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9張PPT)第三單元字 音 字 形1.讀讀寫寫9.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竄(cuàn)覓(mì) 跪(ɡuì) 拗(ǎo) 攢(cuán) 斂(liǎn)確鑿(záo) 輕捷(jié) 云霄(xiāo) 倘若(tǎnɡ)鑒賞(jiàn) 啄食(zhuó) 和藹(ǎi ) 恭敬(ɡōnɡ)質樸(pǔ) 博學(bó) 淵博(yuān) 倜儻(tì tǎng)淋漓(lín lí) 盔甲(kuī) 紳士(shēn) 人跡罕至(hǎn)人聲鼎沸(dǐng) 菜畦(qí) 皂莢(jiá) 桑椹(shèn)油蛉(líng) 斑蝥(máo) 秕谷(bǐ) 蟬蛻(tuì)10.往事依依 徜徉(chánɡ yánɡ) 浩渺(miǎo) 非凡 雕鏤(lòu)寂寞(mò) 諄諄(zhūn) 搜索枯腸 氣象萬千鴉雀無聲 逃竄(cuàn) 險峻(jùn) 鐫刻(juān)11.再塑生命的人 攫(jué) 衡量(hénɡ liánɡ) 綻放(zhàn) 吞噬(shì)稚氣(zhì) 擱置(gē) 不適(shì) 沁涼(qìn)闡釋(chǎn) 悔恨(huǐ) 茫然無措 無休無止搓捻(cuō niǎn) 混為一談(hùn) 恍然大悟(huǎnɡ)爭執(zhí ) 花團錦簇(cù)12.《論語》十二章 論語( lún) 不亦說(yuè)乎 不慍(yùn) 三?。▁ǐnɡ)傳(chuán)不習乎 不逾矩( yú) 罔(wǎnɡ) 殆(dài)一簞食(dān) 好之者(hào) 曲肱(ɡōnɡ) 篤志(dǔ)2.讀音易錯9.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確鑿(záo) 蟬蛻(tuì) 蟋蟀( shuài) 攢成(cuán)錫箔( bó) 油蛉(líng) 斑蝥(máo) 收斂(liǎn)腦髓( suǐ) 秕谷(bǐ) 盔甲(kuī) 倜儻(tì tǎng)拗過去( ǎo) 宿儒( sù) 竄(cuàn) 人跡罕至(hǎn)人聲鼎沸(dǐng)10.往事依依 徜徉(chánɡ yánɡ) 浩渺(miǎo) 狼狽(bèi) 嬋娟(chán)橘綠(jú) 絢麗( xuàn) 白鷺( lù) 慷慨(kānɡ kǎi)角色(jué) 鐫刻(juān) 雕鏤(lòu) 銘刻(mínɡ)11.再塑生命的人 綻放(zhàn) 吞噬(shì) 稚氣(zhì) 擱置(gē)模仿(mó) 沁涼(qìn) 搓捻(cuō niǎn) 爭執(zhí )混為一談(hùn) 恍然大悟(huǎnɡ) 花團錦簇(cù)12.《論語》十二章 論語( lún) 不亦說(yuè)乎 不慍(yùn) 三?。▁ǐnɡ)傳(chuán)不習乎 不逾矩( yú) 罔(wǎnɡ) 殆(dài)一簞食(dān) 好之者(hào) 曲肱(ɡōnɡ) 篤志(dǔ)3.字形易錯(括號內為錯別字)9.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蟬蛻(銳) 蟋蟀(率) 纏絡(咯) 繡像(象) 錫箔(柏)珊(柵)瑚 油蛉(玲) 斑蝥(矛) 收斂(臉) 腦髓(隋)人跡罕至(致) 秕(比)谷 書塾(墊) 宿儒(孺) 云霄(宵)人聲鼎沸(拂) 鑒(簽)賞 拗(幼)過去10.往事依依 徜徉(佯) 雕鏤(縷) 慷慨(概) 鐫(雋)刻 歷歷(厲厲)在目記憶猶(尤)新 走投(頭)無路 眼花繚(僚)亂 心曠神怡(佁)鴉雀(鵲)無聲 諄諄(淳淳)教導11.再塑生命的人 綻(錠)放 稚(椎)氣 沁(泌)涼 誕(涎)生 悔(誨)恨茫然無措(厝)12.《論語》十二章 不亦說(悅)乎 人不知而不慍(溫) 三省(醒)吾身 不逾(遇)矩學而不思則罔(惘) 思而不學則殆(怡) 一簞(單)食人不堪(湛)其憂 曲肱(肋)而枕之 博學而篤(櫝)志1.閱讀下列語段,完成(1)—(2)題。(7分)語段一: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 ① (趴 伏 停)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xiāo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語段二:這些詞使整個世界在我面前變得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記得那個美好的夜晚,我獨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滿了?、凇?喜悅 高興 愉快),qǐ盼著新的一天快些來到。啊!世界上還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嗎 (1)給語段中加點的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2分)菜畦( ) 云xiāo( ) 花團錦簇( ) qǐ( )盼(2)結合語境,為語段①②橫線處選擇恰當的詞語。(2分)① ?、凇 ?典 題 演 練【答案與解析】(1)qí 霄 cù 企 (2)①伏 ②喜悅····2.小科朗讀下面一段文字時,碰到了以下問題,請你幫他解決。(4分)走出人聲頂沸的教室,漫步在花團錦簇( )的野外,我的心情就像叫天子(云雀)直竄到云霄里去那么qiè意! 綠油油的田野從大路向遠方鋪展。盛開的油菜花像散落在田野的大幅金色桌布,隨風起伏;盛開的野薔薇散發著柔和而又沁人心脾的氣息……我不由得想起古人的一首詩:“色與香同賦,江鄉種亦希。鄰家走兒女,錯認是薔薇。”看來,人們一直將薔薇與玫瑰渾為一談。(1)給加點的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2 分)①簇( ) ②qiè( )意(2)畫橫線的詞語各有一個錯別字,請找出并寫出正確的字(2分)①人聲頂沸( )—( )②渾為一談( )—( )【答案與解析】(1)① cù ②愜 (2)①( 頂 )—( 鼎 ) ②( 渾 )—( 混 )···詞語(成語)運用1.詞語釋義篇目 詞語 釋義9.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確鑿 確實。輕捷 輕快敏捷。纏絡 纏繞。攢 湊在一塊兒。無妨 沒有妨礙;沒有關系。高枕而臥 墊高了枕頭睡覺,形容不加警惕。鑒賞 鑒定和欣賞(藝術品、文物等)。