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貴陽市第一中學 2025-2026 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卷一、現(xiàn)代文閱讀(本大題共 2 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芡在分類學上隸屬于睡蓮科芡屬,其俗名“芡實”是大眾更為熟知的名稱,其拉丁屬名 Eu—ryale 是希臘神話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這位女妖的所有發(fā)絲均為致命的毒蛇,因此她的名字被很形象地用來描述芡屬全株具銳刺的形態(tài)特征。芡實成熟的果實近球形,因其頂部的宿存花萼狹長呈披針狀而使整個果實形似雞頭,故在江浙一帶又被叫作“雞頭米”,是當?shù)貍鹘y(tǒng)的糧食作物,因其獨特的風味而被列為著名的“水八仙”之一(其余“七仙”分別為茭白、蓮藕、水芹、慈姑、荸薺、莼菜、菱角)。除了極具特色的果實,芡實最為人們所贊嘆的是它那巨大的葉片。這些近圓形的浮水葉片通常能長至 1 米直徑,而在條件十分適宜的環(huán)境下其直徑甚至能夠長至接近 3 米,芡實是睡蓮科內(nèi)體型唯一能和王蓮屬相媲美的植物。然而在分類學上,芡實屬的發(fā)表要早于王蓮屬,在亞馬遜王蓮被英國植物學家 Robert Schomburgk 發(fā)現(xiàn)之初,因為其同樣具有巨大的浮水葉片,他將其歸在了芡實屬之中,命名為 Euryale amazonica。后來,經(jīng)過植物學家 John Lindley 的研究,王蓮屬才最終被成立并被認為與芡屬有著非常密切的親緣關系。雖然世界范圍內(nèi)睡蓮科各屬間的關系一直無法真正厘清,但從發(fā)表的先后順序來看,與其說芡實像王蓮,倒不如說王蓮像芡實來得妥當。同王蓮一樣,芡實的葉片也有著很好的承重能力,其原因就藏在它那葉背之下。從葉片的背面,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整齊的脈絡結(jié)構(gòu)——粗大的一級葉脈呈輻射狀排列在葉片中心,而其間又有密集的次級葉脈做分割。這些葉脈縱橫交叉,如同一張蛛網(wǎng)般覆蓋在葉片之上,將整張葉片精細地分割成無數(shù)個大小相仿的單元。合理有序的葉脈系統(tǒng)代表了優(yōu)秀的力學性能,給芡實葉片帶來了良好的支持力和穩(wěn)定性,使葉片得以平衡地漂浮在水面上。除此之外,芡實的葉脈之中還藏有許多氣室,而這些氣室則像是給葉片配上了量身內(nèi)置的“救生圈”,為其帶來了澎湃的浮力。因此,雖不像王蓮那樣足以承受一個小孩的體重,但作為難得的水面漂浮平臺,芡實的葉片給許多水鳥提供了優(yōu)秀的棲息環(huán)境,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睡蓮科的一員,芡實也有著十分標準的開花規(guī)律。在每一朵花開放之前的 1—2日,花梗會逐漸將花苞頂出水面,直至感受到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它那厚實的苞片和花瓣方才陸續(xù)張開,并在 8:00 左右完全開放。而隨著一天內(nèi)光照的不斷變化,約 16:00—18:00,花朵便會逐漸閉合。如芡實花這般幾乎“朝九晚五,從無加班”的作息著實是讓人羨慕,然而在“八小時工作制”的背后,芡實卻有著十分高效的辦事效率。由于其花朵的壽命較短,甚至于單花完全開放的總時長僅約 20 小時,為了盡快順利完成傳宗接代的古老使命,新長出的花朵往往傾向于選取最短的路徑以近垂直的方向沖出水面,哪怕是過程中有葉片遮擋,它也會毫不猶豫地將其頂破。而在花朵完成授粉后,花梗便會延長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彎曲,將花頭重新拖回水下,這一方面是由于水下環(huán)境較為穩(wěn)定,相比暴露在空氣中而言更適合果實的發(fā)育;而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給新生的花苞留出足夠的生長空間。“雞頭米老了,新核桃下來了,夏天就快過去了。”這是汪曾祺對夏末的印象。每年的 8—10 月是芡實的采收期,此時便是采芡人一年中最為繁忙的季節(jié)。由于采摘下來的芡第 1 頁 共 17 頁實十分容易變質(zhì),為了保證芡實的鮮嫩,整個收獲過程便像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接力賽,采芡人往往要趕在日出之前就下到水塘采摘,然后運輸至加工廠內(nèi),爭分奪秒地在一天內(nèi)完成剝殼、清洗、分級挑選等層層工序,最后經(jīng)包裝運輸,方才得以按時交付給各地的市場。或許是記憶里的那碗桂花芡實湯實在過于驚艷,每年一到初秋芡實上市之際,立馬就能吸引到大批擁躉,而這難得的時令風物,也早已在一代代老饕們寒來暑往的等待之中跨越了萬千次四季流轉(zhuǎn),見證了一次次的朝代更迭。早在周朝,芡實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樣貢品,并且需要用專門的容器——籩(biān)進行盛放并由專門的籩人進行布置。《周禮》中記載,“加籩之實,菱芡粟脯”。菱角、芡實、栗子、肉脯四樣食物,是行加籩之禮時的標配。除此之外,在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陳的十籩(鹽、藁魚、棗、栗、榛、菱、芡、鹿脯、白餅、黑餅)之內(nèi)亦包括芡實,并且需要按照“揀凈實潔白者,顆顆砌起,下豐上銳,與筠相稱”的標準進行碼放。可見芡實在傳統(tǒng)文化之中有著十分獨特的意義。除此之外,芡實在古代還是一種重要的救荒本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言:“芡可濟儉歉,故謂之芡。”而《本草匯言》之中也有記載:“年荒五谷之不登曰歉。此物能濟荒充食以療饑,故曰芡也。”這種彼時常見于野生池塘、湖沼的大型草本,憑借著滿身的銳刺,在古時以收獲難度大而著稱,但由于其種子淀粉含量高,在糧食歉收的年代,可是十分優(yōu)良的救濟糧。《資治通鑒》記載,唐憲宗元和十二年,淮西(今安徽省江淮地區(qū))由于連年的戰(zhàn)亂,糧食悉數(shù)供應前線戰(zhàn)場,百姓無糧,餓殍遍野,因此百姓們便廣泛“采菱芡魚鱉鳥獸食之”。而在梁簡文帝大寶元年,由于江南地區(qū)連年鬧旱災、蝗災,糧食幾乎絕收,民間不論富貴與否,皆無口糧度日。彼時的難民沿山谷、湖濱一路逃荒,窮盡草根、樹葉、菱角和芡實等為食,然而菱角、芡實雖富含淀粉,但因為其獨特的生長條件,在大旱之年必然減產(chǎn),難民終是食不果腹,紛紛倒在了逃荒的路上。在這饑饉薦臻、天降喪亂的年代,“千時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這樣觸目驚心的景象隨處可見。(摘編自徐一大《芡實——與人類跨越千年的相守》)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雞頭米”,芡實成熟的果實近球形,其頂部的宿存花萼狹長呈披針狀而使整個果實形似雞頭,故被叫作“雞頭米”。B.“救生圈”在文中是指芡實的葉脈之中藏有許多氣室,而這些氣室能給葉片帶來澎湃的浮力。C.“八小時工作制”,芡實的花朵在上午八點左右完全開放,下午四點至六點,花朵逐漸閉合,因其辦事效率十分高,故稱“八小時工作制”。D.“加貧之實”在文中指周朝祭祀大典中需要用專門的容器——貧進行盛放的菱角、芡實、栗子、肉脯等貢品。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芡實葉片不僅巨大,而且有良好的支持力和穩(wěn)定性,有澎湃的浮力,能夠給許多水鳥提供優(yōu)秀的棲息環(huán)境。B.新長出的花朵往往傾向于選取最短的路徑以近垂直的方向沖出水面,是因為芡實花朵的壽命較短,且?guī)е笆姑薄?br/>C.芡實在一代代老饕們寒來暑往的等待之中跨越了萬千次四季流轉(zhuǎn),見證了一次次的第 2 頁 共 17 頁朝代更迭,這證明了人們對芡實的喜愛。D.