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真題匯編】期中核心考點專項訓練:文言文閱讀-2025-2026學年語文八年級上冊統編版(2024)(24-25八年級上·吉林四平·期中)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記承天寺夜游蘇軾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材料二:書上元①夜游蘇軾己卯上元,予在儋州②,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③雜揉,屠沽④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睡已再⑤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⑥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⑦,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注釋]①上元:農歷正月十五。②儋州:蘇軾被貶之地,現屬海南。③民:指漢族。夷:指當地少數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第二次,指睡了第二覺。⑥過:蘇軾的小兒子。⑦韓退之釣魚無得:韓愈曾在詩中借釣魚釣不著大魚,埋怨水太淺,要另覓更遠的地方,暗指韓愈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1.蘇軾,字子瞻,是 (朝代)文學家。2.下列各項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念無與為樂者(考慮,想到) B.但少閑人(只,只是)C.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拜訪) D.孰為得失(同“熟”)3.用“/”給畫線句斷句(限斷兩處)。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4.材料一中的“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5.材料一的選文如此短小精悍卻能成為千古散文名篇,這離不開作者凝練又生動的文筆,請你結合選文描寫月色的語句加以賞析。6.蘇軾在《題西林壁》中寫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事實上,他恰恰是那個身處“廬山”也能夠識得“真面目”的智者。請用自己的話概括作者在兩篇文章中分別識得了怎樣的“廬山真面目”呢?(24-25八年級上·江蘇無錫·期中)【甲】初到黃州 [宋]蘇軾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①置,詩人例作水曹郎②。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③。【注】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此詩作于他初抵黃州時。①員外:定額以外的官員,蘇軾所任的官職亦屬于此列。②水曹郎:隸屬水部的官員,乃閑職。③壓酒囊:過濾酒稽的布袋,代指俸祿。【乙】予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墻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①,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茍全②之計。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③酒,瀹④脫粟而食之,曰:“樂哉!游乎!”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予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節選自蘇軾《超然臺記》)【注】①比:連續,連。登:莊稼成熟。②茍全:大致完備。③秫(shú):黏黃米,可釀酒。泛指有黏性的物。④淪(yuè):煮。7.下列句中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固疑予之不樂也固:一定 B.予既樂其風俗之淳樂:快樂C.時相與登覽相與:一起 D.蓋游于物之外也蓋:大概是8.請用“ / ”為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3處。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9.翻譯下列句子。(1)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2)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10.甲詩頷聯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作用?11.被貶黃州時是蘇軾人生中的至暗時刻,卻是他實現人生和文學大突破的巔峰時刻。請分別結合甲文和乙文談談對“超然”的理解。(24-25八年級上·湖北十堰·期中)【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A)。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B)。【乙】至暮夜月明,獨與邁①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②人;而山上棲鶻③,聞人聲亦驚起,碟碟④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C),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⑤如鐘鼓不絕。(節選自蘇軾《石鐘山記》)【注】①邁:指蘇軾長子蘇邁。②搏:捉,打。③鶻:鷹的一種。④碟(zhé)碟:鳥鳴聲。 ⑤噌(chēng)吰(hóng):這里形容鐘聲洪亮。12.請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文言語句 方法提示 解釋(1)至暮夜月明 課內遷移(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2)聞人聲亦驚起 聯系成語(聞雞起舞、久聞大名)(3)或曰此鸛鶴也 語境推斷(聯系上下句)(4)余方心動欲還 課內遷移(解衣欲睡)13.請將“者”“耳”“也”分別還原到文中括號處。A( ) B.( ) C.( )14.請為【乙】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15.請翻譯【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16.【甲】【乙】兩文寫景中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請各找出一句,并作簡要分析。(24-25八年級上·云南曲靖·期中)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選自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乙】燕地寒,花朝節后,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廿二日天稍和,偕①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②。于時冰皮③始解,波色乍④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⑤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⑥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⑦。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⑧,麥田淺鬣寸許⑨。凡曝沙之鳥⑩,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 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墮事 ,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選自袁宏道《滿井游記》)【注】①偕:一同。②脫籠之鵠:從籠中飛出去的天鵝。③冰皮:冰層。④乍:剛剛,開始。⑤匣:鏡匣。⑥娟然:美好的樣子。⑦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像美麗的少女洗好了臉剛梳好髻鬟一樣。⑧披風:在風中散開。⑨麥田淺鬣寸許:麥苗高一寸左右。鬣(liè):獸頸上的長毛,這里形容不高的麥苗。⑩曝沙之鳥: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 毛羽鱗鬣:泛指一切動物。 未始無春:未嘗沒有春天。 墮事:耽誤公事。墮,壞、耽誤。1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 夕日欲頹 頹:(2)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與:(3) 余寒猶厲 猶:(4) 呷浪之鱗 鱗:1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青林翠竹,四時俱備。