人跡罕至 少有人來。跡,足跡、腳印。罕,稀少。篇目 詞語 釋義9.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宿儒 書念得很多的老學者。宿,長久從事某事的。紳士 舊時地方上有地位、有勢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 或退職官僚。人聲鼎沸 形容人聲喧鬧,像水在鼎中沸騰一樣。鼎,古代煮東西用的器物,一般為圓形,三足兩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開。10.往事依依 徜徉 安閑自在地步行。浩渺 水面遼闊無邊。雕鏤 雕刻。搜索枯腸 形容竭力思索。篇目 詞語 釋義10.往事依依 身歷其境 親身到了那個境地。歷歷在目 十分清楚地出現在眼前。記憶猶新 過去的事,至今印象還非常清楚,就像剛才發生的一樣。樂在其中 喜歡做某事,并在其中獲得樂趣。煙波浩渺 形容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廣闊無邊。津津有味 形容興味特別濃厚。津津,興趣濃厚的樣子。氣象萬千 形容景象千姿百態,十分壯觀。氣象:景象。風云變幻 像風和云一樣變化。比喻局勢動蕩不定,事物變化迅速而復雜。篇目 詞語 釋義10.往事依依 美不勝收 美好的東西很多,一下子來不及欣賞和接收。勝:盡,完全。收:接收,領略。眼花繚亂 眼睛看到紛繁、耀眼或震動人心的事物而感到迷亂。也形容事物紛繁復雜,無法辨清。心曠神怡 心胸開闊,精神爽朗。曠:開朗。怡:愉快。油然而生 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產生。油然:自然而然。滾瓜爛熟 瓜長得滾圓,已經熟透了。形容朗讀、背誦或記認得純熟流利。鴉雀無聲 烏鴉和麻雀都不發叫聲。形容非常安靜,一點聲音都沒有。篇目 詞語 釋義11.再塑生命的人 搓捻 將線、紙等放在手里來回搓。擱置 停止做某事。沁涼 透出涼意。截然不同 界限分明,完全不同。疲倦不堪 非常疲乏,難以忍受。小心翼翼 形容舉動十分謹慎,絲毫不敢疏忽。不求甚解 原指領會大意,現在多指讀書學習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恍然大悟 形容忽然醒悟過來。篇目 詞語 釋義11.再塑生命的人 花團錦簇 形容五彩繽紛、十分華麗的景象。簇,叢集、聚集。茫然無措 心中迷惑,不知怎么辦才好。無休無止 指沒完沒了。休:停止。2.近義詞辨析近義詞 舉例 辨析鑒賞 /鑒定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在現實中盲目模仿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行為,說明他鑒賞能力太低。(湖南株洲中考) 二者都有觀察給出評價的意思?!拌b賞”指鑒定和欣賞(藝術品、文物等),重點在“賞”。“鑒定”指鑒別和評定(人的優缺點),辨別并確定事物的真偽、優劣等,重點在“定”。結合語境,應選擇“鑒賞”。近義詞 舉例 辨析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往事依依》 國潮,即“中國風”與“潮流”的疊加,它是近年來動畫電影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其中的電影場景設計,加入大量賽博朋克元素,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讓畫面既流光溢彩又復古夢幻,令人賞心悅目。(遼寧本溪中考) 賞心悅目,指因欣賞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暢,偏重于“心”和“目”,強調感官上的享受。心曠神怡,指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偏重于“心”和“神”,強調精神上的愉快。這里主語是“電影場景設計”,更側重感官上的享受,選“賞心悅目”更恰當。3.易用錯成語成語 錯例 分析人聲鼎沸 青年人要多讀書,勤思考,并以積極的姿態投身于人聲鼎沸的新生活。 “人聲鼎沸”形容人聲喧鬧,像水在鼎中沸騰一樣。這里用來形容“新生活”不合適。人跡罕至 游客跟隨導游一起游覽人跡罕至、熱鬧非凡的九寨溝,那里的美景令人陶醉! “人跡罕至”指少有人來。用在這里不符合語境。眼花繚亂 旅游交易會上,中國展商利用數字化平臺,向世界全方位呈現中國眼花繚亂的旅游資源。 “眼花繚亂”是指眼睛看見復雜紛繁的東西而感到迷亂,這里形容旅游資源,不能用“眼花繚亂”。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當的一項是( )A.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確實)B.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整個機械的關鍵部分)C.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少有人來)D.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形容人聲喧鬧,像水在鼎中沸騰一樣)典 題 演 練【答案與解析】B “機關”在句中是“秘密”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紹興的山水非常美麗,那里旅客如云,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B.課間休息時,同學們有的朗讀,有的討論,教室里人聲鼎沸。C.考試結束了,他心里感到無比輕松,腳步也似乎分外輕捷。D.登上山頂時,我們一個個累得大汗淋漓,心情卻無比高興。【答案與解析】A 人跡罕至:少有人來。與前面的“旅客如云”相矛盾。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使用不當的一項是(2分)( )A. 那期間與孩子們相處的點點滴滴,我至今歷歷在目。B. 臨近中秋佳節,北京秋高氣爽,步入頤和園東門,一串串桂花在微風中搖曳,淡淡香氣撲鼻,令人心曠神怡。C. 景區內,板胡高亢,梆子鏗鏘;景區外,大唐華清城廣場,滿眼喜慶,人聲鼎沸。D. 