芡實是常見的時令風物,產(chǎn)量高于一般的水作物,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陳的十籩之內(nèi)也包括了芡實。3.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芡,俗名“芡實”,拉丁屬名 Euryale,我國屬名“雞頭米”,為“水八仙”之一,既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貢品,又是一種重要的救荒本草。B.芡實與王蓮非常相似,是體型唯一能和王蓮相媲美的植物,所以在分類學上將它們歸在了同一科,兩者有著非常密切的親緣關系。C.《本草綱目》及《本草匯言》中的相關記載都論證了芡實在古代時雖收獲難度大,但在糧食歉收的年代,是十分優(yōu)良的救濟糧。D.芡實雖富含淀粉,但需要一定的生長條件,在大旱之年必然減產(chǎn),在饑饉薦臻、天降喪亂的年代,終是無法滿足難民們飽腹的需要。4.為什么說芡實在傳統(tǒng)文化之中有著十分獨特的意義?5.材料充分體現(xiàn)了科普文的特點,請結(jié)合文本從科學性、趣味性、知識性三方面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上學路上的“新鮮事兒”沈從文從我家中到那個新的學塾里去時,①路上我可看到針鋪門前永遠必須一個老人戴了極大的眼鏡,低下頭來在那里磨針。又可看到一個傘鋪,大門敞開,作傘時十幾個學徒一起工作,盡人欣賞。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大熱時總腆出一個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夾板上鞋。又有剃頭鋪,任何時節(jié)總有人手托一個小小木盤,呆呆的在那里看剃頭師傅刮臉。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強壯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著墻上橫木,偏左偏右的搖蕩。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齒頭包花帕的苗婦人,時時刻刻口上都輕聲唱歌,一面引逗縛在身背后包單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紅銅勺舀取豆?jié){。我還必需經(jīng)過一個豆粉作坊,遠遠的就可聽到騾子推磨隆隆的聲音,屋頂棚架上晾滿白粉條。我就歡喜看那些東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許多事情。每天上學時,我照例手肘上掛了那個竹書籃,里面疊著十幾本舊書,盡管書頁被我翻得皺巴巴的,但書皮都被我用彩紙仔仔細細地包好。在家中雖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門,即刻就把鞋脫下拿到手上,赤腳向?qū)W校走去。不管如何,時間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總得繞一節(jié)路玩玩。既然到了溪邊,有時候溪中漲了小小的水,就把褲管高卷,書籃頂在頭上,一只手扶著,一只手照料褲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齊膝處為止。再過去一點就是邊街,有織籃子的鋪子,每天任何時節(jié)皆有幾個老人坐在門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鋼刀破篾,有兩個小孩子蹲在地上織籃子。(我對于這一行手藝所明白的種第 3 頁 共 17 頁種,現(xiàn)在說來似乎比寫字還在行。)又有鐵匠鋪,制鐵爐同風箱皆占據(jù)屋中,大門永遠敞開著,時間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個小孩子兩只手拉著風箱橫柄,把整個身子的分量前傾后倒,風箱于是就連續(xù)發(fā)出一種吼聲,火爐上便放出一股臭煙同紅光。待到把赤紅的熱鐵拉出擱放到鐵砧上時,②這個小東西,趕忙舞動細柄鐵錘,把鐵錘從身背后揚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濺的一下一下打著。有時打的是一把刀,有時打的是一件農(nóng)具。有時看到的又是這個小學徒跨在一條大板凳上,用一把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鐵皮,有時又是把一條薄薄的鋼片嵌進熟飲里去。日子一多,關于任何一件鐵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會弄錯了。有段時間我經(jīng)常做夢,我曾夢到自己變成了鐵匠,為每戶人家都制作了農(nóng)具,村里的生活越過越好。還夢到自己變成了教書先生,每天都能看到孩子們蹦蹦跳跳地來上學,聽到悅耳的讀書聲。邊街又有小飯鋪,門前有個大竹筒,插滿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魚同酸菜,用缽頭裝滿放在門前柜臺上。引誘主顧上門,意思好像是說,“吃我,隨便吃我,好吃”!③每次我總仔細看看,真所謂“過屠門而大嚼”,也過了癮。我最歡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腳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氣正當十冬臘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濕卻鞋襪為辭,有理由即刻脫下鞋襪赤腳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開心事,還是落過大雨以后,街上許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沒,許多地方陰溝中涌出水來,在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過身,我卻赤著兩腳故意向深水中走去。若河中漲了大水,照例上游會漂流得有木頭、家具、南瓜同其他東西,就趕快到橫跨大河的橋上去看熱鬧。橋上必已經(jīng)有人用長繩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橋頭上呆著,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東西浮來時,就踴身一躍,騎到那樹上,或傍近物邊,把繩子縛定,自己使快快的向下游岸邊泅去。另外幾個在岸邊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繩子拉著,或纏繞到大石大樹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來在橋頭上等候。我歡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鯽魚在網(wǎng)中蹦跳。④一漲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這種有趣味的事情。照家中規(guī)矩,一落雨就得穿上釘鞋,我可真不愿意穿那種笨重釘鞋。雖然在半夜時有人從街巷里過身,釘鞋聲音實在好聽,大白天對于釘鞋,我依然毫無興味。(節(jié)選自《沈從文別集·自傳集》有刪改)文本二:對于理性始終的追求和對于社會始終的責任,也許是我們同情地理解那一代知識分子的關鍵。生在中國已經(jīng)不再是天朝大國,而是積衰積弱的時代,在戰(zhàn)亂中一邊上學,一邊觀察社會,上學也許既是一個學知識,成為有技術的專業(yè)人員的過程,可也是一個成為有社會關懷的知識分子的過程。一個人的精神生活,不僅僅是邏輯的、理智的,不僅僅是科學的,還有另外一個天地,同樣給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滿足。可是,這種精神生活需要從小開始,讓它成為心底的基石,而不是到了成年以后,再經(jīng)由一陣風似的惡補,貼在臉面上掛作招牌。