(2)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19.【甲】文作者在描寫山川之美時視角是如何轉換的?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回答。 20.【甲】【乙】兩文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24-25八年級上·湖北宜昌·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下列小題。【甲】①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②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吳均《與朱元思書》)【乙】①從葫蘆棚而上,磴始危,天始夾。從云會門而進,山始巧始纖,水始怒,卷石皆躍。至鐵鎖灣,險始酷。從灣至觀音洞仄而旋奇始盡。山皆純鍔,劃其中為二壁。行百余步,則日東西變;數十步,則嶺背面變;數步則石態貌變矣。壁郛①立而陰,故不樹;瘦而態,故不膚,亦不頑。蛟龍之所洗滌,霜雪之所磨鏤,不工而刻,其趣乃極。②山中非采藥樵薪人不至,故不著。奇僻之士,游小西天、上方者,日取道焉,而遺②之睫前,是可嘆也已!(袁宏道《游紅螺崄③記》)【注】①郛(fú):古代城圈外圍的大城。②遺:失去。③紅螺luó 崄xiǎn:又名幽嵐山、寶金山、洪螺山,在北京房山縣。21.文言詞語的理解,有很多種方法。請你參照表格提示,解釋文中加點的字。原文語句 解釋加點字 釋義方法猛浪若奔 (1) 【勾連所學】《三峽》: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窺谷忘反 (2) 【成語遷移】管中窺豹水始怒 (3) (只填序號) 【字典查詢】A.生氣,氣憤。B.氣勢大。C.譴責。故不樹 (4) 【同類活用】《論語十二章》:飯疏食。22.下面的句子有兩處必須斷句,請用“/”標示出來。從 灣 至 觀 音 洞 仄 而 旋 奇 始 盡。23.將選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2)山中非采藥樵薪人不至,故不著。24.比較閱讀是一種非常好的讀書方法,通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可以加深我們對閱讀內容的理解。運用這種方法,你和同學小雨展開了討論。小雨:我運用異中求同的方法,發現【甲】文中①“ , ”和【乙】文中②“ , ”用不同語句都突出了水流湍急的共同特點。(用原文語句填空)你:我運用同中求異的方法,發現兩文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寫法,都抒發了對自然山水的喜愛之情。除此之外,兩文抒發的感情還有不同點:【甲】文還抒發了作者③ 之情;【乙】文還抒發了作者④ 之情。(24-25八年級上·云南西雙版納·期中)【甲】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選自酈道元《三峽》)【乙】此石經始禹鑿①;河中漱廣②,夾岸崇深③,傾崖返捍④,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沖,素氣云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萬尋⑥,懸流千丈,渾洪赑怒⑦,鼓若山騰⑧,浚波頹壘⑨,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⑩。(選自酈道元《河水龍門》)【注釋】①經始:開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廣:開闊。③崇深:高深。④捍:捍衛。⑤深:深處。悸:驚動。魄:心魂。⑥尋:古代八尺為一尋。⑦渾洪:水勢浩大。赑(bì):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像龜。⑧鼓:鼓蕩。山騰:像山騰起。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戰國時人,著有《慎子》,他曾說:“河下龍門,其流,駛如竹箭,駟馬追之不及。”25.解釋文中加點的字。(1)沿溯阻絕( ) (2)哀轉久絕( )(3)河中漱廣( ) (4)窺深悸魄( )26.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27.側面描寫是兩文共有的寫作手法,請從兩文中各找一句,并說說其作用。甲文:乙文:(24-25八年級上·江蘇泰州·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題目。【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乙】熙寧四年迂叟①始家洛,六年,買田二十畝于尊賢坊北關,以為園。堂北為沼,中央有島,島上植竹,圓若玉玦,圍三丈,攬結其杪②,如漁人之廬,命之曰“釣魚庵”。沼東治地為百有二十畦,雜蒔③草藥,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徑一丈,屈其杪,交相掩以為屋。植竹于其前,夾道如步廊,皆以蔓藥覆之,四周植木藥為藩援,命之曰“采藥圃”。圃南為六欄,芍藥、牡丹、雜花,各居其二。每種止植兩本識其名狀而已不求多也。欄北為亭,命之曰“澆花亭”。明月時至,清風自來,行無所牽,止無所柅,耳目肺腸,悉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間,復有何樂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獨樂園”。或咎迂叟曰:“吾聞君子所樂必與人共之,今吾子獨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謝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樂恐不足,安能及人?況叟之所樂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棄也,雖推以與人,人且不取,豈得強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樂,則再拜而獻之矣,安敢專之哉!”(節選自司馬光《獨樂園》)【注】宋神宗熙寧三年,司馬光因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陽。熙寧六年,購地二十畝,筑園。①迂叟:作者自稱。下文“叟”也是作者自稱。②杪miǎo:樹木細枝。③蒔:種植。28.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①島上植竹( ) ②百有二十畦( )③悉為己有( ) ④或咎迂叟( )29.請用“/”標出下列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每 種 止 植 兩 本 識 其名 狀 而 已 不 求 多 也30.翻譯下列句子。(1)植竹于其前,夾道如步廊,皆以蔓藥覆之。(2)不知天壤之間,復有何樂可以代此也。31.情感是詩歌的靈魂。小語和小文讀完【甲】【乙】兩文,就如何體會文中情感進行了討論。小語:一切景語皆情語。體會情感我們可以賞析寫景的句子。比如【甲】文,篇幅雖然短小,但是描寫的月色優美,我們可以借助修辭來賞析。小文:我是這樣賞析的: 。小語:體會文中情感,我們可以斟酌關鍵詞。比如【乙】文中“獨樂”二字非常關鍵,你能找出表現作者“獨樂”情趣的句子嗎?小文: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小語:體會文中情感,我們還可以關注句式的運用。你看,【甲】【乙】兩文中劃線句子都運用了反問句,它們各有什么作用呢?小文:【甲】【乙】(24-25八年級上·江蘇無錫·期中)【甲】楊柳枝詞①唐·白居易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②?【注釋】①此詩約做于會昌三年至五年之間,詩人為避朋黨傾軋,自請外放,長期遠離京城。②阿誰:疑問代詞。即誰,何人。【乙】①白居易、字樂天,其先蓋太原人。所著歌詩數十百篇,皆諷時之病。②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詔賑災。居易見詔節未詳,即建言乞盡免江淮兩賦,以救流瘠,且多出宮人、以省貲餉。憲宗頗采納。有囚更三赦不得免。又奏言:“父死妻嫁,債無償期,禁無休日,請一切免之。”③后對殿中、論執剛直,帝未諭,輒進曰:“陛下誤矣。”帝變色,罷。謂李絳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爾我不堪此必斥之!”……天子荒縱,賞罰失所宜,居易雖進忠不見聽,乃丐外遷,為杭州刺史……出為江州刺史……追貶江州司馬。(選自《新唐書·白居易傳》,有刪改)32.【乙】文中下列句中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省貲餉 貲:通“資”,物資 B.帝未諭 諭:明白C.帝變色 色:顏色 D.謂李絳曰 謂:對……說33.用斜線“/”給【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三處。是 子 我 自 拔 擢 乃 敢 爾 我 不 堪 此 必 斥 之34.將【乙】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天子以旱甚,下詔賑災。