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0* 美麗的顏色@基礎型作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縱觀“龍芯之母”黃令儀的一生,初衷不改,默默耕耘,遠離任何浮夸的吹噓,用實際行動書寫科研篇章,其精神猶如一抹yínɡ① 熒 光,照亮了中國芯片的荒原。回首往昔,zhòu② 驟 雨般的時代壓力令人 zhì xī③ 窒息 ,面對國外技術的封鎖和國內技術的艱難起步,她卻始終和顏悅色地俯身于實驗室,直至“龍芯3號”的問世,徹底打破了西方技術的封鎖,讓中國擺脫了無“芯”可用的尷尬局面。從晶體管到“中國芯”,那些無數個筋疲力盡的深夜,她以幾十載光陰為刻刀,在硅基的荒漠里雕琢出綠洲。她的生命,在示波器的波紋間泛起漣漪,最終凝成晶圓上最精密的那道刻痕。1.請根據上面文段的語境和拼音,用楷體字寫出橫線上的字詞。yínɡ① 熒 光 zhòu② 驟 雨 zhì xī③ 窒息 2.上面文段中加點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B )A.吹噓 B.和顏悅色 C.尷尬 D.筋疲力盡【解析】B.“和顏悅色”形容態度和藹可親。用在此處屬望文生義。可改為“專心致志”。3.下列文學、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D )A.守歲、競舟、賞月、登高等習俗,對應的節日分別是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B.傳記是記述人物生平事跡的作品。由別人記敘的,稱為“他傳”;自述生平的,稱為“自傳”。C.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中表示四季開始的四個節氣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D.居里夫人是美國物理學家、化學家,曾先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諾貝爾化學獎。【解析】D.居里夫人是法國物理學家、化學家,原藉波蘭。@發展型作業 課外閱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貴陽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16分)標題: ①“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國身上的恥辱!”這是女科學家黃令儀發自內心的吶喊。②她以八旬高齡帶隊研制出“龍芯3號”,不僅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讓殲—20戰斗機、北斗衛星都裝上了中國芯,讓復興號高鐵實現百分百國產化,如今每年還能為國家省下2萬億元的芯片支出。這位耄耋老人用瘦弱身軀撐起民族的脊梁,用一顆最純粹的中國心打造出最硬核的“中國芯”,只為祖國不再受制于人。 ③如今家有山河錦繡,國有歲月芳華,拳拳赤子心,殷殷家國情。讓我們走近“龍芯之母”黃令儀,聽一聽她的“芯”聲。年幼立志報效國家④生于戰火之中,年幼立志報效國家。1936年,黃令儀出生在廣西南寧,祖籍廣西桂林全州縣兩河鎮魯水村,原名廖文蒂,父親是廣西博物館創始人、首任館長廖葛民;母親是廣西化學研究院前輩,尚在襁褓中的她,就遭受了流離失所之苦。因為經歷過山河破碎的絕望,見證過民不聊生的恐慌,黃令儀的心中早早就埋下了救亡圖存、立志報國的鴻鵠之志。開啟奮斗的新征程⑤成年后,黃令儀以優異的成績,考取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1958年畢業后,她又被推薦到了清華大學半導體專業繼續進修。當時,清華大學是為數不多的開辦半導體專業的學校。從踏入清華校園的那一刻起,黃令儀開啟了為中國科技崛起而奮斗的征程。⑥這條路,她走了整整60年。⑦1960年,學有所成的她回到母校開始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她對半導體的研究經過多年淬煉變得更加深入與透徹,扎實的學術功底和對夢想的追求,令黃令儀有信心在半導體領域有所發展和突破。