(節(jié)選自葛兆光的《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幸福和自由<上學記>序》)【注】2006 年出版的口述歷史作品《上學記》,講述了何兆武流在 1920 年代~1940第 4 頁 共 17 頁年代末不足 30 年間的求學經(jīng)歷,也顯示出他對自己見證的幾乎整個中國二十世紀歷史的反思。在為《上學記》撰寫的序言中,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葛兆光從何兆武的故事出發(fā),談到了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對不同身份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展現(xiàn)了作者童年強烈的好奇心,他也從中了解到了現(xiàn)實生活的多元化。B.鐵匠鋪小孩子一系列動作、風箱發(fā)出的吼聲以及火爐放出的臭煙和紅光,表明打鐵難度大和小孩子的慌張。C.文中多次寫到作者喜歡赤腳走路,故意走入深水區(qū),這表現(xiàn)了孩子的天性,追求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命狀態(tài)。D.沈從文寫上學路上的見聞,同他在《邊城》里寫湘西的風情一樣,都是運用白描的方法刻畫鄉(xiāng)村風貌。7.下列對文中句子加點詞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永遠必須”既突出了針鋪的特征,也展現(xiàn)了老人穩(wěn)坐門前的安然,歲月一片寧靜。B.“舞動”顯輕松優(yōu)美,“揚起”顯舉得高高,“落下”顯精準熟練,學徒動作一氣呵成。C.干魚與酸菜散發(fā)著誘人的味道,“我”大快朵頤,寫出了孩子好吃的天性,充滿童趣。D.漲水對于成人世界是一種災難,童年的“我”卻在人們打撈物資中看出了無窮的樂趣。8.在文本一中,原本是一條普通的上學路,作者是如何寫出“新鮮”之感的?9.葛兆光雖是就何兆武的《上學記》展開評論,但其思考的卻是那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其中亦包括沈從文。請結(jié)合材料一,談談你對文本二的理解。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 1 小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光武受《尚書》,通大義,召桓榮入說,甚善之。每朝會,輒令榮敷奏經(jīng)義,帝稱善。帝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shù)引公卿、郎、將講論經(jīng)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見帝勤勞不怠,承間諒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yǎng)性之福,愿頤愛精神,優(yōu)游自寧。”帝曰:“我自樂此,不為疲也。”顯宗孝明帝十歲通《春秋》,光武奇之。既為皇太子,師事博士桓榮學,通《尚書》。及即位,尊以師禮。乘輿常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幾杖會百官及榮門生數(shù)百人。天子親自執(zhí)業(yè),每言輒曰“太師在是”。既罷,悉以太官供具賜之,后,三雍成,拜榮為五更。每大射養(yǎng)老禮畢,帝輒引榮及弟子升堂,執(zhí)經(jīng)自為下說。(節(jié)選自范曄《后漢書》)材料二:光武早為儒生,及即位,孜孜經(jīng)術又如此,宜其光復舊物,身致升平。惜其時,儒臣作輔如伏湛、侯霸輩皆章句書生,未明乎古人格心之業(yè)。故在位三十余年,雖鮮有過事,而以無罪廢正后、易太子,則有愧刑家之義,以直諫殺大臣,則有乖從諫如流之美。蓋其所學未至于明善誠身之地,故于父子、夫婦、君臣之際不能無可憾者焉,圣學不明,雖有不世之資如光武者,迄不能追帝王之盛。然則人主之于務學,其可茍也哉!先儒胡寅以為顯宗事師之意,百千年鮮有其儷,可謂人主之高致;惜乎桓榮授經(jīng),第 5 頁 共 17 頁專門章句,不知仲尼修身治天下之微旨,故其君之德業(yè)如是而止。斯言當矣!學者所以治性情者也,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余,而強其所不足。故聰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勇猛剛強者戒于太暴,仁愛溫良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后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若顯宗者,豈無所當戒者乎 傳稱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隱發(fā)為明。公卿大臣數(shù)被詆毀,近臣尚書至見提曳。帝嘗受《書》于師矣,《書》之稱堯曰“允恭”,稱舜曰“溫恭”,稱文王曰“徽柔懿恭”,是皆以恭為貴也。曰“御眾以寬”,又曰“寬綽厥心”,是又以寬為貴也。帝于二者,兩皆失之。既無容人之度,又失遇下之禮,然則又何貴于學乎 先儒有言:“未讀是書猶是人也,既讀是書亦猶是人也,則為不善讀矣。”其殆顯宗之謂邪!(節(jié)選自真德秀《大學衍義》)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乘輿常幸 A 太常府 B 令榮坐東面 C 設 D 幾杖 E 會百官 F 及榮 G 門生數(shù)百人。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善,以……為善,與《勸學》“善假于物也”的“善”字意思相同。B.師,以師的禮節(jié),與《師說》“惑而不從師”的“師”字用法不同。C.鮮,少,與《愛蓮說》“菊之愛,陶后鮮有聞”的“鮮”宇意思相同。D.其,難道,與《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的“其”用法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光武帝每天臨朝聽政,直到太陽偏西才退朝,并且次延請公卿等人講經(jīng)論理,夜半才會休息,皇太子勸速他注意頤養(yǎng)精神,他卻表示自己樂此不疲。B.孝明帝即位以后仍然對老師桓榮十分尊重,他曾經(jīng)親自執(zhí)經(jīng)授業(yè),每次在發(fā)言時都會說“老師在這里”之后還會把太官陳設酒食的器具全都賞賜給桓榮。C.光武帝雖然給天下帶來了太平之世,但是缺少儒臣輔佐,以致于曾在皇后和太子沒有罪過的情況下嚴厲處罰他們,在大臣直言進諫的情況下誅殺他們。D.孝明帝未能對自身性格缺陷保持警惕之心,據(jù)說他喜歡將暗設耳目揭發(fā)隱私當作是英明之舉,公卿大臣乃至近臣尚書也因此數(shù)次受到詆毀,深受其害。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學者所以治性情者也,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余,而強其所不足。(2)未讀是書猶是人也,既讀是書亦猶是人也,則為不善讀矣。14.材料一講述了光武帝、孝明帝讀書求學的事跡,材料二對此做出了怎樣的評價?請簡要概括。三、古代詩歌閱讀(本大題共 1 小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聽箏柳中庸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似逐春風知柳態(tài),如隨啼鳥識花情。第 6 頁 共 17 頁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①洛陽城。【注】①當時詩人的族侄、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失敗后被貶到南陲海涯。