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素養評估(★本單元古詩文考查涉及第六單元內容)一、書寫水平(5分)1.請使用楷體字答題,書寫規范、端正、整潔。此項根據作文的書寫水平計分。(5分)二、基礎積累(共4道小題,20分)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產,從雄偉壯觀的古代建筑到巧妙絕lún① 的手工藝品,從深邃博大的哲學思想到惟妙惟肖的民族音樂,無不zhānɡ xiǎn② 了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文化魅力。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自然侵蝕、人為破壞、缺乏有效保護等問題日益凸顯,使得一些文化遺產瀕臨消失。因此,加強文化遺產保護,遏制其衰退趨勢,刻不容緩。保護文化遺產,需要因地zhì③ 宜,制定個性化的保護方案,確保每一項遺產都能得到最恰當的呵護,讓它們的獨特價值得以傳承。2.請根據上面文段的語境和拼音,用楷體字寫出橫線處的字詞。(4分)巧妙絕lún① zhānɡ xiǎn② 因地zhì③ 宜3.上面文段中加點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A.惟妙惟肖 B.獨一無二 C.瀕臨 D.遏制4.根據所給信息默寫相應內容。(10分)① ,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② ,長歌懷采薇。(王績《野望》)③ ,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④無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⑤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富貴不能淫》)⑥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 !(茅盾《白楊禮贊》)⑦杜甫的《春望》中表現戰火連綿,久盼家音,抒發千古以來戰爭中人們共同感受的詩句是“ , ”。⑧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中表現敵軍云集而來,大戰前氣氛緊張,官軍戒備森嚴的詩句是“ , ”。5.下列文學、文化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3分)A.律詩規定每首八句,每兩句成一聯,計四聯,依次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B.葉圣陶,原名葉紹鈞,現代作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倪煥之》等。C.《蘇州園林》作者汪曾祺,江蘇高郵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D.《中國石拱橋》作者茅以昇,字唐臣,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教育家。三、閱讀能力(共15道小題,50分)(一)整本書閱讀6.《紅巖》中,說出“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竹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這句話的人是( )(3分)A.江姐 B.孫明霞 C.李青竹 D.胡浩7.馬克思說:“抗爭是一種勇氣,是一種拯救自己與理想的勇氣。”請從《紅巖》中選擇一位能體現“抗爭”的人物,再寫出一件能體現他(她)“抗爭”的事情。(2分)(二)現代文閱讀1遲來的欣賞王計兵①上初二時,有一天,父親突然問我:“聽說你會唱京劇?”我含糊地應了聲,擔心他會干涉我。沒想到他卻眼露喜色,讓我給他唱一段。見我扭捏,又說,如果我給他唱一段,就給我10元錢。母親受了驚嚇似的看了一眼父親。我就低頭唱了一段。由于低著頭,我沒能看到父親的表情,但他真給了我10元錢。②人生中經常有類似的事發生。兒子上初中時特別愛唱歌,我的第一反應是,千萬別耽誤功課啊!不知當年父親是否也有過這種心理活動,但我很快就做了和父親同樣的事,要求兒子給我唱一首。兒子聲情并茂地演唱了一首歌,在我的驚訝聲中,又唱了一首歌。他唱得很投入,肯定沒看到我眼里有淚花閃爍——我的孩子,陽光、健康,向往美好,有所愛,這比我看到他成績單上的高分還要讓我開心。③當年父親也被我的演唱感動了嗎?多年后,當我明白了10元錢在1984年的價值,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不管我的演唱是否令他滿意,他迫切想要表達的,都是他對自己兒子的欣賞。其實,他并不喜歡戲曲,就像我也不愛聽流行歌曲。但這些事讓我明白,父子之間有一種美好的情愫,叫欣賞。④父親老了,反應遲鈍,人也越發沉默。但我隨口問了個木工方面的問題,他竟滔滔不絕地說了半天。我一驚,父親做了一輩子木匠,我卻一直對他視而不見。雖然,眼見他去給別人家蓋房子,在廂房整夜造家具,騎著摩托車去縣城給木器廠修鋸……他為了這個家不辭辛勞,但實際上,我對他、對他的這門手藝,知之甚少更別提欣賞了。⑤于是,我借口要寫小說,需要了解建房的細節和木工常識,向他鄭重請教。本以為他會敷衍我,卻沒想到,他竟沒有一點過渡,從沉默不語直接轉變為口若懸河。他告訴我,落葉松適合做檁條①,紅松適合做門窗,房架是一座房子的靈魂,“跑梁”就是房架起來后,木匠在梁上走一遍,如果梁檁紋絲不動,說明房架嚴絲合縫,這既是在檢驗房架的質量,也是在向人展示自己的手藝,那是一個木匠最值得驕傲的時刻。