寒露來臨,房前屋后,盆里栽的,土里種的,坡上野生的怒放的黃菊,萬紫千紅,給深秋增添一抹亮色。【答案與解析】D 萬紫千紅:形容百花齊放,顏色艷麗;也形容事物豐富多彩或事業繁榮興旺。這里用“萬紫千紅”形容“黃菊”,用錯對象,可改為“絢麗奪目”。 1.作家作品作家 簡介魯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野草》和雜文集《墳》《熱風》《且介亭雜文》等。他的小說《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他的作品語言犀利精辟,如投槍,如匕首,被譽為“民族魂”。于漪 于漪(yī),1929年出生,江蘇鎮江人,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國家“人民教育家”稱號獲得者。于漪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致力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主要作品有《歲月如歌》《教育的姿態》《語文的尊嚴》等。文 學 文 化 常 識作家 簡介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盲聾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通曉英、法、德等五種語言,一生獻給了盲聾啞人的教育和福利事業,先后完成了十四部著作,榮獲“總統自由勛章”等獎項。主要著作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師》等。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與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稱“孔孟”,被后世尊為“至圣先師”??鬃铀枷氲暮诵氖恰叭省薄?br/>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鬃又R淵博,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萬世師表”,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2.寫作背景篇目 寫作背景9.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本文寫于1926年9月18日。當時魯迅被反動當局列入擬通緝的北平文教界五十人名單,魯迅難以公開同反動勢力進行斗爭,被迫于1926年應廈門大學的邀請而離開北京。人生的起伏變動,使魯迅心情“空洞、蕪雜’“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他把目光投向了舊事,希望借舊事的回憶來排除苦悶,尋求慰藉。這些回憶性散文以“舊事重提”為總名,陸續發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結集時改題為《朝花夕拾》10.往事依依 本文原是于漪老師應河南《中學生閱讀》(初中版)編輯部一再邀請而寫,刊登在該刊1999年第7期的“追憶黃金時光”欄目上。于漪老師想通過這些往事,告訴同學們要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多讀書,讀好書,明做人之理。篇目 寫作背景11.再塑生命的人 本文選自海倫·凱勒的散文名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安妮·莎莉文(Anne Sullivan,1866—1936),美國著名殘障教育家。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塔斯坎比亞的小城。1882年2月,她患了一場重病(據醫生推斷,可能是猩紅熱或腦膜炎),從此失去了視覺和聽覺,被無邊的黑暗和死寂包圍。她能夠感知身邊的許多事情,但無法學習語言,也無法與人交流,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她自我表達、與人溝通的意愿越來越強烈。在意愿無法達成的情況下,她的脾氣變得很壞,常常因為一點點不如意就大發雷霆(課文中她摔玩具娃娃的行為并非偶然)。她的父母多方輾轉求索,終于通過波士頓珀金斯學院的院長阿納諾斯找到了一位合適的老師,這就是莎莉文老師。莎莉文老師于1887年3月3日來到海倫·凱勒家,本文講述的故事就從這里開始。篇目 寫作背景12.《論語》十二章 《論語》的“論”是“依次編輯”的意思,“語”指對話、語錄。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寫,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典著作。東漢列為“七經”之一,宋代把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論語》以語錄體為主,只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說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和說話的對象;也有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還有敘事體,其中有一點情節,但也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論語》首創語錄體寫法,格言警句,美不勝收。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不恥下問”“溫故知新”“學而不厭”“舉一反三”“見義勇為”“當仁不讓”“舍己為人”等都出自其中。我們今天學習的《〈論語〉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薈萃,大體可以分為“修身”“治學”兩大類。3.文章主旨篇目 文章主旨9.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關于本文的主題,有三種說法。一是“批判說”。