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她創建了國內首個半導體實驗室,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為我國成功研發出半導體二極管,這是黃令儀畢生最深刻的記憶之一。于無聲處驚天動地⑧1962年,黃令儀被調至中科院計算所工作。⑨1965年,為突破“兩彈一星”中的瓶頸,國家成立計算機所二部,專攻微型計算機和三極管等項目,這是中國第一個芯片研究團隊。缺資料、缺設備、缺人才、缺材料的情況下,黃令儀帶領團隊嘔心瀝血,成功研制出半導體三極管,就此步入艱難的芯片研發之旅。⑩1966年,我國自行研制的空間計算機成功問世。 1973年,中科院決定研制大型通用計算機。 作為集成電路上的載體,芯片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對國家科技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黃令儀和她的團隊為了能夠盡快研制出性能穩定的存儲器,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取得突破,他們研制的芯片也于1978年贏得了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 短短6年后,1984年晶體管研發就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中國的集成電路和芯片發展無限接近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匍匐擦凈祖國恥辱 1989年,黃令儀受邀參加美國的國際芯片展覽會。偌大的會場里,她跑遍了所有展臺,卻沒能發現一家中國企業。A.她曾在日記中寫道:“琳瑯滿目非國貨,淚眼漣漣。”黃令儀曾公開說過:“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國身上的恥辱!” 2001年,65歲的黃令儀已經進入了退休生活。 2005年,黃令儀在母親的家中看書。此時,中科院某教授向全國發出打造中國芯的“集結令”,他親自找到黃令儀,邀請她重新出山一起搞芯片,面對經費不足等重重困難,黃令儀還是毅然選擇加入龍芯研發團隊,并擔當起了項目負責人的重任。 2002年,我國首款通用CPU“龍芯1號”研制成功。雖然性能上仍有差距,但卻真正打破了國產計算機無芯可用的歷史。 2018年在黃令儀82歲高齡之際,“龍芯3號”成功研制并下線,很快就被應用到了國防、交通、民生等各個領域。 至此我國徹底擺脫了對“洋心臟”的依賴,中國高鐵復興號實現百分百國產化,殲—20戰斗機上的相控陣雷達和北斗衛星都裝上了中國芯,每年為國家省下至少2萬億元“芯”資。外國勢力靠芯片卡中國脖子的圖謀徹徹底底成為了歷史。 “龍芯3號”之后,年邁的黃令儀院士“退而不休”,仍然帶領新一代的科學工作者保持初心、砥礪前行,奮戰在中國芯片事業最前線…… B.2023年4月20日,黃令儀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86歲。回顧“中國龍芯之母”的一生,她于苦難中奮發圖強,用知識報國的拳拳赤子心,令無數人敬仰。 當一顆赤誠之心停止跳動,她躬耕不息的一生終于劃上句號。 當一枚國產芯片通電運行,后人前進的道路得到無盡延伸。 致敬“國之脊梁”!(有刪改)4.[內容理解與分析]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D )(3分)A.父母告知尚在襁褓中的黃令儀:你長大后一定要立志報效國家。B.考入華中工學院后,黃令儀開啟了為中國科技崛起奮斗的征程。C.黃令儀帶領團隊嘔心瀝血研制的半導體三極管就是“龍芯3號”。D.2018年,我國徹底擺脫對“洋心臟”的依賴,裝上了“中國芯”。5.[文意理解]本文單獨成段的句子較多,以下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C )(3分)A.“這條路,她走了整整60年”歌頌了黃令儀奉獻一生的偉大,飽含了作者深深的敬佩。B.“1962年,黃令儀被調至中科院計算所工作”表明了黃令儀的人生從此進入了新階段。C.“2001年,65歲的黃令儀已經進入了退休生活”作者感慨黃令儀退休是中科院的遺憾。D.“當一枚國產芯片通電運行,后人前進的道路得到無盡延伸”強調了國產芯片的重要性。6.[拓展探究]你認為以下材料與文中A、B兩處中的哪一處相似,請結合文章和材料說明理由,并簡述這樣寫的好處。