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 回憶魯迅先生(節選)@基礎型作業 【大主題情境樣板】魯迅先生不僅是文學家,還是思想家、教育家。學校開展以“致敬民族脊梁——魯迅先生”為主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請你參與并完成下列任務。任務一 探尋人物生平【生平概覽】小貴同學搜集到了一份有關魯迅先生人物檔案的資料,請你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人物檔案姓名:魯迅(周樹人)籍貫:浙江紹興生平:◇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紹興◇1902年,赴日本留學,后棄醫從文◇1918年,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36年,病逝于上海,萬人送葬 魯迅先生一生都在用鋒利的文字戰斗。他對舊社會的黑暗深惡痛疾,對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更是毫不留情。當某些“正人君子”之流對民眾的苦難不以為然時,他卻像一位嚴謹的jiào duì① 校對 員,仔細檢查著那個病態社會的每一個錯字。他從不草率下筆,每篇文章都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剖開封建禮教的毒瘤。即使生活中偶有yōu② 悠 然品茶的時光,他依然惦記著那些被壓迫的靈魂。他囑咐中國青年要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之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一生最真實的寫照,那些想mǒ③ 抹 殺真理的人,最終都被他的文字擊垮。1.請根據上面文段的語境和拼音,用楷體字寫出橫線上的字詞。jiào duì① 校對 yōu② 悠 然 mǒ③ 抹 殺2.上面文段中加點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B )A.深惡痛疾 B.不以為然 C.草率 D.囑咐【解析】B.“不以為然”指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輕視意)。用在此處不合語境。3.【人物資料】下面是小陽同學搜集到的與魯迅先生相關的資料,其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C )A.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我國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B.魯迅的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且介亭雜文》等。C.《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一部回憶性小說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均出自《朝花夕拾》。D.《回憶魯迅先生》作者蕭紅,原名張迺瑩,作家,代表作有小說《生死場》《呼蘭河傳》等。【解析】C.《朝花夕拾》是回憶性散文集。4.【手法品鑒】[教材語法補白]下面是小黔同學搜集到的有關魯迅的作品,其中沒有運用夸張手法的一項是( D )A.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孔乙己》)B.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藤野先生》)C.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藥》)D.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熱風》)【解析】D.該句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任務二 致敬民族脊梁傳記是記述人物生平事跡的作品。小語同學擬制作《民族脊梁·魯迅小傳》,請你幫他一起完成。5.小語同學提供了一份材料,請你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圍繞“民族脊梁”為小傳寫一段卷首語。