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4張PPT)進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點,積累重點詞語和文言知識,理解文意。01梳理各句之間的關系,把握文章內在的邏輯。02體會文章主旨,思考其現實意義,感受傳統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03學 習 目 標第 一 課 時任 務 群任務二:朗讀課文·讀通誡子之文任務三:疏通文意·知曉誡子之意任務四:問題探究·理解誡子之情任務一:常識闖關·取得伴學資格任務五:拓展延申·悟讀家風傳承任務一:常識闖關·取得伴學資格諸葛家伴學初選采取常識闖關的形式進行遴選,以期了解所選伴學對諸葛家的了解和學識,請你闖關,通過伴學初選。任務一:常識闖關·取得伴學資格第一關:根據課下注釋和查閱資料所得,補全下列空缺。諸葛亮(181—234),字 , (今山東沂(yí)南)人,三國時蜀漢 家、軍事家。早年隱居 ,后輔助 聯孫抗曹,建立蜀漢,拜為丞相。劉備死后,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盡心輔佐,被封為武鄉侯。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代表作有《 》《誡子書》等。孔明瑯玡陽都政治隆中劉備出師表任務一:常識闖關·取得伴學資格第二關:根據課下、查閱資料和下面的資料鏈接,補全下面空缺。資 料 鏈 接《說文解字》:“誡,敕也。”左邊是“言”字旁,右邊是聲旁“戒”。“戒”字,下面是一雙手,上面是兵器,即雙手持戈,警惕備戰之意。故“誡”的本義是“敕”,即用話語使人警覺、清醒。任務一:常識闖關·取得伴學資格“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意思是 ;又稱“尺牘”“信札”。多用于記事、陳情或寫景。“誡”的意思是 。“子”一般認為是諸葛亮的兒子 。古人往往在家書中寄語子女弟侄,予以教誨與勸勉,這是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種方式。《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寫于蜀漢建興十二年(234)。這一年2月諸葛亮第五次出師北伐,北伐前,他放心不下朝廷,寫下了嘔心瀝血的《出師表》﹔北伐中,重病的他放心不下8歲的兒子,寫下言辭諄諄的《誡子書》,于殷殷教誨中蘊含著深切的期望。8月病逝于北伐征程中的五丈原。書信告誡、勸勉諸葛瞻任務二:朗讀課文·讀通誡子之文諸葛亮的兒子當年只有8歲,對于這封家書還讀不好,請你幫助他朗讀一遍,注意讀準字音和停頓。課文范讀點我放課文朗讀誡 子 書夫(fú)/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yín)慢/則不能/勵精,險躁(zào)/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任務二:朗讀課文·讀通誡子之文《誡子書》于殷殷教誨中蘊含著深切的期望。請再讀課文,讀出父親對八歲的孩子勸誡的語氣。朗讀要點提示(1)發語詞讀重音:夫/君子之行夫/學須靜也(2)表品格的實詞讀重音: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才/須學也(3)否定詞讀重音: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4)把握反問句的深情語調: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任務三:疏通文意·知曉誡子之意8歲的諸葛瞻由于年齡還小,對于這封家書的意還不太理解,請你結合注釋和工具書,幫他疏通一下文意。夫 君子 之 行, 靜 以 修 身, 儉 以養德。非 淡泊 無以 明志,非 寧靜 無以 致遠。君子為人行事,用寧靜專一來提高修養,以自我約束來培養品德。不恬靜寡欲就無法明確志向,不保持內心寧靜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助詞,用于句首,表示將發議論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修養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為人行事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明確志向。明,明確、堅定這里指安靜,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達到遠大目標。致,達到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節儉,文中為約束、節制的意思。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 則不能 勵精,險躁 則不能 治性。學習必須靜心專一,才干來自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不立志就無法學有所成。放松懈怠就無法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增長志向。這里指立志放縱懈怠。淫,放縱。慢,懈怠振奮精神。勵,振奮輕薄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險,輕薄。修養性情。治,修養。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年紀隨同時光疾速逝去,意志隨同歲月日漸喪失,最終凋落衰殘,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陋的屋舍,(那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疾行,指迅速逝去凋落,衰殘。比喻人年老志衰,沒有用處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第 二 課 時任務四:問題探究·理解誡子之情8歲的諸葛瞻對父親的這封家書還不能完全理解,請你解讀幾個問題,幫助他理解課文。任務四:問題探究·理解誡子之情諸葛亮到底想告訴兒子什么道理?他是如何進行論述的?請你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為諸葛瞻梳理《誡子書》的行文思路。方 法 提 示(1)先標好句子序號;(2)然后概括各句論述的重點;(3)再梳理句與句之間的關聯;(4)最后繪制思維導圖。