(2)乃丐外遷,為杭州刺史。35.【甲】詩中一、二兩句描繪了春日的垂柳,有何特點?36.【甲】詩三、四兩句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作用?37.【乙】文中寫白居易“所著歌詩數十百篇,皆諷時之病”,這句話的意思是:白居易的許多詩歌都針砭時弊。請結合【甲】詩和【乙】文,說說你從中讀出了當時社會的哪些弊病?《【真題匯編】期中核心考點專項訓練:文言文閱讀-2025-2026學年語文八年級上冊統編版(2024)》參考答案1.北宋 2.D 3.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 4.寫出了月色的美好可人,也寫出了作者因月色而愉悅的心境,引出下文與好友月下賞景一事。 5.圍繞“作者把月色比喻成積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交橫,生動形象地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回答即可。 6.材料一作者識到的廬山真面目是“什么時候都應該有欣賞美景的豁達心境(美景時時處處都有,不該缺少這閑適的心境,從而辜負美景)”;材料二作者認識到“想有收獲不一定舍近求遠,不要抱怨當下的處境”。(言之有理即可)【導語】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書上元夜游》展現了他在逆境中的豁達心態和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在《記承天寺夜游》中,他通過描繪月夜的寧靜與美好,表達了對閑適生活的向往和對世俗紛擾的超然態度。而在《書上元夜游》中,他以幽默的筆觸記錄了在儋州的夜游經歷,反思得失,表現出對人生境遇的坦然接受。兩篇文章都體現了蘇軾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和深刻的哲學思考。1.本題考查文學常識。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D.有誤,句意:究竟哪個有得?哪個有失?孰:哪個。故選D。3.本題考查劃分文言句子朗讀節奏的能力。解答時,應了解文言的句讀知識,學會有感情的朗讀文言文,培養語感并能根據句子中詞語的意思含義來劃分句子節奏。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本句句意:回到家中已經三更了。家里的人閉門熟睡,睡得很鼾甜。“歸舍已三鼓矣”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其中“歸舍”是動作,“已三鼓矣”是時間狀語,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舍中掩關熟睡”中,“舍中”是地點狀語,“掩關熟睡”是描述家中人狀態的謂語部分。“已再鼾矣”中,“已”是副詞,表示“已經”,“再鼾矣”是進一步描述鼾聲的謂語部分。正確劃分為: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句段作用。《記承天寺夜游》中的“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一句,在行文中起到了多重作用:首先,從描寫月色的角度來看,這句話寫出了月色的美好可人。一個“入”字,用得極妙,仿佛月光有了生命,主動地進入了詩人的居所,給人一種靜謐而溫柔的感覺。月色之美,不僅在于它的明亮,更在于它能引發人們內心的共鳴和愉悅。而“欣然起行”四字,則生動地描繪了作者看到月色后的喜悅心情,他迫不及待地起身,想要去親近、去欣賞這份月色之美。其次,從表達作者心境的角度來看,這句話也寫出了作者因月色而愉悅的心境。在元豐六年這個被貶謫的年份,蘇軾的生活無疑是苦悶的。然而,在這寂靜的夜晚,月光卻如一位知己,悄悄地走進了他的世界,給他帶來了片刻的寧靜和喜悅。這種心境的轉變,是月色給予的,也是作者內心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后,從文章結構的角度來看,這句話還引出了下文與好友月下賞景一事。因為月色的美好,作者欣然起行,又因為念無與為樂者,所以至承天寺尋張懷民。這一系列的行動,都是基于月色之美而引發的。而接下來與懷民相與步于中庭,欣賞月色下的美景,更是將月色之美與友情之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充滿了詩意和畫意。5.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材料一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是描寫月色的經典之筆。作者以高超的比喻手法,構建了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令人嘆為觀止。作者巧妙地將月色比喻成積水,這種比喻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富有詩意。積水空明,意味著月色清澈透明,如同無物之境的清水,給人一種寧靜、深遠的感覺。這種比喻不僅展現了月色的明亮,更強調了其純凈無瑕的特質。同時,作者還將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藻、荇交橫。這一比喻更是精妙絕倫。竹柏的影子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水中的藻、荇一樣搖曳生姿,既展現了月色的柔美,又增添了畫面的動感。這種動靜結合的描寫方式,使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有趣,仿佛一幅活生生的月夜畫卷。通過這兩個比喻,作者生動形象地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這個境界既體現了月色的自然之美,又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使得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意和畫意。讀者在閱讀時,仿佛能夠身臨其境,感受到那份寧靜、深遠和美好。6.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思是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此句將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在《記承天寺夜游》中,蘇軾在元豐六年的一個深秋夜晚,被月色所吸引,欣然起行,并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一同賞月。他們漫步在庭院中,欣賞到如積水空明般的月色和竹柏的影子,交織成一幅美麗的畫卷。蘇軾由此感慨,何時何地沒有這樣的美景呢?只是缺少像他們這樣有閑情逸致去欣賞美景的人罷了。他識得的“廬山真面目”是:什么時候都應該有欣賞美景的豁達心境。即美景時時處處都有,不該缺少這閑適的心境,從而辜負美景。這反映了蘇軾即使在貶謫的困境中,也能保持一顆豁達樂觀的心,善于從平凡生活中發現美好。在《書上元夜游》中,蘇軾在儋州的上元夜,被幾位老書生邀請外出游玩。他欣然同意,并隨他們一同游覽了城市、寺廟和小巷,看到了百姓和少數民族混雜、市井喧囂的場景。歸家后,他笑對得失,認為無論是得還是失,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還以韓愈釣魚無得的故事為喻,指出想有收獲不一定需要舍近求遠,不應抱怨當下的處境。他識得的“廬山真面目”是:想有收獲不一定舍近求遠,不要抱怨當下的處境。這體現了蘇軾面對逆境時的從容與淡定,他能夠正視現實,珍惜當下,并從中尋找生活的樂趣和意義。【點睛】參考譯文: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解衣入睡,恰好看到月光從門戶照進來,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我們)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積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乙己卯上元節,我在儋州。有幾個老書生過來看我,說:“在這月光皎潔的美好夜晚,先生能出去走走嗎?”我很高興地聽從他們的提議。于是走進西城,進入僧人宿舍,穿過小巷,只見漢族和少數民族混雜在一起,賣肉的賣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經三更天了。家里人掩門熟睡,已經是鼾聲陣陣了。我放下拐杖發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個有得?哪個有失?蘇過問我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這也是在笑韓愈,他在一個地方釣魚未釣到,就想到更遠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邊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魚。7.B 8.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 9.(1)在園子的北面,靠著城墻筑起的高臺已經很舊了,稍微整修,讓它煥然一新。