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8張PPT)《論語》十二章半部《論語》治天下,十二章句足修身宋代趙普的典故 “ 半部《論語》治天下”人物背景:趙普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宰相,雖讀書不多,但深諳治國實務。歷史記載:據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記載,趙普曾對宋太宗趙光義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論語》)。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br/>核心含義:趙普強調自己僅憑《論語》中的部分思想便能輔佐帝王定國安邦。趙普此言或有自謙成分,但后世將其提煉為“半部《論語》治天下”,突顯《論語》的實用價值。第二單元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任務群先秦諸子百家散文4. 《論語》十二章大學之道/《禮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5.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莊子》6. *兼愛/《墨子》儒家君子 仁者愛人道家隱者 山高水長墨家俠士 兼愛眾生單元學習主題傳統文化 · 先秦諸子散文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論道,為的是推行各自的思想主張。儒家講求入世,施行仁政?!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儒家弟子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道家講究出世,在老子和莊子的作品中,雖然流露出的是一種超脫,但是剝開表象,隱藏其中的是他們對生命莫大的摯愛。墨家所崇尚的是平等、博愛、大度、奮進、競爭、節儉,他們守紀律,注重自然科學,這讓我們體會到了他們對生命意義的尊重。1.立教開宗,紫氣東來三萬里;著書傳道,函關初度五千言。2.氣備四時,與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3.由仁居義,傳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知言養氣,充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4.尚賢心系文明史,反戰思縈億兆民。5.天地本逍遙哉,齊萬物以鯤鵬化;死生誠虛誕矣,系一瓢而江海游。請說出下列對聯所贊頌的先秦圣賢,并解說判斷依據。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莊子作品簡介《論(編纂)語》1、編者: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2、內容: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在內容上以教育為主,也包括哲學、歷史、政治、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3、結構:全書共二十篇,每一篇由若干章組成。4、地位:“四書”之一,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學的最為可靠的史料。體式上:(1)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2)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3)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作品簡介子日:“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孔子說:“品德高尚的人吃東西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舒適,做事勤勉,言談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1)特殊句式:敏于事而慎于言(狀語后置句)——于事敏而于言慎(正常語序)(2)敏:勤勉,勤勞敏捷。 (3)就:靠近、看齊、到…去。(4)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5)正:匡正、端正。(6)可謂:可以說。 (7)也已:句末助詞,了。第一章《學而》君子“好學”具體要做到哪幾條 每條的側重點是什么 給我們什么啟發 重在實踐鍛煉重在虛心請教就有道而正焉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重在排除干擾第一條在物質條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第二條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說話謹慎第三條是不斷向有道德的榜樣人物學習,及時匡正自身的行為君子應輕物質重精神,實踐鍛煉,虛心請教子日:“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 ”(《八佾》)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他怎樣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他怎樣對待樂呢? ”第二章《八佾》①而:表假設,如果 ②如禮何:怎樣對待禮呢?③如…何:固定句式,怎樣…呢? “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當中一般插入代詞、名詞或其他詞語,意思是“把(對)…怎么樣(怎么辦)”。禮,指各種禮節規范,區分等級,使各階層有序而不亂。樂,包括音樂和舞蹈。抒發情感,是情緒得以紓解,促進社會和諧。【注釋】①季氏:季孫氏,魯國大夫。②八佾:古代奏樂舞蹈,每行八人,稱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應該用四佾。③忍:忍心,狠心。【翻譯】孔子談到季孫氏說:“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都狠心做得出來,還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來呢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抒情感,促和諧分等級,講秩序禮樂仁人們內心的道德規范相輔相成外在表現外在表現內在核心“禮”“樂”各自有何作用?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禮”“樂”的關系的?早在夏商周時期,古代先賢就通過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制度,并推廣為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保ɡ锶剩?br/>初讀文本聞道:得知真理道:仁義的道理。/事物的客觀規律。孔子說:“早晨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保ㄟ@里是說世之無道。設若朝聞世有道,死而無恨。)成語“朝聞夕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迫切的追求。(凸顯了作為志士仁人對于生命意義的定位)道:在此處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懂得仁義的道理,就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有時為了捍衛它,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孔子的道德價值觀,也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句話所包含的深刻內涵。這句話體現了孔子對于“真理”具有怎樣的態度?“道”在此處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懂得了仁義的道理,就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有時為了捍衛它,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孔子的道德價值觀,也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句話所包含的深刻內涵。闡述了孔子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犧牲精神。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 孔子說:“君子懂得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br/>第四章《里仁》①喻:通曉,知曉,懂得,明白。②于: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此處可以不譯。③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運用對偶、對比的手法強調了對義和利不同的認識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孔子認為君子與小人在“義利觀”上應該有什么不同?闡明了孔子關于君子與小人不同的義利觀。