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真題匯編】期中核心考點專項訓練:文言文閱讀-2025-2026學年語文九年級上冊統編版(24-25九年級上·四川阿壩·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不錯意也 錯意:置意。錯,通“措”B.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兇的征兆C.天下縞素 縞素:白色的絲織品D.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謝:道歉2.下列句中加點的“以”與“徒以有先生也”中的“以”意思相同的是( )A.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 B.扶蘇以數諫故C.以大易小,甚善 D.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3.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A.平民的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B.平民發怒,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C.平民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用頭往地上撞罷了。D.平民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4.選出對文章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篇幅不長,卻繪聲繪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這兩個人物放在一場尖銳的矛盾沖突當中,通過對話,鮮明地表現了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B.文章用人物對話生動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C.在文中,秦王驕橫狂暴和陰險狡詐的形象也被刻畫得很鮮明。他開始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時,就用了商量的口氣,所謂“其許寡人”,就是一定要服從他,不得違抗,實際上是把一個明顯的騙局強加于人,表現出十足的驕橫。D.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為襯托的,它們共同構成了這正義與非正義間拼死較量的一幕。(24-25九年級上·重慶渝中·期中)閱讀以下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岳陽樓記范仲淹①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②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⑤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5.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百廢具興 具答之 B.南極瀟湘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C.至若春和景明 四時之景不同 D.把酒臨風 手把文書口稱敕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去國懷鄉,憂讒畏譏。(2)微斯人,吾誰與歸?7.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前四句從空間角度,后兩句從時間角度,寫盡洞庭湖的壯觀景象。B.“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作者借“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表達自己“先憂后樂”的政治理想和奉獻精神。C.作者善于以簡取繁,巧妙地轉換內容和寫法,比如以“前人之述備矣”一句帶過無數敘述,以“嗟夫”二字引出“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展開議論。D.第③④段運用排比和對偶的手法敘述了“遷客騷人”登上岳陽樓時的所見所感,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寫出了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8.結合選文與鏈接材料,從人物言行、旁觀者角度說說你對范仲淹的認識。【鏈接材料】寶元初,元昊叛,時延安新被圍,朝廷擇帥,皆畏不行。仲淹奏請兼領延安軍以待寇至,上嘉①而從之。閱兵得萬八千,選六將俾②(bǐ)領之,日夕訓練,號為精兵焉。賊聞之第戒曰:“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大范老子”謂范雍也。又城③青澗,開營田,招屬羌及請戒諸路養兵蓄銳,以據賊沖。注釋:①嘉:贊許; ②俾:使、令; ③城:建城。(23-24九年級上·重慶·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9.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①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其人舍然大喜B.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C.①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②黃衣使者白衫兒D.①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②覽物之情,得無異乎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②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從“魚”與“熊掌”的選擇聯系到“生”與“義”的選擇,自然通俗。B.孟子認為,人們可以忍受別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關乎性命的東西,合乎人性。C.孟子通過舉例,告誡那些接受優厚俸祿的人也應該講求“禮義”,觀點明確。D.