(2)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濟南,聽說了這件事,寫了一篇文章,并且給這個臺子取名“超然”。 10.虛實結合;長江環抱城郭,深知江魚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覺陣陣筍香。表現出詩人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也表露了詩人善于自得其樂(苦中作樂)、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11.“超然”理解為蘇軾面對逆境沒有沉淪,而是積極樂觀面對,熱愛生活,表現出超然物外的情懷;甲詩中詩人初到黃州,賞美景,由美景聯想到美食,自認為無功不受祿;乙文蘇軾被調任后,還能修整花園,打掃庭院,與朋友一起過著快樂的生活。【導語】這兩篇文章均出自蘇軾,展現了他在逆境中的豁達心態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初到黃州》通過自嘲和對自然美景的描繪,表現了蘇軾在被貶后依然保持樂觀的精神。《超然臺記》則通過描寫蘇軾在膠西的生活,展現了他在艱苦環境中自得其樂的心境。兩篇文章共同體現了蘇軾在困境中不為物役、追求內心寧靜的哲學思想,展現了他超然于世俗之外的智慧和胸懷。7.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B. 加點字解釋不正確。“予既樂其風俗之淳樂”句意:我既喜歡這里風俗的淳樸。樂:喜歡。故選B。8.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結合“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分析,“于是治其園圃”中省略了主語,“治”是謂語,“其園圃”是賓語,故在“圃”后斷句;“潔其庭宇”中“潔”是謂語,“其庭宇”是賓語,故在“宇”后斷句;“伐高密之木”中“伐”是謂語,“高密之木”是賓語,故在“木”后斷句;再結合句意“于是在這里修整花園菜圃,打掃干凈庭院屋宇,砍伐高密的樹木,用來修補破敗的房屋”可斷句為: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9.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落實重點字詞,不能遺漏,句意通順連貫。還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的詞語,以及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譯。(1)句中注意重點字詞“北(北面),因(靠著),為(筑就,筑起),葺(修理,整修)”要理解正確;(2)句中注意重點字詞“予(我),適(恰好,剛好),聞(聽說),賦(寫),名(取名,命名)”要理解正確。10.本題考查賞析詩歌表現手法。結合【甲】詩頷聯“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分析,詩句的意思是長江環抱城郭,深知江魚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覺陣陣筍香。詩人初到黃州,正月剛過,又寄居僧舍,卻因黃州三面為長江環繞而想到可有鮮美的魚吃,因黃州多竹而猶如聞到竹筍的香味,這是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把視覺形象立即轉化為味覺嗅覺形象,表現出詩人對未來生活的憧憬,緊扣“初到”題意,表露了詩人善于自得其樂(苦中作樂)、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和豁達、樂觀的精神。11.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內容。 結合【甲】詩可知,前四句寫詩人初到黃州,看到黃州因長江環繞而想到可有鮮美的魚吃,因黃州多竹而猶如聞到竹筍的香味,由美景想到美食,表現出詩人善于自得其樂、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后四句為作者自嘲,頸聯寫以禍為福的寬慰心態,用典自況;尾聯寫無功受祿的愧怍,質樸自然。身為“員外”,卻沒能為國家出力辦事,而又要白白花費國家的錢銀,實在是慚愧,表現了詩人的豁達和自得;結合【乙】文“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可知,一方面“超然”是指弟弟子由為蘇軾游玩之地取名“超然臺”;結合“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茍全之計”“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游乎!’”“以見予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可知,蘇軾在被調任的地方,用心整修花園,打掃庭院,與朋友采摘園子里的蔬菜,釣取池塘里的游魚,釀高粱酒,煮糙米,一起過著自由快樂的生活,體現了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據此分析可知,“超然”的意思是超凡脫俗,即高出一般人的思想境界和行為表現,在這兩篇詩文中,“超然”是指蘇軾的人生態度,在面對被貶黃州的人生逆境時,他積極面對,熱愛生活,心胸開闊,個性曠達。這便是“超然”的含義所在。【點睛】參考譯文: 【乙】我從杭州調移到密州任知州,放棄了乘船的舒適快樂,而承受坐車騎馬的勞累,放棄墻壁雕繪的華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遠離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來到桑麻叢生的荒野。剛到之時,連年收成不好,盜賊到處都有,案件也多不勝數,而廚房里空蕩無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饑,人們一定都懷疑我會不快樂,可我在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體豐,頭發白的地方,也一天天變黑了。我既喜歡這里風俗的淳樸,這里的官吏百姓也習慣了我的愚拙無能。于是,在這里修整花園菜圃,打掃干凈庭院屋宇,砍伐高密的樹木,用來修補破敗的房屋,以便勉強度日。 在園子的北面,靠著城墻筑起的高臺已經很舊了,稍加整修,讓它煥然一新。我不時和大家一起登臺觀覽,在那兒盡情游玩。這臺雖然高,但卻非常安穩,這臺上居室幽深,卻又明亮,夏涼冬暖。雨落雪飛的早晨,風清月明的夜晚,我沒有不在那里的,朋友們也沒有不在這里跟隨著我的,我們采摘園子里的蔬菜,釣取池塘里的游魚,釀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邊吃一面贊嘆:“多么快活的游樂啊!” 這個時候,我的弟弟蘇轍字子由,恰好在濟南做官,聽說了這件事,寫了一篇文章,并且給這個臺子取名“超然”,以說明我之所以到哪兒都快樂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12.(1)到 (2)聽 (3)有的人 (4)想要 13. A.也 B.耳 C.者 14.大石側立千尺 / 如猛獸奇鬼 / 森然欲搏人 15.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聲音洪亮像不斷地敲鐘擊鼓。 16.甲文比喻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乙文比喻句:“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②人”“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噌吰⑤如鐘鼓不絕。”甲文將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交橫,寫出了月色的皎潔明亮。乙文將大石比作猛獸、奇鬼等,寫出石鐘山之陰森恐怖(也可答讓人害怕)之景。【導語】《記承天寺夜游》和《石鐘山記》均為蘇軾的作品,展現了他在逆境中對自然的熱愛和哲思。前者通過月夜漫步,表達了對閑適生活的向往和對知己的珍惜;后者則通過描繪山水奇景,表現了對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和探索精神。兩文都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增強了畫面感和感染力,體現了蘇軾曠達的心境和深刻的思考。1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1)根據課內遷移法,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于是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至:到。代入句中,至暮夜月明:到了晚上,月光明亮。句意通順合理。至:到。(2)聯系成語,聞雞起舞:半夜聽到雞鳴,立即起來舞劍。久聞大名:早就聽到對方的盛名。聞:動詞,聽到。代入句中,聞人聲亦驚起:聽到人的聲音也受驚飛起。句意通順合理。聞:動詞,聽到。(3)根據語境推斷,上文提到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接著說 “或曰此鸛鶴也”,這里是在對山谷中奇怪的聲音進行猜測和判斷,所以“或”解釋為“有人”,或曰此鸛鶴也:有人說這是鸛鶴。