認為這篇文章的主題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從而表現了魯迅對封建社會及其教育制度的徹底否定”。例如作者對私塾老先生的描寫,刻畫了一個“死讀書、讀死書”的形象;特別是寫“我”如何抱著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問題去請教他,卻遇見了“不知道”和臉上的“怒色”——說明了他是一貫體現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從而得出此文的主題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二是“兒童心理說”。這種觀點認為貫穿《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就是這篇散文的意境和韻味之所在。因此主題是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兒童熱愛自然、天真幼稚的歡樂心理。三是“對比說”。即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無味的生活作對比,表現兒童熱愛自然的心理,同時表達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滿。篇目 文章主旨10.往事依依 本文通過對童年及初中求學生涯中一些常縈繞胸懷而十分留戀的往事的回憶,抒寫了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深情,告訴青少年要多讀書,讀好書,明做人之理,做一個志趣高尚的人。11.再塑生命的人 本文真實地記敘了作者受教于莎莉文老師的幾件事,表現了莎莉文老師對學生的一片愛心和高超的教育藝術,表達了作者對莎莉文老師的感激、熱愛和崇敬之情。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求知的熱情及艱辛而愉快的生活經歷。12.《論語》十二章 本文通過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個人修養、珍惜時間等方面給人以啟示,教育我們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做人。典 題 演 練1.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一項是(2分) ( )A.《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小說。B.莎莉文老師用打比方的方式讓海倫領悟到了“水”的含義。C.《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D.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被后人尊稱為“圣人先師”。【答案與解析】C A項,《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本文是一篇散文。B項,莎莉文老師是用讓海倫親自感受水的方式,使她領悟到了“水”的。 D項,孔子被后人尊稱為“圣人”“至圣先師”。2.下列文學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 魯迅,我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B. “四書”指的是《論語》《大學》《尚書》和《孟子》。C.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D. 海倫·凱勒是美國女作家、教育家,著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課文《再塑生命的人》就選自其中。【答案與解析】B “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景物描寫的方法】1.移步換景,從遠到近,從整體到局部抓住特點,準確描摹。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運用形象的比喻。4.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描摹景物。5.運用想象寫景。6.側面描寫,突出景物特征。7.運用白描的手法寫景。現 代 文 閱 讀考點景物描寫的方法及作用【景物描寫的作用】1.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2.渲染氣氛。3.烘托人物心情。4.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性格。5.推動情節的發展。6.借景抒情,情景交融7.照應標題。【教材設問鏈接】朗讀并背誦第2段描寫百草園的文字,完成練習。1.這一段描寫景物,有近景,有遠景;有靜態,有動態;有視覺、聽覺,還有味覺。百草園的一切,在少年魯迅的心目中顯得那樣生機勃勃,情趣盎然。試據此對這一段景物描寫的方法做簡要分析。文章第2段的景物描寫,形、聲、色、味俱全。菜畦的“碧綠”,桑葚的“紫紅”,菜花和蜂的“黃”是寫顏色,“高大”“肥胖”“擁腫”“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是寫形狀,這是從視覺上寫的;鳴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是從聽覺上寫的;覆盆子的又酸又甜,是從味覺上寫的。一、句段在不同位置的作用1.句段位于文章的開頭(1)結構上:①統領全文;②引出下文,為下文寫……做鋪墊/埋伏筆;③與下文形成對照;④欲揚先抑。(2)內容上:①開篇點題,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等;②交代寫作對象/內容;③營造(渲染)氣氛/奠定情感基調。(3)表達效果上:設置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考點分析句段作用2.句段位于文章的中間(1)結構上:①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分析時要注意指出承接了上文什么內容,引出了下文什么內容;②照應標題或開頭。