孟子告訴人們,在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時,應把正義放在首位,發人深思。12.選文和鏈接材料闡述的觀點是 ,請另舉三個事例證明這觀點。【鏈接材料】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①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②必于是,顛沛③必于是。——《論語·里仁》【注釋】①惡(wū)乎:怎樣。②造次:急促、倉猝。③顛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頓,社會動亂。13.(23-24九年級上·四川達州·期中)閱讀文言文,完成各題。湖心亭看雪①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②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1)下列各項加點詞語的意義都相同的一-項是( )A.大雪三日 三番五次 三顧茅廬 三緘其口B.上下一白 真相大白 白云蒼狗 白手起家C.爐正沸 人聲鼎沸 抽薪止沸 沸反盈天D.客此 反客為主 不速之客 賓客盈門(2)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與余舟一芥/吾誰與歸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始一反焉C.問其姓氏/不可知其源D.余強飲三大白而別/朝而往(3)下列對選段的相關內容的理解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這篇小品文不足二百字,卻熔寫景、敘事、抒情于一爐,寫景精準形象,敘事生動傳神,而字里行間又融聚了作者的情趣品性。B.“湖中人鳥聲俱絕”中的“絕”字,從聽覺人手,寫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C.作者寫景采用白描手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頗有韻味,“一痕”一點”“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D.作者借景抒情,寫金陵人飲酒的場面,是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4)張岱是一個“癡人”,結合下面材料,說說它寫張借的“癡”的感情與語段中有何不同。[鏈接材料]天啟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許。晚霽①,余登龍山,坐上城隍廟山門,李界生、高眉生、王畹生、馬小卿、潘小妃②侍。萬山載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蒼頭④送酒至,余勉強舉大觥敵寒,酒氣冉冉,積雪欱⑤之,竟不得醉。馬小卿唱曲,李芥生吹洞簫和之,聲為寒威所懾,咽澀不得出。三鼓歸寢。馬小卿、潘小妃相抱從百步街旋滾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頭車,拖冰凌而歸。(張岱《龍山雪》)[注釋]①霽:雨后或雪后轉晴。②李界等五人都是當時的伶人(戲曲演員)。生,指男演員。馬小卿、潘小妃為女伶。③呆白:蒼白。④蒼頭:這里指年紀大的伙計。⑤欱:(hē):通“喝”,意為吸吮。(24-25九年級上·天津東麗·期中)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屈突通,其先蓋昌黎徒何人,后家長安。仕隋為虎賁郎將。文帝命覆①隴西牧簿,得隱②馬二萬匹,帝怒,收慕容悉達等千五百人,將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復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豈容以畜產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進頓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眾死。”帝悟,曰:“朕不明,乃至是。今當免悉達等,旌③爾善言。”遂皆以減論。(通)從平薛仁杲,時賊珍用山積,諸將爭得之,通獨無所取。帝聞,曰:“清以奉國,名定不虛。”……數歲,召為刑部尚書。自以不習文,固辭,改工部。(節選自《新唐書》,有改動)【注釋】①覆:審察。②隱:隱藏。③旌:表彰。1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后家長安( )(2)固辭,改工部( )15.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清以奉國,名定不虛。16.屈突通具有怎樣的品質?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24-25九年級上·山西晉中·期中)屈原至于江濱被①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②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③而啜其醨④?何故懷瑾⑤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⑥,受物之汶汶⑦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⑧乎!”(選自《屈原列傳》,有刪改)【注釋】①被:同“披”。②三閭大夫:官職名。此處指屈原,因屈原曾任三閭大夫。③糟:酒渣。④醨(lí):薄酒。⑤瑾:美玉。后文的“瑜”也指美玉。⑥察察:潔白的樣子。⑦汶(mén)汶:渾濁的樣子。⑧溫蠖(huò):塵埃厚積的樣子。17.請用“/”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3處)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18.心懷愛國之志卻被流放,面對此境遇,屈原是如何做的?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概括。(24-25九年級上·四川成都·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擬峴臺記曾鞏尚書司封員外郎晉國裴君治撫①之二年,因城之東隅作臺以游,而命之曰“擬峴臺”,謂其山溪之形,擬乎峴山②也。數與其屬與州之寄客者游其間,獨求記于予。州之東,其城隅雨隳潦毀,蓋藏棄委于榛叢茀草之間,未有即而愛之者也。君得之而喜,增凳與土,易其破缺,去榛與草,發其亢爽③,因而為臺,以脫埃氛④,絕煩囂,出云氣而臨風雨。若夫云煙開斂,日光出沒,四時朝暮,雨旸明晦,變化不同,則雖覽之不厭,而雖有智者,亦不能窮其狀也。