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古詩詞三首之山居秋暝》——教案教學目標:1.會認“浣、聒”等6個生字,會寫“孫、泊”等6個生字,掌握“更”這個多音字。2.有感情地朗讀這三首詩,掌握這三首詩的意思,并背誦這三首詩,默寫《楓橋夜泊》。3.體會詩中的動態美和靜態美。4.通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情感。教學重點:1.會認“浣、聒”等6個生字,會寫“孫、泊”等6個生字,掌握“更”這個多音字。2.掌握這三首詩的意思。教學難點:體會通過景物描寫表達人物情感的方法。談話導入言為心聲。今天,我們來學習王維的一首詩《山居秋暝》。板書:山居秋暝3.學古詩四步驟你還記得嗎?解詩題、知作者、懂詩意、悟詩情4.初讀本詩:你見過這種詩嗎 學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教師提出閱讀交流的要求。①讀準字音,識記生字。②圈出不理解的詞語,小組交流。③檢查交流情況,重點識記、書寫生字。④教師示范寫生字,學生進行書寫練習,教師巡視指導。⑤教師示范朗讀,學生嘗試劃分節奏,吟誦詩歌。5.介紹五言律詩:根據每句的字數不同,律詩又可以分為五言和七言。本詩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詩。(一)解 詩 題1.“山居秋暝”是什么意思?山居:山中的居所秋:秋天暝:日落時分,天色將晚“山居秋暝”——山間秋天傍晚的景色(二)知作者(1)指名學生介紹作者,教師補充。(2)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代著名的詩人。累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詩與孟浩然齊名,稱為“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園詩,他不僅寫下諸多絕妙的詩句,還善于屬文、作畫,同時對音樂也十分精通。蘇軾曾贊:“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品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著有《王右丞集》。(三)懂詩意1.小組合作①自由誦讀古詩,采用合適的方法理解字詞及古詩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出標記。②小組成員相互交流自己理解字詞意思的方法,討論詩句意思。2.理解古詩的內容。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①新:剛剛②譯文:空曠的山中剛下過一場雨,天氣清涼,傍晚時分讓人感受到陣陣秋意。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①哪句寫的是靜景?哪句寫的是動景?將這些景物聯系起來,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②譯文:皎潔的月光透過松樹林灑落下來,清澈的泉水從石頭上潺潺流過。③ 前句寫靜景,皎潔的月光照在松林的翠葉間,寫出了山村月夜的清幽;后句寫動景,以泉水在石上流過發出的潺潺聲響,反襯山村月夜的寧靜。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①竹喧:竹林歡聲笑語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②譯文:姑娘們洗罷衣服,笑語喧嘩地從竹林里回家去,漁船順流而下,水上蓮葉便搖動起來。③比較下面三種表述的表達效果。A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B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C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探討】這樣寫有何妙處?①“舟”與“秋”“流”“留”押韻,符合近體詩的格律要求。②“竹喧”“蓮動”置前,可以突出山間景物的神奇美妙。③這樣寫先聞其聲,不見其人,但見其行,未見其人,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①隨意:任憑 歇:盡 王孫:指作者自己②譯文:任憑春天的花草凋謝,可我還是愿意留在這里,長久居于此地。3.小組交流:全詩景物當中,哪些是靜態的,哪些是動態的?靜:空山、明月、松樹、溪石動:清泉、竹林、浣女、蓮葉、漁舟(四)悟詩情1. 春天的芳菲不妨任它消歇,秋天的山中“我”自可久留。多么自由自在,其實開篇就有一個字,點出了這種自在之感,你知道是哪個字嗎?——空2.介紹寫作背景:王維雖然才華橫溢,但是在現實人生的道路上卻并不是很順利的。作者 20 歲的時候,因為受到他人的牽連而被趕出京城,五年后,他就辭去官職過上了隱居生活。后來得到唐代有名的丞相和詩人張九齡的推薦,又開始在朝廷為國家做貢獻。到唐朝有名的奸詐小人李林甫做了丞相以后,王維看到朝廷一片黑暗,就開始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所以,王維詩中的空并不是單純字典意義的空無一物。3.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情感?