在道義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視道義,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對義和利不同的認識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 孔子說:“看見有德行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這樣的缺點?!?br/>第五章《里仁》①賢:形作名,有德行的人。②齊:形作動,看齊。③內:名作狀,在心里。④自?。嘿e前,省自第五章:從學習的方法和心態的角度,點明人要虛心學習,以人為鑒,取長補短。這句話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養的一種方法,經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點,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孔子認為道德修養的方法之一是見賢思齊。見到強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學習,努力向他靠齊;見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還有欠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已。孔子說:“質樸超過文采就會粗野鄙俗,文采超過質樸就會虛飾浮夸。文采和質樸配合適當,這樣之后才可以成為君子。”第六章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質樸、樸實理解華美、文采粗野、鄙俗虛飾,浮夸文質兼備、配合適當的樣子文質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后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如何理解“文”與“質”的關系?文:質:合乎“禮”的外在表現(如衣著裝飾、談吐舉止等文化修養)內在的品質(質樸、樸素的本性,內心的仁德)“質勝文則野”: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就會顯得很粗俗“文勝質則史”:指一個人過于文雅就會顯得虛偽、浮夸對立統一相互依存不可分離子曰: “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保ā额仠Y》)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文”與“質”的關系?孔子這里說的“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質,同時又合乎“禮”并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這一方面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而主張不偏不倚,執兩用中。 文與質是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離??鬃诱J為只有兩者配合得當才是完美的。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那么,“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就會顯得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于文雅就會顯得浮夸和虛偽,注重繁文縟節而不切實際。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典型的“文勝質則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質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質彬彬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第七章《泰伯》①弘:廣、大,這里指志向遠大。②而:表并列。③以為:把…作為。④已:停止讀書人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擔當的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到死才停止,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講話。他指出,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大意為,為社會構建精神價值觀,賦予民眾生命的意義,繼承發揚先賢即將消失的學問,為萬世開辟永久太平的基業。子日:“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 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是我自己要堅持的。”第八章《子罕》①未成一簣:只差一筐土沒有成功。簣,盛土的竹筐。②止,吾止也:停下來。是我自己停下來的。③平地:填平洼地。 ④覆:傾倒。孔子用比喻和對比,說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廢,要持之以恒,進退的責任在自己而不在別人。本章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說明了什么道理?比喻論證??鬃舆\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說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進,吾往也”是在提醒我們,是否追求仁道、堅持不懈,主動權完全在自己手里,個人的主觀努力決定自己的一生。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孔子說:“聰明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br/>第九章《子罕》①知:同智。古字形從“口”為形,“矢”為聲。“知”的本義指曉得、了解、識別。引申做使動用,表示使知道。又作名詞用,指知識、知覺。引申指人的認識能力、智慧,此義后寫作“智”?!爸庇钟烧莆罩R引申為主管。有智慧的人不會疑惑,因為他明達事理,知道大小、輕重、緩急、本末,判斷力自然就強;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則不會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達人)則會令人感激,人際關系處理得完善了,就不會憂慮;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為壯烈,而在于內心強大,不存在懼怕之心,橫逆憂患來臨時,能淡然處之,這才是大勇。“智者”為何“不惑”,“仁者”為何“不憂”,“勇者”為何“不懼”?請談談你的看法。“知仁勇”是君子的三種美德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翻譯:指君子心胸開闊,坦蕩無私。小人心胸狹窄,充滿憂慮。【原文】 子曰:"知(zhì)者樂水,仁者樂山;知(zhì)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翻譯】 智慧的人愛好水,有仁心的人愛好山;智慧的人懂得變通,有仁心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br/>研讀文本10.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克:約束。復:使 ……歸復。一日:一旦。歸:稱贊,稱許。由:依靠。目:條目,細則。事:實踐,從事。顏淵問什么是仁??鬃诱f:“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復禮,全天下都會稱贊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難道要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克己復禮的細則?!笨鬃诱f:“不合于禮的不看,不合于禮的不聽,不合于禮的不說,不合于禮的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穎,愿意實踐這些話。仁就是克己復禮,克己對內,復禮對外,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畢生追求。克己復禮:儒家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于“禮”。“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自覺地約束自己。(內、知)“復禮”:踐行禮儀,一切言行要納于禮。(外、行)如何理解“克己復禮”內涵?如何才能做到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彼臈l目,最關鍵是前兩條。要管住嘴和手,先關注眼睛和耳朵。要知止,凡是與我無關的,不看不聽。按今天的話講,就是要有邊界感,懂得知止。《顏淵》篇中“克己復禮為仁”的“克”字含義,與下列哪項相同?( )A. “克勤克儉”中的“克” B. “攻無不克”中的“克”C. “克期完成”中的“克” D. “克己奉公”中的“克”答案:D。此處“克”意為“約束”,與“克己奉公”同義。A:能夠(“克”作助動詞,表示“能”)B:戰勝、攻破(如“攻克”)C:嚴格限定(“克期”指約定或嚴定期限)D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第十一章《衛靈公》一言:一個字。言,字。行:實踐。其:概,表示推測、估計。?。涸?,寬容;推己及人,以自己的心推想別人的心。⑤于:介詞,可以翻譯成“給”。子貢問孔子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生實踐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這也是孔子對踐行仁的原則的表述:恕道。