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3 與朱元思書@基礎(chǔ)型作業(yè)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根據(jù)拼音寫漢字。水皆piǎo( ) 碧 急湍甚箭( )互相軒邈( ) 泠泠作響( )鳶飛lì( )天 kuī( )谷忘反經(jīng)lún( )世務(wù) 疏條交映( )2.解釋下列加點詞。(1)風(fēng)煙俱凈 俱:(2)天山共色 共色:(3)從流飄蕩 從:(4)急湍甚箭 急湍: 甚:(5)負勢競上 負: 競:(6)爭高直指 直指:(7)泉水激石 激:(8)蟬則千轉(zhuǎn)不窮 千:(9)鳶飛戾天 戾:(10)經(jīng)綸世務(wù) 經(jīng)綸:(11)橫柯上蔽 柯:(12)疏條交映 交映:3.下列加點詞已給出活用方式,請你補全解釋。(1)形容詞用作動詞。①風(fēng)煙俱凈②互相軒邈(2)方位名詞用作動詞。任意東西(3)動詞的使動用法。望峰息心4.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天下獨絕 猿則百叫無絕B.蟬則千轉(zhuǎn)不窮 哀轉(zhuǎn)久絕C.直視無礙 爭高直指D.猛浪若奔 雖乘奔御風(fēng)5.下列文學(xué)、文化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與朱元思書》描繪了富春江上雄奇秀麗的景色。B.《與朱元思書》選自《吳均集校注》。吳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學(xué)家。C.吳均的《與朱元思書》《與施從事書》和《答謝中書書》并稱“吳均三書”,都是描寫山水的名篇。D.“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信札”,是一種應(yīng)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如《與朱元思書》。6.根據(jù)所給信息默寫相應(yīng)內(nèi)容。(1)《與朱元思書》一文中與“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2)美麗的自然風(fēng)景往往可以凈化心靈,正如《與朱元思書》中所說的“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 ”。(3)《與朱元思書》第一段總寫自富陽到桐廬間山水的奇異之美,“ , ”這八個字可以說是全文的綱要。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風(fēng)煙俱凈,天山共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發(fā)展型作業(yè) 課外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9分)西山十記·記六①[明]袁中道背香山之額,是謂萬安山,剎庵綺錯之中,有寺不甚弘敞。而具山林之致者,翠巖也。門有渠,天雨則飛流自山顛來,巖吼石擊,濤奔雷震,直走原麓,洞駭心目。剎后石路百級,有禪院,四周皆茂樹。左右松柏千株,虬曲幽郁,無風(fēng)而濤。好鳥和鳴于疏林中,隱隱見都城九衢,宮觀櫛比。萬歲山及白塔寺,了了可指。其郊之林煙水色,山徑柳堤,及近之峰巒疊秀,樓閣流丹,則固皆幾席②間物。出門,即為登眺;入門,即就枕簟③。雖夜色遠來,猶可不廢覽矚。有泉甚清,可煮茗,遂宿焉。風(fēng)起,松柏怒號,震撼沖擊。枕上聞其聲,如在揚子舟中,駕風(fēng)帆破白頭浪也。予遂定計,九夏④居此,以避長安塵矣。【注釋】①選自《珂雪齋集》。②幾席:幾和席,古人憑依、坐臥的器具。③枕簟(diàn):意思是枕席,泛指臥具。④九夏:夏季,夏天。8.下列聲音未在文中出現(xiàn)的一項是( )(3分)A.飛流聲 B.松濤聲C.鳥鳴聲 D.破浪聲9.請將文中與“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摘抄下來。(3分)10.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項是( )(3分)A.天雨則飛流自山顛來自非亭午夜分(酈道元《三峽》)B.有泉甚清可愛者甚蕃(周敦頤《愛蓮說》)C.如在揚子舟中庭下如積水空明(蘇軾《記承天寺夜游》)D.予遂定計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一課一法方位名詞的特殊用法【真題在線】(浙江中考)語言現(xiàn)象要學(xué)會梳理。