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4 愚公移山@基礎型作業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br/>A.太行(hánɡ) 萬仞(rèn) 懲(chěnɡ)B.魁父(kuí) 荷擔(hé) 叩石(kòu)C.墾壤(rǎnɡ) 箕畚(běn) 孀妻(shuānɡ)D.始齔(chǐ) 窮匱(kuì) 一厝(cuò)2.根據所給信息默寫相應內容。(1)愚公之所以決心移山,是因為: ,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3)文中從正面來寫移山任務艱巨的句子是: , ;從側面來寫移山任務艱巨的句子是: , 。(4)河曲智叟譏笑愚公的原因是: , ,其如土石何?(5)愚公認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是: , 。3.解釋下列加點詞。(1)懲山北之塞 塞:(2)出入之迂也 迂:(3)吾與汝畢力平險 畢:(4)雜然相許 雜然: 許:(5)其妻獻疑曰 獻疑:(6)固不可徹 徹:(7)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窮匱:(8)一厝朔東 厝:(9)無隴斷焉 斷:(10)聚室而謀曰 室:(11)且焉置土石 置:(12)叩石墾壤 叩:(13)始齔 始:(14)寒暑易節 易: 節:(15)雖我之死 雖:(16)何苦而不平 苦:(17)懼其不已也 已:4.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br/>A.甚矣,汝之不惠B.無隴斷焉C.汝心之固,固不可徹D.寒暑易節,始一反焉5.請將下面加點詞的古義補充完整。文言語句 古義 今義方七百里 (1) 方向;方面懲山北之塞 (2) 處罰;警戒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3) 動、植物的皮上所生的絲狀物北山愚公長息曰 (4) 休息6.下列句子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A.面山而居B.吾與汝畢力平險C.子子孫孫無窮匱也D.箕畚運于渤海之尾7.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河陽之北 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8.下列文學、文化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名御寇,相傳是戰國時道家代表人物。B.“一厝朔東”中的“朔”是指朔方,地名,大體在黃河中游,今寧夏、陜西、山西一帶。C.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叫作“陰”,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叫作“陽”。如“河陽”指黃河南岸,“漢陰”指漢水北岸。D.“始齔”“束發”是古代特定年齡的別稱。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3)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發展型作業 課內精讀閱讀課文,回答問題。10.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荷擔者三夫”“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從人力之少、運輸工具簡陋等方面表現了移山的艱難,襯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決心。B.鄰人京城氏的男孩盡管才七八歲,卻能熱情地幫助移山,寫出了愚公移山這一行動得到了人們的認可與支持。C.愚公之妻質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盡管他們說話的語氣不同,但都對愚公移山持否定態度。D.愚公不畏艱難、子孫相繼挖山不止的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知難而進、艱苦奮斗的偉大精神。11.“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這一內容可否去掉?為什么? 課外閱讀(六盤水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10分)芋老人傳①[清]周容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傭出②,獨與嫗居渡口。一日,有書生避雨檐下,衣濕袖單,影③乃益瘦。老人延④入坐,知從郡城就童子試歸。老人略知書,與語久,命嫗煮芋以進;盡一器,再進。生為之飽,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庇曛梗瑒e去。十馀年,書生用甲第為相國⑤。偶命廚者進芋,輟箸嘆曰:“何向⑥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訪其夫婦,載以來。丞、尉聞之,謂老人與相國有舊,邀見,講鈞禮⑦。子不傭矣。至京,相國慰勞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煩爾嫗一煮芋也?!币讯鴭炛笥筮M,相國亦輟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猶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調和之有異,時、位之移人也?!?br/>【注釋】①節選自《古文鑒賞辭典》。②傭出:外出做雇工。③影:身影,指體形。④延:邀請。⑤用甲第為相國:由考取一甲進士而官至宰相。⑥向:從前。⑦講鈞禮:行平等之禮。鈞,通“均”,意為平等。12.下列情景不符合原文的是( ?。?分)A.芋老人兒子在書生家避雨。B.相國派人尋找芋老人夫婦至京。C.縣官們以鈞禮邀見芋老人。D.老嫗再次煮同樣的芋給相國吃。13.作者借芋老人之口認為“向之香而甘者”的理由是什么?(4分)14.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分)A.獨與嫗居渡口相與步于中庭(蘇軾《記承天寺夜游》)B.別去待君久不至,已去(《陳太丘與友期》)C.尉聞之水陸草木之花(周敦頤《愛蓮說》)D.