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上冊7《短歌行》《歸園田居》聯讀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煉字、分析手法等形式鑒賞詩詞,感受志士之慨與隱士之情。2.在誦讀中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理解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和語言的獨特表達。3.體會詩人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理解曹操與陶淵明詩歌中蘊含的生命的詩意,嘗試寫文學短評。教學重點1.理解感受兩位詩人身上的應對困難的頑強、面對理想的堅持,有感情地朗誦詩歌。2.嘗試寫作文學評論,通過寫作展示對詩歌的理解。教學難點1.充分理解單元主題“生命的詩意”在詩歌中的表現。2.根據文學短評要求嘗試寫作文學短評,通過文學短評來展示“生命的詩意”。教學過程導入:1.結合高中詩歌閱讀題目,梳理考點。題目:北京市朝陽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質量檢測語文試卷12.下列對詩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日耽”二句,寫陶淵明醉心田園之趣,自稱是羲皇時期的人。B.“中年”二句,寫詩人離開丘園山川,遠赴京城為功名而奔波。C.“忠欲”二句,意為詩人為了侍奉老親盡孝道,不愿侍奉明主。D.“因聲”二句,呼應詩題,借此詩向京城友人表明自己的心跡。13.“棲棲徒問津”化用了《論語》中“問津”的典故。下列詩句運用了相同手法的一項是(3分)( )A.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歸園田居》)B.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C.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D.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14.有人評價此詩“似曠達而實惆悵”。請結合詩歌的具體內容,談談你對這一評價的理解。(6分)考點:詩句大意,手法辨別,復雜情感,關鍵句默寫2.今天你們十五六歲,請分享你遇到的生命中最大的困境。我們將一起走近曹操和陶淵明的生命。寫詩時,曹操54歲,陶淵明42歲。任務一:困境與突破1.請大聲朗讀兩首詩,結合關鍵詩句,概括梳理曹操與陶淵明的生命困境。示例:曹操:去日+苦多:生命短暫。子衿+悠悠、沉吟:賢才難覓明月+何時、憂:功業未就,賢才不得。(月代表賢才、遠志。)烏鵲+何枝:賢才難得陶淵明:塵網、羈鳥、池魚、樊籠:被束縛,被過度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以及黑暗的官場束縛。開荒、草屋、虛室:物質困頓。總結:曹操憂從此來:人生苦短,但是大業未成;因此渴求賢才,才能完成大業。陶淵明憂從此來:被過度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以及黑暗的官場束縛;歸守田園后物資匱乏。從讀法上來總結,詩歌閱讀要品味和咀嚼關鍵詞語。2.再讀全詩,結合詩句,分析二人是如何面對困境的。示例:曹操:唯有杜康:無奈、曠達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表示出對賢才的渴求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對賢才給予禮遇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寫出求賢若渴而賢才不至的苦悶惆悵。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烏鵲比喻賢才,暗喻人才南流。“何枝可依”比喻賢才尋找歸宿,但無所依托,表達了詩人的惋惜焦急之情。契闊談讌、心念:歡暢愉悅。不厭:胸襟豁達,接納賢才吐哺、歸心: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樣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是天下的人才都心悅誠服地歸順;有遠大抱負。陶淵明:戀、思: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開荒、守拙:守住愚拙,守住本心、不隨波逐流,固守節操,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寧靜、閑適、恬淡的田園生活;內心愉悅滿足。