現代性必須經過客觀認證才能反思知識作為自身的合理性,從實踐認識知識的可行性。最終以事實作為知識的結果,以客觀化作為自我意志的標準(可行性)。現代性雖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謂的誠信,但是總體上建立了個人認知的可信度。這種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現代年輕人“未老先衰”,他們沒有古人少年時期的疏狂,但是整個傳統文化因為自命無證而變成整體性的謊言。古人的言辭散漫正是自命無證造成的,因為擁有無須客觀化的認知,自己想怎么說就怎么說。這就會造成言辭與現實的背離,而古典時期一直不顧這種背離。這是認識論的歷史——不斷增強的客觀化,不斷使思想回到現實,工具理性和客觀化的理性不斷完善。(摘編自《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中國文化重直覺思維,強調對世界、對事物進行整體、系統的把握,而不是窮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態總是冷靜沉穩。B. 材料二可以從學理上解釋材料一中的現象,并指出現代性的特點是主觀的東西必須被客觀證實才能有效,客體認證大于主體自命。C. 佛教指責儒家“想入非非”舍棄客體,朱熹倡導“格物致知”,完全導向對知識進行客體認證,從而使知識成為真正的知識。D. 現代性體系下的年輕人“未老先衰”,他們沒有古人少年時的疏狂,也沒有古人的誠信,但總體上建立了個人認知的可信度。2. 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雖然墨家與名家發展了理性的邏輯思維,提出了富于思辨精神的邏輯命題,但它們未成為中國文化主流。B. 儒道釋主張直覺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體當下冥合的高峰體驗推到極致,肯定直覺、頓悟的認知方式。C. 儒家學理錯誤會導致錯誤的學風,只要主觀意志,無需客觀實踐,朱熹格物致知說卻基本導向客體認證。D. 由于古典時期言辭與現實的背離,古人言辭散漫,想怎么說就怎么說,造成整個傳統文化的自命無證。3. 下列選項,不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中“中國文化重直覺思維、輕邏輯思維”特點的一項是( )(3分)A.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察其如命何!”B. 《中庸》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C.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D. 莊子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4. 結合對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請簡述材料二的論證思路。(4分)(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門鏡外的樓道遲子建每逢午后,我都能聽到樓道里傳來清理垃圾的聲音。①這聲音自頂層的七樓漸次傳下,有笤帚掃樓道的刷刷聲,也有用鐵撮子撮垃圾的嘩啦聲,還有收攏垃圾袋時的窸窣聲。有一次這聲音出現在我的門口時,出于好奇,我從書房走向門口,透過門鏡去望那個清掃員。她穿一件藍袍子,戴著白口罩,包一塊土黃色的頭巾,正彎著腰從我家的垃圾袋里往外撿著什么。透過門鏡所窺見的人被無限縮小了。她面色白而微黃,眼瞼處堆積著或深或淺的皺紋,兩頰幾乎是塌陷的。②嘴唇與臉一樣沒有血色,讓人覺得她的唇就是一朵枯萎了的花。垃圾袋里有一盒沒有開封而過了保質期的餅干,她把它從中取了出來。我猜想樓道清掃員發現這盒餅干后,一定認為這家的女主人是個敗家子。她氣力不濟,隔著門,我能聽見她沉重的喘息聲。清理完畢,她一手握著撮子,撮子上橫著笤帚,一手拖著兩個袋子,吃力地離開我家門口,去另一戶了。門鏡后面的她和垃圾都消失了,我能看見的,是放垃圾地方的上方的窗口,米黃色的木格窗將夏日的天空分成均勻的幾格,有的格里的云彩濃些,有的則十分淺淡,還有的呢,干脆一絲云都沒有。雨季過去后,一立秋,風就涼了。這時的天空無與倫比地晴朗。云彩很多,又很白,它們高高地飄在空中。我一般不舍得錯過這時節的云彩,總要在陽臺張望一刻。這樣,我的日常生活又多了一項內容,除了窺視清掃員之外,還有望云彩。我發現在傍晚的時候,云彩往往摻雜了夕照的橙黃顏色,使它顯得格外妖嬈,而清掃員恰恰在這個時候出現在樓道,這樣我從門鏡看她時,她背后的窗口瀉進來的金色流云就把她映得格外明媚,她仿佛年輕了許多,也溫柔了許多。我窺見她總是穿一雙舊得磨出了洞的老綠色球鞋,就把一雙半新的軟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門口。為了使它像垃圾,不至于引起她的懷疑,我將一只鞋底的前臉的膠皮用刀割去一小塊,然后把光滑的鞋面劃上幾道刀痕,又用花盆的土使勁揉搓它,使之塵垢滿面,這才把它們擺在門口。③她在撿鞋的時候把它們捧在手中,然后用身上的藍袍子蹭掉其上的灰塵,又摘下口罩運足一口氣,朝它們身上吹了吹。她用一張舊報紙裹了那鞋,放進白色的編織袋中。我猜她營養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棗糕以及魚松和肉松丟掉。把這些食品當垃圾棄了,我也要挖空心思地打扮它們,既不能使它們惹上塵垢,又不能讓它們過于鮮亮。于是我就把食品袋看似隨便地用猴皮筋勒住,以防灰塵進去。然后將包裝袋的外觀弄上點土豆泥或者粥汁,使之混濁不堪,與垃圾的氣息很接近。我從門鏡望見她心疼地將這些吃的東西放進她所穿的藍袍子的大口袋里。那口袋脹鼓鼓的,好似一個人因患了牙痛而腫了臉。我想她肯定把我當成了一個衣食無憂而又不會勤儉持家的女人,我只能讓她這么以為了。天涼了,白晝短了,她出現在樓道的時間越來越晚了。開始時我以為她現在出來得晚,后來有一次我發現她拖著袋子從七樓下來,未等收六樓的垃圾呢,便累得一屁股坐在通向七樓的第一級臺階上,她這一歇就是一刻鐘。她側身對著我的門,樓梯的欄桿將她的身影切割成幾段,能聽見她吃力的喘息聲。她的力氣越來越衰弱了,她就像一只垂垂老矣的綿羊一樣充滿了哀憐之氣。看著夕照中的她,看著她枯樹般的身影,看著她始終如一包著的那塊土黃色的頭巾,我的眼睛不由濕潤了。我多想幫助她清理一下垃圾,讓她就這么歇下去,可我知道我不會長久做這件事,而她也不會允許我這么去做。臘月的一個午后,走廊里突然傳來一陣悠揚的口哨聲。跟著,嘩啦嘩啦的掃地聲傳了進來。我連忙奔向門口,出現在門鏡后面的是一個二十幾歲的男青年,一邊打著口哨一邊掃樓道。