或飲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靚觀微步,旁皇徙倚。則得之于耳目與得之于心者,雖所寓之樂有殊,而亦各適其適也。撫非通道,故貴人富賈之游不至;其民樂于耕桑以自足,故牛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積于郊野者不垣⑤,而晏然不知枹鼓之警⑥,發召之役也。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簡靜,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樂于此。州人士女,樂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觀之美,亦將同其樂也。故予為之記。(選自《古代小品文鑒賞辭典》,有刪改)注釋:①撫:撫州。②峴山:位于湖北襄陽。由于西晉的羊祜、杜預先后在此建功立業,此地成為古代地方官員文治武功的典范。③亢爽:地勢高曠。④埃氛:喻污濁的塵世。⑤垣:壘墻。⑥枹鼓之警:軍事報警。19.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易其破缺 易:改變 B.出云氣而臨風雨 臨:迎著C.雨旸明晦 晦:昏暗 D.而亦各適其適也 適:恰好20.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1)數與其屬與州之寄客者游其間,獨求記于予。(2)而雖有智者,亦不能窮其狀也。21.下面哪個選項更符合“誰是和范仲淹、歐陽修一道的宋代士人?”這一問題的答案?請結合選文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三篇文章內容簡要分析。A.曾鞏 B.裴君(20-21九年級上·陜西渭南·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龍井題名記秦觀①元豐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吳興來杭,東還會稽②。龍井③有辨才大師,以書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寧④,遇道人參寥,問龍井所遣籃輿⑤,則曰:“以不時至,去矣。”是夕,天宇開霽,林間月明,可數毫發。遂棄舟,從參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澗,入靈石塢,得支徑上風篁嶺,憩于龍井亭,酌泉據石而飲之。自普寧凡經佛寺十五,皆寂不聞人聲。道旁廬舍,燈火隱顯,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鳴,殆非人間之境。行二鼓,始至壽圣院,謁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還。【注】①秦觀:宋代著名詞人。文中“辨才”“參寥”兩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會稽:今浙江紹興。③龍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風篁嶺上,附近產茶。④普寧:與下文“壽圣院”都是寺名。⑤籃輿:竹轎。2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1)比出郭,日已夕( ) (2)以不時至,去矣( )(3)濯足于惠因澗( ) (4)謁辨才于朝音堂( )2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A.從參寥策杖并湖而行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B.謁辨才于朝音堂 行者休于樹C.殆非人間之境 屬予作文以記之D.以書邀余入山 不以物喜24.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是夕,天宇開霽,林間月明,可數毫發。(2)憩于龍井亭,酌泉據石而飲之。25.作者為什么有“殆非人間之境”的感嘆?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真題匯編】期中核心考點專項訓練:文言文閱讀-2025-2026學年語文九年級上冊統編版》參考答案1.C 2.B 3.D 4.C【導語】這篇文言文通過秦王與安陵君、唐雎的對話交鋒,生動展現了戰國時期弱國與強權的外交斗爭。文章以“易地”為引,層層遞進至“布衣之怒”的高潮,通過對比手法凸顯了唐雎的智勇雙全與秦王的色厲內荏。人物語言極具個性,如唐雎“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凜然正氣,與秦王“色撓長跪”的狼狽形成強烈反差。全文語言簡練而張力十足,在對話中完成人物塑造,堪稱《戰國策》中以小博大的經典篇章。1.本題考查詞語解釋。C.“天下縞素”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穿白色喪服”。句中“縞素”是名詞用作動詞,意為“穿白色喪服”,并非“白色的絲織品”(“白色的絲織品”是“縞素”的名詞本義)。故選C。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徒以有先生也”中的“以”是“介詞,因為”的意思。A.介詞,把;B.介詞,因為;C.介詞,用;D.連詞,來;故選B。3.本題考查譯句。本題考查譯句。重點詞語:布衣:平民。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怒:發怒。亦:也。免冠:摘掉帽子。徒跣:光著腳。以:把。搶:碰,撞。地:地面。耳:罷了。故譯為:平民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故選D。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C.“他開始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時,就用了商量的口氣”理解錯誤。原文“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中,“其許寡人”帶有命令、強迫的語氣,并非“商量的口氣”,體現出秦王的驕橫,而非先“商量”再強硬,該項對秦王初始語氣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故選C。【點睛】參考譯文: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想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啊!”安陵君回答說:“大王施加恩惠,用大片土地交換小塊土地,這太好了;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國。