(5分)材料 她的學生曾回憶起2003年非典肆虐時跟隨黃老攻關“龍芯2號”的場景:“她當時已是60多歲高齡,但依然不辭辛勞每晚十點半下班,我們這些學生在她的帶動和影響之下,也都是十一點才走。為了‘龍芯二號’,她可謂拼了老命,經常通宵熬夜也要處理完問題。”示例:這段材料與文中B處相似(1分)。①相似之處:文中B處以黃老的逝世,總結了她在“龍芯”項目研制中的忘我工作態度和奉獻精神,材料中也提到了黃老在非典期間依然堅持工作,每晚十點半下班,并帶動學生一起努力,體現了她的敬業精神和對項目的執著追求(2分)。②好處:將材料與文中B處進行對比,可以進一步強化讀者對黃老獻身祖國的認識。通過具體的場景描寫,如“每晚十點半下班”和“經常通宵熬夜”,使讀者更加生動地感受到黃老對工作的投入和為國獻身的精神,從而加深對黃老形象的理解和敬佩之情(2分)。7.[文章標題]文章沒有標題,同學們投票認為《國之脊梁——黃令儀》比《龍芯之母——黃令儀》更恰當,請結合文章內容為此提供兩個依據。(5分)示例:黃令儀年少立志,奮斗至生命的最后時刻,帶領團隊攻堅克難,成功研發龍芯系列,意志堅強、能力卓絕,是中堅骨干力量,不愧“脊梁”的稱謂(2分);文章開頭結尾都提到“龍芯3號”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每年為國家省下至少2萬億元“芯”資,說明了她的研發成果對于國家的重要性,她是真正的“國之脊梁”!(2分)所以用《國之脊梁——黃令儀》更恰當(1分)。◆一課一法文意理解【真題在線】(貴陽期末)聯系上下文,談談你對文中畫線句的理解。【技法點撥】理解句子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1)聯系上下文,明確該句在文章中的具體內容及作用。(環境描寫、推動情節發展、設置懸念等)(2)找準賞析角度。(從修辭、描寫等角度考慮分析)(3)揣摩句子中的關鍵詞語的作用。(從人物的神態、心理、動作等方面分析)(4)結合文意及文章主旨分析。◆素養積累傳 記傳記是一種常見的文學形式,主要記述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品格等,一般根據各種書面的、口述的回憶及調查等相關材料,加以選擇性的編排、描寫或說明而成。傳記的基本特征是真實性和文學性。傳記按作者分為自傳和他傳。自傳指傳記作者敘述自己的生平經歷,他傳指他人敘述傳記人物的生平經歷。按體裁分類,分為歷史性傳記和文學性傳記。前者以記敘史實為主,后者用多種文學藝術手法記述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品格等,它以史實為依據,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文學藝術加工,但不可虛構。10* 美麗的顏色@基礎型作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縱觀“龍芯之母”黃令儀的一生,初衷不改,默默耕耘,遠離任何浮夸的吹噓,用實際行動書寫科研篇章,其精神猶如一抹yínɡ① 光,照亮了中國芯片的荒原。回首往昔,zhòu② 雨般的時代壓力令人 zhì xī③ ,面對國外技術的封鎖和國內技術的艱難起步,她卻始終和顏悅色地俯身于實驗室,直至“龍芯3號”的問世,徹底打破了西方技術的封鎖,讓中國擺脫了無“芯”可用的尷尬局面。從晶體管到“中國芯”,那些無數個筋疲力盡的深夜,她以幾十載光陰為刻刀,在硅基的荒漠里雕琢出綠洲。她的生命,在示波器的波紋間泛起漣漪,最終凝成晶圓上最精密的那道刻痕。1.請根據上面文段的語境和拼音,用楷體字寫出橫線上的字詞。yínɡ① 光 zhòu② 雨 zhì xī③2.上面文段中加點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吹噓 B.和顏悅色 C.尷尬 D.筋疲力盡3.下列文學、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守歲、競舟、賞月、登高等習俗,對應的節日分別是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B.傳記是記述人物生平事跡的作品。由別人記敘的,稱為“他傳”;自述生平的,稱為“自傳”。C.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中表示四季開始的四個節氣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D.