(2)內容上:①強調某事/某種情感;②揭示事件的意義,豐富文章的內涵;③推動故事情節發展;④如果是插敘,則豐富了文章內容,使情節一波三折,增強了故事的可讀性,塑造了人物……的形象。3.句段位于文章的結尾(1)結構上:①收束(總結)全文;②呼應標題或開頭,使文章結構完整。(2)內容上:①歸納主旨,畫龍點睛,卒章顯志;②暗示主題,抒發作者的情感或感悟,深化/升華主旨;③言有盡而意無窮,留下想象的空間,增強感染力。(3)表達效果上:①引發讀者的思考(或對某一問題的反思);②戛然而止,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二、獨句成段的作用1.起強調作用,點明主旨、表達觀點、抒發感情等。2.調整節奏,使語言更加簡潔、明快、有力,以突出中心。3.顯示文脈、貫穿線索、前后呼應、過渡、記錄人物對話等,使思路更加清晰。【教材設問鏈接】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想一想,這兩部分是怎樣連接起來的?從“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是寫三味書屋的部分。通過第9段“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這一承上啟下的過渡段,把“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連接起來。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園子里的童年①讀蕭紅的《呼蘭河傳》和《后花園》不由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我的家鄉毗鄰蕭紅的家鄉,她的童年生活對我來說非常熟悉,尤其是她的后花園生活。②我曾到魯迅的家鄉參觀魯迅故居,看到百草園時有點驚訝,現實中的百草園遠沒有文章里的百草園顯得那么大。在蕭紅故居看蕭紅家的后花園也不大,也許在小孩子的眼中,再小的世界也會被丈量得很大很大。③至于小孩為什么喜歡在園子里玩,我以為園子是最方便接近自然、獲得常識的小世界,和小孩未被世俗熏染的天性是契合的。而且,在東北的苦寒之地,夏季的園子是最熱鬧最多姿多彩的地方了,不在這里玩又能在哪里玩呢 ④當我四五歲在園子里玩時,已是蕭紅出生60 多年之后了。悠長的歲月中,有變的事物和不變的事物,房屋的結構和材料也不斷變化,舊的推翻,新的建立,然而園子沒有變。蕭紅家的園子里有黃瓜、茄子、辣椒、玉米等,還有爬山虎、向日葵、大典 題 演 練赦茨、胭粉豆,以及櫻桃樹,我家的園子里也有黃瓜、辣椒,爬山虎猴子似的越過柵欄爬上房墻、窗戶,向室內窺探,向日葵士兵似的挺直了腰桿駐守在園子的邊邊角角。蕭紅家的園子里,蝶飛,蜻蜓飛,螳螂跳,螞跳,我家的園子也是欣欣向榮,小青蛙、癩蛤蟆、蛐蛐幗幗都來光臨過。不管時光怎樣流逝園子都是生生不息的。⑤園子里的玩法各種各樣,蕭紅是那樣玩的,我卻是這樣玩的。說也奇怪,沒學過書本中的植物知識,卻認識滿園的植物,知道哪個能吃,哪個不能吃,哪個是成熟的,哪個是未成熟的。⑥園子里有菇娘、草珠子,這些是小6女孩比較喜歡的。菇娘果是一種茄科漿果,未成熟時是綠色的,外面罩著一層綠外套。把外套扒開,輕揉果實,待果實柔軟了,把外套和果實之間的連接點順勢拔掉,把里面的籽擠出來,變成薄皮氣囊,然后放在嘴里,在牙齒和舌頭的輔助下,菇娘發出了清脆的聲音。到了秋天菇娘成熟了,黃得晶瑩剔透,酸甜可口。草珠子,顧名思義,就是從草上結出來的一種珠子。灰色的小珠子,珍珠般大小圓潤,中間有孔隙。我就地取材,把珠子用線串連起來,做成手串,做成項鏈。人類對美的追求創造常常是無師自通的。⑦小時候并不懂得刻意欣賞大自然的美,因為自然就在生活的背景里,就在呼吸的空氣里,就在成長的記憶里。自然的每個領域都有其驚艷之處,即使是小小的園子。⑧如今,爸爸、媽媽、舅舅早已搬離原來住的地方,進入城市。童年的園子還在那里,不知會成為哪個孩子的樂園。舅舅家的草甸子和那條河流不知還是不是從前的模樣。離開土地太久了,我記憶中的園子從生活的背景變成了生命的遠景。(作者:李秀萍 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典 題 演 練1.文章主要回憶了作者在園子里的童年生活,為什么第①②段還寫到了蕭紅的后花園和魯迅的百草園 【答案】①引出作者對自己園子里的童年生活的回憶;②引發作者對小孩為什么喜歡在園子里玩的思考。③寫作者與兩位著名作家的童年生活有共通之處,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2.文章第6段畫線部分從視覺、聽覺和味覺角度來描寫景物,請對此處景物描寫的方法做簡要分析。【答案】畫線部分的景物描寫,生動形象,色、聲、味俱全。菇娘果由“綠色”變“黃(色)”,晶瑩剔透,這是從視覺上來寫;“菇娘發出了清脆的聲音”是從聽覺上來寫;“酸甜可口”寫的是味覺。3.想象下面語描繪的情景,分析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爬山虎猴子似的越過柵欄爬上房墻、窗戶,向室內窺探。【答案】 “窺探”一詞把爬山虎人格化,賦予爬山虎人的動作,用想象的筆法生動地寫出了爬山虎頑皮、好奇的情態··4.結合語境,談談你對第8段畫線句子的理解。我記憶中的園子從生活的背景變成了生命的遠景。【答案】園子陪伴著“我”度過了童年時光,成為“我”童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今由于離開故鄉太久,園子早已淡出了“我”的生活。畫線句子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懷念之情。1.文章主要回憶了作者在園子里的童年生活,為什么第①②段還寫到了蕭紅的后花園和魯迅的百草園 【答案】①引出作者對自己園子里的童年生活的回憶;②引發作者對小孩為什么喜歡在園子里玩的思考。③寫作者與兩位著名作家的童年生活有共通之處,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一、名句默寫(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說乎?”(2)__________________,不亦樂乎?