(4)根據課內遷移法,解衣欲睡:(我)解開衣服準備睡覺。欲:想要。代入句中,余方心動欲還: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句意通順合理。欲:想要。13.本題考查文言虛詞。A.“蓋竹柏影”句意: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此句為判斷句,“也”在這里表判斷語氣,故填:也。B.“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耳”是罷了的意思,整句話意思是“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故填:耳。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者”在這里可理解為“……的聲音”,句子意思是“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聲音”。故填:者。14.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本句句意:巨大的山石在旁邊聳立著,有千尺之高,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想要攻擊人。“大石側立千尺”是寫巨石的外形,“如猛獸奇鬼”是將石頭比作猛獸奇鬼,是一個比喻;“森然欲搏人”是進一步描述這些像猛獸奇鬼的石頭給人的感覺,好像要攻擊人,故彼此間應斷開,故斷句為: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15.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重點字詞:發,發出;于,介詞,從;如,好像;不絕,不停。16.本題考查賞析句子。根據甲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可知,作者將庭院中的月色比作積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動形象地展現出月光的清澈透明。這種比喻營造出的寧靜優雅畫面,讓讀者仿佛置身于一個空靈清幽的夜晚環境中。在這樣的畫面里,沒有喧囂和嘈雜,只有如水的月光和靜謐的氛圍,充分體現出夜晚的寧靜、空靈、清幽之美。根據乙文“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可知,這里把大石比作猛獸奇鬼,形象地表現出大石的高大險峻和給人的陰森恐怖之感。同時,“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將水上發出的大聲比作鐘鼓之聲,進一步烘托出周圍環境的神秘氛圍。這里的山勢險峻不僅體現在大石的形態上,還通過這種神秘的聲音讓人感受到一種潛在的危險和不安,從而突出了景物的險峻、陰森、神秘特點。【點睛】參考譯文:【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開衣服準備睡覺,月光照進門里,(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乙】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獨自和蘇邁坐著小船,來到陡峭的崖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邊聳立著,有千尺之高,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想要攻擊人;山上棲息的鶻,聽到人的聲音也受驚飛起,在云霄間發出磔磔的叫聲;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噌吰的聲音像鐘鼓的聲音一樣不停。17.(1)墜落(2)參與。這里有“欣賞”意思(3)仍然(4)魚 18.(1)青蔥的樹林,翠綠的竹子,四季都有。 (2)每次冒風疾行,不到百步就返回。 19.①通過仰觀俯察,如“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寫了山之高水之清;②再寫極目遠眺之景,如“兩岸石壁”和“青林翠竹”,絢爛多彩的山林之景。 20.甲文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和諧之美的熱愛和追求,展現了一種超然物外的隱逸情懷;乙文表達了作者厭棄喧囂塵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導語】這兩篇文言文都描繪了自然景色的美麗與魅力,但視角和情感表達有所不同。《答謝中書書》通過描繪山川的壯麗景色,表達了對自然的贊美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體現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和對世俗的超脫。《滿井游記》則通過描寫早春的景象,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悅和對自然的熱愛,同時也反映了對城市生活的厭倦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兩篇文章都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生動的比喻,展現了自然的美好和作者的情感。17.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1)句意: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頹:墜落。(2)句意: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與:參與。這里有“欣賞”的意思。(3)句意:冬天余下的寒氣還很厲害。猶:仍然。(4)句意:浮到水面上戲水的魚。鱗:魚。18.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1)青林:青蔥的樹林。青:青蔥、翠綠的意思。四時:四季。俱備:都具備,都有。俱:全、都。備:具備、具有。(2)冒風:頂著風。冒:頂著、迎著的意思。馳行:快走,奔跑。馳:疾行、快跑的意思。未百步:不到一百步。輒返:就返回。輒:就。19.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寫作視角分析。仰觀俯察:根據“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可知,作者先抬頭仰望高聳入云的山峰,展現出山的雄偉高大。接著低頭俯視清澈見底的溪流,描繪了水的清澈,從垂直方向的視角轉換,一仰一俯之間,將山水的形態清晰地呈現出來,讓讀者能夠感受到山川的壯美和靈動。極目遠眺:根據“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可以看出,作者的視角由垂直方向轉換為水平方向,極目遠眺看到了兩岸五彩斑斕、交相輝映的石壁,以及四季常青的樹林和翠綠的竹子。這種視角的轉換,如同畫卷一般,將遠處絢爛多彩的山林景色完整地展現在讀者眼前,進一步豐富了山川之美的層次,從山水個體的描寫拓展到了遠方的山林整體,給人以廣闊而豐富的視覺感受。20.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與情感賞析。根據甲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可知,作者開篇就點明了山川景色之美是古今人們共同談論的話題,為下文對美景的描寫做鋪墊,體現出他對這種美的重視。從“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可以看出,作者細致地描繪了山川從早到晚、四季不同的絕美景色,有高聳的山峰、清澈的溪流、絢爛的石壁、蔥郁的林竹,還有充滿生機的猿鳥、游魚,這些都表現出作者對自然美景深深的喜愛。文中提到“實是欲界之仙都”,把這里比作人間仙境,足見他對這種自然和諧之美的高度贊美,也流露出他對這種美景的向往。最后“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一方面是對謝靈運的追慕,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只有像自己這樣能欣賞這種奇景的人,才是真正懂得自然之美的,體現出一種超然物外的隱逸情懷。根據乙文“燕地寒,花朝節后,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可知,作者描繪了京城寒冷、惡劣的天氣,讓自己被困在室內,透露出對這種城市生活環境的厭煩。而“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開始,作者描寫了滿井的景色,如“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將自己比作從籠中逃脫的天鵝,表現出在走出城市來到郊外后那種自由舒暢的感覺。從“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可以看出,作者對滿井的自然景色進行了細膩的描寫,從水、山巒、柳條、麥苗到各種動物,都展現出勃勃生機,與城市的壓抑形成鮮明對比。文中“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直接表達了對城市生活者不知春的感慨,進一步體現出他厭棄城市喧囂,而在山川草木中找到了內心寧靜與自由的瀟灑情懷。