當我說,我想在小說里寫一個木匠跑梁掉了下去時,父親立即反駁我,說這不可能。我說,小說是虛構的。父親仍然堅持說,木匠不會掉下去,別說平房了,鎮上的電影院那么高,他走在梁上就像走在平地上。看來,父親衰老的只是身體,他的精神一直昂揚自信。⑥其實,這樣的對談,也可能發生在60年前。那年,15歲的父親開始學木匠,如果爺爺活著,他也能以欣賞的姿態,像父親聽我唱戲、我聽兒子唱歌那樣,聽父親講述木工技術的點點滴滴。然而,爺爺早逝,父親為了養家去學木匠,他學到了手藝,卻沒有被爺爺欣賞的機會。于是,我有了一種錯覺——現在我向父親當面請教,仿佛是替爺爺補上一次遲來的欣賞。(摘自《文匯報》2025年2月7日,有刪改)【注釋】①檁(lǐn)條:垂直于屋架或椽子的水平屋頂梁,用以支撐椽子或屋面的材料。8.關于文中“父親給了我10元錢”這一情節的描述,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在1984年,10元錢的價值是非常低的,不值錢。B.父親給了“我”10元錢,是因為“我”的京劇唱得非常好。C.10元錢在1984年不是筆小數目,體現父親對“我”的欣賞。D.母親覺得父親根本不應該給錢,所以她非常生氣。9.關于文中“我”對父親的情感變化過程,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戒備→理解→愧疚→敬重 B.疑惑→共情→愧疚→理解C.驚訝→感動→認同→憐憫 D.抗拒→接納→欣賞→遺憾10.文中第③段畫線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5分) 不管我的演唱是否令他滿意,他迫切想要表達的,都是他對自己兒子的欣賞。11.請從下列詞組中選出一組,結合文章內容,分析“我”對父親認知的轉變。(5分)A.平凡的勞動者→自信的手藝人B.熟悉的陌生人→遲來的欣賞者(三)現代文閱讀2中國古亭的歷史沿革王 盛①亭是體現中國建筑特征的一種代表形式。它造型豐富,玲瓏多姿,富有詩情畫意,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內涵。亭就是中國古典建筑意匠的一個縮影。②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講:“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凡驛亭、郵亭、園亭,并取此義為名。”亭的歷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但是“亭”字的出現,卻相對較晚,大致始于春秋戰國前后。甲骨文、金文中均未見有亭字,現在發現的最早的亭字,是先秦時期的古陶文和古璽文。因此,在秦以前,亭的基本形制或許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到秦漢時,亭已經十分普遍了,是一種有著多種用途、實用性很強的建筑。③春秋戰國時期的亭,是設在邊防要地的小堡壘,稱為亭障、亭燧,為“伺候望敵之所”。后來,秦漢中央集權政府把它擴大到各地,成了維持地方治安的基層行政單位,同時也是職司的所在地。《日知錄》中記載:“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鄉。”漢高祖劉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長,掌管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④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社會的變革,縱情山水、投身自然成為時尚,亭的性質也逐漸跟著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供人游覽和觀賞的亭。例如著名的會稽山陰蘭亭,最初是一座帶有郵驛性質的路亭。為了能夠更好地觀賞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濱,后又被起筑在山巔,以便極高盡眺。這樣蘭亭由實用性的亭轉向了觀賞性的亭。⑤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園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業雜記》中記載,隋煬帝榆林行宮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縱廣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宮苑中,亭不僅是苑中的重要景觀建筑,而且在數量上也遠遠超過了其他類型的建筑。《長安志》中記載:“禁苑在宮城之北,苑中宮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有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五,可謂歷史上大量以亭入園之始。唐代官吏、士大夫于宅邸、別業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人。例如詩人王維的輞川別業中的“臨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和“中島亭”等等。