在孔子看來,“恕”這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是“仁”的內涵之一,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實踐原則?!耙阉挥?,勿施于人”說的也是思想品德修養,強調“修己”。人活于世,要學會相互理解,要設身處地地看待問題,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只有多替別人考慮,別人才會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這樣做了,人際關系才會和諧。“恕”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關系,這段話與孔子的“仁”又有何關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子貢問孔子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生實踐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br/>第十二章《陽貨》①小子: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何莫:為什么不。 ②夫:那③興:激發人的感情 ④觀: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⑤群: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⑥怨:諷刺時政⑦邇:近 ⑧事:通“侍”,侍奉。如何理解和評價孔子所說的《詩》可“興,觀,群,怨”?“興”:《詩經》能夠激發人們的廣泛聯想,能影響人們的心靈調動其內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鳴。(《關雎》)“觀”:《詩經》可以幫助人們觀察政治的得失和風俗的盛衰。“群”:《詩經》可以幫助人們溝通交流,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怨”:《詩經》可以幫助人們抒發對苛政的怨憤和譏刺。(《碩鼠》)《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視《詩經》的教化作用。這段文字全面而精確地概括了《詩經》的審美價值、社會價值、認識價值。運用反問和排比的手法,詳細而全面,語氣更強。10.克己復禮,非禮勿言......非禮勿聽——自我約束11.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愛之心君子之德修身養性4.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亓x輕利6.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砝锶缫?br/>3.朝聞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8.止,吾止也;進,吾往也——鍥而不舍12.學《詩》 興、觀、群、怨——養德增智2.人而不仁,如禮何 如樂何——重視仁德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自我反省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勇于擔當9.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知、仁、勇1.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情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斞陨餍?br/>《論語》十二章君子人格(第4、5、6、7、9章)君子之學(第1、3、8、12章)君子與“仁”(第2、10、11章)2.內容初探,概括十二則的主要內容及核心概念。章節 主要內容 核心概念 論證方法1234君子抵制物欲等,把精力放在對德行的追求上君子好學道理論證仁、禮、樂的相互關聯,有了仁才能去談禮、樂仁、禮、樂道理論證執著追求道義好學道理論證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君子、小人對比論證章節 主要內容 核心概念 論證方法5678向他人學習,見賢思齊的重要性好學對比論證文與質要有效配合,方能成為君子君子道理論證士人遠大志向,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堅定信心和勇氣仁道理論證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恒都是因為自己好學比喻論證章節 主要內容 核心概念 論證方法9101112明確“克已復禮”的重要性,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仁、禮道/舉例論證“恕”的解讀恕舉例論證“詩”的作用興、觀、群、怨舉例論證具有智、仁、勇這三種品質,成為真正的君子、智、仁、勇比喻論證今天為什么要讀《論語》?《論語》是知識體系《論語》是價值體系《論語》是文化體系基礎教育教材的價值今天為什么要讀《論語》?《論語》包含豐富的、密集的、精練的、非常純粹的文化知識,文化含量非常高。一本《論語》五百則,一萬六千字,有一百多個成語,幾百則終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論語》是知識體系讀《論語》能讓人心智成熟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他人和環境正確處理自己和他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今天為什么要讀《論語》?《論語》是價值體系《論語》,是一部關于理想的書,是一部幫助我們建立信仰的書。《論語》可以告訴我們:什么樣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人活在現實世界里,但是現實的世界只是“實然的”世界,人追求的是“應然的”世界。讀《論語》,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系統,更重要的是價值系統,學會做價值判斷,提升價值判斷能力,成熟心智,明辨是非,懂得善惡美丑,一生進退有依據。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今天為什么要讀《論語》?《論語》是文化體系一個民族的教育,一定要讓這個民族的孩子有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然后才有民族的凝聚力。中國為什么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沒有中斷過歷史的民族?因為有文化認同感。歷史是否中斷,看文化的認同有沒有中斷。國家幅員如此遼闊,人口如此眾多,地理環境、物產資源差距極大,為什么能夠保持長久的統一?這就是文化凝聚的力量。中國幾千年維護國家統一的最偉大、最恒久的力量,不是秦朝的軍隊,而是那些在鄉村拿著一本線裝《論語》,帶領學生們朗讀“子曰學而時習之”的私塾老秀才。今天為什么要讀《論語》?思想家梁漱溟:孔子的《論語》不是一種思想,而是一種生活。國學大師南懷瑾說:《論語》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全球讀經教育首倡者王財貴教授:只要一個人把任何一本經典讀一百遍,他必能從經典中提升其為學的能力,必定能從經典中領悟其為人處世之道,必定能變化其氣質,開闊其胸襟,啟發其智慧,并且這一百遍經典必將影響其一生!理解性默寫①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對君子在吃飯、居住、做事和說話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還要求君子“________________”,認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說話要謹慎。②《〈論語〉十二章》中,反映“君子”與“小人”不同的價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理解性默寫③《〈論語〉十二章》中,既強調榜樣的良好作用,又強調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在《〈論語〉十二章》中,曾子認為讀書人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的原因是“___________”。⑤《〈論語〉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很好地闡釋了“文”和“質”的關系: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任重而道遠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理解性默寫⑥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向顏回解釋“仁”的內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⑦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實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別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⑧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做人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別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