材料 文學作品中的“脊梁”作品 意義《狂人日記》 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揭露封建禮教“吃人”本質,發出“救救孩子”的吶喊,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熱風》《墳》 以雜文為“匕首投槍”,直指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殘余。《阿Q正傳》 通過阿Q的“精神勝利法”,呼吁民族自我革新。《中國人失掉 自信力了嗎》 針對當時社會的悲觀論調進行批駁,鼓舞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尊敬的讀者: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魯迅是一位卓越的人物。他不僅是文學巨匠,也是思想先驅。他的作品如手術刀般剖析社會問題,直指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殘余,呼吁民族自我革新。想要更深刻地理解魯迅的作品,就要先了解魯迅其人。用事實還原生平,用細節凸顯精神,讓魯迅離我們不再遙遠,正是這篇小傳的目的所在。敬請啟閱,讓我們一同走進魯迅的世界吧!6.小語同學在小傳中設計了魯迅先生藝術成就方面的展板,以下是部分內容,其中有兩處語言文字運用不當,請找出并改正。魯迅先生的藝術成就①魯迅先生都頗有建樹在眾多領域。②在文學創作、文化歷史研究、古籍校勘整理等方面,他都有開拓性貢獻。③他酷愛美術,喜愛鉆研漢畫像和碑帖,喜愛書籍裝幀設計,還是篆刻高手。④他一生研習不輟;留下600多萬著譯文字、3萬多頁手稿、古今中外版畫4 000多幅。⑤他以無限的熱忱、不懈的努力創造出驚人的成績,令人感佩。①句語序不當,應將“都頗有建樹”和“在眾多領域”調換位置。④句中的分號應改為逗號。7.(跨學科·美術)如圖是小語同學為小傳制作的兩幅封面肖像畫,你認為哪一幅更符合你心目中的魯迅形象?請結合課文內容或相關資料,談談理由。示例:我認為肖像一更符合我心目中的魯迅形象。圖中的魯迅先生雙眉緊蹙,目光堅定,以筆為槍,正在為身后的苦難民眾發聲,他有一顆公心和為國為民的擔當,是我心目中的“民族脊梁”。@發展型作業 課內精讀8.[教材母題變式]細讀下面的句子,請從人物性格和作者情感兩個角度為其做批注。原文 批注 許先生說雞鳴的時候,魯迅先生還是坐著,街上的汽車嘟嘟地叫起來了,魯迅先生還是坐著。 運用反復的手法,通過“坐著”這一動作,生動地寫出了魯迅先生工作的狀態,將魯迅的堅守精神具象化,體現了他忘我的工作精神。該句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敬仰與懷念。9.作者在回憶魯迅先生時,為什么著重描寫生活瑣事,而不是寫魯迅在文學創作方面的成就?通過描寫生活瑣事,以小見大。從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展現魯迅先生的性格、為人和精神品質。這些瑣事更能拉近讀者和魯迅先生的距離,使讀者感受到一個真實、鮮活、有血有肉的魯迅先生,而不只是高高在上的文學巨匠形象。同時,生活瑣事也能從側面反映出他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更全面地表現他對生活、對他人的熱愛與關懷,深化了文章主題。 課外閱讀(跨學科·影視)“文化大家”欄目組計劃拍攝關于楊絳先生的紀錄片,本文是劇本素材之一,請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探究任務。(16分)“何不就叫楊絳姐姐”——我眼中的楊絳先生鐵 凝①作為敬且愛她的讀者之一,近些年我有機會十余次拜訪楊絳先生。②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九日晚,我第一次和楊絳先生見面。在三里河南沙溝先生家中,保姆開門后,楊絳親自迎至客廳門口。她身穿圓領黑毛衣,銹紅薄羽絨背心,藏藍色西褲,腳上是一塵不染的黑皮鞋。她一頭銀發整齊地攏在耳后,皮膚是近乎透明的細膩、潔凈,實在不像近百歲的老人。她一身的新鮮氣,笑著看著我,我有點拿不準地說:“我該怎么稱呼您呢?楊絳先生?楊絳奶奶?楊絳媽媽……”只聽楊絳先生略帶頑皮地答道:“何不就叫楊絳姐姐?”我自然不敢,但那份放松的歡悅已在心中,我和楊絳先生一同笑起來。批注一: ③楊絳先生起居十分規律,無論寒暑,清晨起床后必先做一套錢鍾書先生所教的“八段錦”,直至春天生病前,彎腰雙手可輕松觸地。