居里夫人是美國物理學家、化學家,曾先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諾貝爾化學獎。@發展型作業 課外閱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貴陽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16分)標題: ①“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國身上的恥辱!”這是女科學家黃令儀發自內心的吶喊。②她以八旬高齡帶隊研制出“龍芯3號”,不僅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讓殲—20戰斗機、北斗衛星都裝上了中國芯,讓復興號高鐵實現百分百國產化,如今每年還能為國家省下2萬億元的芯片支出。這位耄耋老人用瘦弱身軀撐起民族的脊梁,用一顆最純粹的中國心打造出最硬核的“中國芯”,只為祖國不再受制于人。 ③如今家有山河錦繡,國有歲月芳華,拳拳赤子心,殷殷家國情。讓我們走近“龍芯之母”黃令儀,聽一聽她的“芯”聲。年幼立志報效國家④生于戰火之中,年幼立志報效國家。1936年,黃令儀出生在廣西南寧,祖籍廣西桂林全州縣兩河鎮魯水村,原名廖文蒂,父親是廣西博物館創始人、首任館長廖葛民;母親是廣西化學研究院前輩,尚在襁褓中的她,就遭受了流離失所之苦。因為經歷過山河破碎的絕望,見證過民不聊生的恐慌,黃令儀的心中早早就埋下了救亡圖存、立志報國的鴻鵠之志。開啟奮斗的新征程⑤成年后,黃令儀以優異的成績,考取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1958年畢業后,她又被推薦到了清華大學半導體專業繼續進修。當時,清華大學是為數不多的開辦半導體專業的學校。從踏入清華校園的那一刻起,黃令儀開啟了為中國科技崛起而奮斗的征程。⑥這條路,她走了整整60年。⑦1960年,學有所成的她回到母校開始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她對半導體的研究經過多年淬煉變得更加深入與透徹,扎實的學術功底和對夢想的追求,令黃令儀有信心在半導體領域有所發展和突破。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她創建了國內首個半導體實驗室,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為我國成功研發出半導體二極管,這是黃令儀畢生最深刻的記憶之一。于無聲處驚天動地⑧1962年,黃令儀被調至中科院計算所工作。⑨1965年,為突破“兩彈一星”中的瓶頸,國家成立計算機所二部,專攻微型計算機和三極管等項目,這是中國第一個芯片研究團隊。缺資料、缺設備、缺人才、缺材料的情況下,黃令儀帶領團隊嘔心瀝血,成功研制出半導體三極管,就此步入艱難的芯片研發之旅。⑩1966年,我國自行研制的空間計算機成功問世。 1973年,中科院決定研制大型通用計算機。 作為集成電路上的載體,芯片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對國家科技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黃令儀和她的團隊為了能夠盡快研制出性能穩定的存儲器,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取得突破,他們研制的芯片也于1978年贏得了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 短短6年后,1984年晶體管研發就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中國的集成電路和芯片發展無限接近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匍匐擦凈祖國恥辱 1989年,黃令儀受邀參加美國的國際芯片展覽會。偌大的會場里,她跑遍了所有展臺,卻沒能發現一家中國企業。A.她曾在日記中寫道:“琳瑯滿目非國貨,淚眼漣漣。”黃令儀曾公開說過:“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國身上的恥辱!” 2001年,65歲的黃令儀已經進入了退休生活。 