無塵雜,有余閑:淡泊名利。久、復:對誤入官場的痛心悔恨,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厭惡,對回歸田園的欣喜愉悅,對田園生活的由衷喜愛)總結:《短歌行》表達對時光流逝、人才短缺、志向未競的困境,渴望建功立業,因而虛心求賢。《歸園田居》抒發了對官場生活的厭倦,以及辭官歸隱的自由喜悅之情。兩位詩人都不屈從于現實。任務二:技巧與情感1.兩位詩人都采用了不同的藝術手法。請對比閱讀兩首詩歌,找出符合下面手法的詩句,分析其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示例:(1)用典典故是詩文中經常引用的、有來歷出處且為人們所公認的故事或詩詞。詩中使用典故叫“用典”,好處在于能用極精簡的語言,豐富詩歌的內容,強化詩歌的內涵,耐人尋味。“青青子衿”:熱烈期待賢士的主動到來。《詩經 鄭風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大意是:青色衣領的情人,令我情思悠長。縱然我沒有去你那里,難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聯系?本意是傳達戀愛中的女子對情人愛怨和期盼的心情,(《詩經·鄭風·子衿》)“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賢才若來投奔自己,自己必將極盡禮節來招待他。君臣和諧相處。出自《詩經 小雅 鹿鳴》,呦呦,鹿的叫聲。朱熹《集傳》:“呦呦,聲之和也。”原詩三章,每章皆以糜鹿聚在一起和諧地共享食物,引出主客(君臣)盡歡的場景,表現待客的熱情和禮儀。“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暗喻自己像山、海一樣,表明要寬宏大量,廣納人才。化用《管子.形勢解》中“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樣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是天下的人才都心悅誠服地歸順。用《史記 魯周公世家》中周公吐哺的典故。(2)比興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時光何其短暫。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比喻得不到賢才,憂思不可斷絕。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比喻賢士們還沒有選好歸宿。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賢才還在徘徊,并急于找到可依托的明主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將自己和高山、大海相比,表達自己有博大的胸襟。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用周公來自比表示自己一定會像周公那樣厚遇賢士讓天下英才都心悅誠服地歸順自己。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羈鳥”“池魚”是詩人自比,意在說明自己誤入官場,深受束縛,迫切要求擺脫束縛,回歸自然的心志。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塵網”“樊籠”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塵世,表示詩人已看透官場的污穢黑暗,對官場充滿了厭惡。(3)欲揚先抑《短歌行》:作者想要抒發其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但是先感嘆時光易逝。《歸園田居》:作者想要表達重返田園的欣喜,但是先表達了被世俗和官場束縛的苦悶。(4)善于寫景,情景交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村莊朦朧,炊煙隱約。白描手法,有古畫的意境美。平淡舒緩,善用白描,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一幅鄉村日常生活的圖景。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以動寫靜,繪聲繪色,構成了一幅淳樸寧靜而又充滿情趣的村居圖。寄寓了詩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5)反襯手法而寫官場生活,使人望而生惡,反襯田園生活,就更加激起人們對污濁的仕宦生涯的厭惡和對淳真的田園生活的熱愛。