⑥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宋史·地理志》中可以知道,宋徽宗在《御制艮岳記》中說“疊石為山,鑿池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崗以植杏林”。利用景龍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園,園中置亭頗多,并運用“對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結合。由此可見,此間筑亭,已經不再是晉唐那樣純粹的因借自然山水形勝,而是把人的主觀意念,把人對自然美的認識和追求納入建亭的構思之中,開始尋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觀的組織了。⑦亭發展到明清時期,造型、性質和使用內容等各個方面都比以前大為發展,不僅在形式上極盡變化,集中了中國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頂精華,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處理手法的不同,也會從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不同的性格和風貌。在重視亭的造型的同時,對建亭的位置選擇,以及周圍環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講究,非常注意亭與其他建筑之間的關系,而且在風景區和園林中,亭的意境的創造,已成為刻意追求的目標。人們運用各種藝術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觀的情感融匯在客觀的筑亭造景之中。所以,可以這樣說,明清時期的筑亭,在建筑的藝術與技術兩個方面,都已經達到了十分純熟而又臻于完善的境地,進入了中國古典亭榭發展的鼎盛時期。(選自《淺談中國亭建筑》,有刪改)12.下列說法與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項是( )(3分)A.亭是一種有著多種用途的建筑,按其用途不同可分為驛亭、郵亭、園亭等。B.在春秋戰國時期,亭發揮了很大作用,既可以伺候望敵,又可以維持地方治安。C.亭在唐代一些宮苑中成為重要的景觀,而且在數量上遠遠超過其他類型的建筑。D.晉唐時期,人們筑亭還是純粹借助自然山水,沒有將亭和其他人工景觀結合起來。13.下列對本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3分)A.開篇就對亭的總體特征進行說明,并強調了亭在中國建筑中的重要地位。B.第②段中加點詞語“大致”是對“亭”字出現的時間表示估計,用語準確。C.第④段舉蘭亭的例子,說明亭的性質隨著社會的變革由觀賞性轉向實用性。D.選文按時間順序,先總后分,說明了亭在造型、性質、功能和用途等方面的發展歷程。14.選文第④段中的畫線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5.“亭就是中國古典建筑意匠的一個縮影。”請從本文中找出并歸納中國古亭是如何講究意匠的。(4分) 知識提示:意匠即表現方法、表現手段的設計,簡單地說,就是加工手段。——李可染《山水畫的意境》(四)文言文閱讀韓 愈①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愈生三歲而孤,隨伯兄會貶官嶺表。會卒,嫂鄭鞠②之。愈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比長,擢進士第。會董晉為宣武節度使,表署觀察推官。操行堅正,鯁言③無所忌。愈性明銳,不詭隨,與人交,始終不少變。而頗能誘厲后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嫂鄭喪,為服期以報。愈卓然樹立,成一家言,其《原道》《師說》等數十篇,皆奧衍閔深,為不襲蹈前人者。(選自《新唐書·韓愈傳》,有刪改)【注釋】①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題目是編者加上去的。②鞠:撫養。③鯁言:堅決直率地言說。16.以下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韓愈童年孤苦,三歲便成為孤兒,依靠兄嫂生活。B.韓愈從知道讀書開始,每天能記誦千百字。C.韓愈操行正直,直言無所顧忌,因此常常得罪他人。D.韓愈頗能誘導激勵后輩,即使連自己的早飯都供應不上也毫不在意。17.韓愈是否符合孟子所說的“大丈夫”的標準?請結合選文內容進行簡要分析。(3分)18.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3分)A.雖晨炊不給 雖乘奔御風(酈道元《三峽》)B.嫂鄭鞠之 父命之(《富貴不能淫》)C.愈自知讀書 自康樂以來(陶弘景《答謝中書書》)D.操行堅正 欣然起行(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五)古代詩歌閱讀渡湘江[唐]杜審言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19.下列選項中,對“遲日”“邊愁”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春天的陽光 詩人的憂愁 B.夏天的陽光 春天的憂愁C.秋天的陽光 花鳥的憂愁 D.冬天的陽光 邊疆的憂愁20.對比是詩歌中的常用手法,請從對比的角度賞析詩中的“人南竄”“水北流”。(4分)四、綜合運用(共3道小題,15分)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來臨之際,學校打算開展相關非遺活動。