猶是芋也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課一法“之”的用法【考點解讀】“之”是文言文中常用、中考??嫉奶撛~之一,用法靈活多樣。(1)作代詞,代指人、物、事,如“環而攻之而不勝”。(2)作助詞,有結構助詞和語氣助詞兩種。結構助詞:①用于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的”,如“水陸草木之花”。②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使之成為一個主謂短語,作為整個句子的某個成分,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③賓語前置的標志,如“何陋之有”。④定語后置的標志,如“馬之千里者”。語氣助詞:用來湊足音節,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如“稱善者久之”。(3)作動詞,后面一般跟地點名詞,譯為“去”“往”“到”等,如“往之女家”。24 愚公移山@基礎型作業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C?。?br/>A.太行(hánɡ) 萬仞(rèn) 懲(chěnɡ)B.魁父(kuí) 荷擔(hé) 叩石(kòu)C.墾壤(rǎnɡ) 箕畚(běn) 孀妻(shuānɡ)D.始齔(chǐ) 窮匱(kuì) 一厝(cuò)【解析】A.“懲”應讀“chénɡ”;B.“荷”應讀“hè”;D.“齔”應讀“chèn”。2.根據所給信息默寫相應內容。(1)愚公之所以決心移山,是因為: 懲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指通豫南 , 達于漢陰 。(3)文中從正面來寫移山任務艱巨的句子是: 叩石墾壤 ,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粡膫让鎭韺懸粕饺蝿掌D巨的句子是: 寒暑易節 , 始一反焉 。(4)河曲智叟譏笑愚公的原因是: 以殘年余力 , 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5)愚公認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是: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 而山不加增 。3.解釋下列加點詞。(1)懲山北之塞 塞: 阻塞 (2)出入之迂也 迂: 曲折,繞遠 (3)吾與汝畢力平險 畢: 盡、全 (4)雜然相許 雜然: 紛紛地 許: 贊同 (5)其妻獻疑曰 獻疑: 提出疑問 (6)固不可徹 徹: 通達 (7)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窮匱: 窮盡 (8)一厝朔東 厝: 放置、安放 (9)無隴斷焉 斷: 隔絕 (10)聚室而謀曰 室: 家人 (11)且焉置土石 置: 放置、安放 (12)叩石墾壤 叩: 敲、打 (13)始齔 始: 才、剛 (14)寒暑易節 易: 更替 節: 季節 (15)雖我之死 雖: 即使 (16)何苦而不平 苦: 愁苦,這里指擔心 (17)懼其不已也 已: 停止 4.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C?。?br/>A.甚矣,汝之不惠B.無隴斷焉C.汝心之固,固不可徹D.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解析】A.“惠”同“慧”,聰明;B.“隴”同“壟”,高地;C.沒有通假字;D.反,同“返”,往返。5.請將下面加點詞的古義補充完整。文言語句 古義 今義方七百里 (1) 古代計量面積用語 方向;方面懲山北之塞 (2) 苦于 處罰;警戒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3) 指草木 動、植物的皮上所生的絲狀物北山愚公長息曰 (4) 嘆息 休息6.下列句子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C?。?br/>A.面山而居B.吾與汝畢力平險C.子子孫孫無窮匱也D.箕畚運于渤海之尾【解析】A.面:名詞用作動詞,面向著。B.平:形容詞用作動詞,挖平。D.箕畚:名詞用作狀語,用箕畚。7.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B?。?br/>A.河陽之北 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解析】A、C、D三項中的“之”都是結構助詞,的;B.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8.下列文學、文化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C?。?br/>A.《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名御寇,相傳是戰國時道家代表人物。B.“一厝朔東”中的“朔”是指朔方,地名,大體在黃河中游,今寧夏、陜西、山西一帶。C.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叫作“陰”,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叫作“陽”。如“河陽”指黃河南岸,“漢陰”指漢水北岸。D.“始齔”“束發”是古代特定年齡的別稱。【解析】C.“河陽”應是黃河北岸,“漢陰”應為漢水南岸。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苦于大山北部交通的阻塞,出來進去(都得)繞遠。(2)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憑您的力氣,連魁父這樣的小山丘都不能削減,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呢?(3)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可通達的地步,竟然連寡婦和小孩(都)不如。@發展型作業 課內精讀閱讀課文,回答問題。10.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A.