任務四:問題探究·理解誡子之情第1句:提出觀點想要成為“ ”就要“ , ”君子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第2句:正面闡發明確“ ”與“ ”“ ”的關系,強調“ ”“ ”的重要性靜明志成才淡薄寧靜第3句:深入論述論述“ ”“ ”“ ”“ ”的關系學靜志才第4句:反面論述論述“ ”“ ”的危害,實際是論述“ ”的重要性淫慢險躁儉第5句:感嘆收束表達時光易逝、意志易失的慨嘆,教育兒子要 、“ ”惜時接世2—4句:具體闡發任務四:問題探究·理解誡子之情86字的《誡子書》卻于殷殷教誨中蘊含著深切的希望。在這封家書中諸葛亮對兒子提出了怎樣的希望?請結合全文用明確的語言告訴諸葛瞻。諸葛亮希望兒子能“修身”“養德”,成為“君子”,而不是年老時“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任務四:問題探究·理解誡子之情如何才能修身養德呢?諸葛亮給兒子指出的方法是什么?靜以修身——用寧靜專一來提高修養儉以養德——以自我約束來培養品德任務四:問題探究·理解誡子之情課文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寧靜”與“明志”“致遠”有什么關系 “淡泊”的意思是恬淡自然,不汲汲于富貴功利,不受外界誘惑干擾。“寧靜”則指心情安寧,內心澄凈。不受世俗的影響,淡泊寧靜中方能明確內心真實所想,才會堅定自己的志向,才不會被一些帶有欺騙性的目標蒙蔽,進而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所以“淡泊”“寧靜”是“明志”“致遠”的前提。任務四:問題探究·理解誡子之情“靜”是本文的關鍵詞,在文中出現了三次,找出來,說說這三句中的“靜”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1)靜以修身一為修身之本。“靜以修身”意為修身要清靜寡欲,避免浪費。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不會為貪圖物質享受而分神勞力。(2)非寧靜無以致遠二為明志之根。唯有寧靜專一,才能明確志向、達成志向。(3)學須靜也三為治學之基。“靜”指的是排除雜念干擾、安寧專一的精神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可以心無旁騖地學習,可以靜靜地沉思,可以安靜地反思自己的作為,這樣才能最終實現遠大目標(“致遠”)。任務四:問題探究·理解誡子之情“儉”是本文的第二個關鍵詞,應如何理解?“儉”有節儉的意思,但在文中宜理解為約束、節制之義。“儉”可以是錢財上的約束,也可以是思想、行為等方面的約束。“靜”是內心的修養,“儉”是行為的約束,二者均為內斂、節制的修養路徑。任務四:問題探究·理解誡子之情諸葛亮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才需要具備幾個條件 這幾個條件之間有什么關系 成才要具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立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第二個條件是學習,“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第三個條件是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三者的關系:諸葛亮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志向的培養又必須砥礪品德。任務四:問題探究·理解誡子之情通過你的幫助,諸葛瞻已明白父親的勸誡。接下來請你再從信中挑選一句話,把它寫在一個書簽上,送給八歲的諸葛瞻,并闡述你的理由。我選的句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理由:此句強調“靜”的重要性,體現出學習過程中要有定力,排除雜念干擾,安靜專一。任務四:問題探究·理解誡子之情我選的句子: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理由:此句強調“學”的重要性,同時強調了志向對一個人的巨大影響。我選的句子: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理由:此句是對孩子的期盼和告誡,時光疾速逝去,若喪失了靜、學、志等美德,人就無法成才。任務五:拓展延申·悟讀家風傳承多年后的諸葛瞻是否按照父親的殷殷教誨,傳承了諸葛家“君子之行”的家風,而成為優秀的人呢?請看兩則補充資料。任務五:拓展延申·悟讀家風傳承諸葛亮卒年五十四歲,他的一生可以被分割為兩個二十七年。前半生躬耕南陽,如同《出師表》中所述“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而二十七歲那年,一位潦倒的將軍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從此,他踏上了從荊州至東吳、從蜀中至漢中的不休的征途。在《后出師表》中,他將其概括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補 充 資 料一任務五:拓展延申·悟讀家風傳承30年后,鄧艾率魏軍攻蜀,兵至綿竹,諸葛瞻拒不接受鄧艾的高官誘降,英勇戰死,時年37歲。其子諸葛尚一同戰死。補 充 資 料二通過閱讀課文,我們體會到他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而諸葛瞻帶著父親諸葛亮的勸誡,也成了一個優秀的人。從這封家書中,我們看到了一位儒雅、智慧、影響千年的“君子”形象,聽到了一位父親智慧、理性、謹嚴的諄諄教導。讓我們帶著對《誡子書》的理解,再飽含深情地讀一讀這封殷切的家書吧。課堂小結附:板書設計君 子靜以修身學習明志惜時儉以養德忌淫慢忌險躁一、名句默寫(1)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非寧靜無以致遠。(3)非學無以廣才,________________。(4)淫慢則不能勵精,________________。(5)《誡子書》中闡述“學、才、志”關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志無以成學險躁則不能治性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 非志無以成學知 識 盤 點(6)《誡子書》中后人常將其中兩句作為“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誡子書》中闡述過度享樂和急躁對人修身養性不利影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淫慢則不能勵精 險躁則不能治性二、字詞解釋1.