我放在門口的垃圾,恰好有給清掃員的半袋木耳。當小伙子掃完地,手伸向那個垃圾袋時,我打開門,迫不及待地問:“原來的那個呢?”“她呀,人家現在不用她了,讓她回家了!”小伙子說完,快意地打了一聲口哨。“為什么?!”我有些憤怒了:“就因為她老嗎?”小伙子沒答應,顯然不想再耽擱時間,他提著聚集在一起的垃圾袋,去五樓了。小伙子收拾垃圾痛快多了,應該承認,這樣的樓道清掃員看上去更舒服一些,因為他年輕、有力氣,看他做活心里服帖,沒有負疚感。以后我不用再透過門鏡去觀察樓道清掃員了,我的垃圾也是真正的垃圾了。只是當樓道響起悠揚的口哨聲時,我有些悵然若失。④春天就像個年輕而壯健的大腳女人,走得刷刷的,很快就從我眼前過去了。而漫長的夏天則似一個年老的小腳女人,一步三嘆地來了。人的悲哀和同情心就像一枚枚被扔進河里的石子一樣,一開始還有棱有角的,經過時間溪水的不間斷的沖刷,它也就漸漸被磨得圓潤了。我沉迷在寫作中,只有偶爾在黃昏散步時會想起她來。想起她佝僂的身姿和蒼白而塌陷的臉,想起她轉身時無限緩慢的動作和沉重的喘息聲。(有刪改)5.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選文敘事節奏舒緩,情感抒發含蓄克制,寫出了城市中的人情世界,籠罩著淡淡的悵惘和失落的情緒。B. 第四段對云彩的美麗作了細致生動的描繪,既展現了秋日的自然景觀,也側面烘托了清掃員的人物形象。C. 文章多次寫到了新清掃員的“口哨聲”,寫出了他的年輕和活力,展現了他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D. 文中的“我”對新清掃員的態度有變化,開始對他替代了衰老的舊清掃員有些情緒,后來覺得這個年輕人確實適合這個崗位。6. 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句子①連用三個擬聲詞,寫出了垃圾清掃工作的繁忙冗雜,為接下來清掃員的出場作了鋪墊。B. 句子②給了清掃員的嘴唇一個特寫,將她沒有血色的嘴唇比作枯萎的花,生動地寫出了她的衰老和疲憊的狀態。C. 句子③選取了一連串極具表現力的動詞,細致入微地寫出了清掃員對“被扔掉”的鞋子的心疼和珍惜。D. 句子④巧用擬人,寫出時間流逝之快,含蓄表現了“我”在逐漸擺脫情感負累之后內心的輕松。7. 優秀小說中的物象往往耐人尋味,請分析本文“門鏡”這一物象的豐富意蘊。(4分)8. 王蒙認為遲子建的小說“有一種對煙火人間的興致,有一種對喜怒哀樂的體貼”。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這一評語的理解。(6分)(三)閱讀III(本題共5小題,21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 13 題。材料一: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節選自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材料二:(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負書擔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狀有愧色。歸至家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①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乃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抵②掌而談。趙王大說,封為武安君,受相印。(節選自《蘇秦以連橫說秦》)【注】①錐:錐子。②抵(zhǐ)掌而談:指談得很融洽。抵掌,擊掌。9. 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歸至A家B乃夜C發書D陳篋E數十F得太公G《陰符》之謀10.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之:的,與《陳涉世家》“輟耕之壟上”的“之”用法不同。B. 發:打開,與上文“發于聲”中的“發”詞義不相同。C. 簡:選,與《出師表》“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的“簡”用法不同。D. 說:通“悅”,與《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意思相同。11. 下列各項句式與其他不同的一項是( )(3分)A. 舜發于畎畝之中 B. 不戚戚于貧賤C 征于色,發于聲 D.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孟子列舉幾位歷史人物的事跡,說明逆境更能磨煉人的意志、鍛煉人的性格,增長人的才干。B. 孟子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從個人和國家兩個方面,論證了“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觀點。C. 蘇秦開始游說秦王落空,落魄回家后發憤苦讀,反復練習,一年后說服趙王,最終名利雙收。D. 材料二運用語言、動作、神態等多種描寫手法,寫出蘇秦得勢前的種種遭遇,刻畫細致傳神。13. 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9分)(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分)(2)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5分)(四)閱讀IV(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小題。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孟浩然山暝聞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注】本詩是作者長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吳越時所作。桐廬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廬縣境內,詩中的建德也指桐廬江。廣陵即揚州,詩中的維揚、海西頭均指揚州。14. 填空題(6分)詩歌前四句側重寫“宿桐廬江”之景。“日暮”“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構成清峭孤冷的意境,___________(哪一字)點明了作者的情感。