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詩開篇點題,“聽”是“題眼”,也是解讀全詩的“鑰匙”,后面所寫內(nèi)容,均由“聽”字而來。B.首聯(lián)中的“抽弦促柱”與《琵琶行并序》中“轉(zhuǎn)軸撥弦”,都是借彈奏者的動作點明了樂器的特征。C.頸聯(lián)中的“誰家”“何處”,與《春江花月夜》“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春江無月明”中兩個詞語的意思是一致的。D.本詩描寫箏聲的手法,與《李憑箜篌引》中“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的手法一致。16.詩人是如何表現(xiàn)“悲怨”之情的?請結(jié)合詩歌后三聯(lián)簡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本大題共 1 小題)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名實之辯”是古代哲學的重要話題,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的“________, ”兩句,談到了明確名實關系的作用。(2)考古專家在阿房宮遺址發(fā)現(xiàn)了古河溝,這有可能就是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提到的“________, ”,是將樊川和渭水引到宮內(nèi)的河溝。(3)與下圖內(nèi)容相契合的古詩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 。”五、語言文字運用(本大題共 2 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祝融號”火星車著陸區(qū)存在液態(tài)水嗎?答案是肯定的。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近日發(fā)表了一項火星存在液態(tài)水的研究成果。基于“祝融號”火星車觀測數(shù)據(jù),我國科研人員首次發(fā)現(xiàn)“祝融號”著陸區(qū)的沙丘表面存在結(jié)殼、龜裂、團粒化、多邊形脊、帶狀水痕等特征。光譜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沙丘表面富含含水硫酸鹽、蛋白石、含水鐵氧化物等含水礦物。“更重要的是,我們進一步研究認為, (1) ,并不是地下水和二氧化碳導致的,而是因為降霜或降雪。”5 月 4 日,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小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火星上是否存在液態(tài)水,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焦點,對星際移民、理解近代火星氣候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2) ,就說明火星可能有適宜生存的環(huán)境,乃至存在生命。2021 年,①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搭載的“祝融號”火星車成功著陸烏托邦平原南部邊緣,②該地區(qū)位于火星低緯度地區(qū)。③截止 2022 年 5 月休眠,④“祝融號”火第 7 頁 共 17 頁星車工作的 350 多個火星日,⑤行程約 2000 米,⑥獲得了大量寶貴的科學探測數(shù)據(jù)。⑦“這為研究上述問題提供了極好的條件。”秦小光強調(diào)。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 10 個字。19.文中第四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時間是最真實的記錄者,也是最偉大的書寫者。新中國成立 75 年來,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中國人民發(fā)憤圖強、艱苦創(chuàng)業(yè),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chuàng)造了“當驚世界殊”的發(fā)展成就,我們從一窮二白發(fā)展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解決了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書寫了人類發(fā)展史上的偉大傳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jié)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接續(xù)奮斗、砥礪前行,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從落后時代、跟上時代再到引領時代,今天的中國已踏上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新征程。本報今起開設“奮進強國路闊步新征程”專欄,生動展現(xiàn)新中國成立 75 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各行各業(yè)、各個領域的巨大變化,激勵廣大干部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ji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凝心聚力、奮發(fā)進取,在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征程上譜寫更加絢麗的華章。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發(fā)憤圖強、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chuàng)造了發(fā)展成就。”從語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21.請根據(jù)上文的主要內(nèi)容,寫出兩個關鍵詞,每個關鍵詞不超過 4 個字。六、作文(本大題共 1 小題)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唐代詩人韓愈曾寫有一首詠物詩《楸樹》:“幸自枝條能樹立,何煩蘿蔓作交加。旁人不解尋根本,卻道新花勝舊花。”詩中說,楸樹的枝丫本來能夠卓然自立,又何須藤蘿的枝蔓去纏繞交加。結(jié)果,楸樹開花,藤蘿也跟著湊趣,導致不懂得尋求根本的人為假象所迷惑,以為藤蘿的花勝似楸樹的花。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第 8 頁 共 17 頁參考答案【答案】1.C 2.D 3.D 4.①在周朝,芡實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樣貢品,且要用專門的容器盛放,由專門的人進行布置。②芡實是行加籩之禮時的標配食物之一。③“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陳的十籩之內(nèi)亦包括芡實,且要按一定的標準進行碼放。 5.①科學性:在介紹芡實的過程中,運用較多的科學術語和科學研究成果。如:芡在分類學上隸屬于睡蓮科芡屬。②趣味性:不枯燥,能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如:其拉丁屬名 Euryale 是希臘神話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這位女妖的所有發(fā)絲均為致命的毒蛇;芡實花這般幾乎“朝九晚五,從無加班”。