(6)意象曹操在詩中選取了明月、星漢、朝露、烏鵲等自然意象,酒、歌等及周公等意象,意境蒼涼而壯闊,詩中意象既有“朝露”“烏鵲” 的蒼涼感(體現亂世的漂泊與人生的無常),又有“山海”“周公吐哺”的壯闊感(展現胸懷天下的氣魄),蒼涼與壯闊的交織,恰是曹操“英雄失意” 與 “壯志未酬” 的矛盾心境的寫照。陶詩所用意象多來自田園,如“草屋”“雞”“炊煙”等,充滿了鄉村日常生活的煙火氣,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脫離官場、回歸田園的強烈愿望。總結:讀懂關鍵詞語之后還要讀懂詩歌常用手法,讀出背后更深層次的情感。任務三:詩意人生1.兩位詩人都面臨著很難解決的困境,但是都擁有了獨特的詩意人生。曹操與陶淵明,一個在時代洪流中“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功業書寫生命的烈度;一個在田園炊煙里“采菊東籬下”,以退守沉淀生命的純度。結合寫作背景及兩首詩歌的主旨句,解讀詩意的具體內涵。寫作背景:曹操親率83萬大軍,直達長江北岸,準備渡江消來孫權和劉備,一統天下。11月15日,天氣晴朗,風平浪靜,曹操下令,在船上擺酒設樂,款待眾將。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長江宛如橫飄的一條素帶。再看船上眾將,個個錦衣繡襖,好不威風。曹操非常高興,以酒奠長江,隨后滿飲三大杯。高唱《短歌行》。陶淵明的三仕三隱。第一次出仕與歸隱:陶淵明29歲,受江州刺史王凝之之聘,擔任江州祭酒。因王凝之年老昏庸,吏治腐敗,且誘迫陶淵明參加五斗米道,陶淵明只勉強度過了一個多月,就自愿離任。第二次出仕與歸隱:陶淵明33歲,龐遵帶著荊州刺史桓玄的親筆信,禮聘陶淵明到桓玄軍中任職。陶淵明因家里窮困潦倒,接受禮聘。后來陶淵明認識到桓玄的篡權野心,加上老母病逝,于是他遞上辭呈。第三次出仕與歸隱:陶淵明40歲,江州刺史劉敬宣帶來了鎮軍將軍劉裕的親筆信,禮聘陶淵明到京都就職。先后擔任參軍、縣令等職務,為時兩年多。陶淵明在彭澤縣令任上,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辭官歸隱,從此再也沒有出仕。示例:曹操: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在“功業與憂思”中,詩意是對理想的熾烈奔赴。陶淵明: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在“退守與回歸”中,詩意是對本心的絕對忠誠。自己:在“選擇與堅守”中,詩意是對的青春的赤誠注解。后記:曹魏通過制度優勢(九品中正制)、地理優勢(中原人口)、政策靈活性(唯才是舉)構建了可持續的人才體系,而蜀漢和東吳的精英化模式難以長期維持。最終,司馬氏憑借曹魏積累的人才和資源基礎完成統一。1. 人才數量與質量全面碾壓曹魏占據中原核心地帶(豫州、兗州、冀州等),人口基數大,士族集中(如潁川荀氏、河內司馬氏),吸引大量精英投奔。 蜀漢和東吳依賴少數核心人才(如諸葛亮、周瑜),一旦核心人物去世(如關羽、法正、陸遜),后繼乏力。2. 多元化人才結構 軍事與謀略并重:曹魏既有五子良將(張遼、徐晃等)統帥野戰,又有荀彧、郭嘉等頂級謀士制定戰略。 內政與制度創新:推行九品中正制吸納士族,屯田制保障經濟,陳群、鐘繇等完善法制。 蜀漢和東吳更依賴個人能力(如諸葛亮事必躬親,孫權晚年猜忌士族)。3. 人才梯隊建設 曹魏通過“丞相府—霸府”機制(如曹操幕府、司馬懿幕府)培養年輕官僚(如鄧艾、鐘會)。 蜀漢后期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窘境;東吳士族內斗(如二宮之爭)削弱實力。4. 地理與資源整合 曹魏控制黃河流域,人才與資源調配效率遠高于蜀漢(山地閉塞)和東吳(依賴長江防線)。 司馬懿滅公孫淵、鄧艾滅蜀等案例顯示曹魏具備跨區域作戰的指揮能力。5. 政治包容性 曹操“唯才是舉”打破門第限制(如提拔寒門郭嘉、樂進),而蜀漢依賴荊州集團(諸葛亮)、東吳依賴江東士族(陸、顧),排外性較強。2.默讀詩歌,結合前面講解,嘗試用思維導圖呈現詩歌內容、情感和結構。提示:《短歌行》先說人生苦短,其后逐層深入地表達求賢若渴。最后兩句明確點出對賢才的渴求。表達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以及渴望賢才、建功立業的宏愿。《歸園田居》層次清晰,結構謹嚴。辭官歸田,回憶往事,開荒南野,隱居生活,最后兩句以“久扣“三十年”,以“樊籠”扣“塵網”,以“復得”應“誤落”,以“自然”應“丘山”,互為映帶,以結全篇。抒發了對官場生活的厭倦,以及辭官歸隱的自由喜悅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