根據(jù)例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從學(xué)過的文言文中再舉兩例。【技法點撥】判斷方位名詞作狀語的情況:①看位置:方位名詞如果出現(xiàn)在動詞前,很有可能是作狀語。②看意義:當(dāng)方位名詞在句中的意義是表示動作發(fā)生的時間、處所、方向、方式等,而不是作為句子的主語、賓語或定語時,一般就是作狀語。③看語法功能:方位名詞作狀語時,它在句子中是用來修飾動詞的,起到副詞的作用。如果把方位名詞去掉,句子的基本結(jié)構(gòu)仍然完整,只是語義上會缺少關(guān)于動作發(fā)生的時間、處所、方向等方面的描述。【習(xí)題鏈接】見本課第3(2)題。◆素養(yǎng)積累(一)駢文駢文,也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它是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駢文最大的特點是講究對仗,即所謂“駢偶”(兩馬并駕為駢,兩人并處為偶)。全篇以對偶句為主,構(gòu)成字數(shù)相等的上下聯(lián),句法結(jié)構(gòu)相互對稱,詞性、詞義相互配對,句式通常是四字句和六字句相互交替。(二)吳均體南朝梁文學(xué)家吳均善為文,工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他的作品“清拔有古氣”,被稱為“吳均體”。他的《與朱元思書》《與施從事書》《與顧章書》等作品,皆工于寫景,清新秀逸,藝術(shù)成就較高,為六朝駢文之名作。13 與朱元思書@基礎(chǔ)型作業(yè)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根據(jù)拼音寫漢字。水皆piǎo( 縹 ) 碧 急湍甚箭( tuān )互相軒邈( miǎo ) 泠泠作響( línɡ )鳶飛lì( 戾 )天 kuī( 窺 )谷忘反經(jīng)lún( 綸 )世務(wù) 疏條交映( shū )2.解釋下列加點詞。(1)風(fēng)煙俱凈 俱: 全,都 (2)天山共色 共色: 同樣的顏色 (3)從流飄蕩 從: 跟、隨 (4)急湍甚箭 急湍: 急流的水 甚: 超過,勝過 (5)負勢競上 負: 憑借 競: 爭著 (6)爭高直指 直指: 筆直地指向云天 (7)泉水激石 激: 沖擊,撞擊 (8)蟬則千轉(zhuǎn)不窮 千: 表示多 (9)鳶飛戾天 戾: 至、到達 (10)經(jīng)綸世務(wù) 經(jīng)綸: 籌劃、治理 (11)橫柯上蔽 柯: 樹木的枝干 (12)疏條交映 交映: 互相掩映 3.下列加點詞已給出活用方式,請你補全解釋。(1)形容詞用作動詞。①風(fēng)煙俱凈 消散 ②互相軒邈 爭著往高處遠處伸展 (2)方位名詞用作動詞。任意東西 向東或向西(漂流) (3)動詞的使動用法。望峰息心 使……平息 4.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D )A.天下獨絕 猿則百叫無絕B.蟬則千轉(zhuǎn)不窮 哀轉(zhuǎn)久絕C.直視無礙 爭高直指D.猛浪若奔 雖乘奔御風(fēng)【解析】A.絕妙的/斷,停止;B.同“囀”,鳥鳴,這里指蟬鳴/婉轉(zhuǎn);C.直接/筆直;D.都是“飛奔的馬”。5.下列文學(xué)、文化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C )A.《與朱元思書》描繪了富春江上雄奇秀麗的景色。B.《與朱元思書》選自《吳均集校注》。吳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學(xué)家。C.吳均的《與朱元思書》《與施從事書》和《答謝中書書》并稱“吳均三書”,都是描寫山水的名篇。D.“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信札”,是一種應(yīng)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如《與朱元思書》。【解析】C.《答謝中書書》的作者是陶弘景。“吳均三書”指《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與施從事書》。6.根據(jù)所給信息默寫相應(yīng)內(nèi)容。(1)《與朱元思書》一文中與“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急湍甚箭 , 猛浪若奔 。(2)美麗的自然風(fēng)景往往可以凈化心靈,正如《與朱元思書》中所說的“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經(jīng)綸世務(wù)者 , 窺谷忘反 ”。