多位非遺技藝傳承人帶著絕活走進中學校園,讓學生“零距離”接觸非遺文化。請你參與并完成相關任務。21.請根據內容判斷,下列標語最適合作為活動橫幅的一項是( )(3分)A.活動點燃智火,科技啟發童心B.非遺走進校園,文化潤澤心田C.傳承運動精神,揮灑青春汗水D.了解航天故事,探索宇宙奧秘22.活動當天,志愿者在入口處為同學們介紹本次非遺體驗活動課程安排,你作為其中一員,請結合下表,參與介紹。注意表達簡明、連貫、通順。(6分)課程 時間 課程地點彩塑技藝 上午9點—10點 一樓活動大廳畫作歷史 上午10點10分—11點木版年畫印制 上午11點10分—12點23.活動結束后,校學生會要對該活動進行報道,下面是某同學寫的新聞稿片段,其中有兩處語言文字運用不當,請找出并修改。(6分)①活動現場,學校邀請了眾多非遺技藝傳承人,他們帶來了多樣的非遺活動課程。②其中一位傳承人將各種顏色融入面團,捏出許多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動物。③另一位傳承人向同學們講述了隱藏在一幅幅畫作背后的歷史故事。④還有一位傳承人不僅向大家展示了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但是在現場印制出一張張精美的年畫。⑤他們的精彩講解與技藝展示,讓非遺技藝以一種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在同學們眼前。⑥捏面人、聽畫作歷史、制作木版年畫,在活動中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五、寫作能力(60分)24.“一顆、兩顆星火,照亮整個山海錯落,山海才如此磅礴,奔騰著;三顆、四顆青春,點燃裊裊人間煙火,人間才如此鮮活,燦爛熱愛著……一顆、一顆,億顆、億顆,匯成銀河……”多美的歌詞啊!再平凡的人,也能發出自己的一縷光芒,也能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在學校,在家庭,在社會……在大家向著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奮斗的路上,不能少了你的力量。請從下面三個寫作任務中任選一個,根據表達交流的情境和要求,明確作者的身份角色,充分考慮交流對象的特點和需求,選擇合適的寫作內容,自擬標題,明確文體,寫一篇600~700字的作文,達到表達交流的目的。注意勿泄露姓名、校名等真實信息。(60分)#任務 #表達交流的情境 #表達交流的要求任務一 平凡的自己,憑借微光般的力量,在學校、家庭、社會等場景中,為共同目標添彩,想記錄這份力量與價值。 敘述自身以平凡之姿貢獻力量的經歷,寫清在學校、家庭、社會等場景里,因何行動、過程怎樣、帶來何種改變,凸顯“微光成炬”的意義,表達對平凡力量的珍視與自豪,語言真摯且具感染力。(姓名等真實信息均用××表示)任務二 想向他人分享,平凡個體如星火匯聚,能照亮山海、點燃人間煙火的感悟,以激勵他人釋放自身光芒。 闡釋對“平凡星火,匯聚成力”的理解,結合生活場景(學校、家庭、社會等),說明平凡人如何以微光凝聚,帶來積極影響,條理清晰,語言富有感染力,讓交流對象理解并受鼓舞。任務三 在關于“平凡力量價值”的討論或演講等活動中,闡述“平凡人微光亦能成炬,推動共同奮斗”的觀點。 明確立場“平凡力量不可或缺,匯聚可成磅礴動能”,列舉學校、家庭、社會中平凡人貢獻力量的實例,論證觀點,語言邏輯嚴謹、表達準確,反駁否定平凡力量價值的看法。第五單元素養評估(★本單元古詩文考查涉及第六單元內容)一、書寫水平(5分)1.請使用楷體字答題,書寫規范、端正、整潔。此項根據作文的書寫水平計分。(5分)二、基礎積累(共4道小題,20分)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產,從雄偉壯觀的古代建筑到巧妙絕lún① 倫 的手工藝品,從深邃博大的哲學思想到惟妙惟肖的民族音樂,無不zhānɡ xiǎn② 彰顯 了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文化魅力。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自然侵蝕、人為破壞、缺乏有效保護等問題日益凸顯,使得一些文化遺產瀕臨消失。因此,加強文化遺產保護,遏制其衰退趨勢,刻不容緩。保護文化遺產,需要因地zhì③ 制 宜,制定個性化的保護方案,確保每一項遺產都能得到最恰當的呵護,讓它們的獨特價值得以傳承。2.請根據上面文段的語境和拼音,用楷體字寫出橫線處的字詞。(4分)巧妙絕lún① 倫 zhānɡ xiǎn② 彰顯 因地zhì③ 制 宜3.上面文段中加點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 )(3分)A.惟妙惟肖 B.獨一無二 C.瀕臨 D.遏制【解析】A.“惟妙惟肖”形容描寫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用在此處屬用錯對象,可改為“美妙動聽”等形容音樂的詞語。4.根據所給信息默寫相應內容。(10分)① 柴門何蕭條 ,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②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采薇。