(3)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傳不習乎?”(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逾矩?!?br/>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文言文閱讀(6)子曰:“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為師矣?!?br/>(7)子曰:“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學則殆。”(8)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________________,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9)子曰:“________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r/>(10)子曰:“飯疏食,飲水,__________________,樂亦在其中矣?!?br/>(11)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12)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br/>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人不堪其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不義而富且貴必有我師焉(13)擇其善者而從之,__________________。(14)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不舍晝夜。”(15)子曰:“三軍可奪帥也,__________________。”(16)子夏曰:“博學而篤志,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17)《〈論語〉十二章》中論述學與思的辯證關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逝者如斯夫匹夫不可奪志也切問而近思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18)孔子認為不憑道義而獲得的榮華富貴,就像浮云一樣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孔子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見,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的最高境界乃是以此為樂。不義而富且貴 于我如浮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二、統編課下注釋1. 學而時習之 時習:___________________時: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不亦說乎 說:_____________________3. 人不知而不慍 慍: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不亦君子乎 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5. 吾日三省吾身 吾:_______________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省:___________________同“悅”,愉快指有才德的人人稱代詞,我按時溫習按時生氣,惱怒每天多次進行自我檢查6. 為人謀而不忠乎 為人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傳不習乎 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十有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三十而立 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四十而不惑 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誠信十五歲同“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替人謀劃事情竭盡自己的心力傳授,這里指老師傳授的知識立身,指能有所成就迷惑,疑惑上天的意旨命令13. 六十而耳順 耳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七十而從心所欲 從心所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不逾矩 逾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 溫故而知新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學而不思則罔 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思而不學則殆 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 一簞食 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人不堪其憂 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越過法度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疑惑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順從意愿學過的知識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能忍受21.