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答應我,為什么呢?況且秦國滅掉韓國、魏國,而安陵君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長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可安陵君卻違背我的意愿,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并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五百里呢?”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景嗎?”唐雎回答說:“我沒有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會倒下上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的情景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膽識有才能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膽識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下了吉兇的征兆,(現在)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膽識有才能的人一定要發怒,就要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天下人都要穿白色喪服,今天就是這樣的時候。”說完,唐雎拔劍起身。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呢!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您啊。”5.D 6.(1)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被說壞話,懼怕被批評指責(2)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7.D 8.選文中,范仲淹像“古仁人”那樣,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寬闊胸襟,豁達樂觀,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政治抱負。鏈接材料中,他挑選兵將訓練軍隊,還采取了很多御敵的策略。敵軍稱“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兵甲”,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都體現出范仲淹在軍事上富有謀略。(政治上,眾人都畏懼不敢前往時,他卻主動請纓,可見他勇于擔當)【導語】《岳陽樓記》為范仲淹所作,全文以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為起因,通過描寫岳陽樓的壯麗景色以及不同天氣下的湖面景象,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作者在文中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既表達了對國家和百姓的關心,也體現了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胸懷。文章語言優美,結構完整,情真意切,展現了范仲淹作為古仁人的情懷和責任感。5.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 具:同“俱”,全,皆/詳細;B. 極:至,到達/盡;C. 景:日光/景色;D. 把:意思相同,持,執;故選D。6.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1)去:離開。國:國都,指京城。憂:擔憂。讒:讒言。畏:害怕,懼怕。譏:批評指責。(2)微:如果沒有。斯人:這樣的人。誰與歸:就是“與誰歸”。歸:歸依。7.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與分析。D.根據第③段“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和第④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可知,第③④兩段分別寫的是“以己悲”“以物喜”的兩種人,主要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寫出了二者的不同,故“排比和對偶的手法”有誤;故選D。8.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在《岳陽樓記》中,結合“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可知,作者通過寫岳陽接的景色,以遷客騷人的悲喜觀與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進行對比,意在表現“古仁人”的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也含蓄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情懷,體現了其以天下為己任,心系國家與百姓的遠大抱負。鏈接材料中“皆畏不行。仲淹奏請兼領延安軍以待寇至”,寶元初元昊叛亂,延安被圍,眾人畏懼不愿前往,范仲淹主動奏請兼領延安軍抵御外敵,“閱兵得萬八千,選六將俾(bǐ)領之,日夕訓練,號為精兵焉”還積極訓練精兵,采取建城、開營田等措施,展現出他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敢于擔當,有勇有謀,積極應對危機的精神。 鏈接材料中“ 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從旁觀者角度看,敵人聽聞范仲淹的舉措后,告誡自己不要輕視延安,稱“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兵甲”,側面反映出范仲淹軍事才能卓越,威名遠揚,令敵人敬畏,其能力和威望得到敵人認可。總之,范仲淹是一位心懷天下、有擔當且能力出眾的人。【點睛】參考譯文: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職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規模,把唐代和當代名人的詩賦刻在上面。