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禮記 大學1.了解《大學》的主要內容。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誦課文。3.分析本文的論證特點,概括說理的藝術技巧。4.準確把握和理解“三綱”“八目”的具體所指及其內部關聯(lián),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及現(xiàn)實意義。學習目標課堂導入《大學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品地位孫中山先生稱《大學》為:“中國政治哲學,最有系統(tǒng)之學,無論國外任何政治哲學家都未見到,都未說出,為中國獨有之寶貝?!?br/>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探究新知 知人論世探究新知知人論事《大學之道》作品介紹《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相傳是孔門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所作。為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內容: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詳盡記錄了周王朝及秦漢之前的政治典制、各類名物制度,以及涵蓋冠禮、婚禮、喪禮、祭禮、宴飲、交際、朝拜、聘問等諸多禮儀。主要寫先秦的禮制,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意義:《禮記》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社會政治理念、天道與人倫的觀念、心性修養(yǎng)的方法和準則等,充分展現(xiàn)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精髓及其價值觀。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探究新知 知人論世《禮記》中的名言警句古之君子,舉大事,必慎其終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是故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探究新知 拓展探究《禮記》中的名言警句古之君子,舉大事,必慎其終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君子不自我夸耀所做的事, 不推崇自己的功勞)是故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僅僅靠背誦和記憶前人的東西而沒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這樣的人是不足以給別人當老師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但凡為師者,都要注重德才兼?zhèn)?不僅要教授學生“謀事之才”,更要傳授學生“立世之德”,而傳德更為重要。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因此,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導別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知道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勵。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探究新知 拓展探究《禮記》中的名言警句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量入以為出?!抖Y記·王制》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抖Y記·曲禮上》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br/>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繆以千里。探究新知 拓展探究《禮記》中的名言警句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最高等的孝是尊敬父母("尊親"),其次是不讓父母蒙受恥辱("弗辱"),最基礎的是供養(yǎng)父母("能養(yǎng)") 量入以為出。(以收入多少作為支出的依據(jù),強調量力而行。深層含義 ,體現(xiàn)儒家"中庸"思想,反對奢侈浪費,主張適度消費。)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喜愛某人時需知曉其缺點,憎惡某人時需承認其優(yōu)點 ,是儒家倡導的辯證認知觀,強調在人際交往中應超越情感偏見,以理性態(tài)度全面評價他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br/>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繆以千里。探究新知 拓展探究作品介紹“大學之道”是儒學經(jīng)典《大學》開篇的第一句。《大學》,原是《小戴禮記》里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當代很多學者認為實際是秦漢時的儒家作品,是討論古代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在宋代以前,《大學》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經(jīng)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大學》遂成為儒家經(jīng)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大學》為“四書”之首。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探究新知 知人論世解 題“大學”含義大學與小學道“大學之道”“大學”是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國安邦之道。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jié);古人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修己治人,治國安邦”的大學問。規(guī)律和原則。本指道路,此處指在學習政治哲學時所掌握的規(guī)律和原則。窮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則探究新知 知人論世《大學之道》探究新知初讀課文朗讀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內容。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探究新知 初讀課文《大學之道》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與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系,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三綱領”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目”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綱:本意是提網(wǎng)的總繩,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指網(wǎng)眼,比喻事物的從屬部分。【思考】“三綱”“八目”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三綱”是《大學》思想的宗旨,是綱領,是指導思想,“八目”是實現(xiàn)“三綱”的具體步驟。探究新知文本研讀《大學之道》梳理文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探究新知 文本研讀文本探究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之道:窮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則。明:使動用法,“使彰明”。明德:光明正大的品德。親民:親近愛撫民眾。一說“新”,棄舊圖新、去惡從善。止于至善:達到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狀語后置句。止:至,到。譯文: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使自己達到善的最高境界。探究新知 文本研讀文本探究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知止:知道要達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定:堅定不移。靜:心不妄動。安:性情安和。慮:思慮精詳。得:處事合宜。道: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譯文: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志向堅定才能心不妄動,心不妄動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慮精詳,思慮精詳才能處事合宜。萬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終,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學的宗旨了。