空既是詩人在現實社會中理想不能實現的空幻的感覺,詩人不與小人同流合污,就像荷花一樣,從淤泥中生長出來,卻又沒有被淤泥污染,而是保持自己高潔的人格。空也是詩人與自然山水的心靈對話,在寧靜恬美的明月松林中享受生命,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希望遠離塵俗、繼續歸隱的愿望。(五)布置作業。1.背誦這首詩。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3.預習。(共22張PPT)山居秋暝困困困不醒大王 原創課件方法解詩題壹知作者貳懂詩意叁悟詩情肆山居秋暝[唐] 王 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你見過這種詩嗎 山居秋暝[唐] 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尾聯首聯頷聯頸聯根據每句的字數不同,律詩又可以分為五言和七言。本詩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詩。活動一節解詩題一解詩題山居秋暝山中的居所秋天日落時分,天色將晚山間秋天傍晚的景色活動二節知作者知作者二王維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代著名的詩人。累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詩與孟浩然齊名,稱為“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園詩,他不僅寫下諸多絕妙的詩句,還善于屬文、作畫,同時對音樂也十分精通。蘇軾曾贊:“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品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著有《王右丞集》。活動三節懂詩意三懂詩意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剛剛譯文:空曠的山中剛下過一場雨,天氣清涼,傍晚時分讓人感受到陣陣秋意。三懂詩意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譯文:皎潔的月光透過松樹林灑落下來,清澈的泉水從石頭上潺潺流過。哪句寫的是靜景?哪句寫的是動景?將這些景物聯系起來,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前句寫靜景,皎潔的月光照在松林的翠葉間,寫出了山村月夜的清幽;后句寫動景,以泉水在石上流過發出的潺潺聲響,反襯山村月夜的寧靜。三懂詩意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洗衣物的女子譯文:姑娘們洗罷衣服,笑語喧嘩地從竹林里回家去,漁船順流而下,水上蓮葉便搖動起來。竹林歡聲笑語比較下面三種表述的表達效果。①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②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③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①“舟”與“秋”“流”“留”押韻,符合近體詩的格律要求。②“竹喧”“蓮動”置前,可以突出山間景物的神奇美妙。③這樣寫先聞其聲,不見其人,但見其行,未見其人,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三懂詩意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盡譯文:任憑春天的花草凋謝,可我還是愿意留在這里,長久居于此地。任憑指詩人自己全詩景物當中,哪些是靜態的,哪些是動態的?空山明月松樹溪石清泉竹林浣女漁舟蓮葉靜動動靜結合活動四節悟詩情春天的芳菲不妨任它消歇,秋天的山中“我”自可久留。多么自由自在,其實開篇就有一個字,點出了這種自在之感,你知道是哪個字嗎?空背景資料王維雖然才華橫溢,但是在現實人生的道路上卻并不是很順利的。作者 20 歲的時候,因為受到他人的牽連而被趕出京城,五年后,他就辭去官職過上了隱居生活。后來得到唐代有名的丞相和詩人張九齡的推薦,又開始在朝廷為國家做貢獻。到唐朝有名的奸詐小人李林甫做了丞相以后,王維看到朝廷一片黑暗,就開始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所以,王維詩中的空并不是單純字典意義的空無一物。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情感?空既是詩人在現實社會中理想不能實現的空幻的感覺,詩人不與小人同流合污,就像荷花一樣,從淤泥中生長出來,卻又沒有被淤泥污染,而是保持自己高潔的人格。空也是詩人與自然山水的心靈對話,在寧靜恬美的明月松林中享受生命,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希望遠離塵俗、繼續歸隱的愿望。困困制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1.古詩三首《山居秋暝》教學設計.docx 21.古詩三首《山居秋暝》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