“荷擔者三夫”“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從人力之少、運輸工具簡陋等方面表現了移山的艱難,襯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決心。B.鄰人京城氏的男孩盡管才七八歲,卻能熱情地幫助移山,寫出了愚公移山這一行動得到了人們的認可與支持。C.愚公之妻質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盡管他們說話的語氣不同,但都對愚公移山持否定態度。D.愚公不畏艱難、子孫相繼挖山不止的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知難而進、艱苦奮斗的偉大精神。【解析】C.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雖然都對移山提出疑問,但是語氣和稱呼不同,目的也不同。愚公的妻子用“君”表達對愚公的尊重,而智叟說“殘年余力”則非常不客氣。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是為了解決問題,幫助愚公移山;而智叟是為了諷刺、阻止愚公移山。11.“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這一內容可否去掉?為什么?不可以。這一內容從側面說明愚公移山的行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突出了愚公精神的可貴。 課外閱讀(六盤水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10分)芋老人傳①[清]周容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傭出②,獨與嫗居渡口。一日,有書生避雨檐下,衣濕袖單,影③乃益瘦。老人延④入坐,知從郡城就童子試歸。老人略知書,與語久,命嫗煮芋以進;盡一器,再進。生為之飽,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別去。十馀年,書生用甲第為相國⑤。偶命廚者進芋,輟箸嘆曰:“何向⑥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訪其夫婦,載以來。丞、尉聞之,謂老人與相國有舊,邀見,講鈞禮⑦。子不傭矣。至京,相國慰勞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煩爾嫗一煮芋也?!币讯鴭炛笥筮M,相國亦輟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猶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調和之有異,時、位之移人也。”【注釋】①節選自《古文鑒賞辭典》。②傭出:外出做雇工。③影:身影,指體形。④延:邀請。⑤用甲第為相國:由考取一甲進士而官至宰相。⑥向:從前。⑦講鈞禮:行平等之禮。鈞,通“均”,意為平等。12.下列情景不符合原文的是( A?。?分)A.芋老人兒子在書生家避雨。B.相國派人尋找芋老人夫婦至京。C.縣官們以鈞禮邀見芋老人。D.老嫗再次煮同樣的芋給相國吃。13.作者借芋老人之口認為“向之香而甘者”的理由是什么?(4分)芋的烹調方法是一樣的,卻覺得味道不如從前,是因為時間和地位改變了人的性情(2分)。好吃不過腹中饑,過去的書生成了如今的相國,衣食無憂,芋自然不那么甘甜了(2分)。14.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B )(3分)A.獨與嫗居渡口相與步于中庭(蘇軾《記承天寺夜游》)B.別去待君久不至,已去(《陳太丘與友期》)C.尉聞之水陸草木之花(周敦頤《愛蓮說》)D.猶是芋也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解析】A.介詞,和/副詞,一起,共同;B.都是動詞,離開:C.代詞,代指這件事/結構助詞,的;D.動詞,表判斷/代詞,這,代指前文所指的那類人。【參考譯文】芋老人,是慈水縣祝家渡的人。他的兒子外出做雇工,(芋老人)獨自和老妻住在渡口邊。一天,有個書生在屋檐下避雨,衣服濕透,衣袖單薄,身形顯得更加瘦弱了。芋老人邀請書生進屋坐下,(經過交談后)得知書生是從郡城參加童子試回來的。芋老人略微讀過些書,和書生交談了很久,便叫老妻煮芋頭拿來給書生吃;書生吃光了一碗,(芋老人)又給他盛了一碗。書生吃得飽飽的,笑著說:“他日我不會忘記老人家(您)的芋頭啊?!庇晖A?,(書生)告別離去。十多年后,書生因為考取一甲進士而官至宰相。偶然吩咐廚師進獻芋頭,(他)放下筷子感嘆道:“為什么從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頭是那樣香甜呢!”(于是)派人去探訪那對老夫婦,用車把他們接來。當地的縣丞、縣尉聽說了這件事,以為芋老人和宰相有舊交情,便邀請(芋老人)相見,并且以平等之禮相待。(這時)芋老人的兒子也不再外出做雇工了。到了京城,宰相慰問(他們)說:“我一直沒忘記老人家(您)的芋頭,今天還得麻煩您家老妻再煮一次芋頭啊?!辈痪茫掀拗蠛糜箢^端了進來,宰相也放下筷子說:“為什么從前的芋頭那樣香甜呢!”芋老人走上前說道:“還是同樣的芋頭啊,然而從前覺得它香甜,并非是烹制調料有什么不同,實在是時間、地位改變人(的心境)啊。”◆一課一法“之”的用法【考點解讀】“之”是文言文中常用、中考??嫉奶撛~之一,用法靈活多樣。(1)作代詞,代指人、物、事,如“環而攻之而不勝”。(2)作助詞,有結構助詞和語氣助詞兩種。結構助詞:①用于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的”,如“水陸草木之花”。②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使之成為一個主謂短語,作為整個句子的某個成分,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③賓語前置的標志,如“何陋之有”。④定語后置的標志,如“馬之千里者”。語氣助詞:用來湊足音節,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如“稱善者久之”。(3)作動詞,后面一般跟地點名詞,譯為“去”“往”“到”等,如“往之女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4愚公移山 - 學生版.docx 24愚公移山.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