重點實詞(1)誡子書 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靜以修身 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非淡泊無以明志 淡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誡、勸勉 書信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修養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確志向明確、堅定(4)非寧靜無以致遠 致遠:_______________致:_________________(5)非學無以廣才 廣:_________________(6)淫慢則不能勵精 淫:_________________慢:_________________勵:_________________達到遠大目標達到增長放縱懈怠振奮(7)險躁則不能治性 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年與時馳 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遂成枯落 枯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悲守窮廬 窮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輕薄浮躁修養疾行,指迅速逝去凋落,衰殘。比喻人年老志衰,沒有用處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2.重點虛詞(1)夫君子之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靜以修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淫慢則不能勵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將復何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結構助詞,的連詞,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連詞,表順承,相當于“就”“那么”疑問代詞,怎么君子為人行事,用寧靜專一來提高修養,以自我約束來培養品德。不恬靜寡欲就無法明確志向,不保持內心寧靜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才干來自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不立志就無法學有所成。放松懈怠就無法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年紀隨同時光疾速逝去,意志隨同歲月日漸喪失,最終凋落衰殘,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陋的屋舍,(那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附:課后思考·探究·積累一、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疏通文意,互相質疑解難,嘗試翻譯課文。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課文。君子為人行事,用寧靜專一來提高修養,以自我約束來培養品德。不恬靜寡欲就無法明確志向,不保持內心寧靜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不立志就無法學有所成。放縱懈怠就無法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年華隨時光疾速逝去,意志隨歲月日漸喪失,最終凋落衰殘,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陋的屋舍,(那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附:課后思考·探究·積累二、本文篇幅短小,句與句之間銜接緊密。想一想,各句論述的重點是什么 句與句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 第一句,明確提出想要成為“君子”就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是全文的總綱。第二句,通過“非……無以”的句式,強化“淡泊”“寧靜”的重要性,由于“靜”“儉”有相近之處,因此這一句可以視為是對第一句觀點的闡發。第三句,從“靜”出發,論述“學”“靜”“志”“才”的關系。“靜”和“志”是“學”的條件,“學”又是“廣才”的條件,而上文中“志”又與內心的恬靜息息相關。幾個關鍵詞之間,關聯緊密。第四句從反面論述“淫慢”“險躁”的危害,實際上是論述“儉”的重要性。第五句,表達時光易逝、意志易失的慨嘆,教育兒子要惜時、“接世”。前四句主要是以理服人,這句則有以情動人的成分。全文只有五句話,從提出觀點,到正面闡發、深入論述,再從反面論述,最后以慨嘆收束,論述謹嚴又情理結合,非常具有說服力。附:課后思考·探究·積累三、課文句式整齊,讀來朗朗上口。試為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言文的韻律美。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3.淫慢 /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4.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3.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4.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誡子書》朗誦:方明.mp4 第16課 誦讀誡子名篇 聆聽諄諄教誨——《誡子書》教學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