(王績《野望》)③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④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浣溪沙》)⑤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富貴不能淫》)⑥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 偉丈夫 !(茅盾《白楊禮贊》)⑦杜甫的《春望》中表現戰火連綿,久盼家音,抒發千古以來戰爭中人們共同感受的詩句是“ 烽火連三月 , 家書抵萬金 ”。⑧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中表現敵軍云集而來,大戰前氣氛緊張,官軍戒備森嚴的詩句是“ 黑云壓城城欲摧 , 甲光向日金鱗開 ”。5.下列文學、文化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C )(3分)A.律詩規定每首八句,每兩句成一聯,計四聯,依次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B.葉圣陶,原名葉紹鈞,現代作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倪煥之》等。C.《蘇州園林》作者汪曾祺,江蘇高郵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D.《中國石拱橋》作者茅以昇,字唐臣,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教育家。【解析】C.《蘇州園林》的作者是葉圣陶,不是汪曾祺。三、閱讀能力(共15道小題,50分)(一)整本書閱讀6.《紅巖》中,說出“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竹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這句話的人是( A )(3分)A.江姐 B.孫明霞 C.李青竹 D.胡浩7.馬克思說:“抗爭是一種勇氣,是一種拯救自己與理想的勇氣。”請從《紅巖》中選擇一位能體現“抗爭”的人物,再寫出一件能體現他(她)“抗爭”的事情。(2分) 示例一:成崗。成崗被叛徒出賣后被捕,敵人對他施用各種酷刑,還給他注射致幻藥物,企圖讓他招供,但成崗憑借頑強的意志,克服藥物帶來的影響,始終堅守黨的秘密,拒絕在敵人偽造的“自白書”上簽字,以堅貞不屈的態度與敵人抗爭。(人物1分,事跡1分,共2分) 示例二:齊曉軒。在越獄行動中,齊曉軒為了掩護戰友,吸引敵人的火力。他毅然站在高地,暴露自己。面對敵人密集的子彈,他毫不退縮,直至中彈犧牲。他用生命與敵人進行最后的抗爭,為戰友的撤離爭取了寶貴時間。(人物1分,事跡1分,共2分) (二)現代文閱讀1遲來的欣賞王計兵①上初二時,有一天,父親突然問我:“聽說你會唱京劇?”我含糊地應了聲,擔心他會干涉我。沒想到他卻眼露喜色,讓我給他唱一段。見我扭捏,又說,如果我給他唱一段,就給我10元錢。母親受了驚嚇似的看了一眼父親。我就低頭唱了一段。由于低著頭,我沒能看到父親的表情,但他真給了我10元錢。②人生中經常有類似的事發生。兒子上初中時特別愛唱歌,我的第一反應是,千萬別耽誤功課啊!不知當年父親是否也有過這種心理活動,但我很快就做了和父親同樣的事,要求兒子給我唱一首。兒子聲情并茂地演唱了一首歌,在我的驚訝聲中,又唱了一首歌。他唱得很投入,肯定沒看到我眼里有淚花閃爍——我的孩子,陽光、健康,向往美好,有所愛,這比我看到他成績單上的高分還要讓我開心。③當年父親也被我的演唱感動了嗎?多年后,當我明白了10元錢在1984年的價值,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不管我的演唱是否令他滿意,他迫切想要表達的,都是他對自己兒子的欣賞。其實,他并不喜歡戲曲,就像我也不愛聽流行歌曲。但這些事讓我明白,父子之間有一種美好的情愫,叫欣賞。④父親老了,反應遲鈍,人也越發沉默。但我隨口問了個木工方面的問題,他竟滔滔不絕地說了半天。我一驚,父親做了一輩子木匠,我卻一直對他視而不見。雖然,眼見他去給別人家蓋房子,在廂房整夜造家具,騎著摩托車去縣城給木器廠修鋸……他為了這個家不辭辛勞,但實際上,我對他、對他的這門手藝,知之甚少更別提欣賞了。⑤于是,我借口要寫小說,需要了解建房的細節和木工常識,向他鄭重請教。本以為他會敷衍我,卻沒想到,他竟沒有一點過渡,從沉默不語直接轉變為口若懸河。他告訴我,落葉松適合做檁條①,紅松適合做門窗,房架是一座房子的靈魂,“跑梁”就是房架起來后,木匠在梁上走一遍,如果梁檁紋絲不動,說明房架嚴絲合縫,這既是在檢驗房架的質量,也是在向人展示自己的手藝,那是一個木匠最值得驕傲的時刻。當我說,我想在小說里寫一個木匠跑梁掉了下去時,父親立即反駁我,說這不可能。我說,小說是虛構的。父親仍然堅持說,木匠不會掉下去,別說平房了,鎮上的電影院那么高,他走在梁上就像走在平地上。看來,父親衰老的只是身體,他的精神一直昂揚自信。⑥其實,這樣的對談,也可能發生在60年前。那年,15歲的父親開始學木匠,如果爺爺活著,他也能以欣賞的姿態,像父親聽我唱戲、我聽兒子唱歌那樣,聽父親講述木工技術的點點滴滴。然而,爺爺早逝,父親為了養家去學木匠,他學到了手藝,卻沒有被爺爺欣賞的機會。于是,我有了一種錯覺——現在我向父親當面請教,仿佛是替爺爺補上一次遲來的欣賞。(摘自《文匯報》2025年2月7日,有刪改)【注釋】①檁(lǐn)條:垂直于屋架或椽子的水平屋頂梁,用以支撐椽子或屋面的材料。8.關于文中“父親給了我10元錢”這一情節的描述,正確的一項是( C )(3分)A.在1984年,10元錢的價值是非常低的,不值錢。B.父親給了“我”10元錢,是因為“我”的京劇唱得非常好。C.10元錢在1984年不是筆小數目,體現父親對“我”的欣賞。