他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 我觀看那巴陵郡的勝景,全在洞庭湖上。銜著遠山,吞沒了長河,水流浩蕩,寬闊無邊,一天里陰晴多變,氣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壯麗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雖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峽,向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水,被降職到外地的官吏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像那連綿不斷的雨,接連幾個月不放晴,寒風呼嘯,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岳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在長嘯,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有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悲傷的心情。 至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或浮或沉,岸上與小洲上的花草,香氣馥郁,青蔥繁茂。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照耀千里,浮動的波光像跳動的金子,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人唱著歌互相應答,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榮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那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這是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中做官就應當心系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也不能忘記關注國家安危。這樣來說在朝廷做官也擔憂,在僻遠的江湖間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后才享樂”。唉!如果沒有這樣的人,那我同誰一道呢?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鏈接材料:寶元初年,元吳叛變,當時延安剛剛被圍困,朝廷選擇將領,大家都害怕不愿意去。范仲淹請求帶領延安的軍隊等待敵人到來,皇帝贊許并且聽從了他。總共閱兵一萬八千人,選擇六個將領帶領他們,日夜訓練,稱作精兵。敵人聽說,就開始警戒說:“不能打延安的主意了,現在這范仲淹心中自有幾萬兵馬,不像范雍好欺負。”“大范老子”就是范雍。范仲淹還在清澗旁建城,開拓田地,招攬少數民族,并且讓各個軍隊養精蓄銳,來和敵人相對抗。9.B 10. 不只是賢德的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賢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不分辨是否合乎禮與義就接受優厚的俸祿,這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11.B 12.在生和義不能兼顧時,要舍生取義。示例:鄧世昌誓死保家衛國;聞一多面對特務拍案而起;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解析】9.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舍棄/通“釋”,解除,消除;B.災禍,憂慮/災禍,憂慮;C.如果,假使/指出使宮市的太監;D.通“德”,此處意為感激/用在動詞前,表示許可或能夠;故選B。10.本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的翻譯。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1)重點詞有:非,不;是,這;皆,都;喪,喪失;(2)重點詞有:鐘,古代的一種量器,萬鐘,這里指高位厚祿;何加,有什么益處。11.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B.有誤,該項中“孟子認為,人們可以忍受別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關乎性命的東西,合乎人性”與選文內容不符,選文孟子認為“所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認為,人們不能忍受別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關乎性命的東西,并非合乎人性;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并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和鏈接材料“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可以看出兩文都在強調“義”“仁”,故兩文的觀點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時,要舍生取義。示例:錢學森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依然回國,獻身祖國國防事業;文天祥不懼敵人威逼利誘,寧死不屈;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點睛】參考譯文: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現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鏈接材料:富貴和顯貴,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不用正當的手段得到它,君子是不會享有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來擺脫它,君子寧可不擺脫。君子如果違背了仁德的準則,又憑什么成就他的名聲呢?