止于至善的澄明心境探究新知 文本研讀①首句開宗明義,提出大學之道的“三綱”,即作為引領學習的終極目標——“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②第二句連用五個“而后”,形象地展現(xiàn)了大學的宗旨對人修身養(yǎng)性逐步影響的過程,從“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關系緊密。③第三句承接上文對如何達到大學之道,闡明其中的邏輯關系,為下文引出八條目做準備。【思考】梳理第一段內容?探究新知 文本研讀導 入【思考】如何理解第一段闡述的儒學追求的“三綱”?“明德”就是人天生擁有的善性,但這種善性會被外在的東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發(fā)揮出來,是激發(fā)求學者完善自己的自覺性。“親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別人,提高別人的修養(yǎng),祛除別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為新民。“至善”就是不論明明德,還是親民,都要達到至善至美的境地,從而使全社會的成員的道德趨于完善。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完善過程。探究新知 文本研讀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 ——朱熹文本探究【思考】“三綱”之間的是怎樣的關系?完善自我,改進自我內圣明明德愛民順民,引導百姓自我完善外王親民這“三綱”構成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個體到群體的完整社會體系,層層遞進,它表達了儒家一貫倡導的以教化為手段、以德政為目的的施政主張。對己立德對人愛人最終追求止于至善探究新知 文本研讀個人通過心性修養(yǎng)達成仁圣境界(內圣),并通過政治實踐實現(xiàn)王道仁政(外王)導 入【思考】從第一段看,如何能做到三綱?達到“至善”境界止六個步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志向堅定不移定心不妄動靜性情安和安思慮精詳慮處事合宜得探究新知 文本研讀人要有目標。有了“止”目標后,才會“定、靜、安、慮、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會隨波逐流、碌碌無為、虛度此生。要知道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知止”到“能得”,“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終,要知道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思考】讀第一段,你明白了那些道理講了什么道理?探究新知 文本研讀文本探究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狀語后置句。修其身: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正:使動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誠:使動用法,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致其知:使動用法,使自己獲得知識。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齊其家:使動用法,使家族中各種關系整齊有序。譯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就要先修養(yǎng)自身的品德。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內心。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誠。要使意念真誠, 就要先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探究新知 文本研讀文本探究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知至:對外物之理充分認識。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概,一律。譯文: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誠,意念真誠而后才能使內心端正,內心端正而后才能修養(yǎng)品德,修養(yǎng)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后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國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從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養(yǎng)自身作為根本。探究新知 文本研讀文本探究第二段 “八目”指什么?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八目之間是相互聯(lián)結的關系,它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了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方法(步驟)根本、關鍵目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探究新知 文本研讀“八目”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都是側重于個人修養(yǎng)的提升,局限于個人?!褒R家”是為“治國”服務的,而 “平天下”處于終極目標的地位,所以應為核心地位。【思考】那么“修身”在“八目”中是否是終極目標,為什么?修身”是根本,也是關鍵,但修身不是核心地位。探究新知 文本研讀指內在具備圣人才德、對外施行王道,出自《莊子·天下》篇,后成為儒家核心觀念 [1] [3] [9] [14]。該理念要求個人通過心性修養(yǎng)達成仁圣境界(內圣),并通過政治實踐實現(xiàn)王道仁政(外王) [4] [12]。【思考】“三綱”“八目”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探究新知 文本研讀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親民實踐出真知人的全面發(fā)展自我完善,家庭責任誠實、求真、良好的初心社會責任,普世價值弘揚以德治國,立德樹人以民為本【思考】“大學之道”的現(xiàn)實意義。探究新知 文本研讀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①積極:《大學》強調了學習者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還強調了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與促進社會發(fā)展都具有積極意義。其所提出的“修、齊、治、平”思想,幾乎成為讀書人的唯一標準理想。這種思想主張積極人世,注重自身修養(yǎng),關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安定,擁護統(tǒng)一,對社會的繁榮穩(wěn)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②消極:《大學》把人的思想束縛在儒家的思維范圍之中,給古代文人帶來思想僵化的缺點。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如不按照“修、齊、治、平”這條線路來走,輕則斥之為不成才,重則認為離經(jīng)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輕易不敢背離。同時,“達則兼濟天下”的信念的最終目標是為最高統(tǒng)治者服務的,因此帶有濃厚的政治傾向性。【思考】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學之道”的?探究新知 文本研讀①論證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綱”,然后提出實現(xiàn)“三綱”的具體步驟,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②運用排比、頂真的修辭手法手法,文章氣勢更強,意義聯(lián)系更加緊密,論證力強。③句式整齊,節(jié)奏分明,增強了語勢,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思考】分析本文的論證特點探究新知 文本研讀《大學之道》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與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系,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叭V領”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是《大學》思想的總綱,是宗旨和指導思想;“八條目”是實現(xiàn)“三綱領”的具體步驟,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課堂小結板書設計布置作業(yè)《大學之道》布置作業(yè)1. 背誦與默寫:背誦《大學之道》中的“三綱領”和“八條目”部分,并默寫全文。2. 拓展寫作: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話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談談你對這一思想的理解和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實踐。3. 創(chuàng)意活動(選做):以小組為單位,用微視頻或手繪小報的形式,向同學們介紹《大學之道》的思想內容和現(xiàn)實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