D.母親覺得父親根本不應該給錢,所以她非常生氣。9.關于文中“我”對父親的情感變化過程,正確的一項是( A )(3分)A.戒備→理解→愧疚→敬重 B.疑惑→共情→愧疚→理解C.驚訝→感動→認同→憐憫 D.抗拒→接納→欣賞→遺憾10.文中第③段畫線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5分) 不管我的演唱是否令他滿意,他迫切想要表達的,都是他對自己兒子的欣賞。 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理解、感動與愧疚(1分)。作者成年后才懂得1984年10元錢的價值,明白父親給錢無關演唱好壞,而是純粹的父愛與欣賞(2分);回想父親本不喜歡戲曲卻用這種方式鼓勵自己,作者既感動于這份深沉的愛,也因當年未能領會父親心意而愧疚(2分)。 11.請從下列詞組中選出一組,結合文章內容,分析“我”對父親認知的轉變。(5分)A.平凡的勞動者→自信的手藝人B.熟悉的陌生人→遲來的欣賞者 選A。起初,“我”認為父親是“平凡的勞動者”:他為家庭做木工、蓋房子、修鋸,“我”只看到他的辛勞,對他的手藝“知之甚少”(2分);后來,“我”發現他是“自信的手藝人”:向他請教木工知識時,他對木料選擇、房架搭建等侃侃而談,堅持木匠“走在梁上就像走在平地上”,“我”才認識到他對技藝的自信與驕傲(2分)。這一轉變體現“我”從忽視父親的手藝到認可其專業價值的認知變化(1分)。 (三)現代文閱讀2中國古亭的歷史沿革王 盛①亭是體現中國建筑特征的一種代表形式。它造型豐富,玲瓏多姿,富有詩情畫意,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內涵。亭就是中國古典建筑意匠的一個縮影。②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講:“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凡驛亭、郵亭、園亭,并取此義為名。”亭的歷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但是“亭”字的出現,卻相對較晚,大致始于春秋戰國前后。甲骨文、金文中均未見有亭字,現在發現的最早的亭字,是先秦時期的古陶文和古璽文。因此,在秦以前,亭的基本形制或許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到秦漢時,亭已經十分普遍了,是一種有著多種用途、實用性很強的建筑。③春秋戰國時期的亭,是設在邊防要地的小堡壘,稱為亭障、亭燧,為“伺候望敵之所”。后來,秦漢中央集權政府把它擴大到各地,成了維持地方治安的基層行政單位,同時也是職司的所在地。《日知錄》中記載:“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鄉。”漢高祖劉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長,掌管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④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社會的變革,縱情山水、投身自然成為時尚,亭的性質也逐漸跟著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供人游覽和觀賞的亭。例如著名的會稽山陰蘭亭,最初是一座帶有郵驛性質的路亭。為了能夠更好地觀賞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濱,后又被起筑在山巔,以便極高盡眺。這樣蘭亭由實用性的亭轉向了觀賞性的亭。⑤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園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業雜記》中記載,隋煬帝榆林行宮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縱廣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宮苑中,亭不僅是苑中的重要景觀建筑,而且在數量上也遠遠超過了其他類型的建筑。《長安志》中記載:“禁苑在宮城之北,苑中宮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有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五,可謂歷史上大量以亭入園之始。唐代官吏、士大夫于宅邸、別業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人。例如詩人王維的輞川別業中的“臨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和“中島亭”等等。⑥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宋史·地理志》中可以知道,宋徽宗在《御制艮岳記》中說“疊石為山,鑿池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崗以植杏林”。利用景龍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園,園中置亭頗多,并運用“對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結合。