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 飯疏食,飲水 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疏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 于我如浮云 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 必有我師焉 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 擇其善者而從之 善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喜愛,愛好吃粗糧代詞,它,這里指學問和事業代詞,……的人以……為快樂介詞,對,對于像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好的方面,優點27. 子在川上曰 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 逝者如斯夫 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 三軍可奪帥也 三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 匹夫不可奪志也 匹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 博學而篤志 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 切問而近思 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 仁在其中矣 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詞,這,指河水指軍隊改變河流往、離去語氣詞,用于句末,表示感嘆指平民中的男子,這里泛指平民百姓堅定懇切仁德1. 有朋自遠方來 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不亦樂乎 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人不知而不慍 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可以為師矣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樂亦在其中矣 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不義而富且貴 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擇其善者而從之 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朋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快樂三、其他常考實詞了解憑借樂趣即“宜”,是行為的尺度跟隨,引申為學習 四、成語歸納成語 釋義不亦樂乎 原意是“不是很快樂嗎”,現常用來表示程度極深(多用在“得”字后作補語)溫故知新 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認識現在三十而立 三十歲時有所成就。指人開始走向成熟隨心所欲 順從意愿?,F指一切都由著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簞食瓢飲 用簞盛飯吃,用瓢舀水喝。舊指安貧樂道,也指生活清貧不舍晝夜 不分白天和黑夜,夜以繼日逝者如斯 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樣流去博學篤志 廣泛地學習并且堅定自己的志向匹夫不可奪志 即使是平民百姓,也不能隨意改變他的志向。形容意志堅定,不可動搖富貴浮云 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擇善而從 采納正確的意見或選擇好的方法加以實行三人行,必有我師 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能做自己老師的人。形容謙虛好學五、重點句子翻譯1.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教材思考探究;省略句(省略賓語“我”),疑問句,固定句式“不亦……乎”譯為“不是……嗎”]2.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教材思考探究)3.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廣西百色中考)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我每天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不是竭盡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信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4.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教材思考探究)5.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6.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教材思考探究)7.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教材積累拓展;貴州銅仁中考)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那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幾個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軍隊可以改變其主帥,平民百姓的志向卻是不能改變的。