我想起楊絳告訴我錢先生教她“八段錦”時的語氣,極輕柔,好像錢先生就站在身后,督促她每日清晨的健身。那是一種從未間斷的想念和信仰。批注二:“極輕柔”形容楊絳先生描述錢先生教她“八段錦”的語氣,表現出他們生活默契、相互關愛,表達了楊絳先生對錢先生深深的思念。 ④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五日,楊絳參加了我國為西班牙國王和王后舉行的國宴,國家將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中譯本作為國禮贈送給貴賓,并把譯者楊絳介紹給對方。楊絳先生說,那天她無意中還聽到兩位西班牙女賓對她的小聲議論,她們說“她穿得像個女工”。“她們可能覺得我聽不見吧,我呢,聽見了。其實那天我是穿了一套整齊的藍毛料衣服的。”楊絳說。那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單從穿著看去,大約都像女工或男工。經歷了太多風雨的楊絳,坦然領受這樣的評價。她成功地穿著“隱身衣”做大學問,看世相人生,哪怕將自己隱成一位普通女工。⑤二○一三年春節前,我和先生同去楊絳先生家拜年,我們聊了一些家事,還講到我們的女兒。楊絳先生囑咐說:“下次來,送給我一張你們的全家福吧,照片背面要寫上字呢。”那慈愛的神情,就像我的娘家人一樣。二○一四年四月,我和先生再次拜訪了楊絳,我們遵囑送給楊絳先生一張全家福照片,她看著照片上的女兒,叫著孩子的名字,好像孩子已經站在她的眼前。楊絳先生比我們的女兒整整大了一百歲,她看著照片上的孩子時,仿佛時光倒流,她的神情剎那間呈現出稚童樣的活潑。這些年,越是和楊絳先生見面,就越能感受到她身上的家常氣。今年春節前給楊絳先生拜年時(這也是我和楊絳最后一次在三里河家中見面),剛剛坐在她的身邊,面容已顯出疲意、形態也顯出虛弱的楊絳先生,開口便先問起了我們的孩子。她清楚、準確地叫著女兒的名字說:“豆豆好嗎?”這讓我意外而又感動。時隔一年多之后,她還記得一個未曾見面的孩子。我相信,一百零五歲的楊絳,她愛的是天底下所有的孩子。⑥我珍視和楊絳先生的每一次見面。眼下,也許一些人精致的俗相正需要經由這樣的先行者,這樣的學養、見識、不泯的良知去沖刷和洗滌。一個不斷崛起、日益被世界矚目的民族,她的風骨、情懷與人文生態,仍然需要一代隱于人海的文化大家的長久滋養。我們的下一代,更下一代,當永懷赤子之心,真誠生活,才配得上這些秉持著智慧之燭、光照后輩的先賢們的問候和祝福。(選自《散文精讀·鐵凝》,有刪改)10.[內容理解與概括]編劇正在研究文本,請選出其對文本內容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 )(3分)A.第④段中畫線句意指楊絳先生為安心做學問故意打扮成普通女工。B.第⑤段中的加點字強調了楊絳的家常氣,凸顯了她的“姐姐”氣質。C.文章首尾呼應,結構嚴謹,表達了作者對楊絳先生的深切懷念。D.整篇文章的語言質樸、溫暖,又能達到一種闊大、理性的境界。11.[情節梳理]導演為了塑造楊絳先生的形象,采選出下列拍攝鏡頭。請結合文本內容,補充兩個鏡頭。(4分)鏡頭一: 楊絳先生親自至客廳門口迎“我”,還打趣地讓“我”稱呼她“姐姐”。(2分) 鏡頭二: 清晨起床后,楊絳先生練習“八段錦”(2分)。 鏡頭三:楊絳先生衣著樸素地參加國宴,坦然面對他人評價。鏡頭四:楊絳先生看著“我”的全家福,清楚、準確地叫著“我”女兒的名字。12.[教材母題遷移][人物描寫]主演在自己的劇本上做了一些批注,請你仿照批注二,給第②段畫橫線的句子也做一做批注。(4分)運用外貌描寫(1分),通過對楊絳先生的穿著、頭發和皮膚的細致描寫(1分),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楊絳先生雖年近百歲卻氣質優雅、從容不破、精神矍鑠的風貌(2分)。13.(鏈接教材)[拓展探究]文章結尾寫道:“一個不斷崛起、日益被世界矚目的民族,她的風骨、情懷與人文生態,仍然需要一代隱于人海的文化大家的長久滋養。”蕭紅筆下的魯迅與鐵凝筆下的楊絳,二人都是“先生”,都給人帶來深刻影響。請結合文章內容和《回憶魯迅先生》(節選),談談你對這種“滋養”的理解。(5分)這種“滋養”是文化大家以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對民族精神的培育(1分)。楊絳先生以“隱身衣”的姿態潛心學問,卻用最樸素的方式關懷后輩,如準確記住鐵凝女兒的名字,囑咐送全家福,展現知識分子的溫情與堅守(1分)。魯迅先生則如嚴師益友,從穿衣吃飯到文學創作都給予蕭紅細致指導,體現文化戰士的擔當(1分)。