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活動·探究 親近動物,豐富生命體驗1.通過互動、討論等,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2.通過實地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3.培養學生對小動物的興趣和好奇心,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4.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常見的小動物,了解它們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食物來源及生活環境。樹立保護動物的意識,增進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交流。一、情景導入通過模擬電話鈴聲,教師接電話,告知學生有小動物要來班級做客,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期待,引出本課內容。(板書課題)二、活動指導(一)整體感知1.老師利用圖片、實物和視頻資料,展示常見的小動物,如馬、牛、羊及家里養的小貓、小狗等,為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外形特征做好準備。2.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回答關于動物的問題,如“這是什么動物”“它有什么特點”“它們一天里的生活是什么樣的”等。(二)合作探究1.了解小動物的生活習性(1)觀察后小組討論:組織學生觀察校園內的小動物,如蝴蝶、小鳥等,討論它們的生活習性,如飛行、覓食等。(2)交流后角色扮演:讓學生戴上動物頭飾,模仿小動物的動作和聲音,加深對小動物生活習性的了解。2.探索動物的食物來源(1)故事講述:通過故事、圖片等方式,展示動物在不同環境中尋找食物的場景,如小鳥在樹上找蟲子吃,小魚在水中捕食等。(2)互動游戲:設計“找食物”的游戲,讓學生扮演小動物,在教室內的不同區域尋找“食物”(玩具或圖片),體驗動物尋找食物的過程。3.了解動物的生活環境(1)環境展示:利用教室布置不同的區域,展示動物的生活環境,如森林、河流、草原等。(2)參觀討論:組織學生參觀動物園或觀看相關視頻,討論動物在不同環境中的生活狀態,以及它們是如何適應環境的。4.培養保護動物的意識(1)觀看宣傳片:播放保護動物的宣傳片,讓學生了解保護動物的重要性。(2)討論分享:引導學生討論如何保護動物,如不亂扔垃圾、不捕捉小動物等,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三)拓展延伸1.繪畫創作: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及其生活環境,并分享給大家。2.角色扮演游戲:繼續開展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進一步體驗與動物互動的樂趣。3.補充資料:(1)蚯蚓的生活習性蚯蚓是喜溫、喜濕、喜安靜、怕光、怕鹽、怕單寧味的夜行性環節動物。白天棲息在潮濕、 通氣性能良好的土壤中。棲息深度一般為10~20厘米, 夜晚出來活動覓食。(2)田螺的生活習性田螺是腹足類軟體動物,喜棲息于冬暖夏涼、底泥松軟、餌料豐富、水質清新的水域中。攝食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機物或水生植物的幼嫩莖葉等。田螺喜夜間活動,夜間攝食旺盛。(3)鯽魚的生活習性鯽魚是雜食性魚,但成魚主要以植物性食料為主。硅藻和一些狀藻類也是鯽魚的食物,小蝦、蚯蚓、幼螺、昆蟲等它們也很愛吃。(4)反芻動物——牛牛是反芻動物,擁有四個胃。瘤胃:是牛四個胃里最大的一個,主要用于存儲和初步發酵食物。網胃:位于瘤胃前部,主要功能是過濾食物中的雜物,如石子、釘子等。瓣胃:主要功能是阻留食物中的粗糙部分,進一步加以磨細,并吸收大量水分。皺胃:相當于其他哺乳動物的胃,可分泌胃液消化食物,再送入小腸進一步消化吸收,因此被稱為“真胃”。牛每天需要花費8~10小時采食,吃下大量的草和植物。食物先進入牛的瘤胃,在那里被微生物分解。然后,牛會將食物吐出來再次咀嚼,再將其咽入其他胃進行消化吸收。本次教學活動通過多種形式和方法,讓學生在親近動物的過程中獲得了豐富的體驗。學生不僅認識和了解了常見的動物,還培養了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通過討論和分享,學生也增強了保護動物的意識。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豐富活動內容和形式,提高學生們的參與度和興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