【點睛】參考譯文:【甲】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論的話題。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乙】北京一帶氣候寒冷,花朝節過后,冬天余下的寒氣還很厲害。冷風時常刮起,刮起就飛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風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偕同幾個朋友出東直門,到滿井。高大的柳樹夾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一望空曠開闊,(覺得自己)好像是逃脫籠子的天鵝。這時河的冰面剛剛融化,波光才剛剛開始明亮,像魚鱗似的浪紋一層一層,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樣子,好像新打開的明鏡,清冷的光輝突然從鏡匣中射出來一樣。山巒被晴天融化的積雪洗過,美好的樣子,好像剛擦過一樣;嬌艷明媚,(又)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的發髻一樣。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柔軟的梢頭在風中散開,麥苗破土而出,高一寸左右。凡是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浮到水面上戲水的魚,都悠然自得,一切動物都透出喜悅的氣息。(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啊。不會因為游玩而耽誤公事,能瀟灑地在山石草木之間游玩的,只有我這種清閑的官了。21.飛奔的馬 看 B 種樹/植樹/栽樹 22.從 灣 至 觀 音 洞 / 仄 而 旋 /奇 始 盡。 23.(1)就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時,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便平靜下來追逐功名利祿的心。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2)不是采藥、砍柴的人是不到這個山中的,所以這個山不出名。 24.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水始怒, 卷石皆躍。 對名利、官場的厭惡。 對如此美景無人欣賞的遺憾。【導語】這篇閱讀文章通過對比兩段文言文,展示了古代文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甲文通過描繪富春江的奇山異水,表現出一種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心境,抒發了對自然的贊美和對世俗事務的淡泊。乙文則通過對紅螺崄險峻山水的描寫,表達了對自然奇觀的驚嘆和對世俗忙碌的反思,體現出一種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兩文都運用了生動的景物描寫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展現了古代文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和人生觀。2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理解,需用提示的方法探究。(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風,也不認為快。奔,飛奔的馬。根據“勾連所學”法可知,“猛浪若奔”中的“奔”也是“飛奔的馬”的意思。句意:迅猛的浪頭像飛奔的馬。(2)管中窺豹:意思是從竹管里看豹,有時也能看見豹身上的一塊斑紋。后來常與“可見一斑”連用,比喻可以從觀察到的一部分推測全貌。也比喻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只能是片面的了解。窺,看。根據“成語遷移”法可知,“窺谷忘反”中的“窺”也是“看”的意思。句意:看到這美麗的山谷就忘記了回去。(3)水始怒:水的氣勢變得很盛。怒,氣勢大。根據“字典查詢”法可知,應選B。(4)飯疏食:吃粗糧。飯,名詞作動詞,吃。根據“同類活用”法可知,“故不樹”中的“樹”也是名詞作動詞,可譯為“種樹、植樹、栽樹”。句意:所以不栽樹。22.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對于單句:句首關聯詞和語氣詞(如:夫、蓋、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頓;幾個特殊的古今異義詞朗讀時必須分開;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一般要作停頓,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需要著重強調的地方,一般要停頓;“也”用在句中時表停頓語氣,朗讀時應作停頓;省略句中句內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頓;并列短語間要略作停頓;總領性詞語后面要停頓。如果是幾個句子的組合,則要在句與句間要停頓。“從灣至觀音洞仄而旋奇始盡”意為“從鐵索灣到觀音洞,道路狹窄并且旋轉曲折,奇特的景象開始沒有了”可知,“仄而旋”和“奇始盡”是并列關系,說的是風景的兩方面變化,需要停頓;而“從灣至觀音洞”則是地點,作狀語,需停頓。故可停頓為:從灣至觀音洞/仄而旋/奇始盡。23.本題考查譯句。注意下列重點詞語的意思:(1)戾,至、到。息,平息。經綸,管理。反,同“返”,回去。(2)非:不是;不至:不到;著:出名。24.本題考查理解運用能力。前四空:從甲文“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可知,作者認為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像飛奔的駿馬。寫出了水流的湍急;從乙文“水始怒,卷石皆躍”可知,“水始怒”是從正面描寫水流的湍急,水的氣勢變得很盛。“卷石皆躍”則從側面寫出水流之急,拳頭大小的石頭都開始跳躍。后兩空:從甲文“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可知,此文還抒發了作者對名利、官場的厭惡;從乙文“奇僻之士,游小西天、上方者,日取道焉,而遺之睫前,是可嘆也已”對可知,作者覺得,人們每天都去很遠的地方,而失去了眼前的美好景象,是使人感慨的一件事情啊!表達了對如此美景無人欣賞的遺憾之情。【點睛】參考譯文:甲:煙霧都消散盡凈,天空和群山融為一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任憑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時而向東,時而向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獨異,天下獨一無二。水都是淺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像飛奔的駿馬。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木,讓人心生寒意,高山憑依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無數山峰。山間泉水沖擊著巖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長久不斷地鳴叫,猿不停地啼叫著。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追求功名利祿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來;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國家大事的人,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間也昏暗如黃昏;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還能露出陽光。乙:從葫蘆棚往上,石階立刻就變得危險,天空開始夾在兩峰之間。從云會門進入,山開始變得美麗纖細,水的氣勢變得很盛,拳頭大小的石頭都開始跳躍(意思是:水流的氣勢很盛,把拳頭大小的石頭都沖擊的飛躍起來)。到了鐵索灣,危險的程度加深。從鐵索灣到觀音洞,道路狹窄并且旋轉曲折,奇特的景象開始沒有了。山都是純鉤的創刃,把山劃分為兩邊,行走一百多步,則太陽的東西方向變了;走數十步,則山嶺的背部變了;走幾步則是石頭的形態外表發生了變化。陡峭的山崖如同外城城墻豎立著,而且背著陽光,所以不能種植樹木;瘦削而有姿態,所以不美,也不鄙拙。山石經過雨水的洗滌,霜雪的打磨和雕刻,不擅長而修飾,山石的趣味是最高的。不是采藥、砍樵的人是不到這個山中的,所以這個山不出名。奇特怪異的人,游小西天、上方的那些人,每天都在上路(意思是說:每天都去很遠的地方),而失去了眼前的美好景象,是使人感慨的一件事情啊!25. 逆流而上 消失 沖擊,沖蕩 看,望 26.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27.甲文: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連綿。