兩位“先生”都未刻意追求影響,卻在日常言行中傳遞著知識分子的風骨——既有治學的嚴謹,又有對生活的熱愛,更有對后輩的真摯關懷(1分)。正是這種潤物無聲的“滋養”,讓民族文化得以在代際間傳承,使一個民族在崛起中始終保有精神的高度和溫度(1分)。◆一課一法分析記敘文中的人物描寫【真題在線】(蘭州中考)請從人物描寫的角度賞析下面的句子。【技法點撥】記敘文中的人物描寫一般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兩種,其中正面描寫的基本方法有五種:外貌(肖像)描寫、動作(行為)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和神態描寫。這幾種常用的刻畫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如下所示:刻【答題模式】(1)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等,襯托了人物……的形象/為下文……作鋪墊。(外貌描寫)(2)形象生動地寫出了人物的……心理(心情),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質。(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3)形象生動地寫出了人物的……表情(心情),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質。(神態描寫)8 回憶魯迅先生(節選)@基礎型作業 【大主題情境樣板】魯迅先生不僅是文學家,還是思想家、教育家。學校開展以“致敬民族脊梁——魯迅先生”為主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請你參與并完成下列任務。任務一 探尋人物生平【生平概覽】小貴同學搜集到了一份有關魯迅先生人物檔案的資料,請你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人物檔案姓名:魯迅(周樹人)籍貫:浙江紹興生平:◇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紹興◇1902年,赴日本留學,后棄醫從文◇1918年,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36年,病逝于上海,萬人送葬 魯迅先生一生都在用鋒利的文字戰斗。他對舊社會的黑暗深惡痛疾,對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更是毫不留情。當某些“正人君子”之流對民眾的苦難不以為然時,他卻像一位嚴謹的jiào duì① 員,仔細檢查著那個病態社會的每一個錯字。他從不草率下筆,每篇文章都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剖開封建禮教的毒瘤。即使生活中偶有yōu② 然品茶的時光,他依然惦記著那些被壓迫的靈魂。他囑咐中國青年要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之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一生最真實的寫照,那些想mǒ③ 殺真理的人,最終都被他的文字擊垮。1.請根據上面文段的語境和拼音,用楷體字寫出橫線上的字詞。jiào duì① yōu② 然 mǒ③ 殺2.上面文段中加點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深惡痛疾 B.不以為然 C.草率 D.囑咐3.【人物資料】下面是小陽同學搜集到的與魯迅先生相關的資料,其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我國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B.魯迅的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且介亭雜文》等。C.《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一部回憶性小說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均出自《朝花夕拾》。D.《回憶魯迅先生》作者蕭紅,原名張迺瑩,作家,代表作有小說《生死場》《呼蘭河傳》等。4.