君子不會有吃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德,即使在匆忙緊迫的情況下也一定要遵守廣的準則,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13.(1)C(2)A(3)D(4)語段表現了作者超凡脫俗的志趣和淡淡的故國之思;鏈接材料表現了眾人歡飲的快樂。【詳解】(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三:確數,二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虛數,表示多次或多數/虛數,表示多次或多數/虛數,表示多次或多數;B.白:白色/徹底弄清楚/白色/空手,或手里沒有什么資源;C.沸:都是沸騰;D.客:客居/客人/客人/來客;故選C。(2)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A.與:都是介詞,同,和;B.焉:副詞,怎么/語氣詞,啊;C.其:代詞,他的/代詞,它的;D.而:連詞,表修飾/連詞,表承接;故選A。(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D.理解和賞析有誤。根據“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可知,寫金陵人飲酒的場面,是為了突出特立獨行的品格,而非“突出雪景的迷人”。故選D。(4)本題考查對比閱讀。根據甲文“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特地選擇大雪三日后的夜晚去湖心亭觀雪,故作者癡的是湖心亭的雪,表現其特立獨行;結合“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可知,這處從雪后之景起筆,寧靜、空明的景致傳達出清涼、孤寂的意緒,天地茫然一色(大雪無痕),作者癡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體現的是作者對高潔人格的追求;作者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茫茫天地中能如作者來觀雪的人極少,只有兩人,表現作者超凡脫俗的行為和孤高自賞(特立獨行)的情懷;“崇禎五年十二月”,采用明朝年號記事,寄托了作者對故國的思念;“問其姓氏”回答的卻不是姓氏,而是“是金陵人,客此”,點明身份、經歷,看似答非所問,其實是顯示出作者豐富的情感內容。相聚歡愉之后,問其姓氏,得知是金陵人,是到此地旅居的,進而表現出所面臨的現實將是各奔西東,離別的惆悵。因為“金陵人”來自前朝舊都,和作者只是萍水相逢,以后也是很難相見,這從側面寫出作者對前朝的懷念,透露出無限的悵惆和淡淡的哀愁。根據[鏈接材料]“坐久清冽,蒼頭送酒至,余勉強舉大觥敵寒,酒氣冉冉,積雪欱之,竟不得醉。馬小卿唱曲,李芥生吹洞簫和之,聲為寒威所懾,咽澀不得出。三鼓歸寢”(坐久了覺得有點冷,蒼頭送酒來了,我們勉強舉起大杯子抗寒,酒氣上升,合著積雪,竟然不醉。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簫和馬小卿的曲子,簫聲被寒氣所懾,艱澀得出不來。三更的時候我們準備回去睡覺)可知,表現了眾人歡飲的快樂。【點睛】參考譯文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大雪接連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著一葉小舟,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獨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彌漫,天與云與山與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皚皚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見有兩個人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小孩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想不到在湖中還會有您這樣的人!”(他們)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姓氏,(得知他們)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癡的人啊!”鏈接材料天啟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深三尺多。晚上的時候天放晴了,我們幾個登上龍山,坐在城隍廟的山門上,李芥生、高眉生、王畹生、馬小卿、潘小妃這幾個人陪伴侍侯。山戀都被雪覆蓋住了,月亮的光輝也顯得稀薄了,月亮顯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覺得有點冷,伙計送酒來了,我們勉強舉起大杯子抗寒,酒氣上升,合著積雪,竟然不醉。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簫和馬小卿的曲子,簫聲被寒氣所懾,艱澀得出不來。三更的時候我們準備回去睡覺,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著從百步街旋轉滾落,直到山腳,滿身是雪地站著。我坐一輛小羊頭車,拖著滿身的冰凌回來了。14. 安家 推辭 15.(為官)清廉侍奉國家,名聲一定不虛假。 16.①為人耿直。以死勸諫文帝不要因為牲畜財產殺戮一千多人。②潔身自好。在別的將士爭搶珍寶時,他獨善其身,不為所動。③有自知,能進退。對自己不勝任的官職堅決推辭。【導語】這篇文言文選自《新唐書》,講述了屈突通在隋朝為官的事跡,展現其正直無私、敢于直言的品格。屈突通在審察隴西牧簿事件中,為避免不當懲罰千余人而據理力爭,甚至愿以身代罪,最終感化皇帝,體現了他重視人命和敢于陳詞的重要品質。此外,他在從軍中表現清廉,不貪圖利益,博得皇帝的贊賞,顯示了其清正廉潔為國奉獻的精神。這段文字突出了屈突通的高尚品德和忠誠愛國的情懷。14.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后來在長安安家;家:名詞作動詞,安家;(2)句意:堅決推辭,改任工部尚書;辭:推辭。15.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清:清廉;名:名聲;定:一定;虛:虛假。16.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結合原文屈突通冒死進諫“人命至重,死不復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豈容以畜產一日而戮千五百士?”