②“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③“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目沾裳。”作用:突出三峽秋景的蕭瑟、凄涼的特點。 乙文:①“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霧大。②“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導語】這兩段文字選自酈道元的《水經注》,分別描繪了三峽和龍門的自然景觀。甲文通過描寫三峽的險峻和壯麗,展現了自然的雄偉與神秘,尤其是通過猿嘯聲的描寫,增添了環境的凄美感。乙文則描述了龍門的險峻與水流的激蕩,強調了水勢的浩大和自然的力量。兩文都運用了側面描寫,通過對自然景觀的細致刻畫,傳達出對大自然的敬畏與贊美之情。25.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1)句意: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斷。溯,逆流而上;(2)句意: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絕,消失;(3)句意:河中的水流被巨石阻擋而變得開闊。漱,沖擊,沖蕩;(4)句意:向深處看去就會驚心動魄。窺,看,望。26.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重點詞有:雖,即使;奔,飛奔的馬;御,駕著;疾,快。27.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側面描寫是指在文學創作中,作者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即間接地對描寫對象進行刻畫描繪。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句話通過只有在正午和半夜時分才能看到太陽和月亮這一現象,從側面烘托出三峽兩岸山的高峻和連綿不斷。“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這句話以皇帝的緊急命令需快速傳達為例,通過與騎快馬、駕疾風相比,突出了三峽夏季水流的湍急迅疾。“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這句話通過漁人的歌謠,從側面表現出三峽秋季的蕭瑟凄涼。猿猴的哀鳴聲讓人感到悲傷,暗示了三峽秋季環境的凄清。乙文:“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這句話通過遠處觀看的人的感受,即常像被霧露沾濕一樣,向深處看去就會驚心動魄,從側面突出了河水水流湍急,水霧很大的特點。“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這句話引用慎子的話,說河水下龍門時,速度快得連駟馬都追不上,從側面強調了河水的湍急。以駟馬都追不上的夸張說法,更加生動地表現出水流的迅猛。【點睛】參考譯文:【甲】在七百里長的三峽之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斷。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在春冬季節,則是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山峰之間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味無窮。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非常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乙】傳說這塊大石頭是大禹開鑿出來的。河中的水流被巨石阻擋而變得開闊,兩岸高深,傾斜的山崖像是在捍衛河水,巨大的石頭居高臨下,好像要墜落下來卻又倚靠在山崖上。古人有句話說:“水不是石匠的鑿子,卻能夠進入石頭中。”確實是這樣!這里水流交匯沖擊,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樣飄浮在空中,從遠處觀望的人,常常好像被霧氣露水沾濕一樣,向深處看去就會驚心動魄。這里的水仍然奔騰著萬丈波濤,傾瀉而下的水流高達千丈,水勢浩大,像發怒的赑一樣,鼓蕩起來像山在騰起,巨大的波浪沖毀堤岸,一直到龍門的下游。這才知道慎子說的下龍門的時候,水流快得像飛射出去的竹箭,不是四匹馬所能追上的。28. 栽種 同“又”,用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全,都 有人 29.每種止植兩本/識其名狀而已/不求多也 30.(1)在它的前面種上竹子,形成像步廊一樣的夾道,都用藤蔓芍藥等覆蓋著它。(2)不知道天地之間還有什么樂趣可以替代這種(生活)。 31.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月光比作積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橫的藻、荇,生動形象地寫出來月光的空靈澄澈以及竹柏影子都清麗淡雅,勾勒出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圖景,為下文抒情鋪墊。 明月時至,清風自來,行無所牽,止無所框,耳目肺腸,悉為己有。 甲文:作者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自問,表達身居閑職,享受清閑又自嘲為“閑人”的感慨,更表現了以豁然曠達面對人生曲折的心態。 乙文:寫作者居住于“獨樂園”的喜悅和種種樂趣,實則表達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退隱洛陽的孤獨寂寞、憤世嫉俗、不再出仕的情感。【導語】甲文通過描寫月夜的寧靜與美好,表達了作者對閑適生活的向往和對知己相伴的珍惜。乙文則通過對獨樂園的細致描繪,展現了作者在失意后追求內心寧靜和自得其樂的生活態度。兩文都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傳達出作者對生活的哲思和對精神自由的追求。甲文的反問句強調了閑適生活的難得,乙文的反問句則表現了作者對獨樂的自嘲與自足。28.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為:島上種了竹子。植:栽種。(2)句意為:一百二十畦田。有:同“又”,用在整數與零數之間。(3)句意為:都為自己所支配。悉:全,都。(4)句意為:有人責備我。或:有人。29.本題考查文言斷句。句意為:每種(花)只種了兩叢,(為了)辨識它的名稱形狀罷了,不求多種。“每種止植兩本”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識其名狀而已”是一個動賓結構,表示只需要識別出這些花的名稱和形態即可,二者之間應斷開;“不求多也”是一個簡短的結論句,表明種植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數量多,而是為了識別和欣賞,應和前文斷開;故斷句為:每種止植兩本/識其名狀而已/不求多也。30.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1)重點詞語:植竹:種上竹子。于:介詞,在。前:前面。如:像。皆:全,都。以:用。蔓藥:藤蔓芍藥。覆:覆蓋。(2)重點詞語:天壤之間:指天地之間。復有:還有。何:什么。代:替代。此:指這種生活。3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第一空,甲文中運用修辭寫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句話把月光下的庭院比作積水,竹柏的影子仿佛水中的藻、荇,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庭下如積水空明”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月色的清麗和庭院的幽靜,“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描繪出庭院中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圖景,還營造出一種空靈澄澈的意境,讓讀者仿佛置身于那片被月光輕撫的庭院之中,感受到了作者內心的寧靜與超脫。根據后文“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可知,此處空明澄澈的夜景只有我和張懷明得以享受,是因為他人都沒有我倆這種閑情逸致,所以此處的景物描寫還可以為后文的抒情做鋪墊。第二空,在乙文《獨樂園》中,表現作者“獨樂”情趣的句子是:“明月時至,清風自來,行無所牽,止無所框,耳目肺腸,悉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間復有何樂可以代此也。”這句話描繪了作者在自己精心營造的獨樂園中,隨著明月清風而自得其樂的場景。他在這里行走無拘無束,停留也沒有任何限制,沒有任何外界的牽絆和束縛。他感到內心充滿了寧靜和滿足,獨自享受著這份寧靜與美好,以至于認為天地間再沒有比這更令他感到快樂的了。這種“獨樂”的情趣,正是作者通過精心設計和布置獨樂園所追求的。