【手法品鑒】[教材語法補白]下面是小黔同學搜集到的有關魯迅的作品,其中沒有運用夸張手法的一項是( )A.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孔乙己》)B.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藤野先生》)C.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藥》)D.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熱風》)任務二 致敬民族脊梁傳記是記述人物生平事跡的作品。小語同學擬制作《民族脊梁·魯迅小傳》,請你幫他一起完成。5.小語同學提供了一份材料,請你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圍繞“民族脊梁”為小傳寫一段卷首語。材料 文學作品中的“脊梁”作品 意義《狂人日記》 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揭露封建禮教“吃人”本質,發出“救救孩子”的吶喊,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熱風》《墳》 以雜文為“匕首投槍”,直指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殘余。《阿Q正傳》 通過阿Q的“精神勝利法”,呼吁民族自我革新。《中國人失掉 自信力了嗎》 針對當時社會的悲觀論調進行批駁,鼓舞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6.小語同學在小傳中設計了魯迅先生藝術成就方面的展板,以下是部分內容,其中有兩處語言文字運用不當,請找出并改正。魯迅先生的藝術成就①魯迅先生都頗有建樹在眾多領域。②在文學創作、文化歷史研究、古籍校勘整理等方面,他都有開拓性貢獻。③他酷愛美術,喜愛鉆研漢畫像和碑帖,喜愛書籍裝幀設計,還是篆刻高手。④他一生研習不輟;留下600多萬著譯文字、3萬多頁手稿、古今中外版畫4 000多幅。⑤他以無限的熱忱、不懈的努力創造出驚人的成績,令人感佩。7.(跨學科·美術)如圖是小語同學為小傳制作的兩幅封面肖像畫,你認為哪一幅更符合你心目中的魯迅形象?請結合課文內容或相關資料,談談理由。@發展型作業 課內精讀8.[教材母題變式]細讀下面的句子,請從人物性格和作者情感兩個角度為其做批注。原文 批注 許先生說雞鳴的時候,魯迅先生還是坐著,街上的汽車嘟嘟地叫起來了,魯迅先生還是坐著。9.作者在回憶魯迅先生時,為什么著重描寫生活瑣事,而不是寫魯迅在文學創作方面的成就? 課外閱讀(跨學科·影視)“文化大家”欄目組計劃拍攝關于楊絳先生的紀錄片,本文是劇本素材之一,請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探究任務。(16分)“何不就叫楊絳姐姐”——我眼中的楊絳先生鐵 凝①作為敬且愛她的讀者之一,近些年我有機會十余次拜訪楊絳先生。②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九日晚,我第一次和楊絳先生見面。在三里河南沙溝先生家中,保姆開門后,楊絳親自迎至客廳門口。她身穿圓領黑毛衣,銹紅薄羽絨背心,藏藍色西褲,腳上是一塵不染的黑皮鞋。她一頭銀發整齊地攏在耳后,皮膚是近乎透明的細膩、潔凈,實在不像近百歲的老人。她一身的新鮮氣,笑著看著我,我有點拿不準地說:“我該怎么稱呼您呢?楊絳先生?楊絳奶奶?楊絳媽媽……”只聽楊絳先生略帶頑皮地答道:“何不就叫楊絳姐姐?”我自然不敢,但那份放松的歡悅已在心中,我和楊絳先生一同笑起來。批注一: ③楊絳先生起居十分規律,無論寒暑,清晨起床后必先做一套錢鍾書先生所教的“八段錦”,直至春天生病前,彎腰雙手可輕松觸地。我想起楊絳告訴我錢先生教她“八段錦”時的語氣,極輕柔,好像錢先生就站在身后,督促她每日清晨的健身。那是一種從未間斷的想念和信仰。批注二:“極輕柔”形容楊絳先生描述錢先生教她“八段錦”的語氣,表現出他們生活默契、相互關愛,表達了楊絳先生對錢先生深深的思念。 ④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五日,楊絳參加了我國為西班牙國王和王后舉行的國宴,國家將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中譯本作為國禮贈送給貴賓,并把譯者楊絳介紹給對方。楊絳先生說,那天她無意中還聽到兩位西班牙女賓對她的小聲議論,她們說“她穿得像個女工”。