由此可見,此間筑亭,已經不再是晉唐那樣純粹的因借自然山水形勝,而是把人的主觀意念,把人對自然美的認識和追求納入建亭的構思之中,開始尋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觀的組織了。⑦亭發展到明清時期,造型、性質和使用內容等各個方面都比以前大為發展,不僅在形式上極盡變化,集中了中國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頂精華,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處理手法的不同,也會從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不同的性格和風貌。在重視亭的造型的同時,對建亭的位置選擇,以及周圍環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講究,非常注意亭與其他建筑之間的關系,而且在風景區和園林中,亭的意境的創造,已成為刻意追求的目標。人們運用各種藝術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觀的情感融匯在客觀的筑亭造景之中。所以,可以這樣說,明清時期的筑亭,在建筑的藝術與技術兩個方面,都已經達到了十分純熟而又臻于完善的境地,進入了中國古典亭榭發展的鼎盛時期。(選自《淺談中國亭建筑》,有刪改)12.下列說法與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項是( B )(3分)A.亭是一種有著多種用途的建筑,按其用途不同可分為驛亭、郵亭、園亭等。B.在春秋戰國時期,亭發揮了很大作用,既可以伺候望敵,又可以維持地方治安。C.亭在唐代一些宮苑中成為重要的景觀,而且在數量上遠遠超過其他類型的建筑。D.晉唐時期,人們筑亭還是純粹借助自然山水,沒有將亭和其他人工景觀結合起來。13.下列對本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C )(3分)A.開篇就對亭的總體特征進行說明,并強調了亭在中國建筑中的重要地位。B.第②段中加點詞語“大致”是對“亭”字出現的時間表示估計,用語準確。C.第④段舉蘭亭的例子,說明亭的性質隨著社會的變革由觀賞性轉向實用性。D.選文按時間順序,先總后分,說明了亭在造型、性質、功能和用途等方面的發展歷程。14.選文第④段中的畫線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舉例子(1分)。列舉了會稽山陰的蘭亭,具體地說明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亭的性質逐漸發生變化,出現了供人游覽和觀賞的亭(2分)。 15.“亭就是中國古典建筑意匠的一個縮影。”請從本文中找出并歸納中國古亭是如何講究意匠的。(4分) 知識提示:意匠即表現方法、表現手段的設計,簡單地說,就是加工手段。——李可染《山水畫的意境》 ①組織人工景觀。運用“對景”“借景”等手法,把亭與人工山池相結合。②重視亭子造型。在形式上極盡變化,從藝術形象中體現不同的性格和風貌。③講究建亭位置。注意亭子位置和周圍環境、其他建筑的關系。④創造亭的意境。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對自然美的追求納入建亭之中。(每點1分,共4分。) (四)文言文閱讀韓 愈①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愈生三歲而孤,隨伯兄會貶官嶺表。會卒,嫂鄭鞠②之。愈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比長,擢進士第。會董晉為宣武節度使,表署觀察推官。操行堅正,鯁言③無所忌。愈性明銳,不詭隨,與人交,始終不少變。而頗能誘厲后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嫂鄭喪,為服期以報。愈卓然樹立,成一家言,其《原道》《師說》等數十篇,皆奧衍閔深,為不襲蹈前人者。(選自《新唐書·韓愈傳》,有刪改)【注釋】①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題目是編者加上去的。②鞠:撫養。③鯁言:堅決直率地言說。16.以下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3分)A.韓愈童年孤苦,三歲便成為孤兒,依靠兄嫂生活。B.韓愈從知道讀書開始,每天能記誦千百字。C.韓愈操行正直,直言無所顧忌,因此常常得罪他人。D.韓愈頗能誘導激勵后輩,即使連自己的早飯都供應不上也毫不在意。【解析】C.結合原文“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可知,文中僅提到韓愈操行正直,直言無所顧忌,并沒有提到得罪他人。17.韓愈是否符合孟子所說的“大丈夫”的標準?請結合選文內容進行簡要分析。(3分) 符合。文中的韓愈是具備“仁”“禮”“義”的。“而頗能誘厲后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指他頗能誘導激勵后輩,寓居家中的有十六七人,即使連自己的早飯都供應不上,也毫不在意,表現了他的“仁”(1分);“愈性明銳,不詭隨,與人交,始終不少變”指韓愈天性聰明敏銳,不隨波逐流,和別人交往,自始至終沒有一點改變,體現了他的“義”(1分);“嫂鄭喪,為服期以報”,嫂子鄭氏去世,他為她服喪,來報答養育之恩,體現了他的“禮”(1分)。 18.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D )(3分)A.