皇帝呵斥了他,屈突通上前仍叩頭諫言“臣愿身就戮,以挺眾死”可知,他在隋文帝要嚴懲慕容悉達等一千五百人時,敢于進諫。面對皇帝的憤怒,他沒有退縮,而是堅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甚至表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眾人不死,這種直言敢諫體現了他對君主和正義的忠誠,堅守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不因為皇帝的權威而沉默。可見,屈突通為人耿直,具有忠誠正直、體恤生命的高貴品質。 結合原文中“從平薛仁杲,時賊珍用山積,諸將爭得之,通獨無所取”可知,在跟隨平定薛仁杲后,面對堆積如山的賊贓,其他將領都爭搶財物,只有屈突通一無所取。這表明他不貪圖財物,能夠堅守廉潔奉公的原則,將個人利益置于國家大義之后,展現出其潔身自好、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結合“數歲,召為刑部尚書。自以不習文,固辭,改工部”可知, 屈突通被提拔為刑部尚書。但是他自己因為不熟悉文墨,堅決推辭,改任工部尚書。由此可見,屈突通了解自己的不足,不愿擔任自己不擅長的職位,對自己不勝任的官職堅決推辭。可見他有自知,能進退。【點睛】參考譯文:屈突通,其祖先是昌黎徒何人,后來徙居長安。隋時任職為虎賁郎將。隋文帝命他復核隴西郡牧場簿籍,查出隱報的馬二萬多匹,文帝發怒,逮捕太仆卿慕容悉達及監牧官員一千五百人,將全數處決。屈突通說“:人命至重,死不復生。陛下以至仁化育四海,怎能因畜產之故,一天殺戮一千五百人呢?”文帝怒目喝斥,屈突通叩頭進言說:“臣愿舍身就死,以代替眾人死罪。”文帝醒悟說“:我辦事不明,竟至于此。現在可免悉達等人死罪,以旌表你的善言。”于是全都減刑論處。隨同平定薛仁杲,當時繳獲的珍寶器物堆積如山,諸將都爭先恐后拿取其物,惟有屈突通一無所取。高祖聞知,說“:清正以奉國,真是名不虛傳。”……幾年后,招還任刑部尚書。他自認為不熟悉法律條文,一再推辭,于是改任工部尚書。17.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18.屈原在面對被流放的境遇時,選擇了堅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隨波逐流。他認為“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寧愿保持自己的高潔品質,也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最終,他選擇投江自盡,以死明志。【導語】這篇文章以對話形式展現了屈原面對世俗的不妥協,體現其高潔的品格和深邃的思考。漁父的勸告代表了一種隨波逐流的生活哲學,而屈原則堅持自我清白的信念,寧愿投身江水以保持靈魂的純凈,而不愿改變自我原則。屈原的悲劇一方面是對自身和理想的執著,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現實社會對正直忠誠之人的不容納。文章深刻揭示了理想與現實的碰撞,耐人尋味。17.本題考查斷句。句意:屈原來到江邊,披散著頭發,在水澤邊一邊行走一邊吟唱。(此時他)臉色憔悴,身形容貌枯瘦。“屈原至于江濱”,表述屈原來到江濱這個地點,語義完整;“被發行吟澤畔”,描述屈原的狀態,即披散著頭發在水邊邊走邊吟,語意完整;“顏色憔悴”和“形容枯槁”分別從臉色和形體兩個方面描寫屈原的狀態,各自獨立表意。故斷為: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18.本題考查內容的概括。聯系“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可知,在整個世界都渾濁不堪、眾人都沉醉不醒的情況下,屈原堅守自己的清正和清醒,不被世俗的污濁所影響,體現了他對高尚品德和正確價值觀的堅守,不愿意隨波逐流,與那些渾濁、沉醉的人同流合污。聯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可知,漁夫勸他順應時代而改變,而屈原回答“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這些話表明他寧愿投身江流,葬身魚腹,也不愿讓自己純潔的品質被世俗的塵埃所玷污,其決絕的態度體現了他以死明志的決心,因而選擇投江自盡,用生命來捍衛自己的信念和理想。【點睛】參考譯文:屈原來到江邊,披散著頭發,在水邊一邊行走一邊吟唱。臉色憔悴,形體容貌枯瘦。漁夫看到他,問道:“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里呢?”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渾濁不堪,只有我一個人清白,眾人都沉醉不醒,只有我一個人清醒,因此被流放。”漁夫說:“圣人不被事物束縛,能夠順應時代的變化而改變自己。整個世界都渾濁,為什么不順應潮流、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么不跟著吃酒糟、喝薄酒呢?為什么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讓自己被流放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塵土。誰又能讓自己清白的身體,去接觸污濁的外物呢?我寧愿投身江流,葬身魚腹之中,又怎么能讓潔白的品質,蒙受世俗的塵埃呢!”19.D 20.(1)裴君多次與他的下屬及寄居在州中的客人一同游覽,只有他向我請求寫一篇記。(2)即使有智慧的人,也不能窮盡它的形態。 21.A。曾鞏。理由:曾鞏的《擬峴臺記》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都體現了宋代士人關注社會、關心民生的情懷。【導語】本文為曾鞏的《擬峴臺記》,描述了裴君在撫州城東修建擬峴臺的經過。文章描繪了臺的地勢、自然景觀以及人們在此休閑的情景,表現出對自然變化的奇趣和人們樂在其中的和諧氛圍。同時,文章還揭示了撫州當地民風淳樸、生活安寧的社會環境,及裴君善于治理、注重與民同樂的施政理念,與《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一樣,具有散文記游賦景、抒懷言志的特征。19.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D.句意:也各自都感到滿足、快樂。 第一個“適”:滿足。故選D。20.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1)數,多次;其屬,他的下屬;寄客者,寄居的人;獨求記于予,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獨于予求記”。(2)雖,即使;窮,窮盡;狀,情狀、形態。