第三空,甲文中的問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此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正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任職。蘇軾在這里的問句看似是在詢問普遍的自然現象,實則是在強調在忙碌紛擾的塵世中,能夠像他們這樣有閑情逸致、懂得欣賞自然之美的人少之又少。作者此時被貶黃州,有職無權,自稱“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這既表現了他對自然之美的熱愛與欣賞,也透露出作者在貶謫中雖感慨身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表現出作者豪放曠達的人生態度,點睛之筆“閑人”二字,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體現了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第四空,乙文中的問句:“吾聞君子所樂必與人共之,今吾子獨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這是他人對作者(迂叟)獨樂態度的質疑,而作者則以反問的形式回應,表達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讀出迂叟對于個人樂趣的堅持和對世俗觀念的淡然。他并不認為自己的樂趣必須與他人分享才是正當的,反而享受那種獨處的寧靜與自由。問句中隱含著作者對自身生活方式的選擇與堅持,以及對世俗評價的淡然處之。根據注釋信息“宋神宗熙寧三年,司馬光因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陽。熙寧六年,購地二十畝,筑園”可知,這一問也暗含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退隱山野的孤獨落寞、憤世嫉俗之感。【點睛】參考譯文: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乙熙寧四年,我才舉家定居洛陽,六年,在尊賢坊北關買了二十畝田作為家園。廳堂的北面又有一個水池,中間有島,島上種了竹子,(島)像玉玦一樣呈圓形,環繞有三丈方圓,將竹梢收攏打成結,像打漁人的草屋,把它命名為釣魚庵。水池的東邊,整治出一百二十畦田,錯雜地種植著花草藥材,為了辨識它們的種類名稱,給它們(掛上字牌)作為標志。畦的北面也種了竹子,像棋盤一樣呈方形,直徑一丈左右,彎曲它的頂梢,使它交錯通達遮蔽作為屋子。在它的前面種上竹子,形成像步廊一樣的夾道,都用藤蔓芍藥等覆蓋著它,四周種植草木藥材等作為藩籬,把它命名為采藥圃。藥圃的南面有六個圍欄,芍藥、牡丹、雜花各占二個。每種(花)只種了兩叢,(為了)辨識它的名稱形狀罷了,不求多種。圍欄的北面有個亭子,把它命名為澆花亭。明月按時到來,清風自然吹拂,行走無所牽掛,止息無所羈絆,耳目肺腸都為自己所支配。一個人孤獨而舒緩,自由自在,不知道天地之間還有什么樂趣可以替代這種(生活)。于是(將這些美景與感受)合起來,把它命名為“獨樂園”。有人責備我說:“我聽說君子有所快樂必定和別人共享,現在您只為自己獲得滿足卻不顧及別人,這難道可以嗎?”我(非常)抱歉地說:“我愚笨,怎么能夠比得上君子,自己快樂唯恐不足,怎么能夠顧及別人?何況我所感受的樂趣粗俗低下,都是世上人所拋棄的(東西),即使推薦給別人,別人尚且不要,難道能夠強迫他們(接受)嗎?如果也有 愿意(與我)同享這種樂趣,那么我則 常感激并且把它奉獻出來,怎么敢專享這種樂趣呢?”32.C 33.是子我自拔擢/乃敢爾/我不堪此/必斥之 34.(1)天子因為旱情很嚴重,下詔賑濟災害。就乞請調任外官,擔任杭州刺史。 35.繁茂(生機盎然、有活力)、柔軟/軟/婀娜多姿、嬌嫩/嫩 36.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荒園中無人欣賞的柳樹,表達了對統治者埋沒人才的憤懣之情(對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有志不得伸的感慨之情)。 37.①統治者埋沒人才②皇帝不能虛心聽取、接納意見③皇帝迷亂放縱④賞罰不當【導語】這篇閱讀文章通過白居易的詩作《楊柳枝詞》和《新唐書·白居易傳》中的記載,展現了白居易的文學風格和政治態度。詩中描繪了春日垂柳的柔美與孤寂,反映了詩人被貶謫后的心境。傳記則記錄了白居易在朝廷中的直言敢諫和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表現出他對民生疾苦的關切和對朝政不滿的態度。整體來看,白居易的作品和生平都體現了他對社會不公的批判和對理想政治的追求。32.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含義。C.“帝變色”的意思是:皇帝改換了臉色。色:臉色、神情;故選C。33.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要根據句意和句子結構進行斷句。“是子我自拔擢乃敢爾我不堪此必斥之”的意思是:這個人是我親自提拔的,竟敢這樣,我不能忍受他這樣做,一定貶斥他!“是子我自拔擢”中“是子”為主語,“我自拔擢”為賓語,省略了謂語“是”,此句主謂賓完備,表達意思完整,后斷開;“乃敢爾”此句省略主語“他”,“敢”為謂語,“爾”為賓語,主謂賓完備,表達完整意思,后斷開;“我不堪此”為原因,“必斥之”為結果,其間需要斷開。因此正確的斷句為:是子我自拔擢/乃敢爾/我不堪此/必斥之。34.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我們在的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1)以:因為。甚:嚴重、厲害。賑災:賑濟災害;(2)丐:乞求。外遷:調任地方官。為:擔任。35.本題考查詩句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意為:一棵柳樹在春風中長出了無數的枝條,顏色比金子還要嫩,質地比絲綢還要柔軟。結合“千萬枝”可知枝條之繁盛,柳樹之生機和活力;結合“嫩于金色”可知,春風和暖,柳枝綻出細葉嫩芽,望去一片嫩黃,可見柳枝之秀色奪目,柔嫩多姿;結合“軟于絲”可知,細長的柳枝,隨風飄蕩,比絲縷還要柔軟,可見突垂柳柔軟的特點。36.本題考查詩歌寫作手法。結合“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的意思為:永豐坊西角的荒園里,整日都沒有人,這柳枝屬于誰?“永豐西角荒園里”交代垂柳生長之地為“西角荒園”,“西角”為背陽陰寒之地,“荒園”為無人所到之處,生長在這樣的場所,垂柳再好,也是“盡日無人”,又有誰來一顧呢?只好終日寂寞了。結合前兩句“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可見春新柳又嫩又軟之嬌態。此三、四句的孤寂落寞,同前兩句所寫的動人風姿,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縱使風姿綽約,卻無人欣賞,流露出詩人對垂柳的深深的惋惜之情;結合【注釋】“詩人為避朋黨傾軋,自請外放,長期遠離京城”由此可知,此詩通過抒發對永豐柳的痛惜之情,實際上表現了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此處的柔嫩婀娜的“垂柳”代表人才,流落“荒園”“無人屬”象征著人才不被賞識、不被重用,慘遭埋沒的命運。看似寫柳,實則寫人,借物喻人,表達了詩人對垂柳無人欣賞的惋惜之情。詩人借此抒發了自己被貶謫后,才華無人賞識的孤寂與失落感,反映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37.本題考查對內容的梳理與概括。結合【甲】詩,“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可知,此句通過反問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對垂柳無人欣賞的惋惜之情,借物喻人,實則通過對垂柳命運的描繪,巧妙地映射出人才的境遇,表達了對統治者埋沒人才的憤懣之情。因此【甲】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統治者埋沒人才的弊病;結合【乙】文第③段“論執剛直,帝未諭,輒進曰:‘陛下誤矣。’帝變色”和“天子荒縱,賞罰失所宜,居易雖進忠不見聽”可知,當時天子迷亂放縱,賞罰不當,白居易雖然多次進諫忠言,卻不被皇帝聽取,反而引起皇帝的疏遠,因此可見當的社會弊病有:皇帝迷亂放縱,不能虛心聽取忠臣的意見,且賞罰不當。【點睛】參考譯文:白居易,字樂天,他的祖先大概是太原人。所寫的詩歌幾十上百篇,都含有諷諫之意,針砭時俗的弊病。元和四年,天子因旱情嚴重,下詔賑濟災害。白居易見詔文細節不夠具體詳備,便建議請求全部免除江、淮兩地賦稅,來救助逃荒的饑民,并且多放出一些宮里人,來節約錢財和軍餉。憲宗大多采納了。有囚犯經過三次大赦沒有得到寬免。白居易又上奏說:“父親死去妻子改嫁,債務沒有償還的日期,囚禁沒有休止的日子,請求完全赦免他。”后來白居易在殿中答對時,辯論剛正耿直,皇帝不理解,白居易就進言說:“陛下錯了。”皇帝不高興。白居易答對結束后,皇帝對李絳說:“這個人是我親自提拔的,竟敢這樣,我不能忍受他這樣做,一定貶斥他!”……天子迷亂放縱,賞罰不當,白居易雖然進諫忠言,卻不被皇帝聽取,就請求外調任杭州刺史……又授任江州刺史,因病免除官職。元和六年,白居易去世,終年七十五歲,宣宗寫詩悼念他,……被貶官到江州擔任司馬一職。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