2005年,黃令儀在母親的家中看書。此時,中科院某教授向全國發出打造中國芯的“集結令”,他親自找到黃令儀,邀請她重新出山一起搞芯片,面對經費不足等重重困難,黃令儀還是毅然選擇加入龍芯研發團隊,并擔當起了項目負責人的重任。 2002年,我國首款通用CPU“龍芯1號”研制成功。雖然性能上仍有差距,但卻真正打破了國產計算機無芯可用的歷史。 2018年在黃令儀82歲高齡之際,“龍芯3號”成功研制并下線,很快就被應用到了國防、交通、民生等各個領域。 至此我國徹底擺脫了對“洋心臟”的依賴,中國高鐵復興號實現百分百國產化,殲—20戰斗機上的相控陣雷達和北斗衛星都裝上了中國芯,每年為國家省下至少2萬億元“芯”資。外國勢力靠芯片卡中國脖子的圖謀徹徹底底成為了歷史。 “龍芯3號”之后,年邁的黃令儀院士“退而不休”,仍然帶領新一代的科學工作者保持初心、砥礪前行,奮戰在中國芯片事業最前線…… B.2023年4月20日,黃令儀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86歲。回顧“中國龍芯之母”的一生,她于苦難中奮發圖強,用知識報國的拳拳赤子心,令無數人敬仰。 當一顆赤誠之心停止跳動,她躬耕不息的一生終于劃上句號。 當一枚國產芯片通電運行,后人前進的道路得到無盡延伸。 致敬“國之脊梁”!(有刪改)4.[內容理解與分析]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父母告知尚在襁褓中的黃令儀:你長大后一定要立志報效國家。B.考入華中工學院后,黃令儀開啟了為中國科技崛起奮斗的征程。C.黃令儀帶領團隊嘔心瀝血研制的半導體三極管就是“龍芯3號”。D.2018年,我國徹底擺脫對“洋心臟”的依賴,裝上了“中國芯”。5.[文意理解]本文單獨成段的句子較多,以下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這條路,她走了整整60年”歌頌了黃令儀奉獻一生的偉大,飽含了作者深深的敬佩。B.“1962年,黃令儀被調至中科院計算所工作”表明了黃令儀的人生從此進入了新階段。C.“2001年,65歲的黃令儀已經進入了退休生活”作者感慨黃令儀退休是中科院的遺憾。D.“當一枚國產芯片通電運行,后人前進的道路得到無盡延伸”強調了國產芯片的重要性。6.[拓展探究]你認為以下材料與文中A、B兩處中的哪一處相似,請結合文章和材料說明理由,并簡述這樣寫的好處。(5分)材料 她的學生曾回憶起2003年非典肆虐時跟隨黃老攻關“龍芯2號”的場景:“她當時已是60多歲高齡,但依然不辭辛勞每晚十點半下班,我們這些學生在她的帶動和影響之下,也都是十一點才走。為了‘龍芯二號’,她可謂拼了老命,經常通宵熬夜也要處理完問題。”7.[文章標題]文章沒有標題,同學們投票認為《國之脊梁——黃令儀》比《龍芯之母——黃令儀》更恰當,請結合文章內容為此提供兩個依據。(5分)◆一課一法文意理解【真題在線】(貴陽期末)聯系上下文,談談你對文中畫線句的理解。【技法點撥】理解句子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1)聯系上下文,明確該句在文章中的具體內容及作用。(環境描寫、推動情節發展、設置懸念等)(2)找準賞析角度。(從修辭、描寫等角度考慮分析)(3)揣摩句子中的關鍵詞語的作用。(從人物的神態、心理、動作等方面分析)(4)結合文意及文章主旨分析。◆素養積累傳 記傳記是一種常見的文學形式,主要記述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品格等,一般根據各種書面的、口述的回憶及調查等相關材料,加以選擇性的編排、描寫或說明而成。傳記的基本特征是真實性和文學性。傳記按作者分為自傳和他傳。自傳指傳記作者敘述自己的生平經歷,他傳指他人敘述傳記人物的生平經歷。按體裁分類,分為歷史性傳記和文學性傳記。前者以記敘史實為主,后者用多種文學藝術手法記述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品格等,它以史實為依據,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文學藝術加工,但不可虛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0* 美麗的顏色 - 學生版.docx 10* 美麗的顏色.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