③知識性:內(nèi)容豐富、充實,富有文化底蘊。在介紹芡實的過程中,引用經(jīng)典。如:《周禮》中記載,“加籩之實,菱芡栗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言:“芡可濟儉歉,故謂之芡。”【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因其辦事效率十分高,故稱‘八小時工作制’”因果關系錯誤,稱“八小時工作制”是因其花朵綻放的時間是八小時,于是仿用為“八小時工作制”,與辦事效率無關。故選 C。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D.“產(chǎn)量高于一般的水作物”于文無據(jù),文中只提到芡實巨大的葉片、在傳統(tǒng)文化之中有著十分獨特的意義、在古代還是一種重要的救荒本草,沒涉及產(chǎn)量問題。故選 D。3.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判斷推理的能力。A.“我國屬名‘雞頭米’”說法錯誤,原文為“在江浙一帶又被叫作‘雞頭米’,是當?shù)貍鹘y(tǒng)的糧食作物”,只是在江浙一帶被叫作“雞頭米”,是一種別稱。B.因果關系于文無據(jù),文中只說“芡實是睡蓮科內(nèi)體型唯一能和王蓮屬相媲美的植物”,沒有明確分科的具體原因。C.《“ 本草綱目》及《本草匯言》中的相關記載都論證了芡實在古代時雖收獲難度大”錯誤,原文只說“這種彼時常見于野生池塘、湖沼的大型草本,憑借著滿身的銳刺,在古時以收獲難度大而著稱”,《本草綱目》及《本草匯言》中的相關記載并沒有論證芡實在古代時收獲難度大。故選 D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①結(jié)合“早在周朝,芡實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樣貢品,并且需要用專門的容器……進行盛放并由專門的筠人進行布置”可知,在周朝,芡實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樣貢品,且要用專門的容器盛放,由專門的人進行布置。②結(jié)合“菱角、芡實、栗子、肉脯四樣食物,是行加籩之禮時的標配”可知,芡實是行加籩之禮時的標配食物之一。③結(jié)合“孔子像前所陳的十籩之內(nèi)亦包括芡實,并且需要按照‘揀凈實潔白者,顆顆砌起,第 9 頁 共 17 頁下豐上銳,與筠相稱’的標準進行碼放”可知,“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陳的十箋之內(nèi)亦包括芡實,且要按一定的標準進行碼放。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藝術特點的能力。①“芡在分類學上隸屬于睡蓮科芡屬”“合理有序的葉脈系統(tǒng)代表了優(yōu)秀的力學性能”,在介紹芡實的過程中,運用較多的科學術語和科學研究成果,體現(xiàn)了文本的科學性。②“其拉丁屬名 Eu—ryale 是希臘神話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這位女妖的所有發(fā)絲均為致命的毒蛇”;“如芡實花這般幾乎‘朝九晚五,從無加班’的作息著實是讓人羨慕,然而在‘八小時工作制’的背后,芡實卻有著十分高效的辦事效率”,說女妖的發(fā)絲是“致命的毒蛇”,芡實花“朝九晚五,從無加班”,“八小時工作制”,“高效的辦事效率”,這些語言生動活潑不枯燥,能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體現(xiàn)了文本的趣味性。③文中提到《周禮》中記載,“加籩之實,菱芡栗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言:“芡可濟儉歉,故謂之芡。”《本草匯言》之中也有記載:“年荒五谷之不登曰歉。此物能濟荒充食以療饑,故曰芡也。”文章內(nèi)容豐富、充實,引用富有文化底蘊, 體現(xiàn)了文本的知識性。【答案】6.B 7.C8.①從內(nèi)容來看,作者帶著兒童的好奇觀察,描寫內(nèi)容豐富而細致。如針鋪的老人、傘鋪的學徒、皮靴店的皮匠、剃頭鋪、染坊的苗人、豆腐作坊的苗婦人、豆粉作坊的推磨聲等,這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和細節(jié)描寫增添了新鮮感。②描寫了自己在上學路上的各種活動,如赤腳走路、在溪水中行走、觀看鐵匠打鐵、觀察人們打撈漂流物等,表現(xiàn)了作者童年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使得這條普通的上學路充滿了“新鮮”之感。③運用兒童視角也增添了新鮮感,如看到小飯鋪門前柜臺上擺的飯缽,想象它好像在招呼人們吃它;作者還通過仔細看在想象中滿足吃癮,帶著孩童的天真和快樂。9.①文本二中,葛兆光通過對何兆武《上學記》的評論,探討了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強調(diào)了他們對于理性和社會責任的追求。文本一中沈從文在上學路上觀察社會,了解各種勞動場景和人物活動,這不僅是他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他培養(yǎng)社會關懷的過程。②葛兆光認為人的精神生活應有理性生活,也應有感性生活,比如對自由的渴求,對天性的解放。文本一中沈從文不喜歡穿鞋,上學路上總是貪玩,展現(xiàn)了孩子的天性:愛玩,好奇。這樣的精神生活給了沈從文極大的滿足,也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礎。【詳解】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B.“小孩子的慌張”錯,原文“兩只手拉著風箱橫柄,把整個身子的分量前傾后倒”“舞動細柄鐵錘,把鐵錘從身背后揚起,在身面前落下”,這些關于打鐵的描寫體現(xiàn)的是勞動的艱辛。故選 B。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C.“‘我’大快朵頤”錯,“過屠門而大嚼”意思是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實際的辦法來安慰自己。文中也有“仔細看看”。而“大快朵頤”指大吃大嚼,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頓。故選 C。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寫作內(nèi)容和寫作技巧的能力。從內(nèi)容來看,雖然是每天上學的必經(jīng)之路,但作者帶著兒童的好奇觀察,描寫內(nèi)容豐富而細致。作者通過對上學路上各種店鋪和人物的細致描寫,如針鋪的老人“戴了極大的眼鏡,第 10 頁 共 17 頁低下頭來在那里磨針”、傘鋪的學徒“十幾個學徒一起工作,盡人欣賞”、皮靴店的皮匠“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剃頭鋪“總有人手托一個小小木盤,呆呆的在那里看剃頭師傅刮臉”、染坊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偏左偏右的搖蕩”、豆腐作坊的苗婦人“刻刻口上都輕聲唱歌”“用放光的紅銅勺舀取豆?jié){”、豆粉作坊的推磨聲等,展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細節(jié)描寫增添了新鮮感。同時,作者還描寫了自己在上學路上的各種活動,如赤腳走路“一出了大門,即刻就把鞋脫下拿到手上,赤腳向?qū)W校走去”、在溪水中行走“把褲管高卷,書籃頂在頭上,一只手扶著,一只手照料褲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觀看鐵匠打鐵、觀察人們打撈漂流物等,這些細節(jié)描寫不僅表現(xiàn)了作者童年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使得這條普通的上學路充滿了“新鮮”之感。