雖晨炊不給 雖乘奔御風(酈道元《三峽》)B.嫂鄭鞠之 父命之(《富貴不能淫》)C.愈自知讀書 自康樂以來(陶弘景《答謝中書書》)D.操行堅正 欣然起行(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解析】A.連詞,即使;B.代詞,他;C.介詞,從,自從;D.名詞,品行/動詞,行走。(五)古代詩歌閱讀渡湘江[唐]杜審言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19.下列選項中,對“遲日”“邊愁”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3分)A.春天的陽光 詩人的憂愁 B.夏天的陽光 春天的憂愁C.秋天的陽光 花鳥的憂愁 D.冬天的陽光 邊疆的憂愁20.對比是詩歌中的常用手法,請從對比的角度賞析詩中的“人南竄”“水北流”。(4分) “南”與“北”的對比,“人離開故鄉的方向”與“水流的方向”的對比(1分),詩人南行,而湘江水卻向北流(1分),表達了詩人被流放的無奈和哀傷(1分),以及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1分)。 四、綜合運用(共3道小題,15分)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來臨之際,學校打算開展相關非遺活動。多位非遺技藝傳承人帶著絕活走進中學校園,讓學生“零距離”接觸非遺文化。請你參與并完成相關任務。21.請根據內容判斷,下列標語最適合作為活動橫幅的一項是( B )(3分)A.活動點燃智火,科技啟發童心B.非遺走進校園,文化潤澤心田C.傳承運動精神,揮灑青春汗水D.了解航天故事,探索宇宙奧秘22.活動當天,志愿者在入口處為同學們介紹本次非遺體驗活動課程安排,你作為其中一員,請結合下表,參與介紹。注意表達簡明、連貫、通順。(6分)課程 時間 課程地點彩塑技藝 上午9點—10點 一樓活動大廳畫作歷史 上午10點10分—11點木版年畫印制 上午11點10分—12點 示例:同學們好!歡迎參加今天的非遺體驗活動。上午9點到10點是彩塑技藝課程,10點10分到11點是畫作歷史課程,11點10分到12點是木版年畫印制課程。所有課程都在一樓活動大廳進行,請大家按時參加。(符合題意即可,6分) 23.活動結束后,校學生會要對該活動進行報道,下面是某同學寫的新聞稿片段,其中有兩處語言文字運用不當,請找出并修改。(6分)①活動現場,學校邀請了眾多非遺技藝傳承人,他們帶來了多樣的非遺活動課程。②其中一位傳承人將各種顏色融入面團,捏出許多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動物。③另一位傳承人向同學們講述了隱藏在一幅幅畫作背后的歷史故事。④還有一位傳承人不僅向大家展示了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但是在現場印制出一張張精美的年畫。⑤他們的精彩講解與技藝展示,讓非遺技藝以一種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在同學們眼前。⑥捏面人、聽畫作歷史、制作木版年畫,在活動中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 第一處:④句中“但是”使用不當,應將“但是”改為“還”(3分)。第二處:⑥句缺少主語,應在“捏面人”前加上主語“同學們”(3分)。 五、寫作能力(60分)24.“一顆、兩顆星火,照亮整個山海錯落,山海才如此磅礴,奔騰著;三顆、四顆青春,點燃裊裊人間煙火,人間才如此鮮活,燦爛熱愛著……一顆、一顆,億顆、億顆,匯成銀河……”多美的歌詞啊!再平凡的人,也能發出自己的一縷光芒,也能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在學校,在家庭,在社會……在大家向著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奮斗的路上,不能少了你的力量。請從下面三個寫作任務中任選一個,根據表達交流的情境和要求,明確作者的身份角色,充分考慮交流對象的特點和需求,選擇合適的寫作內容,自擬標題,明確文體,寫一篇600~700字的作文,達到表達交流的目的。注意勿泄露姓名、校名等真實信息。(60分)#任務 #表達交流的情境 #表達交流的要求任務一 平凡的自己,憑借微光般的力量,在學校、家庭、社會等場景中,為共同目標添彩,想記錄這份力量與價值。 敘述自身以平凡之姿貢獻力量的經歷,寫清在學校、家庭、社會等場景里,因何行動、過程怎樣、帶來何種改變,凸顯“微光成炬”的意義,表達對平凡力量的珍視與自豪,語言真摯且具感染力。(姓名等真實信息均用××表示)任務二 想向他人分享,平凡個體如星火匯聚,能照亮山海、點燃人間煙火的感悟,以激勵他人釋放自身光芒。 闡釋對“平凡星火,匯聚成力”的理解,結合生活場景(學校、家庭、社會等),說明平凡人如何以微光凝聚,帶來積極影響,條理清晰,語言富有感染力,讓交流對象理解并受鼓舞。任務三 在關于“平凡力量價值”的討論或演講等活動中,闡述“平凡人微光亦能成炬,推動共同奮斗”的觀點。 明確立場“平凡力量不可或缺,匯聚可成磅礴動能”,列舉學校、家庭、社會中平凡人貢獻力量的實例,論證觀點,語言邏輯嚴謹、表達準確,反駁否定平凡力量價值的看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五單元素養評估 - 學生版.docx 第五單元素養評估.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