“廣泛學習且能堅定志向,懇切地發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六、課文理解1.孔子及其弟子關于學習有哪些觀點?選擇其中一點談談你的體會。第2問:【示例】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明了學思結合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一味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被書本主導,失去主見,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一味空想而不去學習和實踐,就會疑惑。2.“溫故”和“知新”之間具有怎樣的關系?【答案】學習知識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溫故”是“知新”的基礎,“知新”是“溫故”的延伸和升華。此處的“溫故”強調通過溫習學過的知識達到“知新”的目的,強調“悟”,即思考。3.學”和“思”之間具有怎樣的關系?【答案】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實實在在地學習,則終究會疑惑而一無所得。所以要把“學”與“思”結合起來。4.《論語》是兩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學習它,有怎樣的意義?【答案】①《論語》包含許多超越特定時代的內容,有的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有的提出個人修養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鑒的,對我們的學習、成長有重要的意義。②《論語》在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上長期占據重要的位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③閱讀《論語》,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傳統。(北京中考)閱讀下面兩則《論語》,完成1~4題。(共11分)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述而》)典 題 演 練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與“不義而富且貴”中“貴”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A.達官顯貴 B.洛陽紙貴 C.物以稀為貴 D.春雨貴如油【解析】“不義而富且貴”的“貴”是“富貴”的意思。A. 富貴。B. 價格高。C. 珍貴。D. 珍貴。A2.對“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選項中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蔬菜米飯冷水,彎臂枕書苦讀,讀書的快樂是人生至樂。B.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這樣的生活也有樂趣。C.健康的飲食習慣、勞逸結合的生活狀態,是快樂的源泉。D.艱苦的物質生活,使人獲得心理的滿足,從而得到樂趣。【解析】“飯疏食”的意思是“吃粗糧”,“水”的意思是“冷水”,“曲肱而枕之”的意思是“彎著胳膊當枕頭”。B3.根據兩則《論語》及下面兩則材料,在后面語段中的橫線上填寫恰當的內容。(4分)材料一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取材于周敦頤《通書·顏子第二十三》)材料二初,公未顯時,已欲任天下之重。嘗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狈驊n人之憂,而欲免其憂,使人皆樂,然后與之同其樂。 (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廟記》)【參考譯文】材料一:顏回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那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富貴,是人們所喜愛的,顏回卻不愛(也)不求取,卻樂于貧,他的價值觀念是怎樣的?天地間有(比富貴)更珍貴更可愛、值得求取而(與富貴)完全不同的東西(超越富貴的東西,那就是道),見過大的就忘記了小的。見到它的大就會心境泰然,心境泰然就沒有缺憾,沒有缺憾富貴貧賤相處起來就一樣了。材料二:最初,范仲淹還未曾顯達時,已經想要肩負天下的重任。(他)曾說:“士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睋鷳n別人的憂愁,想要免去別人的憂愁,讓人們都快樂,然后同他們一起快樂。顏回簞食瓢飲,孔子稱贊他“賢哉”,師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頤認為顏回“不改其樂”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汲取孔顏之樂的思想,主張“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們倡導的人生追求已成為中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4.(情境化設問)小文同學建了一個微信群,把學習小組的六名成員都拉進群內,大家討論起為群起名的話題。小文提議叫“三人行”,你認為這個群名好不好?為什么?(3分)【答案】示例:好?!叭诵?,必有我師焉”中“三”是多的意思,這個群名意味著小組成員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進步。(觀點,1分;理由,2分。共3分。若有其他觀點,言之成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