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首聯寫滄江夜流,本已給舟宿之人不平靜的感受,再加一個“急”字,不平靜的感情更激蕩。B. 頷聯利用多種感官寫景,虛寫風吹落葉,實寫月照孤舟,將寄身舟中的孤寂之感融入景物中。C. 頸聯表明詩人獨客異鄉的惆悵的原因,一者此地并不是自己故鄉,二者是懷念揚州的老朋友。D. 尾聯點明詩人排遣愁緒的方式,他幻想憑滄江夜流,把兩行熱淚帶給在大海西頭的揚州舊友。(五)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2小題,12分)16.根據課本,下列古詩文默寫正確的兩項是( ) (6分) A.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 C.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涘。(《詩經》) D.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興復漢室,攘除奸兇,還于舊都。 E.理還亂,剪不斷,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F.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落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G.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蘇軾《記承天寺夜游》)H.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前堂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17.根據課本,補寫下列各名篇中空缺的部分。(6分)①洞庭之東江水西,___________________。(陳與義《登岳陽樓》) ②散入珠簾濕羅幕, ________________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③ ,萬鐘于我何加焉!(《孟子 魚我所欲也》) ④萬籟此都寂, ________________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⑤塞下秋來風景異,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⑥苔痕上階綠, 。(劉禹錫《陋室銘》)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共19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共7分)18. 以下選項名著中,人物關系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選項 作品名稱 人物 人物關系A 《水滸傳》 宋江與宋清 兄弟B 《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與星期五 主仆C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保爾與冬妮婭 夫妻D 《駱駝祥子》 老馬與祥子 同行19. 請將下面選文的批注補寫完整。(4分)“林沖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銀子,把花槍挑了酒葫蘆,將火炭蓋了,取氈笠子戴上,拿了鑰匙,出來,把草廳門拽上;出到大門首,把兩扇草場門反拽上鎖了;帶了鑰匙,信步投東,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迤邐背著北風而行。” 批注: 選文重點寫林沖在大軍草料場草屋里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細節,展現了林沖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點,值得細品。(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某中學在九月第一周周五課后,于校內文化廣場舉辦“社團招新展”,同學們穿梭在各類社團之間,期待與 ① 的伙伴在社團相聚,開啟 ② 的②高中生活。在廣場上,①兩位音樂社的同學彈奏著悅耳的鋼琴曲;②跆拳道社的多位同學展示技藝也贏得了觀眾的滿堂喝彩;③心理社則推出“送給可愛的自己一朵小紅花”,④引導學生給予自己正向鼓勵……,各社團展示的多彩技藝吸引了許多同學熱情報名參與,活動現場載歌載舞,街舞社、音樂社以及跆拳道社等眾多社團表演將氣氛推至高潮。而學生會則對本次社團活動情況進行小結,下面是反饋的問題:有些同學亂扔垃圾,破壞了展區衛生;有些同學在展區追趕打鬧,發生了碰撞;有些同學不守秩序,不排隊就參與活動。20. 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21. 文中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6分)22. 文中畫波浪線的“舉辦‘社團招新展’”,有人說缺乏賓語中心詞,有人說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理由。(4分)四、寫作(60分)23.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寫作。中考結束,我們迎來長假。許多同學假期閱讀活動豐富,有讀經典名著的,有提前讀高中課本的,有借旅行閱讀城市或風景名勝的,還有讀懂了之前親人或師友某個行為包含的苦心的……請以“閱讀的哲思”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表達你對某一類閱讀活動的體驗與思考。要求:(1)題目自擬;(2)文體自選(詩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現真實姓名和校名;(5)不得套作、抄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東仲元中學高一級初高中銜接學習素養測試答案.docx 廣東仲元中學高一級初高中銜接學習素養測試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