(3)《與朱元思書》第一段總寫自富陽到桐廬間山水的奇異之美,“ 奇山異水 , 天下獨絕 ”這八個字可以說是全文的綱要。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風(fēng)煙俱凈,天山共色。沒有一絲風(fēng),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水比箭還快,洶涌的巨浪就像飛奔的馬。(3)負勢競上,互相軒邈。(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遠處伸展。@發(fā)展型作業(yè) 課外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9分)西山十記·記六①[明]袁中道背香山之額,是謂萬安山,剎庵綺錯之中,有寺不甚弘敞。而具山林之致者,翠巖也。門有渠,天雨則飛流自山顛來,巖吼石擊,濤奔雷震,直走原麓,洞駭心目。剎后石路百級,有禪院,四周皆茂樹。左右松柏千株,虬曲幽郁,無風(fēng)而濤。好鳥和鳴于疏林中,隱隱見都城九衢,宮觀櫛比。萬歲山及白塔寺,了了可指。其郊之林煙水色,山徑柳堤,及近之峰巒疊秀,樓閣流丹,則固皆幾席②間物。出門,即為登眺;入門,即就枕簟③。雖夜色遠來,猶可不廢覽矚。有泉甚清,可煮茗,遂宿焉。風(fēng)起,松柏怒號,震撼沖擊。枕上聞其聲,如在揚子舟中,駕風(fēng)帆破白頭浪也。予遂定計,九夏④居此,以避長安塵矣。【注釋】①選自《珂雪齋集》。②幾席:幾和席,古人憑依、坐臥的器具。③枕簟(diàn):意思是枕席,泛指臥具。④九夏:夏季,夏天。8.下列聲音未在文中出現(xiàn)的一項是( D )(3分)A.飛流聲 B.松濤聲C.鳥鳴聲 D.破浪聲【解析】結(jié)合“風(fēng)起,松柏怒號,震撼沖擊。枕上聞其聲,如在揚子舟中,駕風(fēng)帆破白頭浪也”可知,此處作者聽到的是松濤聲,“破浪聲”是作者的想象。故選D。9.請將文中與“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摘抄下來。(3分)以避長安塵矣。10.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項是( A )(3分)A.天雨則飛流自山顛來自非亭午夜分(酈道元《三峽》)B.有泉甚清可愛者甚蕃(周敦頤《愛蓮說》)C.如在揚子舟中庭下如積水空明(蘇軾《記承天寺夜游》)D.予遂定計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解析】A.介詞,從/如果;B.都是“很,非常”的意思;C.都是“像,好像”的意思;D.都是“于是,就”的意思。◆一課一法方位名詞的特殊用法【真題在線】(浙江中考)語言現(xiàn)象要學(xué)會梳理。根據(jù)例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從學(xué)過的文言文中再舉兩例。【技法點撥】判斷方位名詞作狀語的情況:①看位置:方位名詞如果出現(xiàn)在動詞前,很有可能是作狀語。②看意義:當(dāng)方位名詞在句中的意義是表示動作發(fā)生的時間、處所、方向、方式等,而不是作為句子的主語、賓語或定語時,一般就是作狀語。③看語法功能:方位名詞作狀語時,它在句子中是用來修飾動詞的,起到副詞的作用。如果把方位名詞去掉,句子的基本結(jié)構(gòu)仍然完整,只是語義上會缺少關(guān)于動作發(fā)生的時間、處所、方向等方面的描述。【習(xí)題鏈接】見本課第3(2)題。◆素養(yǎng)積累(一)駢文駢文,也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它是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駢文最大的特點是講究對仗,即所謂“駢偶”(兩馬并駕為駢,兩人并處為偶)。全篇以對偶句為主,構(gòu)成字數(shù)相等的上下聯(lián),句法結(jié)構(gòu)相互對稱,詞性、詞義相互配對,句式通常是四字句和六字句相互交替。(二)吳均體南朝梁文學(xué)家吳均善為文,工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他的作品“清拔有古氣”,被稱為“吳均體”。他的《與朱元思書》《與施從事書》《與顧章書》等作品,皆工于寫景,清新秀逸,藝術(shù)成就較高,為六朝駢文之名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3 與朱元思書 - 學(xué)生版.docx 13 與朱元思書.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