21.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分析。在《擬峴臺記》中,曾鞏通過記載裴君建造擬峴臺,展現了撫州的風土人情和百姓的安樂生活。根據文中“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簡靜,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樂于此。州人士女,樂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觀之美,亦將同其樂也”可知,他對地方官治理下百姓能共享太平之樂的景象進行了描繪,體現出對社會安寧、民生之樂的關注。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體現出心系朝廷和百姓的情懷。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也表達了與民同樂的思想。由此可見,曾鞏和范仲淹、歐陽修一樣,都體現了宋代士人關注社會、關心民生的情懷。而文中裴君主要是作為一個治理地方的官員形象出現,重點在其治理方式和當地的情況,沒有像曾鞏這樣直接體現宋代士人的精神追求與范仲淹、歐陽修相呼應。故選A。【點睛】參考譯文:尚書司封員外郎、晉國人裴君治理撫州的第二年,在城的東邊建造了一座臺以供游覽,并給它命名為 “擬峴臺”,是說這里山巒溪流的地形,和峴山相似。(裴君)多次和他的下屬以及在本州寄居的人在臺上游玩,(他)獨自向我求一篇記。撫州的東面,那城角因雨水沖刷、積水浸泡而毀壞,(那些地方)被掩埋廢棄在荊棘叢和雜草之中,沒有靠近它并且喜愛它的人。裴君發現了這里很高興,增加了臺階和土,修補了那些破損殘缺的地方,清除了荊棘和雜草,展現出地勢高曠的景致,于是在此建了一座臺,用來擺脫污濁的塵世,斷絕塵世的喧囂,(登臺可以)置身于云氣之中,經受風雨(的洗禮)。至于云霧的消散聚合,太陽光線的出現隱沒,四季早晚,雨天晴天、明朗陰暗,變化不同,那么即使(人們)觀賞也不會厭煩,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不能完全描繪出它的情狀。有時飲酒的人暢快盡興,唱歌的人激越高昂,有時(有人)靜靜地觀看、緩緩地散步,彷徨徘徊。那么(人們)從耳目所獲得的和從內心所獲得的,雖然所寄托的樂趣有所不同,但也各自都感到滿足。撫州不是交通要道,所以達官貴人、富商大賈不來游玩;這里的百姓樂于耕種養蠶來滿足自己(的生活),所以在山谷中放牧的牛馬不用趕回,堆積在郊外田野中的糧食不用壘墻防護,而且安寧平靜,不知道軍事警報和征發召集的勞役。裴君已經順著這里的風土民俗,用簡單寧靜的方式治理,所以能夠在閑暇的日子休息,并且在這里寄托他的快樂。撫州的男男女女,喜愛這里的安定太平,而且又能欣賞到(擬峴臺)美麗的景色,也將和裴君一同享受這種快樂。所以我為他寫了這篇記。22. 等到。 離開。 洗,洗滌。 拜見。 23.B 24.(1)這天晚上,天氣雨后放晴,樹林間月光很明亮,(連)頭發都能數清。(2)在龍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著山石便喝了起來。 25.因為從普寧總共經歷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靜,聽不到人的聲音。道旁廬舍,燈火時隱時顯,草木茂盛蔥郁,湍急的流水悲鳴。這景色出奇幽寂、優美,讓作者內心也無比沉靜澄明,忘卻世俗,故而情不自禁地發出“殆非人間之境”的感嘆。【解析】22.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等到出了城,太陽已經西沉。比:等到。(2)句意:由于(你)來的不是時候,(轎子)已經離開了。去:離開。(3)句意:在惠因澗洗腳。濯:洗,洗滌。(4)句意:在朝音堂拜見辨才大師。謁:拜見。23.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A.表修飾,不譯/表轉折,卻;B.介詞,在/介詞,在;C.助詞,的/代詞,代指這件事;D.介詞,用/連詞,因為;故選B。24.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1)重點字詞:是夕,這晚。開霽:放晴。月明:月光明亮。毫發:細小的毛發。(2)重點字詞:憩,休息。于,在。據,靠著。飲,喝。25.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分析。“殆非人間之境”的意思是:這大概不是人間有的地方。據此可知,此題需結合能體現此處不是人間的語句,即能體現此處景色優美等的語句進行分析。根據“林間月明,可數毫發”可知,月光明亮到可以數清毫發,由此可知,此處月色十分明亮;根據“自普寧凡經佛寺十五,皆寂不聞人聲”可知,此處從普寧到龍井亭總共經過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靜,聽不到人的聲音。根據“道旁廬舍,燈火隱顯”可知,路旁的房屋燈火時隱時現,營造出一種朦朧美;“草木深郁”表現了樹木茂盛,郁郁蔥蔥;“流水激激悲鳴”描寫了流水的聲音,激蕩且似乎帶著悲鳴。據此可知,此處景色出奇幽寂、優美,這些景物組合在一起,讓作者有了一種超脫塵世的感覺,內心也無比沉靜澄明,忘卻世俗,讓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因此,便發出了“殆非人間之境”的感嘆。【點睛】參考譯文:元豐二年,中秋節第二天,我從吳興來杭州,然后向東趕回會稽。龍井這個地方有位叫辨才的大師,通過書信邀請我到龍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陽已經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寧,碰到道人參寥,問參寥龍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傭的轎子,參寥說:“由于你來的不是時候,轎子已經離開了。”這天晚上,天空晴朗,樹林間月光很明亮,連頭發都能數清。于是我便放棄坐船,跟著參寥拄著拐杖沿著湖邊慢走。過了雷峰山,穿過南屏山一帶,在惠因澗洗腳(赤腳涉過惠因澗),進入靈石塢,發現一條小路,就沿著它上到了風篁嶺,在龍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著山石便喝了起來。從普寧到龍井亭總共經過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靜,聽不到人的聲音。路邊廬舍的燈火若隱若現,草木長得蓊蓊郁郁,水流得很急,發出悲愴的聲響,這大概不是人間有的地方。我們繼續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壽圣院,在朝音堂拜見辨才大師,第二天才回去。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