此外,兒童視角也增添了新鮮感,如看到小飯鋪門前柜臺上擺的飯缽,“意思好像是說,‘吃我,隨便吃我,好吃’!”,充滿兒童的好奇和想象;而且作者還“總仔細看看,真所謂‘過屠門而大嚼’,也過了癮”,帶著孩童的天真和快樂。9.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本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文本二中,“對于理性始終的追求和對于社會始終的責任,也許是我們同情地理解那一代知識分子的關鍵”“在戰(zhàn)亂中一邊上學,一邊觀察社會,上學也許既是一個學知識,成為有技術的專業(yè)人員的過程,可也是一個成為有社會關懷的知識分子的過程”,葛兆光通過對何兆武《上學記》的評論,探討了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強調(diào)了他們對于理性和社會責任的追求。文本一中沈從文的童年經(jīng)歷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沈從文在上學路上觀察社會,了解各種勞動場景和人物活動,比如他學會了打鐵的程序,“日子一多,關于任何一件鐵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會弄錯了”,這是對知識的獲取;“我就歡喜看那些東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許多事情”,這是思想的豐富和成熟;還有“有段時間我經(jīng)常做夢,我曾夢到自己變成了鐵匠,為每戶人家都制作了農(nóng)具,村里的生活越過越好。還夢到自己變成了教書先生,每天都能看到孩子們蹦蹦跳跳地來上學,聽到悅耳的讀書聲”,這體現(xiàn)了他朦朧的社會責任感,渴望讓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上學路上”不僅是他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他培養(yǎng)社會關懷的過程。沈從文通過這些經(jīng)歷,逐漸形成了對社會的深刻理解和責任感,這與葛兆光所說的“讓精神生活成為心底的基石”相契合。沈從文的經(jīng)歷和成長過程,正是那一代知識分子在動蕩時代中不斷追求理性和社會責任的縮影。文本二中“一個人的精神生活,不僅僅是邏輯的、理智的,不僅僅是科學的,還有另外一個天地,同樣給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滿足”,這“另外一個天地”指的是對自由的渴求,對天性的解放。文本一中沈從文不喜歡穿鞋,“一出了大門,即刻就把鞋脫下拿到手上,赤腳向?qū)W校走去”,體現(xiàn)了對自由的渴;“不管如何,時間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總得繞一節(jié)路玩玩”,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就是好奇,于是沈從文每天的上學路上充滿了童趣。這樣的精神生活給了沈從文極大的滿足,也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礎。【答案】10.BCE 11.A 12.C 13.(1)學習是用來陶冶性情的,陶冶性情的方法必須細察自身過分之處,增益自身不足之處。(2)沒有讀這種書前好比是這等人,讀這種書后也還是這等人,那就是不善于讀書了。第 11 頁 共 17 頁14.①光武帝、孝明帝勤學不怠、尊師重教,有益國家治理,值得肯定。②光武帝不明圣人之學,很多方面都留有缺憾,未臻于古帝王的盛世。③孝明帝不能以書為鑒,改變自己褊狹苛察的性格,有失恭寬之道。【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皇帝常常親臨太常府,讓桓榮面向東而坐,設置幾案和手杖,召集百官以及桓榮的幾百名門生。“乘輿”指皇帝所用的車輿,借指皇帝,作主語;“幸太常府”作謂語和賓語,此句結(jié)構(gòu)完整,應在 B 處斷開;“令榮坐東面”是兼語結(jié)構(gòu),承前省略主語皇帝,“榮”作兼語,結(jié)構(gòu)完整,應在 C 處斷開;“設幾杖”是動賓結(jié)構(gòu),句意完整,應在 E 處斷開;“會百官及榮門生數(shù)百人”是動賓結(jié)構(gòu),“會”是謂語,“百官及榮門生數(shù)百人”是賓語,中間不再斷開。故選 BCE。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錯誤。意思不同,以……為善/善于。句意:認為他講解得好。/善于借助外物罷了。B.正確。以師的禮節(jié)/老師。句意:以老師的禮節(jié)侍奉博士桓榮并向他學習。/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C.正確。句意:雖然很少有過錯之事。/喜愛菊花,陶淵明以后很少再有聽說。D.正確。語氣詞,難道/代詞,那。句意:難道可以馬虎嗎!/那期間早晚能聽到什么呢。故選 A。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以致于曾在皇后和太子沒有罪過的情況下嚴厲處罰他們”錯誤。材料二說的是“以無罪廢正后、易太子”,是廢除皇后、更換太子,是廢除,超過“嚴厲處罰”了。故選 C。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學者所以治性情者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所以”,用來……的;“審”,詳查、審視。(2)“是”,這;“猶”,如同、好比;“既”,……之后;“善”,善于。14.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①材料二“光武早為儒生,及即位,孜孜經(jīng)術又如此,宜其光復舊物,身致升平”,可知光武帝早年為儒生,即位后仍孜孜不倦鉆研經(jīng)術,這使得他能夠光復舊物,實現(xiàn)升平;“先儒胡寅以為顯宗事師之意,百千年鮮有其儷,可謂人主之高致”,說明孝明帝事師的心意,千百年來少有能與之相比的,這是人主的高尚情致;可見對光武帝、孝明帝勤學不怠、尊師重教,有益國家的治理,是表示肯定的。②材料二認為當時輔佐光武帝的儒臣多為章句書生,未明古人格心之業(yè),導致光武帝不明圣人之學,未達明善誠身之地,在父子、夫婦、君臣關系處理上有缺憾,比如在皇后和太子無罪的情況下廢除皇后、更換太子,因直諫而誅殺大臣,這與理想的道德規(guī)范不符,所以不能追及古代帝王的盛業(yè)。③材料二認為桓榮授經(jīng)只注重專門章句,不知孔子修身治天下的精微要旨,致使孝明帝德第 12 頁 共 17 頁業(yè)有限;且孝明帝性褊察,喜歡以暗設耳目揭發(fā)隱私來顯示自己的英明,缺少寬容和禮遇下屬的度量與禮節(jié),而《尚書》中強調(diào)“恭”與“寬”,孝明帝在這兩方面都有所缺失,雖讀書卻未改善自身不足,可謂不善讀書。參考譯文:材料一:武帝研習《尚書》,通曉其中的大義,召桓榮入宮講解,認為他的講解好。每次朝會,就命桓榮陳述講解經(jīng)義,光武帝聽后稱贊說好。光武帝每天清晨臨朝聽政,直到太陽偏西才結(jié)束。多次延請公卿、郎官、將領講論經(jīng)典的義理,直到夜半才入睡。皇太子見光武帝辛勤勞作不知倦怠,找機會誠懇地勸說道:“陛下有夏禹、商湯那樣的英明,卻缺少黃帝、老子修身養(yǎng)性的福氣,希望您調(diào)養(yǎng)愛護精神,悠閑自得地安寧生活。”光武帝說:“我自己樂于這樣做,并不感到疲倦。”顯宗孝明帝十歲就通曉《春秋》,光武帝對他的才能感到驚奇。他成為皇太子后,以老師的禮節(jié)侍奉博士桓榮并向他學習,精通《尚書》。等到即位后,以師禮尊崇桓榮。皇帝常常親臨太常府,讓桓榮面向東而坐,設置幾案和手杖,召集百官以及桓榮的幾百名門生。天子親自聽講,每次發(fā)言總是說“太師在這里”。