“她們可能覺得我聽不見吧,我呢,聽見了。其實那天我是穿了一套整齊的藍毛料衣服的。”楊絳說。那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單從穿著看去,大約都像女工或男工。經歷了太多風雨的楊絳,坦然領受這樣的評價。她成功地穿著“隱身衣”做大學問,看世相人生,哪怕將自己隱成一位普通女工。⑤二○一三年春節前,我和先生同去楊絳先生家拜年,我們聊了一些家事,還講到我們的女兒。楊絳先生囑咐說:“下次來,送給我一張你們的全家福吧,照片背面要寫上字呢。”那慈愛的神情,就像我的娘家人一樣。二○一四年四月,我和先生再次拜訪了楊絳,我們遵囑送給楊絳先生一張全家福照片,她看著照片上的女兒,叫著孩子的名字,好像孩子已經站在她的眼前。楊絳先生比我們的女兒整整大了一百歲,她看著照片上的孩子時,仿佛時光倒流,她的神情剎那間呈現出稚童樣的活潑。這些年,越是和楊絳先生見面,就越能感受到她身上的家常氣。今年春節前給楊絳先生拜年時(這也是我和楊絳最后一次在三里河家中見面),剛剛坐在她的身邊,面容已顯出疲意、形態也顯出虛弱的楊絳先生,開口便先問起了我們的孩子。她清楚、準確地叫著女兒的名字說:“豆豆好嗎?”這讓我意外而又感動。時隔一年多之后,她還記得一個未曾見面的孩子。我相信,一百零五歲的楊絳,她愛的是天底下所有的孩子。⑥我珍視和楊絳先生的每一次見面。眼下,也許一些人精致的俗相正需要經由這樣的先行者,這樣的學養、見識、不泯的良知去沖刷和洗滌。一個不斷崛起、日益被世界矚目的民族,她的風骨、情懷與人文生態,仍然需要一代隱于人海的文化大家的長久滋養。我們的下一代,更下一代,當永懷赤子之心,真誠生活,才配得上這些秉持著智慧之燭、光照后輩的先賢們的問候和祝福。(選自《散文精讀·鐵凝》,有刪改)10.[內容理解與概括]編劇正在研究文本,請選出其對文本內容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3分)A.第④段中畫線句意指楊絳先生為安心做學問故意打扮成普通女工。B.第⑤段中的加點字強調了楊絳的家常氣,凸顯了她的“姐姐”氣質。C.文章首尾呼應,結構嚴謹,表達了作者對楊絳先生的深切懷念。D.整篇文章的語言質樸、溫暖,又能達到一種闊大、理性的境界。11.[情節梳理]導演為了塑造楊絳先生的形象,采選出下列拍攝鏡頭。請結合文本內容,補充兩個鏡頭。(4分)鏡頭一:鏡頭二:鏡頭三:楊絳先生衣著樸素地參加國宴,坦然面對他人評價。鏡頭四:楊絳先生看著“我”的全家福,清楚、準確地叫著“我”女兒的名字。12.[教材母題遷移][人物描寫]主演在自己的劇本上做了一些批注,請你仿照批注二,給第②段畫橫線的句子也做一做批注。(4分)13.(鏈接教材)[拓展探究]文章結尾寫道:“一個不斷崛起、日益被世界矚目的民族,她的風骨、情懷與人文生態,仍然需要一代隱于人海的文化大家的長久滋養。”蕭紅筆下的魯迅與鐵凝筆下的楊絳,二人都是“先生”,都給人帶來深刻影響。請結合文章內容和《回憶魯迅先生》(節選),談談你對這種“滋養”的理解。(5分)◆一課一法分析記敘文中的人物描寫【真題在線】(蘭州中考)請從人物描寫的角度賞析下面的句子。【技法點撥】記敘文中的人物描寫一般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兩種,其中正面描寫的基本方法有五種:外貌(肖像)描寫、動作(行為)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和神態描寫。這幾種常用的刻畫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如下所示:刻【答題模式】(1)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等,襯托了人物……的形象/為下文……作鋪墊。(外貌描寫)(2)形象生動地寫出了人物的……心理(心情),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質。(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3)形象生動地寫出了人物的……表情(心情),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質。(神態描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8 回憶魯迅先生(節選) - 學生版.docx 8 回憶魯迅先生(節選).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