結(jié)束后,把太官準備的酒食器具全部賞賜給桓榮。后來,三雍建成,任命桓榮為五更。每次舉行大射禮和養(yǎng)老禮完畢,皇帝就帶領桓榮及他的弟子登上講堂,手持經(jīng)書親自為他們講解。材料二:光武帝早年是儒生,等到即位后,又如此孜孜不倦地鉆研經(jīng)學,他能夠光復漢室,使天下達到太平是理所當然的。可惜當時,作為輔佐的儒臣如伏湛、侯霸這些人,都是只會研究章句的書生,不明白古代賢人格正內(nèi)心的學問。所以在位三十多年,雖然很少有過錯之事,但在皇后和太子沒有罪過的情況下就廢除皇后、更換太子,這有愧于治家的道理,因為大臣直言勸諫就將其殺害,這就違背了從諫如流的美德。大概是他所學沒有達到明白至善并使自身真誠的境界,所以在處理父子、夫婦、君臣關系時,不能說沒有遺憾。圣人的學說不昌明,即使有像光武帝這樣世間少有的資質(zhì),最終也不能追及古代帝王的盛世。既然這樣,那么君主對于致力于學習,難道可以馬虎嗎!先儒胡寅認為顯宗尊敬老師的心意,千百年來很少有人能與他相媲美,可以說是君主的高尚情致;可惜桓榮傳授經(jīng)典,只專注于章句,不了解孔子修身治天下的精微要旨,所以他的君主的德業(yè)就到此為止了。這話很恰當啊!求學是用來陶冶性情的,陶冶性情的方法在于必須審視自己的長處,并且彌補自己的不足。所以聰明通達的人要戒除過于苛察,見聞淺陋的人要戒除閉塞蒙蔽,勇猛剛強的人要戒除過于暴躁,仁愛溫良的人要戒除優(yōu)柔寡斷,深沉安靜的人要戒除錯失時機,心胸寬廣的人要戒除疏忽健忘。像顯宗這樣的人,難道沒有應當戒除的嗎?傳說顯宗性格狹隘苛察,喜歡以暗中探聽并揭發(fā)隱私來顯示自己的英明。公卿大臣多次遭到詆毀,近臣尚書甚至被拉扯。顯宗曾經(jīng)從師學習《尚書》《尚書》稱贊堯為“誠信恭謹”,稱贊舜為“溫和恭敬”,稱贊文王為“美好溫和、美德恭敬”,這些都是以恭敬為可貴。又說“以寬厚統(tǒng)治民眾”,還說“使內(nèi)心寬廣”,這又是以寬厚為可貴。顯宗在這兩方面都有所缺失。既沒有容人的度量,又失去了對待下屬的禮節(jié),既然這樣,那么學習又有什么可貴之處呢?先儒說過:“沒有讀這本書還是這樣的人,讀了這本書也還是這樣的人,那就是不善于讀書了。”大概說的就是顯宗吧!第 13 頁 共 17 頁【答案】15.C16.①借景抒情,頷聯(lián)用春風、柳態(tài)、啼鳥、花情等樂景,反襯箏聲悲怨;②想象,頸聯(lián)描繪獨守燈影、空樓望月畫面,渲染聽箏者愁思,烘托悲怨;③直抒胸臆,尾聯(lián)點明“離別恨”,抒發(fā)對離人同情及自身悲慨。【詳解】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C.“兩個詞語的意思是一致的”錯誤。《聽箏》頸聯(lián)中“誰家”“何處”是虛寫,通過想象他人獨對燈影、空樓思月的情景來表現(xiàn)箏聲中的愁緒;而《春江花月夜》“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春江無月明?”中“誰家”是實指,“何處”是泛指,指的是江上的某一艘小船和春江的每一處地方,二者意思并不一致。故選 C。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①借景抒情:頷聯(lián)“似逐春風知柳態(tài),如隨啼鳥識花情”,箏聲仿佛追逐著春風,知曉柳的姿態(tài),又好像伴隨著啼鳥,認識花的情狀。詩人借春風、柳態(tài)、啼鳥、花情等春日美景,以樂景襯哀情,突出箏聲中蘊含的悲怨之情。②想象(聯(lián)想):頸聯(lián)“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詩人通過想象,描繪出獨守夜燈、空樓思月的畫面,讓人聯(lián)想到聽箏者在這樣的情境下,心中充滿愁思,進一步渲染出箏聲中的悲怨。③直抒胸臆:尾聯(lián)“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直接點明“離別恨”,將詩人心中的悲怨之情推向高潮,既包含了對友人或親人離別的痛苦,也可能寄托了對柳宗元被貶的同情與感慨,以及自身的身世之悲。17.【答案】 名實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二川溶溶 流入宮墻 星垂平野闊 月涌大江流(素月分輝,明河共影/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有:“溶溶”“度”。【答案】18.(1)沙丘表面的含水(水痕)特征(2)如果存在液態(tài)水 19.①火星車成功著陸于烏托邦平原南部邊緣 ③截止到(截至)2022 年 5 月休眠 ④“祝融號”火星車工作了 350 多個火星日【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能力。第一空,根據(jù)“地下水和二氧化碳導致的”,可知此處應該填寫發(fā)現(xiàn)的某種事物或現(xiàn)象;再根據(jù)前文的“我國科研人員首次發(fā)現(xiàn)‘祝融號’著陸區(qū)的沙丘表面存在結(jié)殼、龜裂、團粒化、多邊形脊、帶狀水痕等特征”、后文的“火星上是否存在液態(tài)水,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焦點”可第 14 頁 共 17 頁知,這里應是說“帶狀水痕”這一特征,可填“沙丘表面的含水(水痕)特征”之類的句子;第二空,根據(jù)前文的“火星上是否存在液態(tài)水”,以及后文的“就說明火星可能有適宜生存的環(huán)境,乃至存在生命”,此處可填寫“如果存在液態(tài)水”之類的句子。19.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介詞殘缺,在“著陸”后加“于”或“在”;③“截止 2022 年 5 月”搭配不當,改為“截止到”或“截至”;④“火星日”和后文“行程約 2000 米”“獲得”搭配不當,把“的”改為“了”,讓句子主語變?yōu)?br/>“‘祝融號’火星車”,和后面的內(nèi)容就搭配了。【答案】20.①原句明確指出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突出了黨的領導核心作用,使中國人民的奮斗更有方向感和凝聚力。②“成功開辟”“當驚世界殊”等表述更具表現(xiàn)力,強調(diào)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辟的重大意義和發(fā)展成就的驚人程度。③原句詳細闡述了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以及解決絕對貧困問題等具體成就,使內(nèi)容更加豐富、具體,更能讓讀者直觀地感受到新中國成立 75 年來的巨大變化,書寫人類發(fā)展史上的偉大傳奇則進一步提升了表達的高度和深度,而改句則較為籠統(tǒng)和簡潔,缺乏這些豐富的內(nèi)容和強烈的表達效果。21.中國成就 時代征程【詳解】20.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的表達效果的能力。①原句明確強調(diào)“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這一表述具有根本性意義。通過點明這一核心前提,原文清晰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奮斗的政治方向和組織基礎,讓“發(fā)憤圖強、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實踐有了明確的引領者和主心骨,使中國人民的奮斗更有方向感和凝聚力。②“成功開辟”“創(chuàng)造了‘當驚世界殊’的發(fā)展成就”等表述更具表現(xiàn)力,“成功”強調(diào)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艱巨性和突破性,暗含“歷經(jīng)艱辛取得勝利”的深刻內(nèi)涵,突出了這條道路的正確性和重大意義。“當驚世界殊”引用毛澤東詩詞,凸顯發(fā)展成就的驚人程度。③原句進一步展開“從一窮二白發(fā)展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解決了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通過具體數(shù)據(jù)和歷史性成就(如經(jīng)濟總量躍升、消除絕對貧困),將抽象的“發(fā)展成就”轉(zhuǎn)化為可感知的事實,讓讀者直觀感受到 75 年來中國從積貧積弱到繁榮富強的滄桑巨變。結(jié)尾“書寫了人類發(fā)展史上的偉大傳奇”則將中國成就提升到全球歷史維度,凸顯其世界意義和里程碑價值。改句僅籠統(tǒng)提及“開辟道路”“創(chuàng)造成就”,缺乏具體細節(jié)和深度升華,顯得空洞單薄,難以引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和理性認同。2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提取關鍵詞的能力。①根據(jù)“創(chuàng)造了‘當驚世界殊’的發(fā)展成就,我們從一窮二白發(fā)展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解決了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書寫了人類發(fā)展史上的偉大傳奇”可知,文章著重闡述了新中國成立 75 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經(jīng)濟、社會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因此“中國成就”可作為關鍵詞。②根據(jù)“今天的中國已踏上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新征程”可知,文章既回顧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又展望了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新征程,體現(xiàn)了不同時代的發(fā)展脈絡與奮斗方向,因此“時代征程”可作為關鍵詞。22.【答案】例文:第 15 頁 共 17 頁自立自強,堅守本真“幸自枝條能樹立,何煩蘿蔓作交加。”唐代詩人韓愈的這句詩,如黃鐘大呂,在歷史的長河中久久回蕩,警醒著世人自立自強的重要性。自立自強,是一種內(nèi)在的力量,它能讓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撓,在風雨中傲然挺立。蘇軾一生坎坷,多次被貶,卻始終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他在黃州時,生活艱苦,但他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自力更生,開墾荒地,自號“東坡居士”。他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寫下了一篇篇傳世佳作。正是因為蘇軾有著自立自強的精神,他才能在困境中綻放出絢麗的光彩。自立自強,是鍛造優(yōu)秀人才的助力劑。院士陸啟鏗因小兒麻痹癥,雙腿殘廢,憑借執(zhí)著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堅持自學,最終走進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江夢南,雖因藥物失聰,卻以頑強的毅力通過讀唇語學會“聽”和“說”,最終攻讀博士學位,用自己的經(jīng)歷書寫了不屈的人生篇章;張桂梅扎根貧困山區(qū)教育,克服重重困難創(chuàng)辦女高,拖著病體堅持教學,讓大山女孩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們以各自的行動詮釋了自立自強的力量,激勵著無數(shù)人勇敢前行,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自立自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荊斬棘,成就非凡。自立自強,不僅是個人成長的需要,也是國家發(fā)展的動力。一個國家只有自立自強,才能在世界舞臺上站穩(wěn)腳跟。七十余年披荊斬棘,七十余年風雨兼程。新中國剛剛成立,穿越了近代屈辱歷程的華夏大地,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自立自強、艱苦奮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從小米加步槍到航空航天發(fā)展,從脫貧攻堅到鄉(xiāng)村振興事業(yè)……從這一路走來,我們更加堅定這樣一個信念:堅持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東方大國定能崛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實現(xiàn)。今當中國,正乘風破浪,其強盛不可奪也;今日青年,正自立自強,其進步不可量也!若人人將這一份自立自強“由盆景變成風景”,我們也必能早早看到“美哉,我泱泱大國,厚德載物;壯哉,我浩浩中華,自強不息”的盛景。讓我們以自立自強為帆,以堅守本真為舵,在人生的海洋中乘風破浪,駛向成功的彼岸。【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審題: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以韓愈的《楸樹》為切入點,引出寫作話題。韓愈在《楸樹》一詩中借物喻理,以楸樹和藤蘿的關系隱喻了獨立與依附之間的哲學思考。強調(diào)楸樹自身枝條能樹立,無需藤蘿纏繞交加,暗指人應依靠自身的能力和品質(zhì)自立自強,而不應依賴外在的依附。同時,通過旁人被假象迷惑,認為藤蘿花勝似楸樹花,批判了那些不懂得尋求根本、被表面現(xiàn)象所誤導的人。這是道充滿寓意的作文題,考生可以通過韓愈這首詩,由物及人,聯(lián)想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應該追求獨立之精神,不依賴他人,自我成長,自我實現(xiàn);聯(lián)想到為人處世要自立自強、不被假象迷惑、堅守自我本質(zhì)等等等。綜上,考生有以下立意方向:1.強調(diào)自立自強的重要性,只有自身強大才能真正立足。不管是個人,企業(yè)還是國家,都要有自立自強的精神。國家自立自強,才能不受欺于人;企業(yè)自立自強,才會不受制于人;個人自立自強,才可不受困于人。第 16 頁 共 17 頁2.批判盲目追求表面繁華而忽視本質(zhì)的現(xiàn)象,鼓勵人們堅守自我,不被外界的干擾和誘惑所左右。具體寫作時,考生可以以韓愈的詩引入主題,提出觀點,明確自立自強的重要性。接著,可以采取三個分論點,結(jié)合具體例子,論證自立自強,堅守自我對于個人、企業(yè)和國家的意義和價值,如陸啟鏗院士因小兒麻痹癥,雙腿殘廢,憑借執(zhí)著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堅持自學,最終走進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如比亞迪堅持自立自強,自主創(chuàng)新,彎道超車穩(wěn)居銷量第一;中華民族自立自強,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從小米加步槍到航空航天發(fā)展,從脫貧攻堅到鄉(xiāng)村振興事業(yè)……中國人民自立自強、艱苦奮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最后,總結(jié)全文,升華主題。立意:1.自立自強是為人處世的根本。2.自立自強,堅守自我。3.自立自強,成就精彩。第 17 頁 共 1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